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魯陽天下
-
2 # 紅嶺晨鐘
我以為應該是《祭侄稿》。
這件作品追敘了常山太守顏杲卿父子一門在安祿山叛亂時,挺身而出,堅決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取義成仁之事。季明為杲卿第三子,真卿堂侄。其父與真卿共同討伐安祿山叛亂時,他往返於常山、平原之間,傳遞訊息,使兩郡聯結,共同效忠王室。其後常山郡失陷,季明橫遭殺戮,歸葬時僅存頭顱。顏真卿援筆作文之際,悲憤交加,情不自禁,一氣呵成此稿。
由於心情極度悲憤,情緒已難以平靜,錯桀之處增多,時有塗抹,但正因為如此,此幅字寫得凝重峻澀而又神采飛動,筆勢圓潤雄奇,姿態橫生,純以神寫,得自然之妙。通篇波瀾起伏,時而沉鬱痛楚,聲淚俱下;時而低迴掩抑,痛徹心肝,堪稱動人心魄的悲憤之作。元代張敬晏題跋雲:“以為告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蓋以告是官作,雖楷端,終為繩約;書簡出於一時之意興,則頗能放縱矣;而起草又出於無心,是其手心兩忘,真妙見於此也。”元鮮于樞在《書跋》中稱:“唐太師魯公顏真卿書《祭侄季明文稿》,天下第二行書。”此評為歷代書家公認。
-
3 # 穆如淸風
《寒食帖》又名《黃州寒食詩帖》或《黃州寒食帖》,是蘇軾撰詩並書,墨跡素箋本,橫34.2釐米,縱18.9釐米,行書十七行,129字,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那時蘇軾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獄,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作了二首五言詩: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
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
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須已白。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
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
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
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
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此帖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 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 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也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黃庭堅在此詩後所跋:“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 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
《寒食帖》起筆時平緩凝重,在沉重中又暗湧波濤,其後由於感情變化,字越寫越大,筆勢也越來越急,最精彩的是中段,筆力尤為厚重,感情像火山爆發一樣不可抑制。直到“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蘇軾的情緒才漸趨平靜,筆勢也歸於平緩,最後也以小似蠅蟲的兩個字收尾,表現出作者內心的無奈與蒼涼。此帖是蘇軾所謂造意、尚意非常典型的書法特點,所以它和其他的字就不太一樣,有的字我們可以看出來屬於寫得比較規矩的,扁扁的比較平靜地寫下來。這便是他書寫自己的情感,特別是不平常的一種激情寫出來的行書,確實是好!
-
4 # 千千千里馬
首先,你對“今天的書法創作”是怎麼回事根本沒有完整的一個概念。我們學習和欣賞書法,應該有一個清楚的書法創作概念才對。
其次,書法創作在理論上,古代是沒有這個概念的。甚至書法創作藝術形式完備的明清時代,也沒有這個概念。
書法創作的概念是今天才提出的。時間不會超過40的歷史,也就是說,我們是從改革開放以來,才有一個書法創作概念的。
這是因為書法被納入了大學教育,是改革開放以後才有的事情。在改革開放以前,把書法納入高等教育,似乎是無法想象的。
最早的書法高等教育,在浙江美術學院,即今天的中國美術學院設立的。
最初書法與國畫、篆刻合在一起,屬於中國畫系。
恰好中國畫也需要學習書法和篆刻,所以,書法還是美術專業中國畫的一部分,根本沒有書法專業和篆刻專業的考試和招生,更不用說,像現在還有書法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了。
中國美術學院最早的一批書法專業研究生是王冬齡、陳振濂等人。
目前,書法已經是大家公認的一種藝術創作手段,文學作品是書法創作的題材,這就叫書法創作。
但是,一件完整的書法作品,按照今天的書法作品形式來說,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
第一,書法內容
第二,書法落款
第三,書法家的印鑑
如果不具備這三個基本條件,就不能稱之為一件完整的書法作品。
那麼,我們依據書法作品的這三個基本條件來看,蘇軾的《寒食帖》顯然缺了一個條件:沒有印鑑。
這是為什麼呢?
