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己悲物囍

    我的最愛《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這首詩在唐代詩中簡直微不足道,然而自從小學第一次看到這詩的前兩句,就再也忘不了,那種意境讓我至今都可以浮想聯翩。詩作的高潮應該是最後兩句,但我卻異常的覺得前兩句精妙無比。

    “寒雨連江夜入吳”,迷濛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寒雨”給人一種難以言表的意境,而“入”字,擬人手法給人一種突然,驚豔的聯想。

    古代詩以物言情,我獨對雨情有獨鍾,午後的太陽雨,傍晚電閃雷鳴的暴雨,或者是午夜悄悄落下的細雨,再配上撲面的寒風,嘩嘩作響的落葉,蕭瑟的秋意直讓人哆嗦,然而我是最享受蕭瑟的感覺,可能因為我就是個徹底的悲觀主義者吧!

    每當疾風驟起,大顆的雨滴噠噠噠擊打著窗戶,我都會放下手中的筆,停下正在做的事,開啟窗,迎著風,讓雨滴打在臉頰,感受那冰涼的雨,穿透在肌膚上的寒意,每當這個時候,我才能最清醒的認識到自己是存在於這天地之中。

    詩中那寒意不僅瀰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人的心頭。江雨悄然而來的姿態,詩人因離情縈懷而一夜未眠的情景,這些都是一幅幅綿延的畫卷。這一幅水天相連、浩渺迷茫的吳江夜雨圖,不也展現了一種極其高遠壯闊的境界嗎?

    “平民送客楚山孤”單單一句話就已經把主人送客經過完整描述出來了,讓人意味無窮,雨中送客這個情境,勾起人無盡的想象。

    送別的友人回到洛陽,即可與親友相聚,而留在吳地的詩人,卻只能象這孤零零的楚山一樣,佇立在江畔空望著流水逝去。一個“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線,自然而然牽出了後兩句臨別叮嚀之辭:“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後面兩句是整首詩的主旨,然而前兩句卻將意境烘托到了極致,是全詩最令人稱道之處

  • 2 # 書香書色

    這首詩原句為: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句本來的意思是:

    迷濛的煙雨,連夜灑遍吳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對楚山離愁無限!朋友啊,洛陽親友若是問起我來;就說我依然冰心玉壺,堅守信念!

    詩句創作背景:

    《芙蓉樓送辛漸》這首詩是王昌齡在芙蓉樓送別友人時所作,當時的王昌齡是唐朝的一名官員。當王昌齡與友人分別時,他有感而發,創作了這首詩。

    詩句表達的中心思想:

    1、詩人對友人的不捨

    王昌齡的好友辛漸即將與自己分別,這一分別又不知何時才能再次相見。在滔滔的江水旁,詩人內心對這位友人難免不捨,但是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只能送別這位友人。

    2、詩人對自己志向的堅定

    詩人在送別自己友人的時候,在詩句尾聯中還表明了自己的堅定的信念。王昌齡在自己為官生涯中,經歷了很多事情,但是他任然堅持著自己的觀點,這也非常難得。從側面可以看出王昌齡是一個意志堅定的人,他沒有向生活中的困難低頭,勇於面對困難。

    3、表達出詩人的孤寂與憂愁

    “寒雨”一詞,讓詩人原本就充滿離愁的心更加孤寂,此情此景更是讓詩人感慨萬分。充滿寒意的雨本來就讓環境顯得非常悲涼,江水在煙雨中顯得那麼朦朧。王昌齡在此還想到了自己的親友,雖然他志向堅定,但也免不了有些許憂愁。

    結語

    透過我們對詩句本意的理解,再結合詩人當時的心情分析,可以看出《芙蓉樓送辛漸》所表達出的中心思想是:詩人對朋友的不捨,對志向的堅定及詩人內心的孤獨與憂愁。

  • 3 # 小李飛刀

    讀詩弄清楚背景,就好理解其意了,也能更好地體驗詩人的那種感情。

    1.科場得意,仕途失意

    《芙蓉樓送辛漸》是王昌齡被遠貶荒遠嶺南後,在一次送別友人時寫的詩。王昌齡在長安時考試考得不錯,但是給分配的工作卻不怎麼樣,於是他心又不甘,繼續考,結果還是成績不錯,對工作還是不滿。科場得意,仕途失意,深受打擊,心生不爽。這個結局很明顯,進不了圈裡,就被邊緣化,分配到江寧,南京那地方?那時候這個地方相對長安和洛陽很是荒遠。

    這一次,王昌齡徹底放蕩起來。一切都無所謂的樣子,吊兒郎當,很鄙視當權者。遲遲不想去赴任,走到洛陽後,在洛陽那住了很久,然後慢騰騰地去了江蘇。到了地方,也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懶得工作,有的是詩和遠方。於是就有人使壞,誹謗了。這首詩就是在這個情況下寫的。

    2.詩的意思和思想

    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詩的前面寫景,寫外部環境,寒雨連江,夜,還有孤獨的楚山。應該不只是寫景色,還是寫作者的心境吧。被貶荒遠,想清閒兩天,還遭人誹謗。作者的心裡是不爽的,就如這連江寒雨,如這黑夜,這一路走來,實在壓抑,艱難。送走友人,頓感落寞,孤獨!

