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夢遊水
-
2 # 問道行簡
秦始皇陵墓是中國目前為止最大的帝王陵墓,陵墓結構,儲存的文物價值不言而喻,肯定有我們沒有見過的秦朝文物,至今為止始皇陵從來沒有被盜過,也是為止儲存最完整的皇家帝王陵墓。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在西周東周時期陵墓結構會有很大不一樣,在秦朝以後漢朝,我們會發現漢朝貴族喜歡用木質陵墓結構,作為千古一帝,陵墓結構肯定會不一樣,根據記載秦始皇陵墓中有大量的水銀,這就表明了秦始皇希望自己陵墓千年以後依舊如初,在周朝時期青銅器是鼎盛時期,很有可能秦始皇用的是青銅棺槨。
大致的陵墓結構,透過考古專家系列的勘測,秦始皇地宮面積,以及結構仿製當年的咸陽城一般,有內外兩座城區,四大宮門,整個陵墓深達百米,動用70萬人修建的陵墓一定非常的宏偉。
地宮之大,裡面的文物寶貝應該是秦始皇生前用的許多寶貝,比如最被世人關注的傳國玉璽,還有巨大的青銅鼎,以及涉及秦朝方方面面的眾多文物。
等若干年以後,秦始皇地宮發掘,肯定會引起考古界的一場轟動,不僅僅是眾多的秦朝文物,也揭開秦朝一些歷史遺留問題。
-
3 # 小湯的侶生活
秦始皇陵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嬴政的陵寢,中國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東5公里處的驪山北麓。秦始皇陵建於公元前246年至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徵著都城的皇城和宮城。陵冢位於內城南部,呈覆鬥形,現高51米,底邊周長1700餘米。據史料記載,秦陵中還建有各式宮殿,陳列著許多奇異珍寶。秦陵四周分佈著大量形制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現已探明的有400多個,其中包括舉世聞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蹟兵馬俑坑。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充分表現了2000多年前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藝術才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寶貴財富。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據《史記》記載,秦二世登基後,曾命工匠在他父親秦始皇的墓內“以水銀為百川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有關部門對秦始皇墓進行了初步探測,果然發現很強的汞異常。1982年,在封土中間部位15.2萬平方米的範圍內,圈出了1.2萬平方米的汞異常區,從而證實了中國史書的有關記載。
秦始皇陵位於臨潼縣城東5公里,距西安市約37公里,南倚驪山,北臨渭水。為什麼選位在這裡呢?有人認為,這與古人迷信風水寶地是分不開的。近年來,地質學家根據衛星拍照的圖片看:從驕山到華山工好像一條龍,秦始皇陵正好位於龍頭眼睛的位置。眾所周知,自古就有“畫龍點睛”之說,到底是古人有“高瞻遠矚”的本領,還是今人附會之風過重,一時間還弄不清楚。
秦始皇陵南依驪山,北臨渭水之濱。驪山是秦嶺北麓的一個支脈,東西綿延約25公里,南北寬約7公里。傳說因此山山體像一匹驪色(黑色)的駿馬,因而得名。驪山是在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中隆起形成的地壘,海拔1000米左右,斷層錯落,山巒與溝壑相間,構成了一條條南北走向的山谷,並由此發育出了一道道河流。秦始皇帝陵就位於驪山北麓由河流形成的洪積扇上。
這一帶有著優美的自然環境,整個驪山唯有臨潼縣東至馬額這一段山脈海拔較高。這段山脈左右對稱,林木蔥鬱,谷峰相問,山體在陵南略作弧形展布,狀似盛開的蓮花,帝陵位於驪山峰巒環抱之中,與整個驪山渾然一體,猶如蓮蕊居於正中。以當時的實用角度和後代的風水觀念來看,此處均為設定陵園的理想之地。
在秦始皇陵東側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魚池水。按《水經注》記載:“水出驪山東北,本導源北流,後秦始皇葬于山北,水過而曲行,東注北轉,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於深,水積成池,謂之魚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經始皇冢北。”可見魚池水原來是出自驪山東北,水由南向北流。後來修建秦始皇陵時,在陵園西南側修築了一條東西向的大壩,壩長1000餘米,一般寬40多米,最寬處達70餘米,殘高2至8米,它就是通常所說的五嶺遺址。正是這條大壩將原來出自驪東北的魚池水改為西北流,繞秦始皇陵東北而過。
此外,在陵園東側,有川流不息的溫泉水經過。據《水經注》記載:“在魚池水西南有溫泉水,世以療疾”。《三秦記》載:“酈山西北有溫泉。”可見當年的溫泉與西北的魚池水相對應。
南面背山,東西兩側和北面形成三面環水之勢。“依山環水”正是秦始皇陵最主要的地理特徵。
