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晝如夜

    我們不能受影視劇的影響看見雍正的勵精圖治就對雍正非常喜歡,但事實就是雍正是正常繼位的,因為清朝的傳位詔書由漢滿蒙回藏五種文字書寫,改了漢字一筆有可能,但滿蒙回藏四種文字怎麼改

  • 2 # 螞蟻傳統文化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逝,第四子胤禛在激烈的皇位爭奪中登上了皇帝的寶座,是為雍正皇帝。

    自從雍正皇帝繼位之初,就有流言傳說,雍正的皇位是非法的,是篡位奪權而來。其中有這麼兩種說法:

    矯詔篡位說

    早在雍正皇帝生前,社會上就有傳言,說康熙皇帝實際要將皇位傳給皇十四子胤禵。在康熙病重的日子裡,他曾下旨,讓胤禵火速返京,準備繼承大位。但是,皇四子胤禛拉攏國舅隆科多,將聖旨隱而不發,導致康熙皇帝死後,十四子胤禵才得到訊息。康熙死後,隆科多立即假傳聖旨,擁立胤禛為皇帝。

    盜改遺詔說

    這種說法是,在康熙生前,曾將傳位詔書放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面。詔書上寫明,要將皇位傳於皇十四子胤禵,被皇四子胤禛提前得知,就將“傳位十四阿哥”改為了“傳位於四阿哥”,從而讓胤禛順利繼位。

    其實,以上兩種觀點一直不被歷史學家所認可,這是因為:

    康熙皇帝如果有傳位皇十四子胤禵的意願,為什麼要將他長期滯留邊疆,而不是留在自己的身邊以便順利登基。

    將“傳位十四阿哥”改成“傳位於四阿哥”在當初是行不通的,這是因為,當時的“於”字的寫法是“於”,而“於”字只是到了建國以後,推行第一批簡化字的時候才出現。另外,清朝的詔書是由滿、蒙、漢三種文字書寫,是不可能篡改的。

    隆科多與皇四子胤禛並無深交,他沒有必要冒險為胤禛篡改皇帝詔書。

    康熙皇帝病危之際,曾將皇子招於病榻之前,說:“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皇四子胤禛早在康熙四十八年就被封為親王,在皇子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並且參與皇家的祭祀活動的次數都遠遠多於其他皇子。

    康熙皇帝對胤禛之子弘曆疼愛有加,間接也是想他有朝一日繼承王位。

    所以,由於可見,雍正皇帝的繼位還是合法的,至於他篡改遺詔的傳聞,不過是跟他們爭奪皇位失敗的其他皇子和反清人士的惡意中傷罷了。

  • 3 # 汐於子

    雍正皇帝是正常繼位的。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逝,胤禛繼承了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 。即位後,雍正帝重用康熙十三子胤祥,不想放過政敵胤禩等人,胤禩等人也不甘心失敗,所以雙方的鬥爭在雍正帝繼位後延續下來,他在政治上採取多種措施以鞏固自己的皇位。首先是消除異己,分化瓦解諸皇子集團,將胤禵從西北軍前召回,加以圈禁。晉封胤禩為廉親王和總理事務大臣。將胤禟發往青海西大通(今青海大通西北)。鑑於清朝沒有行之有效的立儲制度,常因皇位繼承權產生爭端,創立了秘密立儲制度。

  • 4 # 鬱琰無忌

    必須是正常繼位的。

    那些野史上傳的雍正皇帝非正常繼位的版本大致就有兩種:奪康熙的位,篡十四阿哥胤褆的位。這些都是無稽之談。

    首先篡十四阿哥的位。雍正皇帝聯合隆科多,年羹堯等心腹,拿到康熙皇帝的遺詔,更改詔書內容,把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於四子。這在正史上是壓根站不住腳的。且不說清朝詔書都是滿漢兩種文字各式一份,詔書的書寫習慣也不容許這樣改,清朝的詔書裡在稱呼某位阿哥時,都會在排名前面加個皇字,因此改詔書篡位這一論點是不成立的。

    還有人說雍正皇帝沒有改詔書,而是直接假傳聖旨,自己捏造的詔書。個人認為也是不成立的。在康熙晚年,最得寵的皇子也就是雍正本人和十四阿哥胤褆了,尤其是十四阿哥,被康熙封為大將軍王,赴西北剿滅叛黨。寵愛並不代表就一定要立為太子。試想一下,康熙晚年已經是一位七十古來稀的老人了,身體狀況每況愈下,假如他真的垂青於十四阿哥欲立之為儲君,怎會把他派到幾千裡以外的西北去打仗,且不說戰場上隨時都有死傷,一旦康熙皇帝突發意外,十四阿哥回程的路上會發生什麼,誰也始料不及?所以我認為康熙皇帝是無意立十四阿哥為儲君的。

    康熙雖然有三十五位皇子,但最後成年的並且有能力的皇子並不多,九子奪嫡裡面,其實無非就是雍正,八阿哥胤禗,十四阿哥胤褆之間的較量。八阿哥人緣好,朝中大臣都舉薦他為太子人選,這恰恰撮中了康熙的死穴,所以他應該也不會在康熙的儲君人選當中。比來比去,綜合實力上還是雍正皇帝技高一籌。

    事實上,雍正皇帝是一位好皇帝,從他手裡接下來的是一個官吏腐敗,政治汙濁的爛攤子,而交到乾隆皇帝手中的是一個政績清明,國庫充盈的大好河山,所以我認為雍正皇帝是正常繼位。至於野史上那些眾生紛紜的說法,不過是雍正的死敵們製造的謠言罷了。

  • 5 # 太陽下的奔波

    在正史記載上,雍正是正常繼位的,奪位、篡位之說多見於野史。我們來看看野史上是怎麼描述雍正的!

    1、說法一:雍正並不是康熙指定的繼位者。傳說康熙在去世前,寫下遺詔:皇位傳十四阿哥。雍正將“十”字上面加了一橫,改成了幹勾“於”字。雍正成為皇帝就是篡改了康熙的遺詔。但是在哪時候,並不用這個‘’於‘’,而是用的‘’於‘’這個字!

    2、說法二:雍正這個人十分陰狠毒辣,在康熙病重的期間,他給康熙服用毒藥,毒死了自己的皇阿瑪,發動兵變奪得了大位。

    3、其實雍正從康熙手中接過是一個爛攤子,他一上臺就致力於改革,他為這個已經在走下坡路的帝國強行續命近一個世紀。沒有他打下的堅實基礎,就沒有後面的“康乾盛世”,但是看過二月河寫的《雍正王朝》的人都知道,雍正的改革觸動了很多人的利益,尤其是讀書人為代表的官紳集團,這樣就無形中使那些讀書人十分憎恨雍正,自然在記錄的時候沒有實實在在的記述,而是摻雜了大量的不滿情緒。就像《雍正王朝》主題曲所唱的“千秋功罪任評說,海雨天風獨往來“。

    4、但是隨著後來那些塵封已久歷史檔案的解封,越來越多的真相告訴大家,雍正繼大位是光明正大的,並不是篡位、奪位的。

  • 6 # 娜說歷史

    雍正到底是不是“篡位者”?專家公佈康熙遺詔,揭開真相!

