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記憶中的歷史

    利用軍事擴張的手段來緩解資本主義德國內部的社會危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軍國主義。

    說得再明白一點就是,利用軍事武力強行奪取國外市場,以便自己國內經濟體制能跟得上世界經濟的大方向。

    我們可以從兩場戰爭的起因來看:

    1第一次世界大戰:各個資本主義大國為重新瓜分世界(也就是瓜分經濟市場),而爆發的霸權地位大戰。

    2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個資本主義大國經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世界經濟大蕭條後,國內社會階級矛盾加深,無法正常實施的生產活動,所以有一些國家就用發動戰爭的方法來緩解這場危機。(美國靠羅斯福總統的新政策度過了這段時間,所以美國是這些捲入這場戰爭的國家之中唯一一個在戰爭前期經濟還能上升的國家。)

    最後總結一句:德國就是為緩解社會階級危機.經濟危機而發動兩次世界大戰。

  • 2 # 美溢天

    經濟是戰爭的基礎

    1.一戰的主戰場並沒有在德國本土,所以德國儲存著良好的工業基礎,一戰過程中德國重工業得到迅速發展,在戰後德國的重工業也是世界一流的,工業基礎的保留和重工業的發展,以及自身國民的素質原因,使德國在戰後經濟得到迅速的恢復和發展,在十幾年的世界就成為歐洲第一經濟強國,在二戰後德國經濟恢復依舊迅速,可見國民素質的重要性。

    2.一戰後,由於英國在歐洲大陸牽制法國的需要,並沒有消弱德國,並且由於美帝平衡歐洲大陸的需要對德國進行援助,所以戰後的德國實力依舊沒有受到太大的損失。

    3.納粹的發展,刺激德國國民民族感情,國民希望洗刷戰敗恥辱,所以。。。。

  • 3 # 紀錄片展播區

    德國發動兩次世界大戰是利用軍事擴張的手段來緩解資本主義德國內部的社會危機。德國是位於中歐的聯邦議會共和制國家,北鄰丹麥,西部與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接壤,南鄰瑞土和奧地利,東部與捷克和波蘭接壤,該國由16個聯邦州組成,首都為柏林。

  • 4 # 飛呀飛呀2020

    兩次世界大戰究其原因就是資本世界重新洗牌的過程,這得從德國崛起開始說,大航海時代,德國沒有統一所以說完全錯過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被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法國,等國家瓜分完,而德國在19實際晚期才統一,等國家穩定後,發現世界的資源已經瓜分結束,而在當時生產力還相對低下的時代,如果想強大隻能需要更多的原料產地,而德國幾乎沒有殖民地,英法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又不肯主動退出已有的利息,所以,需要戰爭來對世界格局重新洗牌! 這就是一戰。

    二戰的爆發直接原因是經濟危機,也就是說一戰後,凡爾賽籤的合約把德國壓榨到了極致,德國非但沒有得到殖民地反而自己國家也沒有正常保住,1929到1933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危機,德國沒有廣大的殖民地做為依賴,所以最先遭受危機,也最沒有抗壓能力,德國國內經濟崩潰,而國內需要一個出口來轉移這場危機,所以,德國走上戰爭是必然的!

  • 5 # 隨剪動漫

    說二戰必先說一戰,因為一戰的很多遺漏促成了二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百年紀念日剛過,它的的性質我們也都懂:在一次大戰前英國壟斷全球原材料市場、大英帝國佔有世界1/4的人口;美國有一個龐大的內需市場,而實行貿易保護。因此德國和日本國為了發展,必須進行貿易擴張,即從舊殖民國家那裡搶奪殖民地。

    首先,德國在一戰前(1914)的發達程度是這樣的:

    一、科學方面

    以國內很多人喜歡拿來說事的諾貝爾獎為例

    德國在20世紀最初的14年獲得了18個諾貝爾獎,這完全可以體現出這個國家在一戰前的科學研究之興盛。這是大力發展有關產業實際應用(無論是軍工還是民用)的理論基礎。

    而一戰前的美國呢?

    Theodore Roosevelt, Jr.,1906年和平獎,成功調停日俄戰爭

    Albert Abraham Michelson(德裔移民),1907年物理學獎,用精密光學儀器進行的光譜和計量學研究

    Theodore William Richards,1914年化學獎,對多種化學元素原子量的精確測定

    沒了

    德國以所謂彈丸之地,達成了美國近五倍的科研成就。即使對比其他歐洲列強(法國16個,荷蘭6個,英國5個,瑞士4個,義大利4個,西班牙2個)也這就是一戰前的德國。

    二、經濟方面

    1860年德意志邦聯剛建立的時候經濟總量只佔世界的4.9%,而1880-1900年的“(德國)第一次經濟奇蹟”期間德國已經在工業國中排名第三位,到1913年,德國經濟佔世界14.8%,已經超過英國(13.6%),僅次於美國(32%);貿易上,德國已經第二大貿易國,僅次於英國,領先於美國。在德意志帝國期間,工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轉變。受益於前文所提到的大量理論研究成果,19世紀90年代後德國建立了包括電氣工程、機械工程和大規模化學在內的很多關鍵部門。

    在鋼鐵行業,由於新的生產工藝能的普及(比如托馬斯法與平爐),生產率提升了25倍。僅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德國軋機生產就佔全世界該部門總產量的44%左右。

    化學工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化工公司大量招聘受過大學教育的化學家。 1914年,僅勒沃庫森的拜耳公司(著名醫藥化工企業,至今仍是世界五百強)就僱傭了600多名化學家。 在這一時期,德國化學品出口佔世界的28%,而英國僅佔佔16%。

    受益於大規模工業化,德國的人口也同樣蓬勃發展,從1871年的四千一百萬增長到1910年的六千四百萬。

    三、政治方面

    直至十九世紀中葉,德意志地區仍是一個由十數個日耳曼人小邦國組成的“日耳曼邦聯”,公國林立造成德國國內市場經濟無法發展(各邦關卡、課稅重重,商品在德意志境內都不能做到自由流通),在歐洲大陸也無法與其他列強鼎立。

    即使統一後的德意志帝國依然擁有26個自由邦,但權力已經不及之前

    為了建立統一的德意志帝國普魯士誘使法國發動戰爭(即普法戰爭)。在這場戰爭中法國大敗,御駕親征的法皇拿破崙三世被俘。法國被逼簽下俾斯麥所開出條件非常苛刻的和約:《法蘭克福條約》規定法國割讓阿爾薩斯洛林予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普軍在收齊賠款前,可駐軍於法國。此後德意志帝國皇帝威廉一世的登基大典於法國的凡爾賽宮舉行,這大大羞辱了法國,挑起德法兩國之仇恨。此後法國復仇主義盛行,是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個潛在因素。

