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墨緣7144611883
-
2 # 傳承古帖筆法章法的人
弘一法師的字,要從佛教領域理解。他不出家之前是學者、書法家,皈依佛門後,一切都歸佛。所以用俗世的筆法理解不合適。
-
3 # 牛鳴霄漢
從書法欣賞的兩個維度,即技術與藝術的維度上來看,弘一法師後期的書法品,還是頗有功底的。
首先,從技術、法度上看,他的篆書、行書,點畫和筆法基本功紮實,都達到了一定的高度。
其次,他書寫的內容,一般都屬於是有佛教內涵的、富有禪意的典雅之作。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條,即從他的作品氣息之中,可以看出書者長期內外兼修,是品格、性情、氣節的自然流露。其藝術風格,可以稱得上"人書俱老"、自成面貌了。
-
4 # 長林77577088
筆法也好,結構也好可能他不會拘泥於俗世標準。甚至根本不可能考慮,即不執著於相。而覺一切相,悟一切本。他作品僅體現一種佛心,一種禪意,一種虔誠,一種信仰。
他的作品,火氣全無,已臻化境。那樣地安忍,那樣的靜慮,感人至深,讓人仰慕,膜拜。
他的作品,極靜而浮躁全無,極雅而清麗脫俗,極簡而樸實無華,極潤而恬澹自然。
他的書法至情,至性,是書法史上又一高峰。
蘇軾有詩:短長肥瘦各有志,玉環飛燕誰敢憎。這書言志的境界,也只有弘一這樣的大師能企及。
這樣地容情,容性於揮毫之中的書法正是照見另一些厚顏無恥,譁眾取寵,自吹自擂,拉幫結夥去追名逐利的江湖大家的一面鏡子。
-
5 # 羊說羊腔
只欣賞書法藝術品的筆法和結構,這是普通觀眾。弘一法師的書法作品揚溢著作者的精神和氣息,我們要學會深層次接受和欣賞。
-
6 # 神韻軒書法
弘一法師後期書法給人總的感覺是:字字分立,一筆不苟,精巧圓潤,拙而有天趣,淡雅空靈,將佛學思想融入作品中,有禪氣,清氣,有古意,別開生面。
其點畫外柔內剛,秀潤圓勁,筆筆精到,沒有努張之氣。粗細均勻,含蓄雅緻。書寫時宜慢、少提按動作,才能顯示出作品的靜氣。
其結構瘦長,字中短橫變點,目的是讓字的內部結構空間空靈而透氣。有的筆畫借鑑行書兩筆連寫,目的是讓字靈活有生氣。
整體章法是字距行距大,這種章法布白是營造空靈、清幽、淡遠的意境手法。
葉聖陶在談弘一晚年書法時說:"弘一法師近幾年的書法,有人說近於晉人,但是,摹仿的哪一家實在說不出。我不懂書法,然而極喜歡他的字。若問他的字為什麼使我喜歡,我只能直覺地回答,因為它蘊藉有味,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溫良謙恭君子,不亢不卑。和顏悅色,在那裡從容論道,毫不矜才使氣,功夫在筆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
弘一法師書法作品,不刻意、不造作、有"中庸之道″。超凡脫俗。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以上書法作品為弘一法師所書。)
-
7 # 九歌堂
好的書法至少包括這樣幾個因素:靜而不躁,文而不野,潤而不枯,簡而不繁,整體上呈現出樸實無華、自然本真的藝術風貌。
讀弘一大師的書法,我們能夠感覺到這樣一種境界,特別的後期,由李叔同變成弘一法師,書法上多了空靈,樸實,天真。完全的沒有俗世的條條框框,形成了極具個性的弘一體。
但是好的書體都是臨摹無數古帖,吸收營養,集眾家之長,形成自己的風格。