    上學那會兒,最不喜歡語文老師這樣講,寫什麼就寫什麼,哪那麼多寓意?現在覺得真是這個樣子,誰能到處吆喝:“我不爽,我不爽?我就是不爽?”所以都寓情於景了。

    後面兩句,關鍵在冰心玉壺上。冰和玉壺都是純潔的象徵。雖然環境堪憂,但是作者說他的心像玉壺裡的那冰一樣,晶瑩剔透。主要想告訴親朋好友,別聽那些小人叨叨,誹謗汙衊,“我永遠都是一片冰那樣透亮”,讓大家放心。這裡不是在申訴什麼,也不是向誰解釋什麼。他就打算那樣,考得不錯,也不給分配個合意的位置,罷了罷了,“原諒我一生放蕩不羈愛自由”,管長安那群人怎樣濫吧,愛咋咋地。

    詩人就是詩人,現實是個什麼東西?現在如果說誰夠“詩人”,都有點嘲諷的意思,因為普通人都在為利而奔波,哪有詩和遠方。有時候我都不知道,我們為什麼還要讀詩,又賺不來錢啊。可是,如果沒詩,怎麼能行?

  • 4 # 山晚望晴空

    芙蓉樓送辛漸

    唐【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這首詩的中心意思就是送別友人,他和一般的送別不同,沒有長亭和折柳,但是讀來依然有些傷感。

    品詩先要放在具體的情景中, 才能感受作者的情感。

    王昌齡為什麼和友人別離?

    讓我們一起回到唐朝。

    首詩大約作於開元二十九年以後。王昌齡當時離京赴江寧丞任,辛漸是他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後在此分手。這詩原題共兩首,這一首寫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邊離別的情景。說的是頭天晚上詩人在芙蓉樓為辛漸餞別時的情景。

    為你解讀:

     寒雨連江夜入吳,

    (昨天晚上,透著寒意的雨灑落大地,迷濛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哦)。

    首句從昨夜秋雨寫起,為送別設定了悽清的氣氛。

    平明送客楚山孤。

    (清晨當我送別友人的時候,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樣孤獨。)

    點明送客的時間“平明”;“楚山孤”,既寫出了友人的去向,又暗寓了自己送客時的心情。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如果洛陽朋友問我,就說我的心依然像一顆珍藏在玉壺中的冰一般晶瑩純潔。)

    三、四句,寫的是自己,仍與送別之意相吻合。

    因為辛漸是詩人的同鄉,辛漸返鄉,親友一定要問到詩人的情況,所以詩人送別辛漸時特別囑託他:“家鄉的親友如果問到我現在的情況,你就說,我的為人就象那晶瑩剔透的一塊冰,裝在潔白的玉壺之中。”

    悟情:

    表明自己不為遭貶而改變玉潔冰清的節操。構思新穎,委屈、怨恨之情含而不露。

    一片冰心在玉壺是詩眼,但歷來人們都認為“玉壺”與“冰心”一樣,都指人的品德美

    這也是千古流傳的名句。

  • 5 # 絳珠草

    芙蓉樓送辛漸 唐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朋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迷濛的煙雨,連夜灑遍吳地江天,也灑在了你與我的心間,清晨送走了你,獨自面對孤零零的楚山,朋友啊,我孤獨之感比江天之中孤峙的楚山還要甚。洛陽的朋友若是問起我來,就說我依然一片冰心在玉壺,依然堅守信念。

    這首詩的中心思想:詩人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決不是洗刷讒名的表白,是蔑視謗議的自譽。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是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詩人託友人辛漸帶去這樣的一句話是有背景的,當時詩人因不拘小節,遭到一些人的議論,幾次收到貶謫,這裡顯然是詩人對那些汙衊之詞作出回擊,也是對最瞭解自己的友人們作出的各慰,表現了不肯妥協的精神。

    此詩即景生情,情寓景中。蒼茫的江雨孤峙的楚山,不僅烘托出詩人送別時的孤寂之情,更展現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毅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楚山與冰心玉壺遙相呼應,使人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構思精巧寓意深婉,渾然天成,不著痕跡,含意蘊藉,餘韻無窮。

  • 6 # 逐影追風

    大家好,我是停下來思考ing,不一樣的思考,不一樣的認識,不一樣的人生。

    一、原文

    芙蓉樓送辛漸(唐•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這是一首送別詩,七言絕句。該詩的構思新穎,淡寫朋友的離情別緒,重寫自己的高風亮節。

    二、背景

    這首詩大約作於開元二十九年以後。王昌齡當時離京赴江寧(今南京市)丞任,辛漸是他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後在此分手。這詩原題共兩首,這一首寫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邊離別的情景。另一首為“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雲深。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說的是頭天晚上詩人在芙蓉樓為辛漸餞別時的情景。

    三、理解

    昨天晚上,秋冬時節刺骨的寒雨連綿不絕下個不停,雨和江水混在一起,分不清哪裡是雨,哪裡是江,這個季節的雨也分外的讓人感到寒冷。

    黎明時分,我把好友辛漸送走,留下我一個人獨自飄零。好友的離開使我更加孤單,就連眼前的楚山也物隨人心,顯得那麼的形單影孤。

    辛漸離開時,我對他講,遠在洛陽的親朋好友如果問起我的話,就說是我的心地依舊純潔如晶瑩剔透冰心一樣,藏在玉壺當中,不受當前官場的汙染。

    四、昇華

    六朝劉宋時期,詩人鮑照曾用“清如玉壺冰”《代白頭吟》來比喻高潔清白的品格。唐朝宰相姚崇、盛唐詩人王維、崔顥、李白等都曾以冰壺自勵,推崇光明磊落、表裡澄澈的品格。詩人王昌齡託辛漸給洛陽親友帶去的口信,有異曲同工之效,不是通常的平安竹報,而是傳達自己依然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據載,王昌齡曾因不拘小節,“謗議沸騰,兩竄遐荒”,開元二十七年被貶嶺南即是第一次,從嶺南歸來後,他被任為江寧丞,幾年後再次被貶謫到更遠的龍標,可見當時他正處於眾口交毀的惡劣環境之中。

    詩人在這裡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也正是基於他與洛陽詩友親朋之間的真正瞭解和相互信任,這決不是洗刷讒名的表白,而是蔑視謗議的自譽。因此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 7 # 天行健

