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文文情感故事

     周朝時候,有個孝子,叫做閔子騫。他是孔子的學生。生他的母親,早已過世了,他的父親娶了一個後妻,生了兩個兒子。那個後母很厭惡閔子騫,冬天的時候,給自己親生的兩個兒子,做了棉絮做的衣裳,給閔子騫穿的衣裳卻是隻裝著蘆花的。

    閔子騫

    有一天,他的父親叫閔子騫推車子出外。可是因為衣裳單薄,身體寒冷,一個不小心,不覺失掉了車上駕馬引軸的皮帶子。他的父親起初以為兒子太粗心很生氣,就用鞭子打他。鞭子把衣服抽破了,露出全是不保暖的蘆花,才知道大兒子是穿了蘆花的緣故。回家後,再摸摸另外兩個孩子的衣服,卻是暖和的棉花。父親的心裡明白了,是後母虐待了閔子騫,一氣之下,就要趕走後母。

    父親叫閔子騫

    這時閔子騫 跪下來衰求父親,說:"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母親在家,只有孩兒一人受凍,如果母親走了,家裡就有三個孩子要受寒。這兩句話感動了父親,留下了後母,也使後母知道反省改過,而變成了慈母!

    閔子騫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其中記錄了孔子的108項言行,共有360句、1080個字,三字一句,兩句或四句連意,合轍押韻,朗朗上口;全篇先為“總敘”,然後分為“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七個部分。“弟子”的意思比較多,北京市老百姓國學會鄧衛東老師指出,“弟子”的意思也應該與時俱進:在家,指孩子;在學校,指學生;在公司,指員工;在單位,指下一級;在社會中,指公民;在中華文化傳承中,指後學。“規”就是規範,就是規矩,就是規則,就是規律。

    就是規則,就是規律。

    2006年以來,和諧中國網總編、臺灣孔子學院特聘教授李耀君在學習研究《弟子規》過程中,與時俱進,對其進行修訂,形成了與時俱進的現代修訂版《弟子規》,並應邀在全國各地講解《弟子規》數百場。他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方面綜合論述,引經據典,深入淺出,透過對現代社會問題的深刻剖析,認為只有學習踐行中華傳統文化,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 2 # 愛歷史也愛美人

    閔子騫 (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87年) 名損,字子騫。春秋末年魯國(今範縣張莊鄉)人。出身貧寒,生母又過早去世,很小就從事體力勞動,經常隨父親駕車外出謀生,過著十分清苦的生活。後來拜師孔子,成為孔子"仁"、"德"理想的忠實推行者和積極宣傳者,以孝行名聞天下。終生不願出任官職,曾長期在今範縣一帶活動,直到50歲時去世。

       閔子騫性格沉靜而寡言,為人恭謹端正。他侍從孔子"誾誾如也"--在孔子身邊保持恭敬端莊的情態,不輕易亂作言語。子騫初見孔子時,面色菜黃,表現為明顯的營養不良,跟從夫子學習一段時間後,則透出健康的面色。子貢不解其中道理,問他面色為何有如此大的變化。閔子騫說:"我出身于山野蘆塘之中,後拜學於夫子之門。先生教誨我心存仁孝,又為我陳述古聖王治國之法,心裡非常喜歡。出門又看見富豪人家驅車外出時羽蓋旌旗,富麗堂皇,心裡又非常羨慕。此二者在胸中相互攻擊爭奪,心情不得平靜,因而面色難看。而今受先生之教日深,又有幸與幾位學兄共同切磋,因而學業大有長進,明白了進退去就的道義,出門再見到榮華富貴之象,就像看見糞土一樣不值一文,內心安靜而充實,故面色變得健康。"

       閔子騫把孔子提倡的仁德理想,作為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標,並時刻身體力行。因而,他同孔子一樣,最瞧不起"不義而富且貴者",決不做半點有損於仁德的事。當時,魯國執政季氏素聞孔門弟子的仁義賢德,託人請閔子騫去當費城的長官。閔子騫初時也想為國做點事情,就勉強答應下來,後來聽說費邑只是季氏的私人領地,於是決意辭去費宰職務。季氏派人再三遊說,閔子騫決意不肯,並對來人說:"好好地替我辭掉吧!若是再來找我的話,那我一定會逃到汶水之北去了(逃出魯國)。"季氏只好作罷。孔子亦稱讚他"不仁大夫,不食汙君之祿。"

