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胡亂看一點歷史東西

    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出自漢景帝子長沙定王劉發一脈,劉秀的先世,因遵行“推恩令”的原則而從列侯遞降。到他父親劉欽這一輩,只是濟陽縣縣令這樣的小官員了。

    西漢建平元年十二月初六(公元前5年1月15日),劉秀出生在陳留郡濟陽縣濟陽宮後殿第二間屋裡。他出生的當晚沒有燈火,卻有赤光照耀整個房間。父親感到奇怪,立即召來功曹史充蘭,派他去問會占卜的人。充蘭與馬下卒蘇永一起去卜人王長孫的住所。王長孫卜卦後,對蘇永和充蘭說:“這是件吉利的事情,不用多說了。”這年,在劉欽房前栽景天的地方有小米長了出來,共有三株,每株一根莖九個穗,比一般小米要長一二尺,真是好小米。父親劉欽因此為其取名為“秀”。

    元始三年(3年),父親劉欽在南頓縣縣令任上去世,年僅9歲的劉秀與兄妹便成了孤兒,生活無依,被遠在南陽郡蔡陽縣(今湖北棗陽)的叔父劉良所撫養,成了普通的平民。

    由於劉秀勤於農事,而其兄劉縯好俠養士,經常取笑劉秀,將他比做劉邦的兄弟劉喜。新朝天鳳年間(14年―19年),劉秀到長安,學習《尚書》,略通大義。

    宛城起兵

    西漢自漢元帝以來,朝政日益衰敗。到了漢成帝之時,成帝昏聵不堪,委政母族。致使以太后王政君為首的王氏外戚集團獨攬了朝政大權;又專寵趙氏姐妹,從而形成了“趙氏亂於內,外家擅於朝”的局面。

    漢哀帝死後,王政君之侄王莽連立漢平帝、孺子嬰兩幼主,其地位歷經“安漢公”、“攝皇帝”,表面上幾乎就是昔日周公攝政的再次重演。初始元年(8年),王莽廢孺子嬰(劉嬰)為定安公,正式代漢登基稱帝,建立了新朝,建元“始建國”,西漢在歷經214年的統治後終於滅亡。

    新莽末年,因其推行的改革盲目崇古,不切實際,又觸動了上至豪強、下及平民的利益;加之水、旱等天災不斷,廣袤中原赤地千里、哀鴻遍野。終於,在新莽天鳳年間,赤眉、綠林、銅馬等數十股大小農民軍紛紛揭竿而起,大批豪強地主也乘勢開始倒莽。頓時,海內分崩,天下大亂。

    劉秀雖名為皇族後裔,但他這一支屬於遠支旁庶一脈。劉秀的為人與其長兄劉縯不同,劉縯不事家人居業,傾身破產,交結天下豪傑,和南陽的諸多子弟都欲趁亂起兵,欲圖大事;而劉秀則為人“多權略”,處事極為謹慎。劉秀經過了深思熟慮,見天下確已大亂,方才決定起兵。

    地皇三年(22年)十月,劉秀與李通從弟李軼等人從宛城起兵,打著“復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的旗號。十一月,劉秀帶領賓客從宛城來到舂陵,時值大哥劉演會眾起兵。劉秀和李通等人起兵來到了柴界,碰到王莽的軍隊,驚慌逃回濟陽縣原來的出生的小屋。漢哀帝初年,就有鳳凰飛到濟陽宮,到劉秀時,濟陽宮還有鳳凰廬。等劉秀回到那裡,看見光芒像火燒得正紅,在原來小屋靠路的南面,光芒閃爍得直上天,可是一會兒就不見了。

    昆陽之戰

    劉秀兄弟和南陽宗室子弟在南陽郡舂陵鄉起兵,史稱劉秀兄弟的兵馬為舂陵軍,舂陵軍的主力為南陽的劉氏宗室和本郡的豪傑,兵少將寡,裝備很差,甚至在初期,劉秀是騎牛上陣的,這也成為了後世演義中的一段佳話,即所謂的“牛背上的開國皇帝”。後經過激戰殺死了新野尉,劉秀才有了戰馬。為了壯大聲勢,加強反莽力量,舂陵兵與新市、平林、下江這三支綠林軍中的最大的主力進行了聯合,從而擴大了相互的力量,並先後於沘水、育陽等地與新莽的征討大軍激戰,大破莽軍,並擊殺了新莽大將甄阜、梁丘疵等人。

    更始元年(23年),西漢宗室劉玄被綠林軍的主要將領擁立為帝,建元“更始”,是為更始帝。對此,劉縯及南陽劉姓宗室極為不滿,只是迫於在聯軍之中,綠林軍人多勢大,又有強敵在前,只得暫且作罷。劉縯被封為大司徒,劉秀則受封為太常偏將軍。更始政權建立,複用漢朝旗號,此舉大大震動了新朝,王莽即遣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尋發各州郡精兵共四十二萬撲向昆陽和宛城一線,力圖一舉撲滅新生的更始政權。

    同年五月,王邑、王尋率軍西出洛陽,南下潁川(今禹縣),與嚴尤、陳茂兩部會合,迫使劉秀的部隊從陽關(今禹縣西北)撤回昆陽。昆陽漢軍僅九千人,眾恐不敵,欲棄城退守荊州故地。劉秀以“合兵尚能取勝、分散勢難保全”為由,說服諸將固守昆陽。此時王莽軍已逼近城北,劉秀率13名騎兵乘夜出城,赴定陵縣、郾縣調集援兵,後有步兵、騎兵一萬七千精兵赴援昆陽。

    王邑等人自恃兵力強大,揚言:“百萬之師,所過當滅,今屠此城,蹀血而進,前歌後舞,顧不快耶!”王邑軍向昆陽城發起進攻,並挖掘地道,製造雲車。昆陽守軍別無退路,堅守危城。此時王莽軍久戰疲憊,銳氣大減。劉秀於六月一日率領步騎萬餘人馳援昆陽。劉秀親率千餘精銳為前鋒,反覆猛衝,斬殺王莽軍千餘人,漢軍士氣大振。隨後又以勇士三千人,迂迴到敵軍的側後,偷渡昆水(今葉縣輝河),向王邑大本營發起猛烈的攻擊。王邑依舊輕敵,下令各營勒卒自持,不得擅自出兵,自行和王尋率及萬人迎戰,王邑兵馬陷入困境,王尋戰死,諸將未敢出援。昆陽守軍見城外漢軍取勝,乘勢出擊。王莽軍大亂,紛紛奪路逃命,互相踐踏,積屍遍野。此時突然大風飛瓦,暴雨如注,滍水暴漲,王莽軍萬餘人涉水被淹死,滍水為之不流。

    新朝號稱百萬大軍的主力覆滅於昆陽城下,三輔震動,新莽政權土崩瓦解。更始元年九月,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死於混戰之中,新朝覆滅。

    出撫河內

    在昆陽之戰中立下首功的劉秀則馬不停蹄的南下攻城略地,此時一個噩耗傳來,劉秀的長兄大司馬劉縯被更始帝所殺。哥哥無故被殺,對劉秀來說,無疑是一個莫大的打擊,但是劉秀能強忍悲傷,益發謙遜,而且悲憤不形於色,正是彰顯出了劉秀的韜光養晦、隱忍負重。為了不受更始帝的猜忌,他急忙返回宛城向劉玄謝罪,對大哥劉縯部將不私下接觸,雖然昆陽之功首推劉秀,但他不表昆陽之功,並且表示兄長犯上,自己也有過錯。更始帝本因劉縯一向不服皇威,故而殺之,見劉秀如此謙恭,反而有些自愧,畢竟劉秀兩兄弟立有大功,故劉秀不但未獲罪,反而得封武信侯。劉秀回到宛城並受封武信侯後不久,在宛城即迎娶了他思慕多年的新野豪門千金—陰麗華。

    但是,劉秀心裡明白,即便是一時讓更始帝不猜疑自己,以後也可能會得到與兄長劉縯一樣的下場,畢竟自己聲名遠播、功高震主。

    當時新莽王朝雖然覆滅,但是黃河以北各州郡都在持觀望態度,未曾歸附更始政權,赤眉軍在山東發展迅速、聲勢日益壯大,還有“河北三王”、銅馬、尤來、隗囂、公孫述等等割據勢力,劉賜對劉玄說:“劉秀是去河北招撫的最佳人選。並且河北一帶只能是劉秀去才合適。”再說,能不能擺平河北,決定更始政權的命運。當時南方流行一個童謠:“得不得,在河北。”可是以大司馬朱鮪為代表綠林軍出身的將領強烈反對劉秀出巡河北。當初劉玄殺劉縯,就是朱鮪和李軼的強烈提議,朱鮪他們不讓劉秀去的原因很簡單,不是他沒有能力,而是他的能力太強了。劉玄很為難,朱鮪這邊的反對意見也是很有道理的,讓他去,劉秀勢力壯大,太危險,不讓他去,河北的招撫工作做不好,更危險。就在劉玄猶豫不決的時候,馮異給劉秀出了一條錦囊妙計,馮異勸劉秀,一定要 想辦法巴結左丞相曹竟,劉秀聽從了馮異的建議,“厚結納之”。

    河北稱帝

    更始元年(23年)十月,更始帝劉玄遣劉秀行大司馬事北渡黃河,鎮慰河北州郡。路上,劉秀的摯交鄧禹杖策北渡,追趕上劉秀,對劉秀言劉玄必敗,天下之亂方起,勸劉秀“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以公而慮,天下不足定也!”鄧禹的話,正合劉秀的心意。劉秀到河北後不久,前西漢趙繆王之子劉林即擁戴一個叫做王郎的人在邯鄲稱帝,而前西漢在河北的另一王室、廣陽王之子劉接也起兵相應劉林。一時間,劉秀的處境頗為艱難,甚至有南返逃離河北之心,幸得上谷、漁陽兩郡的支援,尤其是上谷太守耿況之子、少年英雄耿弇,一身豪氣,對劉秀言道:“漁陽、上谷的突騎足有萬騎,發此兩郡兵馬,邯鄲根本不足慮”。劉秀高興的指著耿弇道:“是我北道主人也”。不久劉秀率軍在更始帝派來的尚書令謝躬和真定王劉楊的協助下,取得南欒之戰勝利,攻破了邯鄲,擊殺了王郎等人。值得一提的是,為了促成和真定王劉楊的聯盟,劉秀親赴真定王府,以隆重的禮儀迎娶了劉楊的外甥女——郭聖通,此時距劉秀在宛城迎娶陰麗華尚不足一年。

    見劉秀在河北日益壯大,更始帝極為不安,他遣使至河北,封劉秀為蕭王,令其交出兵馬,回長安領受封賞,同時令尚書令謝躬就地監視劉秀的動向,並安排自己的心腹謝躬做幽州牧,接管了幽州的兵馬。劉秀以河北未平為由,拒不領命。不久,劉秀授意手下悍將吳漢將謝躬擊殺,其兵馬也為劉秀所收編,而更始帝派到河北的幽州牧苗曾與上谷等地的太守韋順、蔡允等也被吳漢、耿弇等人所收斬。自此,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

