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廣東閃耀新星

    此詩載於《全唐詩》卷一百五十九。

    孟浩然詩的特色是“遇景入詠,不拘奇抉異”(皮日休),雖只就閒情逸致作清描淡寫,往往能引人漸入佳境。《夏日南亭懷辛大》就是有代表性的名篇。

    詩的內容可分兩部分,既寫夏夜水亭納涼的清爽閒適,同時又表達對友人的懷念。“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開篇就是遇景入詠,細味卻不止是簡單寫景,同時寫出詩人的主觀感受。“忽”、“漸”二字運用之妙,在於它們不但傳達出夕陽西下與素月東昇給人實際的感覺(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愛而“漸”起,只表現出一種心理的快感。“池”字表明“南亭”傍水,亦非虛設。

    近水亭臺,不僅“先得月”,而且是先退涼的。詩人沐浴之後,洞開亭戶,“散發”不梳,靠窗而臥,使人想起陶潛的一段名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與子儼等疏》)三四句不但寫出一種閒情,同時也寫出一種適意——來自身心兩方面的快感。

    進而,詩人從嗅覺、聽覺兩方面繼續寫這種快感:“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荷花的香氣清淡細微,所以“風送”時聞;竹露滴在池面其聲清脆,所以是“清響”。滴水可聞,細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無聲息。詩 “竹露滴清響”,那樣悅耳清心。

    這天籟似對詩人有所觸動,使他想到音樂,“欲取鳴琴彈”了。琴,這古雅平和的樂器,只宜在恬淡閒適的心境中彈奏。據說古人彈琴,先得沐浴焚香,屏去雜念。而南亭納涼的詩人此刻,已自然進入這種心境,正宜操琴。“欲取”而未取,舒適而不擬動彈,但想想也自有一番樂趣。不料卻由“鳴琴”之想牽惹起一層淡淡的悵惘。象平靜的井水起了一陣微瀾。相傳楚人鍾子期通曉音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品道:“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品道:“洋洋兮若流水。”子期死而伯牙絕弦,不復演奏。(見《呂氏春秋·本味》)這就是“知音”的出典。由境界的清幽絕俗而想到彈琴,由彈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無知音賞”的缺憾,這就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納涼過渡到懷人上來。

    此時,詩人是多麼希望有朋友在身邊,閒話清談,共度良宵。可人期不來,自然會生出惆悵。“懷故人”的情緒一直帶到睡下以後,進入夢鄉,居然會見了親愛的朋友。詩以有情的夢境結束,極有餘味。

    孟浩然善於捕捉生活中的詩意感受。此詩不過寫一種閒適自得的情趣,兼帶點無知音的感慨,並無十分厚重的思想內容;然而寫各種感覺細膩入微,詩味盎然。文字如行雲流水,層遞自然,由境及意而達於渾然一體,極富於韻味。詩的寫法上又吸收了近體的音律、形式的長處,中六句似對非對,具有素樸的形式美;而誦讀起來諧於唇吻,又“有金石宮商之聲”(嚴羽《滄浪詩話》)。

  • 2 # 秋陽讀線裝經典

    因為“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透過嗅覺和聽覺的描畫方式給了人清幽淡雅的視覺和觸覺感受及心理認同感,所以被詩人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稱為“一時嘆為清絕”。

    一、欣賞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懷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閒敞。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相較更為古老的詩文而言,唐詩最大的好處是易於吟誦和廣為流傳。孟浩然的這首詩也是這樣的特點,從文字上看非常的通俗易懂,本詩的主旨也是借景物描寫抒發了詩人對老友的懷念。

    詩人在日常生活中善於捕捉很平常的場景,來進行詩文創作,從簡簡單單五十個字裡面,體驗到了詩人在夏夜乘涼的悠然自得,只是不自覺的生出了沒有朋友沒有知音的感慨,以至於在夢中都會苦苦想念。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詩人從嗅覺、聽覺兩方面繼續寫這種情境之中帶來的快感。荷花的香氣輕輕渺渺,淡淡然然,隨風而來,順風而去;

    竹露滴在池面的聲音清脆,所以是“清響”。滴水可聞,細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無聲息,更無其他煩心事。詩句表達的境界“一時嘆為清絕”。