李叔同出家之前,在書法方面也是取法眾家。從《石鼓文》、《嶧山刻石》等知名魏碑造像開始,後到唐宋名家的經典法帖,他都用功頗深。難能可貴的是,無論面對哪一家,他都能準確的把握其神韻,且自成氣象。
李叔同的楷書基於魏碑,筆畫硬朗厚重,結體開張有度,盡顯魏碑神韻。他的篆書追隨鄧石如,用筆果斷沉著,遒勁有力。他的行書主要取法蘇軾黃庭堅,架構寬綽開張,他的書法不會刻意的強調字形上的大小錯落,字與字之間也沒有太多的牽絲引帶,精妙之處在於細節上的處理安排,只需要一個筆畫,就能將其特有的神韻表達的淋漓盡致。
-
8 # 人石峰
弘一法師後期書法作品空靈、圓潤、靜謐,是完全褪去了煙火氣的書法上乘之作。
我感覺要從筆法和結構上去欣賞弘一法師的後期作品,應該先理解弘一法師對佛法的研究。他後期書法創作,多是參悟佛法的結果。他篤信唯有上乘的佛法參悟才會有上乘的書法作品。這也是他後期書法改變的重要成因。
弘一法師後期的作品,多體現在:
統一、變化、整齊方面。
他的作品著重表現相互聯絡,相互關係上。尤其是在變化上,一改所謂的規範筆法,結構開合有度,筆法靈活,調皮,示人以天真無邪的感覺。
‘是字非思量分別所能解’這或者就是弘一法師後期化字為品的的最好解釋了。
-
9 # 大盛書法
弘一法師(李叔同)是一位著名的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也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曾留學日本,歸國之後,當過老師幹過編輯,後來出家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一是出家之前。李叔同的書法已經具有相當的造詣,用筆鋒芒畢露,筆法緊湊,才氣縱橫。他曾深入魏碑,傳統技法上的積累非常深厚。
二是出家之後。他的書法逐漸藏鋒,力達工整嚴謹,將佛法融入書法作品中,達到書佛境界。追求稚拙、清靜、簡遠的筆墨意象,筆下具有了意味幽深而難言的妙處。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靜、衝逸之致也。
出家後,如何從筆法和結構欣賞他的書法作品呢?
1.筆法分析
弘一法師的書法,從字型的筆法,筆畫的造型中看到一種溫潤感,一筆一劃沒有稜角都是很潤滑的,書法整體呈現溫潤風格。
2.結構分析
弘一法師的書法,結體更加簡淨、恬淡、圓融、瘦峭,字型上寬下窄呈瘦長之形,雖圓潤稚拙,然筋骨內蘊,轉折、提鉤之處隱現勁力,字型外形開闊,似放還收。處理漢字的結構上非常的獨特,體現了法師那種與世無爭的心態。
3.章法分析
弘一法師的書法,章法上都會提前安排好,行數、字型結構等非常工整、規矩,如行軍佈陣一般。
太虛大師曾為贈偈:以教印心,以律嚴身,內外清淨,菩提之因。趙樸初先生評價大師的一生為:“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
-
10 # 止水草堂
弘一法師的藝術特性,我歸納一個詞:佛性。
他在書法藝術上的成就為世人所矚目。他的書法早期脫胎魏碑,筆勢開張,逸宕靈動。其實早期看不出來會是一代大家。這跟他的整個人生都是息息相關的,可以說他的書法藝術所表現出來就是他的真實寫照。
後期自成一體,沖淡樸野,溫婉清拔。特別是出家後的作品,更充滿了超凡的寧靜和雲鶴般的淡遠。這是絢爛至極的平淡、雄健過後的文靜、老成之後的稚樸,恰如他自我表白的那樣:“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靜、衝逸之致也。”無論是從筆法還是結構上看,給人一種寧靜淡然,水波無痕的靜謐之感。哪怕是一個書法的門外漢,也能有所體悟,如真看不出美,那眼光真就俗了。