       在孔門眾弟子中,閔子騫的孝行最為突出。他家境貧寒,幼年時生母就因病早逝,從小失去了母愛,生活艱辛。他的父親後來續娶,其後母狹隘自私,對親生的孩子百般照顧,而對閔子騫則另眼相看,甚是刻薄。嚴寒的冬天,後母為他們做冬衣,給親生兒子絮以絲棉,而給閔子騫絮以蘆花。對此,閔子騫並無怨言,對待繼母更加恭順。閔父常年在外經商,對此一概不知。有一次,同父親趕車外出謀生,他因為天寒渾身瑟瑟發抖,手僵而拿不穩韁繩。父親不明原由,揮鞭責打,襖破,一團團蘆花飛出。父親大驚,撫摸子騫後背,才知道兒子冬衣太單薄。父親深感內疚,決定休掉續娶的妻子。閔子騫知道了父親的想法,立即跪倒在地阻止說:"母在一子單,母去三人寒。"父親為子騫真誠的孝心所感動,打消了休妻的念頭。閔子騫對父母恪盡孝道,對兄弟也竭盡友愛之情,後來受到父母兄弟的交口稱讚,也為當時遠近人士所稱道。孔子曾深有感慨地讚歎道:"孝哉閔子騫!人不問於其父母昆弟之言。"(《論語》)

       閔子騫更是一個遵守禮儀的人,是孔子崇"禮"主張的維護者,以高尚的品德聞名當地。孟嘗君久聞其大名,想拜請為師,於是派一使者套上車馬前往迎請。閔子騫對使者說:"禮有來學,無往教。致師而學而不能學,往教則不能化君也。君所謂不能學者也,臣所謂不能化者也。"素以崇禮聞名的閔子騫當然不會違背禮制而答應孟嘗君的要求,因而婉言謝絕。盂嘗君得知其中道理,為子騫所折服,第二天便換上學生服裝親自到閔子騫居所拜師受業,一時傳為佳話。閔子騫對禮的尊崇還體現在他在孝與忠不能兩全時的抉擇上--當父親亡故時,子騫恪盡孝道,準備為父親守制3年。但在服喪之初,魯國遭到外敵的入侵。為了遵循禮制,保家衛國,他毅然服從君命,到戰場上與敵人拼殺,直到最後把敵人趕出國門,然後脫下戎裝繼續為父服喪。

       閔子騫以"德行"見長,與顏回並列七十二賢之首,後被列為"十哲"之一。歷代統治者也極力標榜"以孝行治天下",閔子騫的孝行自然受到歷代統治者所重視。自東漢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祠祭仲尼及七十二弟子起,歷代對閔子騫祭封不斷。唐太宗把他的地位提到曾參之前,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贈他為"費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追封他為"琅邪公",南宋度宗鹹淳三年(1267年)又改封為"費公"。元人郭守敬所編《二十四孝》,將閔子騫列為二十四孝之一。

  • 3 # 莽原獅子

    閔子騫父親是一個做小買賣的商人。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 。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他的德行與孔子另一弟子顏回並行。

    閔子騫最令人欽佩的是他的孝道。做為歷史上二十四孝之一,排在第三位。

    閔子騫《單衣順母》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已久,至今仍被人稱道。

    閔子騫兄弟二人,他是老大。很小時候母親就病亡了。父親經常外出經商,二人沒人照顧 ,長期也不是一個辦法。

    於是父親給他們娶了一個繼母。幾年以後,繼母先後生養了兩個孩子。

    每當父親外出,總是叮囑他的繼母,要好好照顧孩子們。開始的時候繼母還能一視同仁。

    時間久了開始對閔子騫兄弟苛責起來。家裡的活計他乾的最多也最累,就這樣還經常吃不飽飯,常常受到繼母的斥責。

    但是他並沒有怨言。繼母的孩子都看不下去,對母親做法頗有微詞。

    有一年冬天異常寒冷。繼母給孩子們做新冬衣,兩個親生子冬衣裡面都是滿滿新棉絮。閔子騫弟弟冬衣,則是半棉絮半柳絮。

    而閔子騫冬衣全是柳絮。外表看很厚實樣子,其實一點都不暖和。閔子騫並不介意,對繼母十分感謝,高高興興穿上了。

    不久閔子騫父親突然回家了,看到孩子們都穿上了厚厚棉衣,非常高興。

    第二天,父親對他說:“走,咱倆趕車去城外拉一些貨回來,正好你也歷練歷練。”

    天寒地凍的兩人走了不到五里,這時候天空飄起了雪花,刺骨寒風也颳了起來。

    閔子騫凍的瑟瑟發抖。父親說“怎麼?穿著這麼厚還冷嗎?”子騫搖了搖頭。又走了幾里地,子騫凍得實在受不了了,手一哆嗦,駕車的皮帶子掉在地上。

    父親非常生氣說:“你是家中長子,這點小事兒都幹不好,將來怎麼來繼承我的家業?越說越氣 ,拿起皮鞭照著閔子騫後背,狠狠打了幾下,衣服裡的柳絮露了出來。

    父親吃驚的問怎麼回事?子騫也不回答。父親想了一會兒,似乎明白了什麼。對他說“走,咱們回去!”

