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馬談古今
-
2 # 紙棍風
首先,張五哥在歷史上不一定有這個真人。如果分析電視劇,我感覺有兩點。康熙提拔張五哥的第一個原因:就是為了宣傳“忠”字:
所謂的“忠”就是指張五哥忠於老十三胤祥,忠於康熙帝,因為救下他之後,他不僅感激康熙帝,更是對老十三胤祥感激不盡,且毫不避諱的直接跟康熙帝講十三爺就是自己的救命恩人。
這就是忠!而且這個“忠”是伴隨著張五哥的一生的,包括後面替老十三胤祥求情,利用自己的一次被賞賜機會,讓康熙帝放出了老十三胤祥。比如後來老十三胤祥去世後,他主動放棄大內侍衛的職務,一心給老十三胤祥去守陵,這都是忠的表現。
第二個原因:關於“孝”字就更不必說,明明當時的張五哥已經因為老四胤禛他們跟劉八女結接下了仇恨。也知道替他們頂罪,幾乎是十死九生,甚至到後來知道自己被判了斬立決,他都沒有翻供,原因就是劉八女威脅他,如果翻供,那麼劉老漢就會因為作偽證而犯法,即使不判死刑,來個流放,也會要了劉老漢的命。
正是這種“孝”,才導致了張五哥最終選擇了赴死!
-
3 # 俗氣的三觀
清朝以忠孝治國,衡量一個人的道德水準,就是看這個人是否孝敬父母,是否忠君愛國。張五哥是一個孝子,為了自己的父親不惜犧牲自己。
經過“刑部冤案”的傳播,張五哥的孝順之名早已傳遍大江南北。
張五哥在江夏鎮已經沒有容身之處,他得罪了劉八女,父親也去世,家裡的田地肯定也被兼併了。他雖是名聲大噪的孝子,人卻比較老實,回到民間後,萬一找不到出路,娶不到媳婦,流落街頭,這不是打康熙的臉嗎?所以康熙要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另外康熙要治理國家,就需要聽到來自最基層的聲音,而實際情況是康熙身邊總被謊言和假賬包圍。張五哥來自民間,是大清成千上萬普通人的一個縮影。康熙透過張五哥,可以瞭解民間疾苦,看清真實的市井、田間和老百姓的生活面貌
-
4 # 盤點壹號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張五哥是電視劇「雍正王朝」裡杜撰出來的人物,是康熙、雍正的貼身侍衛,沒有家庭背景,沒有滿清血緣,不過身事君王,得心應手,說明他也有過人之處。
電視劇中,張五哥一家是江夏鎮的佃戶,因機緣認識回朝的四爺和十三爺。後來牽扯進一個殺人頂替的案子而坐牢,被髮付北京,即將開刀問斬。張五哥的妹妹到十三爺府上請求救助,四爺主張鬧大,終驚動康熙,康熙親自到法場救人,事後,留在身邊當差。
張五哥為人孝順,照顧老父和妹妹,為了救老父,甘願頂替去死,這點康熙非常賞識,大加讚賞。
張五哥說話很有分寸。康熙圈進十三爺,康熙有意放人,問張五哥,張五哥說十三爺是好人,不是因為救過他的命,而是十三爺光明磊落,為人行俠仗義,句句說到康熙的心坎裡,也就讓他帶著信物赦了十三爺。
張五哥做事謹慎,不多說話,不牽扯眾皇子的黨爭,一心侍奉康熙。這也讓他得以自保。後來,十三爺去世,張五哥也感覺到雍正殺心和疑心已起,所以推託去給十三爺守墓,離開紛爭擾攘的政治圈子,明哲保身。
-
5 # 兵家冢史
