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染紅塵
-
2 # 繁花錦海
我的理解是“積”指停滯,和“運”是反義詞。所以“無所積”的意思是沒有被停滯的。天道時刻都在運動而沒有停滯,這就使萬物生成出來。是運動的觀點。就是事物的運動變化產生髮展。
莊子《天道》曰:“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意思是天道的執行永不停止,所以形成萬物;帝王之道的執行不停滯,所以天下歸心。天道執行,無始無終,永無停息,無憂無慮,無得無失,沿著既定的方向永遠地執行。
這就像做人和生活,無論你現在什麼處境,無論你做什麼決定,不管幸福與否、對錯也罷,終了都是會給你一個答案的。
就像許多時候人能力或是慾望太強,急於求成,違背了自然規律,都會招致不必要的惡果。反而,順應規律,樂天知命,則會輕鬆得多。生活中有的人忙忙碌碌,辛苦奔波,卻總是一無所成,一無所有。而有的人不見怎麼忙,不見怎麼追求,該有的卻全部有了,所謂有福之人不在忙,走出你的人生,越努力越幸運,終見花開!
-
3 # 雷水解
這句話的原文來自莊子的《天道》。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聖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內服。“運而無所積”中,“運”為運化,運轉的意思,“積”就是聚積。“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天道是自然規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其中的一個規律,正是因為春夏秋冬四季運轉不停,萬物才能在屬於自己的季節中生存。如果其中的一個季節違背了自己的特性,那麼對萬物就會造成損傷。如今年的春季為倒春寒,雖然從日期看已經是春季了,其實還處於冬季狀態。冬季聚積在這兒了,近幾個月的溫度時熱時冷,不僅春天的很多農作物被凍壞了,而且很多人的身體跟不上氣候的變化而生病。這就是背離了自然規律後造成的後果。“運而無所積”就是站在宏觀的角度,制定一套規則,所有的事物都圍繞這個規則來運轉,如果其中一個環節停轉或出問題了,那麼後面的環節就會聚在一塊,不及時疏通的話整個系統都會受到干擾。就像是堵車一樣,一段路堵了不及時疏通,到最後整條路都沒法用了。
-
4 # 小靜生活智慧
大意是:自然規律的執行從不會停留和積滯,所以萬物得以生成;帝王統 治的規律也從不會停留和積滯,所以百姓得以歸順;聖明的人對宇 宙萬物的看法和主張也不曾中斷和停留,所以四海之內人人傾心折 服。
明白自然,通曉聖哲,對於瞭解帝王道德的人來說,四方相通和四 季暢達,都是自身的運動,不露形跡,從不損傷靜寂的心境。 聖明的 人內心寧寂,所以去追求寧寂;各種事物都不能擾亂他的內心,因而 心神才虛空寧寂就像死灰一樣。
水靜止時清晰地照見人的鬚眉,水的 平面合乎水平測定的標準,高明的工匠也會取之作為準繩Q水平靜下 來尚且清澄明澈,又何況是人的精神呢!聖明的人心境是那麼寧靜!
-
5 # 紅鯉魚與綠鯉魚與驢u
天道運而無所積
【題解】
跟《天地》篇一樣,中心還是倡導“無為”;所謂“天道”,也就是自然的規律,不可抗拒,也不可改變。
全文大體分成八個部分。第一部分至“謂之天樂”,指出自然規律不停地執行,萬事萬物全都自我運動,因而聖明之道只能是寧寂而又無為。第二部分至“以畜天下也”,緊承上段討論“天樂”,指出要順應自然而運動,混同萬物而變化。第三部分至“非上之所以畜天下也”,提出帝王無為、臣下有為的主張,闡明一切政治活動都應遵從固有的規律,強調事事皆有順序,而尊卑、男女也都是自然的順序,這不僅違背了莊子“齊物”的思想,而且還給統治者統治臣民披上了合乎哲理的外衣。第四部分至“天地而已矣”,借堯與舜的對話,說明治理天下應當效法天地的自然。第五部分至“夫子亂人之性也”,寫孔子與老聃的對話,指出事事皆應遵循自然規律,指出“仁義”正是“亂人之性”。第六部分至“其名為竊”,寫老子順應外物的態度,同時抨擊智巧驕恣之人。第七部分至“至人之心有所定矣”,指出要“退仁義”、“賓禮樂”,從而做到“守其本”而又“遺萬物”,即提倡無為的態度。餘下為第八部分,說明事物的真情本不可以言傳,所謂聖人之言,乃是古人留下的糟粕。
本篇內容歷來非議者頗多,特別是第三部分,背離莊子的思想太遠,因而被認為是莊派後學者受儒家思想影響而作。
【原文】
