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蔡襄:京居帖
5
回覆列表
  • 1 # 漢瓦書法

    王羲之蘭亭序

    孫過庭書譜

    顏真卿多寶塔

    懷素自敘帖

    曹全碑

  • 2 # 團山子3

    蘇,黃,米,蔡,宋四家。蔡襄的書法也很不錯。我從小酷愛書法,十二歲開始寫春聯,大字報,標語。之後寫條幅,牌扁。主寫楷行二體,兼寫行草。大草是退休後開練的,巳經五年了。即練了字,也排遣了寂寞,鍛鍊了身體。

  • 3 # 林默之健龍達人

    史上書作何其多,

    偏拿蔡京書帖舉。

    蘇黃米蔡宋四家,

    蔡襄絕勝族弟京。

    書聖右軍《蘭亭序》,

    《祭侄文稿》顏魯公。

    行草最能顯藝術,

    癲張狂素草聖傳。

    元章米癲不簡單,

    八面出鋒世人羨。

    書法藝術最高境,

    隨心所欲不逾矩。

  • 4 # 茅臺鎮鵬彥酒業

    蘇軾 ,江上貼用筆雄健,用墨渾厚,結字精美,章法自然諧和,表現出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但此帖筆跡時見顫動,已出垂暮老態,這正是他所帶的老病之態,更增添了它的情感衝擊和魅力。

  • 5 # 方正慎言

    王羲之蘭亭序為什麼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羲之書法功力上之苦練,墨池禿筆山之類故事不再贅述,今日談起主要是其字的形神兼具,筆鋒之所至筆韻之所涵養。深深戀,功亦深深見,動之雋永,靜之神駐,其人其字字如其人也,當東晉之時無相機影片亦未留有畫像將羲之人物風彩影留於存,但今人今時再僅見其被人臨摹之筆鋒筆劃,亦當可以腦補出王才子當時之丰神俊朗、英氣逼人。

    愚昧如本人者,見其字,莫不神思馳往,追憶思想,斯人斯字,曠古爍今。

  • 6 # 天使下凡間

    有,我喜歡這個作品,一位禪師寫的,這個作品真是妙極了,用心體會它的文化底蘊,是沒法用幾句簡單言語所能表達出來的,一個字形容,那就是“妙”,兩個字“絕妙”![耶]

  • 7 # 陳小桂666

    啟驤先生的“飛風家”

    有說“寫字不要誇,先寫‘飛風家’”;也有說“寫好飛風家,走遍天下都不怕”。可見,在書法中,飛風家這三個字,寫得好與不好,最能見基本功扎不紮實。

    啟驤先生是啟功先生之堂弟,在書法道路上也得到啟功的悉心指導,從刻苦臨摹,到反經合道,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飛風家”既體現了啟驤書法的紮實功底;也展現了啟驤書法的獨特風格。平正而不死板、質樸而見微妙;既粗獷敦厚,又俏麗飄逸。

  • 8 # 書道拍案

    看到供圖為蔡襄作品,想必你也學書多年,那麼這個問題可視為在給書法愛好者製造交流機會。那麼我也就簡單自己喜歡的經典書法作品,順便做下新手的興趣問答。書法有五體,我是每種體都學了點,所以篆,隸,草,行,楷都有喜歡的作品,所以每種書體分別列出兩張分享下。

    篆書類散氏盤《散氏盤》是西周後期的青銅器,高20.6釐米,口徑54.6釐米。圓形,淺腹,雙附耳,高圈足。腹飾夔紋,圈足飾獸面紋。內底鑄有銘文19行、357字。內容為一篇土地轉讓契約,記述夨人付給散氏田地之事,並詳記田地的四至及封界,最後記載舉行盟誓的經過。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傳清乾隆年間出土於陝西鳳翔(今寶雞市鳳翔縣),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石鼓文《石鼓文》是唐代在陝西鳳翔發現的我國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稱“石刻之祖”。因為文字是刻在十個鼓形的石頭上,故稱“石鼓文”。內容介紹秦國國君遊獵的10首四言詩,亦稱“獵碣”。今中國考古界一般認為是戰國時代秦國的遺物。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開小篆之先河,在書法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隸書類

    石門頌

    《石門頌》著名摩崖石刻。全稱《漢司隸校尉犍為楊君頌》,又稱《楊孟文頌》、《楊孟文頌碑》、《楊厥碑》。東漢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漢中太守王升撰文,為順帝初年的司隸校尉楊孟文所寫的一篇頌詞。全面、詳細地記述了東漢順帝時期司隸校尉楊孟文上疏請求修褒斜道及修通褒斜道的經過。《石門頌》為漢隸中奇縱恣肆一路的代表,素有“隸中草書”之稱。文中“命”、“升”、‘誦”等字垂筆特長,亦為漢隸刻石中所罕見。