其實弘一大師的藝術成就遠不止書法一門,他在音樂繪畫戲曲等方面都有較高成就,所以我認為每一種他所精通的藝術,都跟他的人生有關係,只有“佛性”一詞才能形容。
-
11 # 穆如淸風
一、筆法
弘一法師的字型筆法以及筆畫造型,非常細膩溫潤,而且你在弘一法師的作品裡根本就看不到任何方硬或者尖銳的東西存在。每一個筆畫都是那樣溫潤秀雅,外表非常潤滑,每一點稜角,因此,沒一個筆畫都像是被拋了光,上了蠟的寶石珠玉,閃閃發光,非常惹眼,這也是他的書法顯得溫潤的原因。
二、結構
弘一法師在結字方面,尤其是漢字筆畫的造型處理方面,簡直是一個天才的人物,為了表現自己心目中那種淡泊功利、與世無爭、忘我之境的精神狀態。在書寫的過程中,著意將一個字的結構故意寫散,筆畫相對縮小,因此在一個字之中也留有縫隙和餘地,者是非常明智的舉動。這樣一來,弘一法師在看似漫不經心的書寫中,透露自己內心的情感世界,那種天人合一、毫無波瀾的心境,便顯得淋漓盡致。
雖然鬆散的結構非常令人乏味,也顯得很幼稚。但是弘一法師畢竟是弘一法師,這樣的處理。非但沒有乏味,而且還繞有情趣,顯得非常有童趣、童真。這大概也是佛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吧,崇尚天真自然。捻花而笑,參悟佛禪。
沒有刻意安排,而是隨性自然,自然地書寫流淌,讓自己的真摯感情伴隨書寫的過程滲透在作品黑白線條的世界裡。這一點也使得他的作品有一種超脫不俗之氣撲面而來。
-
12 # 秋水l
那麼,他在書法方面的成就如何?風格咋樣呢?淺見如下:
一,成就
弘一法師早期時候,也醉心書法,但好像名氣不大,沒有像他的文章,歌曲那樣深入人心。但是,凡事貴在堅持。特別是剃度出家後,他放棄了諸多藝術和所有的身外之物,但唯有書法,他還在堅持,勤習不輟,心得頗多,成就也頗大,漸入佳境,自成一體:他的書法,融入了謙恭,自然,靜穆;他的書法,充滿了超凡的寧靜和別緻的淡雅;他用書法書寫佛語,廣結善緣,普度眾生,心存仁厚;他的書法,“樸拙圓滿,渾若天成”(魯迅語),把我國的書法藝術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遺憾的是,弘一法師的墨寶存世量很少。但並不能因此,就說他的書法成就低,這是沒有道理的。
二,風格
弘一法師的書法,早期脫胎於魏碑體,筆勢開張,飄逸靈動;後期則自成一體,樸質,溫婉;出家後,他更是得書法之精髓,平淡,文靜,拙樸,猶如渾金璞玉,拙樸中見風骨,富有樂感和美感。這是一種昇華,一種超脫。
藝術本無止境,對於這樣一位僧俗兩界都建樹頗豐的大家,我們都該心懷景仰,去懷念他,學習他,以此來促進我們自身的進步。
-
13 # 青林紫雜談
欣賞弘一大師後期的作品,必須瞭解大師早期作品的筆法和結構,看下大師早期的書法作品
很明顯張猛龍碑的筆法和結構,再看下一幅
魏碑的結構,筆法己經開始褪變,方筆少了,多了些圓潤。這是大師入佛門不久的作品。再看後期的作品
這是大師晚年最成熟的作品,世人稱為“私一"體亦或“叔同"體,大師俗名,李叔同。筆法上,圓潤,率性。筆到意到,隨心而為。沒有所謂的各種鋒,看不到任何技法的痕跡,那樣隨心隨性。結構上,看不到任何體,而任何體又多有,所以自成一體。總知給人一種恬淡,空靈,舒服的感覺。彷彿見到一位高僧坐在你的眼前,與你品茗談禪,又那麼的自然,親切。而又由心底發出一種崇敬。最後,見下大師的絕筆
你會怎樣欣賞呢?