    《芙蓉樓送辛漸》是唐代詩人王昌齡所作,全詩如下: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瓶冰心在玉壺。

    翻譯成白話是這樣的:

    迷濛霏惻的煙雨,連夜灑遍吳地江天。清晨送走了你,我就一個人面對著楚山久久發呆,感覺內心有數不盡的離愁別緒。朋友啊,如果遠在洛陽的親友問起我來,請告訴他們,就說我的心依然是冰心玉壺,我所堅守的信念永遠不會改變。

    這是一首送別詩。既抒寫了自己與朋友離別時的傷感情懷,也表明了自己堅守心中信念的高風亮節;整首詩即景生情,把自己的感情寓託於身邊的景物之中,含蓄蘊藉,有著無限的韻味,不愧作者“七絕聖手”的稱號。

  • 8 # 福韻緣

    〈芙蓉樓送辛漸〉古詩的意思和中心思想是什麼?

    〈芙蓉樓送辛漸〉這首七言絕句,從題目來看,好象是一首送別詩,是為朋友送行而做。如果不瞭解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僅從詩面上理解,是遠遠不夠的。他是寫送別,但給詩句注入了更深的暗寓。

    1、他用送別詩來表達自己的思想。一是送朋友,二是喑示自己的對宦途的冰冷的心。為什麼這樣說,實際上這首詩是以寫景起句,寫出秋天寒雨連江,那麼江是那裡呢?長江。秋雨連著長江,這種寒,就是詩人的心理。表面上是秋雨的景象。實際是詩人的心理和景象共同的描寫。

    2、詩人是隱晦的,不能把自己真實的心理表現出來,又不能不表自己的意思,就用借用的方式,如相問來回答這個問題。

    3、首句的"入",二句的“送"。緊緊呼應。三句開始寫自己,臨別的囑託。對洛陽親友的關心。但這些都是表象,不是詩人的真實心理,四句才是詩人的內心表白。

    4、一片冰心在玉壺。才是詩人這首詩的中心思想,詩人對宦途已經失去了希望,心是冰冷的。但我冰玉般的潔白,我的品德是不能改變的。不會因為受到挫折,就會改變。不會受到功名和富貴的干擾。飲酒作樂是表象,我是清醒的。我的心象我的詩,一片冰心在玉壼。以上是作者的思考,共參考。

  • 9 # 林憶南

    《芙蓉樓送辛漸》是我們大家都十分熟悉的詩作了,它的作者王昌齡,也是一位我十分喜愛的邊塞詩人,也只有包容的大唐,才孕育出所寫詩篇意境都十分開闊的王昌齡。

    說到《芙蓉樓送辛漸》,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就是《芙蓉樓送辛漸二首》(其一)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其中的一句“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更是膾炙的名句。

    但是其實王昌齡在這首詩之後還寫了一首《芙蓉樓送辛漸》(其二):

    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雲深。

    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這兩首詩的創作背景都是王昌齡在任職江寧縣丞時,在潤州(今江蘇鎮江)送好友辛漸北上洛陽時所作。

    這兩首詩所記送別的時間和情景是“倒敘”,第一首寫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邊送別友人的情景;第二首寫第一天晚上在芙蓉樓為友人餞行之事。

    由於問題也沒有點明是詩篇是其一,還是其二,我就姑且因其一詩篇的名氣較大,進而來分析一下《芙蓉樓送辛漸》(其一)的意思和中心思想。

    其一的白話翻譯是:

    冷雨灑滿江天的夜晚,我來到吳地,天明送走好友後,只留下楚山的孤影。到了洛陽,如果有親友向您打聽我的情況,就請轉告他們,我的心依然像玉壺裡的冰一樣純潔,未受功名利祿等世情的玷汙。

    “寒雨連江夜入吳”,迷濛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江寧一帶,此地是三國孫吳故地),織成了一張無邊無際的愁網。

    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離別的黯淡氣氛,那寒意不僅瀰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別友人的心頭上。

    “連”字和“入”字寫出雨勢的平穩連綿,江雨悄然而來的動態能為人分明地感知,則詩人因離情縈懷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見。

    但是,這一幅水天相連、浩渺迷茫的吳江夜雨圖,正好展現了一種極其高遠壯闊的境界,這就是王昌齡的“筆力”。

    辛漸回到洛陽,即可與親友相聚,而留在吳地的王昌齡,卻只能像這孤零零的楚山一樣,佇立在江畔空望著流水逝去。

    一個“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線,自然而然牽出了後兩句臨別叮嚀之辭:“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此後,多少人便都喜歡用“一片冰心在玉壺”來表明自己的志向之堅定、純潔。

    所以,經過上述分析,可以說,《芙蓉樓送辛漸》(其一)一詩即景生情,寓情於景,含蓄蘊藉,韻味無窮,表達了詩人將與朋友離別的惆悵,以及對親友親友的思念與深情。

  • 10 # 老街味道

    問題:《芙蓉樓送辛漸》古詩的意思和中心思想是什麼?

    前言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芙蓉樓送辛漸》

    這首《芙蓉樓送辛漸》是一首送別詩,因為題目中有一個“送”字,所以這首的中心是“送別好友”。不過結尾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壺”又在“送別”之中,加上一層深意。

    一、芙蓉樓在哪裡?

    王昌齡這首詩中的芙蓉樓在哪裡?似乎有一些爭議,不知道為什麼有人說在湖南?

