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帶娃爸爸的Vlog

    儒家道德規範是什麼?我肯定你說不出來。

    別整天張口傳統文化,閉口儒家思想的,你能說清儒家思想嗎?

    你知道儒家思想的目的是什麼嗎?你知道儒家思想的精華是什麼,糟粕是什麼嗎?儒家思想的產生的社會背景和現在的社會背景已經很大不同。你能把這些思想提煉昇華嗎?你可以結合現在的時代背景來闡述儒家思想,進而指導現在人的行為嗎?

    別以為背個《弟子規》就知道儒家思想了。“四書五經”你讀完了嗎,能解釋嗎?

    還在幼兒教育中實踐,別毒害孩子了!

  • 2 # 上官清菡

    首先幼兒教育是早期的啟蒙教育,孩子學儒文化當中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是可以的,比如《論語》思想方面的建設是非常好的,這本儒學經典著作記載了孔子對父母朋友相處的看法,對待家人的態度,家長先去理解這部分內容,讓孩子學習素養方面的,如果幼兒園想要融入儒家文化,就要有環境的渲染,將環境與實踐相結合,更好的激發幼兒的興趣。

    從日常細節出發,孩子很聰明,模仿的能力也是非常強的,循循善誘,博之以文,越之以禮。

    至於《易經》、理學、心學不適合拿來給孩子做啟蒙教育。

  • 3 # 護法天瓶

    首先先給他看看論語,讓他知道親親,敬長,同時父母也要做到愛幼,這就是最基礎的。在大街上看到乞丐可以去佈施一點,讓他種下慈善的種子。鼓勵他做一個有愛心的人。此為仁

    仁的進一步,愛護動物,不要殺害動物,不要去玩釣魚捉蝦捕鳥這樣的遊戲,告訴他魚蝦鳥都有父母,人為萬物之長,要懂得愛護動物。

    另外,在外遇到別人,找仁人,有愛心的人交朋友,不斷髮展自己的仁心告訴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遷的故事告訴他。

    這個時候可以多配合讀讀書,比如勸學,謙虛,孝順,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都可以讓他多看看。同時你自己也要做到。

    然後是義,何為義,義利之辨怎麼辦。舍財取義,君子不得不義之財。如果家裡有當官的,不要貪汙,不要做傳銷,不要詐騙。等等。告訴他凡是取財不得壞義。

    然後是禮,懂得道歉,當然你也是,要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另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然後是智,多求智慧,不要以愚昧為榮

    然後是信

  • 4 # Superman569

    淺述儒家教育思想的發展過程及其對中國現代教育的影響中國,是世界公認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其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創造了令人矚目的中國式的文明,而能使中國的文明歷經幾千年流傳至今,不可否認,教育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中國大概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了教育活動,尤其在春秋戰國時期,伴隨著經濟政治的改革,在思想意識上和文化教育上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現象。有儒家、墨家、道家等,但對中國的影響根深蒂固的,當數儒家

  • 5 # 本瑞吉祥

    儒家的道德規範是中五千多年來的優秀傳統文化。

    道德行為規範怎麼規範如何規範?都是需要講究的。

    一、道德規範無法強硬灌輸和講道理,只能浸潤和行為示範。

    我們誰都有經驗。一個很官僚領導開會,我們肯定聽不進去。可是如果這個領導充滿了正能量,他就算不用講,屬下也特別樂意跟在他的身邊,模仿他的行為,聆聽他的教導。養育者對於孩子來說就是天生的領導。他是天生就會崇拜你。但是大人可不要把這種崇拜給玩壞了。如果你強制命令孩子遵守某個規定,你放心,等他大一點明白過來以後,他一定特討厭這樣的規定。

    幾年前有很多學國學的家長強力要求孩子遵守《弟子規》。逢人便作揖,凡事便忍讓。這樣的孩子要麼是心裡被憋出病了,要麼是長大後會反抗。為什麼?《弟子規》是給孩子學的嗎?他是給大人學的,就是給大人的規範,大人把自己行為規範好了再去影響孩子。

