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宋都御史

    兵部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部長為尚書,兵部侍郎相當於國防部副部長!據史記載:兵部掌管武官選用及兵籍、兵械、軍令等。兵部一般設有:尚書一人,隋唐正三品,明正二品;侍郎二人,隋唐正四品下,明清正三品。四曰庫部。唐至北宋前期為正四品下,元豐改制後從三品,北宋前期為文官遷轉階官,元豐改制後為職事官。明代正三品,清代為從二品。

    兵部在明朝職掌全國軍衛、武官選授、簡練之政令。清職掌全國綠營兵籍及武職官員的機構。職掌內外武職官員的除授、封蔭之典,乘載、郵傳之制,甄核、簡練之方,士籍、軍實之數。

    兵部下設四司:

    1、武選清吏司,考核武職官員的品級與選補、升調、承襲、封贈諸事,並管理土司;

    2、車駕清吏司,掌全國馬政及驛傳等事;職方清吏司,掌武職官員的敘功、核過、撫卹、軍旅之簡閱、考察、巡防等事,並管理關禁與海禁;

    3、武庫清吏司,掌全國之兵籍、軍器並武科考試之事。此外,清設稽俸廳,掌稽察武職官俸;

    4、會同館,管理京師驛傳事務;捷報處,掌遞送文書。

  • 2 # 六音坊

    兵部侍郎,兵部副長官,相當於今日的國防部副部長。唐至北宋前期為正四品下,元豐改制後從三品,北宋前期為文官遷轉階官,元豐改制後為職事官。明代正三品,清代為從二品。 “兵部”乃六部之一,“兵部”源於三國魏“五兵制”,隋唐以後設立兵部,掌全國武官選用和兵籍、軍械、軍令之政,歷代相沿。

  • 3 # 文史衙門

    兵部侍郎,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副部長,主要管理全國的兵籍、軍械等相關工作。

    在古代“尚書”的職位要高於“侍郎”,所以兵部尚書就是國防部部長,而兵部侍郎就是國防部副部長。

    但是,古時候的兵部侍郎並不是武官,也沒有權利調動兵權,兵部主要的職責是招兵買馬、提供武器、提供糧餉、管理兵籍等日常瑣碎工作。

    歷史上有的兵部尚書可能由武將擔任有一定的軍權,但是兵部侍郎一般沒有軍權。

  • 4 # 副史

    在中國古代,從周朝開始,設定六部,吏、戶、禮、兵、刑、工部,兵部就是六部之一,在隋朝三省六部制度形成,唐朝得到完善六部被劃到尚書省,到了明代,六部直接歸皇帝管。侍郎這個官職是尚書的屬官,也就是副職,兵部侍郎就是兵部的副部長這樣一個職位。

    兵部如果和今天的部門畫個等號,就等同於今天的國防部一樣,尚書是部長,侍郎是副部長,兵部這個部門,和名字一樣,主要負責和軍事相關的事情,如武將的任免,戰備物資的管理,傳達軍令等作用。當然必須要說兵部是個很重要的部門,所以最開始在兵部外還設有和軍事相關的駕部、車部、庫部的部門,通常這些部門主管的官員就為侍郎。到了隋唐時期全合為兵部。兵部一直到了1906年才被撤出,改設陸軍部。

    兵部官職設定,侍郎的官職品級其實在每個朝代均不是固定的,在隋朝侍郎設有一人,正四品,當時尚書常由宰相兼任,到唐朝時侍郎增設一人,到北宋時侍郎升至從三品,明初設左右侍郎,正三品,到了清朝順治年間,除左右侍郎又增加了滿漢各一位侍郎,均為正三品。

    兵部的地位在歷史上逐漸增加,尤其在明清兵部尚書,侍郎也逐漸開始步入了朝廷大員的行列,處於副部到正部級之間。

  • 5 # 時光隧道2019

    兵部,在古代,屬於六部之一,而六部制度始於西周,終於晚清,橫跨兩千多年曆史。

    兵部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最高長官是兵部尚書,相當於國防部長,尚書的副長官是兵部侍郎,相當於國防部副部長,兵部負責一國武事,掌管全國武官選用、兵籍、軍械、軍令、馬政、郵驛等,尚書1人,侍郎2人,分為左右侍郎,左為大,但少數民族政權有例外,比如清朝分滿漢,所以尚書有2人,侍郎4人。