這就是說,中國書法“創作”的問題,確實是有一個發展過程的。
按照現代書法創作的原理,我們對元代以前的書法作品,至少從藝術形式上來說,基本上還不能說屬於“書法創作”的範疇。
那麼,書法創作除了“內容、落款、印鑑”三大要素而外,還需要哪些條件?
需要對是書法藝術形式的應用。比如說,書法創作最大眾的中堂對聯等等,就是書法藝術形式都應用。
這是典型的書法藝術創作形式,我們今天的書法展覽,也是以中堂對聯為主的。這就是明清以來形成的書法創作。
如何創作這些書法作品?首選選擇內容,如中堂一般選擇《朱子家訓》一類,對聯選擇“風月”,然後落款作者姓名,押印,這樣,一件完整的書法作品就完成了,再經過裝裱,就可以懸掛在廳堂之上供大家欣賞了。
那麼,我們再看看蘇軾的《寒食帖》是不是符合這種“書法創作”呢?當然不是。
蘇軾的《寒食帖》書法,就是一個詩歌手稿,不存在為一種書法作品藝術形式服務的問題。也沒有為書法作品而創作的問題。
題主提到的《蘭亭序》、《祭侄稿》都有修改、塗抹的問題。
作為寫文章,塗抹修改是非常正常的文學創作過程,這叫文章包括詩歌草稿,文章和詩歌就是在原稿上反覆修改,作者滿意之後,工工整整的謄抄出來的,才叫文章。
這個過程中作者主要的目的不是書法創作,而是文學創作,這是非常清楚的事實。
我們看蘇軾的《寒食帖》沒有任何塗改,那麼,這是草稿還是“抄稿”?我們依據蘇軾的這個《寒食帖》還真不敢下一個的定論。
但是,《蘭亭序》和《祭侄稿》絕對不是“抄稿”。因為,這兩個天下第一和第二行書,明顯是草稿。
什麼叫“抄稿”?寫文章的第二稿以後的修改稿都叫抄稿。就是從草稿中,把修改後的文章、詩歌抄寫出來,如果屬於定稿,一般都是抄寫的非常工整的。
我們看蘇軾的《寒食帖》不是那麼工整,目前看,應該就是《寒食詩》的第一稿,也是蘇軾《寒食帖》定稿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大的。
這是因為,像蘇軾這麼有才華的詩人,文不加點,出口成章很正常,而且,這是蘇軾在貶官黃州寫的兩首首詩。
這一段時間,蘇軾因為貶官精神受到打擊,他是沒有任何實權的一個“閒人”,他沒有公務纏身的壓力,可以逍遙自在地創作文學作品。
所以,這是一個“文不加點”的草稿,這種精神完全放鬆狀態下寫的字,自然書寫的抒情性反而更高,透過筆法表達自己內心塊壘的意圖,也是淋漓盡致的。所以,藝術可玩的地方,也遠遠比工工整整的“抄稿”更多。所以,人間保留了這件書法珍品。
後來黃庭堅看到蘇軾的《寒食帖》草稿,專門寫了一個題跋,大意是說,就是蘇軾自己親自再寫一次,他也寫不了這麼好的一件書法作品了。
這是千真萬確的。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稿》也一樣,再寫一百次也寫不了這麼好,道理都是一樣的:藝術有自己的“天生”性。不是任何情況下都能創作出最為得意的藝術作品的,甚至包括所有的藝術作品。
蘇軾一生保留下來的書法作品不少,但是,唯獨《寒食帖》是無與倫比的一件,所以有“天下第三行書”的美譽,實在非常不容易,也非常珍貴。
那麼,既然這是蘇軾的草稿,又不是一件書法創作,我們能認為《寒食帖》是書法創作嗎?