    寫荷以“氣”,寫竹以“響”,沒有視覺形象,卻像是看了一段5d電影,這就是身臨其境之感吧,這就夏夜給人的真切感受。

    悅耳清心,可謂天籟。這讓詩人想到音樂,想取琴彈奏一曲。古雅平和的樂器,只適合在恬淡閒適的心境中彈奏。據說古人彈琴,先得沐浴焚香,屏去雜念。“欲取”而未取,舒適而不想動彈,但想想也自有一番樂趣。

    好的事物與人分享的衝動也是心癢難耐,腦子裡第一浮現的朋友“辛大”也許是善於操琴,也許是善於聽琴,也許是善於作詩飲酒,總之是詩人此刻最想和自己共享夏夜樂趣的人。

    恰似我們遇到了一篇好文章,一首好音樂,迫不及待地與人分享,最先想的人是誰呢?

    在古人的理念中,伯牙子期的“知音”情節在這裡自然是帶著缺憾的意思的。也許,在夢裡仍有餘味和不甘。

    二、關於清代詩人沈德潛和《唐詩別裁》

    《唐詩別裁》這本書按詩體編排,選入了唐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270餘人的作品,詩作共1928首,二十卷,並加了簡要的評註。因杜甫《戲為六絕句》中有“別裁偽體親風雅”一語,故名“別裁”。

    該作品的作者沈德潛(1673—1769年),字確士,號歸愚,江蘇長洲(今蘇州)人。清代詩人。

    乾隆元年(1736年)薦舉博學鴻詞科,乾隆四年(1739年)中進士,曾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他是清初詩論大家吳江葉燮的門生,崇奉盛唐詩,宣揚詩的“善倫物,感鬼神,設教邦國,應對諸侯”的封建政治功能,在乾隆前期詩壇影響甚大。

    其詩多為帝王歌功頌德之作,少數篇章對民間疾苦略有反映。所著有《沈歸愚詩文全集》。又選有《古詩源》、《唐詩別裁》、《明詩別裁》、《清詩別裁》等。

    沈德潛67歲殿試中進士,因詩風與詩論倍受乾隆皇帝恩寵。據說曾為乾隆詩潤色,所以後有乾隆帝“朕與德潛,可謂以詩始,以詩終矣”之說。

    77歲還鄉時仍被賜封禮部侍郎,並賜詩曰:“我愛德潛德,淳風挹古初。”乾隆三十四年,97歲的沈德潛去世,乾隆御書匾額“九秩詩仙”,並御製悼詩:“平生德弗愧潛修,晚遇原承恩顧稠。壽縱未能臻百歲,詩當不朽照千秋。”

  • 3 # 九日文談

    孟浩然生性自然放曠,性情中人。早年長時間隱居家鄉襄陽鹿門山,這個地方風景很美,在此地隱居終老的人很多。孟浩然朝夕與山水田園共處,情趣所在而自得其樂,練就了細緻入微的觀察和感知能力。

    “荷風送香氣 ,竹露滴清響。”這兩句詩,詩人孟浩然從氣味、聲音上一下子就抓住了大自然的無窮魅力,自然貼切,感知細膩,文字清淡,不落塵俗,讓人“一時嘆為清絕”,成為流傳千古的名句。

    孟浩然早年隱居,頗有詩名,四十歲入長安求仕無果,失意而返。雖終身為一介布衣,但眾多達官名士為之傾倒,詩仙李白寫詩讚美,生前死後都享有盛名。

    孟浩然早年隱居襄陽,可以歸結為三方面:一是孟浩然生性曠然,瀟灑任性不受拘束,熱愛大自然,內心使然。二是襄陽此地山美水美,當時的社會隱逸之風盛行。三是當時朝政不平,先有武后稱帝,後有韋后弄權,朝內黨派紛爭,以孟浩然的性格,若入仕做官顯然不能忍受和適應這種官場生活。

    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歲,亦師亦友,李白曾寫《贈孟浩然》一詩讚美。

    贈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 ,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 ,白首臥松雲。

    醉月頻中聖 ,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 ,徒此挹清芬。

    李白一開口就坦誠表白自己對孟“夫子”的賞愛,到最後“高山仰止”的敬愛,用現在的話說,李白確實是孟浩然的頭號粉絲。

    孟浩然隱居山林,養家餬口不易,年屆四十,父母年老多病,又日恐自己生命落空,一事無成。此時唐玄宗繼位,政治清明,出現“開元盛世”。

    唐玄宗開元十五年,孟浩然毅然決然赴長安參加科舉考試,信心滿滿,結果卻落榜。在長安,由張九齡、王維、張說、王昌齡等人主辦的一次達官聚會中,孟浩然以“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之即景聯句,折服眾人,紛紛放筆棄聯,為此詩名大噪,他的文采使長安的公卿名士而為之傾倒。