    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加冕建立德意志帝國

    此外,1905-1911年期間德法兩次在北非國家摩洛哥發生利益衝突(兩次摩洛哥危機),德國與英、法兩國在這兩次摩洛哥危機裡結怨更深,而德皇更揚言不會再退讓,這使戰爭危機益大。

    作為比較:

    科研上

    在一戰結束後至二戰前的二十年裡,德國人又獲得了24個諾貝爾獎,相比之下美國20個,英國19個,法國11個,荷蘭3個,義大利3個,德國一戰後在理論研究方面依然強到碾壓。

    經濟上

    德國因割讓東部領土給波蘭而失去了重要的煤礦與生鐵產地。 阿爾薩斯洛林迴歸法國意味著德國礦石開採量減少了70%。此外,德國還需交付大量生產運輸裝置和戰前規模世界第二的遠洋商船給勝利方作為補償。而德國的殖民地由於本就過於偏僻因此損失相比之下不值一提。新建立的魏瑪共和政府難以承受《凡爾賽條約》約定的鉅額賠款,由此不得不大量印刷鈔票以償還賠款和戰爭債務,造成惡性通貨膨脹,國內物價飛漲、經濟混亂。1923年1月德國政府未能完成全部償還款項,法國為此出兵佔領魯爾工業區,造成德國的經濟進一步惡化,內亂也因此而持續擴大。

    被當作筆記本的一百萬德國馬克紙幣

    德國的工業生產在戰後回落到1888年的水平,戰後年代的特點是從戰爭經濟向和平生產過渡,最重要的是復員士兵重新融入經濟程序,由此所帶來的低勞動力成本使德國產品以傾銷價格出口到國外。因此德國躲過了全球戰後蕭條,但也直到1927年德國工業生產才再次達到1913年的程度。

    此時德國的電氣化和工業大規模生產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進展。西門子和柏林的AEG能夠重新獲得他們在1914年之前已經達到的世界市場地位。隨著20世紀20年代機動化和公路運輸的增加,汽車工業變得更加重要。從1922年到1928年,汽車和卡車的庫存從125,000增加到約470,000。

    隨著全球經濟危機的爆發,德國的經濟上升階段在1929年結束,美國貸款的退出導致了整個德意志帝國的公司崩潰。從1929年到1932年,工業生產下降了40%,並降至1904年的水平。外貿也大幅下滑。 1931年還導致銀行破產,加劇了經濟衰退。結果是大規模失業和貧困突然增加。

    政治上

    德國民眾依然對戰前的輝煌感到懷念、認為是凡爾賽條約帶給了德國不公。因此納粹黨提出的“廢除《凡爾賽條約》”、“擴充套件日耳曼民族的生存空間”、“種族清洗在國家經濟中掌握命脈的猶太人群體”在蕭條時期具有極大的吸引力,而希特勒及納粹黨在經濟危機期間承諾重振經濟及降低失業率也使得許多選民認為納粹黨能夠幫助恢復國家的秩序、平息社會的混亂,能夠提升德國的國際地位。在1932年7月的德國聯邦選舉後,納粹黨取得230個席次,獲得37.4%的選票,崛起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從而拉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

    1923年納粹黨的公開集會

    需要注意的是,在1939年戰前(修正,德國領土在1942年達到最大),德國透過德奧合併和吞併捷克斯洛伐克、立陶宛西部等地,實際上已經恢復了一戰前的全部領土(並獲得領土上的煤鐵礦產)並且還有所擴大,達到了驚人的六十三萬平方公里(德意志帝國也只有五十餘萬平方公里),人口接近七千萬,加之以希特勒對德國社會復仇情緒、雅利安優越性等方面進行了高度渲染,此時的德國就是一部戰爭機器。

    二戰後,情況卻有所不同

    科研上,大量優秀的德國科學家被轉移到美國,這為美國帶來了一批尖端人才,也促成了美國戰後在科學領域的繁榮。

    經濟上,分裂了的兩德各自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陣營的最前線,承擔著向對方宣傳本陣營價值和優越性的重要任務(東德因此接受了大量蘇聯援助,被稱為社會主義櫥窗),因此雖然知道讓連續挑起兩次世界大戰的德國再次復興是危險的,但面對“共產主義的擴張”,馬歇爾計劃依然把西德算了進來。

    政治上,美國在德國聯邦政府中大力扶持親美人士,英法美三國駐軍至今還活躍在德國境內,用軍事存在保證德國不會從政府層面再次極端化。

    時至今日,德國依然擁有全歐洲最高的GDP,這應該歸功於德國百折不撓的化工與製造業(被反覆拆解又重新建立,依舊承擔著提供工作和稅收的重任)。德國至今以戰前一半的國土(三十五萬平方公里,)養活了比戰前更多的人口(八千兩百萬),尤其在發達國家戰後去工業化的浪潮中,德國保留了最多的本地加工業,相比較西班牙義大利等“花瓶國家”動輒15-30%的失業率,德國失業率長期保持在低位,大量的製造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德國現在不會發動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原因是德國已經透過歐盟、歐元和歐洲共同市場把歐洲綁到了自己的經濟發展上:法國有一戰悲情史、又是二戰戰勝國、歐盟創始國,在歐盟裡起著臉面的作用,而德國則透過大量投入支援歐盟工作來發揮“裡子”的作用;經濟上,德國利用歐元所帶來的價值低估效益大量出口工業品到其他歐盟國家,與奧地利、西班牙、瑞典、法國、義大利、波蘭各擁有超過80億歐元的出口盈餘。

    已經沒有必要透過戰爭這種方式來獲取原料和商品市場了,何樂不為呢。

  • 6 # 文史衙門

    為什麼德國一個國土面積不足中國一個省的國家能夠發動兩次世界大戰呢?