天道運而無所積(1),故萬物成;帝道運而無所積(2),故天下歸;聖道運而無所積(3),故海內服。明於天,通於聖,六通四辟於帝王之德者(4),其自為也(5),昧然無不靜者矣(6)。聖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鐃心者(7),故靜也。水靜則明燭鬚眉(8),平中準(9),大匠取法焉(10)。水靜猶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鑑也(11);萬物之鏡也。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12),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13),故帝王聖人休焉。休則虛,虛則實,實則倫矣(14)。虛則靜,靜則動(15),動則得矣。靜則無為,無為也則任事者責矣(16)。無為則俞俞(17),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萬物之本也。明此以南鄉(18),堯之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為臣也。以此處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處下,玄聖素王之道也(19)。以此退居而閒遊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進為而撫世(20),則功大名顯而天下一也(21)。靜而聖,動而王,無為也而尊,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22),此之謂大本大宗(23),與天和者也;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
【譯文】
自然規律的執行從不曾有過停留和積滯,所以萬物得以生成;帝王統治的規律也從不曾有過停留和積滯,所以天下百姓歸順;思想修養臻於聖明的人對宇宙萬物的看法和主張也不曾中斷和停留,所以四海之內人人傾心折服。明白於自然,通曉於聖哲,對於瞭解帝王之德的人來說,上下四方相通和四季的暢達,全都是自身的運動,晦跡韜光不露形跡從不損傷靜寂的心境。聖明的人內心寧寂,不是說寧寂美好,所以才去追求寧寂;各種事物都不能動搖和擾亂他的內心,因而心神才虛空寧寂猶如死灰。水在靜止時便能清晰地照見人的鬚眉,水的平面合乎水平測定的標準,高明的工匠也會取之作為水準。水平靜下來尚且清澄明澈,又何況是人的精神!聖明的人心境是多麼虛空寧靜啊!可以作為天地的明鏡,可以作為萬物的明鏡。虛靜、恬淡、寂寞、無為,是天地的基準,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所以古代帝王和聖明的人都停留在這一境界上。停留在這一境界上便心境空明虛淡,空靈虛淡也就會顯得充實,心境充實就能合於自然之理了。心境虛空才會平靜寧寂,平靜寧寂才能自我運動,沒有干擾地自我運動也就能夠無不有所得。虛靜便能無為,無為使任事的人各盡其責。無為也就從容自得,從容自得的人便不會身藏憂愁與禍患,年壽也就長久了。虛靜、恬淡、寂寞、無為,是萬物的根本。明白這個道理而居於帝王之位,就象唐堯作為國君;明白這個道理而居於臣下之位,就象虞舜作為臣屬。憑藉這個道理而處於尊上的地位,就算是帝王治世的盛德;憑藉這個道理而處於庶民百姓的地位,就算是通曉了玄聖素王的看法和主張。憑藉這個道理退居閒遊於江海,山林的隱士就推心折服;憑藉這個道理進身仕林而安撫世間百姓,就能功業卓著名揚四海而使天下大同。清靜而成為玄聖,行動而成為帝王,無為方才能取得尊尚的地位,保持淳厚素樸的天性天下就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跟他媲美。明白天地以無為為本的規律,這就叫做把握了根本和宗原,而成為跟自然諧和的人;用此來均平萬物、順應民情,便是跟眾人諧和的人。跟人諧和的,稱作人樂;跟自然諧和的,就稱作天樂。
-
6 # 醉於星辰下
“運而無所積”出自《莊子》,原文為“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聖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內服。”
通常理解為執行沒有停止或積滯,我個人理解為執行而沒有保留,代入原文的意思就是:天道沒有保留全力執行,所以萬物才能生長;帝道沒有保留的全力推行,所以才能天下歸心。
莊子的整體思想偏向自由,“運而無所積”理解的重點就在“積”的解讀上,而“無所積”理解為沒有保留,沒有藏私,開誠佈公,誠心誠意,個人認為更符合他的思想和精神!
