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太拾
-
2 # 采薇讀書
首先作為國家功勳之後的皇親國戚,本身就有龐大的家族支系,而變法的很多內容過於急功近利,不符合當時的社會現狀,損害了各階層的利益,首當其衝感受到變化的就是統治階層中的貴族,變法遭到保守派的強烈反對,而高太后的反對有其本身的傾向以及家族的影響。
革新比守舊更需要勇氣和魄力,作為受傳統教育的女子接觸的更多的或許是舊時的守成方式,卻不會受很多關於治國理政的教導,而且相比於革新,守成更加的穩定。龐大家族眾人的利益要求,神宗在位時,反對也就是反對派多了一份力量而已,但是當她真正的執掌政權可以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並付諸實施承擔責任時,滿足統治的需要,眾人的意見會推著她前行。
其次是王安石的變法不能完全適應北宋當時的社會現實,過於超前的變法措施,沒有足夠的社會基礎來支撐,也沒有夠的勢力支援。
單純的為了應對國家的財政危機,以損害社會各階層利益的方式來充盈國家財政,在當時社會矛盾重重的情況下,只會雪上加霜。在變法求新的過程中急於求成是大忌,不能適應現實需要的只能被擱置,正是由於危機沉重,矛盾激化,更加需要穩步前行。
再次是獲得統治階級內部的認同,減少反對力量很重要。
-
3 # 龍城探花
眾所周知高太后在垂簾聽診的時候,廉潔自奉,處事公正,朝政相當清明。儘管她的執政思路是傾向保守的,但她卻不任人唯親,堅決禁止自己的家族干涉朝政,被稱為“女中堯舜”,然而作為一名女性,她們的見識並不廣,她們看到聽到的,是宋朝富足的景象,並看不到盛世之下的危機。這是脫離不了的侷限性,是她們的經歷無法契合的。還有最根本一點就是維護自己的利益。這當然是無法反駁的理由,但這個利益,並非母家的利益,而是作為趙家的兒媳,維護皇家的利益。宋朝的太后們不像其它朝代的太后,她們和皇家的命運結合得更為密切,對皇權更多地是輔佐而非威脅。
-
4 # 青梅煮茶客
我的結論是:由於宋神宋的亡故,宣仁太后垂簾聽政執掌朝政,導致變法夭折。
北宋王安石變法,也即熙寧變法,是在宋神宗時期,由以宰相王安石為代表的激進派,在宋神宗的支援下,發動的一場旨在改變北宋建國以來國家長期面臨積貧積弱局面的一場社會改革運動。
變法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政治危機為目的,以“理財”、“整軍”為中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等各方面,是一次規模巨大、涉及面廣泛的社會變革運動。
變法的實施,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北宋面臨的社會問題,表現在政府財政有所充實,國防力量有所提高,對大地主階層和大商賈群體壟斷社會經濟、非法漁利的行為進行了打擊和遏制。
但在變法的推進實施過程中,由於種種措施和手段的簡單化和具體落實中導向性的偏差,百姓在某些方面的利益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尤其是新法觸動了大地主、大官僚階層的根本利益,所以改革在推進過程中阻力重重。
元豐八年三月,隨著宋神宗的病逝,變法派失去支援。由於年幼的趙煦即位,即宋哲宗,宣仁太后實施垂簾聽政。為了取得昔日重臣們的全力支援,使哲宗能平穩過渡並執政,宣仁太后重新啟用了以司馬光為首的一批昔日的老臣,並拜司馬光為宰相。須知他們正是此前王安石變法的反對者,使其重掌朝廷的權力中樞,而將改革的激進派下放貶謫。隨後,朝廷廢除了宋神宗和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從而使這場聲勢浩大的社會變革活動中止。
高太后垂簾聽政期間,穩妥地實施了以“復祖宗法度為先務,盡行仁宗之政”為主旨的朝政,力求與民生息,史稱“元祐之治”,宋朝天下被後世譽為社會最太平、國家最安寧、百姓最安樂的時代。
一家之言,不妥請批!