    到家,看到繼母兩個孩子說:“老三,老四過來一下。”摸了摸兩個孩子手, 拍了拍衣服,都明白了。

    轉身對子騫繼母說:“我之所以娶你,是要你幫我照料我前妻的兩個孩子,你是怎麼答應我的 ,怎能厚此薄彼,欺騙我呢?算了,你回孃家吧,我要休了你!”

    古代,婦女被夫家休了,是最大的恥辱,自己不僅無法見人,連婆家都抬不起頭。

    繼母一聽這話,撲通跪在地上哀求到說:“我錯了,以後再也不敢了,求你原諒我這回。”閔子騫也跪地說:“父親不要趕母親走,有母親在,我一個人受點凍不算什麼,如果母親走了,三個弟弟可都要受凍了”。

    繼母聽了此話,心裡萬分慚愧,抱著閔子騫痛哭起來。父親見此情景也沒有再說什麼。

    繼母把子騫和弟弟的冬衣都換上了厚厚的棉絮。此後一家開始了真正其樂融融的生活。

    閔子騫單衣順母的故事在鄉里慢慢傳揚開來。

    長大以後,父母送閔子騫去孔子那裡拜師學習。孔子知道閔子騫的事蹟,欣然答應。

    魯國當政者季子桓聽說了閔子騫的事兒,請他做官,一開始閔子騫辭謝不幹,後經孔子勸說才答應。

    後來閔子騫實在看不慣季子恆的所做所為,因為他是篡權上位的。於是辭官,隨孔子周遊列國了。

  • 4 # 殘陽暮裡酹江月

    閔子騫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以孝聞名。二十四孝裡講了他的一則故事:他的繼母對他不好,給自己親兒子傳棉衣,給他的衣服裡,則是塞了蘆花充當棉絮的。後來趕車受凍翻車,他父親鞭打他才發現真想。他父親想要休妻,他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勸父親不要休妻,這樣他繼母和兄弟都得以儲存。繼母也終於感動,後來悔過。

    至於他的父親是誰,姓甚名誰,史書裡沒有記載。只知道,他們家是比較貧窮的。

    有說他先祖是魯閔公,至於他的父親,好像是叫閔世恭。

  • 5 # 中國長史

    你好這問題我來回答!

    據史書記載,閔子(公元前536~前487)名損,字子騫,春秋末期魯國人。孔子首批弟子,德與顏淵齊名——《史記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傳》中記載:“皆異能之士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同時,作為孔子最優秀的學生之一,他對儒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因此被列為聖門十二哲之首,明朝編撰的《二十四孝圖》裡,就把閔子騫排在第三位,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傑出代表。

      孔子對弟子寵愛和首肯的是“四科”、“十哲”,《論語》先進篇是這樣描述的,子曰:“從我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而孔子在《論語》中對閔子騫的孝道特別大加讚頌,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可見,歷朝歷代把閔子作為“孝聖”這一稱道是恰如其分的,不言而喻,閔子騫是孝道的楷模。自古以來,孝道觀念深入人心,孝文化塑造人格。小孝為父母,大孝為人民,只有這樣,才能明確每個公民在家庭、國家、天下關係中的地位,達到天下的太平盛事。最有說服力的,實證是明朝嘉靖十六年(1537年)秋,宿州添注判官餘鍧主編的《宿州志》,對閔子騫是宿州人,有明確的記載,並對《家語》之說予以批駁。嘉靖《宿州志》第348頁中,記載:閔子騫,名損,宿人。按《家語》:“魯人,卒葬歷城東五里。”後人遂以閔子非宿人也。春秋時,宿屬青州,為魯地,故《家語》以為“魯人”。今宿有閔子、閔孝兩村及閔子墓。而近墓又有“騫山”者(閔子騫遊玩處),皆因閔子得名,其為宿人明矣。嘉靖《宿州志》263頁、264頁記載:宿州坊鄉:即當時宿州設有閔子鄉,轄符離集、褚莊集、夾溝集、新豐集、閔子集,宿州還設有閔孝鄉、孝義鄉、仁義鄉,看來,他們一是對孝道的遵崇,二是對閔子騫以地名作紀念,行孝道,樹孝風。歷史記載的宿魯會盟、吳魯會盟,現在的下魯吳村仍然存在,隸屬於宿州市埇橋區解集鄉,從而看來,均可查考曹村鎮閔祠村當時屬魯地,閔子騫當屬魯人了。

      清末明臣李鴻章在北京修建“安徽會館”,主體三院五進,共有房舍165間。第三進為神樓,樓上奉祀文昌,關聖神像。樓下正廳高懸李鴻章手書“斯文在茲”匾額,奉祀孝聖閔子騫,介紹閔子騫生平時,記載閔子騫為宿州閔子鄉人,說本臣是鄉人(同鄉)祀奉。以閔子孝賢之遺風,砥節礪行,以展鴻業。“明”志、“清”臣都把閔子騫記載為宿人,可見是歷史之久遠。