    一戰地圖

    二戰地圖

    德國能夠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

    英國、法國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在19世紀佔領了大量的殖民地。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

    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德意志共和國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的殖民地,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肯定不同意重新劃分,因此德意志國必須透過戰爭搶奪。

    原因一:一戰德國經濟科技領域

    科技:

    以諾貝爾獎獲得次數佐證(1914年之前):

    德國:18次、法國:16次、英國:5次

    一個面積很小的地方科技生產力已經數倍的超過當時的英國。科技的發展進步為德意志提供了軍工支援和強大的技術後盾。

    經濟:

    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工業飛速發展,工業生產總值居歐洲第一位,工業排名已經越居第三位。然而,在1860年德國的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總量不足5%,德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為發動一戰提供了強大的底氣,也更加堅定了德國要求重新劃分殖民地的決心。

    在經濟發展中,德國的鋼鐵行業、化工行業、軍事製造業發展尤為速運。在鋼鐵行業德國在短時間將生產率提升了20多倍。此外,德國蘊藏豐富的煤鐵資源,撐起了德國漫長的戰線。

    原因二:強大的政治和教育

    政治方面:

    “鐵血首相”脾斯麥,德意志帝國的首相擁有強大的政治自信和謀略,雖然脾斯麥於19世紀末期離開人世,但是他的強硬政治措施為德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同時也加深了與鄰國法國的仇恨。

    德國很早就普及了義務教育,僅在校生就有1000多萬,德國的職業教育為國家提供了充足的強大的技術人才團隊,為經濟發展提供者不竭的人才技術供應,這也是德國能夠發動一戰的原因。

    德國能夠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因

    一站後,德國戰敗,被迫簽署了苛刻《凡爾賽合約》引來了德國民眾的不滿,帝國主義曾經的各種基本矛盾一個也未解決,也成為了二戰一個誘因。

    原因一:政治方面

    戰後西方國家迎來了大蕭條,使法西斯主義惡性發展。納粹黨迅速膨脹為德國第一大黨以希特勒為代表的納粹集團贏得了多數選票,1933年希特勒上臺。

    希特勒上臺後,開始了種族大屠殺,宣傳法西斯主義政治思想。但是集中發展軍事工業的相關政策也提高德國人的生活水平,提高德國綜合國力,就這樣創造了納粹德國的“經濟奇蹟”,失業近乎絕跡,經濟增速超過20%,百廢俱興。

    原因二:工業、軍事方面

    德國發動二戰前,其軍事實力已經恢復到一戰前水平,世界總產值與英法幾乎相同,但與美國還相差甚遠。

    在戰前德意志擁有歐洲最強大的空軍,陸軍數量在攻打蘇聯時已經達到了600萬人,德軍的坦克等武器裝備的效能也是名列前茅,遠遠強於盟軍的實力。

    小結

    德國發動戰爭給世界人民帶來了災難,將國內矛盾轉嫁到對外戰爭也是資本主義的常見做法,但是怎樣我們還是期望世界和平,人類能夠共同守護地球家園。由於核武器的存在,今後的戰爭一旦再爆發就是毀滅。

  • 7 # 大語文走四方

    原因一:深厚的經濟基礎。

    經濟方面德國國內擁有鐵礦、煤礦資源,這些資源對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的德國來說非常有用。1871年統一以後,德國的經濟進入到了發展的高速階段,很快就超越了西歐的其他國家。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實力強了,就能夠發動戰爭。

    鋼鐵煤礦是發展的必需品。

    德國魯爾區

    交通便利

    原因二:俾斯麥的鐵血政策。

    德國統一的過程中採用了極為殘暴的方式,俾斯麥的鐵血政策讓德國走上了軍國主義發展的道路。

    俾斯麥

    原因三:國際、國內外矛盾尖銳。

    國際方面,德國和其他老牌的帝國主義強國之間的矛盾很大。作為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德國想跟其他國家均分海外的殖民地,而海外殖民地幾乎被其他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瓜分完畢了,因此跟他們之間的矛盾很尖銳。國內方面,德國經濟的發展導致了國內矛盾激烈,尤其是工人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需要緩解,而發動戰爭是很好的緩解方式。

    一戰!

    同盟協約!!

    二戰!!

    原因四:軍國主義思想。

    德國統一後,軍國主義思想被保留下來。軍國主義思想的核心便是對外進行殖民擴張。

    原因五:深刻的憂患意識。

    德國的地理位置很特殊,是屬於南北東西的十字路口,我們現在稱為四戰之地。這種地理形式給德國人的內心中造成了很大的壓抑感。東邊俄羅斯有可能入侵他們,西邊法國有可能入侵他們。那種深刻的憂患意識,促使德國人不斷的努力,不斷的奮進,來擺脫這種不利。

    原因六: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

    達爾文的進化論被德國軍國主義拿來利用,認為人是有高低貴賤的,因此他們認為德意志民族是世界民族當中的優等民族,而優等民族統治世界這是毋庸置疑的。為了證明雅利安人是世界的優等民族,德意志科學家進行各種調查,得出了歪曲事實的結論,就是德意志民族是優等民族,一定要統治其他種族。

  • 8 # 藍白貓看歷史

    大家知道,20世紀發生過兩次世界大戰,這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改變了世界格局。

    1、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是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時產生的不可調和的矛盾的產物。

    (1)一戰背景

    “法德矛盾”,法國在普法戰爭中失敗,德國為了防止法國東山再起,積極擴充套件軍備。

    “俄奧矛盾”,俄奧矛盾的表現是在對巴爾幹半島的爭奪上。

    “英德矛盾”,英國力求維持歐洲大陸勢力的均衡,既不願意德國過分強大,也不願意看到俄國的勢力在巴爾幹半島過於膨脹,隨著在殖民地問題上的衝突的加劇,英德矛盾開始激化,逐漸成為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主要矛盾。

    (2)一戰發生的過程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薩拉熱窩刺殺事件為導火索,奧匈帝國在1914年7月28日對塞爾維亞宣戰為戰爭開始標誌。到7月30日,俄國開始全國總動員,出兵援助塞爾維亞,緊接著,德國開始登場了,德國緊接著向俄國宣戰,向法國宣戰,隨著時局的發展,逐漸形成了兩個陣營,協約國與同盟國。大戰歷時4年,有30多個國家,15億人口捲入戰爭洪流,造成3000萬人的傷亡。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了空前的浩劫,但是由於在戰爭中出現了機槍,坦克,飛機,潛艇等新式武器,帶來了科技上的進步。

    (3)一戰的結果

    《凡爾賽條約》的制定,戰勝國將發動戰爭的責任全部推給德國,對德國實行極為嚴厲的經濟與軍事制裁,德國失去了13%的土地和12%的人口,解除了武裝,德國陸軍被控制在10萬人以下,不能擁有空軍,引發德國民眾強烈的民族復仇復仇主義情緒。雖然德國戰敗,但是德國具有完整的工業體系,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筆。