-
5 # 石窠窠臼自愚
宋高太后(1032年-1093年),相比較她的諡號宣仁聖烈皇后,她的小名叫濤濤,高濤濤這個名字就比較接地氣。宋仁宗的皇后曹氏是她的姨母,高濤濤4歲就被接入宮中撫養。而作為宋仁宗趙禎的侄子,曹氏也是宋英宗趙曙的養母。當時宮中人都稱趙曙為「官家兒」,高氏則為「皇后女」,兩人可謂一對青梅竹馬。趙曙十六歲時得聘高氏為婦。由於仁宗子嗣夭折,趙曙和他的孫子趙佶一樣機緣之下繼位,是為英宗。隨後高濤濤的身份就陸續變成了宋英宗的皇后,宋神宗的母親,宋哲宗的祖母。史載:高濤濤在治平二年(1065)英宗冊封其為皇后。元豐八年(1085年)其子神宗死後,立哲宗,以太皇太后身份臨朝稱制。復起用司馬光等,司馬光提出“以母改子”,全面廢除新法恢復舊法。
宋高太后反對王安石變法,當然是出自維護本階級的經濟利益和自身的政治地位,但難免囿於固有的思維和眼光,對宋王朝當時所面臨的政治、經濟危機以及遼、西夏不斷侵擾下危機四伏的現狀感受不深刻,改變不夠迫切。
1068年,王安石上書宋神宗《本朝百年無事札子》,一方面闡釋了宋初百餘年間太平無事的情況與原因,另一方面,重點指出了當時危機四伏的社會問題,呼籲神宗“大有為之時,正在今日”。可以想見,二十歲出頭,一心要效法堯舜的宋神宗是何等躊躇滿志,掄胳膊挽袖子,準備大幹一場了。
然而,歷史上的變法必然遭到頑固守舊勢力的激烈反對和瘋狂反撲,宋高太后就是這股勢力的代表人物之一。早在熙寧七年(1074年)春,由於天下大旱,饑民流離失所,宋神宗對堅持變法猶豫不決時,慈聖(宋神宗的奶奶)和宣仁(高濤濤)兩位太后娘倆就向神宗哭訴“王安石亂天下”,多少為王安石第一次罷相,加了把柴,添了把火。一旦操縱權柄,幾乎將變法政策全部推倒重來。政治體制沒有變革,經濟改革阻力重重。睿智堅韌如王荊公也得徒嘆奈何!
元末的脫脫帖木兒編撰的《宋史》說:“高氏臨政,朝廷清明,結夏綏安,杜絕內降僥倖;文思院奉上之物,無問鉅細,終身不取其一,人以為女中堯舜”。高太后臨朝被稱為政治清明,“女中堯舜”,也算唐武則天之後少有的女政治家了。然而終不能擺脫思想保守,眼光受限的窠臼。神宗時王安石變法,高太后臨朝稱制後廢止新法恢復舊制,一嗣高太后駕崩,一個長期逆反心理滿滿的少年天子宋哲宗,又重新實施新法,導致保守派和改革派黨爭愈演愈烈,你方唱罷我登場,反反覆覆,不斷的消耗著北宋早已外強中乾的國家力量,已經為日後的“靖康之恥”埋下了惡果。
宋哲宗,9歲(1085)登基,17歲(1093,高太后薨)親政,24歲卒。
1086年,夏四月乙丑,王安石薨,九月丙辰朔,司馬光薨。
司馬光:人言安石奸邪,則毀之太過;但不曉事,又執拗耳。
千載之下,執拗的,曉事的,都到哪裡去了?!
-
6 # 歷史小士
不僅僅是高太后,出了宋神宗這個堅定的支持者之外,王安石變法的支持者就很少了。宋神宗一死,高太后垂簾聽政,重新啟用了以司馬光為首的一批昔日堅決反對變法的老臣,並拜司馬光為宰相。王安石的新法就逐漸被廢掉了。
回覆列表
因為變法破壞了宋朝守舊派的利益,又嚴重違背了當初仁宗朝慶曆新政,而高太后又是嚴重的守舊派,在親信司馬光等人慫恿下,反對變法就是自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