    劉秀髮幽州十郡突騎與佔據河北州郡的銅馬、尤來等農民軍激戰,經過激戰,迫降了數十萬銅馬農民軍,並將其中的精壯之人編入軍中,實力大增,當時關中的人都稱河北的劉秀為“銅馬帝”。更始三年(25年)六月,已經是“跨州據土,帶甲百萬”的劉秀在眾將擁戴下,於河北鄗城(今河北省邢臺市柏鄉縣固城店鎮)的千秋亭即皇帝位,建元建武。為表重興漢室之意,劉秀建國仍然使用“漢”的國號,史稱後漢(唐末五代之後也根據都城洛陽位於東方而稱劉秀所建之漢朝為東漢),劉秀是為漢世祖光武皇帝。

  • 2 # 666山野村夫

    劉秀(6-57)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廟號世祖,諡光武帝,公元25-57年在位。字文叔。南陽蔡陽(今湖北棗陽西南)人,漢高祖劉邦九世孫,父欽曾任南頓令。劉秀平定天下並非偶然,主要原因有多方面,最主要的有:劉秀高瞻遠矚,提出光復漢室為口號,順應歷史潮流;劉秀採取了正確的人才謀略;劉秀自身具有卓越的政治才幹和軍事才華;劉秀注重民生,得到了人民群眾的大力擁護以及所處的優越的地理位置。

    王莽末年,赤眉、綠林起義先後爆發,新莽政權呈現敗亡之兆。宛人李通宣揚圖讖“劉氏復起,李氏為輔”,勸說劉秀起兵。地皇三年(公元22),劉秀與其兄劉縯抱著恢復劉姓統治的目的,起事於舂陵(今湖北棗陽南),發動宗族、賓客,聯絡附近各縣的地主豪強,組成一支七八千人的武裝,稱為“舂陵軍”。舂陵軍初戰不利,不久與綠林軍下江兵約定“合縱”。次年二月更始政權建立後,劉縯任大司徒,劉秀任太常、偏將軍。地皇四年六月,王莽命王邑、王尋率領大軍圍綠林軍於昆陽(今河南葉縣)。劉秀突圍調集援兵,與以王鳳、王常為首的留守城內的義軍合擊,重創莽軍。昆陽之戰對於綠林軍入關和新莽政權的覆滅,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由於劉秀在昆陽之戰中立了大功,劉縯又奪取了宛城,他們的勢力逐漸與農民軍分庭抗禮。於是新市、平林的農民軍將領勸更始帝劉玄殺掉劉縯。劉秀聞訊趕赴宛城謝罪,以此取得了農民軍的信任,被封為破虜大將軍、武信侯。同年九月,新莽政權覆滅。更始帝北都洛陽後,劉秀又行大司馬事。不久,被派往河北地區鎮撫州郡。次年五月誅滅稱帝邯鄲的王郎,封蕭王。河北地區的豪強地主率宗族、賓客、子弟先後歸附劉秀,成為他的有力支柱。此後,劉秀拒絕聽從更始政權的調動。同年秋,又破降和收編了河北地區的銅馬、高湖、重連等部農民起義軍,擴充了實力,因此,關西稱劉秀為“銅馬帝”。不久,劉秀派遣吳漢等襲殺更始政權的尚書謝躬,與農民軍徹底決裂。建武元年(公元25)六月,劉秀在群臣的擁戴下稱帝於鄗(今河北柏鄉北),重建漢政權,不久定都洛陽,史稱東漢。東漢王朝建立的第三年,劉秀打敗了赤眉農民軍,控制了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隨即於建武五年先後削平了盤踞漁陽郡的彭寵、南郡的秦豐和齊地的張步;次年又翦除了盤踞江、淮的李憲、董憲、龐萌,統一了關東,後以籠絡手段使河西的竇融歸附。建武九年和十二年又先後平定和消滅了天水的隗囂、巴蜀的公孫述。割據安定的盧芳也於建武十六年歸附,不久逃往匈奴。這樣,經過十二年時間,劉秀終於消平群雄,完成了統一事業。

  • 3 # 歷史的印跡

    說起東漢,大家都不陌生,可大多人數對東漢的印象,一般都是那東漢末年,對東漢的建國過程沒有太多的瞭解。由於東漢是在新朝覆滅天下大亂的基礎上建立的,所以那段歷史是相當的亂,今天我就給大家梳理一下,東漢的建國過程。

    在新朝王莽的末年,那時候天下已經亂成一鍋粥了,好多的人都趁著那股子亂乎勁起兵造反了,其中早期實力較強的兩支,分別是綠林軍和赤眉軍。當時劉秀和他的哥哥劉縯也趁亂起兵,後來他們就加入了綠林軍。

    劉縯是個類似於項羽一樣的狠角色,帶兵打仗十分的勇猛,所以在綠林軍中威望比較高,可也就是因為這樣,在綠林軍打算選出一個劉邦子孫做皇帝的時候,劉縯落選了。原因很簡單,大家本來都是平起平坐的小頭目,你平時就比我們張揚,要是你當了皇帝,那我們以後還過不過。所以經過權衡考慮,最後大家選出了一個比較軟弱無能的劉玄當了皇帝,這就是更始帝。

    雖說劉縯沒當上皇帝,可並沒有影響劉縯劉秀兄弟打仗的熱情,不久以後劉秀贏下了著名的昆陽之戰,劉縯也打下了宛城,還讓更始帝把宛城定為臨時國都。可這哥倆的功績並沒有得到正反饋,反而讓更始帝等人動了殺機。不久以後,更始帝等人就隨便找了個理由,把劉縯給殺掉了,然後那把屠刀就懸到了劉秀的頭上。

    咱們再說劉秀,他去了東方以後,先是拉攏地方勢力,招攬人才,而後接連的打敗了銅馬等農民起義軍,收編了十多萬的起義軍隊伍,江湖人稱“銅馬帝”。那時候有人幹掉了王莽,迎接更始帝遷都長安了,看到劉秀勢力一天天的強大起來,更始帝有點擔心了,他先是派人拉攏,而後派兵監控,可最後劉秀還是宣佈稱帝了。

    當時在東方有實力和劉秀叫板的,還是有幾支部隊的。其中有和他同一年稱帝的高祖後代劉永,還有被劉永拉攏過去的張步和董憲,所以劉秀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他們身上。可與此同時,長安那邊又出事了,當初被更始帝冷落的赤眉軍打了過去,他們也立了一個叫劉盆子的高祖之後為皇帝,去和劉玄爭正統天下。

    劉秀感覺長安那邊要有變動,就派出人馬西進,也想在收拾東方的同時,看看能不能再西邊得點好處。咱們還是先說西邊,赤眉軍很快就拿下了長安,殺掉了更始帝,但是他們那種游擊隊的特性還是在的,很快出長安繼續往西走,劉秀的人就趁機拿下了長安。可沒過多久赤眉軍又回來了,他們重新拿下了長安,就和劉秀的人正式發生了衝突。在幾次交鋒之後,劉秀的人漸漸佔了上風,之後劉秀又親自帶兵參戰,終於打敗了赤眉軍,收編了他們的隊伍。

    現在再說東邊,在和赤眉軍打仗的同時,劉秀已經和劉永交上手了。雖說大家都是高祖的子孫,可總要把另一個打成孫子才罷休,最後還是劉秀的人技高一籌,劉永兵敗被殺。

    之後劉秀又派兵攻打張步,張步那算的上是一個類似韓信的人物,打仗極其兇猛,自信心也是超級的強,還有一點也類似韓信,就是他佔據著齊地,曾經被劉永封為齊王。為了對付張步,劉秀很是大動干戈,他派出了手下最能打的耿弇。具體過程比較複雜,總之可以概括為兩個字,慘烈。等徹底拿下張步之後,劉秀曾經這樣表揚過耿弇,稱他是“有志者事竟成”。

    東方的最後一個對手是董憲了,相對劉永和張步來說,董憲的抵抗力就差了很多。不過董憲有一個很戲劇性的結局,就是他在兵敗之後已經準備投降保命了,在投降的路上被漢軍抓住砍下了腦袋。

    在徹底平定東方之後,劉秀把頭轉向了西面,西面他還有連個對手,一個是割據隴西的隗囂,一個是在蜀地稱帝的公孫述。

    那隗囂是一個比較糾結的人,當初他趁亂起義的時候,就一心想依附漢室,所以他帶人馬投靠了更始帝,可後來更始帝靠不住,他只好重新回到隴西做土霸王。不過他的野心也就那麼大,在劉秀向他示好之後,他也表示要歸順劉秀。可歸順歸歸順,他從來也不去洛陽朝拜劉秀,所以劉秀對他並不放心。在經過幾次拉鋸扯皮之後,劉秀終於翻臉了,他派兵討伐隗囂。隗囂開始還是抵抗了一陣的,可一個一心當土霸王的人,那裡是想一統天下人的對手,所以隗囂最終還是兵敗之後,鬱悶而死,那隴西也就歸了劉秀。

    接下去就是那個著名的成語了,得隴望蜀。劉秀開始向一統天下的最後一個障礙公孫述發動了攻勢。最初劉秀是一直勸公孫述投降的,畢竟弟兄們打天下打的很辛苦了,能和平解決最好還是不要用刀兵了。可公孫述不那麼想,大家都是皇帝,我沒出去打你,你也不該這樣對我啊,所以就一直撐著。最後劉秀看沒辦法了,還是要兄弟們再辛苦辛苦,就這樣,在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舍了好多兄弟之後,漢軍拿下了成都。

    從此以後,漢光武帝劉秀就統一了天下。

  • 4 # 大潘在異鄉

    王莽末年,赤眉、綠林起義先後爆發,新莽政權呈現敗亡之兆。宛人李通宣揚圖讖“劉氏復起,李氏為輔”,勸說劉秀起兵。地皇三年(公元22),劉秀與其兄劉縯抱著恢復劉姓統治的目的,起事於舂陵(今湖北棗陽南),發動宗族、賓客,聯絡附近各縣的地主豪強,組成一支七八千人的武裝,稱為“舂陵軍”。舂陵軍初戰不利,不久與綠林軍下江兵約定“合縱”。次年二月更始政權建立後,劉縯任大司徒,劉秀任太常、偏將軍。地皇四年六月,王莽命王邑、王尋率領大軍圍綠林軍於昆陽(今河南葉縣)。劉秀突圍調集援兵,與以王鳳、王常為首的留守城內的義軍合擊,重創莽軍。昆陽之戰對於綠林軍入關和新莽政權的覆滅,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由於劉秀在昆陽之戰中立了大功,劉縯又奪取了宛城,他們的勢力逐漸與農民軍分庭抗禮。於是新市、平林的農民軍將領勸更始帝劉玄殺掉劉縯。劉秀聞訊趕赴宛城謝罪,以此取得了農民軍的信任,被封為破虜大將軍、武信侯。同年九月,新莽政權覆滅。更始帝北都洛陽後,劉秀又行大司馬事。不久,被派往河北地區鎮撫州郡。次年五月誅滅稱帝邯鄲的王郎,封蕭王。河北地區的豪強地主率宗族、賓客、子弟先後歸附劉秀,成為他的有力支柱。此後,劉秀拒絕聽從更始政權的調動。同年秋,又破降和收編了河北地區的銅馬、高湖、重連等部農民起義軍,擴充了實力,因此,關西稱劉秀為“銅馬帝”。不久,劉秀派遣吳漢等襲殺更始政權的尚書謝躬,與農民軍徹底決裂。建武元年(公元25)六月,劉秀在群臣的擁戴下稱帝於鄗(今河北柏鄉北),重建漢政權,不久定都洛陽,史稱東漢。東漢王朝建立的第三年,劉秀打敗了赤眉農民軍,控制了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隨即於建武五年先後削平了盤踞漁陽郡的彭寵、南郡的秦豐和齊地的張步;次年又翦除了盤踞江、淮的李憲、董憲、龐萌,統一了關東,後以籠絡手段使河西的竇融歸附。建武九年和十二年又先後平定和消滅了天水的隗囂、巴蜀的公孫述。割據安定的盧芳也於建武十六年歸附,不久逃往匈奴。這樣,經過十二年時間,劉秀終於消平群雄,完成了統一事業。