按電視劇《雍正王朝》中的演繹,張五哥是江夏鎮一個老漢的兒子,因在江夏鎮救過在江南籌款賑災的皇四子胤禛和黃十三子胤祥,所以得以被康熙從刑部冒名頂替案的法場救下。此案查清之後張五哥被康熙留在身邊做了貼身侍衛。由於康熙和黃十三子胤祥對張五哥有救命之恩,因此張五哥對康熙和黃十三子胤祥忠心耿耿。有一次康熙問張五哥幾個阿哥里誰最適合做太子時,張五哥毫不猶豫的回答是黃十三子胤祥。這個回答也可以看做是康熙的試探,而張五哥的回答也讓康熙知道他是個懂得感恩忠心不二的好奴才。後來張五哥也為雍正順利繼承皇位出了力,所以張五哥得到兩任皇帝的器重也就不足為奇了。
-
6 # 文螢之
《雍正王朝》中,張五哥原是江夏鎮的一個貧苦的佃戶,租了江夏鎮“土皇帝”劉八女家的地務農為生。其為人熱心仗義,忠厚老實,幾年前四爺和十三爺到江南籌款賑災時曾在他家借住過一宿,也算是和四爺、十三爺搭上關係了,當然他並不清楚四爺和十三爺的真實身份。後來,因為劉八女的姐夫任伯安的弟弟任季安姦殺寡婦,犯了死罪,找了張五哥父親連蒙帶騙地商量,要張五哥幫忙頂罪。由於劉八女是他的東家又對他家有恩,且知道劉八女和任伯安他們手眼通天,就答應下來了。沒想到事情沒有他們家想象那麼簡單,其中關係運作到太子問題上,不是簡單頂罪的,要殺頭的,可是又因為劉八女的混蒙恐嚇,致使案子直接捅到京城。張五哥的妹妹阿蘭為了救他,到京裡找了十三爺幫忙,十三爺直接將事情緣由和康熙說了,最後在臨行前,康熙和十三爺在刑場上將張五哥救了下來。
張五哥頂罪案子審理結束後,由於張五哥會點拳腳,被康熙欽點為大內善撲營侍衛,而且是直接做了康熙的貼身侍衛。對很多喜歡《雍正王朝》這部神劇的朋友們來說,可能會覺得,張五哥一個有過罪的老實的佃戶,只是因為案子緣故被康熙瞭解過,最多就是和四爺、十三爺有著一層不深的關係,為什麼案子結束後將他留在了身邊,而且是重用,以至於後面涉及到傳位這樣的大事都讓他參與,是什麼原因讓康熙對他如此器重的呢?私以為,要理解清楚這個問題,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理解,見下:
張五哥其人從張五哥的父親可以看出,他們家至少祖上五代以上都是社會最底層的貧農。到了他這一代,和尋常老百姓一樣,靠租種地主家的田地混口飯吃。從他父親都願意讓他出來頂罪可以看出,他們的東家很可能對他家挺照顧的(不排除收了錢頂罪的可能性),且當年四爺和十三爺借住他家時還給客人吃得起饃、殺了只雞、喝了酒,說明他們家日子雖不富裕,但身為底層人還算過得可以了。當然呢,張五哥家日子過的去,也沒丟棄了中國老百姓那些傳統的優秀品質。從張五哥身上可以看出以下幾點優秀品質:
第一,熱心好客,有情有義。這從他當年熱心仗義的接待過路人的四爺和十三爺談談。張五哥,一個祖上幾代都貧苦的佃戶,雖說是“康熙盛世”,當然有點諷刺。可是,甭管什麼朝代,無論盛世還是平世、亂世,底層人民永遠是貧苦的、最底層的,正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用元代著名詩人張養浩的經典作品《山坡羊·潼關懷古》裡的名句說就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張五哥家在劉八女的“照顧”下,也就是能夠吃頓飽飯,還要無病無災的情況下。若是遇上疾病天災人禍,能不能活都是問題。