    清朝的歷史一直很受人們的關注,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這三位皇帝在位時期的時候總是格外引人注目。畢竟在這三位皇帝在位的期間,這一朝代就處於鼎盛時期,不僅經濟繁榮、百姓生活安樂,而且也發生了很多有意思的時候。不過,這是哪位皇帝中,關於皇位最有爭議的就是雍正。

    從很久以前就有這樣的傳言:在康熙在位的時候,他最喜歡的兩個兒子,一個是皇四子,一個是皇十四子。而且當時關於皇位由誰繼承,皇帝似乎更加屬意皇十四子,但是最後真正登上皇位的卻是皇四子,也就是之後的雍正。所以很多人就猜測這雍正的帝位來的並不光彩,是他將自己父皇原本要傳給自己弟弟的聖旨給半路截了下來,然後偷偷將裡面的內容進行了修改,這才得到了皇位。

    這種說法被人說的越來越多,幾乎人人都要信以為真了,但是當時的情況真的是這樣嗎?對於過去的歷史,很多我們已經無從得知了,很多事情和細節已經無從考究了,所以這樣的說法被越來越多的人相信。

    但是最近專家卻公佈了康熙皇帝的遺詔,這才解開了皇位繼承的真相。在遼寧的一座檔案館中的史料顯示,雍正皇帝是真正的繼承者,他並沒有篡位!在康熙的遺詔中就寫著將皇位傳給自己的皇四子,雍正的皇位是名正言順的。

    細細回顧歷史,我們會發現,康熙選擇雍正當自己的繼位者是十分正確的。他還是皇子的時候,就是一個非常穩重、勤奮的人,不管在讀書還是武藝上面都和精進。而且做事非常周全,經常得到自己父皇的讚賞。在多方面都都很有建樹。

    在他成為皇帝之後,一直盡心盡力管理自己的朝政,經常批奏摺批到深夜,對於每位大臣的上書都細細回覆。在他的治理之下,清朝的天下更加穩固了,不管是官員還是百姓的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在他在位期間,也從國外引入了很多新奇的東西,也派中國的使臣出使其他國家。

    其實誰當皇帝並沒有那麼重要,重要的是這個人在當時可以帶領著整個國家向好的方向發展,而他就是這樣一位好皇帝。

  • 7 # 柔情似水—政委

    康熙晚年,眾阿哥之間掀起了一場血腥的儲位爭奪戰。

      在這場兄弟相殘的“奪位戰”中,一向被看好的太子胤礽和八阿哥胤禩卻無緣皇位,而一向不被看好的四阿哥胤禛竟榮登大寶,著實令人感到匪夷所思。

      因此,自打雍正即位以來,有關雍正得位不正的傳言便從未中斷。

      為證明自己得位正當,雍正還寫下了《大義覺迷錄》一書,對自己“謀父、逼母、弒兄、屠弟、貪財、好殺、酗酒、淫色、好諛、任佞”十項罪狀進行辯解,但不曾想卻弄巧成拙,讓人們更加懷疑其繼位的合法性。

      那麼,雍正到底是合法繼位,還是篡位呢?

      ▲愛新覺羅·胤禛(1678.12.13—1735.10.08),即清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第三位皇帝,康熙帝第四子,母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烏雅氏。

      太子黨、八阿哥黨和四阿哥黨三大集團的鬥爭

      康熙一生有35個兒子,除去早逝的11個,還剩下24個,其中參與奪位的主要有9個,而最有潛力的則可分為三個集團:太子黨、八阿哥黨和四阿哥黨。

      太子黨以太子胤礽為首,主要成員有議政大臣索額圖等。

      八阿哥黨以八阿哥胤禩為首,主要成員有大阿哥胤禔、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和十四阿哥胤禵。

      四阿哥黨以四阿哥胤禛為首,主要成員有十三阿哥胤祥、顧命大臣隆科多、川陝總督年羹堯等。

      康熙早年最為中意的儲君莫過於太子胤礽。

      胤礽是嫡長子,也是仁孝皇后所生,仁孝皇后生胤礽時因難產而死。康熙與仁孝皇后感情甚篤,仁孝皇后去世兩年後,康熙一改大清皇位繼承的“推舉制”,實行漢人的嫡長子繼承製,封胤礽為太子。

      胤礽身為儲君,遲早要繼承皇位,於是很多趨炎附勢的大臣便聚集在胤礽身邊並逐漸形成太子黨。

      在太子黨中,有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那就是索額圖。

      索額圖是輔佐康熙的四位輔政大臣之首索尼的兒子,也是仁孝皇后的親叔父、太子的叔姥爺。

      儘管太子集榮寵於一身,又有強大的太子黨作後盾,但並非沒有人敢挑戰他的權威,而這個人就是權傾朝野的武英殿大學士——納蘭明珠。

      ▲影視劇照。納蘭明珠(1635年—1708年),字端範,滿洲正黃旗人,康熙朝重臣,歷任內務府總管、刑部尚書、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武英殿大學士、太子太傅等要職。

      納蘭明珠曾因輔佐康熙平定三藩、統一臺灣而備受寵信。

      據清代史料筆記《永憲錄》記載,納蘭明珠是大阿哥胤禔生母惠妃的哥哥。但經後人考證,惠妃的父親為郎中索爾和,而明珠的父親為尼雅哈,兩人並非兄妹關係。

      不論納蘭明珠與惠妃關係如何,可以肯定的是,納蘭明珠屬於大阿哥黨。他結交大臣,對抗太子黨,企圖讓胤禔取代胤礽的儲君之位。

      正當太子黨與大阿哥黨鬥得如火如荼的時候,不想卻被康熙察覺。

      康熙為維護太子的地位,毫不留情地罷黜了納蘭明珠。

      康熙在維護胤礽的時候卻沒有想到,胤礽的勢力逐漸發展到足以危及他皇位的地步。康熙甚至認為胤礽與索額圖勾結在一起,企圖發動政變,讓胤礽提前繼位。

      康熙心中不安,決定在胤礽逼宮之前肖弱胤礽的勢力,而首當其衝的就是索額圖。康熙將索額圖圈禁在宗人府,然後活活將其餓死。至於索額圖的黨羽,該殺的殺,該流放的流放。

      康熙誅殺索額圖,原本是想警告胤礽,讓他夾著尾巴做人。但胤礽不但不知收斂,反而還“欲為索額圖報仇”,致使康熙“戒慎不寧”。

      有一次,十二阿哥病重,康熙憂心忡忡,但胤礽卻不把它當回事,康熙認為胤礽作為兄長,“絕無友愛之意”。康熙因此責罵他幾句,他卻憤然發怒,並在康熙出巡塞外時,每晚都圍在康熙的帳篷外窺探康熙的一舉一動。胤礽這種反常的行為更加加重了康熙的疑心,同時也堅定了康熙廢黜他的決心。