    孟浩然後來又一次到長安尋求做官,也曾尋求丞相張九齡等人的幫助,在巜望洞庭湖贈張承相》一詩中,“欲濟無舟楫, 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 ,空有羨魚情。”表明此時的孟浩然想要入仕做官而渴望被舉薦,無奈花落水流,因不合時宜也無果。所以孟浩然一生為布衣,算是仕隱兩空,晚年欲加貧困潦倒。杜甫的“吾憐孟浩然,裋褐即長夜”詩句,是孟浩然晚年真實生活的寫照。

    盛唐的開元盛世,是個偉大的時代,這種背景自然而然地會影響文學創作,形成開闊而博大的特色,孟浩然是形成和開展這一特色之人。孟浩然生前,許多達官名士都傾慕於他,死後不到十年,他的詩就經過了兩次編訂,而且還被送到當時的國家圖書館儲存,所以,孟浩然雖為一介布衣,但生前死後都享有盛名。

    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第一人,與王維並稱山水田園詩的“王孟”。孟浩然著重於寫幽微的景物、個人感受和個人心情,清幽不俗,渾然天成,巜夏日南亭懷辛大》就是其力作之一。

    夏日南亭懷辛大

    山光忽西落 ,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夜涼 ,開軒臥閒敞。

    荷風送香氣 ,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 ,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 ,中宵勞夢想。

    山那邊的夕陽忽然向西落下,消失在山林中,倒映在水亭池角的一輪明月從東邊慢慢升起來,山朦朧,水朦朧。我洗完澡披散著頭髮,躺臥在窗下寬敞的地方,享受著山中夏天獨有的清涼。

    山風徐徐吹來,送來荷花的清香,也吹落了竹葉上的露珠,滴在池面上,發出清脆的聲響。這天籟之聲,只有取來我的琴,輕彈一曲才能相配,只恨我眼前沒有欣賞琴聲的知音。在此良宵,我不免想念我的老朋友辛大,以前他經常來我這裡納涼聽琴,可是今夜只我一人,夜己深,我們只能在夢中相見了。

    全詩由寫景及人再到情,層次分明,文字清新,感受真切,意境閒適,思念友人之情躍然紙上。

  • 4 # 綠青蛙

    這首詩詞出自唐代詩人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懷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閒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賞析

      本詩抒發了詩人對老友的懷念。詩人捕捉住生活中的感受,描繪了夏夜乘涼的悠閒自得,只是不覺中生出了沒有知音的感慨,以至夢中都會苦苦想念。詩人描寫感受細膩,語言流暢自然,寄情於景,韻味十足。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詩人從嗅覺、聽覺兩方面繼續寫這種快感:”荷花的香氣清淡細微,所以“風送”時聞;竹露滴在池面其聲清脆,所以是“清響”。滴水可聞,細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無聲息。詩句表達的境界宜乎“一時嘆為清絕”(沈德潛《唐詩別裁》)。寫荷以“氣”,寫竹以“響”,而不及視覺形象,恰是夏夜給人的真切感受。

      “竹露滴清響”,那樣悅耳清心。這天籟似對詩人有所觸動,使他想到音樂,“欲取鳴琴彈”了。琴,這古雅平和的樂器,只宜在恬淡閒適的心境中彈奏。據說古人彈琴,先得沐浴焚香,屏去雜念。而南亭納涼的詩人此刻,已自然進入這種心境,正宜操琴。“欲取”而未取,舒適而不擬動彈,但想想也自有一番樂趣。不料卻由“鳴琴”之想牽惹起一層淡淡的悵惘。象平靜的井水起了一陣微瀾。相傳楚人鍾子期通曉音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品道:“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品道:“洋洋兮若流水。”子期死而伯牙絕弦,不復演奏。(見《呂氏春秋。本味》)這就是“知音”的出典。由境界的清幽絕俗而想到彈琴,由彈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無知音賞”的缺憾,這就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納涼過渡到懷人上來。