  • 6 # 肥肥大狗熊

    周朝時候,有個孝子,叫做閔子騫。他是孔子的學生。生他的母親,早已過世了,他的父親娶了一個後妻,生了兩個兒子。那個後母很厭惡閔子騫,冬天的時候,給自己親生的兩個兒子,做了棉絮做的衣裳,給閔子騫穿的衣裳卻是隻裝著蘆花的。

    有一天,他的父親叫閔子騫推車子出外。可是因為衣裳單薄,身體寒冷,一個不小心,不覺失掉了車上駕馬引軸的皮帶子。他的父親起初以為兒子太粗心很生氣,就用鞭子打他。鞭子把衣服抽破了,露出全是不保暖的蘆花,才知道大兒子是穿了蘆花的緣故。回家後,再摸摸另外兩個孩子的衣服,卻是暖和的棉花。父親的心裡明白了,是後母虐待了閔子騫,一氣之下,就要趕走後母。

    這時閔子騫 跪下來衰求父親,說:"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母親在家,只有孩兒一人受凍,如果母親走了,家裡就有三個孩子要受寒。這兩句話感動了父親,留下了後母,也使後母知道反省改過,而變成了慈母!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其中記錄了孔子的108項言行,共有360句、1080個字,三字一句,兩句或四句連意,合轍押韻,朗朗上口;全篇先為“總敘”,然後分為“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七個部分。“弟子”的意思比較多,北京市老百姓國學會鄧衛東老師指出,“弟子”的意思也應該與時俱進:在家,指孩子;在學校,指學生;在公司,指員工;在單位,指下一級;在社會中,指公民;在中華文化傳承中,指後學。“規”就是規範,就是規矩,就是規則,就是規律。

  • 7 # 抱影無眠夜歸人

    閔子騫是“二十四孝”之一,孔子門中七十二賢的佼佼者之一。

    閔子騫的父親名叫閔子馬是周大夫,也是季公彌的師傅。提起閔子馬可能名氣沒有他兒子閔子騫大,可是說道一句成語,您就會記住閔子馬這個人了。

    福禍無門,惟人自召

    季武子是魯國上卿,他沒有嫡子,在立庶長子季公彌還是庶幼子紇為繼承人的問題上,季武子很苦惱。他不想自己出面廢長立幼,於是找到了家臣申豐問他改立誰為繼承人,申豐明白主公送來了一口鍋,所以他並沒有表達意見,回家後收拾東西準備離開。幾天後,季武子又問申豐該立誰,這次申豐直接拒絕並以辭職相要挾,季武子只得作罷。

    季武子又找到臧紇替他解決立繼承人的問題,臧紇讓季武子舉辦一場宴席,宴請的賓客都是魯國的大夫們,臧紇在宴會上以上賓的身份出席。酒宴中,向賓客獻完酒後臧紇命令下人,把兩張席子疊放在大堂的北面,換上新酒杯,這是僅次於季武子的位置。此時,臧紇請出了庶幼子季紇就坐,經過一番敬酒之後,才請出了庶長子季公彌。

    臧紇一場酒宴就決定了庶幼子季紇的繼承人地位,而季公彌僅被安排到了次席。

    季武子安排季公彌擔任馬正,掌管季家兵權。季公彌失去了未來季家繼承人的位置,十分惱火,本意不想接任,但是經過他的師傅閔子馬勸他道:”你錯了!福禍無門,惟人自召。作為兒子,最怕的就是不守孝道,不必在乎地位的得失。只要做好你孝子的本分,你還有什麼好在乎的?如果能孝敬好你的父親,可能會比作季氏繼承人還要富貴。如其不然,你的下場可能會比普通百姓還慘。“

    子無然!禍福無門,唯人所召。為人子者,患不孝,不患無所。敬共父命,何常之有?若能孝敬,富倍季氏可也。奸回不軌,禍倍下民可也。

    季公彌經過師傅閔子馬的教導後,看清了事情的本質,他父親既然已經做了決定,就不會輕易改變。之後季公彌一直孝順季武子,看到季公彌如此懂事,季武子也有點後悔當初廢長立幼的行為,於是他開始偏愛季公彌。季武子去季公彌處飲酒,將酒器都留給了他,最終季公彌當上了魯國的左宰。

    臧紇因幫助季武子廢長立幼,得罪了三桓,最終被驅逐出境。

    這也驗證了閔子馬的那句”福禍無門,惟人自召."的成語。

    閔子騫是著名的孝子,他鞭打蘆花的故事我就不贅述了,能教育出如此出色的孩子,閔子馬也不是碌碌之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網戀男友說想談一場很久的戀愛,可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