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靈旅途木木夕

    這句話出自莊子,意思是,我的生命是有盡頭的,而知識是沒有邊界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尋無盡的知識,這是很危險的呀。

    莊子一直崇尚“無為”的思想,凡事不過分追求,不在乎成事成名,只在乎山水之間,如此才有“莊生曉夢迷蝴蝶”。

    其實,我們也可以把這句話做一個正面理解,就是不要太追求大而全的人生,也不要妄圖掌握所有知識,如果我們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小而尖的知識學習,反而能夠有更大的收穫。

  • 2 # 不執一切法

    首先那,我們找出處。

    這句話出自《莊子》

    意思是,人生是有限的,知識是無限的,有限的人生追求無限的知識,是不可能的。

    這句話最多的理解是:做什麼事都不要太過追求絕對,適可而止,永遠有你達不到的目標,何必苦苦苛求。

    莊子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認同以一個人的全部時間去追求知識。

    這並不是意味著莊子反對求知,相反,這句話真正要講的是,要去掌握學習的方法,一味的悶頭鑽研,是不會學到更多的知識的。

    知識之外的見識更是財富。

    這句話我是這麼理解的,希望可以幫到您。

  • 3 # 24K讀書記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出自《莊子·內篇·養生主第三》,字面上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度的,但是知識是無限度的,知識無窮無盡,在有限的生命裡去追尋無限無盡的知識,是很危險的。那麼莊子是不是提倡不要去學習知識了呢?我認為莊子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聖人,所提倡的並不是字面上的意思,而是另有深意。

    【原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01 從理解莊子開始

    莊子是戰國時期的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姓莊名周,叫莊周,蒙人(現在安徽蒙城,另外說法是河南商丘、山東東明)。他是楚莊王後裔,後因亂遷至宋國,是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莊子思想主張“天人合一”“清靜無為”

    “天”與“人”是相對立的兩個概念,“天”代表著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為”的一切,與自然相背離的一切。“人為”兩字合起來,就是一個“偽”字。莊子主張順從天道,而摒棄“人為”,摒棄人性中那些“偽”的雜質。順從“天道”,從而與天地相通的,也就是莊子所提倡的“德”。

    莊子在學習知識方面主張的是“至知或無知”,即知識不能簡單地說“越多越好”或“越少越好”,而是要區別清楚。正確的知識越多越好,謬論的知識越少越好,即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學習知識的過程,是增加知識的同時,也要做到鑑別知識。換一種說法就是要掌握正確學習知識技巧,只學習正確有用的知識。

    02 正確理解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並不是字面上的意思,正確的理解應該是:人在有限的生命裡,去學習無窮無盡的知識,一生都要學會鑑別知識的真偽,不能讓無窮的“偽”知識充當自己的一生,而是要在有限的一生之中學習到一生裡所能夠學習的“真”知識。

    這樣子的理解非常符合莊子所提倡的“天人合一”和在學習知識方面提倡的“至知或無知”的思想。當然,我們還需要進行深入地理解透莊子的意思,學習知識是從鑑別知識開始,只學習“真”知識,剔除“偽”知識。人的生命是很寶貴的,也是很有限度的,在鑑別知識真偽的同時也會花費很多時間,因此更重要的是掌握鑑別知識的技巧。

    03 如何學習知識?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在《論語》中提到學習的態度應該是:以學習知識為一件快樂的事,即以學習為樂趣,把學習當作一種樂趣。莊子所提倡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區別學習,學習知識先從鑑別知識開始。結合孔子和莊子兩位聖賢的思想智慧,可以得出學習的正確方法和步驟是:

    第一步:鑑別知識,區分真偽,學習有用的知識,沒必要把時間花費在無用的知識上面。

    第二步:以學習為樂趣的態度去學習,快樂地學習,不能把學習當作是一種負擔。

    第三步:要學會運用學習技巧,學會歸納總結。

    第四步:知識不能停留在表面,要經過思考,再過濾,轉變為自己的知識。

    第五步:學習知識要會儲存,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

    第六步:溫故而知新。

    04 結束語: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理解先賢古文智慧的時候,不能停留在表面意思,需要從先賢聖者所提倡的思想開始,層層剖析,再深入理解其中的深意,也是一種讀書學習的方法和技巧。

    善讀書愛寫作,觀影視評書籍,用文字分享知識,帶你領悟不一樣的世界。

  • 4 # 向姐風馬牛

    是在告訴我們,要讓知識為我所用,而不是為了學知識而去學知識。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必然不會有好的結局的。

    那要怎麼辦呢,要讓知識為我所用,對知識做出一定的選擇,畫一個圈就能將無限的知識,變成有限的知識了。

    所以古人會勸人精一技,比如“術業有專攻”、“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都是在告訴人們,要把握知識的主動權。

    《大學》中的為學之道: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知止”的意思就是,知道應該達到的境界。也就是在給無限的知識畫個圈,有了這個圈從無限變成有限,心才能安定。

    所以說,先給無限的知識畫個界限,才是正確的為學之道。

  • 5 # 張正才中醫健康講師

    記得我們剛開始學習古代文學時,老師一再告誡我們,要想正確解釋、理解原文,一定要注意以下原則: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切忌望文生義、斷章取義。也就是說,要想正確解釋一個古詞,必須把它放在整句話的語境裡,結合上下文才能正確理解。同理,正確解釋一句話、一段文章,就得結合整段內容或者整篇文章來進行分析、研究,才能正確理解。

    過去我們學習“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這句古語時,往往只注重開頭一句話的意思,著重以此指導自己的人生實踐,沒有結合下面的文字,更沒有結合整段、整篇文章進行理解,這樣難免有失偏頗,不能正確領會作者的思想,真正理解文章的精神實質。另外自《古文觀止》以降,我們學習《莊子·內篇·養生主第三》,一般只是將“庖丁解牛”這個寓言節選作為教材,未能全篇通讀。這樣由於缺乏全面完整的理解,必然在應用中存在缺陷。其實全篇三部分是一個整體,“庖丁解牛”及其它三個寓言故事都是為首段服務的,只有將全文結合起來全面分析、理解,才能領悟作者的真諦。

    現在我們來看看出自 《莊子·內篇·養生主第三》的首句話,原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之後的行文是:“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一般來說,大都這樣解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窮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的知識,是要失敗的。已經知道了這個事實還要為之,失敗是確定無疑的了。做好事不去追求名利,做壞事不去觸犯刑法,把順著自然規律去做,做為處事的法則,就可以保護生命,保全天性,可以養護精神,享盡天倫。”這是第一部分,為全文的綱領,總論養生之道,要做到“緣督以為經”,即秉承事物中虛之道,順應自然的變化與發展。

    首段文字下面就是完整的“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為全文的第二部分。它以庖丁解牛,比喻人之養生,說明處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虛“有間”,方能“遊刃有餘”,從而避開是非和矛盾的糾纏。餘下三個寓言為第三部分,進一步說明聽憑天命,順其自然,“安時而處順”的生活態度。

    莊子思想的中心,一是無所依憑,自由自在,一是反對人為,順其自然,本文字裡行間雖是在談論養生,實際上是在體現作者的哲學思想和生活情趣。由此可見,我們以前對“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違背了莊子本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面部表情體現演技”這個梗是什麼時候開始的?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