      此時,詩人是多麼希望有朋友在身邊,閒話清談,共度良宵。可人期不來,自然會生出惆悵。“懷故人”的情緒一直帶到睡下以後,進入夢鄉,居然會見了親愛的朋友。詩以有情的夢境結束,極有餘味。

    總結

    此詩不過寫一種閒適自得的情趣,兼帶點無知音的感慨,並無十分厚重的思想內容;然而寫各種感覺細膩入微,詩味盎然。文字如行雲流水,層遞自然,由境及意而達於渾然一體,極富於韻味。詩的寫法上又吸收了近體的音律、形式的長處,中六句似對非對,具有素樸的形式美;而誦讀起來諧於唇吻,又“有金石宮商之聲”。

    真可謂“一時嘆為清絕”

  • 5 # 莫道疏狂

    導語:“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出自孟浩然所作的《夏日南亭懷辛大》,題主說的“一時嘆為清絕”則是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對這句詩的評價。之所以“嘆為清絕”,我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描寫的物件“荷”和“竹”,在夏天給詩人以清爽的快感,也令讀者心曠神怡;二是詩人以“嗅覺”和“聽覺”來描述“視覺”,其巧妙的構思令人拍案叫絕。

    《夏日南亭懷辛大》從字面來看很好理解,“夏日”是時間,“南亭”是地點,“懷辛大”是事件,孟浩然簡明扼要,直接告訴讀者,這首詩就是,夏天的時候在南亭裡懷念朋友辛大。這裡的辛大是指孟浩然的朋友辛諤,是詩人的同鄉兼好友,兩個人以前經常在南亭裡飲酒作詩,賞月弄花,友誼頗為深厚。

    下面,我對全詩進行解析並從兩個方面來回答為何“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讓人“嘆為清絕”。

    一、我以為,本詩中的“荷”和“竹”並無其他隱喻,僅作為景物意象出現,但這兩種景物最重要的地方在於和詩人的心境契合,很好的表現出了夏日的場景,並襯托了詩人的情感

    提起“荷”,不知大家第一時間想起的是哪一句詩,我想到的是這兩句: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巧的是,這兩句都是南宋詩人楊萬里所寫,一首寫小荷初長,一首寫荷花盛開,都是極美麗動人的景色。

    然而孟浩然並不是這樣寫的,他對荷的描寫,不像楊萬里的小荷尖尖那樣活潑可愛,也不像映日荷花那樣熾熱動人,孟浩然的荷花,充分體現了一種靜態美,這種靜態美,是山水田園詩人獨遊的特徵和手法。

    同樣的還有下半句對“竹”的描寫,孟浩然只是清清爽爽、平平淡淡的娓娓道來,沒有“立根原在破巖中”的堅韌,也沒有“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的激烈,孟浩然的竹,就是這麼的恬淡清淨,就連一滴露珠的落下,也是輕輕脆脆的聲響。

    這和詩人的心境是密不可分的。我們上面說到,詩人寫下這首詩的南亭,曾經是與友人辛大共同遊玩的樂園,這對一生仕途無望的孟浩然無疑是一種難得的快樂。

    而如今,斯人不在,孑然一人,在漸漸入夜的南亭,面對身前湖水,天上明月,詩人想彈琴,卻想起辛大不在,沒有知音,那彈琴還有什麼意思呢?這正是岳飛在小重山中所寫的“知音少,絃斷有誰聽”。

    而這樣的詩人無疑是落寞的。他懷念辛大,懷念無所不能說、無所不能為的友誼,但他無可奈何,只能期望著在夢中與朋友相會了。詩人在這裡用“荷”和“竹”來襯托真是太合適不過了,這種清清涼涼的寂寞,不鬧騰,不悲傷,讀者沒有劇烈的情緒波動,但詩人的情感忽然蔓延開來,讓人感同身受。

    而對於夢中相會的描寫,相比於孟浩然,白居易和元稹有著更為動人的描述。尤其是元稹在《酬樂天頻夢微之》中的詩句。

    山水萬重書斷絕,念君憐我夢相聞。

    我今因病魂顛倒,唯夢閒人不夢君。

    竊以為,元稹的這句“唯夢閒人不夢君”更為巧妙,也更為情真意切。

    當然這裡僅為對比,孟浩然的恬淡與元稹相比是不同的風格和味道。

    二、“竹”“荷”對比來寫,似乎成為盛唐詩人的一大愛好,也是炫技的一種方式,孟浩然之所以被稱之為“嘆為清絕”,除了景象的清冽,就是手法的高超。

    這句“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充分體現了孟浩然的詩歌寫作水準,難得的是他基本能長期保持在這一水平,甚至在部分詩作上猶有過之,這也是他和王維齊名成為山水田園詩派掌門人之二的最大資本。

