回覆列表
  • 1 # 青山綠水381518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的這幾句詩是我最喜歡的。

    因為“月是故鄉明。”我熱愛我的家鄉,所以,我喜歡這首詩。

  • 2 # 齉龘齉齾齉龘齉齾爩

    必須是唐朝張若虛的《 春江花月夜》

    記得高中的時候第一次學到這首詩歌被征服了,特別是那句“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一開頭那種氣勢就征服了我!!!真的描寫的太美了!!那種月光如水,海天一色,離愁別緒在他的詩裡都特別淋漓盡致!!當時我們老師甚至還用潮汕話還原了它最本真的味道,我真的超級喜歡這首詩歌,作為高中選修的篇目本來是可以不用背下來的,但是我特別喜歡所以把它背下來了。還有張若虛因為這首作品被人稱讚:孤篇壓全唐,其中可見這首詩歌有多美!!!

    最後大家一起欣賞一下,我覺得你們也會喜歡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望相似 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 3 # 主動閱讀

    待到秋來九月八,

    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

    滿城盡帶黃金甲。

  • 4 # 評旻識諣

    孟郊《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 5 # 菹草C4802730484391

    詩詞是抒發心靈情感的文學藝術,是文學藝術殿堂的燦爛明珠。對詩詞缺乏興趣和喜愛的人並不多。被我視為珍寶的詩詞不算少,比如李商隱的《錦瑟》。

    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

    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

    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

  • 6 # 秋軒夜話

    文無第一,詩亦如是。向來喜愛詩詞,只是不同時期、不同階段可能有所偏愛,如今眼光稍博,更覺詩中上品良多,只是以前不能鑑識罷了。回想幼時背誦的詩詞並不多,到了初中階段漸次培養起這方面的愛好來。詩詞無好壞,唯相與共鳴,激發同感者耐人尋味。記得初中時候雖然沒有通讀過《離騷》,卻對屈原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深為感佩。雖對元曲認識不多,但是讀了馬致遠《雙調 夜行船》,亦深愛其矯健縱橫、酣暢豁達。及到了高中時候再讀《紅樓》,才發現紅樓中詩詞的佳處,原因無非在於其發人之共鳴,如玉石之激聲,雖繞樑而不絕。那個時候借來些《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確實如獲至寶。時而喜李太白志意豪放,時而樂李易安的戚怨婉約......論詩歌之源流則《詩經》久遠,但是一段“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橫穿千古,堪為奇筆。試問我心,能不愛乎?漢代名篇《古詩十九首》自不必說,就連不太為人所知的趙壹《刺世疾邪賦》文中附帶的一首雜事也動人心魄:“河清不可俟,人命不可延。順風激靡草,富貴者稱賢。文籍雖滿腹,不如一囊錢。伊優北堂上,抗髒依門邊”。“文籍雖滿腹,不如一囊錢”如此直筆,針砭時弊,非真性情不能為此。試問我心,能不愛乎?及至魏晉,七子三曹名重一時,孟德豪情、鮮有能匹。即子桓“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鵠南翔,念君客遊思斷腸”開文人七言之先河,以閨怨寄幽思,實曲筆之妙處。近來,有人以現代音樂為之譜曲,甚為完美。試問我心,能不愛乎?常言道“魏晉風流”,唯陶淵明為真隱士、真詩人,筆不為浮藻,言寄乎真醇。“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如靖節先生者,可親可敬,真正素心人也。試問我心,能不愛乎?隋唐已降,詩鼎盛而詞發軔,至於元曲別開生面。隨便拈出佳句皆是回味無窮,如王摩詰之“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陸龜蒙之“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風清欲墮時”......讀詩,更重感受。詩不必名篇,詩言志,無風骨、無意蘊,則為下品。縱然精雕細琢,如世間浮飾萬千,久則俱隨風而去。作詩之時,性靈所起。品詩之時,冷暖自知。這或許就是我愛詩的理由吧!