      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7年),康熙召集大臣,聲淚俱下地說:“允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暴戾淫亂,朕包容二十年矣。乃其惡愈張,僇辱廷臣,專擅威權,鳩聚黨與,窺伺朕躬起居……朕未卜今日被鴆、明日遇害,晝夜戒慎不寧。似此不孝不仁,太祖、太宗、世祖所締造,朕所治平之天下,斷不可付此人!”隨後,康熙廢掉了胤礽,並將其圈禁起來,還命大阿哥胤禔嚴加看守。

      胤禔身為大阿哥,一直對皇位抱有幻想,康熙對他還頗為器重。

      康熙二十九年,康熙任命胤禔為副將軍,追隨撫遠大將軍福全征討噶爾丹。康熙三十五年,康熙親征噶爾丹,胤禔奉命追隨。康熙三十九年,康熙巡視永定河河堤,胤禔被任命為總管。

      可以說,胤禔的聰明才幹一點都不輸於太子胤礽。

      胤禔認為,只要將胤礽拉下水,太子之位非他莫屬。

      當康熙察覺出胤禔有覬覦皇位的想法時,就對外界宣稱:“朕從來沒有想要立胤禔為皇太子的意思。胤禔秉性急躁、頑固,又怎麼能做太子呢?”這對胤禔來說無疑是個沉重的打擊。既然自己沒有當太子的命,索性便轉而支援八阿哥胤禩。胤禔之所以會選擇支援胤禩,一方面是因為胤禩是由其生母撫養長大,另一方面是因為胤禩在王公大臣中的呼聲最高。

      ▲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後世稱呼為康熙帝。

      胤禩,康熙的第八個兒子。支援他的人認為他待人寬厚仁慈,但討厭他的人認為他陰險狡詐,工於心計。在眾多兄弟之中,與其關係最為要好的當數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以及十四阿哥胤禎。

      胤礽被廢不久,康熙想復立胤礽為太子,胤禩於是召集文武百官,命他們從眾位阿哥中選擇一位冊封為太子。但出乎康熙意料的是,群臣並沒有人有想要復立胤礽的意思,而是極力推薦胤禩為太子,就連大阿哥也極力推薦胤禩為太子。康熙認為八阿哥有結黨之嫌,於是將八阿哥拘禁。不久之後,康熙不顧群臣的反對將胤礽復立為太子。

      胤礽被複立為太子後,仍無悔改之心,仍然我行我素。康熙忍無可忍,再次廢掉了胤礽並將其圈禁在鹹安宮。胤礽從此與皇位失之交臂。

      胤礽再度被廢后,康熙從此不再提及立儲之事。儘管大臣們屢屢勸諫立八阿哥胤禩為太子,但均被康熙駁回。

      康熙雖然沒說立胤禩為太子,但也沒說不立胤禩為太子,真正讓胤禩徹底無緣太子之位的是發生在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的“斃鷹事件”。

      當時,康熙正在熱河巡視,恰逢胤禩母親三週年祭日,由於無法親自給康熙請安,胤禩於是派太監給康熙進獻一隻蒼鷹。然而,當康熙開啟籠子時,卻發現是一隻奄奄一息的蒼鷹。康熙認為這是胤禩有意在詛咒自己早死。隨後,他招來胤禩,當著眾皇子的面將胤禩斥責一番,還說:“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

      正當太子黨與八阿哥黨鬥得兩敗俱傷的時候,四阿哥胤禛卻脫穎而出。

      他自稱“天下第一閒人”,一面與太子交好,還一面與八阿哥保持良好關係。此外,他在康熙想要復立胤礽為太子期間,表現出支援康熙。在對康熙的態度上,表現得非常誠懇、孝順,深得康熙的器重。

      就在胤禛受到器重的同時,其同胞弟弟十四阿哥胤禵也同樣受到了器重。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7年)春,康熙任命胤禵為撫遠大將軍並封大將軍王,西征準噶爾。胤禵逐漸成為文武百官心目中繼承皇位的合適人選。此外,無緣皇位的八阿哥胤禩也開始轉而支援胤禵。

      此時,只有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禵最具有潛力成為皇位的繼承者。

      然而,康熙駕崩後,胤禛卻繼承了皇位,並改年號為雍正。

      所謂“雍正”,就是指“雍親王得位之正”。

      ▲愛新覺羅·胤礽(1674年6月6日—1725年1月27日),清朝宗室,清朝以及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經過公開冊立的皇太子。

      雍正繼位到底合法嗎?

      關於雍正繼位主要有三種說法:改詔篡位說、遺詔繼位說和無詔奪位說。那麼,到底哪一種說法才是真相呢?

      改詔篡位說

      所謂篡位,就是指從皇位繼承者的手中奪取皇位。綜觀所有史料,均未看到有關康熙傳位與其他皇子的記載,因此,說雍正篡位並不正確。

      有人認為,雍正篡取了十四皇子的皇位,將康熙遺詔中“傳位十四子”中的“十”字改成了“於”字,就變成了“傳位於四子”。

      事實上,古人一直使用的是繁體字,想要將繁體字的“十(拾)”改成繁體字的“於(於)”絕非易事。再加上,清朝人行文時,習慣將“十四皇子”寫成“皇十四子”,將“四皇子”寫成“皇四子”。即便雍正有本事將“十”字改成“於”字,那麼遺詔上的“傳位於皇十四子”就會被改成“傳位於皇於四子”,語句就會變得不通順。

      此外,清朝的傳位詔書上使用的是滿漢兩種文體,即便漢文的“十”字被改成“於”字,那麼滿文也是無法輕易修改的。所以說,雍正改詔篡取十四皇子的皇位一說並不成立。

      遺詔繼位說

      一些學者之所以支援“遺詔繼位說”,理由有四:

      01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1年)十一月十三日,也就是康熙去世的當天,康熙曾召皇三子、皇七子、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二子、皇十三子和隆科多八人進宮,並向他們宣示口諭說:“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02

      康熙臨死前曾留下一份遺詔。遺詔前面大部分內容與康熙五十四年頒佈的諭旨相同,只是在結尾處添加了由雍正繼承皇位的關鍵性語言。針對諭旨一事,康熙曾說:“此諭已備十年,若有遺詔,無非此言。”