    二、道德行為規範不需要太早給孩子講。

    所謂順其自然謂之道,合乎天理為之德。大白話就是說:什麼叫道德?道德就是順乎自然和天地的規則和做法。當孩子還沒有長大,沒有受到社會汙染的時候。它本來就是合乎天性和自然的,就是靈性的代表。成人世界的骯髒和汙濁,他根本就不懂。你告訴他很可能反而會誤導他。

    曾經有這麼一個故事一個媽媽手上有兩個蘋果。她問女兒:乖乖,你要給媽媽買一個蘋果呢。這媽可能期盼著她家娃能夠孔融讓梨,把大蘋果讓給他。沒想到女兒把小蘋果咬了一口,然後遞給媽媽,再把大蘋果也咬了一口,遞給媽媽。媽媽一下子火了,這簡直是不孝子孫哪!你連小蘋果都不留給我!

    可是幸虧這媽媽氣哼哼的多問了一句:你為什麼要把兩個咬過的蘋果都給媽媽呀?

    小女孩嬌滴滴地說:媽媽,因為我想嚐嚐哪個蘋果比較甜,甜的那個給你,可是兩個兩個蘋果都很甜,所以我把兩個蘋果都給你了。

    這媽媽當時就熱淚盈眶,心說幸虧沒指責孩子:你怎麼這麼自私呀!你怎麼不孝順呀!

    孩子本來初心就是好的,這不是以什麼之心,度什麼之腹嘛?

    所以在古代,要到了差不多成人禮之前。才會對孩子做嚴格的道德規範。

    關鍵是小的時候跟他講他也不懂呀!就像一個原子彈專家跟掃地阿姨講核聚變,不得把人給講暈了嘛?

    當然現在時代不同了,整個網路和社會都充滿了混亂和癲狂,孩子也變得早熟。但是至少幼兒園的孩子是沒有太多汙染。在判斷孩子的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規範之前,不妨多聽一聽孩子自己的想法,不用太多的規範道德去綁架孩子。

    三、需要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給他們講故事。

    這個首先要求孩子有一點點儒家經典的積累,至少聽過一點相關孔子師徒的故事,最好能夠讀過《論語》《大學》《中庸》其次講這個故事的人得熟悉儒家傳統文化裡的故事。再次要善於見機行教。

    而教機往往有隱藏在生活小事上,需要家長或老師及時發現和引導。

    比如:班裡有一次帶著孩子做奶黃包,一個孩子淘氣拿著那一坨奶黃餡,就往外衝(估計是又饞又皮),結果沒注意跑得太快,磕到了一塊石頭上孩子額頭上磕出血。老師處理好孩子額頭後,孩子們回過神發現一團奶黃餡飛草叢裡了。孩子們最愛吃的就是奶黃餡,這就沒了,於是紛紛氣憤的指責起那個孩子。

    這是道德問題嗎?這是搶奶黃餡的孩子有問題還是指責的孩子有問題?

    不需要上綱上線對不對?這不就是孔子說的“男女飲食,人之大欲存焉!”嘛(嘴巴饞了搶,吃不到了生氣,這不過就是孩子的生存本能嘛?)

    老師當時沒說話,只是默默的安慰了一下受傷的調皮蛋,讓其他孩子都散了。

    但是,任由孩子就這樣過去嗎?當然不行,這是個好教機呀!

    老師就講了這麼一個故事。原文是這樣的:意思就是孔子家的馬廄著火了。馬車以前可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象徵。孔子雖然比較窮,但也必須要有馬車才能匹配他大司馬的身份,就相當於現代的大奔吧!馬廄火了,那馬就有可能傷了或者跑了。

    孔子第一時間趕過去的時候,他沒有問馬廄燒成什麼樣了,甚至沒問他的寶馬有沒有燒死,他問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管和救火的人還好嗎?有沒有受傷?

    後來很多小朋友自發原諒了那個搶東西的孩子。(孩子都跟風,一個原諒,大傢伙都跟著原諒了)看到了大家的包容和原諒,那個小淘氣才真的誠心誠意的道歉。

    這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和經驗。給幼兒做傳統文化教育一定是好的,但是也要遵守幼兒的成長規律和教育的時機,不急於求成,長期浸潤,才能起到更好的作用#最美中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初三酸鹼鹽怎樣都聽不懂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