  • 5 # 史海清流

    王莽末年,赤眉、先後爆發,新莽政權呈現敗亡之兆。宛人李通宣揚圖讖“劉氏復起,李氏為輔”,勸說劉秀起兵。

    地皇三年(公元22),劉秀與其兄劉縯抱著恢復劉姓統治的目的,起事於舂陵(今湖北棗陽南),發動宗族、賓客,聯絡附近各縣的地主豪強,組成一支七八千人的武裝,稱為“舂陵軍”。舂陵軍初戰不利,不久與綠林軍下江兵約定“合縱”。次年二月更始政權建立後,劉縯任大司徒,劉秀任太常、偏將軍。地皇四年六月,王莽命王邑、王尋率領大軍圍綠林軍於昆陽(今)。

    劉秀突圍調集援兵,與以王鳳、王常為首的留守城內的義軍合擊,重創莽軍。對於軍圍綠林軍入關和新莽政權的覆滅,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由於劉秀在昆陽之戰中立了大功,劉縯又奪取了宛城,他們的勢力逐漸與農民軍分庭抗禮。於是新市、平林的農民軍將領勸劉玄殺掉劉縯。劉秀聞訊趕赴宛城謝罪,以此取得了農民軍的信任,被封為破虜大將軍、武信侯。同年九月,新莽政權覆滅。更始帝北都洛陽後,劉秀又行大司馬事。不久,被派往河北地區鎮撫州郡。次年五月誅滅稱帝邯鄲的王郎,封蕭王。河北地區的豪強地主率宗族、賓客、子弟先後歸附劉秀,成為他的有力支柱。此後,劉秀拒絕聽從更始政權的調動。同年秋,又破降和收編了河北地區的銅馬、高湖、重連等部農民起義軍,擴充了實力,因此,關西稱劉秀為“銅馬帝”。不久,劉秀派遣吳漢等襲殺更始政權的尚書謝躬,與農民軍徹底決裂。建武元年(公元25)六月,劉秀在群臣的擁戴下稱帝於鄗(今河北柏鄉北),重建漢政權,不久定都洛陽,史稱東漢。東漢王朝建立的第三年,劉秀打敗了赤眉農民軍,控制了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隨即於建武五年先後削平了盤踞漁陽郡的彭寵、南郡的秦豐和齊地的張步;次年又翦除了盤踞江、淮的李憲、董憲、龐萌,統一了關東,後以籠絡手段使河西的竇融歸附。建武九年和十二年又先後平定和消滅了天水的隗囂、巴蜀的。割據安定的盧芳也於建武十六年歸附,不久逃往匈奴。這樣,經過十二年時間,劉秀終於消平群雄,完成了統一事業。

  • 6 # 周朝文DMU

    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後,劉秀已經沒有任何羈絆,但鞏固勢力仍是最主要的任務。劉秀與眾人商議後,決定先統一河北。當時,在河北實力較強的兩大勢力是銅馬和尤來兩支農民軍。對農民軍的特點,劉秀十分了解,他決定在聲勢上和關鍵戰役上震懾對手。於是,劉秀集合了10個郡的兵力,並在起初的幾個小戰役上輕而易舉擊敗對手。很快,劉秀迫降了數十萬銅馬農民軍,獨霸整個河北。公元25年,已經是“跨州據土,帶甲百萬”的劉秀,被眾將擁立為帝,為表重興漢室之意,劉秀建國仍然使用“漢”的國號。

    既然使用了“漢”的國號,劉秀的目標就已很明確,那就是統一天下、光復漢室。但天下大亂之際,實力在劉秀之上的地方割據勢力仍很多。劉秀採取了靜觀其變的策略,伺機發展自己的實力。此時的關中已成為各起義軍的焦點。先是綠林軍攻入關中,滅掉了王莽政權。但沒過多久,赤眉軍三十餘萬眾進入關中,與綠林軍展開火併。劉秀藉此機會,趁機收編其他地方小勢力。同時又派大將鄧禹西入關中,以觀時變。很快,綠林軍被赤眉軍消滅。劉秀認為,震懾對手的最好方式就是讓對方產生畏懼,而這種震懾力來自自己的戰績。於是,劉秀確定了首先消滅赤眉軍的計劃。

    在消滅赤眉軍的過程中,劉秀展示出了極高的指揮藝術。首先,派出兩路大軍在關中不斷騷擾赤眉軍,而幾十萬赤眉軍最大的軟肋就是糧草。迫於糧草的問題,赤眉軍向西不成之後,又轉向東南方向。而在這一方向上,劉秀親率大軍,等待早已疲憊不堪的赤眉軍。在前有堵截、後有追兵的情況下,赤眉軍不得不投降。劉秀大獲成功,而且損失並不大。至此,赤眉、綠林兩大勢力都已覆滅。

    挾橫掃綠林、赤眉之威,劉秀很快統一了中原地區。這表明劉秀不僅獲得了戰術上的成功,更取得了戰略上的成功。此時,能與劉秀抗衡的,就只剩下西北隴右的隙器和西南巴蜀的公孫述這兩大勢力,呈三足鼎立之勢。由於這兩個勢力形成時間較長,想要很快消滅並非易事。這種局面,與後來的魏、蜀、吳三國鼎立相差不多。經過再三勸降無果之後,劉秀準備征討計劃。對此,眾將分歧很大,巴蜀集團整體實力相對較強,而隴右集團軍事實力則略勝一籌。從震懾力的角度以及對兩個對手的徹底瞭解,劉秀決定先打隴右的魄器,之後再消滅西南巴蜀的公孫述,即歷史上有名的“得隴望蜀”。

    在征討過程中,劉秀始終是武力加說降,但這兩支勢力卻沒有任何屈服之意。最後,又花費了六年時間,劉秀終於消滅了這兩支頑固勢力。自公元25年至公元37年,劉秀登基後用了12年的時間終於平定天下,使得自新莽末年以來四分五裂、戰火連年的古老中國再次歸於一統!

    劉秀光復漢室,重新統一中國,花費的時間比漢高祖劉邦、秦始皇贏政所花費的時間都要長,這並不是因為劉秀的軍事才能較差,而是因為起初的劉秀勢力遠不及對手,更重要的是,劉秀一直沒有放棄非武力手段解決問題的方式。#歷史雜談# #歷史故事# #歷史回眸#

  • 7 # 雅音徐徐

    長話短說,我不喜歡長篇累牘。

    王莽新朝崩潰後,中原大地上大的割據勢力就是綠林軍、赤眉軍。劉秀和大哥都在綠林軍中,王鳳他們擁立草包劉玄稱帝史稱玄漢。

    劉秀崛起於昆陽大戰,真是一戰成名!然後就和劉玄分道揚鑣了。劉秀靠自己的人格魅力收編了很多能征慣戰的猛人,和後輩劉備一樣個人魅力確實厲害!最重要的是他得人心,綠林軍、赤眉軍骨子裡就是土匪性質,所以他們長久不了,赤眉幹掉了綠林軍,劉秀又幹掉了赤眉軍,基本就一家獨大了,接著又把竇融收編,滅了隗囂、公孫述等,最後就統一了。

    我覺得劉秀能統一稱帝他個人政治、軍事能力強固然重要,還有一個就是確實沒什麼像樣的對手。

    值得一提的是劉秀是難得的不殺功臣的開國皇帝之一!

  • 8 # 長安一輪月

    首先,說一下劉秀的家世:

    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出自漢景帝子長沙定王劉發一脈,公元前5年1月15日,劉秀出生在陳留郡濟陽縣濟陽宮後殿第二間屋裡。 他出生的當晚沒有燈火,卻有赤光照耀整個房間。父親感到奇怪,立即召來功曹史充蘭,派他去問會占卜的人。充蘭與馬下卒蘇永一起去卜人王長孫的住所。王長孫卜卦後,對蘇永和充蘭說:“這是件吉利的事情,不用多說了。”這年,在劉欽房前栽景天的地方有小米長了出來,共有三株,每株一根莖九個穗,比一般小米要長一二尺,真是好小米。父親劉欽因此為其取名為“秀”。

    9歲時,劉秀與兄妹成了孤兒,生活無依,被遠在南陽郡蔡陽縣的叔父劉良所撫養。 由於劉秀勤於農事,而其兄劉縯好俠養士,經常取笑劉秀,將他比做劉邦的兄弟劉喜。後來,劉秀到長安,學習《尚書》,略通大義。

    之後,適時起兵:

    西漢自漢元帝以來,朝政日益衰敗。到了漢成帝之時,成帝昏聵不堪,委政母族。致使以太后王政君為首的王氏外戚集團獨攬了朝政大權;又專寵趙氏姐妹,從而形成了“趙氏亂於內,外家擅於朝”的局面。后王莽代漢登基稱帝,建立了新朝,建元“始建國”,西漢在歷經214年的統治後終於滅亡。

    新莽末年,因其推行的改革盲目崇古,不切實際,又觸動了上至豪強、下及平民的利益;加之水、旱等天災不斷,廣袤中原赤地千里、哀鴻遍野。終於,在新莽天鳳年間,赤眉、綠林、銅馬等數十股大小農民軍紛紛揭竿而起,大批豪強地主也乘勢開始倒莽。頓時,海內分崩,天下大亂。

    劉秀雖名為皇族後裔,但處事極為謹慎,經過了深思熟慮,見天下確已大亂,方才決定起兵。

    地皇三年十月,劉秀與李通從弟李軼等人從宛城起兵,打著“復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的旗號。十一月,劉秀帶領賓客從宛城來到舂陵,時值大哥劉演會眾起兵。 劉秀和李通等人起兵來到了柴界,碰到王莽的軍隊,驚慌逃回濟陽縣原來的出生的小屋。漢哀帝初年,就有鳳凰飛到濟陽宮,到劉秀時,濟陽宮還有鳳凰廬。等劉秀回到那裡,看見光芒像火燒得正紅,在原來小屋靠路的南面,光芒閃爍得直上天,可是一會兒就不見了。

    接著,戰亂中壯大:

    舂陵鄉起兵,史稱劉秀兄弟的兵馬為舂陵軍,舂陵軍的主力為南陽的劉氏宗室和本郡的豪傑,兵少將寡,裝備很差,甚至在初期,劉秀是騎牛上陣的,這也成為了後世演義中的一段佳話,即所謂的“牛背上的開國皇帝”。後經過激戰殺死了新野尉,劉秀才有了戰馬。為了壯大聲勢,加強反莽力量,舂陵兵與新市、平林、下江這三支綠林軍中的最大的主力進行了聯合,從而擴大了相互的力量,並先後於沘水、育陽等地與新莽的征討大軍激戰,大破莽軍,並擊殺了新莽大將甄阜、梁丘疵等人。

    更始元年,西漢宗室劉玄被綠林軍的主要將領擁立為帝,建元“更始”,是為更始帝。對此,劉縯及南陽劉姓宗室極為不滿,只是迫於在聯軍之中,綠林軍人多勢大,又有強敵在前,只得暫且作罷。劉縯被封為大司徒,劉秀則受封為太常偏將軍。 更始政權建立,複用漢朝旗號,此舉大大震動了新朝,王莽即遣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尋發各州郡精兵共四十二萬撲向昆陽和宛城一線,力圖一舉撲滅新生的更始政權。

    同年五月,王邑、王尋率軍西出洛陽,南下潁川(今禹縣),與嚴尤、陳茂兩部會合,迫使劉秀的部隊從陽關(今禹縣西北)撤回昆陽。昆陽漢軍僅九千人,眾恐不敵,欲棄城退守荊州故地。劉秀以“合兵尚能取勝、分散勢難保全”為由,說服諸將固守昆陽。此時王莽軍已逼近城北,劉秀率13名騎兵乘夜出城,赴定陵縣、郾縣調集援兵,後有步兵、騎兵一萬七千精兵赴援昆陽。

    王邑等人自恃兵力強大,揚言:“百萬之師,所過當滅,今屠此城,蹀血而進,前歌後舞,顧不快耶!”王邑軍向昆陽城發起進攻,並挖掘地道,製造雲車。昆陽守軍別無退路,堅守危城。此時王莽軍久戰疲憊,銳氣大減。劉秀於六月一日率領步騎萬餘人馳援昆陽。劉秀親率千餘精銳為前鋒,反覆猛衝,斬殺王莽軍千餘人,漢軍士氣大振。隨後又以勇士三千人,迂迴到敵軍的側後,偷渡昆水(今葉縣輝河),向王邑大本營發起猛烈的攻擊。王邑依舊輕敵,下令各營勒卒自持,不得擅自出兵,自行和王尋率及萬人迎戰,王邑兵馬陷入困境,王尋戰死,諸將未敢出援。昆陽守軍見城外漢軍取勝,乘勢出擊。王莽軍大亂,紛紛奪路逃命,互相踐踏,積屍遍野。此時突然大風飛瓦,暴雨如注,滍水暴漲,王莽軍萬餘人涉水被淹死,滍水為之不流。

    新朝號稱百萬大軍的主力覆滅於昆陽城下,三輔震動,新莽政權土崩瓦解。更始元年九月,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死於混戰之中,新朝覆滅。

    緊接著,隱忍中崛起:

    在昆陽之戰中立下首功的劉秀則馬不停蹄的南下攻城略地,此時一個噩耗傳來,劉秀的長兄大司馬劉縯被更始帝所殺。哥哥無故被殺,對劉秀來說,無疑是一個莫大的打擊,但是劉秀能強忍悲傷,益發謙遜,而且悲憤不形於色,正是彰顯出了劉秀的韜光養晦、隱忍負重。 為了不受更始帝的猜忌,他急忙返回宛城向劉玄謝罪,對大哥劉縯部將不私下接觸,雖然昆陽之功首推劉秀,但他不表昆陽之功,並且表示兄長犯上,自己也有過錯。更始帝本因劉縯一向不服皇威,故而殺之,見劉秀如此謙恭,反而有些自愧,畢竟劉秀兩兄弟立有大功,故劉秀不但未獲罪,反而得封武信侯。劉秀回到宛城並受封武信侯後不久,在宛城即迎娶了他思慕多年的新野豪門千金—陰麗華。

    但是,劉秀心裡明白,即便是一時讓更始帝不猜疑自己,以後也可能會得到與兄長劉縯一樣的下場,畢竟自己聲名遠播、功高震主。

    當時新莽王朝雖然覆滅,但是黃河以北各州郡都在持觀望態度,未曾歸附更始政權,赤眉軍在山東發展迅速、聲勢日益壯大,還有“河北三王”、銅馬、尤來、隗囂、公孫述等等割據勢力,劉賜對劉玄說:“劉秀是去河北招撫的最佳人選。並且河北一帶只能是劉秀去才合適。”再說,能不能擺平河北,決定更始政權的命運。當時南方流行一個童謠:“得不得,在河北。”可是以大司馬朱鮪為代表綠林軍出身的將領強烈反對劉秀出巡河北。當初劉玄殺劉縯,就是朱鮪和李軼的強烈提議,朱鮪他們不讓劉秀去的原因很簡單,不是他沒有能力,而是他的能力太強了。劉玄很為難,朱鮪這邊的反對意見也是很有道理的,讓他去,劉秀勢力壯大,太危險,不讓他去,河北的招撫工作做不好,更危險。就在劉玄猶豫不決的時候,馮異給劉秀出了一條錦囊妙計,馮異勸劉秀,一定要 想辦法巴結左丞相曹竟,劉秀聽從了馮異的建議,“厚結納之”。

    更始元年十月,更始帝劉玄遣劉秀行大司馬事北渡黃河,鎮慰河北州郡。路上,劉秀的摯交鄧禹杖策北渡,追趕上劉秀,對劉秀言劉玄必敗,天下之亂方起,勸劉秀“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以公而慮,天下不足定也!”鄧禹的話,正合劉秀的心意。劉秀到河北後不久,前西漢趙繆王之子劉林即擁戴一個叫做王郎的人在邯鄲稱帝,而前西漢在河北的另一王室、廣陽王之子劉接也起兵相應劉林。 一時間,劉秀的處境頗為艱難,甚至有南返逃離河北之心,幸得上谷、漁陽兩郡的支援,尤其是上谷太守耿況之子、少年英雄耿弇,一身豪氣,對劉秀言道:“漁陽、上谷的突騎足有萬騎,發此兩郡兵馬,邯鄲根本不足慮”。劉秀高興的指著耿弇道:“是我北道主人也”。不久劉秀率軍在更始帝派來的尚書令謝躬和真定王劉楊的協助下,取得南欒之戰勝利,攻破了邯鄲,擊殺了王郎等人。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促成和真定王劉楊的聯盟,劉秀親赴真定王府,以隆重的禮儀迎娶了劉楊的外甥女——郭聖通,此時距劉秀在宛城迎娶陰麗華尚不足一年。

    見劉秀在河北日益壯大,更始帝極為不安,他遣使至河北,封劉秀為蕭王,令其交出兵馬,回長安領受封賞,同時令尚書令謝躬就地監視劉秀的動向,並安排自己的心腹謝躬做幽州牧,接管了幽州的兵馬。劉秀以河北未平為由,拒不領命。不久,劉秀授意手下悍將吳漢將謝躬擊殺,其兵馬也為劉秀所收編,而更始帝派到河北的幽州牧苗曾與上谷等地的太守韋順、蔡允等也被吳漢、耿弇等人所收斬。自此,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

    最終稱帝:

    劉秀髮幽州十郡突騎與佔據河北州郡的銅馬、尤來等農民軍激戰,經過激戰,迫降了數十萬銅馬農民軍,並將其中的精壯之人編入軍中,實力大增,當時關中的人都稱河北的劉秀為“銅馬帝”。更始三年六月,已經是“跨州據土,帶甲百萬”的劉秀在眾將擁戴下,於河北鄗城(今河北省邢臺市柏鄉縣固城店鎮)的千秋亭即皇帝位,建元建武。 為表重興漢室之意,劉秀建國仍然使用“漢”的國號,史稱後漢(唐末五代之後也根據都城洛陽位於東方而稱劉秀所建之漢朝為東漢),劉秀是為漢世祖光武皇帝。

  • 9 # 秦楚之子

    有個電視劇叫秀麗江山之長歌行。呵呵,仕宦當得執金吾,娶妻得娶陰麗華。看完基本上就瞭解劉秀復興漢室的統一歷程。

  • 10 # 東說史時

    01河北起家

    更始元年,新莽王朝被推翻後,更始政權遷都洛陽。更始帝劉玄派劉秀持節渡河鎮撫河北。劉秀採取了“延攬英雄,務悅民心,分遣官屬,循行部縣,理冤結,布惠澤“的策略,收羅人オ,籠絡人心,不斷壯大自身勢力,於是河北廣大地區的人才與農民軍相繼歸順,軍隊和官員也心悅誠服。

    02作壁上觀

    劉秀控制河北之後,故障引赤眉軍入關,與更始政權相鬥,伺機奪取關中和河洛兩地,獲得未來定鼎的根據地。

    03河北稱帝,充分利用謀略,一舉殲滅赤眉軍

    在赤眉軍攻入長安之後,更始帝劉玄棄城逃跑。劉秀充分利用政治策略,便將原來傾向於劉玄更始政權的地主豪強勢力拉攏過來,從而以“"漢家正統”為名,為名不正言不順的赤眉增加了極大地阻礙,而赤眉軍為非作歹的行為遭到關中百姓抵制,無糧所食的赤眉軍不得已向西求食,途中損傷慘重,最後遇劉秀兩次伏擊,全軍覆沒。

    04平天下

    劉備佔領關中與河洛一帶後,全國依舊存在大量的封建割據勢力。劉秀從河洛地區向南開拓,先後剿滅了豫東、安徽與山東的割據勢力,平定了關東地區,而後向南平定了荊裡與江南。西方戰線上,劉秀派馮異遠征隴右,巧妙利用地形隔斷巴蜀隴右的聯絡,將其孤立擊敗。隨後避蜀道,轉而從荊襄一帯西入川東,從側翼攻擊成都城,殲滅公孫述勢力,完成統一大業。

    05自身強,對手弱

    劉秀內政與軍事能力都很強,所以即便沒有精兵強將,自己也是有割據一方實力的,加上血統純真,他的優秀很明顯,反觀此時的中國,人才凋零,政權薄弱,赤眉又都是些農民軍,缺乏長遠戰略,劉秀遇到的阻力並不是特別的大。

  • 11 # 螞蟻傳統文化

    光武帝劉秀是中國歷史上一位頗有建樹的封建帝王。他在西漢之際風雲變幻的歷史舞臺上應時而起,雖“元尺土之柄”,卻憑藉自身謀略翦滅群雄,重建漢室。這一局面的出現不是偶然的,它包括多方面的原因。同時期的起義者和割據者以及先行代漢的王莽,都因缺乏上述因素中的其一或更多而歸於失敗。