    兵部尚書隋唐時是正三品,明正二品;兵部侍郎隋唐正四品下,明清正三品。唐至北宋前期為正四品下,元豐改制後從三品,北宋前期為文官遷轉階官,元豐改制後為職事官。明代正三品,清代為從二品。

    兵部在明朝職掌全國軍衛、武官選授、簡練之政令。清職掌全國綠營兵籍及武職官員的機構。職掌內外武職官員的除授、封蔭之典,乘載、郵傳之制,甄核、簡練之方,士籍、軍實之數。

    明朝兵部先是設有司馬、職方、駕部、庫部四清吏司,後改為武選、職方、車駕、武庫四清吏司。

    光緒三十二年(1906),廢兵部,改設陸軍部。

  • 6 # 百視錄

    兵部侍郎,兵部副長官,相當於今日的國防部副部長。唐至北宋前期為正四品下,元豐改制後從三品,北宋前期為文官遷轉階官,元豐改制後為職事官。明代正三品,清代為從二品。

    “兵部”乃六部之一,“兵部”源於三國魏“五兵制”,隋唐以後設立兵部,掌全國武官選用和兵籍、軍械、軍令之政,歷代相沿。

  • 7 # 生活小眼睛

    我是m故事裡的事

    說起“兵部侍郎”這個官職,我們不管是在電視劇裡,還是在小說裡,還是在一些評書裡面,都會聽到這個職位,感覺這個職位好像真的挺厲害的,但是又感覺好像並不是兵部最厲害的,比起將軍是不是又遜色不少呢,那麼“兵部侍郎”這個官職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職位呢?

    在中國古代,也就是從周朝開始,朝廷為了分派勢力,不讓一人獨權,所以設定了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兵部就是六部之一,其他五部分別為吏部(人事部)、戶部(財政部)、禮部(文化及教育部)、工部(建設部)、刑部(司法機關)。

    隋朝形成了三省六部制度,在唐朝得到了完善的六部直接被劃到尚書省,到了明代,六部就直接歸皇帝管了。侍郎這個官職是尚書的屬官,兵部侍郎只是為了方便就這麼叫的,真正的全稱為尚書省兵部侍郎,俗稱兵侍、小司馬、佐司馬等。是兵部的副職,我們都知道職位都分正副,所以兵部侍郎就是兵部的副部長這樣一個職位。

    兵部如果和今天的部門畫個等號,就等同於今天的國防部一樣,尚書是部長,侍郎是副部長,兵部這個部門,和名字一樣,主要負責和軍事相關的事情,如武將的任免,戰備物資的管理,傳達軍令等作用。當然必須要說兵部是個很重要的部門,不管是在古代還是現代,所以最開始在兵部外還設有和軍事相關的駕部、車部、庫部的部門,通常這些部門主管的官員就為侍郎。到了隋唐時期全合為兵部。兵部一直到了1906年才被撤出,改設陸軍部。

    兵部官職設定,侍郎的官職品級其實在每個朝代均不是固定的,從隋唐至北宋前期為正四品下,北宋後期實施改革,元豐更改制度後改為執事官,從事三品。明初設左右侍郎,正三品,到了清朝順治年間,除左右侍郎又增加了滿漢各一位侍郎,均為正三品。

    歷史上擔任過兵部侍郎的名人有很多,唐代韓愈是傑出的文學家、政治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就曾擔任過兵部侍郎這一職位。當時,鎮州發生兵變,朝廷命韓愈為說客,前往鎮州平定兵變。韓愈就憑著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曉知以禮動之以情,成功勸服了叛將,平定了兵變,眾人皆稱其善。

    兵部的主官是兵部尚書,侍郎僅僅其副手,所以侍郎位置也是挺重要的,而且兵部尚書這個職位,大多都是由兵部的左右侍郎提拔上去的。而且侍郎這個職務有一個權利是連尚書都沒有的,就是在弘治在位時侍郎可以進內閣,而尚書卻不行。

    所以由此可見,兵部的地位在歷史上逐漸增加,尤其在明清兵部尚書,侍郎也逐漸開始步入了朝廷大員的行列,處於副部到正部級之間。

  • 8 # 中孚鑑

    在古代朝廷行政機構內有六部,分別是吏部、戶部、禮部、刑部、工部和兵部。當然提到六部,就會想到三省,合在一起就是三省六部,三省分別是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

    六部之中的兵部,如同如今的國防部,其官為尚書,是為兵部尚書。直白點就是掌管武官的選用和兵籍、軍令等,是古代軍事行政的總彙。當然兵部雖然歷朝歷代都有沿設,不過因為朝代的不同,所以其職權大小也就不同了。

    比如宋朝設有樞密院,是當時最高軍政樞紐,而兵部職權很小。再如清朝時期的兵部同樣如此。

    兵部的長官是兵部尚書,那作為一個機構,自然會有副手的,兵部也不例外,其副長官則是兵部侍郎。

    那兵部侍郎是一個什麼職位呢?