這個問題就引來書法藝術作品和書法創作的問題。
我們前面說過,書法創作是明代以來的書法藝術應用。在應用中逐漸形成了書法藝術的完整形式,即:內容、落款、印鑑這三大藝術要素。
但是在王羲之到蘇軾這個時代,書法還沒有形成這樣一個書法創作的藝術程式。
所以,我們不能把後世的藝術創作概念強加在蘇軾、顏真卿、王羲之的身上。在趙孟頫之前,文人還沒有私印用於書法作品的習慣。
趙孟頫是第一個私人治印的書法家。一直到文徵明的兒子文彭才自覺興起了書法繪畫私人用印的風氣。這個風氣一直延續到今天,成為我們書法創作要必須遵守的一般藝術程式。
那麼,今天的書法創作和古人的書法創作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古人的書法不是藝術應用,而是“寫字”本身,是為文章服務的,所以,書法有文章“餘事”的說法。
例如,蘇軾的《寒食帖》即是詩歌創作,也是書法創作,但是,本質是詩歌作品的創作而不是書法創作。
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稿》也是散文字身的創作,與書法“創作”沒有任何的關係。
我們今天欣賞《蘭亭序》、《祭侄稿》、《寒食帖》是從書法的角度欣賞這些文學作品的書法藝術的,而不是欣賞王羲之、顏真卿的,散文和蘇軾的《寒食詩》本身。
所以,我們會認為這是書法創作的。畢竟,如果沒有書法,也就沒有文章。文章和書法是一體,只是欣賞可以分為文章,也可以文章書法一起欣賞。
但是,這個並不是說,我們今天的書法創作,也要像蘇軾的《寒食帖》一樣。
例如,從《寒食帖》的章法來說,這個書法作品的章法是一個“手卷”的藝術形式。
這種藝術形式,是宋代最常見的形式,他本身就是非常實用的手法。
如果我們今天要創造這個作品,除了書法創作的一般藝術規律,我們還要注重書法作品的程式話。
例如,寫了內容《寒食詩》以後,還要有落款。
像蘇軾《寒食帖》上原有的落款,現在的書法創作是不允許“右黃州寒食二首”這樣的落款的,還必須有“蘇軾”二字和一個“蘇軾”的姓名印,這樣才算是完整的書法作品。
對於現代書法創作,有人批評說,儘管現代書法更注重書法的藝術要素,例如安排、構圖、章法、字型、印章、紙張、用墨、尺寸等等,都是書法創作的藝術形式之一,但是,藝術成就為什麼沒有古人高?
這是不同的兩方面的問題,書法在古代有高也有有底,這個很正常。明清以來的書法作品,也都有高有低。但是,書法創作600年的歷史上,我們一直沒有拋棄書法創作必備的三大要素,這說明書法創作的這些藝術要素,並不是影響我們書法創作的原因,而是藝術創作的必要藝術形式。
今天,說的書法作品沒有落款,沒有印章,你會覺得這是一件書法藝術作品嗎?
因為蘇軾、顏真卿、王羲之不在書法創作三大要素的歷史上,所以,他們的書法作品,儘管沒有落款和印章,仍然是書法創作。這是因為,古代有古代的藝術形式正規化,他們不會超越這個正規化,只能依存於這個正規化之中。
-
5 # 愛芳書法
那麼我們就要知道什麼是書法創作?
其實書法創作是書家以紮實的書法功底為基礎,運用形象思維的方法,透過筆墨對創作素材漢字進行精心造型和佈局,用線條表達作者情性,構造體現時代審美觀的藝術形象的一種創造性勞動。
書法創作是一項嚴肅的工作,書家在創作的過程中,具有明確的創作意識和特定的情感表達方式,古人寫詩有“吟安一個字,揉斷數根鬚”的記載,進行書法創作,亦是“意在筆前、筆居心後”,胸有成竹,然後下筆。
有人會說,顏真卿寫《祭侄文稿》,本無意於書,他的《祭侄文稿》那麼精彩,難道不算藝術創作嗎?回答當然是否定的。
創作一幅作品,須胸有成竹,“成竹”在哪裡,在內容的選擇、幅式的確定、章法的安排、情性的表達,還有一項“非一日之寒”的重要前提,即精湛的書藝,在這幾個要素中,顏真卿具備了精湛的書藝,又有特定的書寫內容,幅式用一般草稿的形式,章法上沒有特別的講究,情性表達卻是淋漓盡致的。由此可見,顏公當時寫《祭侄文稿》時,雖是下意識的自我流露,由於具備了創作的基本要素,其中特別是書藝表現技巧,加上“進入角色”的情感表達方式,所以其傷口理所當然屬於藝術創作。
同理,王羲之的《蘭亭序》和蘇東坡的《寒食帖》,根據他們創作的背景同樣都具備了創作的基本要素。所以三大行書都屬於今天人們所說的藝術創作作品。
-
6 # 劍膽琴心之一天圓地方
天下行書第一《蘭亭序》毋庸置疑當為第一。
王羲之博採眾長成其大家之勢,其筆勢如龍行虎步、層雲密佈;其勢隨心所欲意隨筆先…………其序中二十一個“之”字無一雷同,吞天地之造化;酒助神力一氣呵成。此後再亦為之———終難以超越也!
