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墨骨讀書
-
22 # 百代千秋史
總體而言,東漢大部分政治制度沿襲自西漢,但在具體層面又有很多創新和創造。
(王者面露獠牙。劉秀在鞏固中央權威的過程,就顯露了這一點。)
1.中央層面:三公九卿+尚書檯。
光武帝以下,設定的仍然是三公九卿。三公,太尉掌軍事,司徒掌民政,司空掌四方水土功課。九卿,職權與西漢相同,只是分屬三公。《通考-職官考》注云:“太常、光祿勳、衛尉三卿,並太尉所部。太僕、廷尉、大鴻臚三卿,並司徒所部。宗正、大司農、少府三卿,並司空所部。”
為了進一步加強皇權,防止大權旁落,又設定了尚書檯。尚書檯,以總中央之政,設立尚書令一人、尚書僕射(副)一人。二人的實際大權駕於三公之上。一切國家大政,皆透過尚書由光武帝自己總攬,實現了徹底集權。
(東漢州郡圖。東漢政權的相當長時間內,地方是郡、縣兩級制。而州,直到靈帝時(即“廢史立牧”)才成為一級行政單位。)
2.地方層面:擴大的基層權力。
光武帝在地方政權上,是郡、縣兩級制。與西漢相比,郡一級的權力得到了擴大和強化。《後漢書-百官志》載,建武六年(公元30年)“省諸郡都尉,並職太守。”按西漢舊制,都尉治郡兵,掌管軍權;太守治郡政,掌管行政權。東漢時,作為一郡之長的太守,集行政與軍事之權於一身。有時,東漢的太守又成為郡將。
與之相對,自光武開始,郡、縣官員的調動更加頻繁。對於皇族宗室所封之國,改由中央委派的王侯傅相主持,使傅相掌地方行政的實權。
(《馬前潑水》,各劇種幾乎都有演繹。男主朱買臣的官職,表述各有差異。“二人轉”中的”八府巡案公”,就是刺史。)
3.權力監察:擴大且持續強化。
與西漢相比,最大的變化在於監察權。
西漢時,刺史,是中央委派的監察官員,任務是“周行郡國,刺探政情,並非固定之行政官吏”。用今天的語言來理解,相當於“巡視組”。到了東漢,刺史,有了一定的治所和衙門。對於地方權力的監督和監察,開始固定化和常態化。光武設立的刺史有十二人,他們各主一州。
4.度田:敲打豪強與大族。
(度田中第一個被開刀問斬的、三公之一的大司徒歐陽歙。當時上千人在寢宮外求情,還有人情願替死。但劉秀很堅決地斬之,可見,決心之大和意志之堅。)
以上都是制度設計和建設,從過程來看,關鍵的是基本完成統一後(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的一項舉措:度田。
土地和人口,在古代關乎一個政權的生命線。而建政之初,田畝與人口多有出入和不實。成為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度田轟轟烈烈地開始了。《後漢書·卷一下·光武帝紀第一下》所載:“詔下州郡檢核墾田頃畝及戶口年紀,又考實二千石長吏阿枉不平者。”
首要工作是處死了曾經在度田上作弊的大司徒歐陽歙,將功臣劉隆貶為平民。接著,因度田不實,河南尹張伋及諸郡守等十餘人被下獄而死。然後,他又多管齊下,掃除了地方豪族的叛亂。經過一舉,土地和人口的清查工作得以開展,有力地回擊和打擊了地方豪強,鞏固和強化了中央的權威。
總之,劉秀是用一整套的組合拳的方式,加強和維護了中央集權的權威。
回覆列表
東漢初期,為了有效地加強中央集權,光武帝劉秀採取了一些改革官制的措施。主要的做法是:(1) 削弱三公權力,加強尚書檯。東漢初期以三公(司徒、司空、太尉)為最高官職,但三公徒有虛名,並無實權。
權力集中於尚書檯。尚書檯則直接聽命於皇帝。三公要直接參與中樞決策,必須加以“錄尚書事”的頭銜。 (2) 強化州刺史職權,加強對地方行政的控制。全國分置十二州,由十二刺史各部一州。
刺史除了檢閱所屬郡國刑獄情況,考察長吏政績的監郡權外,還有選拔官吏,直接向皇帝劾奏之權,甚至參與地方行政事務的管理。這就形成了內有尚書操縱朝政,外有刺史控制地方的高度集權局面。(3) 強化監察機構,加強皇帝權力。
由御史中丞主管御史臺(府),掌監察。其權力僅次於尚書令。在京師設定司隸校尉,主管察舉中央百官犯法者和本部各郡事務,在公卿朝見皇帝時,尚書令、御史中丞、司隸校尉會同並專席而坐,號稱“三獨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