但是,張五哥一家,卻能對幾個素未平生的過路人,有百分之九十九點九可能別過之後永遠不可能再遇到的過路人,展開懷抱,竭盡所能,好飯、好酒、好菜的接待,而且分文不取。在胡教頭來他家尋四爺和十三爺的事的時候,還主動與他們交涉,不惜得罪自己的東家、“恩人”,去保護幾個過路人。這都是大情義,大胸懷。
第二,知恩圖報。張五哥,知恩圖報可謂是其最顯眼的品質了。主要表現在,其一,因為得知東家劉八女對他家有恩,願意為“恩人”出面頂罪,只為報恩(黑沒黑了錢真的難說);其二,十三爺和康熙將他從刑場上解救下來後,餘生都感恩十三爺和康熙包括四爺,忠心耿耿、處處站在他們的立場看問題;其三,四爺登基最危險的夜晚,冒生命危險為四爺保駕護航,四爺登基為帝后忠心事主。其四,十三爺死後願意放棄好位置主動為他守靈。這些都是張五哥的報恩。
第三,辦事靠譜,會點拳腳。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張五哥在成長中自然養成了辦事靠譜的品質,也會點拳腳。從康熙願意留他在身邊重用可以看出,畢竟辦事不靠譜,沒辦事能力,留在身邊也沒用;從康熙傳遺詔當晚四爺讓他帶金牌令箭去辦大事可以看出,辦事不靠譜,沒點能力,生死大事怎可隨意找他辦。
第四,為人老實,心眼兒少,說不上頂級聰明但不傻。與那些飽讀詩書之人相比,張五哥有著農家子弟的本色,老實本分,心眼兒少,說不上頂級聰明但不傻的特徵。從他一個小小的侍衛,呆頭呆腦的在康熙面前保被禁閉的十三爺可以看出。他懷著報恩之心,搭救十三爺。雖是很莽撞,但卻辦這件事情的時間、場合、地點、人物等一切因素都具備下才辦的,即可報恩又可塑造了自己在康熙眼裡的形象;從十三爺去世後,他以報恩的名義主動為十三爺守靈可以看出,這件事甚是高明,因為他看到自己的靠山倒了,雍正爺對自己好卻也是日薄西山了,所以在危機沒來前就溜了。即便幾年後回來,他的位置有人代替了,他可以到相對遠離權力中心的位置上,完美地避開了漩渦,高處不勝寒的道理理解的很是透徹。張五哥的這兩件事,都是感覺上莽莽撞撞,卻透著聰明。這是他生長在骨子裡的品質特徵。
可以說,康熙願意重用張五哥,其品質特徵,是令康熙用他的第一要素。如果說張五哥沒有這些品質,不管康熙康熙多缺人也不至於重用他,畢竟大天朝從來不缺人才。
為什麼要器重張五哥?康熙重用張五哥,絕不是隻因為張五哥人品貴重、為人老實本分、有情有義啥的。品質優劣與否界限很模糊,這東西最是不靠譜,人性捉摸不定,康熙和任何領導一樣絕不會輕易、隨意用人。康熙重用張五哥,一方面是因為其有價值,且價值符合康熙利益,風險小、靠譜、利益有保障,符合康熙用人策略;另一方面,是因為康熙重用張五哥,符合朝局現狀,可以為將來傳位鋪路。具體分析見下:
康熙的用人原則
康熙一代傑出的帝王,穩定了清朝統治中原的根基。帝王的要做什麼事情,基本都是要靠用的人去給自己做的,事情做得怎麼樣,就要看用的人怎麼樣。用好了人,事情就可以辦成了。康熙在古代帝王中,業績突出,名聲在外,絕對與其用人水準分不開的。從康熙器重張五哥這件事情可以看出很多他的用人原則:
第一,注重人品,喜歡用那種為人爽直、俠義,沒太多心眼兒的人。注重人品這一點,通常都是用人的第一因素,如果用的人品性不好的話,容易壞事情。當然,注重人品,不是說非要人品好才行,而是人品符合自己的利益,畢竟人無完人,用人重在合適。比如說電視劇《貞觀之治》中,趙德言的小人品性簡直被演繹的淋漓盡致、活靈活現,可是李世民將他派到突厥讓對方重用,這效果就很絕妙了。又如歷史上的張湯、主父偃、來俊成、周興等酷吏及那些“奸臣”,人品都有很明顯的缺陷,但是都被重用了,主要還是因為他們的品性與帝王的利益相符合。張五哥的人品毋庸置疑,如上所述,就是中國老百姓的那種優良傳統的品質,這很符合領導的用人策略。