蘇黃米蔡的四大家之一的蘇東坡;其文學造詣堪稱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其詞之豪邁,文之精魂所在難有堪匹敵者。其詩書字畫為當世之精華所在也。
蘇東坡其人生之跌蕩起浮造就了其詞、書法之勢必定與眾不同。中年以後受《烏臺案》影響受貶黃州,壯志難酬;其生活也窮困潦倒。在寒食節有感晉文公之賢臣介之推寒食節而燒死與綿山而感;創作了這篇千古名貼《黃州寒實詩貼》。
蘇軾將個人生活中的壓抑及不滿注入筆勢,隨其心情之跌蕩顯於書法之中;終於成就了這千古名篇。其書法蘊藏了血、肉、骨、氣、神…………心隨意動,意在筆先;未不足之處感覺東坡居士其酒勁助攻當從其貼中猶龍入海、虎下山之勢當成也!
蘇東坡是北宋之集大成者也,也是中華文壇中的鼎粱柱石般非同凡響的一流人物!
-
7 # 流雲藝朵
你好!
1.書法藝術延續至今幾千年,書法手稿和作品留到今天的從量上來看也數量巨大,而在如此的巨量中,被甄選出行書的前三名——《蘭亭序》《祭侄稿》《寒食帖》,也實在是真正經過無數人和時間檢驗的。
1)
三部法帖的相似之處:在內容上都是書法家自出心中之意,根據當時的心境或需要自撰文章書就的。
我們現在不再以毛筆作為實用的書寫工具,書法作品絕大多數都是為了創作而創作。或者內容本來就是別人的。這種情況下,內容與書法意蘊的統一就比不上古人。
三部法帖都是在臨時起意的狀態下草就的。《蘭亭序》是王羲之微醉時書就的草稿,後面再寫也寫不出這神來之筆的水平。《祭侄稿》也是顏真卿在悲憤中忘記有意為之的前提下達到的自然飛動,真情流露的最佳狀態。
《寒食帖》基本也是如此。蘇軾在黃州的頭三年幾乎沒有工資,苦熬苦撐,以至於寒食節都是他猛然看見烏銜紙才想起來,天天冰鍋冷灶的哪有心思過節呢?
2.三為大書法家的作品,繼承前人又各有風貌,至於現代人更喜歡哪一位的作品,我覺得也是因人而異。書法的高境界是繼承並創新,如果只考慮別人是不是會喜歡,會誇讚,就難以突破舊有的個流俗大窠臼?