-
14 # 野狐習禪
野狐試答
題主好,欣賞書法一般涉及到筆法、結構、章法三個方面,但最終欣賞的還是書法所呈現的精神。
李叔同早年著力於魏碑,書法灑脫活潑勁健,筆力沉雄,結字端莊肅穆,氣勢開張。出家以後書風發生了很大變化,追求一種寧靜清澄質樸沖淡的自然氣象。大師自言:“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靜、衝逸之致也。”
李叔同晚年的字在筆法上中鋒用筆,但不可以藏鋒,自然收住鋒芒,潛氣內轉,點常常收的很住,表現的很小心的樣子,有很自然有靈氣;勾腳都很小,也很少有頓挫的技法的表現,純粹的自然不經意的來出勾腳。
結字上取縱勢,上寬下窄,筆畫間偏於疏淡自然,如同散僧入聖,結體古穆充滿了哲學的玄遠幽思。
章法上,字間距比較大,很舒朗,有《虢季子白盤》和《韭花帖》的章法風格。
“悲欣交集”四個字是大師臨終絕筆,這四個字的意思和他的出家原因一樣,讓世人難以理解。不少人把它當做孩兒體來看,其實這幾個字是有著赤子之心,只是在這一點上與孩童有關。“悲欣交集”四字已是人書俱老,到了書法的最高境界,就像學佛參禪到了“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境界。這裡已經沒有了任何的人間的煙火氣,境界枯寂,筆致散淡,氣息靜謐,超凡脫塵。細細體會,從中可以感悟到大師如佛一樣的悲憫與關懷。
藝術到了最高境界是與道同在,它從技法出發,但要超出技法之上。我們常把它當做風格來看,它甚至是高出風格之上,表現一種純粹的精神。齊白石臨終有一副葫蘆的寫意畫,葉子和藤不時也成了葫蘆,真是到了混沌出開的境界,非人力所能到達的絕高境界。早於葫蘆有一副牡丹,畫的是風中的牡丹,那簡直就是齊白石自己。“悲欣交集”四個字也簡直就是弘一法師不朽的法身了,是他不滅的精神。
-
15 # 涵舍逍遙談紫砂藝術
談到中國的書法文化時,都會想到我國古代的著名書法家,比如楷書鼻祖鍾繇,還有書聖王羲之,再有就是宋徽宗的瘦金體,還有顏真卿的楷書,這些著名的書法家書法寫得特別的漂亮,特別是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更是被後人美稱為是“天下第一行書”,那可是千年無人超越啊!但是在我國的古代除了這些著名的書法家外還有很多書法高手,比如今天我們講的這位弘一法師,他的字型絕對能稱得上是書法大家!
說到“弘一法師”四個字以後都認為一個和尚能寫出什麼漂亮的字,如果你這樣認為的話,那隻能說你對這位弘一法師還是不夠了解,弘一法師1880年出生於一個書香世家,從小弘一法師就對中國的書法非常的感興趣,而且還是一位多才多藝的人,不僅書法寫得好,而且還是著名的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更是一名書法家上面的這幅書法作品以後,體會到了這幅書法作品的藝術美,看到這幅書法作品非常的漂亮,每一個字都寫出了中國傳統書法的藝術美,而且筆法非常的流暢自然,這也是書法愛好者做夢都想達到的境界
但是很多不懂書法的卻認為這樣的字型並沒有什麼,而且還和當今的醜書大師相提並論,認為弘一法師的字型就是典型的醜書,很多書法大師聽到網友這樣的評價以後都是說這些人還是不瞭解中國的傳統書法,什麼樣的書法才是醜書大師呢?那就是筆法沒有傳統書法的的影子,完全是亂寫,而弘一法師的書法卻非常的漂亮,完全寫出了書法的藝術美,而且非常的符合中國傳統書法的筆法,所以這樣的書法才是真正的書法!