    2、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簡稱二戰,亦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納粹德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僕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1)二戰背景

    日本侵華戰爭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了中國東北,打破一戰後相對穩定的世界格局,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進一步加劇了國際形勢的緊張態勢。

    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

    1929年,世界性的經濟大蕭條對義大利衝擊嚴重,墨索里尼認為對外領土擴張可以減輕國內經濟壓力,最終,衣索比亞淪陷。

    西班牙內戰

    西班牙內(1936年7月17日-1939年4月1日)西班牙第二共和國發生了一場內戰,由共和國政府軍與人民陣線左翼聯盟對抗西班牙國民軍和長槍黨等右翼集團。

    慕尼黑陰謀

    1938年3月,德意志第三帝國併吞了奧地利。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國首在德意志第三帝國慕尼黑開會,簽訂協議,在沒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的情況下,強行把蘇臺德等地區割讓給德意志第三帝國。歷史上把這次會議稱為“慕尼黑陰謀”。至此,綏靖政策達到頂峰。慕尼黑協定的簽訂產生了很大的消極影響。

    二戰結果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開始,到1945年8月14日,日本接受無條件投降結束,二戰有兩個陣營:軸心國,同盟國,戰爭造成全球2億人的傷亡,是人類有史以來破壞最強的一次世界大戰,隨著戰爭的結束,成立了聯合國。

  • 9 # BH腦洞

    說起兩次世界大戰,我們就會想起德國,為什麼德國能發起兩次世界大戰,我先從德國建立說起。

    德意志建立

    十九世紀中葉,德意志地區是由十數個大小不一的日耳曼人小邦國組成的“日耳曼邦聯”,分裂造成德國國內市場經濟無法發展,在歐洲大陸也無法與其他列強鼎立。公元1870年最具實力的第二大邦普魯士鐵血宰相馮·俾斯麥率領日耳曼邦聯贏得普法戰爭,建立統一的德意志帝國。

    新興和老牌帝國主義資源分配不均

    統一後的德國經濟發展迅速、國家實力急劇膨 脹,無奈當時世界絕大部分殖民地被老 牌殖民帝國英、俄、法佔據,而像德、日、美等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所擁有的殖民地卻相對很少,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壟斷原材料市場在其國家和殖民地實行貿易保護主義,這種經濟發展和殖 民地分配的不均衡導致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尖銳起來,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強烈要 求重新瓜分殖民地開展自由貿易。

    其次,資本主義國家週期性的經濟危機和國內階 級矛盾的尖銳化也使帝國主義各國統治不穩,各國紛紛擴軍備戰、尋找同盟,企圖透過 對外發動侵略戰爭來緩和國內階級矛盾,以求重新瓜分世界。

    一戰起因和戰後分贓不均為二戰埋禍根

    1914年6月28日同盟國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被塞爾維亞族學生在薩拉熱窩刺殺,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歐洲大陸各主要國家紛紛動員參戰,歷時4年零3個月的第一次 世界大戰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戰敗告終。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割地賠款; 奧匈帝國瓦解;英法雖取得了勝利,但在元氣大傷,受到削弱;美國在戰爭 中牟取暴利,一躍成為經濟強國。戰後帝國主義奴役掠奪戰敗國和宰割弱小國家的《凡爾賽和約》等分贓條約,雖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之間的關係,但沒有消除它們之 間的根本矛盾,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了禍根。

    二戰形成

    一戰結束後,作為戰敗方的德國被迫接受了《凡爾賽和約》,但由於其中的條款過於苛刻,由此導致了德國國民對周邊國家懷有怨恨。這個時候納粹黨登場了,他利用國民的這一情緒,不斷進行煽風點火,讓每個德國人都陷入了狂熱狀態。當時整個德國都渴望透過戰爭來索回在一戰中失去的利益。

    其次,納粹黨上臺之時,全球正處於一場空前的經濟危機中,德國國內經濟處於崩潰邊緣。為了緩解日益尖銳的國內矛盾,德國急需透過一場戰爭來達到緩解國內矛盾和掠奪他國財富的目的。

    此外,當時的各個歐洲強國為了各自利益勾心鬥角,英法奉行綏靖政策

    最後放任德國軍事力量的增長。最終在滿足不了德國胃口後,第二場席捲全球的戰爭就在少數野心家的操縱下爆發了。

    結語

    兩次世界大戰給世界帶來人力、物力的巨大損失和破壞,人們情感也烙下難以撫平創傷。好在當今世界正在和平與發展的大潮中,在經濟全球化和政治多極化的過程中進入新的千年。但是,如何有效地避免戰爭,持久地維護和平,仍然是人類最為關心和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

  • 10 # 老森

    利用軍事擴張的手段來緩解資本主義德國內部的社會危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軍國主義。

    說得再明白一點就是,利用軍事武力強行奪取國外市場,以便自己國內經濟體制能跟得上世界經濟的大方向。

    我們可以從兩場戰爭的起因來看:

    1第一次世界大戰:各個資本主義大國為重新瓜分世界(也就是瓜分經濟市場),而爆發的霸權地位大戰。

    2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個資本主義大國經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世界經濟大蕭條後,國內社會階級矛盾加深,無法正常實施的生產活動,所以有一些國家就用發動戰爭的方法來緩解這場危機。(美國靠羅斯福總統的新政策度過了這段時間,所以美國是這些捲入這場戰爭的國家之中唯一一個在戰爭前期經濟還能上升的國家。)

    最後總結一句:德國就是為緩解社會階級危機.經濟危機而發動兩次世界大戰。

  • 11 # 侃古聊今說歷史

    我們先來看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的前因後果!

    首先,準確來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奧匈帝國在德國支援下發動的,並不是由德國直接引起的,充分資料證明奧匈帝國才是一戰的主要責任國,其目的是為了一勞永逸的解決塞爾維亞。在高中歷史課上,相信廣大讀者都背過,奧匈皇儲裴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遇刺身亡,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隨後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援下,以薩拉熱窩事件為藉口,向塞爾維亞宣戰。接著德、俄、法、英等國相繼投入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至此爆發。

    大家可以發現,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是頗具有戲劇性的,由於一個熱血青年的暗殺行動,導致了整個世界長達4年之久的曠世大戰,人員財產損害無數。

    其實研究歷史我們就會發現,一戰真正原因,還是由於當時西方資本主義各國本身矛盾重重,日益興盛的德國在世界的話語權,反倒是落後於英法等老牌強國。也最終由於,德國為尋求與自身實力所匹配的國際地位,而開展的以爭奪世界霸權和殖民地的世界性大戰!