-
8 # 神韻軒書法
黃庭堅在《黃州寒食詩帖》後跋:"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
書法作品的格調和書家書寫作品時的情緒有很大關係,所以有不可重複的特徵。當他在另一種舒適環境中,春風得意時,不一定能寫出這件傳世千秋的曠世傑作,所以黃庭堅說,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如此。
這件作品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書。通篇節奏大起大落,跌宕起伏,是他惆悵、苦悶、灰暗淒涼心境的寫照,這些書法線條是有情感的線條。
他書寫時的情緒受書法詩境內容和本身心境的影響,寫到"破灶″和"哭途窮"這幾個字時,悲涼之極,灰暗之極,所以字特大、特厚重、特險。
蘇軾的字多數呈橫式,加之通篇受情緒影響,上下字距較密,十分壓抑。作品中的字如"中"、"年″、"紙″、"葦″,這幾字的長豎筆很長,在章法上起破解作用,縱橫交錯,使沉悶壓抑的作品有了透氣感,書法作品的創作是不斷的製造矛盾,而又要統一和諧。如大小對比,縱橫對比,快慢對比,疏密對比等,是根據情感需要,作藝術處理的方法,有的作品對比要強烈一些,有的要平緩一些。比如蘇軾作品《歸去來辭卷》,通篇節奏對比較平緩。《黃州寒食詩帖》通篇節奏對比很強烈。
在法度內透過書法創作表現心中的情感和意趣,在現代書法創作中仍適用。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上圖書法作品《黃州寒食詩帖》為蘇軾所書。)
-
9 # 一葉小舟82704
蘭亭序,祭侄文,寒食帖,是王羲之,顏真卿,蘇東坡,三文人雅士,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心志情懷下之書法大作。行雲流水,自然暢快。無心栽柳柳成陰,以致流芳百世。縱觀歷代和現代當代名家書品,皆不是刻意造作,也不存在專職的書家。書法師古而不拘泥於古,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所謂創作,是今人的屬語,對古人和現代,當代名家來說是不是適合?說不清。
-
10 # 素清雲
宋代書法代表在書法史上稱作“宋四家”,其中為首的就是蘇軾。很多朋友就不服這個排名了,認為宋四家的排名不靠譜,並不是按實力來排的,如,米芾的書法可謂將毛筆表現做到了一個極致狀態,相比蘇軾其厲害多了。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不然,書法一開始是講技巧的,但寫的後面更多的是格調,而蘇軾就是以高格調位列“宋四家”之首。蘇軾的書法更符合今天所謂創作,其實有些因果倒換了。
古人學書,都是以能用為主,能用既今天所說的創作古人學書的臨帖方法與我們存在很大的區別,今人為了研究古人的書法往往採取各種分析方法來進行解讀。而古人學書重理法的學習,所以他們在臨帖的時候都不會刻意的追求與古人有多像,相反更多的是吸收帖中的精神氣息,以涵養自身書法。古人並不會強調書法創作,而是統稱書法,因此在進行書法使用時都是很自然的表露。
後人為了研究書法的規律就有了各種分析的方法, 這樣在書法的使用上又增加至創作這一說法,故而今天所說的書法創作源於古人書法規律,要說蘇軾的《寒食帖》更符合今天說的創作,那就是自相矛盾了。
蘇軾書法主張蘇軾是有名的全才,其在書法方面的造詣也十分深厚,而且因其對書法的理解,總結出許多深刻的書法理論,如“書初無意於佳,乃佳爾”、“吾書雖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是一快也。”所以蘇軾是一位銳意革新的書法家,這樣在他進行書法創作時自然會有意無意的安排。這樣應該就是題主說的與現在創作很像,其實現在的創作更多的是刻意安排,而古人的書法更多的靈活多變,是自然的表達。
所以古人書法都是自然的表達,而今人為了更好的學習書法便有了一系列的對於書法的總結和分析方法,如此看來今人的所謂創作還只是從古人的書法表達誕生而來,就沒有所謂的更符合今人創作這樣的情況了。
以上個人淺見,不當之處還請批評指正。
-
11 # 杉石
在三大行書中,說《寒食帖》更接近於今天的創作,這種看法我很認同。
古人的書法經典作品在意境上,遠勝於今人的書法創作,儘管在風格技法等技巧性方面,今人書法創作水平也許已經不輸古人,但在作品的文化內涵上,在藝術感染力方面今人卻遠在古人之下。