秦始皇陵墓近似方形,頂部平坦,腰略呈階梯形,高76米,東西長345米,南北寬350米,佔地120750平方米。根據初步考察,陵園分內城和外城兩部分。內城呈方形,周長3000米左右,北牆有2門,東、西、南3牆各有1門。外城呈矩形,周長6200餘米,四角各有門址一處。內、外城之間有葬馬坑、珍禽異獸坑、陶俑坑;陵外有馬廄坑、人殉坑、刑徒坑、修陵人員墓葬400多個,範圍廣及56·25平方公里。陵墓地宮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槨的地方。
1974年以來,在陵園東1·5公里處發現從葬兵馬俑坑三處,成品字形排列,面積共達20000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戰車百乘以及數萬件實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號坑埋葬著和真人真馬同大的陶佰、陶馬約6000件;二號坑有陶俑、陶馬1300餘件,戰車89輛;三號坑有武士俑68個,戰車1輛,陶馬4匹。
1980年又在陵園西側出土青銅鑄大型車馬2乘。這組彩繪銅車馬高車和安車,是迄今中國發現的體形最大、裝飾最華麗、結構和系駕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銅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
秦始皇陵園除從葬坑外,還發現石料加工場的遺址,建築遺物有門砧、柱礎、瓦、脊、瓦當、石水道、陶水道等。
秦始皇陵規模之大可見一斑,但秦始皇陵有沒有設計藍圖呢?
據史書所說“使水相斯將天下刑人徒隸七十二萬人作陵,鑿以章程”來看,秦始皇陵的修建絕非任意,必定是按設計圖有計劃地營造,縱觀歷代帝王陵建造史不難想像其中的關聯之處。具體設計藍圖如何,還在進一步研究之中。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帝王陵園,是我國勞動人民勤奮和聰明才智的結晶,是一座歷史文化寶庫,在所有古代帝王陵墓中以規模宏大、埋藏豐富而著稱於世。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陵墓一直挖到地下的泉水,用銅加固基座,上面放著棺材,墓室裡面放滿了奇珍異寶。墓室內的要道機關裝著帶有利箭的弓弩,盜墓的人一靠近就會被射死。墓室裡還注滿水銀,象徵江河湖海;墓頂鑲著夜明珠,象徵日月星辰;墓裡用魚油燃燈,以求長明不滅。
秦始皇陵共發現10座城門,南北城門與內垣南門在同一中軸線上。墳丘的北邊是陵園的中心部分,東西北三面有墓道通向墓室,東西兩側還並列著4座建築遺存,有專家認為是寢殿建築的一部分。秦始皇陵集中體現了“事死如事生”的禮制,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結構殊特。
陵墓地宮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槨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個,範圍廣及56.25平方公里。主要陪葬坑有銅車、馬坑、珍禽異獸坑、馬廄坑以及兵馬俑坑等,歷年來已有5萬多件重要歷史文物出土。1980年發掘出土的一組兩乘大型的彩繪銅車馬——高車和安車,是迄今中國發現的體形最大、裝飾最華麗,結構和系駕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銅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
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於陵園東側1500米處。1974年春被當地打井的農民發現。由此埋葬在地下兩千多年的寶藏得以面世,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蹟”。為研究秦朝時期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成為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兵馬俑坑現已發掘3座,俑坑坐西向東,呈“品”字形排列,坑內有陶俑、陶馬8000多件,還有4萬多件青銅兵器。
秦始皇陵墓
坑內的陶塑藝術作品是仿製的秦宿衛軍。近萬個或手執弓、箭、弩,或手持青銅戈、矛、戟,或負弩前驅,或御車策馬的陶質衛士,分別組成了步、弩、車、騎四個兵種。
在地下坑道中的所有衛士都是面向東方放置的。據鑽探得知共有三個陪葬坑,其中1974年發現的一號坑最大,它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5米左右,長廊和11條過洞組成了整個坑,與真人馬大小相同、排成方陣的6000多個武士俑和拖戰車的陶馬被放置在坑中。在一號坑的東北約20米的地方是在1976年春天發現的二號坑,它是另一個壯觀的兵陣。南北寬84米,東西長96米的二號坑,面積9216平方米,建築面積為17016平方米。二號坑內有多兵種聯合陣容,包括步兵、車兵、騎兵和弩兵等。二號坑西邊是三號坑,1989年10月1日才開始允許遊客參觀。南北寬24.5米,東西長28.8米的三號坑面積為500多平方米。三號坑經有關專家推斷,被認為是用來統帥一、二號坑的軍幕。一乘戰車,68個衛士俑以及武器都儲存在坑內。