康熙和大部分人一樣,喜歡那種爽直、仗義,心眼兒少的人,這是人之常情,畢竟用心眼兒太多的人實在傷腦筋,且帝王用什麼品性的人都是有政治考量的。康熙喜歡十三爺、十四爺這兩個性子相似的爽直的人,自然更會喜歡農家出身有此特徵的張五哥。康熙器重張五哥這樣的人,可以向朝廷釋放資訊,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朝局的此類人也會多一些,對朝廷是有利無害的。
且對於將領、士兵、侍衛這些人,無論什麼時代、什麼上級通常都是喜歡爽直、仗義,情緒易被煽動,沒多少心眼兒的人。這樣的類品性的人忠心、辦事靠譜,容易被操控。張五哥有這些品質,被重用為貼身侍衛是最合適不過的了。
第二,用人要用施過恩的人,要在人落難時用。這個道理,世人皆知。雖然有恩不一定報,但是總比用無任何恩情的人好。康熙,天朝皇帝,親自到刑場就救將被殺頭的張五哥,就是再造之恩,再生父母,這種恩情足以讓他忠心耿耿、赴湯蹈火,是頂級的人力資源,不用就是傻。且被康熙救下的張五哥,儘管無法律問題了,可是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一個只剩命的底層人在千里之外的京城,接下來還能活多少天都不一定。假使僥倖活著回到江夏鎮,因為他的案子牽涉到劉八女、任伯安等人,必定要被打擊報復,回去也是生不如死。張五哥的處境,算是落難到極致的人了。在此危難之際,只要有人對他施以恩情,他的命都是自己的。四爺用人的原則也是不是落難的絕不用,想必是得到了他老子康熙的真傳。
第三,用人量才而用,實事求是。康熙作為天下之主,自然知道這個道理,違背此原則的用人,基本上也是吃飯不幹活、幹不出活的結果。張五哥為人忠心老實,仗義爽直,且有點拳腳,加上自己對他有恩,用他作貼身侍衛是再合適不過的。
其實吧,總的來說,從用人策略方面來看,康熙重用張五哥,就是因為他完全符合自己的用人原則。
為傳位作安排
康熙作為帝王,可選天下之才而用之,符合他用人原則的人自然不在少數。但是,符合用人原則,不一定有符合的位置安排,不一定符合自己的利益。康熙重用張五哥,最重要的一點用他是符合自己的利益,即《雍正王朝》前二十集的核心帝位的傳承。
康熙已經在位四五十年,已垂垂老矣,權力的把控、帝位的傳接才是他最關注的事情。原因無外乎幾種,其一,自己的權力不容侵犯,這是任何帝王生死不放的。一旦放下手中的權力,腦袋通常是要搬家的。皇帝這個高危職業,歷來都是腦袋和屁股相連的,屁股不在那個位置上,腦袋也就難說了。其二,帝位的傳遞,作為皇帝,雖然天天被喊萬歲,可是肉身終究逃不過死亡。帝位是祖宗打下的、留給子孫的大果實,一旦帝位沒傳遞好,對子孫後代來說很可能就是滅頂之災。身為皇帝、父親,不管是為了子孫後代,還是歷史青名,都有責任將帝位安全的傳遞下去。其三,皇帝也是肉身之人,華人壽終正寢的觀念根深蒂固。身為帝王,如果沒將權力和帝位傳遞問題處理好,怎麼死都不知道了。歷史上,被弒殺的帝王還少麼?