    芙蓉樓應該在長江邊上的古城鎮江。鎮江即古潤州,連線鎮江揚州兩岸的長江大橋叫做潤揚大橋,即得名於此。

    鎮江的金山寺聞名遐邇,今天的芙蓉樓就在金山腳下的水邊。

    鎮江這邊有西津古渡,長江對面就是揚州著名的瓜洲古渡,王安石曾有詩云:京口瓜洲一水間。 京口,即鎮江的另一個名字。

    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其實有兩首,另一首寫到:

    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雲深。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芙蓉樓送辛漸》

    丹陽現在是鎮江的衛星城市,在唐天寶元年(742),也就是王昌齡寫這首詩的時候,潤州被改名為丹陽郡。其實詩中的丹陽也是指鎮江。

    王昌齡在鎮江的芙蓉樓送別好友辛漸,是最可信的解釋。

    二、送客的路線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春秋時,有吳國和楚國,分界線有好幾種說法。吳楚之故地,即今長江中、下游一帶。三國時候的東吳,在鎮江建都,後來移往南京。

    王昌齡當時為江寧(今江蘇南京)丞,可能是王昌齡與好友一起坐船,從南京到鎮江。二人在芙蓉樓餞別,好友從此過長江到瓜洲古渡,沿著古運河北上洛陽。

    從這首詩的前兩句看出,昨天吳楚之地下了一夜的寒雨, 今天清晨我在江邊送別好友。楚山 ,應該是指旁邊的金山。鎮江沿江有著名的三山:金山、北固山、焦山。相隔不遠,但是芙蓉樓在金山的西邊,其他二山在金山的東邊。

    楚山孤,也象徵著二人分手以後,各自孤單歸去。

    三、一片冰心在玉壺

    冰壺,有特殊的含義。南北朝詩人鮑照有詩云:

    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代白頭吟》

    意思是,士人應該如同紅絲繩那樣正直,如玉壺冰那樣高潔而清廉。

    初唐時候的名相姚崇曾作《冰壺誡》,文中說:

    冰壺者,清潔之至也,君子對之,示不忘乎清也。夫洞澈無瑕,澄空見底,當官明白者,有類是乎?故內懷冰清,外涵玉潤,此君子冰壺之德也。

    冰壺之德,是君子之德,是官員必須具備的品德。王昌齡在開元十五年(727年)進士及第,也經歷了官場浮沉,但是自詡不改初心。

    因此詩中說,洛陽親友如相問?那麼一定要放心,我依然是:一片冰心在玉壺。我一定堅守冰壺之德,作一個君子,作一個好官。

    結束語

    從短短的四句可以看出,這首詩其實有兩個中心,一個是送友,一個是明志。如果更細一點區分,送客為次,明志為主。更像請好友代為傳口信,表達自己的志向。

    這一點可以和岑參的《逢入京使》比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乾。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逢入京使》

    逢入京使,為次,請對方“傳語報平安”為主,表達的是對於“故園”的思念。

    當然,兩首詩的傳語,都建立在送與逢的基礎之上。

  • 11 # 陳年往事1222

    王昌齡:字少伯,長安人(今西安市)在開元、天寶年間,以詩名重一時,有"詩家天子王江寧"之稱。他的詩內容豐富,以邊塞、宮怨、送別之作成就最高。擅長絕句,尤以七絕見長,意新格俊,雄渾自然,被後人稱為"開天聖手"代表作:《出塞》《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寒雨連天的夜晚我來到吳地,一大早送別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與我相伴。朋友你到了洛陽,如果有親友向你打聽我的情況,就請轉告他們,我的心依然像玉壺裡的

  • 12 # 九日文談

    盛唐進士王昌齡,長期做芝麻官,在《芙蓉樓送辛漸》一詩中,他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表明自己依然會堅持操守,為官一定會守玉壺之戒,做到清廉正直,請洛陽的親友們不必擔心。

    王昌齡生性狂放,儘管考場如意而官場失意,但他依然持守玉壺之戒,第二次被貶為江寧丞時,作詩《芙蓉樓送辛漸》表明自己的心志。

    王昌齡在參加科舉考試之前,就以邊塞詩聞名於世。

    唐玄宗開元十五年(727),二十七歲的李白在安陸結識了三十九歲的孟浩然,二十七歲的王維在長安是冉冉之星,而三十歲的王昌齡進士及第,官授秘書郎,燃爆了當時的長安。開元二十二年,王昌齡又登博學宏詞科,這是百裡挑一,成為天之驕子,是應試高手。

    按理說,這麼出類拔萃的王昌齡,在仕途上應該是芝麻開花——節節高才對。俗話說,甘蔗沒有兩頭甜。事與願違,因為王昌齡生性狂放,又不善言辭,得罪了很多人,眾人對他的意見很大。用現在的話說,王昌齡是智商高情商低,不合群,人緣差,這是官場大忌。所以,王昌齡大部分時間被貶謫到外地,做芝麻官。

    唐玄宗開元初,姚崇做宰相時寫就一篇《冰壺戒》,要求官員們廉潔奉公,像冰壺一樣內清外潤。這篇文章是當朝澄清吏治的官方指導檔案,公卿百吏是人人熟讀,而且考試也多以此為題,盛唐詩人李白、王維、崔顥、盧綸、韋應物等都積極響應,紛紛作詩賦以冰壺自勵,王昌齡當然也不能例外。

    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742),王昌齡第二次被貶為江寧丞,《芙蓉樓送辛漸》作於其時。

    芙蓉樓送辛漸二首(其一)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我在寒冷的雨中乘船來到吳地,已經是夜晚了,可是第二天清早卻要在這孤獨的楚山下,送我的好朋友辛漸遠行。

    你回到洛陽,如果親友們問起我的情況,請你告訴他們,我的心正像玉壺裡的一片冰一樣,清白而高潔,不要擔心我。

    辛漸是詩人的朋友和同鄉,此次返鄉,詩人託辛漸帶給洛陽親友的口信,不是問候和報平安,而是傳達自己依然堅持操守,猶如冰心玉壺一般,相信家鄉的親友們一定會真正瞭解自己和相互信任。