  • 7 # 飄1962

    喜歡的詩很多,浩如煙海的唐詩宋詞真是好詩比比皆是……

    但是,最喜歡的當是毛澤東的《憶秦娥•婁山關》——

    西風烈,

    長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馬蹄聲碎,

    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

    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

    蒼山如海,

    殘陽如血。

    這首毛澤東於1935年創作的好多人耳熟能詳的一首詞,我在此也不必做過多的註釋……但我很想把這首詞的創作背景稍加備註一下,為我們更好解讀這首詞的一詠三嘆以及其所力透紙背的豪邁做一鋪墊。

    這首詞是中國工農紅軍在遵義會議之後,二渡赤水攻打婁山關第一次取得殲滅國民黨中央軍一個師的偉大勝利,一掃第五次反圍剿以來處處背動捱打的陰霾。而作者毛澤東自第五次反圍剿即被排除中央權力機構之外,到遵義會議重新回到中央指揮中心——三人軍事小組後取得的第一個偉大的勝利。詞中有兩處重複句,一是“霜晨月”,另一是“從頭越”,恰恰與作者毛澤東的遭逢相呼應。“馬蹄聲碎,喇叭聲咽。”可以理解為毛澤東在描述紅軍將士浴血奮戰的場景,但又何嘗不是他對自身際遇的感嘆?包括“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呼應著“西風中長空雁叫”,勾勒出一個偉人博大的胸懷……

    建議你在讀這首大詩時,頭腦中一定要摹想著那個時代的大背景……你會更加覺得這首詞的氣魄!

  • 8 # 張克成

    說到感人的好詩,古今中外太多太多了。而對我印象深刻而又時刻不忘的,莫過於蘇東坡的《洗兒》詩。"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他被貶到黃洲後,政治抱員受到傷害。一時情緒低落,前途暗淡。一種懷才不遇之感異常激烈。目睹那些平慵之輩,青雲直上。無奈將情感以育兒的筆調,若然紙上。是啊,讀起來那麼親切,那麼感人。是一首無奈的怨天憂地的詩篇。同時也揭露了宋代王朝的官場腐敗。

  • 9 # 景陽鍾

    你問的是:古今中外的詩人中,哪首詩是你最喜歡的?

    李白被冠以《酒聖》、《酒仙》稱號,他的飲酒詩寫得豪放灑脫。繼承了屈原開創的偉大浪漫主義詩歌表現手法,並把它推向了最高峰,他在詩中塑造了自已詩仙、酒仙、謫仙的飄逸瀟灑、偉岸不屈的形象,其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自然天成,語言峻奇流暢,韻律和諧多變,富有絢爛多彩,浪漫逍遙氣息。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饈值萬錢……”(《行路難》)

    “……連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賭酒酣馳暉……”(《梁園吟》)

    “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山中與幽人對酌》)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四首(其一)》)

    “……人生飄忽百年內,且須酣暢萬古情……”(《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把酒問月》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客中作》) …… 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飲三百杯。 《襄陽歌》

    更有: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 --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 .

    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 . 濁酒一杯家萬里。

    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人生有酒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琴奏龍門之綠桐,玉壺美酒清若空。

    舉觴酹巢由,洗耳何獨清。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

    《金陵酒肆留別》 李白: 風吹柳花滿店香, 吳姬壓酒勸客賞。 金陵子弟來相送, 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 別意與之誰短長?

    日月星辰將曉天,

    夜半鍾聲到客船!

  • 10 # 土木之樹

    泰戈爾的《生如夏花》

    生命,一次又一次輕薄過

    輕薄不知疲倦

    我聽見回聲,來自山谷和心間

    以寂寞的鐮刀收割空曠的靈魂

    不斷的重複決絕,又重複幸福

    終有綠州搖曳在沙漠

    我相信自己

    生來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

    不凋不敗,妖冶如火

    承受心跳的負荷和呼吸的累贅

    樂此不疲

    我聽見音樂,來自月光和酮體

    輔極端的誘餌捕獲縹緲的唯美

    一生充盈著激烈,又充盈著純然

    總有回憶貫穿於世間

    我相信自己

    死時如同靜美的秋日落葉

    不盛不亂姿態如煙

    即便枯萎也保留豐肌清骨的傲然

    玄之又玄

    我聽見愛情,我相信愛情

    愛情是一潭掙扎的藍藻

    如同一陣悽微的的風

    穿過我失血的靜脈

    駐守歲月的信念

    我相信一切能夠聽見

    甚至遇見離散,遇見另一個自己

    而有些瞬間無法把握

    任憑東走西顛,逝去的必然不返

    請看我頭置簪花,一路走來一路盛開

    頻頻遺落一些,又深陷風霜雪雨的感動

    般若菠蘿蜜一聲一聲

    生如夏花,死如秋葉

    還在乎擁有什麼

  • 11 # 謀略秘籍

    有的詩人一輩子可能只寫過一首比較有名的詩,這一首詩可能就是他最後的詩,但是不妨礙流傳千古,比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比如李煜《虞美人》。

