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神c探
-
2 # 墨筆生香
其實官職大小本無礙,秦朝趙高,五品無級,乃一閹人,確卻掌握著所有人的生殺大權,說直白點就是,放在當代職場來說,CEO要是器重你,你就是個主管,你都比VP牛逼,要是CEO討厭你,那你即使做到了VP一樣的拍屁股走人。
-
3 # 淅淅的小雨857
秦國時期的大良造在不同的時期,性質是不同的。在秦國秦孝公年間,大良造是一個官職,君王之下是大良造,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主管軍事;而到了秦惠文王之後,大良造從官職逐漸演化為爵位的一種,位列二十種軍功爵位的第十六位。
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衰落,各路諸侯逐鹿中原,先是有春秋五霸,再是有戰國七雄,最終六國為秦國所滅。
秦國之所以由一個偏安一隅的小國成為執掌華夏一統的大國,是有原因的。在於歷代秦國國君的勵精圖治、辛勤耕耘。特別是秦孝公年間,國家和軍事的發展,這得益於當時商鞅的變法。
另外也得益於秦國特有的軍功制度和政治管理制度。據歷史記載,當時國內已設大良造一職,總領全國軍政要務,直接對君王負責。秦孝公年間,任大良造的是商鞅。
此時的大良造,是位極人臣的一個官職,就行後期形成的國相、宰相,當然二者也有差異,大良造更多的是掌管軍務,國相、宰相還要插手百姓民生。
後來到了秦惠文王年間,大良造逐漸被國相一職取代,而它本身演化為軍功爵位的一種。秦惠文王時期,有十八級軍功爵位,到了秦王嬴政時候發展到了二十級,而大良造位於二十級中的第十六位。自秦國商鞅變法,以賞軍功,共分二十級:一級公士,二上造,三簪嫋,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徹侯以一縣為食邑,並得以自置吏於封地;關內侯有食邑、封戶,只能衣租食稅而已;大庶長以下十八等,皆有歲俸。臨戰,斬敵首一級(顆),即賜爵一級。秦朝、漢朝沿用此制。
在春秋戰國時期,被君王賜予大良造一職,是至高無上的榮耀,獲此殊榮的一般是對於國家立過非常大貢獻的人,比如秦國的商鞅、公孫衍、白起等。
-
4 # 時光山人
大良造是秦孝公時期秦國國內最高官職,掌握軍政大權。在秦惠文王之後,大良造成為爵位名稱,位列二十等軍功爵位的第十六位。
秦國的二十等軍功爵位秦孝公時期,秦國開展了著名的商鞅變法,為鼓勵軍功,提升軍隊戰鬥力,實行了二十等級軍功爵位制度。
商鞅設計的軍功爵位共有十八級,分別為:小夫、一級公士、二級上造、三級簪嫋、四級不更、五級大夫、六級官大夫,七級公大夫,八級公乘,九級五大夫,十級客卿(左庶長),十一正卿(右庶長),十二級大庶長,十三級左更,十四級中更,十五級右更,十六級少上造,十七級大良造(大上造)。其中二級上造至四級不更都是“卒”,五級大夫及以上都屬於軍官。
秦始皇一統天下後,把原先的小夫、客卿、正卿等爵位剔除,又把關內侯、徹侯等納入軍功爵體系,才正式形成秦朝的二十級軍功制度。
秦惠文王時期,設立相國一職掌握國家軍政大權,大良造則主要用作爵名。
-
5 # 好奇觀古今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實行軍功爵製取代早先的五等爵制(公侯伯子男),意在打破五等爵的世襲制度,鼓舞底層人民透過建立功勳獲得封爵,為此建立了嚴謹的封賞階梯。
共分二十級,從下到上依次為:一級公士,二上造,三簪嫋,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大良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