    一、西漢末年和新莽政權統治下的混亂局面為劉秀的崛起創造了一個大環境

    西漢末年,貴族、官僚、豪強競相侵霸土地,豪富權貴“多規良田,役使貧民”.成為極普遍的情形,農耕生產秩序遭到嚴重破壞。成帝時,外戚王氏當政,紅陽侯王立在南陽佔墾草田達幾百頃之多,連貧民所假少府陂澤而開闢的熟田也在佔奪之列。丞相張禹佔有涇渭之間可以灌溉的所謂極膏腴上賈的良田400頃。哀帝賜寵臣董賢田2000餘頃。殘酷的土地兼併,使階級矛盾愈來愈緊張愈尖銳。哀帝時鮑宣的“七死七亡”說[1]《鮑宣傳》,正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然而鮑宣這些話,絲毫也阻止不了上下層豪強的肆意兼併。土地的高度集中與奴隸無限增加迫使統治階級尋求各種方法來解決這兩個問題。丞相孔光提出限田限奴婢,遭到貴族的反對,不得施行。哀帝用求天求鬼神的方法,不但沒能解決問題,反而促使各種矛盾更加緊張起來。

    面對尖銳的階級矛盾和深重的社會危機,代漢后王莽附會古禮,期求以社會改革的形式,恢復政局的穩定。他頒行“王田”、“私屬”法令,實行“五均六管”政策。均告失敗,並導致整個社會的動盪,“(王莽)分遣大夫謁者教民煮木為酪,酪不可食,重為煩擾,流民入關者數十萬人,……民餓死者十七八,人民相食……盜賊群起,四方潰畔,,[2]《光武帝紀》這樣混亂的局面下,廣大農民當然要推倒王莽的統治,“天下同苦王氏,思漢久已’,L3]《馮異傳》,“天下同苦王氏虐政,而思高祖之舊德"[3](鄭興傳>,“民之謳吟思漢,非一日也,,[釘<王常傳>,以及馮衍的“海內潰亂,人懷漢德”,李通的“劉氏復起”的讖語都集中反映了人們急於擺脫王莽統治下的混亂局面的強烈願望。於是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為劉秀起事提供了社會環境。設想一下,如果當時到處是牛羊遍野。夜不閉戶的洽世景象,勤於稼穡的劉秀是不會舉事的。

    二、漢室宗族的正統出身是劉秀起家的優越條件

    在封建時代裡,天子所屬的朝代,自然被認為是正統的朝代,“正統朝代與非正統朝代的區別,曾起著很大的積極作用。,,[41西漢前期,經過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到武帝初期社會呈現盛世景象。廣大荒地逐漸被開墾出來,大多數農民都擁有小塊耕地,城鄉的大小糧倉也都得以充滿,京師的錢貫朽壞而不可清校。這樣安定的生活對亂世之下的人們無疑是巨大的誘惑,他們急切盼望能回覆到漢初的安定狀態,河北王郎詐稱成帝子,綠林擁戴懦弱無能的劉玄為帝。赤眉立牧牛童子劉盆子為帝,竇融和隗囂也以復漢為幌子而獨樹一幟,盧芳也自稱漢武帝曾孫劉文伯,諸豪傑立為上將軍,這些都說明:漢室在當時是很有吸引力的。正因如此,“高祖九世之孫”的光武帝和其兄得到眾人擁護,以“復高祖之業巾1《光武帝紀》為號召接竿而起的。甚至劉秀被更始帝派到河北之後,也是由於漢室宗族的正統出身,才得到由於心向漢室而不肯歸附王郎的信都太守任光與戎太守邳彤之助,從而獲得了在河北的立足點,並以此為基礎,不斷髮展壯大。當時劉秀人寡勢單,幾乎是“單車臨河北,非有府藏之蓄,重賞甘餌。可以聚人”[3]《齊武王劉2寅傳》,即使得到二郡的支援還一度要西返洛陽,可以想見,沒有漢室的正統出身,得不到上述二郡的支援,情況何等不妙!對此,趙翼先生有一段精闢的見解“故群雄之起兵者,無不以劉氏舉號。……歷觀諸起事者,非自稱劉氏子孫,即以輔漢為名。可見是時人心思漢,舉天下不謀而同。是以光武得天下之易,起兵不三年,遂登帝位,古未有如此之速者。”Is]《王莽時起兵者皆稱漢後》

    三、劉秀得天下。不是靠篡奪或竊取農民起義的勝利果實得來的。是靠劉氏兄弟在推翻王莽和削平群雄的戰爭中打出來的

    在這一系列戰爭中,劉秀展示了他的驍勇善戰和過人的膽識,以及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憑藉卓越的軍事才能,光武帝不僅以少勝多,取得了諸多戰役的勝利,同時他還為自己贏得了將士的擁護和愛戴,最終形成了一個強大的集團。

    1.更始立,劉秀為太常偏將軍,只是個職位不高的小官,在軍中並無威信,完全是透過實戰樹立威信。[63昆陽之戰中,在尋邑兵“環圍陽城作營,圍之數十重”的情況下,“將兵騎千餘,前去尋、邑軍四、五里而陣,奔之斬首數十級”,最終使“尋、邑兵大奔北”。[21諸部將喜日“劉將軍平生見小敵怯,今見大敵勇,甚奇怪也”。[2](光武帝紀>昆陽之戰的勝利,大大提高了劉秀兄弟在更始軍中的威望,也決定了王莽的敗局。司馬光評價劉秀在昆陽之戰中的作用是“驅烏合之眾。掃滔天之敵,使海內幡然變而為漢”。而他單騎赴銅馬收復數十萬大軍的軍事膽略,可使他在軍事史、戰爭史上與西漢“飛將軍”李廣和單騎赴宴的名將關羽相比。

    2.在制定正確的戰略戰術原則方面,劉秀又堪稱一個傑出的軍事指揮家。在反莽戰爭和削平群雄的戰爭中,劉秀數次運用了正確的戰略戰術,最終建立起不朽的帝業。劉秀的戰略概括起來是先東後西,先近後遠,先隴後蜀。[73在群雄逐鹿中原之際,劉秀獨闢蹊徑,務邊河北,搶佔實地,既避免自己處於四面包圍之中,又贏得一個安定的發展空間。隨後採取吞食政策,先鞏固河內,繼進圖兩京,又取下洛陽,搶佔了

    關東的戰略要點,而且扼住赤眉東歸的咽喉要道,定下“東西

    合擊”之策,圍鎖赤眉,終使其全軍覆滅。相比之下,王莽主

    將王尋、王邑則相差甚遠,而隴、蜀、河西三方不但沒有結成

    休慼與共的軍事聯盟,相反,不講戰略戰術,從一己私利出

    發,互相征伐,坐失時機,終為劉秀各個擊破。

    3.執行嚴肅的軍事紀律,賞罰分明,能約束將士,調動將

    士和爭取民心,從而有效地增強軍隊的戰鬥力。綠林、赤眉

    軍在這方面與劉秀的漢軍有著天壤之別。更始帝遷都長安

    後,不論朝內朝外,什麼法紀都不講,專講擄掠得多少。本來

    是正義的南方農民起義軍,變質為豪強率領的害民軍了。赤

    眉軍在進入長安城後,也由於大肆掠奪,失去民心,導致最終

    失敗。劉秀軍諸將也同樣愛擄掠,劉秀卻專意在建立紀律。

    劉秀早在巡行河北時就規定取天下的方針,其一就是軍事上

    紀律嚴肅,賞罰分明。鄧禹官拜大司徒,但當他為赤眉所敗,

    僅以二十四騎退還時,劉秀當即免其職。劉秀用兵法部勒軍

    隊,攻城略地,因之最後勝利者不能不是劉秀。

    四、作為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光武帝劉秀更有許多長處

    1.在起事之出,劉秀就明確了以復漢為目標,並在巡行

    河北之後規定了取天下的方針。綠林軍專講擄掠,目光短

    淺,再加上更始政權的軟弱、內亂分裂,最後被赤眉吞食。赤

    眉軍是純粹的農民組織,雖然屢獲戰勝,卻無自立朝廷的願

    望。王莽曾先後發大軍擊綠林赤眉,都不曾大敗。因為綠林

    赤眉缺少一個象劉秀那樣智勇雙全的率領人,也沒有正確的

    指導政策。

    2.劉秀的人才謀略,為他平定天下提供了人才上的保

    障.成為劉秀諸多政策中重要的一項。

    劉秀人才謀略的最突出特點就是能夠破除此軫彼界的

    觀念,廣攬天下人才,而不拘泥於南陽地區這個小圈子。起

    初,追隨劉秀的有鄧禹、李通、吳漢等人,“是時在位多鄉曲故

    舊”。後來接受幷州牧郭汲的建議:“選補眾職,當簡天下賢

    俊,不宜專用南陽人”[41(郭汲列傳>。在著名的雲臺二十八

    將中除11名來自南陽外,其餘17人都來自南洋以外,佔了

    郡縣為他定期、定額推薦人才,且不以身份及家世為取捨標

    準,凡有治國領兵之術者,靡不畢用。劉秀還在俘虜和降將

    中選拔人才,如岑彭、馮異等,他們後來都成為東漢名將。通

    過這種人才謀略,劉秀收納了一大批堪稱棟樑的文臣武將,

    大大壯大了自己的力量。

    開國之後,劉秀又透過養功臣的方法,實現了君臣之間的交相盡美,避免了兔死狗烹的局面,營造了上下相親的氛

    圍。[8]

    3.光武帝心機過人,韜光養晦,臨危不亂,這是作為一個

    政治家非常重要的一點。更始帝誘殺其兄後,劉秀也身處險

    境,這時他表現出超常的智力和忍耐力。他趕快弛回宛,向

    更始帝謝罪,既不和其兄的舊屬往來,也不為其行喪禮,飲食

    言笑不改常態,只說自己的罪過。不說一句昆陽的戰功,並且

    還與戀人陰麗華熱熱鬧鬧地舉行了婚禮,從而避免了劉玄的

    猜忌和排斥,化險為夷。這在常人是無法想象的。如果劉秀

    當時只顧個人恩怨,擁兵獨立,只能自取滅亡。在生死存亡

    的危急關頭,能作出正確的決策,使自己脫離險境,無疑是位

    深謀遠慮的政治家。

    4.建立政權後,劉秀又實行了柔性管理,如九次下詔釋

    放和禁止殘害奴婢i恢復三十稅一制;加強皇權、削聹相權;

    省刑罰、明法紀,等等。[9]社會秩序安定,人口增殖,經濟恢復

    發展,政權得以鞏固,全國實現統一。

    劉秀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少有的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

