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齊嶽評讀

    這句詞出自北宋一代名相寇準的一首《踏莎行.春暮》

    春色將闌,鶯聲漸老,紅英落盡青梅小。畫堂人靜雨濛濛,屏山半掩餘香嫋。

    密約沉沉,離情杳杳,菱花塵滿慵將照。倚樓無語欲銷魂,長空黯淡連芳草。

    這首詞,從名字看就知道,是一首傷春之作,春色進入遲暮,作者滿眼看到的都是春色已老的景象,整篇詞透過對景物的描寫,來展現對春色漸逝的哀惜之情。

    作者為何如此傷春?其實也是在以詞喻人,表達自己內心的情緒。看看這首詞作的創作背景就知道了。

    北宋太宗淳化二年,寇準在樞密院任職,但與上司張遜關係不和,張遜一直找機會整寇準。有一天,寇準騎馬出遊,路上遇到一個瘋子攔在馬前,跪拜大呼萬歲。這件事被張遜得知,到太宗皇帝御前告發,寇準因此與張遜在皇帝面前互相謾罵,大打出手,完全不顧體統。

    宋太宗分別處罰了兩人,寇準被貶往青州,任青州知府。

    離開權力中樞,對雄心壯志的寇準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在將去赴任的時候,寇準寫下了這首詞,借傷春惜春,來表達對仕途挫折的失落之情,以及對君父牽掛,難以割捨的情愫。

  • 2 # 曲水流觴29

    此句出自宋代寇準的《踏莎行·春暮》,全詞內容如下:

    春色將闌,鶯聲漸老,紅英落盡青梅小。畫堂人靜雨濛濛,屏山半掩餘香嫋。密約沉沉,離情杳杳,菱花塵滿慵將照。倚樓無語欲銷魂,長空黯淡連芳草。

    此詞初一看,像是一首閨怨詞,上片所表現的是一位閨中女子在暮春時節,觸景傷情的孤寂心情。下片則描述了傷別懷遠的深沉離恨。其實這首詞是寇準被貶青州時的依託之作。以美人比自己,以所懷念的密約之人比朝廷。

    寇準(96l-1023) 字平仲,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詩人。寇準剛直不阿,敢於向皇帝犯顏直諫。但寇準的耿直也常常招來麻煩。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有一天,寇準和溫仲舒騎馬並行。有個瘋子攔住寇準的馬,向寇準山呼萬歲。寇準的政敵樞密院知院張遜得知後,派人向皇帝密告,說寇準有異心。寇準用溫仲舒為證人,為自己辯護。他和張遜在太宗面前激烈爭吵,相互揭短,使得宋太宗龍極為惱火,當下撤了張遜的職,也把寇準貶到青州當知州。

    寇凖任職青州之際,為了表達自己仕途坎坷以及對政壇、對君上難以割捨的情懷和自家的失落之情,寫下了這首詞。

    自屈原後,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就為歷代文人所用。寇準此詞以閨中女人思念遠人自比,更幽微地表達了自己的失意心情,使詞作更加委婉動人,餘味無窮。

  • 3 # 藍袍愛詩哥

    詩句出自宋代寇準的《踏莎行·春暮》,其內容如下:

    春色將闌,鶯聲漸老,紅英落盡青梅小。畫堂人靜濛濛,屏山半掩餘香嫋。

    密約沉沉,離情杳杳,菱花塵滿慵將照。倚樓無語欲銷魂,長空黯淡連芳草。

    譯文:春色將盡,鶯聲燕語漸漸不聞,滿地落花堆積,稀疏的青梅斜掛枝頭,眼見到了春末夏初了。濛濛細雨中,一個消瘦的女子靜靜地獨立在畫閣外,眼前的屏風半掩著廳堂,惟見縷縷沉香從屏風後嫋嫋散來,更添了幾分幽幽的心事。遙想當年依依惜別時的深情約定啊。如今一別經年,依然杳無音訊,可曉得我這份斷腸的思念嗎?妝奩久未開,菱飾塵灰滿,眼下竟然連照鏡的心都懶了。只是落寞地倚在欄杆上,心下縱有萬語千言,卻又向誰人說起?惟有無語凝噎,暗自銷魂罷了。天空灰濛濛的,黯然地銜著綿綿不盡的芳草,一如我的思念。

    寇準(96l-1023) 字平仲,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詩人。寇準生性剛直不阿,敢於向皇帝犯顏直諫,從不與陰險小人為伍,一生耿直,兩袖清風。

    由於寇準生性耿直,得罪了朝中政敵張遜,召至了被貶青州當知州。當然寇準非常失意,就象水上一浮萍,激盪飄旋,看到窗外春色將盡,細雨濛濛,空山幽靜,心情自是十分孤寂自憐。想起自己仕途坎坷多變,身體漸老餘年不多,正如範仲俺在《岳陽樓記》中寫的,“居屆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優,退亦優”。不盡哀嘆這孤獨的歲月和多艱的人生。詩人借寫在細雨迷濛中,隱約看見一個女子依窗靜思,未燃盡的檀香餘煙嫋嫋,放眼望去,眼前長空暗淡,芳草連綿,什麼也看不見。內心發出惜春的感概。從而表現詩人憂國憂民之情、國破家忘之痛,無不感人至深。