其中有的原來是官職名稱,如“庶長”原來是春秋時秦國掌軍政大權的官職;“大上造”原來是春秋戰國初期秦國的最高官職,又叫“大良造”;但定為爵位名稱後,就只有榮譽稱號,不再是實際官職名稱了。
-
6 # 殘月上紗窗
大良造這個官名也叫大上造,在秦孝公時期,大良造同時掌握相權和軍權,是輔助秦國國君的第一把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到秦惠文王的時候,秦國效仿三晉的相邦制度,正式分離了相權與軍權。此時的大良造已經是武職,負責軍隊事務,是大秦帝國最高軍事長官。同時因為商鞅變法,也成為軍功爵名。根據《商君書·境內》《史記·秦本紀》,商鞅變法開始只有十七級爵位,而且爵序以及爵名與後來的二十等爵制有所不同,十七級中大良造為最高階。後秦昭襄王設定將軍,這一職銜取代了大良造成為秦國最高軍事長官。從此,大良造只是純粹的軍功爵位,職權從實轉虛,一直沿用到漢朝。
獲封大良造的秦國名臣名將除了白起之外,還有商鞅、樛遊、公孫衍等人。
這些人無一不是大秦帝國大功之臣。從時間上看,白起的大良造,應該相當於如今的國防部長。
-
7 # 歷史影視小迷弟
大良造,大上造之良者,是秦孝公時期秦國國內最高的官職,相當於後世的丞相一職,掌握秦國的軍政大權。秦惠文王之後成為爵位名稱,位列秦國二十等軍功爵制第十六級,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一職。
大良造
秦國二十等軍功爵制如下:
一級為公士,二級為上造,三級為簪嫋,四級為不更,五級為大夫,六級為官大夫,七級為公大夫,八級為公乘,九級為五大夫,十級為左庶長,十一級為右庶長,十二級為左更,十三級為中更,十四級為右更,十五級為少上造,十六級為大良造,十七級為駟車庶長,十八級為大庶長,十九級為關內侯,二十級為徹侯
大秦帝國劇照
商鞅、公孫衍、白起都當過秦國大良造,而李斯沒有擔任過大良造一職。
商鞅商鞅,又名衛鞅,因有功於秦國,秦孝公封商鞅於上,所以稱之為商君或商鞅。商鞅是商鞅變法的組織者、策劃者和實施者,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援下,商鞅對秦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使得秦國從一個破敗不堪,天下卑秦的邊陲小國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逐漸變成一個兵強馬壯、生活富足的強國,逐漸成為七雄之一。由於變法觸動了秦國老世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後,商鞅也落得個車裂並夷滅全族的下場。
秦孝公與商鞅劇照
公孫衍公孫衍,魏華人,曾擔任過魏國的犀首一職,所以當世之人也稱其為“犀首”。因在魏國任職時不被重用,輾轉到秦國,被秦惠文王拜為大良造,因而成為商鞅之後秦國的第二任大良造。此後公孫衍率秦軍殲滅魏國河西守軍並俘殺魏國上將軍龍賈,迫使魏惠王割地求和。但是隨著張儀入侵,而兩人政見相左,公孫衍離開秦國不久後就回到了魏國,被魏惠文王拜為魏相,一手主導了“五國相王”以及包括“修魚之戰”在內的數次“合縱攻秦”,與張儀一起攪動著戰國風雲。
公孫衍劇照
白起白起,秦國名將,又名公孫起,有戰國“殺神”之稱。因與秦相魏冉相善,秦昭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受魏冉舉薦,被任為左庶長。次年,白起為左更,破韓、魏聯軍於伊闕(今河南洛陽東南龍門),斬首二十四萬,故遷為國尉。再次年,升為大良造。前279年攻楚之戰後,因功被封為武安君;前260年,長平之戰。坑殺趙國降卒40餘萬。
白起劇照
