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流雲藝朵
-
2 # 曦陽揮手暮色歸
語言和漢字都是交際工具,漢字從屬於語言。就其形式來講,語言用語音表達意思,漢字則充當載體,把語言完美地用符號表示。
語言早於漢字,當語言發展到一定階段,簡單的語言交流不能滿人們需要時,最開始用結繩來記憶事件,後來倉頡發明了象形字來記事,從而誕生了漢字。
語言表達的形式有口語、語音、肢體語言或手勢,漢字則是透過文字來表達意思。廣義上的漢字包括數字、音符、圖案等。
漢字雖從屬於語言,是記錄語言的符號,所記錄與語言卻不一定要一致,如用文言文記錄的白話文,還有地方方言,如廣東話:雷好,漢字記錄為:您好。可見漢字不代表語言。語言和漢字可以相互促進,彼此發展。例“藍瘦香菇”就是語言豐富漢字的趣味化,而領導文言拿著稿子念,則是漢字促使語言規範化。
語言和漢字雖然是從屬關係,卻是一對好兄弟!
-
3 # 雲中歌白鶴
你好!我是想要和你一起學習成長的阿雲!
首先,你所說的漢字應該是指文字才對,因為漢字只是中華民族所用的文字而已嘛。
其次,什麼是語言呢?
語言學上給它的定義是這樣子的:語言是一種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語言是人類社會的產物,它隨著社會的產生而產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
那麼文字又是什麼呢?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系統,是在語言的基礎上產生的。
弄明白二者的含義之後,他們的關係也就簡單明瞭了。
1. 語言比文字要更加久遠,他就是文字的老大哥。
2. 不是所有的語言都有文字。迄今為止,中國有許多少數民族的同胞們仍舊只有語言,而沒有用來記錄的文字。假如你看過茅盾文學獎作品《額爾古納河右岸》,你就會發現裡面那個遊牧民族是沒有自己文字的。
3. 語言和文字之間,語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這是因為文字本身就是用來記錄語言的,假如沒有語言,也就沒有文字。
4. 文字打破了語言在時空上的侷限,使語言得以留於異時、傳於異地。我們今天仍舊可以閱讀古代的典籍,可以像古人一樣用文言文寫文章,但是我們卻不能聽到他們從前的說的話,甚至連許多的語音都消失了。所以呀,文字儲存得更加長久,不受時空的限制。
以上就是關於文字與語言的關係,也是我們的課本上所傳授的。如果我沒有講清楚的話,請繼續和我交流哦!
-
4 # 和風青竹
從表達順序上來說,你所書寫的漢字,就是你語言的表達。你所說的語言,又是你思想的表達。總體來說,語言和漢字都是思想的的表達。
前提是:只要你語言沒有障礙,並且你書寫流暢,你的漢字能力就等於你的語言水平。
它們的關係基本是相等的。在你說話的時候,也就等於是你在做口頭文章。而你書寫時,也是等於你用筆在說話。
比如:一旦超出了你認知的詞語,你既不會說,也就更不會寫。可是隻要你認知的詞語,你能說,就會寫。
如果不會寫字,或語言不暢,那麼就另當別論了。語言和漢字就沒有關係了。
所以,兩者作用相同。只是兩者的表達形式又不一樣。
-
5 # 溫柔第一劍
漢字是漢語的承載體,它本身也有獨立的語言意義。六書中的造字法象形、指示、會意、形聲傳達了一定的語言意義(假借、轉註是用字法,可不論),這在甲骨文金文中有直觀體現(篆書隸書到楷書直觀性逐漸減弱,但大體還能隱約看到)。漢字有的本身就是詞,有的要組合才能成詞。詞有語言意義,片語成片語語言意義更豐富。到句子就能表達所有語言意義。
語言的作用,首在於實用交流,這無需多說。語言是存在之家,卻須提起。“名,可名,非常名”,用概念語言能說出來的“名”就不是恆常不變的“名”(“恆常不變的名”只能用導引性的或渦旋對映的語言來說);這種作用在文學作品中常有表現,也是常見的語言形式。“此時無聲勝有聲”這樣的語言沒有實用交流的作用,卻有強大的感染力。