    我們看一下一戰前的世界政治格局及德國國內情況,就能明白德國一方發動一戰的的必然性!

    首先,從當時國際政治環境看,在一戰爆發前,歐洲主要幾個國家相互之間就已經矛盾重重,戰爭時有發生。在一戰前,主要由三組矛盾影響著當時的世界局勢!

    第一組矛盾是法國和德國的矛盾!

    法德主要矛盾還是由於之前普法戰爭法國的失敗,導致了國土被德國搶佔,法國失去了歐洲的霸主地位,國內各個階層都抱有一雪前恥的復仇心態。德國對此也高度警惕,為防止法國報復也一直在擴充軍備。

    第二組矛盾是俄國和奧匈帝國的矛盾!

    俄國和奧匈帝國為爭奪巴爾幹半島而多次大打出手,巴爾幹半島是世界著名的火藥桶,多年來,俄羅斯帝國藉著建立大斯拉夫的名義,向巴爾幹半島上南斯拉夫人居住的地區進行擴張,而奧匈帝國也在向巴爾幹半島西北部擴張,兩個帝國就國土已多次進行過戰爭。這也促成了,奧匈向塞爾維亞宣傳後,俄羅斯已塞爾維亞保護國名義馬上介入戰爭的重要原因!

    第三組矛盾是英國和德國的矛盾!

    按照一戰歷史學家分析,英德對抗把人類拖入了巨大災難之中,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帝國主義對抗中的一種最主要的對抗”。英國是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德國是新興工業強國。二十世紀初,德國工業產值已超過英國,但當時世界的殖民地早已被英法等國瓜分殆盡,堂堂德意志帝國竟然還不如義大利殖民地多,這對於心高氣傲的德皇威廉二世來講是萬不能接受的。因此,武力破局成為了德國及其盟友的必經之路!

    再次,從一戰前德國國內實力來看,其工業水平已超過法國,綜合國力從當時世界來看僅落後於英國!

    一、從經濟方面看:

    一戰前的德國經濟體量已經佔世界的14.8%,超過英國、僅次於美國;1913年,德國佔世界貿易比重的13%,成為世界第二大貿易國,次於英國。1914年,德國對外資本輸出達到440億,世界第一。在鋼鐵的產能上,德國佔世界軋機總產量的44%。醫藥化學品出口份額佔世界28%。

    二、從科研實力看:

    德國在一戰前共計獲得過18個諾貝爾獎,是美國的五倍,遠超其他歐洲國家。無論是在工業領域、軍事領域,德國都有很多發明產出。

    三、從軍力上看:

    陸軍世界第一,贏得了對歐洲霸主法國的戰鬥。海軍世界第二,連年追趕英國,從噸位、艦艇數上僅次於英國。

    綜上可知,如此實力的德國怎甘心屈於人下,因此,一戰由德國一方發起是必然的,這也是作為新興強國,打破當前世界格局的必然選擇!

    如對一戰感興趣推薦兩本參考書籍

    《第一次世界大戰》作者是 [德] 弗爾克·貝克漢恩,主要以德國視角寫一戰的,對當時德國國內情況有很詳細介紹,適合一戰入門者

    《大英帝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作者是[英]戴維·雷諾茲,以英國視角寫一戰的,兩相比較很有意思!

    在講完一戰前世界格局和德國實力後,對於戰爭的經過因篇幅所限,筆者就不多加贅述了,跳過此部分,我們再接著講一下德國作為一戰戰敗國,是如何在短短20餘年時間就有實力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

    首先,還是從國際政治環境上看!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進行了一場大洗牌,沙俄覆滅,蘇維埃政府建立。奧匈帝國被拆分。英國國內情況戰後損失很大,殖民體系也受到較大沖擊,世界第一實力逐漸被美國所替代。美國工業發展飛速,也日益謀求更高的國際地位。一戰後,世界各國留下的矛盾沒有解決反倒是更加加深,因此,可以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延續。

    同時,英法的“綏靖政策”也極大的加劇了希特勒政府的野心。英、法、美等國為了禍水東引,開始由限制轉為扶植戰敗的德國、並在遠東地區坐看日本對中國等國入侵,以達到遏制蘇聯、鎮壓國內革命的目的。從凡爾賽體系、華盛頓體系中就有明顯表現,之後隨著道威斯計劃、楊格計劃、洛迦諾公約中則更具體化了。在慕尼黑協定中,將綏靖政策推向了高潮!英法的放任,可以說極大助漲了希特勒政府的擴張意願,也給戰後的德國一個較為有利的發展空間,因此從國際政治環境看,二戰德國具備了發到戰爭的機會!

    最後,在從德國國內情況來看!

    首先,從政治上看

    一戰後,魏瑪政府喪權辱國,德國割讓了東部領土給波蘭而失去了重要的鐵與煤礦產地。同時,普法戰爭贏得的阿爾薩斯和洛林也重新歸還給法國,導致德國礦石開採量急劇萎縮,較戰前減少70%。此外,德國還需要對戰勝國依據《凡爾賽條約》支付大量的賠款,由於賠款數量巨大,魏瑪政府不得已開始大量印鈔,由此引發了全國性的通貨膨脹。1923年,法國就德國未按時賠款,而出兵佔領了德國的另一個工業重鎮,魯爾地區。導致德國國內經濟環境日益惡化,加劇國內民眾對一戰前的德意志帝國強國國民身份的懷念。

    在此背景下,宣揚民族主義、大復仇主義的希特勒納粹政府的上臺,也就成了順理成章之事,德國從上至下,都懷著一雪前恥,報復法國的思想,從當時德國國內情況看,重新發動戰爭就是或早或晚的問題。

    接著,在從德國國內經濟環境看!

    一戰結束後,德國的工業生產總值,回落到1888年的水平。但是由於英法的綏靖政策,及德國復原兵重新迴歸生產。德國的工業水平追趕的還是比較快的,同時,由於大量復員兵參加工作,致使德國的勞動成本極大下降,可以與英法打價格戰,以相對低廉價格傾銷商品到海外,躲過了戰後世界性經濟危機。

    從結果看,1927年德,國經濟水平已初步恢復到一戰前水準。

    另外,從科技進步上,一戰結束到二戰前,德國又獲得了24個諾貝爾獎,在科技上仍然碾壓世界。

    最後,從筆者讀過二戰相關研究文獻資料來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形成也是具備很強的偶然性,一開始德國的胃口沒有那麼大,沒成想“閃電戰”太過先進,法國也過於水了,真是我“我還沒發力,你就倒下了”,由此助長了希特勒的氣焰。大家,到後期都打出了真火,戰爭規模也越來越大,難以控制,最終才形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局面!每每回顧二戰歷史,筆者還是為我們能生在強大的中國而感到自豪,願世界減少戰爭!