李斯李斯早年為小吏,跟隨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入秦後先為郎後為長史,後有被秦王任為客卿,後又因《諫逐客疏》阻止秦王驅逐六國客卿,擔任廷尉一職,秦始皇統一天下稱皇帝后,李斯被任命為丞相。所以李斯並未擔任過大良造一職。
李斯
所以,商鞅、公孫衍、白起都擔任過秦國大良造一職,而李斯沒有當過,不過李斯當過秦朝的丞相一職。關於秦國的官職和其他的歷史知識大家可以透過《大秦帝國》系列電視劇瞭解一下,個人認為是近幾年拍的非常好的歷史劇。
-
8 # 宋老師82856216
大良造(dà liáng zào):戰國初期為秦國的最高官職,掌握軍政大權。同時又為爵名。亦稱大上造。自從秦惠王設立相國掌握軍政大權後,主要用作爵名。漢代沿用。相當於現今的國防部長。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設定了秦國國內最高軍政長官(相當於之前的大庶長)——大良造,並任命商鞅為大良造,進行第二次變法,這是大良造首次被用作官職職位。
後來在秦惠文王設立相邦(漢朝建立後為避劉邦諱,相邦改名為相國,秦武王以後又設立左右丞相,作為相邦的副手)以後,大良造也變成了純粹的軍功爵位,位列第十六級。所以歷史上擔任大良造這個官職的人並不多,只有商鞅一人。
-
9 # 求人不求己
秦國時期的大良造在不同的時期,性質是不同的。在秦國秦孝公年間,大良造是一個官職,君王之下是大良造,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主管軍事;而到了秦惠文王之後,大良造從官職逐漸演化為爵位的一種,位列二十種軍功爵位的第十六位。
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衰落,各路諸侯逐鹿中原,顯示有春秋五霸,再是有戰國七雄,最終六國為秦國所滅。
秦國之所以有一個偏安一隅的小國成為執掌華夏一統的大國,是有原因的。在於歷代秦國國君的勵精圖治、辛勤耕耘。特別是秦孝公年間,國家和軍事的發展,這得益於當時商鞅的變法。
另外也得益於秦國特有的軍功制度和政治管理制度。據歷史記載,當時國內已設大良造一職,總領全國軍政要務,直接對君王負責。秦孝公年間,任大良造的是商鞅。
此時的大良造,是位極人臣的一個官職,就行後期形成的國相、宰相,當然二者也有差異,大良造更多的是掌管軍務,國相、宰相還要插手百姓民生。
後來到了秦惠文王年間,大良造逐漸被國相一職取代,而它本身演化為軍功爵位的一種。秦惠文王時期,有十八級軍功爵位,到了秦王嬴政時候發展到了二十級,而大良造位於二十級中的第十六位。
在春秋戰國時期,被君王賜予大良造一職,是至高無上的榮耀,獲此殊榮的一般是對於國家立過非常大貢獻的人,比如秦國的商鞅、公孫衍、白起等。
-
10 # 八佾歷史君
戰國時期,秦國最早開始設定爵位制度,商鞅變法時,參考各國先例,修訂與軍功相關的爵位等級,之後逐步形成二十等爵位。據《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二十等爵位劃分為三等。
爵位等級一級至四級相當於士, 一級公士,二級上造,三級簪嫋,別稱謀人,四級不更;
五級至九級相當於大夫,五級大夫,六級官大夫,七級公大夫,八級公乘,九級五大夫;
十級至十八級為卿,十級左庶長,十一級右庶長,十二級左更,十三級中更,十四級右更,
十五級少上造,十六級大上造,即大良造,又稱大梁造,十七級駟車庶長,十八級大庶長;
十九、二十兩級相當於諸侯,十九級關內侯,二十級徹侯。
職權待遇二十等爵位用於封賞,爵位與享受的待遇相關,不同等位享受的政治、經濟特權不同。根據《商君書·境內第十九》記載,大良造有賜邑三百家,賜稅三百家。
戰國時期,秦國五大夫以上爵位,才有食邑;漢初降低了標準,公大夫以上就可獲得食邑。漢初官大夫以下是可以免除徭役的,漢文帝時又改為,五大夫以上才免除徭役。
