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元寶155414214
-
2 # 彌陀的如意寶佛感
善!心情好百病不生。(佔百分之七十)。忍飢是法寶!七,八成飽。鍛鍊適當,中庸,(百走不如一走,(快走),百走不如一吼!(丹田之氣,少林內功)。適當營養。祝大家如意安康!
-
3 # 乾坤224630279
首先說中醫,有數千年的歷史,是中華民族同疾病作鬥爭的經驗總結。她是在古代的唯物論和辨證法的思想影響和指導下透過長期醫療實踐形成的醫學理論體系。有“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故而天人地合一。所以談之所謂養生,個人認為不過是人要順應自然而行,逆之則損。作為一個整體,維持生理相對平衡,不外乎從氣血,髒象,經絡……等方面調節以達到養生目的。
而從個人觀點,人各有別,基因不同,生長環境各異,所以只要不是逆其自然,沒必要特意養生。
-
4 # 鄉野艾小敏
人與自然相結合,順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五穀為主,不逆反自然生活規律,保持好的心態,不攀比,內心知足。
-
5 # 博學養生
中醫養生就是運用各種中醫方法進行養生保持身體健康。但是中醫養生到底養什麼,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經過歷代中醫養生專家的實踐和體驗總結出,養生主要有七養,但是養生要根據個人體質的不同而有差異。
中醫養生就是根據生命規律,採用各種中醫方法進行養生,保持或增進健康,減少疾病,以延年益壽。
保健養生:中醫養生究竟養什麼
歷代中醫養生家由於各自的實踐和體驗的角度不同,他們的養生活動在調節飲食起居、服用藥物、採用醫術(針灸、按摩、推拿等)、練習武術氣功、修養精神、節制慾望、修養品德等方面各有側重,也各有所長,各有所用。
中華民族養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藥、飲食、宗教、民俗、武術等文化方面的養生理論。其內容不外以下四點:
1、形神兼養:
-在養生過程中既要注重形體養護,更要重視精神心理方面調攝,所謂形神兼養、守神全形、保形全神等。
2、綜合和審因施養:
養生不拘一法一式,應形、神、動、靜、食、藥等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進行養生活動。另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時之不同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所謂審因施養、辨證施養。
3、順其自然:
順其自然體現了“天人合一”思想,強調在養生過程中要符合自然規律,不可違背自然規律。同時也要重視人與社會的統一協調。正如《黃帝內經》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4、動靜結合:
現代醫學主張“生命在於運動”,中醫也主張“動則生陽”,主張運動健身,但中醫養生也主張“動中取靜”、“不妄作勞”。
養生內容是在養生理論指導下,歷代逐漸建立起來的,並不斷髮展與完善。主要包括以下七方面:
1、形養:
主要包括形體鍛鍊、體育健身活動。內容融合了醫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2、氣養:
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3、神養:
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融合了傳統醫藥、宗教和民俗文化內容。
【幾種天然蔬菜,糖尿病多既美味,又助於糖尿病防治,更健康】1、番茄番茄十分適合糖尿病患者食用。番茄富含鐵元素、維生素 C、E 等,可以幫助糖尿病人控糖降壓,還能提高高密度脂蛋白。2、菠菜菠菜富含葉黃素,能預防糖尿病的眼部併發症。菠菜還含大量的膳食纖維、B 族維生素、鐵、鈣和維生素 C 的重要來源,也是非常適合糖尿病患。3、蘆筍蘆筍所含香豆素等成分有降低血糖的作用,經常食用蘆筍,可改善糖尿病病情。4、蘑菇蘑菇營養豐富,其中富含的鉀元素還有助於控制血壓,膳食纖維能幫助糖尿病人預防心血管併發症。5、豆類菜豆和小扁豆等豆類,具有低脂肪、低熱量、高纖維、高蛋白的特點,其含有的豐富纖維可以延緩葡萄糖進入血液的速度,阻止血糖峰值的出現.#真相來了# #健康真相館# #超能健康團# #健康科普排位賽#
-
6 # 老中醫王聖尉
中醫養生最早見於《黃帝內經》在開篇《上古天真論》首起問題就是關係功能衰退和壽命的問題:“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其次是《神農本草經》則不斷提出“不老”的概念。中醫學和中藥學的發展不是依靠偶然的經驗積累,而是大量先哲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所進行的探索。
正如老子在《道德經》中曾經講到,那些善於養生的人們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傷害。他們知道如何透過正確的飲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從而獲得健康,也會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長久。當人們能夠遠離病痛,自然就能延緩衰老,延長壽命。
中醫養生的核心:
一、天人合一的養生觀:
中醫認為,天地是個大宇宙,人身是個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無時無刻不受天地的影響,就像魚在水中,水就是魚的全部,水的變化,一定會影響到魚,同樣的,天地的所有變化都會影響到人。所以中醫養生強調天人一體,養生的方法隨著四時的氣候變化,寒熱溫涼,做適當的調整。
二、陰陽平衡的健康觀:
陰陽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養生的目標就是求得身心陰陽的平衡。什麼是陰呢?陰就是構成身體的物質基礎。什麼是陽呢?陽就是能量,陰陽是相對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動的、發熱的、都屬於陽;凡是向下的、往裡的、發冷的、都屬於陰。身體之所以會生病是因為陰陽失去平衡,造成陽過盛或陰過盛,陰虛或陽虛,只要設法使太過的一方減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陰陽再次恢復原來的平衡,疾病自然就會消失於無形了。所以,中醫養生高度強調陰陽平衡,健康一生。
三、身心合一的整體觀:
中醫養生注重的是身心兩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體的鍛鍊保養,更注意心靈的修煉調養,身體會影響心理,心理也會影響身體,兩者是一體的兩面,缺一不可。
-
7 # 農夫山泉有點田Z
隨著人們生活的提高,越來越關注養生,下面就和大家聊一聊,什麼是中醫養生呢?
