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平姐追綜劇
-
2 # 一抔芳泥
如何識別真心與假意?道理很簡單,能在患難之時伸出真誠的援助之手,傾力相助必是真心、也是真情!
富豪和窮作家多年的老相識相遇了,都被安排在前排!富豪戲問作家,“五萬元能幹什麼?怎麼會有資格坐在第一排?”窮作家回答,一千萬對你來說,九牛一毛而已,完全不影響你的生活,還能讓你沽名釣譽,贏得鮮花和掌聲!五萬元在你眼裡根本不是錢,對我來說確是目前所有。我是帶著虔誠的心,捐出我的全部身家,你會嗎?”
人的能力有大小,捐多捐少量力而行便好!但確實再多的金錢,也買不來高貴的靈魂和純粹的真心!
現代社會,人在成年之後,與人交往,基本上源於兩個根本點:有情可交,有利可圖!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嚷嚷,皆為利往。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假作真時真亦假。自古以來便是如此!“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相逢好似初相識,到老終無怨恨心”。分辨不了真假,就一直當初相識吧!
每個人都是這世上獨一無二的,因此,也各有各的色彩!一生很長,正因為能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人生才多姿多彩!
真心難能,真情可貴!“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有幸遇到真心的朋友和愛人,請加倍珍惜!
-
3 # anna2018
人生中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如何去分辯真心與否是看自己的心態,看你自己想與其保持哪種關係,如果是過客真不真心無所謂,如親密之人在日常生活中總能感覺的到吧。
-
4 # 來吧121
大部分時候我們憑的是自己內心的感覺,即使剛認識的陌生人,對他的人品行為的好感,認為他是值得的付出交往的人,讓我們在他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援手,我覺得大多數時候自己覺得值得相交的人都是差不了的,你的付出會得到迴應,即使迴應不一定對等,但自己覺得值得與滿足就是自己認為的真心!
-
5 # 墨雨清茶
我個人感悟:真心不是嘴上的表白,而是我們與人交往中付出的行動。
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人。看別人對我們是否真心?前提是:我們是否真心對別人?我們知道愛是相互的。那麼,人與人之間的真心真意也是相互的。
常言道:真心換真心!如若我們真誠待人,那麼看別人是否真心對我們,從我們遇到事情的關鍵時刻就能看出來。有句話不是說:“患難見真情嗎?”
比如:生活或工作中我們避免不了會遇到麻煩。當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有的人平時嘴上說得很好卻敬而遠之;而有的人平時不善言表卻鼎力相助。
那麼,透過一件事我們辯出誰是真心,也就辨別出了誰是自己一生真正的朋友。當認定的朋友有事的時候我們也要真心給予幫助,朋友也會感知到。這樣真心換真意,友誼才能久長。
我們辨別對方是否真心,也並不是說必須遇到難處才能考量,有時候從一件小事兒中也能看出來,或者與人交談無意間的一句話裡也能覺察到。
比如: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愛好和成績。當我們在自己的長處方面獲得榮譽的時候,我們從身邊人讚許的目光、激動的話語和驀然不屑一顧的表情裡也能看出誰是否真心。
人生漫漫旅途,我們都希望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伴相攜。這樣生命才並不孤單,生命之旅才富有樂趣充滿力量,人生才可以足夠精彩豐盈。
然而,我們在與人交往中付出真心對別人,有時候卻換不來別人真心,確實讓人很傷心難過。但也許這樣才能讓我們成長,讓我們經歷後懂得分辨和取捨,有些人也就自然從我們的生命中淡忘。
人這一生遇見的人很多,每個人都渴望擁有真誠的友誼。但彼此付出真心走到最後的人又有多少?是我們忽略了真心?還是別人忽略了真意?
總之,流去的時光裡,我們的心經過溫潤和洗禮,錘鍊著看人看事明晰真心和假意。是啊!時間是檢驗友誼最好的沙漏,過濾後的友誼如清澈的溪水緩緩的流淌著向遠方!
-
6 # 觀象齋主人
孔子曾經教人識人之法:“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論語·為政》)視其所以就是觀察一個人因何而做此事,動機居心何在,觀其所由就是觀察一個人做事的行為取向和心術,因為同為一事,有人喜歡捷徑,有人喜歡冒險,有人沉穩平實,察其所安就是看一個人做事時的意態情趣是勉強敷衍還是樂此不疲。人焉廋哉就是以此觀人其人將無所藏匿。
孔子有許許多多弟子,其中有一個名叫宰予的,能說會道, 利口善辯。他開始給孔子的印象不錯,但後來漸漸地露出了真相:既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聽講,躺在床上睡大覺。為此,孔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叫澹臺滅明,字子羽,是魯華人,比孔子小 三十九歲.子羽的體態和相貌很醜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開始認為 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但他從師學習後,回去就致力於修身實踐,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為了公事,從不去會見公卿大夫。
後來,子羽遊歷到長江,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都傳誦他的名字。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他說:“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意思是說“我只憑言辭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只憑相貌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子羽的判斷也有失誤。” 孔子是知人識人的大師,尚且有時會看錯人,可見知人之難。
孟子的說法是這樣的:“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孟子•離婁上》)就是說:“觀察一個人,最好莫過於觀察他的眼睛。因為眼睛掩蓋不了一個人內心的醜惡。心地光明正大,眼睛就會明亮;心地不光明正大,眼睛就灰暗無神。聽一個人講話的時候,注意觀察他的眼神,這個人(的美與醜)怎麼能夠隱匿起來呢?”俗話說,眼睛是“心靈之窗”,現在很多人都知道可以透過眼神來認識人。在歷史上,最早提出“眸子不能掩其惡”的是孟子。
聖賢智慧學之不盡,學以致用,必能改變自己,提升自己。學習識人何嘗不是如此呢?
所以想要看清一個人,既不可固執己見,又不可人云亦云,又聽其言還要觀其行。還是那句老話說的好:“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回覆列表
說起人生中遇到的人,確實是形形色色,千人千面,每個人的性格也是獨特的,有人內向,有人外向,有人開朗,有人敏感,有人善於表達,有人詞不達意,有人遇事善於內省,有人遇事則會外延,性格不同,處事風格也就不同了。
感恩遇見,不負相見,其實是我最想表達的思想了,形形色色的人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就像旅途中行進的火車,能陪你一程,卻不能陪你到達終點。特別喜歡一句話,你真我更真,你假我轉身!
有人,在與其他人接觸的過程中,更偏向於利己,這種人的話,不能說不好,只是把關係建立在了價值交換的過程中,換取對自己有利的資源或者人脈關係,維持關係的目的是,我有什麼?我可以交換什麼?我可以得到什麼?在這個過程中感情維繫的程度取決於是否利己。
有人,在與其他人接觸的過程中,更偏向於利他,這種人,也是有意思,把關係建立在了對他人的幫助以獲取他人稱讚,而得來的滿足感、成就感。自己所有的處理問題維繫人際關係的出發點,在於我給別人帶來了什麼。別人怎麼看我,我做的別人是否滿意?在這個利他的過程中來維繫情感需求及滿足感。
利己和利他,兩個不同的概念也帶來了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處事風格及行為方式,看透這兩點,我們就明白了,事實上,大千世界各有不同,真心待你的人,相信你能看到,也能用心體會到,真心換真心,這為至交!相信分辨真心並不難,也許是你傾訴煩惱時默默遞過來的紙巾,也許是下雨時突然而至的傘下晴空,也許是一頓不甚美味的家常菜,也許是笨拙而又小心翼翼的關心,只要心不盲,用心總能感受到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