    這人生漫漫,路途茫茫,在無盡的期待與失望中漸漸老去了華年。

  • 4 # 沐曦9279671867

    出自北宋名相寇準之手,詞名《踏莎行•春暮》,想了解這首傷春之作,就得明瞭背後的故事。

    寇準,北宋政治家,進士,曾任大理評事、知巴東縣。後累遷樞密院直學士,公元994年為參知政事,剛正廉明。和樞密院知院張遜政見不同,因此生怨。有一次寇準和溫仲舒並馬而行,有個瘋子擋馬向寇準三呼萬歲,被張遜知曉,向皇帝告密,寇準在宋太宗面前力證自己清白,二人起了爭執,龍顏大怒,張遜罷官,寇準被貶青州任知州,觀暮春,觸景傷懷,寫下了這首詞。

    踏莎行•春暮

    春色將闌,鶯聲漸老,紅英落盡青梅小。

    畫堂人靜雨濛濛,屏山半掩餘香嫋。

    密約沉沉,離情杳杳,菱花塵滿慵將照。

    倚樓無語欲銷魂,長空黯淡連芳草。

    春色將盡,鶯聲燕語漸漸聽不到了,落花滿地堆積,青梅尚小掛在枝頭,開頭三句寫春將末夏將初的景象。作者用字和字寫出了雖有聲音可已經很少了,襯托出室外的靜。

    窗外細雨濛濛,一個女子靜立在畫閣外,屏風半掩著廳堂,縷縷沉香從屏風後嫋嫋飄來,室內更加幽靜了,悄無聲息了。女子獨自觀雨,內心的思緒惆悵躍然紙上。

    遙想過去互訴衷腸,暗約佳期,到如今石沉大海,沒有一點音信,妝奩久未開,菱花鏡塵灰滿,連鏡子都懶得照了,只是落寞的倚樓遠眺,千言萬語向誰訴說 , 眼睛所看到的,只是長空黯淡,芳草連綿,一如我的思念。

    寇準以景帶情,觸景傷懷,運用比興的手法,借閨中少婦思念久別的愛人的那種孤寂,感傷來表達自己的心中的惆悵、失落 ,以及仕途坎坷,抱負難伸,對朝廷君王的牽掛之情。全詞情景交融,渾然天成, 描寫細膩入裡,堪稱詞中佳品。

  • 5 # 小陳的寫作生活

    畫堂人靜雨濛濛,屏山半掩餘香嫋。

    問題中的詩句出自宋代寇準的《踏莎行·春暮》

    春色將闌,鶯聲漸老,紅英落盡青梅小。畫堂人靜雨濛濛,屏山半掩餘香嫋。密約沉沉,離情杳杳,菱花塵滿慵將照。倚樓無語欲銷魂,長空黯淡連芳草。

    翻譯是:春色將盡,鶯聲燕語漸漸不聞,滿地落花堆積,稀疏的青梅斜掛枝頭,眼見到了春末夏初了。濛濛細雨中,一個消瘦的女子靜靜地獨立在畫閣外,眼前的屏風半掩著廳堂,惟見縷縷沉香從屏風後嫋嫋散來,更添了幾分幽幽的心事。遙想當年依依惜別時的深情約定啊。如今一別經年,依然杳無音訊,可曉得我這份斷腸的思念嗎?妝奩久未開,菱飾塵灰滿,眼下竟然連照鏡的心都懶了。只是落寞地倚在欄杆上,心下縱有萬語千言,卻又向誰人說起?惟有無語凝噎,暗自銷魂罷了。天空灰濛濛的,黯然地銜著綿綿不盡的芳草,一如我的思念。

    該首詩句故事背景是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寇凖被貶為青州知府,任職之際,他為了表達自己仕途坎坷以及對政壇、對君上難以割捨的情懷和自家的失落之情,寫下了這首詞。

  • 6 # 配字子仁

    這首“踏莎行.春暮”為宋代詞人寇準所作。

    “春色將闌,鶯聲漸老,紅英落盡青梅小。畫堂人靜雨濛濛,屏山半掩餘香嫋。密約沉沉,離情杳杳。菱花塵滿慵將照。依樓無語欲銷魂,長空黯淡連芳草”

    通觀全詞,我們似乎看到:暮春的傍晚,陰雨濛濛,半掩的屏風裡透出陣陣餘香。一個思春的美人手託香腮,半依欄杆上。菱花鏡子落滿灰塵,但美人無心梳妝。心裡期盼著與之有約的情郎……讓人感覺透露出一股傷春惜春之情。當然,這種心情與作者此時的處境是分不開的:因遭上司陷害,被君父誤解,下放青州,遠離決策中樞。作者只能像個深宮怨婦般的以景喻情抒發自己內心的悲傷和對朝廷的眷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的社會你對生孩子又什麼看法?生越多越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