    王昌齡的七言絕句寫得最好,被稱為“七絕聖手”、“詩家天子”,“旗亭畫壁”的故事廣為流傳,《出塞》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

    王昌齡是盛唐詩人中作七言絕句的高手,他的七言絕句流傳到現在的也最多。

    盛唐時以七言絕句配樂歌唱盛行一時,“旗亭畫壁”故事中的主角之一就是王昌齡。

    話說一天,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高適和王之渙三位,在一家酒樓喝酒,其間一群歌女正好也在這兒喝酒唱歌。他們三人商量好各自在牆壁上計數,看看誰的詩被歌女們唱得最多,就證明誰的詩在當下最流行。第一首唱的是王昌齡的,第二首是高適的,第三首又是王昌齡的,王之渙就覺得不好意思了,說:歌女裡最年輕漂亮的女孩,她還沒唱,等一下她唱的如果不是我的詩,我就再也不和你們爭雄了。一會兒,那女孩果然唱起了王之渙的“黃河遠上白雲間”,眾人大笑而飲。

    情景相生是王昌齡詩的特色,文字簡單,表意豐富,形象生動且有感發向上的力量,巜出塞》被視為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

    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渡陰山。

  • 13 # 換個角度tosee

    《芙蓉樓送辛漸》這首古詩的意思和中心思想是什麼……

    首先,瞭解任何古詩所要表達出來的意思和情感,最重要的是要了解作者當時所作詩歌的背景。這樣,才能更深地理解作者當時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芙蓉樓送辛漸》是盛唐著名的邊塞詩人王昌齡被貶為江寧縣丞時所作。全詩分兩首。第一首寫的是第二天早晨作者在江邊送別友人辛漸的情景;第二首寫的是第一天晚上作者在芙蓉樓為辛漸餞別的情景。我們所熟知的多半為第一首,也是最有意境、最能凸顯作者落寞、孤寂、表達心境、表明心志的一首: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 冰 心 在 壺一.這首詩的意思是:我在寒冷的雨中趕來吳地,已是夜晚了;待到天明送別了我的好朋友辛漸,只留下孤獨的我和孤寂的楚山。你(指辛漸)有機會回到洛陽時,如果親友們問起我的情況,請你轉告他們,我的心依舊像玉壺裡的冰一樣,清白而高潔……。二.中心思想:從記載中,作者離鄉多年,且仕途坎坷,並幾度遭貶。送走友人後,只剩下孤零零的楚山和倍感落寞的自己,且似乎還隱藏著一絲前路渺茫的失落感……。詩中的辛漸或許是其朋友、或許是同鄉、或許是同僚去公幹;有可能是返鄉、或路過洛陽,因而作者託辛漸帶給洛陽親友的口信中,除了掛念、問候、報平安,更是傳達自己不改初衷、依然清廉得猶如玉壺冰心一般!

    【圖片來自:網路】

  • 14 # 一綹春風79682225

    路過!王昌齡這首《芙蓉樓送辛漸》我在小學時就學過,可是當時太貪玩,老師講的也沒記住啥意思!現在算回憶一下童年吧!這首: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是送朋友的作品,就象李白送孟浩然在黃鶴樓(古人怎麼愛在樓上送別)一樣的心情!我是這樣理解的,王昌齡冒著透寒的秋雨(可能是斷續的小雨)連夜趕到芙蓉樓,目的就是第二天早上送好友辛漸西去洛陽,(楚山孤)也代表自己難捨而又孤寂的心情!第三,四句也就是王昌齡讓辛漸給洛陽的親朋好友帶個話的意思!如果他們問起我來,我的心仍然象月亮那樣冰清純淨,我還是原來的我,對誰也沒變,請他們放心!這裡的(玉壺),是指月亮(我是這樣理解的),古人對月亮的別稱很多,如:冰鑑,玉盤,素娥,太陰,冰盤等!詩意大概就這樣!至於中心思想就不知道了!王昌齡急於讓辛漸給他帶話,是不是洛陽一幫朋友怕他在什麼勢力(或權力)影響下,改變了自己的主觀意識!古代如果一個仕途人員看不清形勢,誤入歧途是很麻煩的!(一家之言)

  • 15 # 阿桑與書

    《芙蓉樓送辛漸》這首詩是被譽為“七絕聖手”的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所創作的一首送別詩,是作者被貶為江寧縣丞時所寫。

    首先,我們來看這首詩主要詞句的意思:

    芙蓉樓:原名西北樓,登臨可以俯瞰長江,遙望江北,在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西北。寒雨:秋冬時節的冷雨。連江:雨水與江面連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平明:天亮的時候。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漸。楚山:楚山:楚地的山。這裡的楚也指鎮江市一帶。

    冰心:比喻純潔的心。玉壺:道教概念妙真道教義,專指自然無為虛無之心。

    其次,我們來看這首詞的翻譯也就是大致意思:

    冷雨灑滿江天的夜晚,我來到吳地,天明送走好友後,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到了洛陽,如果有親友向您打聽我的情況,就請轉告他們,我的心依然像玉壺裡的冰一樣純潔,未受功名利祿等世情的玷汙。

    再者,我們來分析這首詞的寫作手法及相關意境:

    這首詩前兩句寫景,用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別時的淒寒孤寂之情,也展現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

    後兩句,詩人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與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間形成一種有意無意的照應。令人自然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裡澄澈的品格。

    最後,透過詩歌翻譯及瞭解詩人創作背景,我們來總結整首詩歌的中心思想:

    整首詩借景抒情,寓情於景。含蓄蘊藉,韻味無窮。透過對清晨連綿的秋雨、無盡的遠山的描寫,烘托出送別友人的依依不捨之情。同時,作者也感嘆友人離去之後,還可以在洛陽見到親友,而自己只能孤身一人漂泊在外。

    表達了作者的內心依然像玉壺裡的冰一樣純潔,未受功名利祿等世情的玷汙。

    寓情於景是本詩的寫作特色,本詩的最後兩句是流傳千古的佳句。作者藉此表明自己品行高潔,為官清正,絕不隨波逐流的人生信念。

  • 16 # 梧桐樹邊羽

    《芙蓉樓送辛漸》古詩的意思和中心思想是什麼?