    希望廣大讀者能夠多多關注,讓我們一同學習共同成長!

  • 12 # 甚感卍欣慰

    個人觀點。首先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世界的科技中心就轉移到了德國,德國佔領科技制高點。第二點就是德國人重視教育,義務教育在我們還是康熙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第三就是德國人注重工匠精神,以嚴謹著名。第四就是德國軍隊素質高一直傳承容克貴族精神。

  • 13 # 縱橫史君

    這個問法就有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德國發動的嗎?一戰前歐洲的確是劍拔弩張,英國要打壓快速崛起的德國,德國要挑戰英國的霸主地位。雙方勢不兩立,展開了軍備競賽,形成了兩大軍事集團。但一戰的導火索是薩拉熱窩事件,最早宣戰的是奧匈帝國,之後同盟國和協約國展開大戰,一戰打響。這場爭奪世界霸權和殖民地的非正義戰爭中,德國一個巴掌能拍響嗎?所以德國發動一戰的說法是不符合史實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德國發動的無疑。1929年10月,資本主義發展史上最嚴重的一次全球性經濟危機爆發,大蕭條所帶來的動亂,使法西斯主義惡性發展。德國建立起集權統治的法西斯體制,並且加緊擴軍備戰。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二戰爆發。德國發動二戰的原因和條件:

    1、復仇: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帝國主義時代所固有的各種基本矛盾一個也未解決,而又增加了戰勝國與戰敗國的矛盾以及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矛盾。德國對《凡爾賽和約》的嚴苛條款懷有怨恨,而納粹也利用了德國人民的不滿情緒,激起了戰爭狂熱。

    2、法西斯政權的建立:1933年1月,阿道夫•希特勒上臺,8月頒佈《國家元首法》,建立起法西斯獨裁統治,並積極擴軍備戰。

    3、英法的綏靖:1938年3月,德意志第三帝國併吞了奧地利。接著,希特勒以保護捷克斯洛伐克境內德意志少數民族的利益為藉口,對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領土要求。面對德意志第三帝國法西斯的咄咄逼人的侵略,英法兩國以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並與希特勒達成協議,希望把德意志第三帝國的侵略矛頭引向蘇聯。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國首腦阿瑟·尼維爾·張伯倫、愛德華·達拉第、阿道夫·希特勒和貝尼託·墨索里尼在德意志第三帝國的慕尼黑開會,簽訂協議,在沒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的情況下,強行把蘇臺德等地區割讓給德意志第三帝國。歷史上把這次會議稱為“慕尼黑陰謀”。至此,綏靖政策達到頂峰。慕尼黑協定的簽訂助長了法西斯德國的野心。

    4、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德國1870年完成統一後,藉助第二次工業革命迅速崛起,一戰前經濟實力已經超越英國,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德國向來具有尚武傳統,中世紀便是主要的武器輸出國,軍工科技發達。

  • 14 # 楊洛桑

    這個問題要從兩方面去分析,一是發動戰爭的意願,二是發動戰爭的能力。

    一、德意志民族是一個飽經滄桑的民族,在1871年統一之前長期處於分裂和戰亂的狀態。

    1648年,隨著30年戰爭的結束,歐洲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條約,這個條約削弱了神聖羅馬帝國的權力,同時使得整個德意志地區長期處於分裂的狀態。而與此同時,在歐洲,先期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統一的葡萄牙西班牙已經開始征戰世界,向海外殖民,緊隨其後的是荷蘭與英國。

    當著名的經濟學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提出我們需要一個統一的德意志時,北方的諸侯強國普魯士扛起了這一面大旗。

    在威廉一世皇帝和宰相俾斯麥的主導下,普魯士經歷了普丹、普奧、普法三次戰爭,最終於1871年實現了德意志民族的統一。

    但是當德意志統一之後,舉目四望,發現全世界已經被瓜分的差不多了。自認為優秀的德意志民族發現自己的生存空間非常的狹小。 統一之後的德意志作為主要的歐洲列強之一,其殖民地和勢力範圍與其他歐洲強國相比,實在差距太大,從此就埋下了德國與其他歐洲強國對立和征戰的種子。

    1888年隨著威廉二世的上臺,德意志逐步轉向帝國主義。與其他歐洲列強的衝突與戰爭已變得不可避免,這是一戰包括二戰爆發的最根本原因。

    二、普魯士於1825年開始強制義務教育,1850年,普魯士頒佈《學校法草案》,規定受教育與服兵役一樣為公民的義務,並且規定教師享有公職人員的一切權利和義務,學生免交學費。

    義務教育的開端可以追溯到1619年德意志魏瑪邦公佈的學校法令規定的“父母應送6至12歲的男女兒童入學,否則政府就強迫其履行義務”。1763年到1819年間,德國先後三次修訂法令推行義務教育。

    1810年。普魯士國王威廉三世在廢墟之上建起了柏林大學,也就是後來的洪堡大學。這所大學為德國培養了一大批曠世人才,包括德國第一任首相俾斯麥,以及29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這其中包括愛因斯坦、普朗克、薛定諤、玻恩等等科學巨匠。

    一般人說到德國的強大,往往只看到他有重工業區魯爾,有大量的資源和礦山。但實際上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強大最重要的是人!高素質的人才才是一個民族和國家能夠長期屹立於世界不倒的根本保證!

    一戰結束以後短短20年,德國再次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樓房可以被炸,工廠可以被毀,礦山可以被奪。但是隻要擁有高素質的人才,一個國家和民族就可以再次強大起來,這就是德國他所擁有的實力。

  • 15 # 玄wbx

    一,德國拷問世界的歷史史實。

    德國著名的哲學家:萊布尼茨、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費爾巴哈、馬克思、叔本華、尼采、胡塞爾、海德格爾.