    兩者都是我喜歡的。一個短小精悍,意蘊深刻,記得當年還被瓊瑤阿姨編劇的《還珠格格》改編引用了。另一個文辭優美,而又富含哲理,還配譜成了曲,在古典音樂界流傳度甚廣,很多音樂會都會彈奏這一曲,因此不少普通人也會不由自主地哼。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宋.蘇軾

    心靈已然寂靜無慾了,不會再為外物所動。這一生漂泊不定,好似無法拴系的小船。有人問我平時的工業在何方,那就是黃州丶惠州和儋州。這首詩是蘇軾去世前兩個月寫的,回首自己的一生,幾起幾落,失意坎坷,縱然有忠義填骨髓的浩瀚之氣,也不得不化為壯志未酬的常常嘆息。作者只能慷慨悲歌,自嘆飄零。蘇軾在詩丶詞丶散文丶書丶畫等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詩詞蠻好的。

    詩人或許不是我最愛的型別,但不不妨礙我喜歡他們的詩,相信很多人也有這樣的心態。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

    —— 李煜《虞美人》

    這年的時光什麼時候才能了結,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精雕細刻的欄杆、玉石砌成的臺階應該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這不盡的滔滔春水滾滾東流。

    詩人把抽象的愁比作是奔流不息的江水,用滿江的春水來比喻滿腹的愁恨,不僅顯示了愁恨的悠長深遠,而且顯示了愁恨的洶湧翻騰,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真情實感,難怪前人讚譽李煜的詞是“血淚之歌”,“一字一珠”。在回首往事中感慨著人生幾多愁,語盡意不盡。

  • 12 # 紅孩唉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此詩是唐代詩人李太白在宣城與其叔李雲相遇並同登謝朓樓時創作的一首送別詩。此詩共九十二字,並不直言離別,而是重筆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牢騷。

    全詩灌注了慷慨豪邁的情懷,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激烈憤懣,表達了對黑暗社會的強烈不滿和對光明世界的執著追求。

    雖極寫煩憂苦悶,卻並不陰鬱低沉。詩中蘊含了強烈的思想感情,如奔騰的江河瞬息萬變,波瀾迭起,和藝術結構的騰挪跌宕、跳躍發展完美結合,達到了豪放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境界。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捨棄我失去的昨天,已經不可挽留。昨日已逝,沒什麼值得留戀,不戀過往,如此安好。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李白的豪放之情躍然紙上,胸懷大志,瀟灑飄逸。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人活世上,哪能事事如意?多半是舉杯消愁愁更愁。

    不如明天披頭散髮,架著一葉扁舟隨風飄去。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浮生若夢,事事隨風。

  • 13 # 墨池微塵

    《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唐)李商隱

  • 14 # 伏牛山人25

    韓瀚的《無題》:他把帶血的頭顱,放在人生的天平上,讓所有的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詩拷問良知,讓我們思考在面對大是大非時,該如何堅持真理,與邪惡作鬥爭。發人深省。

  • 15 # 詩情畫意白蘋洲

    一、寫作背景

    二、作品主旨

    這首詩以飽滿的激情,回憶了延安的戰鬥生活,讚頌了延安的巨大變化,展望了延安的未來,表現了詩人思念母親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發了詩人對母親延安的眷戀之情。

    三、作品特色

    1、運用動詞,準確恰當。

    作品多運用動詞,以細緻入微的動作來刻畫母親延安的形象,表達詩人對延安的深厚感情。如“手抓黃土我不放,緊緊兒貼在心窩”中“抓”字生動形象地描繪出“我”回到延安後,迫不及待一把“抓”住延安黃土的情形;“貼”字形象地表現出“我”和延安土地、延安人民心連心的血肉深情。

    再如“雙手摟定寶塔山”中“摟”字表現了詩人故土之物的親切之感;“一頭撲進親人懷......”中“撲”字,更體現出“情動於中而形於外”。

    這些外在的動作,表現了詩人看到延安及親人時無比欣喜和激動的心情,起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表達效果。