第一就是以中醫的理論為指導。以整體觀為指導思想,以辨證施養為實踐特點。第二就是以和諧適度為宗旨。養生保健,體現陰陽平衡。寓養生與生活之中,無太過無不及。第三就是以預防疾病和延緩衰老為核心。預防疾病是養生的首要任務。第四個就是以綜合調理為原則,中醫養生強調全面的綜合的,防病保健,針對各種不同的特點,有的放矢進行養生。第五個就是一適應範圍廣範圍模式,養生的目的是防病,其適應的物件應該包括大部分人,上至老人,下至小兒。綜合以上,中醫養生就是結合中醫的特點,來進行一系列的措施,以達到養生的目的。 -
8 # 織膳養生
中醫養生重在整體性和系統性,目的是預防疾病,治未病。中醫理論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黃帝內經》,而織膳早晚茶的方子就源自《黃帝內經》,早安茶健脾祛溼,晚安茶固本安神,是養生的好幫手,早一杯晚一杯,喝出健康每一天。
-
9 # 夏至初夏一海岸線
傳統中醫講究,望、聞、問、切來給人看病。而病的由來則透過日常生活習性,不注意調理,日長月久產生的。所以,在中醫裡面更提倡“養”字。
中醫中的養身有各種各樣,根據人的身體情況,處在不同年齡段,養身的方式方法不同。其實養身最主要的在於養心,心為身體的中心,身體各臟腑各區域的供給多由心來推動。
傳統中醫認為人們在季節更替的時候,需特別注意對心臟的呵護。應順應天氣變化,多進行戶外活動。心為陽髒、主陽氣。心臟的陽熱之氣不僅維持本身的動能,對全身也有溫養作用。人體的汗液調節、水液代謝都與心臟密不可分。
據醫典記載:“心為一身之主,臟腑百骸,皆聽命於心,故為君主。心藏神,故為神明之用。”
老年人應特別注意養身,隨著年齡越大,身體各項功能在減弱。氣血易滯、血脈易阻。應少食多餐,多喝水,忌菸、酒,飲食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主,早晚常鍛鍊身體。促使氣血通暢,心脈無阻,推動血液迴圈及身體各臟腑功能,預防動脈硬化。
養身要有意識的調養。保持心情愉快,神清氣和最重要。切勿心煩氣燥,情緒高低起浮的。
-
10 # 雪夜彎弓
中醫是怎麼養生的?其實這並不是什麼神秘的理論,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只要不是過分不愛惜身體的人,都在有意或無意的遵循著這套理論。
我們先來看一段《黃帝內經》的文字,如果把他翻譯成口頭語,你會發現,它所講的道理其實大家都耳熟能詳了。
黃帝問岐伯:“我聽說上古之人,年齡超過一百歲還活蹦亂跳的;為什麼今時之人不行了呢?才五六十歲就老態龍鍾,難道世道變了?還是人的體質差了?”
岐伯說:“上古的時候,那些懂得天道之人,向陰陽學習,行為合於養生之道,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勞逸結合,故能保持身體和精神的完備,從而終其天年,活到百歲以上。
今時之人則不然,喝酒當喝飲料,糟蹋自己的身體是家常便飯。特別喜歡醉酒行房,用慾望耗竭其精,凡事只圖心裡痛快,不知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況,所以年滿半百就衰老了。”
請看,岐伯並沒有講大道理,講的都是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飲食要有節制,不要遇到好吃的就撐一肚皮,遇到不好吃的就挑嘴,餓著肚皮。更不要早一頓,晚一頓,飲食缺乏規律性。然後要起居有常,不要熬夜、懶床,也不要過於勞累或者過於安逸等等。隨後又講了酒色傷身的道理,都是我們能夠理解的。
接下來,岐伯又講了如何從精神層面上去養生,這個有點難遵行了。
岐伯說:“上古聖人教導我們說,對於“虛邪賊風”要懂得適當躲避(一天沒事不要出去風吹日曬雨淋),要懂得恬淡虛無,不要為了爭名奪利而勞心費力,少點慾望,保持心安,適當勞作,別生悶氣,吃什麼穿什麼都無所謂,而且不要互相攀比等等,凡事合於天道、自然,這樣何愁不活過百歲而不衰?”
