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知足常樂0724
-
2 # 黃河頌406
水馬拆除後橋面再次震盪說明這根本就不是什麼渦振!時間會證明這應該是共振現象。
我來科普一下:當橋面車輛達到一定數量且大都保持某一共同速度行駛時,車流如同水流,其震盪頻率與橋面形成了共振,該共振還會引起周邊其它物體一起振動,此起彼伏,連綿不斷,即便車輛停下來或者封了橋,共振也會持續一段時間。
-
3 # 何斌147333039
謝謝邀請!首先申明不是專家。此次虎門大橋的”有感共振”,說明橋樑振幅肯定超限,會影響橋面上汽車行駛安全。及時採取關閉橋樑通道是完全正確的,應該點贊!看了專家們的給的原因,是橋樑上維修施工用的水馬擋牆改變了氣旋,引起了渦振,這可能是原因之一。本人認為是水馬擋牆中的水造成的,在橋樑本身正常振動的情況下水馬中水“ 隨波盪漾”進一步強化了橋樑的共振,結果變成了”有感共振”。虎門大橋主橋長4.6公里,主跨888米,每個水馬長102釐米,裝水100kg。橋兩邊近千噸水隨橋在㨪動,這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個人看法歡迎指證!
-
4 # 北溪明
虎門大橋橋面出現波動,應該是高溫天氣引起的冰火兩重天效應。這幾天,虎門大橋周邊氣溫升溫太快,橋面跟箱梁的溫差太大,橋面加上車流因素,溫度應該超過70度,而箱梁面對江面一側溫度一般維持20幾度,橋面上下受熱不均,熱脹冷縮,導致箱梁變形,而箱梁變形釋放的結果就是橋面出現波動。
橋面出現波動,還有一個主要因素是箱梁的金屬結構效能發生改變了。箱梁受力導致箱梁內部應力一直不停交換,這樣持續20年,箱梁金屬的延展性、彈性已經弱化,達到極限值,已經不能正常完成熱脹冷縮平衡,於是箱梁發生形變,導致橋面波動。
現在,出現波動後的大橋整體結構內部應力更加複雜,更多應力無法釋放,都會急著找機會釋放,今後,橋面會繼續出現波動現象。
至此,我認為,虎門大橋已經報廢了。
箱梁需要拆除更換,修復時必須要配套可行的橋面降溫設施,在橋面溫度超過55度時,自動向橋面噴水降溫,確保大橋內部應力在允許範圍。
-
5 # 土人老冒
我不是什麼專家,根據自己所學的知識對這一現象有自己的理解。專家說大橋的搖晃是兩邊後加的擋牆引起的渦振,不知道渦振的具體概念和定義是什麼,但是應該離不開大風的作用與橋樑結構形成的共振。共振的發生與大風的強度影響還在其次,重要的是形成震動頻率的一致,才是造成重大影響甚至是毀滅性打擊的根源。再換一個說法,大橋的晃動有很大一部分能量是風力的作用下大橋自身的重心位移所引起的,也可以說大風只是借力打力。由於汽車在整體體量上尤其是尺寸上的微乎其微,不容易在風力的作用下發生低頻率的振顫,也就不會形成共振,加上風力沒有達到足夠的強度單獨吹翻汽車,所以過往車輛會平安無事。
-
6 # 一品臺酒
我來替專家埃罵科普:大風能吹得虎門大橋上下浮動為什麼不會掀翻車子。風是上下刮的,在有汽車抓地力好。朋友們滿意不!
-
7 # kqwy
因為轎車的受風面積遠遠低於大橋的受風面積。看影片大橋波浪般晃動,感覺不僅是橋身晃,橋墩柱好像也晃動了。橋墩住長細比太大了,容易受彎變形,造成大橋整體晃動。和什麼水馬關係不大,要是那點水馬就能引起晃動,這個橋就更不安全了。
回覆列表
▲因為虎門大橋橋面是一種叫什麼來著的“渦振”幅度比較平緩,汽車的質量大,地球的引力基本上牢固吸引著車在橋面上。如果說是渦振頻率大,幅度大,你看它可以將汽車拋到虎門江裡去?
官方迴應說是虎門大橋橋面異常抖動的原因是“渦振”。在檢修橋面時,為了行車與施工員人員安全,擺放的水馬;擺放這些水馬後相當於把橋面護欄透風孔給堵住了,這樣水馬影響或者說打破了橋樑抗風平衡,,使大橋產生“渦振”。
專家組判斷說是由於沿橋跨邊護欄連續設定水馬,改變了鋼箱梁的氣動外形,在特定風環境條件下,產生橋樑渦振現象。此次振動不會影響橋樑結構安全和耐久性。
另外,橋樑建造師及專家們也有自己專業分析;認為截止6日上午11時,虎門大橋還有輕微振幅,原因可能不是水馬的問題。二次渦振成因為或者第一次渦振沒有直接聯絡。而是大橋其中的某一個受力點發生了變化,有機械阻尼結構變化大或者小了等等。
虎門大橋大修辦公室副總工程師張鑫敏5日晚曾經表示:後續發生抖動可能是慣性的原因,渦振會慢慢地自動消除。究竟是什麼原因拭目以待。反正我怕,不會開車從虎門大橋透過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