    兵部侍郎既然為兵部的副長官,就如同如今的國防副部長。同樣雖然歷朝歷代設有此職,但同樣還是有不同的。

    比如從唐朝到北宋前期,兵部侍郎為正四品下。而從元豐改制後則為從三品(北宋前期為文官遷轉階官,元豐改制後為職事官)。到明朝時為正三品。清朝為從二品。兵部侍郎的全稱為尚書省兵部侍郎,又稱小司馬、夏卿之亞等。

    元豐改制就宋神宗在位期間對官員制度的一次改革。雖然元豐改制並不徹底,只是表面的效果,並沒有讓朝廷的行政效率提高。但卻減少了財政消耗。同時元豐改制對後來官職制度的發展是起到很大影響的。並且在透過元豐改制後,更深層次的加強了中央集權,削弱了宰相的權利,使得皇帝可以直接管理朝政。

  • 9 # 雜談小部落

    兵部侍郎,相當於今日的國防部副部長,始置於隋大業三年。全稱為尚書省兵部侍郎,俗稱兵侍、小司馬、佐司馬、夏卿之亞。唐至北宋前期為正四品下,元豐改制後從三品。北宋前期為文官遷轉階官,元豐改制後為職事官。

    “兵部”乃六部之一,“兵部”源於三國曹魏“五兵制”,隋唐以後設立兵部,掌全國武官選用和兵籍、軍械、軍令之政,歷代相沿,至民國取消。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侍郎”,相當於副部長。尚書相當於部長。

  • 10 # 史大大

    提到兵部侍郎這個官職,大部分人應該非常熟悉,平時我們在不少影視劇中也能經常聽到這個稱呼。感覺這個兵部侍郎一職,好像真的挺厲害,就算是比起前線的統兵將軍,那也是不遑多讓!知其然,必要知其所以然,那麼這個兵部侍郎,究竟是個什麼官職呢?

    眾所周知,在中國古代,甚至可以一直追溯至周朝開始,從那個久遠的朝代起,就設定有六部,即戶部、兵部、吏部、禮部、刑部、工部,其中兵部就是六部之一。隋朝時,六部制度開始發揚光大,也就是隋文帝定下的“三省六部”制,到了唐朝,三省六部製得到完善,六部被劃到了尚書省,再到明代,六部又直接歸皇帝直接管轄。

    其中六部的最高長官為尚書一職,即兵部尚書、刑部尚書等,而侍郎一職則為最高長官尚書的下屬官員,確切的來說,是僅次於尚書的部門二號人物,也就是部門副職。就好比尚書是部長,而侍郎就是副部長。

    再來說說兵部這個職能部門。如果將兵部引申到現代,那麼它就等同於我們今天的國防部,自然兵部尚書就是部長,而兵部侍郎就是副部長了。關於兵部這個部門,應該很好從字面上理解,其主要負責和軍事相關的事務,比如徵兵、統兵將領任免、部隊換防、軍械製作、軍令傳達等等。從職能上可以看出,兵部是個很重要的部門,所以最開始在兵部外還設有和軍事相關的駕部、車部、庫部等分支,通常這些部門主管的官員就為侍郎。到了隋唐時,這些輔助部門就被完全劃到了兵部。

    古代官員都有品級劃分,那麼兵部侍郎是個幾品官呢?其實在不同的朝代,兵部侍郎的品銜均不是一成不變的。比如在隋朝時,侍郎設有一人,位居正四品,到了唐朝時,侍郎增設一人,品銜相同,再到北宋時,侍郎升至從三品,到了明初,開始設定左右侍郎,此時位居正三品。最後到了清朝,繼續沿用左右侍郎的配製,不過左右侍郎兩個職位,一般由滿人和漢人分別擔任,品銜均為正三品。

    綜上所述,兵部侍郎一職,為兵部副長官,從隋唐時的正四品銜,逐漸演變成明清時期的正三品,地位逐漸提高,可以稱得上是朝廷大員了!