    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有兩首,其中比較出名的是第一首: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這是一首仄起入韻,押平水韻“七虞”部的七絕。

    王昌齡,詩家天子,七絕聖手,在盛唐七絕的成型、推廣上和李白兩人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七絕這種體式,題材、格式、修辭方法、文法走向都因為他而規範,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這首詩是一首送別詩,描寫的是送別的狀態,並沒有對背後的關係進行過多交代,我們要讀懂他,就要了解王昌齡創作這首詩時自身的狀態,就能更清晰地理解他的詩意。

    辛漸是王昌齡的朋友,當時由潤州(今鎮江)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是江寧丞,陪他到潤州,然後在此分手。芙蓉樓原名西北樓,登臨可以俯瞰長江,遙望江北,在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西北。

    前面兩句好理解,就是寫早晨送別時候所見到的景色。“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唐詩寫景,從來都是寓情於景,我們看到王昌齡所描繪出來的景色,就自帶了蕭瑟、黯淡的離別之情。昨夜江雨聲聲,更添寒色,今朝送君遠行,江面的楚山孤峙,倍感傷懷。

    第三句按照絕句文法,轉開一筆,不再寫景,用假設的口氣做出詩意轉換:“洛陽親友如相問”,親友肯定是會問的,問什麼呢?近況如何?王昌齡個人不拘小節,引人謗議,仕途是不暢的,一直是在貶謫之中。那麼這種親友相問,可能就會帶有了關切的責備:“你現在可改了些?”

    改是不會改的,一輩子都不會改的,我心光明,不在乎流言是非。所以王昌齡第幾句自答,表明心跡:“一片冰心在玉壺。”南北朝時期的鮑照曾作《代白頭吟》:“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玉壺冰心就一直是性格高潔的代表。王昌齡在這裡化用這個意象,讓辛漸給洛陽親友帶去口信,傳達自己依然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

    這首詩並不複雜,前面寫景,後面的心意表白,兩者之間是否有必然聯絡呢?除了在敘事上遵從邏輯關係(肯定是告別的時候說的這兩句話),“一片冰心在玉壺”的高潔和前面兩句營造的清寒、孤冷的情境有沒有關係呢?

    不但有,而且關係很大。

    道教是大唐的國教,而在道教中,“壺中有日月”是常見的一種說法,李白有詩:“何當脫屣謝時去,壺中別有日月天。”壺裡面有天地,那麼我們現在身處的世界也不過就是壺中日月罷了。天地寒江中的楚山,不就是玉壺中的一片冰心麼?這種道心,闊達、宏美,又暗藏玄機,描繪的景色和冰心玉壺又不謀而合,這正是詩人的詩心所在。所謂“靈犀一點”,不用明言,有過相同感受的人自然就感受得到。

    景色和幻想互相照應,令人自然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使精巧的構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天然渾成,不著痕跡,含蓄蘊藉,餘韻無窮。

    站在這寒雨漫天的江邊,我的心就像那楚江中的孤山。看到眼前離別時的景色,王昌齡對自己的心境有了更深的認識,借景抒情,借詩言志。

    唐詩的特色,就是寓情於景,觸景生情。

    王昌齡用“冰心”、“玉壺”這種幻境迴應了“楚山”、“寒雨連江”,完成了整首七絕的詩意迴環。

  • 17 # 文乎

    《芙蓉樓送辛漸》二首是王昌齡送別朋友辛漸時抒發離別傷感,思念故土感傷吾身的七言絕句。

    取其一: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詩意:迷迷茫茫的煙冷寒雨,下了一整夜未停,細雨灑遍吳地,江與天連成迷霧圍城;清晨送走你,我獨自對著眼前的楚山,心緒萬千,離愁縈懷!遠去的朋友呵!洛陽的親友若是問起我來,你一定要告訴他們,我的心就像純淨澄明的冰塊盛在玉壺裡依然清白,無論千里萬里,無論歷經什麼困苦,我都會堅定人生信念。

    思想:

    “冰心玉壺”喻高潔不是王昌齡首創,原出自南朝 ·鮑照

    《白頭吟》詩:“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何慚宿昔意,猜恨坐相仍。人情賤恩舊,世路逐衰興。毫髮一為瑕,丘山不可勝。”

    巧妙地用玉壺盛冰表示自己品格的清正廉潔。可能太深入人心,比較有認同感,後來陸陸續續有詩人以玉壺盛冰表玉潔。自喻或喻他潔白明淨的境界高潔不染的品格。

    於是典故就這麼形成了,歷來許許多多的典故都是偉大的人們睿智思想的精華濃縮。經典就是這麼形成的,引起共鳴,符合大眾同理心自然而然被延承。就像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形成了路。

    也許高尚的人情懷都是相似的。冰壺者,清潔之至也。君子對之不忘乎。冰心玉壺被後來人行為上語言上演繹了無數次。

    唐 ·李白:“白玉壺冰水,壺中見底清。”潔如玉壺之冰,壺中透明見底。連私心都是純淨的。

    氣直慚龍劍,心清愛玉壺。——唐·羊士諤《守郡累年俄及知命聊以言志》

    素手怨瑤瑟,清心悲玉壺。——唐·許渾《寓懷》

    持謝金吾子,煩君提玉壺。——唐·王維《雜詩》素冰清高堅貞氣節的傾慕。

    一天風露重,人在玉壺清。——宋·米友仁《臨江仙》

    清·顧炎武:“知君心似玉壺清,未肯緇塵久雒京。”