因為文化背景的遠去,像《蘭亭序》和《祭侄文稿》那樣結合著特殊社會背景和高超的藝術功力的經典佳作,已經很難再出現。今人的書法創作,更多的是單純技法的展示。這也是書法失去實用性,變成純藝術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蘇軾是宋代“尚意”書風的倡導者和先行者,東坡的書風以率真寫意而著稱。其自我評價的“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也成為他瀟灑自然風格的標籤。但以“無法、意趣、毋安排”而聞名天下的蘇東坡,在書寫《寒食帖》時,在點畫、結字和章法上卻多有造作之嫌。在率真、流暢、自然,以及書法意境方面,《寒食帖》比三大行書中的另二部經典要遜色很多。就像題主在問題中所說的那樣,《寒食帖》書法,字裡行間刻意安排的痕跡明顯,有負東坡率真自然的美名,將其列入到三大行書之中,有“名至實歸”之嫌。
而三大行書中的《蘭亭序》和《祭侄文稿》都是書家情之所至,有感而發的即興之作。蘭亭雅聚,好友暢敘幽情,興致高昂之時,王羲之提筆揮灑出《蘭亭序》。其書從頭至尾自然流暢,毫無矯揉造作之感,實屬即興之作,其書法造詣和水平功力於揮灑之間顯現在一點一畫之中,興致意趣也在字裡行間隱約可見。而顏真卿於悲憤之中所書就的《祭侄文稿》亦是情感壓力的瞬間釋放,其奮筆疾書,悲憤難耐的心情亦全然顯現在潦草不堪的字跡中,其書法功力和真摯情感交織在一起,才書就這千古經典。
《寒食帖》精於安排,略顯造作,雖技法、功力深厚精熟,但在藝術境界上與《蘭亭序》和《祭侄文稿》存在差距,雖仍不失為成功之作,但難以與前二部經典比肩,而成功作品與偉大作品的區別就是境界的不同。
古人的書法創作,與今人的書法創作在本質上的不同亦體現在此。
有人說在古代,沒有書法創作的概念,說古人作書是實用為主,不會像現代人這樣刻意搞什麼書法創作,更不會在作書之前還先把字勢章法這些東西先設計好,然後再寫。其實,這種說法是不符合事實的。古人作書雖然形式上與今人有所不同,在落款與用印等方面也沒有今人這麼講究,但在追求藝術欣賞性方面、在追求藝術表現力方面,本質上與今人並沒有什麼不同。
古人作書講究意在筆先,王羲之說:
“夫欲書者,先幹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
顏真卿說:
“欲書先預想字形,佈置令其平穩,或意外生體,令有異勢,是之謂巧。”
王羲之與顏真卿都強調作書要先在心中“預想”,要“意在筆先”,這與今人搞書法創作時事先構思用筆、結字和章法的作法如出一轍。
宋代書法家米芾不但重視“預想”和“意在筆先”,對書寫完的作品還會適時總結與反思,有時感覺不滿意,還會反覆重寫。米芾在《中秋海岱詩》帖中前後共抄錄詩文兩次,中間還會進行修改總結:“三四次寫間有一兩字好,信書亦一難事”,可見古人對書法創作嚴謹認真的態度。
古人書法有實用性和藝術性兼具的特點,有時出於實用書寫的需要,在下筆時無暇構思細想。這一特點往往能使古人的書法更顯自然,更少雕琢,也更容易出佳作經典。《蘭亭序》與《祭侄文稿》都是實用性與藝術性兼具的典範之作。
相比之下,蘇軾在創作《寒食帖》時,雖也有以書法、文章表達內心苦悶思緒的渴求,但卻過於注重對點畫、結字技法的運用,過於注重章法上的安排。蘇軾在《寒食帖》中表現出的注重技巧的作法與今人的書法創作特點有極為相似之處。也就是題主所說的刻意安排,刻意為之,反而忽視了書寫的率性自然。
《寒食帖》毫無疑問是經典之作,蘇軾在書法藝術方面的才華也毋庸置疑,但書法家也是人,也會在創作時有各種想法,有時你對技巧方面的東西考慮過多,過於注重,其作品就會在情感表達與率真自然方面有所不足。而當你急於宣洩某種情感時,又會在技法與流暢性上有所欠缺,就像《祭侄文稿》裡出現的多處的勾勾抹抹。
所以當我們看過了各種書法經典之後,總會回過頭來對王羲之的《蘭亭序》大加讚賞,因為它實在堪稱是情感與技法完美結合的佳作。
搞書法創作,技法與功力的展現十分重要,這也是高水平作品必須要具備的核心要素之一,但若想作品在藝術境界上達到較高層次,則必須還要將真摯的情感傾注其中,還要有“書貴自然”的藝術追求。秉持這種理念創作出的作品,才會是真正的好作品。這種理念也應為當代書家所推崇。
回答完畢。
-
12 # 三尺講臺兩袖清風