1974年以來,在陵園東1.5公里處發現從葬兵馬俑坑三處,成品字形排列,面積共達2萬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戰車百乘以及數萬件實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號坑為“右軍”,埋葬著和真人真馬同大的陶俑、陶馬約6千件;二號坑為“左軍”,有陶俑、陶馬1300餘件,戰車89輛,是一個由步兵、騎兵、戰車等三個兵種混合編組的曲陣,也是秦俑坑的精華所在;三號坑有武士俑68個,戰車1輛,陶馬4匹,是統帥地下大軍的指揮部。這個軍陣是秦國軍隊編組的縮影。1980年又在陵園西側出土青銅鑄大型車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驚和關注,這些按當時軍陣編組的陶俑、陶馬為秦代軍事編制、作戰方式、騎步卒裝備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實物資料。兵馬俑的發現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秦俑的寫實手法作為中國雕塑史上的承前啟後藝術為世界矚目。現已在一、二、三號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對外開放。
世界第八奇蹟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兵馬俑是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臘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而它的發現本身就是20世紀中國最壯觀的考古成就。它們充分表現了2000多年前中國人民巧奪天工的藝術才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寶貴財富。法國前總統希拉剋對它的“世界第八奇蹟”的讚譽,使秦始皇陵為更多的世人所知。世界文化遺產的桂冠,為秦始皇陵更增光彩。陵園工程“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
這膾炙人口的詩句出自大詩人李白筆下,它謳歌了秦始皇的輝煌業績,描述了營造驪山墓工程的浩大氣勢。的確,陵園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數之多、持續時間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陵園工程的修建伴隨著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當他13歲剛剛登上國王寶座時,陵園營建工程也就隨之開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並非秦始皇的首創。早在戰國時期諸侯國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風。如趙肅侯“十五年起壽陵”,還有平山縣中山國王的陵墓也是生前營造的。秦始皇只不過是把國君生前造陵的時間提前到即位初期,這是秦始皇的一點改進。陵園工程修造了39年一直至秦始皇臨死之際尚未竣工,二世皇帝胡亥繼位,接著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縱觀陵園工程,前後可分為三個施工階段。自秦王即位開始到統一全國的26年為陵園工程的初期階段。這一階段先後展開了陵園工程的設計和主體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園工程的規模和基本格局。從統一全國到秦始皇三十五年,歷時9年當為陵園工程的大規模修建時期。最多72萬囚徒來大規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園的主體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秦二世二年冬,歷時3年多是為工程的最後階段。這一階段主要從事陵園的收尾工程與覆土任務。儘管陵墓工程歷時如此之久,整個工程仍然沒有最後竣工。當時歷史上爆發了一次波瀾壯闊的農民大起義。陳勝、吳廣的部下週文率兵迅速打到了距陵園不足數華里的戲水附近(今臨潼縣新豐鎮附近)。面臨大軍壓境、威逼咸陽之勢,二世這位未經風雨鍛鍊的新皇帝驚慌失措,召來群臣商討對策。他一幅喪魂落魄的樣子,向群臣發出“為之奈何”的哀求。這時少府令章邯建議:“盜已至,眾疆,今發近縣不及矣,驪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二世當即迎合,並讓章邯率領修陵大軍回擊周文的起義軍。至此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園工程才不得不中止。
總之,陵園工程由選點設計、施工營造到最後被迫中止,前後長達38年之久,在我國陵寢修建史上名列榜首,其修建的時間比埃及胡夫金字塔還要長8年。
水銀河
秦始皇陵墓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地宮內“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中國地質調查研究院研究員劉士毅介紹,透過物探證明,地宮內的確存在著明顯的汞異常,而且汞分佈為東南、西南強,東北、西北弱。如果以水銀的分佈代表江海的話,這正好與我國渤海、黃海的分佈位置相符。“秦始皇曾親自到過渤海灣,所以他很可能把渤海勾畫進自己的地宮。如果這被證實,說明秦代對中國地理就有了調查和研究,也是個新發現。”