    西峽頌

    《西狹頌》摩崖刻石,漢代隸書,全稱為《漢武都太守漢陽河陽李翕西狹頌》。東漢靈帝(劉宏)建寧四年(公元171年)六月十三日鐫刻,在甘肅成縣西狹中段青龍頭。此石結字高古,莊嚴雄偉,用筆樸厚,方圓兼備,筆力遒勁。《西狹頌》是我國東漢時期傑出的摩崖巨構,其文體優美,遣詞精彩,集篆額、正文、題名、題記及刻圖為一體。其氣韻高古的書法藝術和宏樸簡勁的漢畫風格為中外書畫家稱讚不已。草書類

    古詩四帖

    張旭草書《古詩四帖》,遼寧省博物館藏,墨跡本,五色箋,全詩共計188個字,落筆一氣呵成,用筆肥厚,字勢橫壯,人稱“伏如虎臥、起如龍跳、頓如山勢、推如泉流”。

    花氣燻人帖

    黃庭堅《花氣燻人帖》,草書,紙本,縱30.7公分,橫43.2公分,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帖上有南宋“緝熙殿寶”的印,入過南宋內府。也有清代著名的大收藏家安儀周的收藏印安歧。《花氣燻人帖》縱橫淋漓,自在揮灑,不獨筆法精奧,更難得的是禪思與世情交織,筆意與詩心脈合。行書類

    廿九日帖

    《廿九日帖》是東晉王獻之致其一位同輩兄長的信札,信中所寫是王獻之為自己未能送別而致歉,並問對方身體狀況的內容。行楷書,3行,30字,唐人摹本。縱26釐米,橫11釐米。收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珊瑚貼

    《珊瑚帖》是宋代書法家米芾晚年的著名墨跡。該作較其中年之前作品,字態更為奇異超邁,隨意而書,神韻自然,神采更趨飛揚,形式感也更具意趣。米芾用筆豪放穩健,結字寬綽疏朗。其書體瀟灑奔放,又合於法度。前人對米芾《珊瑚帖》早有定論:元代虞集評其“神氣飛揚,筋骨雄毅”,施光遠稱其“當為米書中銘心絕品,天下第一帖”。楷書類

    自書告身

    《自書告身》,楷書紙本, 凡三十三行,二百五十三字,結銜小字十三行,傳為顏真卿所書的墨跡。今藏日本中村不折氏書道博物館。該帖端莊樸厚,蒼勁有力,用一種高古氣象和廟堂之氣,為其晚年風格成熟時期的代表作品。

    洛神賦十三行

    《洛神賦十三行》,簡稱《洛神賦》,東晉王獻之的小楷書法代表作,原來的墨跡寫在麻箋上,內容為三國時期魏國著名文學家曹植的著名文章《洛神賦》,但流傳到唐宋時代就已經殘損並亡佚了。

    經典書法作品實在太多,暫且這些吧。經典作品是歷經各個朝代的傳承與檢驗,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反覆研讀和臨習。本人也是比較博愛,沒法專注一家去學,書法路上摸索十餘年,仍覺太多東西需要去學。總之,路漫漫兮其修遠,大家各自努力吧。

  • 9 # 素清雲

    經典書法林立,每個朝代都各有千秋,但是對於我個人而言,還是喜歡魏晉時期的風骨。其中最喜歡的還是王羲之的墨跡書法,下面請看,我最喜歡的幾幅王羲之書法。

    天下第一的行書《蘭亭序》

    蘭亭序是王羲之的得力之作,其後來多次書寫也沒有第一次的感覺。我十分喜歡它的格調氣息,以及他那在理法之中任情恣意的感覺。

    其次《二謝帖》

    我喜歡二謝帖中豐富的筆法和章法變化,如第一行和第二行的大小變化,第二行和第三行的粗細變化,而字形字勢也是變化豐富。

    平安帖

    我喜歡平安帖的靜謐典雅,一開始學行書此帖臨的也多,這個帖一眼看過去就會讓人注意到平安、存想二字,第一眼就會使人有好的意味感。

    快雪時晴帖

    看這個帖總能感覺出王羲之寫這個帖時對於雪後初晴的感受,這帖雖然看起來平平無奇,實則內容繁多,格調高雅,是一件我比較喜歡的作品。

    《孔侍中帖》和《憂懸帖》

    這兩個帖充滿了晉人書法的味道,這種結體十分的有古味,再加上這些厚重流暢的筆法,讓人看的十分享受。

    頻有哀禍帖

    這個帖行草互參,書寫時快時慢,有斷有連,體現出了王羲之深厚的書法修養,其中的兩處連筆有如驚蛇入草,意境感十足。

    《何如奉橘帖》

    這個帖又是另外一種風格,字寫的遒勁清媚,十分有骨力,也是典雅靜謐的一種審美。這裡的字偏向細瘦,但也在細瘦中做足了對比變化,水平不可謂不高。

  • 10 # GeorgeLimom春暖花開

    張旭,唐朝書法家。張旭為人灑脫不羈,豁達大度,卓爾不群,才華橫溢。其草書與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並稱"三絕"!