今人不能真正讀懂《老子》《莊子》《論語》《六祖壇經》和《存在與時間》(海德格爾),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忽略了語言的這個作用。
唐詩宋詞的膾炙人口,多得力於詩人高度地發揮了漢語這方面的得天獨厚的表現力。作為操漢語的人值得慶幸值得驕傲。
-
6 # 元艮閣主
我個人覺得這個問題很有趣。語言目前在現代語境中也是個雜合概念,我認為在這個問題中多傾向於發音,漢字是指中國文字,也就是說題目是希望討論一下中國文字與發音的關係。這個問題真的很好!我個人認為肯定是先有音聲後有文字的……中國文字講究“象形,會意,形聲”,中國文字與發音及含義混然合一,所以有時候我在思考這過程中,總覺得有個頓悟的飛躍過程:中文語音配中國文字真的沒有必然聯絡。佛說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由心主導的,又說忽略“眼,耳,鼻,舌,身,意“之後才能呈現心的意象。中國文字就是在沒有必然邏輯中產生妙有的和合。由倉頡造字之後,形成了完美的呈現。或者,這也可以反證為什麼頓教在中國會發揚光大了。中國人學中文從小就在頓悟中不斷精進!
-
7 # 龍玄黃
雖然這個問題表述不太清楚,但是意思我明白,你是要問怎麼看待漢語言和漢字的關係,或者理解為怎麼看待各種語言和它對應文字的關係,如藏語和藏文的關係,英語和英文的關係等。
人類進化過程中最開始只有語言沒有文字,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字,所以我認為語言是文字之母,文字又反過來規範語言,它們是一種相互促進的關係。
1、語言是文字之母我們知道,不管是亞洲文明還是歐洲文明,人類最開始只有語言沒有文字,人們透過語言和手勢交流,來傳承生活經驗,各種語焉不詳的神話傳說就是這樣傳下來的。由於這種透過口口相傳的文明傳承方式效率低下,容易斷層,所以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產生了文字和繪畫。文字出現以後,有利於傳承生活經驗,使得人類的科技、經濟、政治和文化都一日千里,發展神速,大大加速了文明的發展。所以,可以說語言是文字之母,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字,據我所知我國農村現在依然有不識字但會說話的人。
2、文字促進語言的完善最開始只有語言沒有文字,有了文字以後,就可以記錄文明,當然也可以記錄語言。所以,哪怕我們過了幾千年,我們祖宗的語言依然在我們口中說出,雖然有所變化。隨著社會的發展,依據文字的記載,我們人類的語言也在與時俱進,變得更方便更簡潔更易於交流。
3、語言和文字相互促進文字雖然脫胎於語言,卻反過來促進語言的發展,語言的發展也倒逼文學的發展。比如農村很多地方的方言原本是透過祖宗口口相傳的,開始只有話沒有字,後來為了便於記載,就造出了漢字,漢字一代一代往下傳,漢語言也就往下傳,有了時新話就會有相應的漢字,有了漢字再往下傳承,代代如此,生生不息。
總之,語言是工具,文字也是工具,它們都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產物,都為社會進步做了巨大的貢獻,我們唯有承上啟下,繼往開來,方不負先人,不負自己這萬物之靈。 -
8 # 我的名字叫雲遊
我認為語言和漢字的關係類似電影膠片音訊和影片的關係。用語言和漢字能傳遞相同的資訊內容,兩者傳遞方式不同。語言是用聲音傳遞資訊【啞語用手勢除外】,讓別人明白你要傳遞的資訊內容,實現互相溝通交流,類似音訊。漢字是用眼看,透過識別不同漢字外形,來了解漢字傳遞的資訊內容,類似影片。兩者之間可相輔相成,互相轉換。我們說的話,可用漢字來記錄描述:我們看到這個漢字記錄,可以明白它所說的話。語言和漢字通過了漫長的歷史演化,發展到了現在。
-
9 # 半支蓮6
語言與漢字的關係,怎麼理解呢?