  • 11 # 巔峰趣聞

    我們都知道,在中國古代,從周朝開始,設定六部,吏、戶、禮、兵、刑、工部,兵部就是六部之一,在隋朝三省六部制度形成,唐朝得到完善六部被劃到尚書省,到了明代,六部直接歸皇帝管。侍郎這個官職是尚書的屬官,也就是副職,兵部侍郎就是兵部的副部長這樣一個職位。

    兵部如果和今天的部門畫個等號,就等同於今天的國防部一樣,尚書是部長,侍郎是副部長,兵部這個部門,和名字一樣,主要負責和軍事相關的事情,如武將的任免,戰備物資的管理,傳達軍令等作用。當然必須要說兵部是個很重要的部門,所以最開始在兵部外還設有和軍事相關的駕部、車部、庫部的部門,通常這些部門主管的官員就為侍郎。到了隋唐時期全合為兵部。兵部一直到了1906年才被撤出,改設陸軍部。

    兵部官職設定,侍郎的官職品級其實在每個朝代均不是固定的,在隋朝侍郎設有一人,正四品,當時尚書常由宰相兼任,到唐朝時侍郎增設一人,到北宋時侍郎升至從三品,明初設左右侍郎,正三品,到了清朝順治年間,除左右侍郎又增加了滿漢各一位侍郎,均為正三品。

    所以由此可見,兵部的地位在歷史上逐漸增加,尤其在明清兵部尚書,侍郎也逐漸開始步入了朝廷大員的行列,處於副部到正部級之間。

  • 12 # 隱愚者

    從級別和職能上來說,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副部長,協助兵部尚書統管全國軍政。

    從秦始皇設立三省六部制後,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在歷史的發展中,權力被逐漸分化,並最終被收回到皇帝手中。但禮、吏、戶、兵、刑、工六部始終都是國家的重要部門,也是主管相關事務的最高部門。

    兵部尚書是最高長官,下面配屬若干兵部侍郎,再下面就是一些文書之類的了。清朝時候,兵部尚書是正二品,兵部侍郎為從二品,兵部侍郎協助兵部尚書管理全國軍政,是兵部的二把手。

    兵部作為主管全國軍政的最高部門,對兵力部署負有主要責任,另外還需要籌備糧餉、武器裝備、兵員的招募也是兵部負責。原則上,將領都歸屬兵部管理,不過將領權力一般大於兵部,因為他們要練兵和打仗。

    總的來說,兵部侍郎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職位,是兵部的負責人之一。

  • 13 # 月夜luck

    兵部侍郎,隋唐以後設立的兵部,職責是掌握全國武官選用兵集、軍械、軍令之政。“侍郎”可以匹敵今天的國防部副部長。唐至北宋前期為正四品下,元豐改製為三品,明代為正三品官,清代為最大為正二品官。

    兵部是六部之一,其他五部分別為吏部(人事部)、戶部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1333363373130(財政部)、禮部(文化及教育部)、工部(建設部)、刑部(司法機關)。

    歷史上擔任過兵部侍郎的名人有很多,首先介紹一位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大詩人,他就是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

    在長慶元年七月的時候,53歲的韓愈擔任兵部侍郎一職。當時,鎮州發生兵變,朝廷命韓愈為宣慰使,前往鎮州。憑著三寸不爛之舌曉知禮儀動之以情成功勸服叛將王庭湊的將士,眾人皆稱善。

    再介紹一位,大家可能對他不是很瞭解,但是明朝的萬貴妃和汪直大家都知道吧?那時可真的是權傾朝野,誰都不敢得罪他們,但是這位兵部侍郎就敢!他的名字叫做張海,揭發萬貴妃之弟和汪直的不法罪惡,上言道“汪直用事”,“海以公事,往見不屈,”受杖後擔任雲南鶴慶府知府。

    1489年3月,被召為順天府尹;二年提升兵部右侍郎,又升左侍郎。適逢西部吐魯番叛亂,皇帝派張海前往治理,西部叛亂逐得平定後回朝又被劾遭貶,降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右參政。

      張海一生不僅剛正不阿而且還是位有名的詩人,他著有《詩文集》31卷。不過現在僅存數十首。

    兵部侍郎是個不大不小的官,可是真正的實權還是在皇帝手裡,人家不管你是否有功只要是不合心意照樣能貶了你,真的是“伴君如伴虎”!

