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男孩侯逸晨

    社會風氣問題,網際網路圈地為了什麼?錢!內容低質又如何?能賺錢就行了!

    以前你問小學生長大想做什麼?答案是科學家、老師、醫生。

    現在你問小學生的夢想是什麼?做官、做網紅、當明星。

    現實就是如此現實!

    現在你瀏覽網頁只彈出個廣告算是好的,什麼亂七八糟的連結都能彈出來!有人管麼?

    現在都不敢讓孩子用手機,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好奇點進去了誰知道看到什麼該看不該看的,多孩子影響多大!

    說白了都是為了錢,能搞些擦邊球就搞了,不突破底線就行。

  • 2 # 心棲谷

    大部分事物或者說商業模式都要經歷野蠻生長階段,大家為了流量,攻城略地,暫時對內容持有比較開放的態度。網際網路時代,講求速度,得流量者得天下,前期肯定不能要求過嚴,甚至會有流量扶持。所以你感覺到內容質量低,這是很正常的。等到天下已定的時候,就要著力提高質量了,優勝劣汰,質量低下的內容自然沒辦法出頭。因此,內容質量低下,就是競爭和發展階段決定的,總有一天事情會變化。

  • 3 # 至聯雲IPFS

    目前的網際網路大環境下,跑馬圈地是一種非常正常的現象,快速搶佔市場,短平快,沒有市場規模的專案不是投資者喜歡的專案,以中文內容為核心的網際網路自然也逃不過這個定理,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以中文內容為核心的幾個專案:

    1、百度

    百度是全球中文搜尋引擎第一把交椅,百度憑藉本地優勢,將世界級巨頭谷歌擠出了中國市場,然後就是百度發展的黃金時代,一家獨大,每年光靠排名廣告就賺得盆滿缽滿,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百度廣告一直被大家詬病,以魏則西為代表的醫療廣告事件,還有百度app部分頻道因為內容被相關部門約談整改事件等等,低質和無意義的垃圾廣告氾濫讓百度的估值越來越低。

    2、知乎、微博等

    知乎和微博等平臺都是使用者量驚人的網際網路巨頭之一,前期內容資訊質量較高,管控較嚴格,隨著使用者體量壯大,垃圾資訊、廣告慢慢就開始氾濫,使用者被各種低質量資訊包圍,使用者流失率較大。

  • 4 # 駭客日

    這件事情要分層次來看,網際網路圈地和內容質量低是兩個維度,兩者之間沒有必然關係。

    整個人類文明就是一場擴張與反擴張的圈地運動史,這是任何政權的本質,人類不可能達成大一統,不同文明之間一定有分歧,有野心,更有反抗。

    圈地運動放到商業上來說也是一樣,一個公司發展壯大的過程就是“圈地運動”的翻版。擴張業務,挖競爭對手的人才,收購公司,從而構建起自己的商業版圖。

    最近十年中國網際網路的發展史就是以bat為首的圈地運動史,bat在自己領域成為巨無霸之後,不斷透過收購兼併,拓展商業版圖。

    阿里巴巴,十年間收購了很多公司,以2018年為例:

    企業服務是阿里巴巴最重視、投資筆數最多的賽道:投資了軟體整體解決方案與服務供應商「潤和軟體」,管理資訊化雲平臺運營商「奧哲網路」;在財務稅務領域,阿里投資了出口退稅服務平臺「龍圖資訊」,小企業自動會計服務「噼裡啪」;在計算機視覺領域,阿里投資了深度學習平臺開發者「商湯科技」,人臉識別公司「曠視科技」。

    在交通出行領域,阿里投資了共享單車「ofo」和「哈羅單車」,車票查詢與線上預訂平臺「中國公路客票網」,智慧停車運營商「順易通」;在汽車電商領域,阿里投資了汽車新零售平臺「大搜車」;在車聯網及硬體領域,阿里投資了電動汽車生產製造商「小鵬汽車」;在汽車後服務領域,阿里投資了汽車後市場資料與創新應用解決方案供應商「明覺科技」。

    在服裝服飾領域,阿里投資了共享衣櫥品牌「衣二三」和「MsParis 女神派」,訂閱制男裝零售平臺「垂衣 CHAMPZEE」;在 3C 電子領域,阿里投資了二手手機數碼回收平臺「回收寶」;在生鮮食品領域,阿里投資了「1919 酒類直供」;在跨境電商領域,阿里投資了海外購物分享社群電商「小紅書」。

    不完全統計,2018年阿里供收購或者入股了76家公司!

    阿里的整個商業版圖太大,我們從電商版圖就可見阿里的龐大,見下圖:

    同樣的,面對激烈的競爭和自身發展的需要,騰訊也專門成立了投資公司四處出擊,給流量,扶持夥伴公司,構建自己的護城河。 不要以為騰訊只有遊戲和即時通訊,他在電商的佈局版圖如下,是不是很震驚?

    這種現象是不是隻有中國才有呢,其實不是的,在美國以"FANG"為首的科技巨頭也是四處擴張兼併達到自己的商業目的。

    由此可見,圈地運動是商業的正常現象,是市場化成熟的表現,能夠打破區域壁壘,提供更好的服務給消費者,但有時候因為壟斷也限制了市場的充分競爭。

    同質化嚴重,質量低

    在網際網路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很難創造出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商業模式是沒有任何秘密的,大多都是靠著公司的運營,管理層高效的工作來脫穎而出,比如小米總結的七字真言: 專注,口碑,極致,快。

    現在的商業同質化到什麼程度,舉一個例子好了,聊天軟體同一天同時上線三款。

    而在應用軟體市場,同樣型別的軟體多如牛毛,比如直播軟體,隨便一搜都是一大堆,本質上沒有區別,都是靠運營,靠背後的金主在支撐。

    這種現象,必然導致的結果就是同質化非常嚴重,內容質量低,有的甚至千篇一律。

    但其實這也是符合商業規律的,因為當一個風口起來的時候,資金瘋狂湧入,創業者也跟隨進入,但競爭一段時間以後,就會形成頭部企業,一旦江山定了之後,才可能在質量和創新上有大的突破。

    比如2010左右的“千團大戰”,當時因為團購剛興起,各路資金紛紛看好,不計成本的往裡砸錢,但最後走出來的就一個美團而已,美團在鞏固住自己的陣地之後才開始拓展,做了很多微創新。再比如現在滴滴也是從打車軟體中脫穎而出。

    總結一下,圈地運動和內容低質是在商業程序中一個自然的現象,企業在面對競爭和自身發展的同時,需要不斷的拓展邊界,同時也因為資本和人的因素,在某一時期會產生大量同質化的企業和內容,但最終大浪淘沙,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市場最終會消滅那些不思進取的企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電競?現在電競發展前景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