關於養生,岐伯這番話到此為止了,是不是大家都懂?但似乎操作性不強,讀了感覺被騙了?(你以為隨隨便便就能活過一百歲?)下面我來說點操作性強的,你只要真的做到了,活到九十九沒問題。
總共九個字:吃得下,睡得著,二便通!
人只要做到這九個字,絕對百病不侵。那麼要如何去做呢?
第一,飲食習慣要好,過於辛辣、油膩、燥烈的東西少吃,每餐八分飽(保護脾胃功能),飲食有規律。這非常重要,中醫講: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你們看,凡是不能進食的病都比較嚴重?
第二,保證睡眠的充足。你問我睡不著咋辦?那麻煩了,說明你身體已經出現不健康的訊號了,請及時找出來。如果說胃氣是保護身體素質的第一關,那睡眠就是保護精神素質的第一關。
第三,保持大小便的暢通。這是為了讓體內產生的廢料及時排出體外的重要途徑。其重要性就不用多說了。總之,所謂養生,只要圍繞三個方面就可以了。不要這也補,那也補,沒用的。
-
11 # 王勝軍主治醫師
能否長壽完全在於個人的保養現在人們總以為古人身體先天強盛,所以長壽者多,恕不知現在也有很多人是長壽的,只因大家各據一方,無法一知道而已,一般而言,尋求長壽的方法大致有兩點,一是耐心,仁慈寬厚,一是生活起居,注意保養,這兩點一陰一陽,一表一里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養生之道雖然非常玄妙深奧,但並不崇尚怪端異說,儒,釋,道,三教,都是教導人們修身正心立身行己,從而做到無所欠缺
-
12 # 艸屮芔
中醫養生更多的是心理的安慰。有時候可能會適得其反。更多的人是打著中醫養生來騙錢。最好的養生就是膳食均衡。經常運動。睡眠有規律。戒掉菸酒。心情愉悅,世上沒有神奇的食物和特效藥。電視上出現過的所謂養生,例如。什麼綠豆?瑪卡。哪一個不是騙人的?還有冬蟲夏草。吃了非但沒有任何好處,而且還會引起砷中毒,這是國家藥監局說的。
-
13 # 全科溫大夫
根據個人先天經絡缺失和舌診,臟腑辯證來給出個人調理方案,中醫中醫養生調理慢性病都是靠譜的!很多西醫無法治療的情況,中醫可能就是生命的最後救命稻草
-
14 # 儉德醫家
養生保健是當今社會的熱點,各種觀點、方法層出不窮,言之鑿鑿,此起彼落。主張“動養”者,說是“生命在於運動”;主張“靜養”者,說是“精神內守,病從安來”。倡導“素食”者,辯言素食“更有益於健康”;倡導“雜食”者,辯言“能均衡保證身體營養。
中醫遵循的養生原則來源於《黃帝內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意思是自古以來,知曉養生道理的人,效法四時季節氣候變化,和諧應用各種養生方法。飲食有節度,起居有規律,不任性消耗自己的體力和精力,所以能夠保持身體和精神都健全,順利達到自己的預期壽命。這是中醫倡導的養生保健總的原則。
《黃帝內經》說:“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從安來?”意思是異常氣候變化,規避要及時;心靜淡泊,無慾無求,正氣就會正常執行;精氣和神氣固守體內,疾病就無從發生。“外避傷害,內守精神”,是中醫倡導的養生保健的行動總綱。
其實,養生保健並無一定之法。按照中醫的養生原則和總綱,順應自然、適合自己,有節度和規律,量力而行;外避傷害,內守精神,才是最重要的。 例如,以體力勞動為主,終日勞作不止者,不妨以靜養為主;而以腦力勞動為主,終日靜坐少動者,不妨以動養為主。肥胖三高者,一段時間內以素食為主是適合的養生方法;瘦弱體虛者,雜食更有益於健康。
-
15 # 不良文化鬥士
都是傳統中醫依據臆想編造出來的矇騙之術。刻意在為自己的認為製造虛假 宣傳誇大事實效果的花言巧語。中藥到底能不能治好病,以我親身體驗證明沒有任何可能。中醫的養生到底是否起作用,以中醫大家們的親身經歷告訴人們,沒有這種可能。不信是不是,你去以去問問丁甘仁,朱良春,何任,李可,鄧鐵濤,鬱仁存還有倪騙子。日本廢除漢醫後反而人均壽命最長,疾病發生率最低,癌症五年存活期比我們高兩倍。為什麼?好好想一想是人都能明白。是陳舊落後含糟粕的腐朽文化給人們的健康帶來的不利因素,是中藥的毒副作用給華人帶來不知情的嚴重傷害。一邊大談養生,一邊自己服下苦果中毒,還談什麼中醫養生。