    憑藉本人卓越的才能,充分利用一切有利的因素,終於削平

    群雄,一統天下。有人說劉秀是混在起義軍中的舊貴族,那

    麼當時象他這樣的舊貴族又何止十個八個,劉秀卻獨能建立

    帝王霸業,其原因也就不言自明瞭。因此,《讀通鑑論》卷六

    記載:“歷代思想家尤其是王夫之說‘三代而下,取天下者,惟

    光武獨焉,。”◇

  • 12 # 5有5

    劉秀,光武皇帝,開創“光武中興”。

    騎牛打仗的皇帝劉秀,漢室後裔,得益於漢武帝推恩令,到了他這一代已經是徹徹底底的平民百姓了。新朝建立後,因王莽的改革激進,損害了世族豪強的利益,人民生活困頓。很多勢力揭竿而起,因人心思漢,響者雲集。劉秀眼珠一轉:“我也可以起義吧?”經過一番密謀後,在舂陵起兵。因他自身不富,加之追隨他的人也財力有限,導致他們裝備極差。在殺死新野尉之前,他一度騎牛上陣。不知他騎著牛打仗的時候,有沒有怨恨漢武帝。明哲保身,一戰成名劉秀自己領導的起義軍勢力太小,便和其他反莽勢力聯合。尊劉玄為帝,劉玄因劉秀的哥哥時常挑戰自己權威,便將他殺了。劉秀為了保全自己,便向劉玄示弱。王莽的百萬軍隊由王邑率領,誓要把反莽聯軍在昆陽消滅。由於王邑剛愎自用,加之劉秀驍勇善戰。在劉秀多次率軍衝擊後,王邑的軍隊大敗。此後,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身死,新朝滅亡。徐而圖之,建都稱帝新朝滅亡後,還有大部分地區劉玄沒有平定,加之其他地方還有起義勢力,皇室林立。為了減少損耗,劉玄派劉秀去勸降河北的勢力。劉秀剛去的時候舉步維艱,經過鄧禹勸說,劉秀著手平定河北,並用自己聯姻,尋求當地世族和豪強支援。劉玄見劉秀壯大,想要坐收漁利,被無情拒絕。此後劉秀軍隊多次征戰,收編了多個起義軍隊,實力大增,其中以銅馬軍最為著名。建武元年(公元25)六月,劉秀稱帝於鄗城,國號“漢”,不久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借力打力,一統天下劉秀稱帝后,坐山觀虎鬥。等劉玄和赤眉軍打得差不多的時候,乘機出擊,親自坐鎮,幾番較量後,打敗了赤眉軍。在打敗赤眉軍後,又用時五年,攻克了隴右和巴蜀。自此,全國一統。

    劉秀自登基後,用時十二年,統一全國。此後,他勤於政事,輕徭薄賦,與民休養,國運漸昌,史稱“光武中興”。

  • 13 # 劉文廣

    劉秀身長七尺三寸(約168釐米),鬚眉勻稱,鼻樑高聳,面庭飽滿,臉如圓日,據稱與漢高祖的容貌相似,也是“隆準(鼻)而龍顏,美鬚髯”。劉秀家族血統非常尊貴,是漢髙祖劉邦的後裔。劉秀的父親劉欽曾任濟陽縣(今河南蘭考北)縣令,後父親病故,劉秀由叔父劉良(安徽蕭縣縣令)收養。劉良罷官後,劉秀回到家鄉南陽蔡陽(今湖北棗陽)白水鄉(舂陵),以農耕為業。

    新莽天鳳年間(14-19年),劉秀在京都長安求學,師從許子威。“高才好學,然亦喜遊俠,鬥雞走馬,具知閭里奸邪,吏治得失。”(《東漢觀記·光武紀》)一天,劉秀目睹負責監察京師治安的執金吾出巡,見其車騎甚盛,感慨:“仕宦當作執金吾”。後出任司隸校尉,劉秀“置僚屬,作文移,從事司察,一仍舊章。”

    公元22年,劉秀哥哥劉掩與劉秀呼號“復興漢室”發動兵變,組建舂陵軍反抗王莽。之後合併綠林軍,攻城略地,連連取勝,佔領了南陽地區。時王莽大軍攻向昆陽。劉玄命劉秀解圍。劉秀趁敵軍尚未合圍,帶13名輕騎從南門突圍,到郾城和定陵去調集援軍。旋即領援兵至。他親自率領步兵、騎兵一千餘人,在距敵軍四五里的地方擺下陣來。王邑、王尋派數千人前來交戰,劉秀身先士卒,率軍衝入敵陣,大敗敵軍,首戰告捷。這時,綠林軍已攻下宛城(宛城縣,屬南陽),但訊息還沒有傳到昆陽,劉秀並不知道。為了鼓舞士氣,瓦解敵軍,劉秀故意派人拿著他親筆寫的“宛下兵到”的書信送往昆陽城中,又故意把這封信丟在路上。王尋、王邑揀到信看後,真的以為宛城的增兵已到,心中十分恐懼。劉秀接著率三千援軍直搗敵方中軍大營,敵軍陣勢大亂,劉秀“乘銳崩之”。昆陽城內部隊“亦鼓譟而出”,內外夾擊,莽軍潰敗,“走者相騰越,伏屍百餘里”。 王莽軍大敗。 是為“昆陽大捷”。九月,起義軍一路衝殺,攻入長安,殺掉王莽,推翻新政。在整個戰爭中,面對號稱百萬的莽軍,劉秀有勇有謀,指揮若定,表現出智勇雙全、凜然不可侵犯的大將風度,也大大提高了劉秀在起義軍中的威望。

    眾路義軍後擁護劉玄為帝,即更始帝。更始帝登基後,擔心戰功赫赫的劉演會威脅到自己的皇位,便尋了一個藉口,將劉掩殺害,“遂共謀誅伯升(劉字伯升)”。劉秀聞之,大悲。面對巨大的壓力,劉秀表現出遇大事而沉著冷靜的胸懷與氣度。一方面,他為失去一起舉兵、一齊奮戰、同生死共患難的親哥哥,充滿悲痛,充滿怨憤,史書記載他“獨居輒不御酒肉,枕蓆有涕泣處”(《東觀漢紀·光武皇帝紀》);另一方面,他卻立即從前線返回宛城,向更始帝謝罪,不談昆陽之功,不為劉服喪,不與劉舊屬往來,飲食談笑一如既往。劉玄信任之後“拜秀為破虜大將軍,行大司馬持節 ”,招撫河北諸州郡。

    從更始元年(23年)十月至三年(25年)六月,劉秀率兵誅滅稱帝邯鄲的王郎,迫降和收編河北地區銅馬所部的農民起義軍合眾幾十萬,這支軍隊力量正是劉秀起家的資本,這也是人們稱他為“銅馬帝”的原因所在。 又陸續殲滅諸路起義軍,“跨州據土,帶甲百萬”。河北地區盡歸其所有後,劉秀於公元25年六月在群臣擁戴下稱帝。25年十月,固守洛陽的綠林軍統帥朱鮪(wěi)在漢軍圍攻下舉城投降。劉秀遷都洛陽,重建漢政權,史稱“東漢”。 26年,收復洛陽以東及洛陽至長安沿線的豫西地區。 27年,赤眉軍投降,漢軍佔領長安。 28年,消滅東方的割據勢力劉永。 29年,消滅河北地方勢力彭寵,河西的竇融歸順。 30年,消滅淮南割據勢力李憲,平定關東地區。 31年至36年,消滅了西北的隗囂、西南的公孫述各部,北方的盧芳逃往匈奴。至此,華夏一統。

    統一全國後,光武帝仍兢兢業業,勤於政事。“每旦視朝,日仄乃罷”。一方面致力於國家穩定,另一方面則致力於政權建設。

    二十年間,在對外經略方面,又完成了三件大事,一是平西羌,二是徵交趾,三是降服南匈奴。

    光武統治時期,史稱“中興”,即中道復興的意思。劉秀也被稱為“中興之君”,意謂漢朝在他手中由衰落轉為興盛。南宋陳亮認為,“自古中興之盛,無出於光武矣。”(《龍川文集》卷五) 他死後的諡號是“光武”,“光”是光復漢室、光大漢業,“武”是克定禍亂、安定天下。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對光武帝評論甚高,說他“三代以下稱盛治”,認為“三代而下,取天下者,唯光武焉”,甚至認定在夏、商、週三代以後,“唯光武允冠百王矣”!

  • 14 # 維清輯熙

    昆陽之戰:四十三萬大軍為什麼會在談笑間飛灰湮滅

    【材料】《資治通鑑》漢紀 淮陽王 更始元年 公元23年

    劉秀至郾、定陵,悉發諸營兵。諸將貪惜財物,欲分兵守之。

    秀曰:“今若破敵,珍寶萬倍,大功可成;如為所敗,首領無餘,何財物之有!”乃悉發之。

    【譯文】劉秀率十三騎,從昆陽突圍到郾縣、定陵,徵發各營所有士兵。將領們貪惜財物,想分兵把守郾縣、定陵。

    劉秀說:“現在如果打敗敵人,珍寶萬倍,大功可成;如果我們被打敗,則死無葬身之地,要財物何用!”於是徵發了全部軍隊。

    六月,己卯朔,秀與諸營俱進,自將步騎千餘為前鋒,去大軍四五里而陳;尋、邑亦遣兵數千合成,秀奔之,斬首數十級。

    諸將喜曰:“劉將軍平生見小敵怯,今見大敵勇,甚可怪也!且復居前,請助將軍!”

    六月初一,劉秀與各營部隊一同開拔,親自率領步騎一千多為前鋒,在距離王莽大軍四五里遠的地方擺開陣勢;王尋、王邑也派幾千數軍隊來交戰,劉秀領兵衝陣,斬首幾十級。

    將領們高興的說:“劉將軍平生見到小股敵人都膽怯,現在碰到強大的強敵反而英勇,太奇怪了!請讓我們衝到前面吧,以便協助將軍!”

    秀復進,尋、邑兵卻,諸部共乘之,斬首數百千級。

    連勝,遂前,諸將膽氣益壯,無不一當百,秀乃與敢死者三千人從城西水上衝其中堅。

    劉秀再次發起進攻,王尋、王邑的軍隊退卻,漢軍各部趁機攻殺過去,又斬了千百首級。

    連勝,繼續進攻,將領們越打膽氣越壯,無不以一當百,劉秀於是帶三千敢死隊從城西滍水上游衝擊中軍營壘。

    尋、邑易之,自將萬餘人行陳,敕諸營皆按部毋得動,獨迎與漢兵戰,不利,大軍不敢擅相救。

    尋、邑陳亂,漢兵乘銳崩之,遂殺王尋。

    王尋、王邑輕視漢軍,親自率領一萬餘人巡行軍陣,命令各營都按兵不動,單獨迎上來與漢軍交戰,形勢不妙,大部隊又不敢擅自相救。

    王尋、王邑本部陣亂,漢軍趁機擊潰敵軍,終於殺了王尋。

    城中亦鼓譟而出,中外合勢,震呼動天地。莽兵大潰,走者相騰踐,伏屍百餘裡。

    會大雷、風、屋瓦皆飛,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戰,士卒赴水溺死者以萬數,水為不流。

    昆陽城中見機會來了,也擂鼓吶喊衝殺出來,裡應外合,呼聲震天動地。王莽軍大潰,逃跑者相互踐踏,陳屍百里。

    適逢風雷激盪,屋瓦都被大風颳得亂飛,大雨好像是被人從天上倒灌下來,滍水暴漲,虎豹都嚇得發抖,掉入水裡淹死計程車兵成千上萬,河水因此無法流動。

    王邑、嚴尤、陳茂輕騎乘死人度水逃去,盡獲其軍實輜重,不可勝算,舉之連月不盡,或燔燒其餘。

    士卒奔走,各還其郡,王邑獨與所將長安勇敢數千人還洛陽,關中聞之震恐。

    王邑、嚴尤、陳茂等人,以輕騎踩踏死屍渡過滍水逃走,漢軍繳獲王莽軍拋下的所有軍需物資,不可勝計,戰利品幾個月都撿不完,餘下的就燒掉了。

    王莽軍計程車兵逃跑後,各自回到了故鄉,只有王邑和他帶領的幾千長安勇士跑回洛陽,關中聽到昆陽戰敗的訊息十分恐懼。

    【解析】其實,王莽的新朝,早在廉丹憋屈的馬革裹屍之後,就已經死了,新朝的精銳部隊在那一戰死傷殆盡;昆陽之戰的失敗,不過是把死而不僵的新朝,徹底推進了故紙堆。

    廉丹之死:

    談一談御人之術,人是怎麼被套牢,就算到了生死關頭,依然是死心塌地,九死不悔的。

    王莽的失敗是歷史的必然,失敗在昆陽之戰則帶著一些偶然。昆陽之戰的失敗,是全方面的。

    一、政治上的失敗

    邑至洛陽,州郡各選精兵,牧守自將,定會者四十二萬人,號百萬。

    比如說之前講過荊州刺史費興的事,費興一說要給荊州減稅,王莽連忙把費興的官擼了。

    費興被免:

    一天之內,從領導秘書到封疆大吏,再到一介白衣!此人做了什麼?