    這句詩的巧妙,就在於導語中所說的,詩人沒有直接去描寫荷和竹,而是用吹來的香風,這是嗅覺,還有聽見的水滴,這是聽覺,來側面勾勒出風拂過荷花、水滴下竹葉,令人遐想萬千,甚至心情豁然一靜,心曠神怡。

    這種手法在其他詩作中也同樣可以看到,我們舉兩個例子來對比。

    孟浩然的好友王維也是這樣寫的,他在更為著名的《山居秋暝》中有一句同樣描寫荷、竹的詩句。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詩中的“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同樣描寫竹、蓮,手法也十分精妙。王維的浣女歸來,是從竹林喧鬧錶現出來的,漁舟穿梭,則是用蓮葉擺動來襯托,十分富有畫面感,詩人的真情實感也顯露無遺,並且同樣給人平淡怡人的感覺,可見王維和孟浩然搞組合真是無比恰當。

    上面說了首比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名氣更大的詩,我們再舉一個比孟浩然名氣更大的詩人。

    李白同樣是孟浩然的好友,這在“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中可以一窺究竟。作為一名風格多變浪漫灑脫的詩人,李白也寫過這樣一首詩:

    別儲邕之剡中

    借問剡中道,東南指越鄉。

    舟從廣陵去,水入會稽長。

    竹色溪下綠,荷花鏡裡香。

    辭君向天姥,拂石臥秋霜。

    這首詩中的頸聯“竹色溪下綠,荷花鏡裡香”同樣用了竹和荷的意象,並且李白的手法與上述兩位山水田園掌門人有所區別,竹色在水中倒映同樣是綠色的倒是沒有問題可以理解,可是荷花怎麼可能在鏡中也是香的呢?李白在上下對比中用了誇張手法,突出表現了竹綠和荷香,十分奪人眼球。

    三位詩人關於“竹”和“荷”的不同描寫和不同手法,無所謂高低,品讀起來各有味道。僅從孟浩然的詩句來看,他的這句景物描寫相比之下手法更為精妙,給全詩增加了極大的色彩,稱得上是“一時嘆為清絕”。

  • 6 # 素雅妞妞

      這是一首五言古詩。五言古詩的語言風格一般要求古樸、粗拙,以便獲得一種類似漢魏古風的古樸森茂韻致。但孟在這首詩裡所要抒寫的,是一種清爽閒逸、其中夾著淡淡惆悵的情緒,就不便採取樸拙、拗峭的語言了。因此,詩人在寫法上有意吸取了五言近體詩的音律美和形式美的長處。首先它不用散體單行,而在中間六句採取似對非對的句式,使語言比較整飾,具有樸素的形式美。其次,注意語言的平易、淺近,聲音的響亮動聽,使人讀起來琅琅上口,再次,在韻腳方面,它有意採用宏亮級的“江陽”部韻,清亮爽口、鏗鏘悅耳。而為了保持古詩的特色,詩中不用平聲韻,全部押仄聲韻。全篇五個韻,除了第一韻“上”字是去聲外,其餘“敞”、“響”、“賞”、“想”、全是上聲。加強了詩的音樂美。由於上聲字時聲音是從高往低,又由低向高,給人以悠揚起伏的感覺,用它們作韻腳,使節奏較為舒緩,很契合這首詩所抒寫的悠閒情緒。更充分地表現了題旨。

      這裡還想指出,詩中的“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二句,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評論說“一時嘆為清絕”,除了景色美之外,同它們的音樂美也大有關係。詩句中的去聲字“送”和“淡”,特別是入聲字“滴”,聲情並妙。讀到這個“滴”字,真使人感到唇吻之間有竹露清脆地然而又是細微地滴落的清響。

      對於孟詩歌語言音調的和諧優美,古代詩論家早已有人認識到了。南宋的嚴羽說:“孟之詩,諷詠之久,有金石宮商之聲。”(《滄浪詩話·詩評》)