    2、詩歌中多采用比興、擬人、誇張等修辭手法,刻畫母親延安的形象,表達詩人回到延安的喜悅和興奮之情。

    如“千聲萬聲呼喚你”運用誇張,極言呼喚聲之多;“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運用擬人,表達出詩人的歡快心情;“千聲萬聲呼喚你,/——-母親延安就在這裡”,運用比喻,把延安比作母親,生動形象地表達出詩人對延安的深厚感情。

    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使延安形象更加豐滿,也將詩人對延安深厚的革命感情渲染得淋漓盡致。

    3、借用陝北民歌的形式,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

    詩中的“棗園”“窯洞”“寶塔山”“糜子”等具有陝北鮮明的地方色彩;詩中所採用的信天游形式,是陝北民歌;詩中“莫要”“登時”“幾根根”等,取自地方方言。

    詩歌表達了對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詩中景物的描寫、形式的採用以及全詩的遣詞造句,都帶有鮮明的地方色彩,使詩的內容與形式達到了和諧統一。

    四、心靈感悟

    詩人以赤子之心歌頌培育了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在現如今,這種精神依舊值得我們去傳承和發揚,因為“延安精神”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精神動力。偉大的事業需要依靠偉大的團結,偉大的實踐需要有偉大的精神做支撐。在戰爭年代,謝友“延安精神”;在和平年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更離不開“延安精神”。

    五、文學連結

    信天游:民歌的一種。具有山歌特性。流行於陝北一帶。曲調淳樸、高亢、悠長,節奏自由,一般由上下兩個樂句構成。歌詞常為兩句一段,長的可接連數十段,用同一曲調(有時稍加變化)反覆演唱。內容多反映勞動、愛情生活。善於運用比興手法,貼切、自然;聯想豐富,感情深切。

    六、原作:現代詩《回延安》

    回延安/賀敬之

    心口呀莫要這麼厲害地跳,

    灰塵呀莫把我眼睛擋住了……

    手抓黃土我不放,

    緊緊兒貼在心窩上。

    幾回迴夢裡回延安,

    雙手摟定寶塔山。

    千聲萬聲呼喚你

    ——母親延安就在這裡!

    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

    紅旗飄飄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紅腰帶,

    親人們迎過延河來。

    滿心話登時說不出來,

    一頭撲進親人懷。

    二十里鋪送過柳林鋪迎,

    分別十年又回家中。

    樹梢樹枝樹根根,

    親山親水有親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著媽,

    小米飯養活我長大。

    東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紅旗手中的書。

    手把手兒教會了我,

    母親打發我們過黃河。

    革命的道路千萬裡,

    天南海北想著你……

    米酒油饃木炭火,

    團團圍定炕上坐。

    滿窯裡圍得不透風,

    腦畔上還響著腳步聲。

    老爺爺進門氣喘得緊:

    “我夢見雞毛信來——可真見親人……”

    親人見了親人面

    歡喜的眼淚眼眶裡轉。

    “保衛延安你們費了心,

    白頭髮添了幾根根。”

    團支書又領進社主任,

    當年的放羊娃如今長成人。

    白生生的窗紙紅窗花,

    娃娃們爭搶來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萬句話,

    長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來革命大發展,

    說不盡這三千六百天……

    千萬條腿來千萬隻眼,

    也不夠我走來也不夠我看!

    頭頂著藍天大明鏡,

    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一條條街道寬又平,

    一座座樓房披彩虹;

    一盞盞電燈亮又明,

    一排排綠樹迎春風……

    對照過去我認不出了你,

    母親延安換新衣。

    楊家嶺的紅旗啊高高地飄,

    革命萬里起浪潮!

    寶塔山下留腳印,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門!

    棗園的燈光照人心,

    延河滾滾喊“前進”!

    赤衛軍,青年團,紅領巾,

    走著咱英雄幾輩輩人……

    社會主義路上大踏步走,

    光榮的延河還要在前頭!

    身長翅膀吧腳生雲,

    再回延安看母親!