注意,張五哥案子爆發後,眾多皇子中有兩個已經是被淘汰的了。第一個就是太子,雖然此時太子和鄭春華的事情還沒爆發,太子也沒被栽贓逼宮。可是,從江南水災他的表現,追討國庫欠款的表現,加上二三十年來,對他各方面的觀察,早知他不是繼位的合適人選,讓他繼位必會斷送江山。為什麼不廢了他呢?其一,是因為沒合適的名義,政治講的是名正言順,沒名義會將局勢搞亂;其二,畢竟是做了二三十年的太子呀,其中勢力必然盤根錯節,冒然廢了必然打破朝局的平衡。後面即便是太子與鄭春華的事情爆發、被陷害逼宮,名正言順的廢了,權力、朝局幾乎都完全被搞亂。
這第二個被淘汰出局的人就是八爺。很多人以為八爺勢力那麼強大,為人表現那麼優良怎麼會這麼早被淘汰呢?很多人,以為八爺被淘汰出局是在保舉太子時。其實,八爺在張五哥案子結束時就淘汰出局了。八爺和十三爺審理張五哥頂罪的案子,本已公開審理結束,可是八爺為了搞到太子,私審黃體仁、肖國興,其心歹毒之甚,令人髮指。所以,康熙用了四個字評價他“其心可誅”,“心”是對他品性、為人的否定,程度達到了“可誅”的地步。加上平時一副君子模樣,狩獵獨抓而不殺。心如此歹毒,表裡不一之人,換任何帝王都不能考慮他做太子,一不小心是要被弒逆的。(這也是為什麼佟國維為什麼踢了八爺的原因,詳情可以到我主頁檢視之前寫過一片關於佟國維的文章)
兩個看似最有可能繼位的人被淘汰出局了,剩下的兒子中誰才合適呢?張五哥案子爆發的時期,還看不出,康熙爺拿不準。還在觀望,一邊籠絡實心辦事的四爺,一邊籠絡好讀書的三爺,其他兒子也在籠絡。當然,也還在造小孩,這也是一個可選之項。
既然最有可能的兩位皇子被淘汰了,康熙必然要重新佈局傳位事宜。畢竟太子,八爺的勢力太強大,尤其八爺,勢力強大到讓自己害怕。重新佈局,就要建立與太子、八爺可抗衡的勢力。
康熙一方面鼓勵四爺做孤臣,有他的意圖。一是、維護自己的權力不被過多的勢力削弱;二是,考驗四爺,眾多皇子,誰才是合適人選,考核之後才知道;三是,保護四爺,四爺實心辦事,太出彩的人容易被針對,刀子夠用就好,太快易折斷。
另一方面,總不能讓四爺真的做孤臣,不讓四爺過多的培養自己的勢力,必然後患無窮。一是,其他皇子勢力太強,四爺太弱的話,權力不平衡,作為父親也不公平;二是,在沒淘汰出局的皇子中,每個人都有可能繼位,若是四爺是合適之人勢力太弱也是災難;三是,四爺還是深得康熙的心的,要保護一下。所以,康熙為“他”培養勢力,也是為自己培養勢力。這個他是那個太子人選,不一定是四爺。
康熙是對張五哥有大恩的人,培養為自己的心腹之人是順理成章的事。重用張五哥,是構建自己與皇子勢力對抗的一個選項。一旦出什麼事情,張五哥作為自己的勢力可以出面辦事情。後面傳位了,只有張五哥這樣的人,才會堅定的維護自己的遺詔,站在新皇帝一邊。
同時,勢力相對較弱的四爺、十三爺也是張五哥的恩人,用張五哥就是為他們擴張勢力。比如,在傳位當晚,讓張五哥去接四爺覲見,就是考慮到這一次因素。可以保障四爺安全。
總之,康熙重用張五哥,是為了構建自己的勢力,為了未來繼位人佈局,也是為了擴張四爺黨的勢力。保持權力、勢力的平衡。
結語康熙是帝王,用人除了考慮人才的合適性,更重要的是要考慮政治性。張五哥其人合適康熙的用人原則,用他也符合康熙的政治目的,所以康熙選擇重用他。
-
7 # 癸辰淼淼淼
張五哥在雍正王朝電視劇之中,是一個起到畫龍點睛之筆的人物,如果說全身而退的鄔先生是謀略的極致代表,那麼張五哥就是小人物亦有大義氣的最佳代表。張五哥最後出場是主動為逝去的老十三守陵,可謂是詮釋了什麼是有恩必報,令人很是感動。那麼今天宋安之來說說,張五哥當初身為一介死囚,為何被康熙破格親點為御前侍衛呢。首先就現實歷史來說,張五哥這種情況,是根本不可能一夕之間就成為皇帝身邊的御前侍衛的。這裡只是就電視劇而言,談談背後所蘊含的寓意。康熙四十七年,京師這個首善之地,發生了駭人聽聞的冤案,那便是刑部冤案事件。此次冤案錯綜複雜,牽扯到老八為首的八爺黨和太子一黨,最後老八明修暗道暗度陳倉,誘使太子一黨的肖國興寫出不利於太子的供詞,使太子距離被廢更進一步。而此次冤案的當事人之一便是被冤枉的張五哥。