    ①德國的啟蒙思想深化了歐洲啟蒙運動

    ②19世紀中期,卡爾·海因裡希·馬克思(德國國籍後無國籍)猶太民族,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對世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及馬克斯·普朗克為近代物理學的重要奠基者,維爾納·海森堡及馬克斯·玻恩並進一步發展。

    有103位德國人獲頒諾貝爾獎,在20世紀,德國的諾貝爾獎得主較其他國家為多,尤其是在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等科學領域。

    德國以一隅敵全球如何能贏。

    二,德國用戰爭拷打世界的歷史史實。

    一,德國為何發動一戰?

    a,自從1870-1871年,德國透過普法戰爭擊敗法國之後,德國成為了歐洲大陸最強大的國家。

    圍繞著爭奪世界霸權跟殖民地,形成了三對矛盾。即法德矛盾、俄奧矛盾和英德矛盾。

    一戰戰場

    1882年,德、奧、意三國簽署了“同盟條約”,三國同盟正式建立。

    英國調整同法國、俄國的關係,在1904年和1907年分別簽署英法協約和英俄協約,“協約國”成立。

    兩大軍事集團,把歐洲特別是巴爾幹地區變成了火藥庫,塞爾維亞熱點燃了火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二,德國為何發動二戰?

    a,1929年資本主義發展史上最嚴重的一次全球性經濟危機爆發。

    大蕭條使法西斯主義惡性發展,1933年希特勒跟納粹上臺,希特勒試圖透過戰爭使德國強大,對國家生活進行了全面改組,建立起集權統治的法西斯體制,並且加緊擴軍備戰。

    b,德國對《凡爾賽和約》嚴酷條款懷有怨恨。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就開始違背條約,秘密武裝德國。

    《凡爾賽和約》就是20年停戰的協議。

    c,國際聯盟的失敗,1920年成立的國際聯盟無法對世界形成有效的干預。

    d,帝國主義國家間經濟、政治和軍事發展不平衡的加劇,軍事實力發展較快的德、意、日三國要求重新劃分世界勢力範圍。

    二戰德國巨型裝甲火炮

    三,德國為什麼發動兩次世界大戰都失敗。

    a,德國不佔天時。世界發展的大勢是和平協作,用協調跟平衡來解決爭端,而德國違背了人類本質上愛好和平的意願,想用終極手段戰爭來解決發展的問題。

    b,德國沒有地利。

    德國地處東歐,處四戰之地。東有強大的蘇聯,西有英法。

    英國有廣大的殖民地,而且有英吉利海峽這個天塹,無法徹底擊敗英國。

    東邊蘇聯有廣闊的戰略縱深,跟眾多的人口,也是很難擊敗的。

    C ,德國沒有強大的海軍和殖民地,大戰一開無法渡過英吉利海峽擊敗英國,也無法從世界獲得資源補給。

    單兵擊毀坦克利器,德國的鐵錘火箭筒

    d,德國沒有人和。

    德國的外交總是失敗的,每次大戰的盟友都沒有能夠助力德國多少。

    反觀英國,因為有廣大的殖民地跟美國(美國在一戰前,GDP)就已經是世界第一了。

    德國每次大戰基本上都是豬隊友或者實力較弱。

    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全球性的戰爭打的都是實力。

    經濟實力遠遜於對手,雖然能在開戰階段,能取得一定的成績,但後勁不足。

    德意志民族到底是一個理性民族還是一個非理性民族?

    為什麼一定要打兩場必敗的戰爭?

  • 16 # 來世再寫

    一、引言

    總結來看,根本原因有二:第一個原因就是經濟問題。

    第二個原因就是二戰前德國的歷史背景。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德國的大部分利益被其他世界列強所瓜分,德國被迫簽訂了一系列條約。所以德國期望透過發動戰爭的方式來達到國內經濟的復甦,恢復之前的利益。

      二、德國的地位

      (一)一戰對德國的影響

      二戰前,德國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後,失去了之前所有的殖民地。隨之而來的《凡爾賽和約》,並沒有把人口和力量都遠超歐洲其他國家的德國像二戰後的德國一樣分而治之,為後來德國經濟從大蕭條中迅速復甦打下了根本基礎。又由於當時殖民地運動的發展和蘇維埃共產主義政權的建立,在對德國的解決辦法中強調了民族國家不分裂的原則。

      (二)戰後德國的發展

      一戰後的德國雖然完整,但一開始就存在難以持久的因素。英國和法國是當時歐洲僅有的大國。經歷過一戰後,英國法國傷亡人數達到200多萬,就人口來看,德國在二戰前的人口增長就構成了對周邊國家的威脅。資料顯示,1938年德國人口為6800萬,而在當時英國人口為4800萬,法國還不到4200萬。除了人口之外,德國工業也在二戰前也是極為強大,遠遠超過其他歐洲強國。據不完全統計1914年,英國製造業的生產淨值為58.81億美元,法國為29.05億美元,但德國卻為82.25億美元。

      三、二戰時的德國

      1.二戰剛開始時,德國雖然在工業技術上有一定優勢,但也不是最強。美國總兵力1050萬,坦克8萬多輛,海軍裝備航母12艘,無疑美國是當時科技和生產技術的超級大國。

      2.戰爭無疑是各國軍隊、各國軍事科技實力的對抗和較量的,歷史事實表明,先進的武器往往能夠一舉改變戰爭格局。就像清朝後期清政府無力抵抗西方諸強的大炮而國門洞開一樣,二戰初期,德軍依靠其先進的軍事裝置、訓練有素的軍隊以及以轟炸機與摩托化部隊,以坦克部隊為主導的閃擊戰戰術,在歐洲大陸如橫掃千軍一般,如一星期滅亡還處於騎兵時代的波蘭,以及六個月之內打敗腐朽的法蘭西帝國等等。即便是面對橫跨亞歐大陸的蘇聯,德軍也一度佔據了戰局的主動,比如莫斯科保衛戰。

      四、分析

      (一)提出問題

      故而,仔細分析二戰時期的戰略地位,認識當時的德國為什麼會走上法西斯的道路,吸取前人的教訓是極為必要的。1939年9月1日,註定是歷史上一個動盪不安的日子,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戰場正式打響。

      (二)對上述問題加以研究、探討

      第一,德國具有高度職業化的軍隊,是其用幾百萬軍隊就能掃平歐洲的基礎。相比其他國家的軍隊,當時的德國軍隊擁有超強的紀律性和絕對服從的權威。縱觀歷史,無論是閃擊戰還是防禦戰,德國軍隊留給我們的印象都是它如同鐘錶般精準的作戰指導,嚴格的作戰紀律和對上級的絕對服從。第二,德國軍隊的武器裝備精良。這歸根於德國國內基礎經濟的發展,以及德國工業科學技術的提高和工業化水平的上升。德國的武器裝備無論陸海空都十分先進。