-
7 # 九么
原文應該是出自莊子的《天道》:"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聖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內服。"
所謂“積”有積累的意思,結合莊子“無為”的思想,我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天道的運作不會去憑依什麼,而是自然而然的讓萬物生成,帝王也要順其自然,任其自然而為,天下才能歸一,聖人的道法也是遵循這一相同的法則,所以海內的人沒有不信服的。
這充分體現了莊子那種“自然無為”的思想。
-
8 # 0生也有涯0
原句: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出自莊子,意思是說自然規律不停的執行,萬事萬物全都自我運動。中心思想還是倡導無為而治,自然的規律,不可抗拒,也不可改變。
-
9 # 夢中有澤
這是莊子的《天道》篇:“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聖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內服。”
瞭解莊子的文章先得了解莊子其人,莊子是戰國時期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派的奠基人之一。
莊子是繼承了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觀念,但是在政治上主張“內聖外王”的思想,在文學上又體現出一種“遊世思想”,所以其作品中多有“隱者”和“遊戲”的痕跡。
“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
何為“天道”?即宇宙自然界及其規律。
“無所積”中的積,《說文解字》解釋是聚也。就是聚集,積累。在莊子的這句話中是淤積,停滯之意。
自然界執行週而復始永不停息,所以萬物才得以生成。
“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
何為“帝道”?莊子提倡的“內聖外王”的思想就是“帝道”。莊子在其《天下》篇中說:“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意思是帝王既要有聖人的才德,又要能實行王道,這樣天下民心才能歸順。
“聖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內服。”
何為“聖道”?道德高尚,有才德者的行為規範,行事風格。
漢代揚雄在《法言•問明》中說:“聖道無益於庸也。”
聖人以高尚的道德規範做人,行事,持之以恆,四海之內皆敬仰。
莊子所用的這個“積”字,可以說是“道法自然”中“道”的執行規律的主要特徵之一。
“無所積”則通,通則順,順則生生之不息,萬物而生成。
回覆列表
《天道》天道運而無所積段解
原文: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聖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內服。明於天,通於聖,六通四辟於帝王之德者,其自為也,昧然無不靜者矣。聖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鐃心者,故靜也。水靜則明燭鬚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靜猶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鑑也;萬物之鏡也。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聖人休焉。
簡解:
此段難點在於天帝聖三道的具體指代,指代不明便休想準確解出。
何為天帝聖三道?天道生萬物,故天道指自然界先天之道;帝道天下歸,故帝道指人身內之道,帝君即人,天下即人體;聖道海內服,聖即為道有成之人,其道不同於帝道,帝道是順向運化,而聖道是逆回,至大成後便停止運化,道物不損耗,道物長在則性命長在,故謂“海內服”,海內亦指人身,聖道即是聖人經過鍛鍊所造就的道物。
此三道與《易傳》之天地人三道,不能混為一談。
不積,不停止、不停留。此不積與《老子》八十一章“不積”,意義不同。
聖道運者,謂聖道運化停止,並非完全不動,只是不順化為萬物,其運只在道物範圍內。
“明於天,通於聖,六通四辟於帝王之德者,其自為也,昧然無不靜者矣”,指為道有成聖人。明、通、六通四辟,皆為得道義。六,六合,萬物;四,四季春夏秋冬,即一個過程的終始反覆。通、闢為完全掌握義。達此地步者,非聖人不能。自為,自然而然之為。昧然,昏昧無知。謂聖人,其道完全處於昏昏噩噩、自然無為的先天狀態。
“聖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萬物無足以鐃心者,故靜也”,聖人所處的上述狀態,就是靜寂至極,為什麼如此之靜?“善故靜”、“萬物無足以鐃心”,善即純粹先天,先天所以靜,不靜不為先天。萬物為後天,有萬物則先天道物耗損,無則不耗損,故“無足以鐃心”。
以上皆言聖人之道的性質、特點及其狀態。
“水靜則明燭鬚眉……,故帝王聖人休焉”,此小段言“靜”的意義作用。水靜尚且有大用,何況“聖人之心靜乎”。心即神、精神。聖人心靜,則鑑天地,映萬物。鑑天地什麼?鑑為分辨,天地比陰陽,鑑天地即是知陰知陽,能知陰陽者必在先天境界,凡人不行。映萬物即是如鏡子將一切攬入懷中而無一能遺,這同樣也必須在先天境界,因為先天之道可以與萬物相通,故可映照。言靜就是言此先天之道,非靜即達不到此等先天境界。所以,下曰“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聖人休焉”。帝王,萬物後天之道;聖人,聖人修為而得之道。休者,停止不進。萬物後天休於此者,是自後天返回先天,再上進不了;聖人之道休於此者,也是返回先天,再上進不了。不言天道休於此者,天道本來就在先天故。
所以欲修聖人、為道修為,就必須特別注重虛靜、恬淡、寂寞、無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