    1956年3月9日, 延安

  • 16 # 上官長風寫作教室

    一寸寸,

    小蝸牛,

    爬向富士山。

     

    最受用這一幕,所謂見微知著,小蝸牛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儼然是生命尊嚴的好萊塢大片。一隻渺小的蝸牛,實在太小了,說是一寸一寸,實際上,一寸也要很久的挪動吧。在漫長無極的時光中,每個人都如此。雖然是如此,雖然是面對富士山,那是高不可攀的象徵啊。蝸牛還是一寸一寸的爬去。就像人,頂著烈日,狂風,走向遠處的歸宿,那裡積雪成最美的景緻。

     

    這首日本俳句大師小林一茶(こばやし いっさ1763年—1827年)的名作,作者是日本江戶時期著名俳句詩人,本名彌太郎,別號菊明,二六庵等,其寫作特點主要是表現對弱者的同情和對強者的反抗,主要作品有《病日記》《我春集》等。

     

    日本文學裡,俳句是一朵奇葩。精細得像侍女繡花,浮世繪的一個工筆特寫。三兩句,十七個日文音節。多少的詩人情懷就升騰起來,氤氳薄霧,朦朧,剔透,或者清澈。最短的時間將一個帶有濃郁季候特質的水果放到喉嚨裡。味道深入骨髓,還可能在幾個小意象前面震撼,拜倒。不時的讀幾句,心頭像一個月亮樣的會發光。小林一茶,松尾芭蕉都是可嘆的。

  • 17 # 中華統一促進會

    沁園春·雪

    毛澤東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譯文:北方的風光,千萬裡冰封凍,千萬裡雪花飄。遠望長城內外,只剩下無邊無際白茫茫一片;寬廣的黃河上下,頓時失去了滔滔水勢。山嶺好像銀白色的蟒蛇在飛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許多白象在奔跑,它們都想試一試與老天爺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時候,看紅豔豔的陽光和白皚皚的冰雪交相輝映,分外美好。江山如此媚嬌,引得無數英雄競相傾倒。只可惜秦始皇、漢武帝,略差文學才華;唐太宗、宋太祖,稍遜文治功勞。稱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這些人物全都過去了,數一數能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還要看今天的人們。

    如今處在一個大爭的時代,而我們的祖國也還沒有完全統一,要完成這個偉大的事業,我們就要有氣吞山河,一往無前的氣勢和壓倒一切反動勢力的決心的毅力。相信毛主席的這首詩,也能評上中華千古好詩百首吧。

  • 18 # 一口老井

    詩,是一種心境。人在不同的年齡段,對詩詞的理解肯定不同,就算用一個年齡段,碰到了不同的事情,那腦子裡對同一首詩的理解也不一樣。

    所以說,“最喜歡哪首詩”的問題是個假命題,心情闊達時,可能會最喜歡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但是眼下疫情橫生,我們對待死亡和告別可能有了不同認知,也許最喜歡的是: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 19 # 知美文化

    古今中外的詩人浩如煙海,好詩也是數不勝數,但我卻獨獨喜歡沒有多少文化的平民皇帝朱元璋的一首類似打油詩的,現錄於下:

    憤題和尚詰問

    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

    山僧不識英雄主,只顧嘵嘵問姓名。

    這首詩近乎直白,且直抒胸臆,畫面感很強。我很喜歡朱重九的這首詩,儘管有些殺氣太重。詩的背景是發生在龍灣大捷之後,朱重九以少勝多,打敗了陳友諒的百萬大軍。於次日黃昏時分微服私訪至紫金山上的禪寺,主持看其煞氣很重,便想解其煞氣,與朱元璋講禪論道,不料反被朱元璋教訓,待第二天想打問其姓名,已是人去房空。只在大殿牆壁上留下這首詩。

    這一年老朱同志剛剛31歲,正是陽剛之年,因此這首詩多少還有些洋洋自得的意味在裡邊。老朱心想,我的名氣越來越大,你們這些和尚們竟然不知道我是誰?不是爺打了勝仗心情好,怕是你們這些光禿禿的腦袋一個也保不住。陳友諒的水軍一直是他的心病,此役就此奠定了他未來建立明朝的基礎。

    說實話本人還是滿喜歡老朱的這首詩,透著濃濃的霸王之氣,當然要擯棄他的殺伐之氣,但單就他做事的這股子很勁,這股子百折不撓,認準目標執著前行,以一介貧民之身,打下大明江山,還是有很多可取之處,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願我們在生活中、工作中多些霸氣少些殺氣。於低調中生活、於低調中做人做事,如此圓滿人生,不亦悅乎?

    王從清2020年4月

  • 20 # D冬天不冷2018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有意境,有哲理,易讀,易記,流傳廣,有氣勢,天下第一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從古到今要稱為書法家要符合哪些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