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Hello骨拜

    此症狀有兩種情況:1 沒發新根, (原因是花土過溼或過幹或有根腐病)新葉芽是體內所儲存水分養分提供的生長髮出的);2 枝枯病,多發生在枝腋或剪口處。急救方法:1換新土,並用5克多菌靈加2克壯苗生根紅粉兌水2·5斤噴溼莖葉,餘藥液澆根部,5-7天再一次;2用上述藥液連續噴兩遍;就可慢慢恢復生長。

  • 2 # 點石家

    我們家種了一輩子茶,以前不做綠色食品的時候,茶葉發蟲都是打藥的,像你說的這個問題應該是茶葉嫩芽剛長出來就發黑爛了,這種情況可以排除掉茶葉發蟲的問題,應該是茶葉汲取到什麼物質導致的,要看看是不是打了什麼藥或者施的肥料有問題。

  • 3 # 邊江張小張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我家就是地道的茶農。像茶樹爛芽發黑這種情況也常遇到,按照以往經驗來講有三種情況。第一點:茶根水份太多光線不足出現爛根,爛葉,所以芽就發黑。第二點:施肥時離茶根太近樹小肥過量,導致肥燒根至使茶樹爛芽發黑走向死亡。第三點:茶樹染上了枝枯病,所以茶樹爛芽發黑。

  • 4 # 鄉下曹十一

    江西、浙江、江蘇、安徽、湖南等省茶區均有發生。主要為害春茶的幼芽、嫩葉和新梢。葉尖、葉緣染病病部初為黃褐色,後擴充套件成不規則形無明顯邊緣的病斑,病葉扭曲或向上下捲曲枯焦,易破裂,後期病斑上產生黑褐色小粒點。幼芽、鱗片、魚葉染病多先變褐,造成病芽萎縮不再伸展,後期變為黑褐色枯焦狀,病部可見黑褐色小粒點。

    【病原】:茶樹芽枯病病斑正面的黑色小點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初埋生於表皮下,孢子成熟時突破錶皮外露。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有孔口,大小90—245μm,器壁薄,膜質。器內生很多無色單胞圓形至橢圓形分生孢子,大小2—6×2—4(μm),孢子裡具油球1—2個。該菌器孢子小,但分生孢子器及孔口較大,僅侵染嫩芽、[1]嫩葉,不為害莖,別於為害茶樹的其他葉點黴或莖點黴。該菌生長適溫20一27℃,高於29℃時菌絲不能生長。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病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器在病葉及越冬的芽葉中越冬。翌春3—4月份氣溫升到10℃,相對溼度80%左右,開始形成分生孢子,在水溼條件下釋放出來,借雨水和氣流傳播蔓延,侵染幼嫩芽葉,經2—3天潛育,產生病斑。該病屬低溫型病害,主要發生在春茶期。每年3月下旬一4月上旬,春茶發芽期開始發病,4月中旬一5月上旬進入春茶盛採期時,氣溫20一25℃進入發病盛期,6月中旬後最高氣溫超過29℃時,病情擴充套件停滯。此外春茶期茶葉中的氨基酸含量高,對病原菌[1]生長髮育有利,利十該病發生和擴充套件。進入夏茶期以後茶葉中的茶多酚含量增高,則能抑制分生孢子萌發,病害停止擴充套件。品種間抗病性差異明顯。福州水仙、塢坑、大毫茶、祁門儲葉等萌芽遲的品種較抗病。碧雲種、福丁種、黃葉早、龍井43號等萌芽早的品種發病重。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選育和種植抗病品種。如鳩坑、福建水仙、政和、龍井長葉、莢紅1號、臺茶7號、臺茶9號、臺茶13號等。

      (2)加強茶園管理。

      科學肥水管理,剷除茶園雜草,增強樹勢,減少發病;春茶期提倡早採、勤採,茶樹上儘可能少留嫩芽,以減少侵染機率,減少發病。

  • 5 # 芷韻茶話趣談

    這幾種跟你說的比較適合,你可以參考一下:

    一,茶橙癭蟎

    各地發生代數不一樣,長江流域茶區每年發生20餘代,世代重疊,蟲混雜,一般以成蟎在葉背越冬。

    第二年3月中下旬氣溫回升後,成蟎開始由葉背轉向葉面為害。成蟎有陸續孕卵,分次產卵的習性,卵散產於葉背。

    全年有兩次明顯的發生高峰,第一次在5月旬-6月下旬,第二次在8-10月高溫乾旱季節。

    成蟎和若蟎刺吸茶樹葉片汁液,致使葉片失去光澤,芽葉萎縮,呈現不同色澤的鏽斑,葉脆裂,嚴重時造成落葉,樹勢衰弱,茶橙癭蟎是中國最嚴重的害蟎之一。

    茶橙癭蟎防治方法

    加強茶園管理,冬季清除落葉燒燬,根際培土壅根,剷除茶園雜草,減少蟲源,盛發期也應及時清除落葉,加強肥水管理,防旱抗旱以增強樹勢。

    乾旱季節及時抗旱,加強肥水管理,增強權勢,過於廕庇的茶園要適當剪除萌發枝,盛發期及時清除落葉,苗圃苗木以防為主,應在5月上旬噴藥預防。

    如果移栽時發現苗木有蟎類危害,則應先噴一次藥,幾天後再起苗調運。秋,冬季進行輕修剪,並將剪下的枝葉埋入土中,降低蟲口越冬基數,用生物性無公害農藥防治。

    二,茶餅病

    嫩葉上初發病為淺黃色或紅棕色半透明小點,後漸擴大並下陷成淺黃褐色或紫紅色的圓形病斑,直徑為2-10mm,葉背病斑呈餅狀凸起,並生有灰白色粉狀物,最後病斑變為黑褐色潰瘍狀,偶爾也有在葉正面呈餅狀凸起的病斑,葉背面下陷。

    葉柄及嫩梢被感染後,膨腫並扭曲,嚴重時,病部以上新梢枯死,花蕾及幼果偶爾發病。

    防治方法:

    加強栽培管理,勤除雜草,適當增施磷,鉀肥,以增強茶樹抗病力。及時採茶,清除病原,減少病害。發病嚴重茶園冬季可用0.3-0.5波美度石硫合劑封園,早春用0.6-0.7%石灰半量式波爾多液防治。

    三,茶芽枯病

    茶樹感病後,芽梢長明顯受阻,直接影響春茶產量和品質。主要為害春茶一芽1-3葉,葉上病斑先在葉尖或葉緣產生淺黃色或黃褐色,擴充套件後呈不規則形,病健邊緣明顯或不明顯。

    芽尖受害呈黑褐色枯焦狀,萎縮不能伸展,後期病部表面散生黑色細小粒點,葉片上以正面居多,感病葉片易破碎並扭曲。

    b.在秋茶結束後與春茶萌芽期,各噴藥一次進行保護。

  • 6 # 鄉下小彪

    江西、浙江、江蘇、安徽、湖南等省茶區均有發生。主要為害春茶的幼芽、嫩葉和新梢。葉尖、葉緣染病病部初為黃褐色,後擴充套件成不規則形無明顯邊緣的病斑,病葉扭曲或向上下捲曲枯焦,易破裂,後期病斑上產生黑褐色小粒點。幼芽、鱗片、魚葉染病多先變褐,造成病芽萎縮不再伸展,後期變為黑褐色枯焦狀,病部可見黑褐色小粒點。 [1]

    病原編輯

    【病原】:茶樹芽枯病病斑正面的黑色小點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初埋生於表皮下,孢子成熟時突破錶皮外露。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有孔口,大小90—245μm,器壁薄,膜質。器內生很多無色單胞圓形至橢圓形分生孢子,大小2—6×2—4(μm),孢子裡具油球1—2個。該菌器孢子小,但分生孢子器及孔口較大,僅侵染嫩芽、 [1] 嫩葉,不為害莖,別於為害茶樹的其他葉點黴或莖點黴。該菌生長適溫20一27℃,高於29℃時菌絲不能生長。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病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器在病葉及越冬的芽葉中越冬。翌春3—4月份氣溫升到10℃,相對溼度80%左右,開始形成分生孢子,在水溼條件下釋放出來,借雨水和氣流傳播蔓延,侵染幼嫩芽葉,經2—3天潛育,產生病斑。該病屬低溫型病害,主要發生在春茶期。每年3月下旬一4月上旬,春茶發芽期開始發病,4月中旬一5月上旬進入春茶盛採期時,氣溫20一25℃進入發病盛期,6月中旬後最高氣溫超過29℃時,病情擴充套件停滯。此外春茶期茶葉中的氨基酸含量高,對病原菌 [1] 生長髮育有利,利十該病發生和擴充套件。進入夏茶期以後茶葉中的茶多酚含量增高,則能抑制分生孢子萌發,病害停止擴充套件。品種間抗病性差異明顯。福州水仙、塢坑、大毫茶、祁門儲葉等萌芽遲的品種較抗病。碧雲種、福丁種、黃葉早、龍井43號等萌芽早的品種發病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黃金芽茶葉嫩芽很綠有什麼方法可以讓茶芽更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