      03

      康熙去世前三天,命雍正到天壇代為祭天。代天子祭天意義非凡,學者們認為,這足以證明康熙有意傳位於雍正。

      04

      《清聖祖仁皇帝實錄》記載說:“皇四子胤禛聞召馳至。巳刻,趨進寢宮。上告以病勢日臻之故。是日,皇四子胤禛三次進見問安。”意思是說,康熙去世當天,曾三次召見雍正,這也足以看出康熙有意傳位於雍正。

      無詔奪位說

      一部分學者認為,《康熙遺詔》是雍正偽造的,雍正在康熙前幾年頒佈的諭旨的基礎上,偽造並添加了讓自己繼位的一段話。

      所以,雍正才會在康熙去世三天後對外公佈《康熙遺詔》,而非在當天立即公佈。

      由於康熙臨終前沒有留下遺詔選定繼承人,所以雍正是在沒有詔書的情況下奪取皇位的。

      ▲愛新覺羅·胤禵(1688年7月3日—1755年),原名胤禎,於雍正元年改名為允禵,康熙帝的第十四子,雍正帝登基後將允禵遠派守皇陵幽禁,雍正四年改為圈禁。直至乾隆即位後,允禵才恢復了自由。

      雍正繼位到底合法嗎?

      想要知道雍正繼位是否合法,還要回答八個疑問:

    其一,康熙臨終前是否曾向七位皇子和隆科多宣佈口諭讓雍正繼位呢?

    其一,康熙臨終前是否曾向七位皇子和隆科多宣佈口諭讓雍正繼位呢?

      康熙宣佈傳位口諭時,雍正並不在場。雍正也親口承認自己得知父皇傳位於他的口諭是從隆科多那裡聽到的。

      所以,有人就認為,康熙理應當著繼承人的面宣佈口諭,但康熙並沒有這樣做,所以他向七位皇子和隆科多宣佈口諭一事純屬雍正繼位後編造的。

      事實上,康熙宣佈口諭時,雍正正在天壇祭天。再從是由隆科多向他傳達口諭一事來看,雍正並不知道康熙何時去世,所以沒有趕回暢春園恭聽聖諭也在情理之中。如果他事先得知康熙病危,無論是覬覦皇位,還是念及父子之情,他又豈會不回去見康熙最後一面呢?

      康熙去世當天曾三次召見雍正,他把傳位之事告訴了七位皇子和隆科多,卻唯獨向皇位繼承人雍正保密,因此,一些學者認為這不符合常理,所以他們認為“口諭”一事純屬編造。

      其實,康熙在召見雍正期間曾對雍正說“病勢日臻”,就是說康熙認為自己病情有所好轉,恐怕當時連他本人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大限將至,在眾皇子為儲位鬥爭最激烈的時候,康熙不到最後一刻不宣佈繼承人也在情理之中。

      不過,康熙在自己病重時,接連召見雍正,還讓他代為祭天,反倒證明康熙看好雍正。

      為何僅有隆科多向雍正傳達口諭呢?

      當時一起恭聽口諭的有皇三子、皇七子、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二子、皇十三子和隆科多,其中只有皇十三子和隆科多屬於四阿哥黨,再加上隆科多是顧命大臣,又是雍正的舅舅,還有比隆科多向雍正傳達口諭更合適的人選嗎?

      除了皇十三子之外,與雍正鬥爭多年的其他皇子恐怕沒有人願意將這個訊息告訴雍正吧?

      ▲影視劇照。佟佳·隆科多(?—1728年),字竹筠,滿洲正黃旗人,清聖祖孝懿仁皇后之弟,一等公佟國維次子,清朝大臣。

    其二,雍正會毒殺康熙嗎?

    其二,雍正會毒殺康熙嗎?

      康熙駕崩後,民間就開始流傳起雍正用人參湯毒殺康熙一事。但雍正會這麼做或者有機會這麼做嗎?

      眾所周知,康熙一生博學並且精通醫理。

      他曾對外明確表示過,人參不適合北方人食用,所以一生很少吃人參。如果雍正知道康熙不喜歡吃人參,斷然不會做人參湯給康熙。即便雍正不知道康熙不喜歡吃人參,康熙斷然也不會在病重期間食用他認為不適合北方人食用的人參湯。

      退一萬步說,即便康熙食用了雍正送來的人參湯,也不會發生被毒殺的事情,因為皇帝飲食用藥都有人提前試吃,雍正根本就沒有機會毒殺康熙。

      所以說,康熙應當是正常病逝的。

    其三,《康熙遺詔》是真是假?

    其三,《康熙遺詔》是真是假?

      目前,雖然沒有確切的證據證明遺詔是真的,但也沒有任何確切的證據證明遺詔是假的,而它卻真真實實地存在於世,並且直至今日還被完好地儲存在檔案館中。

      至於雍正為什麼要在康熙駕崩三天後才公佈遺詔,這個其實也很容易解釋。

      如果康熙臨終前有傳位口諭,雍正原本是不必再頒佈遺詔的,但關於他得位不正的負面訊息大肆流傳時,他一定會拿出遺詔,以正視聽。

    其四,康熙駕崩,雍正為何會關閉京城九門?

    其四,康熙駕崩,雍正為何會關閉京城九門?

      康熙駕崩後,雍正立刻命人關閉京城九門,戒嚴長達6天,沒有諭旨,王公大臣都不得擅自出入皇宮,就連皇子進宮弔唁都不被允許。

      有人認為,雍正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得位不正,心裡有鬼。

      雍正做出這樣的行為其實並不難理解,他不過是為了避免與自己爭鬥多年的兄弟們發動政變而做出的一系列的預防措施而已。

      ▲年羹堯(1679年—1726年),字亮工,號雙峰,中國清朝名將。原籍鳳陽府懷遠縣(今屬安徽),後改隸漢軍鑲黃旗,清代康熙、雍正年間人,進士出身,官至四川總督、川陝總督、撫遠大將軍,還被加封太保、一等公,高官顯爵集於一身。

    其五,雍正殺兄屠弟是因為得位不正嗎?

    其五,雍正殺兄屠弟是因為得位不正嗎?

      自古以來,皇家無親情。無論得位正與不正,歷朝歷代為鞏固皇位而殺兄屠弟的皇帝可謂是數不勝數。

      雍正與眾兄弟爭鬥多年,之所以殺兄屠弟,一方面是出於爭奪儲君的私仇,另一方面是出於對皇位的鞏固。

      換位思考一下,如果讓其他皇子繼承皇位,恐怕雍正也不會有什麼好下場。所以說,這與得位不正毫無關係。

    其六,隆科多、年羹堯之死有殺人滅口之嫌?