《史記·貨殖列傳》是司馬遷專門記敘從事商業活動的傑出人物的列傳,而巴寡婦清是唯一一個因經營丹砂入選的人,從事巴寡婦清研究的李永明認為,在當時有能力提供這100噸以上水銀的人,只有巴寡婦清。
秦始皇與巴寡婦清之間有著良好的關係:一邊是至高無上的權力,一邊是地宮建設與不死之藥的原材料“生產大戶”,而這或許便是兩者之間神秘關係的紐帶。
女懷清檯,這是秦始皇為表彰巴寡婦清而建造的古代建築,標誌著巴寡婦清的一生勳業和身份地位,堪稱中國養生醫藥發展史上的一座豐碑。
-
4 # 說歷史講考古
秦始皇,這位中國歷史上具有爭議的帝王一直以來是備受大家關注的,不僅關注起在世時候是什麼樣的,還關注其在長眠於地下是怎麼樣的。
由於秦始皇陵並沒有真正意義上被髮掘,以往也只是對其周邊的一些陪葬坑之類的附屬的一些東西進行了科學的考古發掘,因而對於其地宮到底是怎麼樣的,世人也是無從可知,即便是從文獻中所記錄的知道一點,但其真實性還是有待商榷。但是我們也可以想象一下。
《史記》對於秦始皇陵地宮的記載關於秦始皇的地宮的描寫記載最早出現在司馬遷的《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裡面記載道:
......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做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我們可以看出,在司馬遷的筆下,秦始皇陵墓地宮中用水銀做成了百川江河大海,用機器灌注輸;頂壁裝有天文圖象,下面置有地理圖形;用娃娃魚的油脂做成長明燈;地宮內機關重重,若有盜墓者靠近,必死於非命。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其是多麼的奢華,另外加之近年來對其田野考古工作的不斷進行和深入,一大批的考古成果已經公佈於世,更是為其添加了更多的想象空間。
考古工作的發現秦始皇陵的考古工作已經進行了四十多年了,目前已發現秦始皇陵區文物遺蹟總面積約為60多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區域(帝陵)2.13平方公里,以帝陵的封土為中心,圍繞著封土有內外兩重南北向的長方形城垣,在這個核心範圍內主要的遺蹟有封土、地宮、寢殿、陪葬墓區、銅車馬坑、園寺吏舍遺址、文官俑等等。陵園以外發現的有兵馬俑一二三號坑、馬廄坑、修陵人墓地、五嶺遺址、魚池建築遺址等等。
尤其是隨著國家“863”計劃的推進與實施,原先關於地宮的很多東西都得到了一些比較好的結果。
1、秦始皇陵的封土和地宮
根據考古的結果。現存的秦始皇帝陵封土稱覆鬥狀,高51.3米,南北長350米,東西長345米,周長1390米,底部佔地面積12萬多平方米。頂部為長方形平臺,東西長24米,南北長10.4米,面積兩百多平方米。封土堆下墓壙周為有一組環繞著的臺階式牆狀夯土臺,上部高出地表30米左右,在夯土臺東西兩端中間的位置各留有以處缺口,應是與墓道重合。
臺階式牆狀夯土臺上窄下寬,內外均呈臺階狀;東西南北牆的外側均為九級臺階,臺階高3米,寬2米。其中南牆尚未勘探;東、北牆內側已經發現六級臺階,南、西牆尚未清楚;其中東、西、北牆外側臺階上發現分佈較廣的瓦片,且堆積凌亂,靠近頂面的臺階上瓦片較多,中下部零星發現。在臺階頂面和各級臺階上均未發現紅燒土和木炭遺蹟;封土下為地宮。
而且在“863”計劃中透過物探考古已知地宮開挖的範圍東西長170米,南北寬約為145米;底部東西長80米,南北寬約為50米,高約為15米。地宮底部距現地表約30米。
2、陵墓的陪葬附屬設施
經過考古發掘,目前在秦始皇主陵墓周邊發現了大量兵馬俑坑、車馬坑、殉人坑以及數量眾多的陪葬墓,從這些遺蹟中出土了大量的精美的文物。我們設想一下,在陵墓附屬 的這些設施中都能發現大量的精美的文物,那麼作為千古一帝的其地宮應該是非常富麗堂皇、極盡奢華的,裡面應該有大量的絕世文物。如果要是發掘了的話,肯定會有很多的大的發現的。
總之,由於沒有進行考古發掘,所以對於其地宮到底是什麼樣,有多少的絕世的珍寶,我們就去想象把!因為想象永遠比真是更美好
-
5 # 環遊伊朗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秦始皇陵墓並沒有完全被挖掘出來,而且整個內宮就連世界上最出色的古墓專家都進不去,但是為了全面瞭解秦始皇陵墓內的情況,專家們想到了高超的辦法,給陵墓做“B超”,所謂的"B超”就是利用核磁共振技術對秦始皇陵墓進行深度探查,然後把探查的結果繪製成了一張1:5000大小的比例圖,但是得到的結果令人大吃一驚,經歷千年時光的陵墓竟然還在運轉。
回覆:雖然當時的秦始皇殘暴,但是他的專政暴虐留給後人的是舉世聞名的文物,在感嘆現代科技發達的同時,不得不說古代人的聰明才智,就算沒有現在的高科技,他們依然能夠用聰明的大腦製造出很多出人意料的東西,秦始皇陵墓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
專家透過可磁共振技術掌握了地宮中的機構,並且在勘察中發現了大量的建築群,而且在陵墓上空竟然還有不同尋常的“熱異常”,這表示秦始皇陵經過千年都沒有冷卻,而其中的有些結構還在執行,所以才湖產生了某種熱量。但是這又是為何呢?