  • 14 # 甄冠武15

    六部正職叫尚書,副職叫侍郎。兵部侍郎相當於今天的國防部副部長,當然中國的國防部跟其他國家並不太一樣。其它國家國防部是軍隊最高指揮部門,而中國國防部主要負責的是國防建設,跟軍隊指揮沒有太大的關係。軍隊最高指揮部門是中央軍委。

  • 15 # 豆豆的Volg

    我們都知道,在中國古代,從周朝開始,設定六部,吏、戶、禮、兵、刑、工部,兵部就是六部之一,在隋朝三省六部制度形成,唐朝得到完善六部被劃到尚書省,到了明代,六部直接歸皇帝管。侍郎這個官職是尚書的屬官,也就是副職,兵部侍郎就是兵部的副部長這樣一個職位。

    開啟網易新聞 檢視更多圖片

    兵部,作為六部之一,是和軍事相關的一個機構。但實際上,兵部在絕大多數時候,是沒有多大的軍事權的,負責的大多數都是行政類和後勤類的工作,比如說武職選授、處分及兵籍、軍械、關禁、驛站等。相對來說,歷朝歷代中,明朝的兵部權力最大,清朝的兵部職權最弱。

    明清後期,尚書侍郎就慢慢成為一種榮譽職銜,對重大的軍事行動的主將或是地方重要的駐守將領都會在他們主職銜後加一個尚書或侍郎的榮譽職銜,只是為了提高他們的品級,以便和其他部門的溝通交流,以示朝廷的重視,但不能對部裡的具體事物有干涉,在京城部堂裡坐堂的侍郎才是正主。

    兵部,在古代,屬於六部之一,而六部制度始於西周,終於晚清,橫跨兩千多年曆史。

      6部,指的是朝廷裡六個政府部門,而六部裡面,禮部負責制定禮儀;工部又稱水部,負責帝國的大大小小工程;戶部負責人口統計以及財政、稅收;而刑部負責辦案;吏部負責官吏升遷;最後是兵部:兵部負責軍隊管理。

      六部相對來說,對帝國都是不可或缺的,而《孫子兵法》開篇就說過,軍事是國家的頭等大事,關乎生死存亡,因此要重視。

      因此說,兵部的主事人員,關乎到帝國的安全,因此歷代天子任命兵部官員的時候,都是非常重要的。

      兵部的官僚體系

      一般來說,六部(包括兵部)在內,最高的長官往往是尚書——比如禮部尚書、刑部尚書,兵部的最高長官是兵部尚書。

      在明朝之前,中國的官制比較穩定,一般來說,代表國家的正國級幹部只有一個,那就是皇帝(當然也有兩個並存的,比如太上皇按照現代的觀念,算正國級)。

      而丞相,則屬於副國級。當然,很多朝代副國級不止一個,比如秦朝秦始皇那會兒,秦帝國推行三公九卿制度,所謂三公,包括丞相和太尉,而秦朝的太尉,級別上和丞相是對等的。

      而六部尚書,地位僅次於丞相,在大多數時代,六部是歸丞相領導。兵部尚書大體上,相當於民國時候的陸軍總長、當代的國防部長。

      說到兵部這個制度設計,不得不佩服中華民族祖先的高階智慧:因為在21世紀的今天,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軍隊的管理權和指揮權,是分離的,比如美國,美軍的指揮權在總統手裡,但是美軍管理權不在總統手裡,把指揮權和管理權分開,是近代歐洲才想到的事情。

      而中華先民,早在西周那會兒就具備這個意識了,並且在後世不斷完善:比如說兵部尚書對軍隊有管理權:比如將領的任免、工資待遇啥的,以及駐軍排程,都屬於兵部掌管,但是一旦戰爭爆發,軍隊指揮權,則不在兵部的許可權範圍內——事實上兵部尚書大部分時候是文官,而文官制度管理軍事,這一方面,中國也是遙遙領先全世界的。

      兵部尚書大體上相當於正部級。而兵部作為一個龐大的機構,光靠一個尚書肯定管理不過來,於是古代朝廷在兵部尚書之下,設立了兵部侍郎這個職務。

      所謂兵部侍郎,顧名思義,帶有輔佐的意思。

      兵部侍郎大體上相當於兵部尚書的副手,在兵部尚書的授權下,替兵部尚書處理一些兵部的具體工作。

      一般情況下,兵部只有一個尚書,以及不超過三個的侍郎。而兵部侍郎在民國,對應職務叫做陸軍部次長,在當代,對應國防部部長這個職務。

      按照級別來劃分,兵部侍郎在當下,大體上相當於副部級這個級別。

  • 16 # 粵看粵影視

    兵部侍郎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副部長。兵部相當於今日的國防部,而侍郎是兵部裡面僅次於尚書的官職。兵部掌管武官選用及兵籍、兵械、軍令等。兵部一般設有:尚書一人,隋唐正三品,明正二品;侍郎二人,隋唐正四品下,明清正三品。四曰庫部。唐至北宋前期為正四品下,元豐改制後從三品,北宋前期為文官遷轉階官,元豐改制後為職事官。明代正三品,清代為從二品。