大良造屬於高階爵位,掌管軍政大權,這個位置上,出過不少叱吒風雲的人物。譬如,秦孝公時的商鞅,秦惠文王時的公孫衍,秦昭襄王時的白起。《史記·商君列傳》。
公孫鞅衛國公族的後代,公孫鞅亦稱衛鞅。好刑名之學,初為魏相公叔座家臣。公叔座死後,衛鞅不為魏君所用。當時秦孝公下令遍訪賢才,衛鞅西去秦國,依靠孝公的寵臣,景監求見孝公。
秦孝公不接受堯、舜治國的方法,也聽不進禹、湯、文、武的治國方法,但對春秋五霸的治國方法頗感興趣,最後決定採納富國強兵的辦法,短時間內名揚天下。
秦孝公任命衛鞅為左庶長,推行變法。十家編成一什,五家編成一伍,互相監視檢舉,一家犯法,十家連帶治罪。藏匿奸惡的同降敵,處腰斬,告發奸惡的與斬敵首級的同樣受賞。
一家有兩個以上的壯丁不分居的,賦稅加倍。有軍功的人,各按標準升爵受賞;為私事鬥毆的,按情節輕重分別處以大小不同的刑罰。
致力於農業生產,讓糧食豐收、布帛增產的免除自身的勞役或賦稅。因從事工商業及懶惰而貧窮的,把他們的妻子全都沒收為官奴。王族裡沒有軍功的,不能列入家族的名冊。
明確尊卑爵位等級,各按等級差別佔有土地、房產,家臣奴婢的衣裳、服飾,按各家爵位等級決定。有軍功的顯赫榮耀,沒有軍功的即使很富有也不能顯榮。
新法尚未公佈,衛鞅先城門立木,取信於民。新法推行一年,遇到困難,衛鞅因太子犯法,處罰太師、太傅,立威信。新法推行十年,路不拾遺,百姓殷實,勇於公戰,怯於私鬥。
衛鞅升任大良造,遷都咸陽;全國推行縣制;開阡陌封疆;平賦稅;統一度量衡制,頒佈標準器。率領著軍隊圍攻魏國安邑,智擒魏將公子卬,大破魏軍。逼魏割西河之地於秦。
秦孝公封商於十五邑給衛鞅,號商君,史稱商鞅。商君輔佐秦孝公十年,為秦奠定富強基礎。秦孝公死後,商鞅被貴族誣陷,車裂而死。
公孫衍公孫衍,號犀首。戰國時,魏國陰晉人。商鞅死後,公孫衍被秦惠文王任命為大良造,很快率領秦軍向魏國發起了進攻。此時魏國既缺精兵,又缺良將,根本抵擋不住秦國的強大攻勢。
魏惠王割讓河西之後,派人重金賄賂公孫衍。於是公孫衍向秦惠王提出,趁秦魏暫時和好之機,進攻別的國家。就在這時,張儀來到了秦國。
他告訴秦惠王,魏國四面受敵,正是伐魏的良機。公孫衍顧私利而忘公義,讓秦國進攻西面的遊牧民族,實屬誤國之舉。秦惠王被說得如夢初醒,立即起用張儀為客卿。
公孫衍遭到排斥,不得不離開秦國,到魏國做了將軍。此時,魏國已經千瘡百孔,國力衰退。於是,公孫衍就想拉攏別的國家,靠聯合出擊取勝。先以齊魏攻趙取得勝利,首嘗合縱勝果。
為防止齊楚魏合縱,對秦國帶來的威脅,張儀軟硬兼施,極力破壞公孫衍的合縱策略。張儀親自率兵攻打魏國,迫使魏國依附秦國,又與齊楚兩國大臣相會,拉攏齊楚,成功地破解合縱。
公孫衍開始拉攏韓、趙、燕、中山四國,發起了歷史上著名的“五國相王”事件,遭到了齊、楚國等國的反對,和秦國的極力破壞,“五國相王”以失敗告終。
此次合縱失敗後,魏國開始全面倒向秦國。罷免了主張合縱的宰相惠施,改任張儀為魏國宰相。但張儀實際上卻是身兼秦、魏兩國宰相,目的是更有效地推行他的連橫策略。
秦國向魏國和南韓借道,進攻齊國。齊威王派軍應戰,頑強抵抗,大勝秦軍。魏國內部親齊的勢力再次抬頭,張儀的連橫策略遭受挫折。
齊、楚兩國要求驅逐張儀,魏國也派出使者到楚、趙、燕等國遊說,爭取合縱。公孫衍主張合縱,而且得到了東方各國的支援,被任命為魏國宰相。
公孫衍說服諸侯,組織起魏、趙、韓、燕、楚五個國家的兵馬,但由於各國利害不同,實際出兵的只有韓、趙、魏三國。聯軍氣勢洶洶攻到函谷關,遭到秦國出兵反擊,結果竟不堪一擊。
魏國遭受損失較大,轉而向秦國請求講和,於是五國紛紛退兵。秦國乘勝追擊,攻打沒有求和的趙國。齊國也落井下石,趁機進攻趙國。趙國連遭慘敗,大將幾乎喪盡。
公孫衍發動五國合縱攻秦失敗後,魏國大臣田需乘機指責、中傷公孫衍。魏襄王不再信任公孫衍,魏國大權接著由田需所掌握。公孫衍在魏國呆不下去了,打算到南韓去。