    其六,隆科多、年羹堯之死有殺人滅口之嫌?

      雍正能夠順利繼位在內得力於隆科多,在外得力於年羹堯。但雍正繼位後卻殺掉了自己的兩大功臣,這是不是殺人滅口呢?

      雍正剛繼位時,隆科多被任命為吏部尚書,承襲一等公爵位。不久,又與年羹堯一起被加封為太保。兩人仕途可謂是一路高歌猛進。

      然而,後來年羹堯自恃有擁立之功,變得驕縱跋扈,並且結黨營私、聚斂錢財。更加忌諱的是,他在覲見雍正時卻“御前箕坐,無人臣禮”,這才讓雍正動了殺機。可以說,年羹堯被殺純屬咎由自取。

      年羹堯被殺不久,又查出隆科多收受年羹堯等人的賄賂,並且結黨營私,私藏皇家族譜,因此,才被雍正幽禁於暢春園。8個月後,死於禁所。

      由此可見,隆科多與年羹堯的死都是行為不端所導致的,與雍正殺人滅口毫無關係。

    其七,雍正為何將自己埋葬在西陵而非東陵?

    其七,雍正為何將自己埋葬在西陵而非東陵?

      順治與康熙去世後被都被埋葬在東陵,按照“子隨父葬,祖輩衍繼”的喪葬制度來看,雍正理應被安葬在東陵,但雍正卻一改祖輩的喪葬制度,在九鳳朝陽山另建西陵。所以有些學者就認為,這是因為雍正得位不正,無顏在地下面見康熙。

      對於為什麼不在東陵建造陵寢,雍正的解釋是:“(東陵)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所以,他命人選擇“萬年吉地”。

      西陵“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匯合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鹹備”,並且“山脈水法,條理詳明,洵為上吉之壤”,所以雍正決定在西陵建造陵寢。

      雍正之所以不在東陵建造陵寢而選擇西陵,或許是因為死後無顏面見康熙,但這並不能確定就是因為得位不正,還有可能是因為他“殺兄屠弟”。

    其八,雍正是不是康熙最中意的繼承人?

    其八,雍正是不是康熙最中意的繼承人?

      康熙一生最中意的繼承人是太子胤礽,但胤礽兩度被廢后,康熙對他徹底失去了信心。

      而大臣最中意的是八阿哥胤禩,但康熙一生從未想過要傳位與胤禩。康熙晚年最中意的皇子當屬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禵。

      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也就是康熙登基六十週年大慶,胤禛代父到盛京祭祖。同年冬,又代父到天壇祭天。

      康熙六十一年,雍正再次代父到天壇祭天。康熙去世當天,曾三次召見雍正。這些足以看出康熙非常器重雍正。

      至於胤禛,只是讓他掌管軍權,征討外敵而已。

      康熙如此做法,不過是讓眾皇子各盡其才,並沒有像當初培養太子胤礽一樣讓他監國培養他的治國能力。培養儲君與掌握軍權有本質的區別,所以不能斷定康熙就想讓胤禵繼承皇位。

      退一萬步說,雍正代父祭天這種大事如果不能確定康熙想讓雍正繼承皇位,又怎麼能僅僅憑藉胤禵被封大將軍王而斷定康熙讓胤禵繼承皇位呢?

      綜合以上所述,“改詔篡位說”並不成立。

      如果“遺詔繼位說”成立,那麼雍正繼位完全合法;如果“無詔奪位說”成立,雍正不過是在眾多奪位的兄弟之中勝出了而已,也同樣合法。

      因此,我們可以說,雍正繼位完全合法。

      其實,與“遺照繼位說”和“無詔奪位說”相比,雍正還有一種繼位方式,也是最有可能的繼位方式,那就是“口諭繼位”,從康熙對雍正的器重中也足以看出。

  • 8 # 嘿你來啦

    雍正皇帝如何繼位歷史上眾說紛紜,有人說他是合法繼位,也有說他篡改了遺詔篡位,甚至有陰謀論說他殺死了康熙繼位。那麼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我們的話題需要從康熙帝展開。因為康熙非常寵愛皇后赫舍里氏也就是胤礽的母親,也因此立胤礽為太子。在胤扔還是個兩歲孩子的時候,就被證實冊封為太子了,這是何等的榮光。此後康熙對這個太子可謂是非常器重,對他悉心的調教,以備日後繼承大統,奈何康熙帝是少有的長壽的君王,胤礽一轉眼就做了三十多年的太子,這位血氣方剛的太子開始耐不住性子,有“搶班奪權”的苗頭。康熙非常生氣,與康熙四十七年,也就是1708年,在悲慟之中將太子廢黜。

    早年間之所以立胤礽為太子,是因為康熙非常寵愛胤礽的母親——皇后赫舍里氏。因她難產離世,康熙便把對她的愛傾注胤礽身上,在他兩歲的時候就正式冊封為皇太子。在康熙的悉心調教下,胤礽一轉眼就做了三十多年的太子。

    隨著其他皇子的成長,太子權利被分割,加上身為太子的胤礽,從小習慣了父皇的寵溺,胤礽和其他皇子間的矛盾也日益加大。再加上當時康熙身體並無衰敗跡象,這讓已經做了幾十年太子的胤礽開始心煩意亂,胡思亂想。也出現了後來的兩次被廢的故事。

    康熙帝的眾多兒子中,有能力競爭皇位的就有12個。後來因太子之位沒有指定人,諸皇子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在爭儲中,皇四子胤禛一直表現得非常低調。他的幕僚戴鐸就曾對他說,做英明父親的兒子很難,並給他出主意要他對皇上講誠孝,對兄弟講友愛,對工作講勤謹,對自己講戒忍。

    就這樣胤禛漸漸得到了康熙帝的認可。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偶感風寒,便派遣胤禛代行南郊主持冬至祭祀大典。其間,康熙的病情加重,待諸皇子趕到時,已是昏迷不醒。隆科多急招眾位大臣進屋見駕,之後不久康熙便離開人世。隆科多當即宣佈了康熙遺詔:“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自此45歲的胤禛成為大清第三任皇帝。

    因為康熙身體硬朗僅僅因“偶感風寒”就突然離世,而新帝登記傳詔的人又是胤禛的舅舅隆科多,難免會導致人們對雍正登基的史實大加猜測。

    關於說雍正篡改遺詔,說法是康熙遺詔本事傳位十四子,雍正把“十”字改成了“於”字,變成了“傳位於四子”。第一,古代“於”字多用繁體;第二,按照清朝的行書習慣,會稱作皇十四子、皇四子,如果篡改後變成“傳位於四子”,就更不通了;第三,據歷史檔案館展出的康熙傳位遺詔上,是用漢、滿、蒙三種文字書寫的遺詔雍正暗中加筆篡改康熙傳位遺詔實是民間傳聞。