回覆:古代科技和現代科技同樣令人驚歎,經過幾千年估計連屍體都化成灰了,沒想到陵墓中的結構竟然還在,並且一直都在執行,不得不說,古代人的聰明才智無限大,而我們現代的科技更是讓我們著迷,發達程度讓人驚奇。
當初古人在建造陵墓的時候,為了保證秦始皇的安寧和他的底下王國不會遭到破壞,並且還要阻止地表水的入侵,於是在封土堆的東南側修建了能夠阻止地下水入侵的水渠,而下面的這些排水渠使得底下的溫度變低,從而阻止了地表水的入侵。
回覆:我們不得不感嘆古人的智慧,這麼偉大的工程,而且當時的年代沒有高科技,只有腦力和勞動力,居然也能完成歷經千年的工程,實在是厲害。
回覆列表
自公元前221年秦朝開始,一直到1912年清朝結束,中國共出現493位皇帝,其中保留下來的著名皇陵也不在少數。例如,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合葬的乾陵,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以及北京的十三陵、清西陵、清東陵等等。但如果說規模最宏大、最耀眼、最能引發人們關注和好奇的無疑是位於陝西西安的秦始皇陵。
第一,歷史記載關於秦始皇陵的奢侈、豪華,歷代史學家在史書中都有詳細描述。《史記·秦本紀》的記載,皇陵內部“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這完全就是一座規模龐大的地下帝國。《漢書·劉向傳》記載:“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儘管受劉向所處時代的限制,但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說明問題。當今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蹟”的兵馬俑也只是秦始皇陵的冰山一角,可以想像皇陵的地宮該是何等豪華。
第二,考古發現帝陵規模根據現代最新考古探測發現,秦始皇陵總佔地面積約56.25平方千米,是歷代帝王陵寢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皇陵地宮所在的埋葬區,佔地面積大約12萬平方米,近似於正方形,周圍分佈著大大小小的陪葬坑,現今已發現的就有400餘座,其中就包括出土兵馬俑的陪葬坑。
佈局結構整個秦始皇陵層級分明,包括地宮區、內城、外城、外城以外四個區域。其中地宮是皇陵的核心區,地宮之上覆蓋著三組九層封土,呈漏斗形,總高度超過100米,象徵著秦始皇“九五至尊”的地位。封土之下便是地宮,是放置秦始皇棺槨和隨葬品的地方,呈矩形,東西長約170米,南北長約145米,深約35米。墓室位於地宮正中,約有標準足球場大小。
內城包括附屬建築和陪葬墓區,分佈著大大小小的陪葬坑,包括後宮嬪妃、車馬、兵俑等等,外城包括廄苑、囿苑及園寺吏舍等等,外城以外分佈著修陵者墓地、磚窯和採石場遺蹟等。
出土文物儘管秦始皇陵地宮目前還沒有被開啟,但在其周邊的考古發掘已經有了重大突破,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兵馬俑坑和石甲坑的發現,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盔甲、弓箭、車馬和兵俑,數量逾5萬件,其中屬於國寶級文物的包括青銅鳧雁、青銅鼎、青銅劍、石鎧甲和銅車馬等。
第三,地宮猜想史載秦始皇地宮分佈著山川、日月、星辰,江河、湖海等等,稱得上是一座縮小版的秦帝國模擬沙盤。根據最新考古監測,工作人員發現皇陵地宮汞含量異常,遠遠超出正常水平,並且在分佈上與我國江海分佈類似,說明這種記載是可靠的。我們不妨大膽猜測,秦始皇地宮很可能就是秦朝疆域的一種再現,裡面埋葬的是治理整個帝國所需的一切物品,包括典籍、建築、日用品、武器等等,其目的是秦始皇死後依然夢想著繼續統治這個強大的帝國。
明朝思想家李贄曾將秦始皇譽為“千古一帝”,而他的陵寢也是貨真價實的“千古一陵”,儘管已經過去2000多年,但它的規模、形制和佈局,依然光芒萬丈、力壓群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