我現在正在寫文章回答問題,我用的是漢字;我可以把我現在寫的文章的內容說給身邊的人聽,這就是口頭語言。文章與口頭語言都能表達我的思想,都是我的思維的物質外殼,都是語言。
書面語言就是文章,包括議論文、說明文、記敘文等不同的文體。漢字是構成漢語文章的語素單位。
由漢字變成語言還有一個複雜的過程:
字——詞——片語——句子
能說一句完整的話,說明會說話了,會用口頭語言表達了;
能用漢字寫出一個完整的句子就說明會用書面語言了。這是寫文章的基礎。
由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語言與漢字的關係。
從語言的作用來說,語言是交流、溝通的工具。在資訊化的時代,溝通媒介的發展,倒逼我們加強書面語言的表達能力。透過微信、QQ等媒介迅速的向上級完成報告或請示,回覆上級領導的詢問;能透過媒介釋出通知,安排工作等,這都是一個幾層管理人員所具備的素質。
所以,應從學漢字抓起,逐步提高自己的書面語言的表達能力,還要進行應用文各種文體寫作訓練,使其成為助力成功的工具。
-
10 # 環球正能量
任何朗讀,都是從讀字開始。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好的朗讀就應該是文字還原成語言才是。
這應該我們從小就在“語文”課程裡應該學會的。
可時至今日,太多的朗誦依然是隻會“朗誦”,不會“語言”。
在我們的“語文”課裡,總感覺是缺了點什麼。
缺的到底是什麼呢?
和一位臺灣朋友聊天時才恍然大悟。
他說,在臺灣,小學生學的是國“語”,初中以後學的才是國“文”。
原來語和文在臺灣確確實實地把它分成了兩科,想想這才是道理。
我們從小開始就學“語文”,到了大學學的還是“語文”。
我們從來就沒有把"語"和"文"分開來認識。
以至於我們一直就是學"文",從來也沒有學"語"。
這好像就是我們的語文課的缺失了。
按說是沒上學之前,我們都會說話。那麼上學之後還有必要學說話嗎?
生活中的話語是實用的語,是從需要到語言的"語";
上學學的"語"是從文章到思想、從思想到語言的語。
可以說,我們能不能看懂文章,唯一的一個標誌就是,我們能不能準確地把文字轉化成語言。
讀書的過程,就是依照別人的文字,揣摩作者的思想,喚起自己的共鳴。
這才是真正的讀書,而把自己新的認識和覺悟表達出來,才是朗誦要達到的真正的目的。
搞不清語言和文字的這個關係,也就搞不清什麼是朗誦,更搞不清怎麼去朗誦。
朗讀是一個從文到語的過程。
而文的形成卻是由語到文。
但是,嚴格地說,文字是記錄著作者想說的話,還不是他說的話。
因為文字記錄不了語氣、節奏、重音等這些語言獨有的特徵。
所以,即便是白話文的朗讀,很多人的朗讀還是讓人聽不懂,那是因為他的邏輯關係搞錯了,重音、語氣錯了,也就沒有辦法讓人能正確理解他的表達了。
文字是作者寫的,它記錄的是作者的思想;
文章是讀者讀的,是要靠讀者的解讀才能重新賦予這些文字以思想。
作者賦予的,和讀者解讀的可能是同一個思想,也可能是不同。
同了就是共鳴,不同就是不解,或是曲解。
語言是具有強烈的主觀性的。
就語言而言,誰說的就是誰說的。別人的話我們是可以引用。但被我們說出來,就應該是體現著我們的思想。
所以說,朗讀就是把別人文字,變成我們的語言;
變成我們語言的前提是:把別人的文章變成我們的思想。
能否讀好的關鍵,是我們的“想”,有沒有沒想好;
我們的“說”,有沒有說好。
這才是朗讀的根本所在。
-
11 # 人生就是兩個字
首先,我並沒有學過語言學理論方面的任何知識,以下回答全是憑個人理解,因此是對是錯,無傷大雅。
先語言後文字這應該是沒有爭議的。