  • 11 # 筆事

    我最喜歡的古代書法作品首推蘇軾的《寒食貼》了。

    《寒食貼》又名《黃州寒食詩帖》,被稱為“十大行書之一”,有著“天下第三行書”的美譽,其書法地位毋庸置疑,被歷代書家所推崇,令人高山仰止。

    《寒食貼》究竟好在哪裡?其實今天仍有很多人對其書法地位存有質疑,如何欣賞《寒食貼》?我為什麼如此喜歡?

    一、《寒食貼》的創作背景

    蘇軾由於反對王安石變法,政治上遭受到迫害,後又歷經“烏臺詩案”,被貶黃州。來到黃州的第三年,到了寒食節(清明節),蘇軾看著自己簡陋的房屋,再想想自己被砭不幸的遭遇,百感交集,悲愴之情油然於心底萌發,提筆寫下這首著名的《黃州寒食詩帖》。

    二、《寒食貼》的書法賞析

    《寒食貼》是蘇軾書法中最經典的作品,沒有之一。

    首先,來自於蘇軾無與倫比的文學造詣與書法造詣的珠聯璧合。從筆法上看,不管是藏鋒、露鋒、側鋒、絞轉、翻筆都極有講究,甚至每一個筆畫都蘊含了作者豐富跌宕的內心世界,將自己悲憤心情訴諸筆端。

    第二,寬扁的風格創新

    眾所周知,蘇軾之所以在宋代書壇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於其獨樹一幟的書法風格。蘇軾的書法基本是寬扁結體,結字上左低右高,左疏右密,並且點畫肥粗豐腴,這是字形上的創新,黃庭堅笑言其為:石壓蛤蟆。儘管這是一句戲言,但也貼切:蛤蟆是寬扁偏胖的體型,與蘇軾極為相似,其中“石”可以理解為蘇軾在政治上受到迫害,其寬扁的字形與內心理想的壓迫似乎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可謂“字如其人”。

    第三,跌宕起伏的節奏變化

    從古至今,書法都一直強調誤用端正死板的書寫方式,變化豐富一直是書法的準則。《寒食貼》無論筆法、結構、章法,其節奏都是極其富有變化的。

    1、大小之變

    2、正倚之變

    蘇軾的字有的正,有的斜,正倚交替變化,較為頻繁。

    3、疏密、粗細之變

    疏密、粗細的變化往往是同步的,疏密變化較大的地方往往粗細變化也較大。

    4、布白之變

    在空間布白上,行距(橫向距離)不一樣,有的大,有的小,並且整行的邊線也不一樣,有的整齊,有的傾斜,而字與字之間的距離(縱向距離)變化也極大。

    5、情、文、書三者的高度統一

    做到前三點,只是普通書法家的基本要求而已,情、文、書三者的高度統一才是《寒食貼》問鼎神作的決定性因素。只求變並不是很難,而如何變才是書法最核心、最困難、最精妙的問題。

  • 12 # 知美文化

    張明堂先生從漢碑隸書入手,透過臨摹和比較各種漢碑,把握隸書的基本特點和內在規律後,又博涉簡牘、帛書和篆書等書法,引篆以及行草入隸,融會貫通,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書風,頗有清代大家鄭谷口的神韻。傳統漢隸橫向取勢,左右開張,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呈現出典雅、華美、莊重.整飭的美,但同時也因形式的固定而日益僵化,由此隸書自漢代之後並無太大發展。張明堂大膽摒棄傳統隸書的所謂蠶頭雁尾和寬扁結構的表象形式,改曲為直,同時將帛書的質樸和簡淡,草書的瀟灑與跌宕,篆書的結構與力道灌注其中,追求隸書書法內在的氣質和神韻,強調隸書的廟堂之美,體現隸書的高貴和典雅;其次,引篆以及行草入隸,表現隸書的靈變和飄逸;再次,章法上借鑑國畫和篆刻藝術的構圖特點和形式,開拓隸書藝術發展的新領域。

  • 13 # 一團金蕊向陽開

    我最喜歡的書法作品——《毛公鼎》銘文!

    《毛公鼎》銘文共499字,敘事完整,記載詳實。近代李瑞清說,學書不學《毛公鼎》,猶儒生不讀《尚書》也。此銘文表現出上古書法的審美風範,出土以來,書家無不為之傾倒。下面是我臨摩的《毛公鼎》銘文。

  • 14 # 雲墨世界_

    從古而來的名書家蠻多,但為各人喜好而賞學;我深感孫過庭書家功夫深厚老練,並善於從書法理論上融合發展,受益於二王之書,受己於理論書道,使書法深進廣傳,後人受益匪淺!