-
16 # 中醫醫師程聰
真正的中醫養生是“動”“靜”結合、“精神內守”、“飲食有節”
“動”
現代科學倡導有氧運動,認為有氧運動可以改善肌肉的緊張與疲勞,促進食慾,增強心臟泵血功能,加快人體的新陳代謝,增強抵抗力。
其實,最佳的運動方式是“導引功”,如八段錦五禽戲,太極拳,這其中的每一種功法,都有其獨到之處。八段錦有八個動作,分為八句口訣,即“雙手託天理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鵰;調理脾胃虛單舉;五勞七傷往後瞧;搖頭擺尾去心火;兩手攀足固腎腰;攢拳怒目增氣力;背後七顛百病消。”
具有行氣活血、調整五臟六腑功能的作用,很多人做完第一個動作之後就感覺頸肩部痠痛好轉。這套功法配合呼吸一起,效果更加。做完一遍也就十分鐘左右,微微汗出即可。
“靜”
道教修煉講究的就是一個“靜”字,拋棄心中的雜念,將自己放空,如同佛家的“坐禪入定”,都是要求內心平靜。
曾國藩也認為“最是靜字功夫要緊”,“靜”就是修身養性,心態平和,處事不驚,對健康是有利的。
中醫認為,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無論哪種情志過極,對身體是有損害的。如能處之以“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自然不易得病,健康長壽。
精神內守
《黃帝內經》雲“虛邪賊風,避之有時,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不僅要避免外界不健康的因素的傷害,還應該將“神”內守,不要有過多的貪慾和追求,病氣就會抵禦在外。
《黃帝內經》又云:春天,萬物以榮,應當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
夏天,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之氣相交,人們應該在夜晚睡眠,早早起身,不要厭惡長日,情志應保持愉快。
秋天,“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應當早臥早起,使志安寧,以減緩秋天的“肅殺”之氣對人體的損害,這是與秋天的“氣”相應。
冬三月,是生機潛伏,萬物蟄藏的時令。當此時節,水寒成冰,大地開裂,人應該早睡晚起,待到日光照耀時起床,要使神志深藏於內,這與冬天之氣相應,逆之則傷腎。
國學大師南懷瑾也講了個故事,他說,我們人啊,去外面看花看世界,要把花,把美景,看“進來”,看到眼睛裡面來,而不是被花,吸引過去。這其實就是“精神內守”。
飲食有節
這個應該不用多說了,大家都是知道的。很多病都是吃出來的。肥胖、高尿酸血癥、高血壓、糖尿病等等都與飲食有關。
中醫養生強調人與自然想協調統一,一切順勢而為,不要突破生理限度,更應該遵循《內經》的方式方法。
回覆列表
中醫養身也好,治病也好,主要的根本是固護陽氣。氣分陰陽,也就是正氣可分為陰氣和陽氣。陽氣好象天上的太陽,給大自然光明和溫暖,如果失去了它,萬物不得生存。人體若沒陽氣,體內就失去了新陳代謝的活力,生命就停止。所以人體陽氣有維持生命機能,保衛機體和抗禦外邪的作用。而陰氣,是五臟主藏精氣,為陰,主裡。五臟是生化和儲藏氣血,津液,精氣等,精微物質,主持生命活動的。所以陰代表著物質的儲藏,是陽氣能量的來源,陽代表著機能活動,起著衛外而固守陰精的作用。所以只有固護陽氣才能百病不生。扶護陽氣有三點,一,要順應自然,夏天是陽氣最多的時候,要藉助天的陽氣。二,曬太陽從背部曬,因背有很多重要的穴位,曬後背能疏通背部經絡,對心肺大有益處,能驅除脾胃寒氣有助於改善消化功能,等等。三,調整自己的心態,中醫認為喜,怒,思,憂,恐,分別對應著心,肝,脾,肺,腎。七情也分陰陽,喜就屬陽,自己高興,快樂,它就能助長我們的陽氣,悲屬陰,自己悲傷,抑鬱,它就會損傷自己的陽氣,當人喜樂,高興的時候,陽氣就充分,就會感到精神愉快,全身舒暢,因為它能促使氣血流暢,營衛通調。從而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