可以說張五哥這個老實人最倒黴,好好的什麼都沒有幹,就被老八一黨的劉八女忽悠著去頂罪,本來他也不願意去,但聽爹的話,所以半信半疑的去頂罪。結果沒想到真的被坑了,是死罪。張五哥自然不想就這樣不明不白的死去,想要翻供。沒想到劉八女這個惡紳更險惡,摸到了張五哥孝順的弱點,威脅張五哥如果翻供,他爹就是偽證之罪,會被流放三千里打八十軍棍。他爹一把年紀了,真這麼折騰,肯定會一命嗚呼,所以孝順的張五哥在選擇自己死還是爹去死的問題上,自然是選擇自己死了。如果說江夏鎮的劉八女是黑暗的代表,那麼張五哥一家就是那一線光明所在。光明自然會戰勝黑暗的,所以劇情的安排是鋪墊的有聲有色,使人慾罷不能。早在老四和老十三下江南之時,張五哥就曾仗義為找不到住處的老四和老十三安排住宿,還執意不要報酬,真可謂是古道熱腸。因此還引發了張五哥妹妹差點被胡教頭侮辱的危機,還好被老十三救下,老四和老十三也因此經歷了江夏鎮下馬之恥。可以說張五哥是很早就跟老四和老十三結下了善緣。
因此張五哥被冤枉甘願赴死時,張五哥的妹妹阿蘭找到了老十三。老十三便救下了張五哥,可謂是光明最終戰勝了黑暗。而康熙為什麼要直接將張五哥提拔為御前侍衛呢?因為康熙想樹立一個孝子有好報的標杆,說明他對於親情的重視,想潛移默化的影響自己那群如狼似虎的兒子們。同時驟然之間將張五哥這個將死之人,一步登天的成為天子親衛,使其感恩戴德,對於自己的安全無疑是多了一重保證。因為借用佟國維對隆科多的話來說便是,阿哥們的奪嫡之爭早已在暗中進行。佟國維都可以看得出來這亂局,康熙自然看得出來。晚年的康熙不僅是天下至尊,更是一位孤獨的父親。歷經江南賑災事件還有追繳國庫欠款,自然看出了諸位阿哥們為了奪嫡是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尤其追繳國庫過程中,明明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事情,結果暴露出太子外強中乾,為了還款不惜賣官鬻爵的事實,還有所謂“賢王”的老八,為了拆太子的臺,一直為難太子一黨的老四,先是鼓搗欠款官員在朝陽門碼頭不安好心的迎接老四,又是間接害死老臣魏東亭,迫使老十去前門大街賣家當大鬧。好好一件事,這一家人並沒有齊心協力的去做,反而因為奪嫡搞的是烏煙瘴氣。試問康熙能不傷心能不心痛嗎?
刑部冤案更是暴露出太子的無能,還有諸位阿哥的勾心鬥角。所以康熙想樹立一個孝子的榜樣,也想找一個孝子談談心。可以說張五哥與康熙,有如喬引娣與雍正一般。如果說喬引娣的存在,除了電視劇要求的類似於劇情旁白或者另一個角度看出雍正的不容易,美化雍正以外。喬引娣也是雍正難得可以放心可以自然對待的傾訴者。而孝子張五哥,就是康熙這個孤獨老人可以放心的傾訴者。當然康熙只是對張五哥傾訴有關親情這方面無關緊要的問題,沒有傾訴于軍國大事的。電視劇在這方面,也是想從另一種角度來表達出晚年重視親情的康熙,是如何的無奈,是何等的孤獨。而無奈的康熙也的確對張五哥傾訴過。比如熱河狩獵廢太子之際,大阿哥和三阿哥因為詢問太子的事情吵起來之事,康熙氣的的直說住口,然後出人意料的叫來張五哥,問道“你是一個孝子,你見過有這樣氣父親的嗎?”說完康熙就氣的暈倒過去。