公孫衍建議,請齊國公子田文,接替自己當宰相。魏襄王同意後,公孫衍到齊國請來了田文,公孫衍為南韓宰相,田文為魏國宰相,而且取得齊國宰相田嬰的支援,合縱的形勢又好轉了。
在公孫衍的策劃下,新一輪的合縱又在醞釀。秦惠王深感不安,發兵攻打南韓。戰鬥打響後,南韓明顯不佔優勢,其他盟國竟然無人發兵相救。
前線日益吃緊,主張和秦連橫的南韓大臣公仲朋,建議割地講和,與秦國一起伐楚。楚懷王聽到這個訊息,急忙作出出兵救韓的樣子,讓戰車停滿了通向中原的大道。
南韓接到報告,非常高興,立即下令取消了入秦求和的計劃。秦王大怒,下令向南韓發起更加猛烈的進攻。兩軍相持一年多,韓軍被打得大敗。公孫衍無力迴天,只好逃走。
公孫衍再次回到魏國,但沒能重新登上歷史舞臺。據《韓非子》記載,他與大臣張壽有積怨,田需對他也懷恨在心,於是田需殺掉張壽嫁禍於他。魏王誤以為是他殺的,就把他殺掉了。
公孫衍極具戰略眼光,他不僅注重聯合東方各國,甚至把秦國西方的小國義渠,也拉進了合縱伐秦同盟。義渠是西方遊牧民族政權,多年來始終與秦國為敵。
公孫衍求見義渠君,告訴他,秦國和東方各國交戰時,就會奉上重禮討好義渠;與各國和平時,就會掠奪義渠。他希望義渠國君警惕這一點,不要被秦國所矇蔽。
後來,秦國攻打南韓時,公孫衍獻上“文繡千匹、好女百人”與義渠修好。義渠君果如公孫衍所言,趁機發兵攻打秦國,大破秦軍。由於本土遭到破壞,秦國不得不暫時放棄對六國的戰爭。
然而,公孫衍雖然組織了多次對秦國的進攻,卻幾乎均以失敗而告終。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他的策略是錯誤的,而說明各國離心離德,根本沒有很好地貫徹他的合縱策略。
《戰國策·魏策一》《史記·秦策二》《史記·楚世家》《史記·張儀列傳》《史記·秦本紀》
總結,歷史上關於公孫衍的記載,十分零散瑣碎,但這絲毫不能掩蓋他的政治眼光,合縱計劃多次死灰復燃,他功不可沒。但秦富國強兵,一統已勢在必行,公孫衍傾盡心血卻無力迴天。
-
11 # 金億桶
大良造,為大上造之良者。是秦孝公時期秦國國內最高官職,掌握軍政大權。秦惠文王之後成為爵名,位列二十等軍功爵制第十六位.
二十等軍功爵制:一級為公士,二級為上造,三級為簪嫋,四級為不更,五級為大夫,六級為官大夫,七級為公大夫,八級為公乘,九級為五大夫,十級為左庶長,十一級為右庶長,十二級為左更,十三級為中更,十四級為右更,十五級為少上造,十六級為大良造,十七級為駟車庶長,十八級為大庶長,十九級為關內侯,二十級為徹侯。大良造位列第十六級。
商鞅
戰國中期政治家。出身於衛國貴族,名公孫鞅,亦名衛鞅。公元前340年,因有功於秦,秦孝公封衛鞅於商(今陝西商州市)15邑,號為商君亦稱商鞅。少時喜讀刑名之學,到了青年時期,他已經成為一個有學問有才幹的人。最初,他在魏惠王的相國公孫痤手下做小官,深得公孫痤重視。公孫痤臨死對魏惠王說:如果不用衛鞅,就把他殺掉,決不能讓他離開魏國。魏惠王把公孫痤的話當成耳邊風,既不重用,也沒有殺他。商鞅聽說秦孝公下令招賢,就來到秦國。他透過秦孝公的親信景監引薦,與秦孝公面談了三次。前兩次講行帝王之道,孝公不感興趣,聽聽就睡著了。第三次講"霸道",富國強兵,孝公聽得很高興。從此受到秦孝公的賞識和重用。
商鞅依據李俚《法經》結合秦國實際制定出一套變法方案。可列為11個主要專案:父子兄弟姐妹,不準同睡在一個炕上,必須分室而居;全國使用統一的尺寸:升、鬥、斤、兩;建立鄉、縣地方政府系統,歸中央統轄;十家編一組,互相勉勵生產和監督行動,一家犯法,隱匿不報九戶連坐;遊手好閒、不務正業,包括貴族富商子弟,一律送邊疆墾荒;招請移民給予優待,凡從事墾荒者,九年不收田賦;增加人口,充實兵源;鼓勵生產,耕田織布特別好的,積存糧食多的免除稅務和勞役;一家有兩個成年男子必須分居,達到增加生產,增加人口的目的;人際間爭執,訴諸法庭,禁止私人決鬥;對敵作戰,以斬首多少論等賞賜;必須作戰有功才能升遷,貴族商人,若是沒有戰功,不能擔任政府官員。實行新法遇到的阻力很大。但是在秦孝公的支援下,擊敗了舊勢力的反抗和破壞,使貧困的秦國變為國富民強的七雄之一。