漢語和漢字聯絡過於緊密,同時又有極為穩定且覆蓋多個方言(語言)的表意系統,容易讓人產生錯覺。
甚至漢語裡“文字”這個概念都隨之變化了,沒有表意功能也配叫文字?其實也只是漢語脫離表意文字已經難以正確運行了(想想我們在口語中經常遇到說一個簡短詞彙但是上下文不夠豐富造成混淆時,甚至需要對詞中的字分別組詞來表示,這說明口語甚至某種程度都已經無法脫離文字存在了)。
語言是言語機能的社會產物,也是社會集團為了使個人有可能行使這機能所採用的一整套必不可少的規約。
文字是一種符號,是能指和所指的呼應,通俗一點講,就是把音響、形象這些具體的轉換為抽象的概念。
這種轉換既有任意性,又有必然性。從另一個角度應該也可以看出是先有語言再有文字,那就是很多種語言是同一個祖先傳下來的,但是文字各不相同,比如印歐語,從愛爾蘭到北印度的一大批語言都是從一個共同的祖先傳下來的,英語也是其中一員。
你可以想象一下,某一天我們的祖先在一起圍獵一隻野豬時,其中一人想對另一個人表達一個意思:“你去堵住那個缺口,別讓它跑了!”你覺得他是直接用嘴發出代表這種意思的某種聲音呢,還是把他的意思用文字寫在一個書寫板上,然後再扔給另一個人看?
另外,你小時候是先學會說話,還是先學會寫字?
或者我們再用反證法,不管是語言還是文字,它們都是為了表達思維的內容。而思維的內容本身在頭腦中是以怎樣的形式存在?
當你在思考問題時,思考的過程不也正是默誦,也就是沒有發出聲音的誦讀嗎?
而不是在思考時把思維內容所對應的文字在頭腦中一筆一劃地寫出來,或者至少是那些文字在頭腦中逐個地出現,最終排列成一句完整的話。
如果這樣的話,那人的思維速度得有多慢?簡直難以想象!
固然,在語言出現之前,人在頭腦中的思維過程也還沒有按照語言規則即語法來進行,還沒有給每一件事物發明一個對應的語詞,還沒有概念。
那時候當人在思維時,事物還是以它們本身的形象出現在頭腦中,事物之間的一些相互聯絡在思維中恐怕還是以一種非常生硬的形式表現出來,就好比外語水平很差的人,不能用語法規則說出意思連貫的完整句子,當他們想表達時就只能說出一些零散的詞,以冀別人能懂得他想要表達的主要意思。不過當時真實的情況到底是怎樣的不得而知,也想象不到。
所以語言和漢字的關係是先語言後漢字的關係。
-
12 # 西延
開宗明義:語言是交流的必然,文字是文明的派生。
下面我來具體解釋下這句話的涵義:
1、前半句“語言是交流的必然”以我國為例。在遠古部落之時,漁獵都是需要人與人之間的配合,配合必然有交流的必要,於是最初的語言便產生了。它可以是一個音節,甚至一個音調,但只要形成共識,你就不能說它不是語言。
當文明進入以稻米為主的農耕時期,糧食的耕耘是便成了生產要素的核心,那麼水利灌溉和防洪也就順理成章的成為重中之重。而水利和防洪遠不是一個人能完成的,甚至不是一個小部落能解決的,於是從這裡開始便有了最初的組織團體,語言也因組織的複雜化而漸趨豐富。
大禹這位治水英雄也就順應時代出現了,而組織團體也因為長期存在的必要性固化成了最早的國家形態。
所以從這裡也就可看出,我們是政治國家,而西方是經濟(資本)國家,因為雙方最初產生的源頭就不同。
2、後半句“文字是文明的派生”文字跟語言不是一個等量級。
中國擁有56個民族,也就是56種不同的文明,她們都有自己的語言,但是擁有自己文字的現在只有17個民族。而有的民族還不止一種,比如傣族,在不同地區就使用了傣偽文、傣繃文、傣哪文、金平傣文等四種文字。
由此可見,我們國家還有39個民族從未產生過文字。
既然能形成部落團體,必然會產生共同的語言;但文字是文明覆雜化後的派生。
當一個組織團體擴大,活動、節日、經驗、傳說故事等等需要記憶的事情太多,單純的口口相傳已經不能滿足傳承需求,於是便產生了記錄:
從結繩記事,到簡單的模擬圖畫符號(倉頡造字、楔形文字),到逐步簡化後的早期文字。至此,日後的文字雛形便誕生了。
所以那些沒有誕生文字的39個民族,其實只能算是聚族而居的簡單聚落,組織形態鬆散,日常活動簡單,故而有語言,無文字。這在世界上其實很常見。
就像現在世界上的所有文盲,他們都能正常表達說話,但是不認識字不能書寫,因為在他們的生活中語言的交流已經夠用了,複雜化的文字他用不到,也就沒有學習的動力。
故此,我們說:語言是交流的必然,文字是文明的派生。
-
13 # 詩酒煮流年
哪一種語言 能一語譯透 你豐富的含義——漢語言因漢字而熠熠生輝
我是尚品,這個問題我來解答。
有一種語言,它很神秘
它蘊含著 一個民族 上下幾千年
悲喜交加的情感
有一種語言,它很古老
古老到那刻在骨頭上的文字裡
都找不到它的起源
有一種語言,它很豐富
陰陽上去中迴盪著慷慨激昂
傾訴著溫婉纏綿
這便是中國話
一個古老的東方神話……
說到漢字和語言的關係,我忍不住要引用吳筱峰老師的《中國話》這首詩。這是一首蕩氣迴腸、全篇充斥著對民族文化熱愛的詩。從這首詩篇裡,我們能看到漢語言的博大精深。
◆漢字承載漢語言,是漢語言的最基本表現形式。
漢字又稱中文字、中國字。它是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四千多年曆史。漢字在古代已發展到了很高的文明水準。在隋唐時代就吸引了日本韓國來學習。漢字不單中國使用,日本的假借字,其實就是來源於中國漢字。其他如韓國、越南歷史上都使用漢字。漢字因為是表意文字,更具有內涵。如繁體的“愛”字,用心用情才是愛,虛假假意,有口無心那不叫愛,所以祖先在創造“愛”這個文字的時候,中間加了心。無論你是仁者之愛也好,兩情相悅的戀愛也罷,心是關鍵。再比如繁體的“親”字,親人必是每日相見,所以造字者加了個“見”,左親右見,代表關係最密切的人才是親人。父母把我們拉扯長大,臨終時最放心不下的還是自己的骨肉至親。繁體的“應”字,答應別人的事,要記在心裡,直指誠信。可以說,我們每一個漢字就是一個故事,漢字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同時,漢字是漢語言最基本的表現形式,它也承載了漢語言的輝煌和發展,可以說,漢字的無數種智慧的組合疊加,它的變化之美,表意之豐富,就構成了漢語言。故,漢字是語言(漢語言)的最基本形式。
◆漢語言博大精深,富於變化,漢字的極強表意能力賦予漢語言最繁複優美多變的表達形式,漢語言因漢字而熠熠生輝。
請看看下面的詩句,仍然來自於吳筱峰老師的《中國話》。
中國話是如詩如畫的表達。
“樹嗦嗦而搖枝,馬嘚嘚而馳騁”
哪一種語言 能有如此逼真的描摹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哪一種語言能說出 如此圖畫般的美麗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哪一種語言 能有如此動聽的節律
“楊柳輕揚直上重霄九”
哪一種語言 能一語譯透 你豐富的含義。
漢語言的優美,上面的詩句就說的很透徹了。我說說漢語言的精準和豐富。
很多人覺得外國的月亮圓,外國的語言也好。看看漢字和外語的表達:
兄弟,在漢字中有兄長、令兄、家兄、手足、賢弟、令弟、舍弟等幾十種表達方式,如要表示大小,古代可以加上伯仲叔季,表示排序。表示遠近還有堂兄、表弟,遠房表弟,現代叫大哥二哥小弟,各地方言還有自己的獨特叫法。不同的語言環境表達了不同的含義。但英語中一般使用就用Brother,外國人基本不會區分出哥哥弟弟。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漢語言富於變化之美,也正因為這種漢字強大的表意能力,才有了漢語言的博大精神。如“大圭白璧男兒事,小酌青燈兄弟情。”“兄弟鬩於牆,外御其務。每有良朋,烝也無戎。”“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各種各樣的表達形式。
漢字的豐富內涵賦予漢語言變化之美。
煢煢孑立 沆瀣一氣
踽踽獨行 醍醐灌頂
綿綿瓜瓞 奉為圭臬
龍行龘龘 犄角旮旯
娉婷嫋娜 涕泗滂沱
呶呶不休 不稂不莠
這首《生僻字》充分詮釋了我們中國的漢字,一撇一捺都是故事。
又雙叒叕;火炎焱燚;水沝淼㵘不知道繞暈了多少外國人。
漢字是磚,漢語言是城池。有了漢字的豐富多彩,才有了漢語言的燦爛如歌。無論是“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豪邁,抑或“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唯美。無論是成語典故,還是詩詞歌賦,或者對聯俚語,豐富的文化內涵,為漢語言增添了富於變化和多姿多彩。
我不願為此痛斷肝腸,不願祖先的智慧無人歎賞,不願我華夏衣冠倒靠日本人去宣揚。我總有一個渴望,有一天,我們可以拾起自己的文化,撐起民族的脊樑。
這擊節歎賞,這字字珠璣字字泣血,對民族文化的摯愛令人歎賞。
用《中國話》結束這篇“你怎麼看待語言和漢字關係”的問答。
哪一種語言 能一語譯透 你豐富的含義
中國話是中國人心靈深處的吐納
是屈原的長嘆 項羽的嘯吼
是李白的浪漫 杜甫的激憤
是五四前夜 李大釗在撫掌歡呼庶民的勝利
希望我們傲骨錚錚,重拾民族文化自信。
-
14 # 文化新思維
語言(肢體語言與口頭語言)是不僅僅是人類進行溝通表達的方式和工具,而且也是動物溝通表達的方式,狗透過汪汪汪,劃地盤,互相威脅來交流,貓透過喵喵喵,鋒利的爪子進行交流,海上最智慧的生物海豚更是用複雜的聲納系統,一起衝浪進行交流。
但是,動物們無法記載自己的歷史,儲存不了更多的資訊,而人能夠做到,這就是文字。
每種文明有不同的思維方式,使用不同的語言,相應地就有了不同的文字。
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文字都是表音文字,比如英語、法語等等。
而漢字非常有意思,是“形、音、義”的結合體,大多數漢字是由形旁和聲旁組成的,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
為什麼說漢字更有意思,每個漢字都是一個場景,一個事件,一幅畫。比如人這個字,英語是human,想象“人”的時候,要經過轉換,而漢語就是很形象的象臂脛之形。
牢這個字,英語是cell,甲骨文從牛在欄圈中,非常形象。
比如習這個字,英語是practise,而漢字是鳥在空中反覆練飛之意,……
所以說,中國人看到的每一個漢字,就是一幅全息圖。這裡不得不提到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中國人是看到有,想到無,看到前,想到後,看到上,想到下,從整體思考,而且思維非常靈活。
而用表音文字國家的人民,他們的文字是一個蘿蔔一個坑,思維容易受限,很難向上看,發展科技是他們的強項,因為科學需要準確,需要邏輯推導。
語言並不一定產生文字,文字是人類社會規模擴大,大腦容量有限,無法儲存和處理更多資訊,從而發明的一套系統。漢字也不例外。
-
15 # 婁200736793
語言豐滿!漢字要用時間泡!越久越出味!