老十三因為受太子牽連被關禁閉以後,康熙當著諸位阿哥雖然批評了老十三。但說到有德,就說道老十三很不錯,在太子胤礽遭此大變之時,還不避嫌,可謂是做到了一個弟弟的情義。還有在熱河狩獵歸京以後,康熙雪中漫步之時,只帶了張五哥一個人時候,還問過他這個孝子認為那個皇子最好。透過這些足以看出晚年康熙,對於親情的渴望,不惜樹立張五哥這個孝子的榜樣,以期影響身邊人。同時很放心張五哥這個孝子,對於親情上的無奈,還可以找張五哥傾訴傾訴,可見康熙這個無奈的老父親,對於九子奪嫡這段殘酷的勾心鬥角,始終是下不了雷霆手段,還真是不容易。當然還有一點,康熙意圖透過張五哥這個孝子標杆影響諸位阿哥,其實也是無功而返的。這群被權力迷了眼的阿哥,尤其以老八為代表的阿哥,心中那有什麼父子之情,甚至還透過死鷹來詛咒康熙,在權力面前,親情還真是算不得什麼的。倒是康熙出於提拔張五哥,以使自己安全多一重保證倒是有些用處。對於老四的成功繼位和安全,就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康熙駕崩之際,就派張五哥前去護送老四到暢春園,還刻意將金牌令箭交給張五哥,間接使老四可以及時掌管大權。
-
8 # 工程專案管理愛好者
因為康熙的兒子們為了皇位互相爭鬥,父子情、兄弟情名存實亡,而張五哥的孝心、重情重義在對比之下就頗為突出,康熙除了作為一個皇帝,其另外一個身份是父親,也需要親情,但自古無情帝王家!
回覆列表
康熙和雍正之所以看重張五哥,放心讓他做御前侍衛,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知恩圖報康熙問張五哥:你認為朕的皇子中哪一位最好。
張五哥幾乎是不假思索,脫口而出,十三爺最好!
仔細看康熙帝的表情,他是帶著一絲驚喜的,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十三爺救過他
也就是說,在康熙帝第一印象中,張五哥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這是值得肯定的!
二、直言敢薦但等張五哥說出,並不僅僅是因為救過他的命這麼簡單時,康熙帝問的是皇子裡面誰最好,結果張五哥講,十三爺為人心懷坦蕩,那就說明,皇子中有不心懷坦蕩的。
比如太子胤礽,因為老四胤禛賑災有效,他非但不表揚,還背後說老四胤禛的壞話,康熙帝無奈,只得透過沙琪瑪轉移話題。
張五哥說十三爺行俠仗義,也就表明有皇子不行俠仗義,比如大阿哥胤禔。八大山莊被圍事件中,他雖然不是陷害太子胤礽的主謀,但是是第一個跳出來落井下石的。甚至要替康熙帝行天道,要處死太子胤礽,被三阿哥指出他還魘鎮太子,氣得康熙帝大罵他是豬!
張五哥說十三爺不暗中算計人,也就表明皇子中有人暗中算計人,比如八阿哥胤禩和十四阿哥胤禵。八大山莊被圍事件中,太子胤礽的調兵手諭就是他倆假造的,幸虧被張廷玉察覺有假,康熙帝才來了一個將計就計,要舉薦新太子的。
三、忠孝兩全,對皇上講真話張五哥說老十三胤祥的好話,就等於在說其他皇子的壞話,這是大忌,那麼為什麼他又安然無恙呢?
就是因為後面那句話救了他:
“奴才只知道應該對皇上講真話,不講假話!”
他就是看中了張五哥的忠孝兩全,所謂的忠,就是忠於十三阿哥,忠於皇上。這種忠誠並不隨著主子的落難而結束,反而是利用自己唯一的一次討賞機會,盡忠。
不僅忠於老十三胤祥,也是忠於皇帝,因為他講了真話,講了內心的感受,這種真話對康熙帝來講,太難得了。尤其是自己的那些皇子,有幾個跟自己講真話的,互相算計,無所不用其極,讓他心煩意亂。
第二就是孝,當初張五哥替任季安頂罪,明知道最後是一個死,他都沒有翻供。原因就是如果他翻供了,那麼他的老爹就會面臨作偽證的處罰,即使不判死刑,光流放就能要了張老漢的命。
所以,為了盡孝,張五哥選擇了沉默,如果不是阿蘭找到老十三胤祥,他必死無疑。
但對於康熙帝來講,他太想要這個“孝”了,反觀自己的這些兒子,哪一個真的是孝順的?
四、性情中人張五哥的真性情感動了他,所以,他決定重用張五哥,給他天大的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