我個人認為,按照今天所說的創作觀點,“天下三大行書”都是偉大的創作作品,只是風格和特點不同罷了。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大文豪、大藝術家,詩文書畫皆有傑出的成就。歷事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四朝,至宋慧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去逝,享年66歲。
蘇東坡自幼聰穎而敏捷,才智過人,鋒芒畢露,勤奮好學。他的一生宦圖坎坷,始終在新舊兩黨的夾擊中生存著。在政治上不得施展自己的抱負,甚至還險遭不測。正是他的坎坷經歷,為其在書法藝術的發展上奠定了基礎。
在眾多師法顏真卿(魯公)的習書者中,深得魯公心法,又能別開生面自成一家的,當首舉有宋第一大家——蘇軾。除了顏真卿以外,他常常以二王父子、五代楊凝式、徐浩的法帖為範本。後期師法李邕(李北海),自曰:“歐陽叔弼謂餘書大似李北海,餘亦自覺其然。”正是由於他稟賦極佳,勤奮好學,又轉益多師,所以才能成為一名劃時代的大家。
《黃州寒食詩》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入天牢,幸得曹太后、王安石等朝廷要員的竭力營救,才免遭死罪,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政治上的失意,往往會帶來文學藝術上的收穫。蘇軾在此時留下了許多至今被人視為絕唱的著名詩文書畫佳作。《黃州寒食詩》便是這一時期的作品。
先看詩的內容:“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小屋如雨舟,濛濛水雲裡”;“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詩的內容反映了蘇東坡在黃州時期的艱苦生活和悲涼內心。
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頓,並沒有使他消沉。且看幾天後他寫的《定風波》:“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簑煙雨任平生。”表達出雖處困境卻樂觀曠達的人生觀。
他的這種思想品格,在其書寫《寒食詩》時,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出筆迅利而敏捷,筆力剛健而氣勢縱橫,從而使整件作品充滿著自信、豁達,富有矍鑠的精神,軒昂的氣概。《寒食帖》內容淒涼而書風瀟灑,是蘇軾雖經歷坎坷卻樂觀自信的反映,也正是該書法作品創作的特點!
我在《“天下三大行書”一些未曾有的思考,舊聞多雷同,我只談一己新見》提到的一己之見中說,顏真卿在寫《祭侄文稿》時是心中無字,王羲之在寫《蘭亭集序》時則是心中有字,而蘇軾在寫《寒食帖》時不僅心中有字而且十分刻意。
顏真卿因心中無字而信手寫出又隨手塗改。王羲之因心中有字,文中的20個“之”字才各不相同。蘇軾因為不僅有字而且十分刻意,所以我們看到《寒食帖》中無處不在的字的大小與收縱對比。
《寒食帖》在字的大小處理上,有些地方感覺書寫者故意要搞得一驚一乍,而“年”、“中”、“葦”、“紙”四字的長尾巴,沒有一根像自然的懸針。與《蘭亭集序》相比,蘇軾寫《寒食帖》帖時更接近於我們今天所說的“創作”。
您怎麼看呢?
回覆列表
我認為確實是這樣的。寒食帖作為三大名帖之一,作者便是那位才高八斗、學識古今、才華橫溢的蘇東坡老先生。彼時正值被貶時期,政治上鬱郁不得志,心情糟糕透頂,心情鬱悶之極。恰逢清明節至,憂憤孤獨之情被特殊的節氣景象勾引,產生了深深的共鳴。情鬱於中而奮發於筆端,造就出這幅詩情畫高度融合的神品。
這幅寒食貼用筆奔放自如,隨著感情的起伏,用筆的筆勢大開大合。開頭“春江欲入戶“幾個字,寫的還算端正,但到了“破灶燒溼柴“處,感情奔放到極點,一箇舊體“灶“字佔據了幾乎整整半行的空間。尤其到了最後幾個字,草草而就,但是筆力個鈞,可以想象他的內心的憂憤、孤獨、思鄉等各種情感噴湧而出,幾手讓我們想象到內心的心在滴血。
詩後的黃庭堅的題跋也是神來之筆,點睛之筆。他的字跡又形成一種另外一種風格,和蘇軾的字相得益彰。
總之寒食貼是一幅真正的創造作品,既具有美感又具有讓人心靈震顫的千古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