    由以上的詩句可以看出“冰心玉壺”如清風飲露的蟬如虛懷若谷的竹,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如凌寒獨自開的梅花,都是人們心中美好高潔的外在寄託。

    感情需要抒發,衷心需要寄託文字是最好的表達行為的靜態形式。總是要找尋與內心品格高度一致的外物以呈現。

    直到王昌齡“一片冰心在玉壺”與思鄉聯絡在一起,意境又豐富了許多。思鄉一直是國人的情結,思鄉的格局有大有小,感情有細膩有粗獷有深沉有含蓄。

    王昌齡思鄉的主題更深一層,面對楚山向故鄉人表達了自己的本真品格,從思鄉感情出發,帶出了自己的初心與信念。不知有思念還有遠在他鄉的堅守,故鄉是根,不忘根,更不忘做人的初心。把思鄉與人格融合昇華,比其它思鄉情思更上一層樓!

    結語:冰心玉壺從表現高潔情操到演化為思念親友的典故。這其中的主線是堅定的信念真摯的人格。

    詩言志、言情。王昌齡因朋友離別引發內心傷感,借離別情思抒發自我情操,當時的王昌齡在仕途上並不順利,遭遇了被貶的命運。

    借景生情,以自身面對孤山,兩相映照,昇華出一種超然意境,在物我兩忘中釋然。表現出自己仍然清白,不因仕途而錯行。

    順境中明朗開懷容易,逆境中依然堅定難能可貴!這一點值得我們學習一生。讀聖賢書感受君子品,認真感悟!與古人對話,弘揚優秀文化,豐富人生格局!

  • 18 # 武哥說文

    很多人像我一樣,對《芙蓉樓送辛漸》中心思想的深入瞭解,源於一個人的名字:冰心

    (冰心先生的《小桔燈》)

    雖然連《小桔燈》的內容也很模糊了,但是,它的作者“冰心”這個名字卻像用刀刻一樣,烙在了我的心裡。因為,這個名字實在太美了。

    藏在玉壺裡的像冰一樣純潔的心靈,多美的意境啊。年幼的時候,對這些很純很靜的東西格外熱愛,就腦補這詩人是哪位大神,居然能夠寫出這樣美到骨髓的詩句。

    於是就找出了這首《芙蓉樓送辛漸》,也找到了著名的邊塞詩人、“七絕聖手”:王昌齡。

    其實,《芙蓉樓送辛漸》一共有兩首,一般都指送別的這一首,全文如下: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沒有想到,這句搞笑版的“洛陽親友如相問,就說我在寫作業”,倒深化了《芙蓉樓送辛漸》的主題。

    不一樣的情景,卻又有與原詩一樣的感情色彩,讓王昌齡這首詩的後兩句變得家喻戶曉。

    調侃歸調侃,卻一脈相承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辛酸,有執著,也有身不由己的悲哀。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吳楚之地,寒雨連江,訴不盡送別的慷慨愁緒

    (王昌齡像)

    梁啟超說,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吳楚多放誕纖麗之文。

    然而,貶謫吳楚之地的王昌齡,沒有一絲江南草長鶯飛的放誕纖麗,他有的只有慷慨悲歌。

    人生最苦是離別。

    清晨,天色漸明,站在芙蓉樓下,詩人看到,微寒秋雨瀰漫著吳地江天,蕭瑟的秋風秋雨一陣又一陣,像是知道送別的情緒。朋友辛漸馬上就要登船,即將逆水向北回洛陽,想到朋友這一走,陪伴自己的又只有這吳楚孤山了,他沒有勇氣看這連雨的江水,他只能抬頭看這孤傲的山。

    詩人默默的告誡自己,不要兒女情長,一定要堅強,一定要堅強。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人有紙有筆、有情有意,卻無一字可以寄託抒懷

    (王昌齡送別辛漸)

    離別的時候,詩人非常矛盾,他知道朋友回洛陽後,一定會和親朋好友相聚,這些親友也一定會問起詩人的近況。

    貶謫之累,懷才不遇之苦,詩人都習慣於默默承受,他無法提筆,有千言萬語,卻又一言難盡。他最後拉著朋友的說,如果洛陽的親友問詢我的情況,你就說“一片冰心在玉壺”就行了。

    我還是原來的我,初心未改,依然像盛裝在純淨玉壺裡的冰心一樣冰清玉潔,沒有沾染一絲塵埃。

    詩人對洛陽的親友非常牽掛,但是,他不想讓他們擔心,所以,他只捎去若有若無卻又無比堅定的這一句話。

    “冰壺者,清潔之至也,君子對之,示不忘乎清也。”姚崇的《冰壺誡》是唐朝的官場訓誡

    (壁刻書法)

    “冰壺”一詞,始於南朝鮑照,他在《代白頭吟》中寫道:

    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

    意思是,有識之士,當如紅色的絲繩那樣正直,當如玉壺冰那樣高潔。

    而詩人用這個詞,最大的意圖,應該是化用一代賢相姚崇《冰壺誡》的意義,《冰壺誡》序言:

    冰壺者,清潔之至也,君子對之,示不忘乎清也。夫洞澈無瑕,澄空見底,當官明白者,有類是乎?故內懷冰清,外涵玉潤,此君子冰壺之德也。

    姚崇位尊言重,其《冰壺誡》對唐的影響很大。王維有《賦得清如玉壺冰》、盧綸有《清如玉壺冰》、宰相李程也有《玉壺冰》等等。

    姚崇逝世時,王昌齡已經21歲,姚崇的《冰壺誡》在當時就是唐朝的官場訓誡,王昌齡顯然也是在借冰壺自喻。

    寫到這裡,我們覺得本詩的中心思想就已經明顯了,但是詩人卻不是這樣認為的。

    後續深化:送別友人,詩人為什麼要把送別前一天的餞行詩,並且標為“其二”