      五、結語

      德國利用一戰後的少許資源,迅速在戰後崛起,工業科技,生產力都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成為了當時僅次於美國的歐洲第一強國。幾乎以一國之力撐起了整個歐洲和非洲戰局。

  • 17 # 我是一顆小虎牙2020

    經濟是戰爭的基礎

    1.一戰的主戰場並沒有在德國本土,所以德國儲存著良好的工業基礎,一戰過程中德國重工業得到迅速發展,在戰後德國的重工業也是世界一流的,工業基礎的保留和重工業的發展,以及自身國民的素質原因,使德國在戰後經濟得到迅速的恢復和發展,在十幾年的世界就成為歐洲第一經濟強國,在二戰後德國經濟恢復依舊迅速,可見國民素質的重要性。

    2.一戰後,由於英國在歐洲大陸牽制法國的需要,並沒有消弱德國,並且由於美帝平衡歐洲大陸的需要對德國進行援助,所以戰後的德國實力依舊沒有受到太大的損失。

    3.納粹的發展,刺激德國國民民族感情,國民希望洗刷戰敗恥辱,所以。。。。

  • 18 # 歷史環形社

    1871年1月18日德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成功的統一了德國普魯士邦國,至此開始,德意志聯邦被稱為德國。在統一戰爭完成以後,在俾斯麥首相高明的政策手腕下,德國奉行溫水煮青蛙的政策,不僅和英國等國家開始交好,而且大力發展工業和經濟實力,在威廉二世上臺之前,國家的經濟實力和工業處於了歐洲一流梯隊。

    在威廉二世上臺以後,由於和俾斯麥政見不合,立即解僱了他。自從俾斯麥這塊鎮宅大石消失後,德國的野心開始逐漸膨脹。由於國內資產階級的膨脹和利益訴求,德國開始向海外發展殖民地,並且開始追求全球海洋霸權,這勢必侵佔了英國的海外利益,同時德國也積極發展陸軍,將法國和俄國視為假想敵。在威廉二世海陸政策並行的情況下,德國的戰爭機器雛形逐漸開動,隨著利益的摩擦逐漸加深,發動戰爭,爭奪利益權力對德國來講只是遲早得事情,最終在薩拉熱火事件後,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由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遭受了慘痛得失敗,不僅德國得海外殖民地被完全分割,而且德國所簽訂得《凡爾賽條約》將德國深深得綁在了歷史恥辱柱上,不僅軍隊和工業受到了限制,還遭受了大量得戰爭賠款,加上國內經濟的不景氣,民眾們怨聲載道,這個時候的德國迫切的需要一個能夠引導德國走出困境的領袖,這個時候希特勒上臺了,他憑藉著參加一戰時期的經驗,極大的宣傳和引導德國人進行復仇的口號,德國成為了一個火藥桶。

    結語

    一戰中德國能夠參加和發動世界大戰,主要是由於國內資產階級的逐步膨脹和其他國家利益的衝突所造成,二戰時期希特勒利用德國人民的復仇心理,發動了不正義的二次大戰,並最終造成了慘痛的傷亡。

  • 19 # 柔情似水—政委

    原因:隨著帝國主義國家間經濟、政治和軍事發展不平衡的加劇,軍事實力發展較快的德、意、日三國要求重新劃分世界勢力範圍,使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尖銳起來。

    1929年10月,美國華爾街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股市崩盤,經濟危機席捲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西方國家大蕭條所帶來的動亂,使法西斯主義惡性發展。納粹黨迅速膨脹為德意志第三帝國第一大黨。

    1933年1月,阿道夫·希特勒在德意志第三帝國上臺,2月製造國會縱火案,3月透過《授權法》,繼之一系列法西斯法案出籠,至次年8月頒佈《國家元首法》,對國家生活進行了全面改組,建立起集權統治的法西斯體制,並且加緊擴軍備戰。

    擴充套件資料:

    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閃擊波蘭第二共和國並與蘇聯共同瓜分,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至1940年6月22日,納粹德國佔領了大半個歐洲,其中包括法國、比利時、盧森堡、荷蘭、丹麥、挪威。其佔領區內的“不受歡迎的人”和另外一些民族亦不斷受到迫害。

    1940年9月27日,德國、義大利和日本簽訂《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結成了侵略性軍事同盟,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突襲蘇聯,蘇德戰爭爆發,德軍一度兵臨莫斯科。

    在1944年紅軍發動十次斯大林突擊,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後,戰爭的天平已倒向另一方。德國城市遭到盟軍大規模地轟炸,面臨著嚴重地資源短缺問題。1945年初,盟軍自西向東,而紅軍則自東向西不斷推進。4月,蘇聯紅軍攻入柏林,4月30日希特勒自殺。5月8日,德國投降,並簽署投降書,納粹德國宣告滅亡。

  • 20 # 大爆炸98

    為何德國能發動兩次世界大戰[大笑]

    某法學教授到中學做講座,他說:統計資料顯示,在因為糾紛爭鬥致死的案件中,有95%以上的死者都是挑起糾紛的人,這說明了什麼問題?

    一位學生舉手說:老師,要是我打死了人,我也會說是對方先動的手。

    在我看來,一戰的結束更像是向一鍋熱湯裡倒了一桶涼水,溫度暫時降了下來,但很快就會再度沸騰。

    這個重新沸騰自然就是二戰了。

    不過,我覺得對於二戰,我們也應該分開看。

    所謂分開看的意思是說,把二戰這場戰爭跟二戰時的反人類罪行分開。換句話說,由於一戰未能解決此前存在的很多政治、民族等問題,二戰的爆發是必然,但這並不直接導致二戰會出現如此大規模的反人類罪行。因此,對於德國發動二戰這件事我個人認為可以持中立的態度,但對於德國所犯下的反人類罪行則沒什麼可辯解的。

    當然了,做這兩件事的是同一個國家、同一個人,因此直接說希特勒、德國犯下大罪在邏輯上也沒任何問題。

    一戰的導火索是薩拉熱窩事件,事件發生後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在這之後才是德國發動的東西線作戰。

    二戰的開端則是德國和蘇聯共同夾擊和瓜分波蘭。

    當然,如果你問斯大林同志是誰先動的手,他的答案肯定只有三個字:希特勒[大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人老了都喜歡找一個清淨的有山有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