    而雍正毒殺康熙一說,因康熙本人是不喜歡喝參湯的,而且還有人試藥,所以這個說法也不大站得住腳。

    不管雍正繼承皇位是否採取了手段,在他執政13年間,勤政有為,整頓吏治,為之後的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礎,這是不爭的事實。

  • 9 # 雜談小部落

    雍正帝名胤禛,法號破塵居士、圓明居士,是清朝自入關以來的第三位皇帝。1722年12月20日至1735年10月7日在位,年號“雍正”。死後廟號世宗,諡號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大孝至誠憲皇帝,通稱世宗憲皇帝。

    雍正帝即位之謎:

    雍正年間時,對雍正繼位的談論便不絕於耳。歷史記載雍正在康熙駕崩當晚連續覲見兩次之多,後康熙便身亡。主張篡位說的學者中,有的認為康熙去世過於突然,未來得及留下任何傳位遺詔,而雍正和隆科多等合謀搶佔了先機;有的認為康熙生前兩立兩廢太子,對立儲君一事勞心傷神,直到臨終前才屬意皇十四子為儲君。

    民間多年來有“十改於”和“十改第”的說法,指因為“於”字和“第”字在構做上均含有“十”字,所以雍正把遺詔上“傳位十四子”一句改為“傳位於四子”或“傳位第四子”,進而把皇位繼承權從身為康熙帝第十四個兒子的允禵手上奪去。

    “十改於”和“十改第”這兩個說法已被歷史研究人員加以否定。他們說清朝時代的官方文書裡如果提及皇族和皇帝的子嗣,文書裡一定會把那人的正式爵位、皇室兄弟之間的排名與名字完整列出。根據現在儲存的康熙遺詔,雍正在遺詔上被稱為“雍親王皇四子胤禛”。如此類推,如果康熙原本是屬意讓允禵繼位的話,那文書裡則會把允禵寫成“貝勒皇十四子胤禵”,寫法與“雍親王皇四子胤禛”完全不同。

    康熙遺詔亦以滿文和蒙文書寫與中文一同的內容。滿文裡,“於”和“十”兩字的寫法完全不同,並沒有矯飾可能。亦有人說“於”字是簡體字,等於繁體字裡的“於”字。因為“於”和“十”寫法差別甚大,所以在更改方面會有難度。

    康熙帝傳位雍正帝之徵兆:

    徵兆一:“康熙六十年正月,命皇四子雍親王胤禛、皇十二子貝子胤祹、世子弘晟以御極六十年,告祭永陵、福陵、昭陵。”康熙登基一甲子六十年之重大祭告先祖非同一般,派遣雍親王胤禛主持,豈能不具備重大意義?為何不是派遣支援皇十四子胤禵的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或是皇三子胤祉?

    徵兆二:康熙御極六十年派雍親王胤禛祭祖此舉,讓廢太子胤礽之師王掞看出端倪,故於三月“大學士王掞密奏請建儲,至是監察御史陶彝、任坪、範長髮等人曾疏請建儲,帝不悅,並掞切責之。諸王、大臣奏請治大學士王掞罪,帝赦不治。”這亦可視為康熙安排接班人的佈署跡象之一,畢竟皇十四子胤禵尚且領兵在西北,一旦提早公佈,易生事端。

    徵兆三:“五月壬戌,命撫遠大將軍胤禵移駐甘州。以年羹堯總督四川陝西,色爾圖署四川巡撫。”康熙以皇四子雍親王胤禛之親信年羹堯箝制皇十四子胤禵的軍後補給已然成形。

    徵兆四:康熙六十一年四月,“命撫遠大將軍胤禵復往軍前。十月,命雍親王胤禛率弘昇、延信、孫渣齊、隆科多、查弼納、吳爾臺察閱京師通州倉廒。”康熙指示由雍親王胤禛親率隆科多、查弼納等眾多京師王公重臣,竟然只為“察閱京師通州倉廒”,已有不尋常跡象。

    徵兆五:“十一月帝不豫,駐蹕暢春園。命皇四子胤禛恭代祀天。”康熙駕崩前祀天仍然未派皇三子胤祉、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代祀,更未召皇十四子胤禵返京,此時康熙意欲傳位於雍親王皇四子胤禛已然十分明顯。

    綜上:雍正帝肯定是正常繼位的

  • 10 # 博勃兒

    我傾向於是無詔繼位、或者說是假詔奪位。即雍正與步軍統領隆科多二人假借康熙的名義,炮製出來一份假的傳位遺詔,然後憑此繼位。其原因在於:一是康熙駕崩前幾年,自認為身體尚好(據有關史料記載,他臨逝前也並無大病,只是略感風寒),而當時基於各種因素,又未完全確定儲君人選;但從年齡及軍功方面,我認為十四阿哥胤禵仍是他心目中的第一人選。雍正上位後即迫不及待地收繳康熙留下的御旨、硃批,尤其是令人封固奏送大將軍王胤禵的所有奏摺、硃批御旨及往來家信,即可說明我的看法。二是所謂的康熙遺詔竟然由一名既非外朝宰輔重臣、也非宮中大內總管的步軍統領隆科多一人獨自宣佈,這難道不可疑嗎?康熙臨崩前,其他的重臣近臣難道一個都未在身邊嗎?其實從雍正登基後隆科多備受異寵到四、五年後突遭嚴懲並死於禁所就能說明問題了!三是康熙崩逝後,雍正卻不及時釋出其死亡訊息,而是連續關閉京城九門達六天之久,命令諸王非傳令不得進入,這裡面也是大有文章的;而連續多日關閉京城九門,如果沒有擔任京城守衛重任的步軍統領的支援與配合,那也是萬萬不可能的!

  • 11 # 無所不為721

    雍正是正常繼位

    舉個例子吧,狐狸吃葡萄,如果吃不到,會說葡萄是酸的。

    生活中就有這麼一類人,得不到,然後還讓得到的人噁心。雍正就是這麼吃的虧。當年九子奪嫡,八爺黨遍佈朝野,這點從康熙讓大臣推薦太子這事就可以看出來八爺黨的實力。雍正繼位後,這些人表面上看起來很正常,其實心裡也是慌的一批,好在八爺又當了總理王大臣,至少還能給他們撐一下腰。後來八爺黨被清算,這幫人肯定有一大部分被降級或者辭退,然後他們就懷念那個給他們權利金錢的人,然後就造謠生事來過一把嘴癮。所以就出現了雍正繼位不正的傳言。

    然後,士紳一體納糧,這個政策一下子又把士族傷到了,謠言就越傳越廣,成了黑粉。

    可惜雍正危機公關能力一般,所以弄的這些謠言越描越黑,水軍居然戰勝了正軌軍。

  • 12 # 秋之海棠

    雍正皇帝應該是正常繼位的,理由如下:

    一、拋開遺詔一說不講,主要是太子的所做所為讓康熙失望寒心,最終出局;皇八子聰明有餘,但拉幫結派,搞團團夥夥,企圖另立山頭,威脅皇權,犯了天下之大忌,故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二、雍正皇帝上位以前上孝君父,下親兄長兄弟,處事公道老練,給人一種與世無爭、仁孝友親而又不失為國之棟樑的感覺,是盛世仁君的最佳人選;

    三、康熙晚年多少有點懶政惰政,朝政積弊甚多,積重難返,沒有胸襟遠大、殺伐果斷、雷歷風行之人不足以治理好天下,而雍正正好具備這種能力;

    四,纂位之說無非是因為其他與之競爭帝位的政敵朋黨與攤丁入畝、火耗歸公、改土歸流以及大興文字獄等重大事件背後之流口誅筆伐,捕風捉影,搞臭別人、出口惡氣罷了,所以說書生誤國,百無一用是書生。只有實幹,才能興邦,古今中外,概莫其外。

  • 13 # 山河與南希

    這個問題,位於滿清三大懸案之首。至今仍有許多專家學者爭論不休,我認為,雍正皇帝很大程度是正常即位的,今天我來談談我的觀點。

    首先,“篡改遺詔”的說法不可能成立。

    有篡改遺詔一說,把傳位十四皇子的“十”字上邊加一橫,下面加個勾,改成傳位“於”四皇子,都是來搞笑的野史。第一,設立儲君這種天大的事情都是滿漢蒙三文書寫,有時候甚至還要寫藏文。漢字博大精深可以搞篡改的文字遊戲,滿文怎麼改動呢?第二,十和於可是天差地別,繁體漢字是於;正式行文也是寫傳位於皇x子x親王xx。十可以改成簡體於,但十怎麼也改不成繁體於。

    透過對其他競爭對手的分析,我認為選雍正當繼承人,其實再合理不過了。老大胤褆因詛咒兄弟被圈禁老死;老二胤礽被廢兩次;老三胤祉因在敏妃喪禮百日內剃頭被康熙拘禁宗人府以無禮嚴加議罪——革去郡王爵位降位貝勒;老四胤禛序齒長年富力強,巡視河工有過歷練有從政經驗, 也沒發生過被降位革爵的么蛾子破事,穩穩當當的眾皇子中爵位最高的親王爵位,還在康熙晚年時節代替康熙在冬至時去天壇祭天——國家大事,在祀與戎,可見康熙對老四的看中,再加上老四對康熙又沒有威脅,因此最終了選擇老四。

    最後,我們來試著分析下,為什麼關於他即位的傳聞如此之多呢?

    我認為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老四的手段心性實在太涼薄太寡恩了,還嚴重觸犯了官紳階級的根本利益,所以老四大大的得罪了皇族和士人階級,被手中有筆的文人抹黑的最厲害,他的貢獻也是最被忽視的。隨著他推行的新政策,伴隨著攤丁入畝,廢除賤籍,火耗歸公,仕紳一體納糧,改土歸流,設立軍機處加強中央集權,大刀闊斧處置腐敗等等。這些都是老四在位短短十四年的政績,含金量不可謂不高,不會輸過乾隆六十幾年的政績。個人認為如果沒有雍正,清朝也許真難逃胡人國運不過百年的結局。

  • 14 # 付凱91458867

    在野史中雍正是篡位做的皇帝,濫殺無辜的昏君暴君,是篡了十四王爺胤禵皇位改了詔書,實際上雍正皇位是康熙傳給雍正的,雍正勵精圖治,打擊貪汙腐敗,整頓吏治,殺貪官,修河道,抓經濟發張,一天休息四個小時都是真實的,是個好皇帝,沒有他就沒有康乾盛世。我很敬佩。這樣皇帝不好還有哪個皇帝好。

  • 15 # 同看風雲

    雍正皇帝應該是正常繼位,不應是奪位、篡位的。因為選定雍正繼承皇位的,是蓋世英明的康熙大帝。

    選什麼樣的繼位人?怎樣選繼位人?選定後能否穩定繼位,並能否使朝廷乃至國家穩定發展。應是康熙帝二廢太子胤礽後,所考慮的最重要的事。

    所以,憑康熙帝的英明決斷。定會把繼位人,在安全繼位中各種情況都考慮的十分周全。別的皇子應該沒有翻盤的機會。

    但是,由於皇位的競爭者多了些。其餘沒有繼位的皇子們,可能會把雍正皇帝的奪位、篡位的輿論散佈出去。亦應是情緒上發洩的一種方式。

    還有一種,可能是雍正繼位後實行的一些改革措施。觸動了一些官僚仕紳的利益,為了報復而散佈的雍正帝奪位、篡位的謠言。

    為進一步說明,雍正皇帝是正常繼位,而不是奪位、篡位的。應該從雍正皇帝,是如何被選中繼位,以及為什麼會有奪位、篡位說的兩方面情況具體看。

    首先,選定繼位人的情況。

    1 . 雍正皇帝為什麼被康熙選中繼位?

    在康熙晚年的時候,朝廷吏治敗壞、貪腐一堆。由其是一些弊政的存在,使國庫的收入大量銳減。並且還有許多王公大臣,欠國庫大量的銀兩不還。

    這些情況的存在,已嚴重影響了朝廷的穩定及國家的長久發展。而康熙由於年事已高,已無力去進行各種改革。

    選定合適的繼位人,就成了康熙最重要的事。在所有的皇子中,經過反覆的權衡。皇四子胤禛,就成了最合適的繼位人選。

    皇四子胤禛雷厲風行,而又粗中有細的性格。以及處理各種事務和治國理政的能力,是所有皇子中的佼佼者。

    認為他能夠在自己百年之後,能扭轉這種頹勢、並能進行銳意改革使王朝繼續強大發展下去。

    2 . 其他皇子為什麼會落選繼位?

    皇長子胤禔,因為品行原因。由其是他力主,殺掉廢太子胤礽。使康熙帝對他特別地厭惡,就基本被排除皇位繼承。皇二子胤礽,由於性格原因及治國理政的能力差。二立二廢太子位,也已被排除皇位繼承。皇三子胤祉,因飽讀詩書、不關心政治。缺乏治國的魄力,也已被排除皇位繼承。皇八子胤禩,雖然自幼聰慧,且知曉世故。從小養成親切隨和的待人之風,全無阿哥的驕縱之氣。與眾多的王公朝臣都相交很深,並在江南的文人中有極好的口碑。

    但他這些優點,恰恰成了皇位承人的缺 點 。與當時朝政需要銳意改革,開拓 進取的情況背道而馳。所以,也被排除皇位繼承。

    皇十三子胤祥,雖能力強。但因性格耿 直、脾氣暴燥,也不適合皇位繼承。皇十四子,雖有帶兵之才,但無治國之力。也被排除繼承皇位。

    其他的皇子,不是能力平庸,就是年齡尚小。更不可能被選為皇位繼承人。

    所以,康熙帝為了當時朝政的現實考慮。經過多方面的考察,最後還是選擇了雷厲風行、且有銳意進取改革精神的。皇四子胤禛,為皇位的繼承人。以使王朝能夠持續發展強大。

    其次,為什麼會有奪位、篡位說?