    為什麼?因為他要靠關東各州郡的稅收來維持生活。所以稅收尤其的重:

    《漢書·王莽傳》:“初設六筦之令。命縣官酤酒,賣鹽鐵器,鑄錢,諸採取名山大澤眾物者稅之。又令市官收賤賣貴,賒貸予民,收息百月三。”

    各種稅收搞到老百姓身無分文,又以三分月息的貸款搞得老百姓債臺高築。

    在這種情況下,從關東州郡徵調的軍隊,無論有沒有抓壯丁、拋開臨時聚兵缺乏整訓、組織分散、調令不一、語言不通等各種因素不談。

    兵是出於民的,農民生活如此艱難,受到的是來自哪方面的壓迫他們心裡門兒清,如此大規模的調集州郡兵,對外說是42萬大軍,其實就是一群不忠誠的烏合之眾。

    這樣的軍隊,形象點說,連街頭鬥毆叫去助威的都不如,畢竟人家是收錢辦事,自願加入。

    而王莽的軍隊,是強迫來的。能打的只有王尋、王邑本部的軍隊,其他都是強迫拉來濫竽充數的,這些人平時大多備受新朝壓迫,內心仇恨王莽政權。

    這樣的人是不會為王莽賣命的,王邑心裡也有數,這些部隊就是拉來助威的,心裡都是各懷鬼胎,打仗根本沒指望他們,所以王邑命令其他部隊都按兵不動,自己親自下場和劉秀打。

    王尋、王邑的軍隊一敗,這些軍隊本來就是帶著醬油瓶來的,自然就作鳥獸散了。

    並且還形成了踩踏事故,因為這些平時被壓迫的人,根本就沒有戰鬥意志,只想保住小命,所以最後跑了也就不再回洛陽了。

    我們再來看看綠林軍的戰鬥意志:

    劉縯欲進攻宛,至小長安聚,與甄阜、梁丘賜戰。時天密霧,漢軍大敗。秀單馬走,遇女弟伯姬,與共騎而奔。

    前行,復見姊元,趣令上馬,元以手揮曰:“行矣,不能相救,無為兩沒也!”會追兵至,元及三女皆死,縯弟仲及宗從死者數十人。縯復收會兵眾,還保棘陽。

    發現沒有?這就是王莽軍和綠林軍的區別。綠林軍敗而不散、敗而不倒,在戰場上的主動性遠高於一觸即潰的王莽軍。

    這是綠林軍的優勢,兵力雖少,但是人人敢戰;而王莽軍卻士氣低落,毫無積極性。這是由於雙方政治上的因素而形成的的軍隊氣質,用李團長的話,叫軍魂。

    王莽軍為什麼被以少勝多,綠林軍為什麼敗而不倒?

    因為王莽軍潰敗了,綠林軍敢追擊,宜將剩勇追窮寇,敗了就恢復不過來了;

    而綠林軍潰敗了,王莽軍不敢縱兵去追,一縱兵,士兵就開小差了,所以綠林軍就算偶然失敗,也是隨即又能聚兵再戰。

    二、經濟上的失敗

    早在廉丹戰死之前,王莽就已經給廉丹發過這樣的詔書:

    莽詔書讓廉丹曰:“倉廩盡矣,府庫空矣,可以怒矣,可以戰矣!將軍受國重任,不捐身於中野,無以報恩塞責!”

    其實這個時候,王莽哪有能力供應這四十多萬大軍?不過是在地方上劫掠罷了。而王莽的軍隊又有親軍和脅從軍之分。

    由於錢糧的匱乏,必然優先保證親軍的戰鬥力,就會造成資源上的分配不均,一支連戰時公平都保證不了的軍隊,還打什麼仗,談什麼戰鬥力。

    四十二萬大軍,只不過是貌合神離罷了。王莽親軍嚴重的脫離群眾,搞特殊化,這樣的軍隊,面臨失敗的時候,誰會出手相救?

    所以當王邑的軍隊大事不妙的時候,四十萬大軍由於軍令,全部都當了圍觀群眾,眼睜睜的看著王莽的軍隊覆滅。

    這些從郡國調配來的軍隊不造反叛變就不錯了,還想著他們救王邑,那是不可能的,豈不是痴人說夢?

    三、軍事上的失敗

    另外,王邑的指揮也有問題,他的指揮水平真的不太行,讓他指揮一兩萬人尚可,讓他調配四十萬居心叵測的大軍,他能一個不少的帶到戰場上,已經是超常發揮了。

    畢竟不是誰都能多多益善。楚漢爭霸時,劉邦率56萬諸侯聯軍,與項羽背水一戰,不也被項羽三萬鐵騎打得伏屍百里嗎?幾十萬大軍不是那麼好操控的。

    昆陽之戰形勢圖

    戰略戰術上的問題,王邑不少。主要有以下幾條:

    1.圍昆陽而不圍宛城

    昆陽城小而堅固,當時城裡不過王鳳率領的八九千人,綠林軍的主力部隊都在宛城,而宛城是沒有缺糧的。

    詳見:昆陽之戰:制人之術,在賞與罰,賞罰二柄,真正能運用好的人沒幾個!

    按照正常人的操作,派出對等的兵力,甚至稍多的兵力看住宛城就夠了。主力部隊直撲宛城,把起義軍圍在窮城之中,才有機會取得勝利。

    而王邑卻反向操作,放著宛城的綠林軍主力不管,圍著一個八九千人的小城池卻打不下來。

    按照正常人的操作,如果發現打不下來,就做下一道題便是,直接撲向宛城就可以了,哪有他這樣死耗在昆陽城不肯善罷甘休的。

    2.不準起義軍投降

    為什麼說綠林軍的勝利既是必然也是偶然?因為這個時候,昆陽城裡的王鳳,已經被他圍的想投降了。多好的就會啊,結果他卻不肯。為什麼會這樣?

    其實就是輕敵,對於自身的情況不夠了解,又想攻下城池,多立戰功。

    不準城裡的起義軍投降,會造成什麼後果?

    這樣會讓城裡計程車兵們放棄幻想,統一思想一致堅定守城,人心一定,則人人死戰,因為不準投降,王邑這是不給別人活路,導致昆陽城內計程車兵不得不做困獸之鬥。

    這是王莽識人上的問題。如此大的行動,堪稱國運之戰,卻委任給了王邑這樣的人,原因不過是王邑是他的親戚,用起來放心;

    王莽看到了王邑的無謀,卻沒有認識到王邑的貪婪和武斷。雖然王莽給他配了副手,可他卻完全聽不進副手的建議,有等於無。

    3.圍城策略不當

    昆陽城內雖然八九千綠林軍,但昆陽也是一座小城,八九千兵力足夠無死角防守。

    而王莽大軍縱然有四十二萬人,但每次攻城的人數都因為昆陽地狹城小,導致再多的軍隊也鋪不開。

    這時四面圍攻,又不準投降,城內軍民自知插翅難逃,不得不拼死一搏,昆陽城反而能固守數日而不淪陷。

    如果王邑能夠圍三闕一,再設下口袋陣,以強攻引誘城中軍隊向外潰退,再在野戰中合圍,或許能有不一樣的結果。

    許多人都覺得昆陽之戰很神奇,劉秀很牛逼,其實昆陽之戰並不神奇,但劉秀確實牛逼,他正是看透了王莽軍隊貌合神離,不過是隻紙老虎。

    所以才敢帶著一千多人衝鋒陷陣,最終在昆陽城下一戰成名,走上了人生的第一個高光時刻。

    劉秀與諸將軍談笑間,王莽的四十二萬大軍就灰飛煙滅了。

    其實殺死的並不多,多半是慌亂中踩踏而死、落水而死,其實剩下的大部分都潰散後跑路回老家了。

  • 15 # 宏泰文化策劃

    劉秀得天下的難度是所有帝王中名列前三甲的,王夫之曾說,光武得天下,難度甚於高祖。劉秀從一個莊稼漢於南陽起兵,昆陽之戰一戰成名,後被劉玄壓制,不久被派到河北招撫,先後平滅了關東、隴右、西蜀等地的割據政權,結束了自新莽末年以來長達近二十年的軍閥混戰與割據局面。劉秀之所以能一統天下有以下幾個原因:

    1.皇族後裔的身份。劉秀是漢景帝兒子長沙定王劉發的後代,經漢武帝推恩令,傳到王莽時期,劉秀已經是普通的莊稼漢了,然當時人心思漢,劉秀的皇族後裔身份就成了聚攏政治勢力的資源,如若劉秀不是皇族後裔,恐怕也很難一統天下。

    2.柔道立國,柔道治國,這形成了他自身的一種魅力,劉秀白手起家,愣是靠自身的魅力讓鄧禹杖策而追,讓馮異等雲臺二十八將追隨他,要知道,劉秀到河北招撫,手下只帶了個剛收服的馮異,鄧禹是半路上追過來的。

    3.依靠宗族及豪強勢力。透過娶郭聖通與真定王劉揚聯姻,同時也利用耿弇吳漢等地方豪強壯大自己的勢力。

    4.善於用人。劉秀被主席評為最會用人的皇帝,雲臺28將等在劉秀手下發揮了充分的長處。

    5.對手比較弱。劉秀的對手主要為隗囂、公孫述、張步之流,並非雄主,要是多一個像劉備或者孫權這樣的對手,恐怕也很難。

    6.戰略運用得當。先拿下漁陽等郡,再平關東,迷惑隗囂,招安竇融,最後取益州下交趾。

  • 16 # 古事故事

    光武帝劉秀起兵前,是沒落皇族身份,他出自西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一脈,若論輩份,劉秀還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

    劉秀家族沒落的原因,在於漢武帝時期,為鞏固集權統治而頒佈的“推恩令”,漢武帝要求各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自己的子弟。這樣分下去,封地越分越小,使原來強大的王侯勢力削弱殆盡。

    到了劉秀的父親劉欽這一輩,家道中落,只能做個濟陽縣的小縣官了。父親劉欽逝世以後,當時九歲的劉秀與兄妹便成了孤兒,淪為布衣平民,生活上沒有著落,幸好得到遠在南陽的叔父劉良撫養,才得以長大成人。