    (芙蓉樓:原名西北樓,在今江蘇省鎮江市西北)

    其實,“一片冰心在玉壺”此句已經與送別友人無關了,詩人已經跳脫出了離別的愁苦,在另外一種情緒上表明自己的心跡。而且,他感覺這一句話還是沒有表述完整,所以,他把頭天晚上的餞行詩,標註為“其二”:

    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雲深。

    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這首詩,寫的是送別頭天晚上在芙蓉樓上為友人餞行時的情景,詩人起興以景,末句點明心跡,“寂寂寒江明月心”,天上的那一輪皎潔的明月,就是我纖塵不染的那一顆冰心。

    雖然詩人只是讓朋友辛漸帶了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壺”回洛陽,其實,這順便的兩首詩已經把詩人的境況、心緒和品性表露完全了。

    所以,宋人顧樂在《唐人萬首絕句選評》中,對王昌齡的這兩首詩評價極高:“唐人多送別妙。少伯請送別詩,俱情極深,味極永,調極高,悠然不盡,使人無限留連”。

    誠然,唐詩之妙,用意之深,從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兩首,就可以窺豹一斑。

    (王昌齡簡介)

  • 19 # 語留人

    人留語亦留,答題從不躲。

    《芙蓉樓送辛漸》是個詩組,共兩首,一共8句,不怕您笑話,我就會背1句,就是一片冰心在玉壺。其實這句話表面看起來也沒啥太好的地方,可細細品味,還是回味無窮的。

    作者

    作者王昌齡被稱為七絕聖手,反正給我印象最深的他是個邊塞詩人,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之類的詩句,我還是能背幾句的。曾流放嶺南,後來好不容回去了,安史之亂又被殺害,一生還是很坎坷的,我覺得也正因為他一生憂國愛國,從他嘴裡說出“一片冰心在玉壺”還算夠格,如果只是隨便一個人寫出這句話,也未必會傳誦至今。

    寫作背景

    簡單的交代一下,從題目便可看出,是送別詩,送別體裁的很多,李白等人均有佳作,這首可以脫穎而出,必有其過人之處。

    在芙蓉樓送一位叫辛漸的朋友,辛漸到底何許人也,我還真不太清楚,經揣測,應該是王昌齡志同道合的好友,文人不文人的不敢說,八成是當年一同在洛陽做官的。

    此時王昌齡被貶至江寧,就是《劉公案》裡劉羅鍋巧斷奇案之處,辛漸或是路過或是專程去探望,離別之際,作詩二首。一首寫的芙蓉樓餞別之事,一首寫的是江邊送別。

    詩組

    兩首詩表面意思都不是很難,我就一起賞析了,重點講幾個難點。

    其一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其二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雲深。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寒雨連江

    寒雨,就是冷雨,連江形容雨勢很大,開篇便用景色描寫奠定了感情基調,是低沉傷感的,正符合離別之情。

    平明

    就是天亮的時候。

    孤就是孤獨,用楚山之孤影射自己之孤,是妙筆。

    冰心

    指純潔的心,還是很好理解的,冰晶瑩剔透,當然了您要說水心、玉心、鑽石心我也沒意見。

    玉壺

    道教用語,指自然無為虛無之心,這我確實不太懂為什麼這麼說,您要是明白還請指教一二,這裡借指為官清廉、清白的操守。

    寂寂寒江明月心

    第二首寫的是前一天餞行的場景,最後一句寂寂寒江明月心,與第一首的一片冰心在玉壺,相呼應,冰心即明月心,再次強調了自己的一片赤誠與清廉、清白。

    中心思想

    1.全詩觸景生情,又寓情於景,表達了與友人離別時的傷感之情。

    2.表達了對親友的深深思念。

    3.明志,雖貶謫在外,但初心不變,一身清白。

    倒敘

    送別詩寫成詩組的不多,而且還是倒敘,並且還寄託了“思鄉”之心,其實也可以理解為“思官”,或者說有喊冤、抱屈之嫌,也有可能是我卑賤了,詩人絕比我的境界要高得多。

  • 20 # 艾佳之城

    我是艾佳,我來回答。

    《芙蓉樓送辛漸》是唐朝詩人王昌齡所作,詩文如下:

    作者介紹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詩家天子”。

    創作背景

    該詩作於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當時王昌齡被貶為江寧縣丞,在長江邊,登上芙蓉樓,送別友人辛漸。

    古詩意思

    迷濛寒冷的煙雨,一夜之間灑遍吳地江天;清晨送你走後,只剩我獨自面對楚山的無限離愁。

    親愛的朋友啊,洛陽親朋好友若是問起我來,就說我依然冰心在玉壺,堅守我的本心。

    中心思想

    這是一首送別詩。

    詩的構思新穎,送別朋友時,淡化離愁別緒,重在描寫自己的高風亮節,初心不改。

    詩人在詩中以晶瑩透明的玉壺冰心自喻,不僅告慰友人不用擔心,更是表明了自己堅定的信念。

    景中蘊情,情由景生,詩中蒼茫的江雨、孤裡的楚山,不僅表現出友人遠去的離情與孤寂,更映照出詩人堅毅的性格與開闊的胸襟。透過“冰心”、“玉壺”的自喻,更給人以孤傲、堅韌、磊落、澄澈的形象,含蘊深遠,韻味無窮,是一首別出心裁的送別抒情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成績決定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