      明代陸時雍在《詩鏡》總論中也讚揚孟詩“語氣清亮,誦之如泉流石上,風來松下之音。”清朝翁方綱則雲

      詩歌語言的音樂美,作為流動的情感的節奏、音響的表現,能夠深深地打動,從而表現、加強和詩的抒情美。而孟的許多詩之所以被人們廣為傳誦,正在於它們使外在的音樂美與內在的抒情美達到了高度的融合。

      除了音樂美,這首詩鮮明地體現了詩“遇景入詠不拘奇抉異”(皮日休)的藝術特色。詩人以細膩入微,清新絕妙的景物描寫,創造了清幽散淡的意境。

      西山的夕陽忽然西落,池塘上的月亮漸漸升起。我散開頭髮獨自納涼,推開窗戶,看著幽靜而寬敞的廳堂。夜風吹來陣陣荷香,翠竹上滴下的露水,發出清脆的聲響。本想取琴將心曲彈出,可惜眼前卻沒有知音來欣賞。想到此處,怎能不令我懷念故友,

  • 7 # 石徑斜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真可謂“一時嘆為清絕”,這句話是清人沈德潛在他的作品《唐詩別裁集》中對這兩句詩的評價,這個評價可謂非常高。我記得自己讀到這首詩時,也對這句記憶深刻。今天看見提出的這個問題,才知道原來包括古人在內有很多人推崇這倆句話。看來,名句真的是能夠引起很多人的共鳴的。

    這兩句詩來自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懷辛大》,我們先來欣賞一下整首詩:

    夏日南亭懷辛大 唐 孟浩然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閒敞。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這首詩寫得是夏天傍晚以後,詩人在這難得的清涼時刻,沉浸其中,懷想友人的心情。

    首兩句交代時間,卻像是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傍晚的日落月上圖:太陽落山不久,西邊的天空還泛著白色,月亮卻從東邊的池塘上方升起。夏日的白天天氣應當是相當熱的,太陽落山後,熱氣逐漸消散,天氣變得涼爽起來。首兩句的時間敘述和寫景為下文的展開埋下了伏筆。

    下兩句詩人描寫了自己在傍晚,天氣逐漸變得涼爽的時刻的放鬆身心的動作:把自己簪了一整天的頭髮散開,放鬆一下身體;把窗戶推開,隨意閒臥在窗邊,呼吸一下傍晚清新的空氣,放鬆心靈。這是一種多麼閒適的生活,這樣的生活,看似簡單,卻不是常人能夠擁有的境界。

    下兩句即是我們今天談論的名句,窗外池塘裡荷花盛開,晚上陣陣幽香隨風飄散,躺在窗邊的詩人自然能聞到。我們可以想象得出此時的詩人忍不住閉上眼睛,深深地呼吸了幾口,讓這香氣深入自己的心脾,詩人全部身心都陶醉在清香中。“竹露滴清響,”我認為這句並不是詩人真的能聽到露水滴下的聲音,而是詩人的想象。每逢讀到這句,我的眼前立即就浮現出一滴碩大的、清透無比的露水順著竹葉滴落下來,但是那“嘀嗒”的落地聲耳朵卻未必能聽得見,在心底卻依稀能聽見,這一句總是給我透徹心靈的感覺。不知為什麼,讀到這句,總讓我想起“大漠孤煙直”這句詩,在我看來,它們都能穿透心靈,在眼前形成一幅簡潔明瞭的畫。

    在如此閒適幽靜的夜晚,詩人不願獨享,希望與友人辛大鳴琴一曲,讓“南亭琴音隨香散,”,與荷香一起飄到友人面前,一起共賞這美好的夜晚。可惜,今晚友人註定是不能來的了。

    最後四句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思念:在這美好的夜晚,詩人取來鳴琴欲輕彈一曲,但是卻沒有知音欣賞,於是心底升起一陣淡淡的悵惘,直到睡下以後還在為友人沒來而遺憾,這種遺憾竟然得以在夢中除卻:詩人居然在夢中會見了好友。

    孟浩然一生不仕,和王維並稱“王孟”。他們都徜徉山水,留戀田園,詩歌風格相似。然而,讀王維的詩總給人一種山寬水遠的閒適,讀孟浩然的詩卻總有一層淡淡的遺憾與憂愁,也許是倆人的經歷不同才造就了詩風的不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漳平周邊哪裡有好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