    劉秀早年大部分時間勤於農事。公元八年,外戚王莽篡漢奪權,當上了新朝皇帝,西漢從此滅亡了。

    王莽的新朝為籠絡人心,特意下令當時培養讀書人的最高學府長安太學開始擴招。新朝天鳳年間(公元十四年~十九年),劉秀來到長安求學,跟隨中大夫許子威學習《尚書》。學後回到南陽,時值天下大亂,爆發了綠林、赤眉等農民起義。劉秀的長兄劉縯也四處聯絡,準備發動起義。

    而劉秀則是一個多謀善略、行事謹慎的人,他確認天下亂局已定,才下決心起兵。公元二十二年,劉秀與李通等人打出“復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的旗號,以“復興漢室”為己任,從宛城起兵。同時,其兄劉縯也率眾在舂陵起兵。

    劉秀與其兄起兵後,深謀遠慮,克服重重困難,才逐步統一了天下。

    一、當起義軍還很弱小時,善於尋求支援、聯合綠林軍共同作戰。

    起兵後,劉秀與其兄劉縯所率領的起義軍,面臨著非常嚴峻的形勢。當時,他們不但缺兵少將,裝備不精良,而且周圍大部分地區都被王莽的新朝官軍牢牢地控制著。

    在這種情況下,劉氏兄弟這支隊伍要想與官軍單打獨鬥,顯然是不明智的,一旦行動上稍有疏忽,就有全軍覆滅的危險。

    於是,劉氏兄弟就積極尋求外援,主動與附近的綠林軍聯合,共同抗擊王莽官軍,由此逐漸扭轉了不利形勢。

    二、當生命受到威脅時,善於韜光養晦,只有先保住生命,才有統一天下的希望。

    公元二十三年二月,綠林軍高層領導扶持了劉氏宗族裡易於控制、性格懦弱的劉玄為皇帝,改元“更始”,史稱劉玄為“更始帝”。劉秀被封為太常偏將軍,其兄劉縯被封為大司徒。在與王莽官軍多次作戰中,劉氏兄弟以其卓越的指揮才能和過人的謀略立下了顯赫戰功,威名大震,越來越受到眾人的敬仰。

    但值得特別一提的是,其兄劉縯性格剛毅,鋒芒外露。因此,遭到更始帝劉玄的猜忌,擔心劉縯將來會危害自己的皇位,於是就設計殺害了劉縯。

    劉縯被害時,劉秀正領兵在昆陽作戰,並取得了昆陽大戰的勝利。得知大哥遇害,劉秀內心異常悲憤,而此時更始帝劉玄又下詔讓劉秀回去。劉秀免不了擔心自身安危,可是從長遠一想,劉秀覺得還是回去為上策。

    於是,他強忍悲情,奉詔回朝。回來後,劉秀隱藏內心,收斂鋒芒,從不私自接觸其兄劉縯的部下,也不表白自己的昆陽大戰之功,而是直接向更始帝劉玄請罪,言稱兄長冒犯君上,自己作為弟弟也有罪過。

    那更始帝劉玄生性多疑,喜好猜忌。他認為,劉縯外露鋒芒,不好使喚,向來不服皇威,所以才殺掉劉縯。他本以為劉秀一回來,肯定要大鬧情緒。

    沒想到,眼前的劉秀竟如此謙卑恭順,這反倒讓更始帝劉玄內心生出愧意來。所以,他不但沒怪罪劉秀,反而加封劉秀為武信侯。

    為進一步消除更始帝劉玄的疑忌,劉秀在受封武信侯不久,又大張旗鼓地迎娶了十九歲的豪強世家之女陰麗華,每天與諸多官員暢飲歡談。

    在外人眼中,根本看不出劉秀對大哥劉縯之死,有什麼難過之情。更始帝劉玄看到劉秀如此表現,認為他不會有什麼大志向,便放下心來。

    而陰麗華是一位風華絕代的女子,她為人賢德善良,不但知書達理,而且善解人意。透過與陰氏家族聯姻,劉秀不但迎得了美人歸,他的統一大業還得到了豪強世家陰氏兄弟的大力支援。

    劉秀深知:“小不忍則亂大謀。”自己若沒了生命,還拿什麼統一天下!在自身羽翼還未豐滿之時,必須得忍耐。所以,他此次隱忍負重、韜光養晦,正是他後來統一天下必不可少的舉措。

    三、審時度勢,乘機壯大自己。

    公元二十三年六月,劉秀指揮的昆陽大戰雖然一舉消滅了王莽的官軍主力,使王莽的新朝政權徹底崩潰。這年九月,綠林軍攻進長安,王莽在混戰中死掉,新朝就此滅亡。但是,此時天下並未統一。

    黃河以北各州郡,在是否歸順更始政權的問題上,都在你看我、我看你,各揣心腹事,而赤眉軍在山東也日益壯大起來,還有其他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

    為此,更始帝劉玄於公元二十三年十月做出決定,派劉秀行大司馬事,前往黃河以北地區鎮撫河北各州郡。劉秀藉此機會採納了友人鄧禹的建議:“延攬英雄,取悅民心。”

    劉秀剛到河北時,根基不穩,兵力不足,幸有上谷、漁陽兩郡兵力支援,又透過政治聯姻結好河北真定王劉楊,迎娶了劉楊的外甥女郭聖通。

    從此,真定王劉楊手下十萬大軍歸劉秀指揮,得到如此豪族強宗的支援,劉秀的勢力因而大增,乘機剷除了一些較大的割據勢力。

    四、羽翼既豐,當機立斷。

    劉秀在河北一天天壯大起來,這令更始帝劉玄感到非常不安,他立即派使者到達河北,宣佈賜封劉秀為蕭王,並讓他把兵權交出來,然後馬上返回長安接受封賞。

    與此同時,更始帝劉玄又派親信謝躬擔任幽州牧,接管幽州兵馬,暗中監視劉秀的一舉一動。而此時的劉秀已非昔日之劉秀了,他以河北尚未平定,自己不便離開為由,拒不執行更始帝劉玄的命令。

    沒多久,劉秀授意手下大將出兵擊殺了幽州牧謝躬,收編了幽州兵馬。隨後,又斬殺了更始帝劉玄新任命的幽州牧以及上谷等地的太守。至此,劉秀正式脫離了更始帝劉玄。

    五、組建強大的軍隊,採取強有力的措施。

    擺脫了更始帝劉玄的控制後,劉秀終於可以放手大幹了,他調集幽州十郡突騎,出擊佔據河北州郡的銅馬農民軍,迫使數十萬銅馬農民軍投降,並把其中的精壯人員收編到自己軍中,組建起了具有強大作戰實力的隊伍。

    公元二十五年六月,劉秀在眾將的擁戴下,於河北鄗城千秋亭即皇帝位,仍使用“漢”的國號,改元“建武”,光復漢室。十月,劉秀定都洛陽。史稱後漢(或東漢),劉秀就是漢世祖光武皇帝。

    緊接著,劉秀採納了來歙的計策“聯隴制蜀,西和東攻”,確定了“先攻關東,後擊隴蜀,由近及遠,各個擊破,統一全國”的作戰方針。從建武元年到建武十二年,劉秀又用了十二年的時間終於平定了天下,結束了新莽末年以來農民戰爭、軍閥混戰、地方割據的混亂局面,使四分五裂、戰火連年的華夏大地重歸一統。

    從劉秀起兵統一天下的全過程來看,正應了荀子說的那句話:“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就是說,君子的本性與一般人沒什麼不同,他們的資質與一般人也沒什麼區別,那麼,他們為什麼能取得成功呢?

    只是因為君子善於藉助外物罷了,他們懂得利用外物,善於利用他人的力量。這是君子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途徑。畢竟,任何時候,一個人的力量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只有“善假於物”才能幫助創業者走向成功。

  • 17 # 遊弋歷史長河

    劉秀,高祖劉邦九世孫,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後裔,漢光武帝,復興漢朝,功不可沒。也有人稱他為位面之子,用來說他運氣極好,他曾數次在極其艱難的情況下最終成功脫險,宛如開了主角光環。

    那麼劉秀是如何一步步統一天下、復興漢室的呢?這其中又有哪些傳奇性的故事呢?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漢光武帝,感受一下他波瀾壯闊的一生。

    漢光武帝 劉秀

    推恩令加持下——平凡的童年

    西漢武帝時期,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施行推恩令,把原本各諸侯所管轄的區域由其長子繼承,改為其長子、次子、三子共同繼承,這就導致各藩王的實力被越分越弱。而劉秀的父親劉欽就只是一個濟陽縣令,早已經沒有西漢初年藩王的實力了,能填飽肚子就很不錯了。

    推恩令

    劉秀就在這樣的家庭環境里長到了九歲,這年父親去世,劉秀和兄弟姐妹們生活無依,被叔父劉良所撫養,成了普通的平民。為了生計,只能在田地裡幹活。

    這就是落魄王子劉秀的開局,創業難度可謂是五顆星。

    開端: 宛城起兵

    此時,正是王莽統治時期,王莽本是西漢王朝的外戚,靠著權術手段才登上了皇位,建立了新朝,但其推行的改革盲目崇古,不切實際,又觸動了各方的利益,導致王莽的支持者越來越少,老百姓吃不飽肚子,只能起來造反。各地農民軍紛紛揭竿而起,一時間天下大亂。

    地皇三年(22年),劉秀跟隨兄長劉縯在宛城、舂陵發動起義,誓要推翻王莽的殘暴統治。

    西漢宗室劉玄被推動為更始帝,劉縯、劉秀都在其麾下。

    昆陽之戰滅王莽

    得知各地發生起義的王莽調兵遣將,打算一舉消滅起義軍,雙方各有拉鋸,在昆陽展開大戰,新軍軍隊甚多,連連攻城,起義軍死守,後來劉秀以勇士三千人,迂迴到敵軍的側後,偷渡昆水,向新軍大本營發起攻擊,新軍久攻不下,士氣低落,又遭偷襲,迅速土崩瓦解。

    昆陽之戰

    此戰之後,新朝很快走向了滅亡。

    開創河北大本營

    昆陽之戰後,劉秀輾轉各地,攻城略地,而更始帝劉玄忌憚劉縯的號召力,殺掉了劉縯,為了保護自己,劉秀只能忍著悲痛,回到宛城向更始帝請罪,主動請纓來到河北(黃河以北)。

    在河北,劉秀得到上谷、漁陽兩郡的支援,又聯合尚書令謝躬和真定王劉楊,攻下了邯鄲,在河北確立了自己的根據地。

    稱帝建國

    在河北立住腳跟的劉秀穩固了自己的統治後,派大將西入關中,南下洛陽,和更始政權決裂。公元25年,劉秀在鄗城千秋亭稱帝,國號為漢,史稱東漢。並誘降朱鮪奪下洛陽,後在洛陽定都。

    平定關中、關東、隴西、巴蜀

    此後劉秀先後打敗赤眉軍、梁王劉永、隗囂、公孫述,公元36年,建國12年的劉秀就結束了新莽末年以來四分五裂、戰火連天的中國。開創了東漢兩百年的江山社稷。

    東漢統一戰爭

    總結

    相傳劉秀起兵之時,騎的是牛,卻最終迅速平定了天下,其個人才能和智慧可見一斑,這也激勵著我們要胸懷大志,努力奮鬥,才能闖出一片自己的天地,獲得成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真的愛情一定是自私的”,你怎麼看“愛情的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