    孫過庭(646~691),名虔禮,以字行。杭州富陽(今浙江)人,一作陳留(今河南開封)人。唐代書法家、書法理論家。

    孫過庭著《書譜》2卷,已佚。今存《書譜序》,分溯源流、辨書體、評名跡、述筆法、誡學者、傷知音6部分,文思縝密,言簡意深,在古代書法理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其中許多論點,如學書三階段、創作中的五乖五合等,至今仍有意義。有墨跡《書譜》傳世。

  • 15 # 鞏凌金剛經道德經雙百

    書法是中國的藝術瑰寶,有知識有文化的人都喜歡書法作品,它不只是給我們帶來美感享受,還可以養心,好的書法作品能讓我們心情舒暢,養目可以讓我們眼睛感官受到輕鬆愉悅之感,養情讓我們情感豐富,養家收藏一幅好的作品升值空間無限,養志能拓展自己的鵬程萬里。養氣能讓我們心平氣和,安祥的去欣賞分享一幅好的作品。

    我還認為好的作品能給我們帶來奮鬥的激情和力,尤其是知道作者的故事後,更更能讓我們激情滿懷,銳意進取,同時傳承書法的精神,魅力和理念。如張旭等草書讓我們有神彩飛揚是氣勢宏偉之感,王羲之蘭亭序給我們端莊規範之感,歐柳顏趙的楷書卻讓我們做人做事要有規規矩矩,不能隨隨便便之感。

    而鳳毛麟角的蠅頭小楷卻讓我們感到凝聚的力量和精華之靈氣。

    所以欣賞書法是一種情操和境界。好的作品是瑰寶,是力量,是堅強,是享受,是毅力,是令人神清氣爽的財富。

  • 16 # 月語拂心

    比較喜歡黃庭堅的《松風閣》。

    這篇松風閣詩是黃山谷1102年九月遊鄂城樊山時所作。晚年依此詩為貼而成天下十大行書之一的《松風閣》。

    這篇名貼是宋代善意書風的典型體現。其字如長戈大刀,一波三折,雄健奇偉,高昂挺拔,氣勢壯闊而又不失雅韻。輕頓慢提,不急不緩,如幽咽之泉石緩行於石澗之中。又尤如船伕之搖漿且行且搖之,力行其背!

  • 17 # 愛讀書的老農

    最喜歡的就是《靈飛經》,在筆體結構上更容易把握和臨摹,尤其是初學者,不需要太嚴格的楷書基本功或者是筆力和悟性。至少稍加錘鍊便可學的有模有樣。

  • 18 # 美好生活天天向上

    李志賢先生是中國書法家協會首批會員,上海市書法家協會首批理事,上海市靜安區書法家協會原副主席,朵雲軒古玩公司原副總經理,當代著名的金石碑版學家,師從“詩、書、畫”三絕名家範韌庵先生。[贊][祈禱][微笑]

  • 19 # 手機使用者22446669035

    這倆長的不不一樣但血脈相乘,如果二者穿插互補,收益定豐。首先是線條,蒼勁挺拔而又渾然天趣。書寫時同樣頂紙逆行,方出佳境。再就是結字率真天趣蒼茫古雅形與線的完美結合如血與肉。加上靈動自在的章法,奏響了美麗天然的樂章

  • 20 # 大樹老師書法工作室

    這個問題有點大,當然有書法作品可以欣賞的,首推王羲之的蘭亭序,時在永和九年癸暮春之初,右軍攜友人暢遊會稽山之蘭亭,一時間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文人墨客曲水流觴擊築而歌,感念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光陰似箭歲月靜好年華飛逝,觸目茂林修竹飛閣流丹,大家無不逸興遄飛,羲之書性大發,信手而書,永和九年,歲在癸丑……羲之思緒萬千文思泉湧一篇記述這一書壇空前絕後之盛會的美文傾瀉而出,筆隨心動,天真爛漫,渾然天成,盛事美文佳書三絕匯於一篇,被後世尊為千古第一序蘭亭序一蹴而就,大家環顧賞讀無不擊節讚歎,羲之也頗為自詡,然因為有幾處錯誤和塗改,比如“快”寫成“怏”“和”字口裡邊多了一個橫 ,“峻嶺”後增添的等讓當時以書聞名遐邇友軍先生頗為不爽,回去後又寫了數篇,錯誤沒有了,原作的風采也沒有了,所以依錯就錯,流傳開來,至唐代李世民奉為至寶,死了都把原作帶到棺材裡,現在流傳的大多數都是馮承素勾摩臨仿的,其珍貴可見一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鼻炎引起失眠,有沒有什麼好辦法緩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