人的肢體本身,就可以表達許多的意思。語言,配上聲調,眼神,面部表情,或者是肢體語言,對方很快會獲得領會,知道意,知道友亦或者是敵。俗語,一句話讓你跳!一句話讓你笑!民間的語言高手不比那些學府裡玩弄字的文化人本事小,真的是可以把死人給說活了。以前工作那會,搞政企分,抓生產的分了權,我們做為一個生產單位,(一個船隊。)就來了個那樣的人,他說舊社會,他是賣大粒丸的。厲害!他的出現,首先改變了大家的收入,其次,改變了人的認識。平常裝糧,裝煤,清倉,工作內的事,我們當時一條船500噸,很幸苦,不幹也不行啊!新隊長來了之後,裝一次,分的錢比工資還高很多,(那時,工資29元多點。)八十年代啊!洪澤湖雞蛋,1角錢5個,那時,都是土雞蛋。工人之間的小矛盾,他來了,三言兩語,搞定。指導員,樂呵呵的!整天一靜一笑,都挺好。過船閘,有時趕在汛期,滿滿的船,排整月都過不去,他倒好,前面小艇開路,上午到,下午過!任何船閘,攔他不住,當時經常是,我們又裝貨回來了,那些排隊的船,還在這邊排著呢!時間在生產裡面啥作用?下用說。總之,語言的表達因人而異,其功能,大到你無法想象。
漢字,就大不同了,更像草藥,一草多藥,用不同的地,不同的作用。掌握了草藥的人,去琢磨漢字,應該順暢!民間百姓,還是算了,暈!
古字,到今才發光的有,沒發光的也有,那光真的厲害!穿透歲月。玩漢字!今人只是學徒。
-
16 # 木子小又又
感謝官方邀請,透過對這個問題的分析,我覺得題主應該是想問關於語言和文字的關係吧,畢竟漢字只是漢民族語言的載體,而文字才是語言的載體,沒法單獨而論漢字與語言之間的關係,因為二者不是一個層次的概念。
那麼,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語言與文字之間的關係吧。
“文字”一詞其實有兩層含義,一是指“一個一個的字”;一是指“語言的視覺符號體系”。而我們此處所講的“文字”自然是後面一種意思。即“語言的視覺符號體系”,簡言之,語言的載體,我們所能看到的“語言”。
首先需要明確的一點是文字既然是語言,那麼肯定是先有語言而後有文字,這是毫無疑問的。我在網上看到了很多“先有文字後有語言”的說法,大家一定不要被帶偏了。
文字是為了記錄語言而發明的一種書寫書寫符號系統,是在語言的基礎之上產生的。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字。
其次,需要明確的是,語言中的語素、詞這些單位包括音和義兩個方面,記錄語言的文字要透過“形”記錄語言的音、義兩個方面,所以文字有形、音、義三個部分。
如:拼音文字--般是以文字系統中的次小單位——前後由空格隔開的一串字母(他們稱作“文字詞”或“形體詞”的)——對應語言中的次小的語法單位(音義結合的“詞”)。
像英文的book, 字母串“book”是形,[buk]是音,“書”是義。
而漢字(漢語的文字)則一般以佔據一個方塊空間的形體單位“字”對應漢語裡的最小語法單位、最小的音義結合體——語素。
儘管不同的文字形體不同,所對應的語言單位的大小不同,但文字系統有某一級文字單位對應著語言的一-級單位(音義結合體),這一點則是相同的。
語言是一種系統,文字也是一種系統,它是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質統,通這樣的書寫符號的系統可以把語言符號記錄下來,使語言的口頭形式書面化。
最後,從文字自發起源的角度說,語言的特點制約著文字的特點。文字就其性質來說,和語言一樣,是人類社會的交際工具,不是哪一個階段、階層的專利品。
回覆列表
你好!
你可能想說的是漢語和漢字的關係。
1.漢語是漢民族使用的語言,是漢民族最重要的交際工具。
漢語具有一切語言共有的性質,是一種音義結合的符號系統。人們用這套符號系統進行交際,交流思想。
這個符號系統包括兩大方面,一是語音,二是文字。
2.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系統。是漢語最重要的輔助性交際工具。是一套書寫符號系統。
漢字是漢族人在長期社會實踐中創造出來的。漢字是一套表義體系的文字。
漢字的形體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從古至今,出現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以及草書和行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