    1 . 雍正帝新政的實施,影響了一些官僚仕紳的利益。

    雍正皇帝自從即位起,就決心整頓綱紀、進行吏治改革。

    首先從戶部開始,在全國範國內展開錢糧大清理。光戶部就查出250萬兩庫銀欠帳。他就採取革職與抄沒家產的手段,對貪髒者予以經濟等各種懲罰。

    緊接著就推行,“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新政。官員鄉紳們也必須交納賦稅,免除他們的免稅特權。

    將人丁稅攤入地畝,按地畝的多少定納稅數目。改變自古以來的人丁稅,成年男子不論貧富均繳納的人頭稅的狀況。

    又實行“火耗歸公”,也叫“耗羨歸公”。將徵稅時,銀兩在兌換、熔鑄、儲存、運解中的損耗所徵收的附加費。

    定為法定稅款,固定稅額。由地方統一管理,所得除公費外。作為“養廉銀”,用以提高官吏們的收入。

    所以,雍正繼位後所實施的一系列新政。極大地影響了,一些入朝為官、出朝為紳的官紳們的利益。還整頓了吏治,限制了官僚們的額外收入。

    由於這些新政,都是在威嚴的皇權下推進的。這些官紳又都毫無辦法,可能為了滿足報復的心理。而散佈的一些雍正皇帝的奪位、篡位的謠言。

    2 . 雍正的皇位競爭者們的不服氣。

    康熙末年的皇儲之爭,可能是歷史上參與的皇子們最多的一次。在誰都有可能登上皇位的情況下,那些沒成功的可能就會不服氣。

    既使在雍正已經登上皇位的情況下,那些兄弟們依然念念不忘這個皇位的競爭過程。對雍正沒有君臣之禮,也沒有兄弟之情。處處和他作對。

    雍正的同母兄弟,從西北大營回京奔父喪。見了雍正也不行君臣之禮,讓雍正也十分難堪。

    雍正為了穩定保衛皇位,其他的兄弟們則為失去皇位而表現的不服氣。導致雙方互相僵持,互不相讓。

    最後,雍正落得個殘忍對待兄弟的壞名聲。而其他和他作對的兄弟,則都落個被抄家、發配、圈禁的下場。

    原先的太子允礽,老八允禩、老九允禟則在圈禁時去世。他的十四弟,也被髮配去遵化為康熙帝去守陵。

    真是自古無情帝王家,為了利益相互廝殺。雍正這麼殘忍地,對待自己的兄弟。既使沒人大肆宣傳,也會引起人們對他這個皇位的正當性有所質疑。

    雍正皇帝的奪位、篡位說,就是在這些質疑、謠言中越傳越多。最後,使得大家可能都信以為真了。

    應該說,康熙選擇雍正繼皇位,還是正確的。雍正繼位後,也是特別的勤政。進行了綱紀、吏治的改革。使國家的發展穩步提升,為乾隆年代的國家盛世發展,奠下了堅實的其礎。

  • 16 # 小魚讀史

    康熙六十一年,皇帝駕崩,皇四子胤禛奉詔即皇帝位,這是清朝的第五位皇帝雍正帝。從此民間很多聲音,野史也傳言雍正的皇位名不正言不順,是奪位、篡位來的。那麼事實到底怎樣?我們一起去看。

    晚年的康熙精神狀態大不如前,當年的英明神武已一去不返。 加上清朝官吏大多是前朝遺留,對於這些官員來說無非就是換件衣服,其他的並無多大變化,所以前朝遺留的拖沓、墮落之風氣也被很好地“傳承”下來; 重滿抑漢等錯誤政策執行,客觀上打擊了漢官的積極性,很多人尸位素餐無所作為。這時的康熙開始崇尚無為之治,對待一些“小來小去”的不法官員也不再 “斤斤計較”,這樣一來官場腐敗之風立刻抬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曼延。皇帝老了,急需要一位能替朝廷辦事,為君父分憂的皇子來挑大樑。康熙有25個兒子,誰才是康熙皇帝屬意的皇位繼承人呢?歷史和命運恰在此時給他安排了一人。

    雍正帝像

    皇十四子胤禵像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準噶爾部起兵攻西藏。康熙任命胤禵為撫遠大將軍,封大將軍王,以天子規格率領大軍征討準噶爾。這可以說是康熙打算將皇位傳給胤禵的明顯訊號。因為胤禵也是儲君的熱門人選,康熙有意讓胤禵帶兵出征,只要能成功打敗準噶爾部,立下不世之功,那麼繼承皇位就成了順理成章之事了。

    川陝總督年羹堯像

    從當時的種種情況看來,康熙也可能希望傳位給皇十四子。可是,胤禵在西北的戰事並不順利,他憑藉優勢兵力多次打敗準噶爾部,但並不能結束戰爭,戰事陷入了膠著狀態。皇十四子胤禵手握重兵,看上去擁有很大的籌碼,但其實卻不然。西北大軍的控制權雖在胤禵手中,但軍隊的後勤供給完全掌握在川陝總督的年羹堯的手裡,年羹堯是皇四子胤禛的包衣奴才和心腹。正像電視劇《雍正王朝》所說,“打仗實際上打的是糧餉”,所以真正能決定西北大軍命運的不是皇十四子胤禵,而是掌管戶部錢糧的皇四子胤禛。

    另外,胤禛的另一個心腹步軍統領隆科多,他是胤禛養母孝懿皇太后的親弟弟,統領掌管著京師衛戎部隊,控制著整個京城的治安和守備。

    1722年,康熙皇帝在北京暢春園駕崩。臨終前,繼承皇位的兩個熱門人選,一個還在西北打仗,另一個則近在身邊。那麼,康熙帝到底想傳位給誰呢?從政權平穩過渡的角度來看,康熙去世前把皇位傳給四阿哥胤禛,似乎是他唯一的選擇。

    康熙遺詔

    還有"I史料記載,清朝的傳位詔書由滿、漢兩種文字書寫,即便將“傳位十四子”添橫畫勾改成“傳位於四子”,其實蝌蚪一樣的滿文也是沒法改動的。

    綜上所述,小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羊拉肚子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