    兵部在明朝職掌全國軍衛、武官選授、簡練之政令。清職掌全國綠營兵籍及武職官員的機構。職掌內外武職官員的除授、封蔭之典,乘載、郵傳之制,甄核、簡練之方,士籍、軍實之數。

    深遠拓展

    兵部下設四司:

    1、武選清吏司,考核武職官員的品級與選補、升調、承襲、封贈諸事,並管理土司;

    2、車駕清吏司,掌全國馬政及驛傳等事;職方清吏司,掌武職官員的敘功、核過、撫卹、軍旅之簡閱、考察、巡防等事,並管理關禁與海禁;

    3、武庫清吏司,掌全國之兵籍、軍器並武科考試之事。此外,清設稽俸廳,掌稽察武職官俸;

    4、會同館,管理京師驛傳事務;捷報處,掌遞送文書

  • 17 # Eleazarchen

    兵部侍郎:

    中國古代的一種官職,再來說說侍郎這個官名,侍郎屬於郎官的一種,在漢代郎官分議郎、中郎、侍郎、郎中四等,兵部副長官,明代從二品,清代為正二品。“兵部”乃六部之一,“兵部”源於三國魏“五兵制”,隋唐以後設立兵部,掌全國武官選用和兵籍、軍械、軍令之政,歷代相沿。

    兵部侍郎相當於什麼官:

    兵部侍郎是兵部副長官,明代從二品,清代為正二品。相當於今日的國防部次長。“兵部”乃六部之一,“兵部”源於三國魏“五兵制”,隋唐以後設立兵部,掌全國武官選用和兵籍、軍械、軍令之政,歷代相沿。即今天的國防部。“侍郎”,相當於今日的副部長、次長。尚書是部長,侍郎是副部長、次長。

    以上歷史資料顯示,早期是跟隨皇帝的隨從地位地,唐代時期六部都是以侍郎為長官職的副職地位逐漸提高,部寺郎的職位的重要,職位相當於部長副部長,兵部掌握軍權其總管是兵部尚書,相當於副部級地位相當當高,到了清朝都集中給皇帝統一管理一統天下,引用:(而在清朝的時候,兵部侍郎這一職位的權利卻又一次慘被削弱,還是因為中央集權的程度再一次得到了加深,為了將權利牢牢地抓在自己手裡,清朝統治者設計了一個部門,那就是軍機處,軍權主要集中在了皇帝和軍機處中軍機大臣手中,兵部侍郎的權利又一次從自己手中滑走)。

    總的來說兵部侍郎這一官職,相當於現代的部長級職位,這是唐代以後的提升,早前也是為了皇帝的像貼身保鏢似的為皇帝服務,雖然說地位低,但在唐代之後的地位提高也是同時為皇帝分擔了工作,為國家的服務增加了兵部侍郎的級別,可以說皇帝的軍權都落在兵部侍郎手中,當時的作戰守邊疆也是由總管兵部尚書來處理皇帝的旨意,隨著朝代的變換,兵部侍郎的官職逐漸沒落了~。(圖片Cr瀏覽器)

  • 18 # 曉日朝升

    兵部,在中國古代屬於六部之一。而六部的制度在隋唐時期正式誕生,而自明朝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後權利有了相當大的提升,權利僅次於皇帝之下。

    六部之中行政最高級別的屬於尚書。兵部尚書主要的職責是管理國家軍隊,負責國家的國防安全,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正部級。而兵部侍郎是在尚書之下幫助輔佐,相當於現在的副部級,在尚書的授權下處理一些兵部具體工作。

    看似兵部掌握國家軍事大權,但實際上在古代大多數的時候主要負責行政內和後勤的工作。比方:武職選授,處理兵籍,軍械,關禁,驛站等。

    當然要論兵部侍郎的職位在古代也是不可多得的重要位置,在兵部也不會超過三個以上的侍郎,也屬於權利之中的核心存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整合塊發熱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