秦國實行變法之後, 兵強馬壯,準備東進擴充套件勢力。公元前341年,齊、趙兩國聯合攻魏,商鞅認為機不可失,便率軍攻打魏國。魏國派公子卬領兵抗秦,商鞅給魏公子卬寫信願罷兵講和,邀請魏公子來秦軍約定地點會面,魏公子深信不疑。在赴飲宴之時,秦國伏兵一擁而上,將魏公子抓起來,秦軍趁勢打敗魏軍,取得了勝利。商鞅打敗魏軍之後,秦孝公把商之地15邑封給他,因而號為商君。
公孫衍
戰國時期魏華人,縱橫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人用兵如鬼,征戰如電,奔襲如火。有"犀首"之稱。於秦惠文王五年(公元前333年)在秦,為大良造,率秦軍攻打魏國,俘虜魏國主將龍賈,斬首八萬,奪取河西之地,開闢了秦國通向中原的門戶,為秦國走向中原奠定基礎。後居魏,首倡合縱,主張並多次組織諸國合縱抗秦。
白起
戰國時秦國名將。又稱公孫起。郿(今陝西眉縣東)人。因與秦相魏冉相善,秦昭王十三年(公元前294年),受魏冉舉薦,被任為左庶長。次年,白起為左更,破韓、魏聯軍於伊闕(今河南洛陽東南龍門),斬首二十四萬,故遷為國尉。再次年,升為大良造。
-
12 # 雁回九哥
首先,咱們先說說什麼是大良造。
大良造,又稱大上造,是秦孝公時期秦國的最高官職,手握兵馬大權。秦惠文王之後,將大良造改為爵位名,位列秦國軍功爵位的第十六位。當初,秦孝公設立了國家最高軍政一哥——大良造,並且任命商鞅為擔任這一職位,有了大良造的名頭兒傍身,商鞅開始了第二次變法。這是大良造第一次被用來作為官職。
其實,但從大良造的權力性質來看,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或者是總參謀長,正兒八經的軍界老大。
後來到了秦惠文王這一輩兒,增設了相邦之位(漢朝為了避劉邦名諱,改成了相國),分走了一部分權力,到了秦武王時期,又加了左右副丞相兩個位置,充當相邦的助手。
至此,大良造作為官職也成為了歷史,變成了純粹的軍功爵位。
因此,嚴格意義上來說,當過大良造這個官兒的,只有商鞅一人。
而白起、李斯的大良造只是爵位。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全部答案。
注:商鞅初期版本的軍功爵共分為十八級
小夫、一級公士【校、徒、操、出公等勤雜人員】
二級上造、三級簪嫋、四級不更【士兵】
五級大夫、六級官大夫,七級公大夫,八級公乘,九級五大夫,十級客卿(左庶長),十一正卿(右庶長),十二級大庶長,十三級左更,十四級中更,十五級右更,十六級少上造,十七級大良造(大上造)。【軍官】
回覆列表
大良造,又稱大上造,中國古代官名、爵名。秦孝公時為秦國國內最高官職,掌握軍政大權。商鞅變法之後,商鞅為獎勵軍功,制定二十等爵制,以大良造列為十六級,亦稱大上造。秦惠王十年(前328年)仿效中原諸侯國制度設立相國一職掌握軍政大權後,主要用作爵名,沿用至漢朝,位列二十等軍功爵制第十六位。
從秦孝公用商鞅主持變法到秦始皇平定六國,這一百多年的時間裡,秦國設立了很多特有官職,比如左庶長、右庶長、大庶長等。其中左庶長是那些非皇親國戚大臣的領頭人、右庶長是皇親國戚類大臣的領頭人、大庶長就是協助秦君,相當於秦王助理。
而這一時期有一管制比左庶長、右庶長、大庶長更大的一個官職——大良造。大良造是集軍政一體的,即管政治也管軍事,用現在的話說,秦國國君是大秦集團董事長,大良造就是大秦集團的CEO。而擔任過大良造一職的全都是戰國時期的牛人:商鞅、公孫衍、白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