很多人在看到弘一法師書法時都會覺得非常好,但是想要讓他們說出怎麼個好法就開不了口了,這裡就來教大家應該從哪些方面來欣賞,做到不但能感覺好還能說出好。通常都會說字如其人,從不同時期的書法作品中就能感受到弘一法師當時的性格特點,比如早期作品,一般都會展現出其性格中的勇猛和進取心,而當大師在出家之後,其作品中那些比較勇猛的部分就開始逐漸的消退,然後走向極簡的風格。然後再從其作品本身進行筆法,結構以及章法的分析來欣賞弘一法師書法作品。
1、從筆法上來看
在弘一法師的書法中,可以從字型的筆法,筆畫的造型中看到一種溫潤感,不存在任何讓人感覺非常尖銳或者是硬的因素在裡面,一筆一劃都是沒有稜角很潤滑的,感覺就像是拋過光打過蠟的,這也是法師的書法整體呈現溫潤風格的原因所在。
2、從結構上來說
弘一法師在處理漢字的結構上非常的獨特,書寫時會故意將其結構寫散,並且進行縮小的處理,使每個字中都留有一定的餘地,這也體現了法師那種與世無爭的心態,展現出在書寫時那種忘我的精神境界,將自己的內心和宗教的精神完全展現出來。
這種比較鬆散的漢字通常讓人覺得非常幼稚,但是法師卻處理得很好,展現出一種佛家所追求的天真境界,同時弘一法師書法在章法的處理上與筆法有著一致性,沒有做非常刻意的安排,一切都隨性且自然,將自己最真實的情感滲透入作品中傳達給觀賞者。
-
16 # 著名陶藝家一王豐年
弘一大師的書法,文文雅雅、一派雍容,那樣的內容(多是經文)就該配那樣的字。那不是華貴的廟堂氣,不是寒儉的山林氣,不是鋒芒畢露的才子氣,更沒有倫父愚氓的痞子氣。他寫字多是行楷書,不講究大小參差、錯落有致,也不講究字與字之間的牽繞連帶。字的大小基本一致,而且筆劃的粗細變化亦不大。這樣的寫法易成“運算元”。猶如初學寫字孩童一般,可謂是返璞歸真[贊]
-
17 # 瘦老頭高榮昌書法
弘一法師是很有成就的藝術家,在書法上,早年以魏碑見長,造詣很深,後期書法獨創一體,呈現出恬靜,拙而不媚,有很強的禪意,。有清氣,有古意,平淡中更顯法師書寫過程,及作品,有一種與世無爭的感覺,空靈而富有美感。結體瘦長,字距寬絀,筆力柔中見剛,更重要的是以筆劃呈減法為主,沒有多餘的修飾。我已七十四歲了,學習書法已近六十四,五年了,學習各種字型也不少,但今年,沉迷弘一法師的書法,臨寫後對自己的心靈也很有觸動,作為後來人,我想堅持臨寫弘一法師的書法,盡力而為,發揚光大弘一法師書法!敬請各位老師,朋友斧正。
-
18 # 空谷山人
筆法就放棄吧,
結體也忘了吧,
只看內容就好!
都無我了,
我都沒了,
剩下的只有內容了!
-
19 # 素手國風
關於“怎樣從筆法和結構上欣賞弘一法師後期書法作品?”這一問題,我認為筆法和結構是外在的,單從這個角度去欣賞弘一法師的作品容易孤立。因為弘一法師的作品不是用常人的眼光去欣賞的,也不是大眾所能欣賞的。他的書法作品體現的一種精神,一種境界,他人很難企及的。
我嘗試結合他書法所達到的精神境界,對他後期的書法作品進行分析。
弘一法師像弘一法師書法的精神境界淡泊名利書法是弘一法師畢生的精神寄託和愛好。我們也知道,他出家前,在音樂、繪畫、詩詞、話劇等方面無一不精,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藝術全才。除此之外還涉獵日文、義大利文、英文等多國語言。
可就在人生最輝煌的時候他選擇皈依佛門。要問其出家的緣由,1943年出版的《弘一大師永懷錄》中有一段作者姜丹書跟弘一法師的對話可以一窺端倪:
“上人之將為僧也,餘曾問之:“何所為?”曰:“無所為。”曰:“君固多情者,忍拋骨肉耶?”則答曰:“譬患虎疫死焉,將如何?”
從他淡然的回答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弘一法師的出家並非一時衝動。加之他從小就有佛緣,家裡的很多親人包括自己的父母都篤信佛教。幼年時大娘就教他誦讀《大悲咒》、《往生咒》。成年之後也常常去寺廟拜訪,甚至曾跑到虎跑寺斷食七日。這些行為都為他出家的結果做了預示。
弘一法師就是這樣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淡泊名利,熱心於做教育。著名畫家、作家、教育家豐子愷和著名音樂教育家劉質平都是他的學生。
這樣渾身充滿“藝術細胞”的才子,遁入空門後,將其它的技藝全部拋棄,唯獨書法不廢。他說:“壽事無長物,丹青片羽留”,這種不為名利且灑脫的境界,無不讓人仰慕讚歎!
弘一法師書法作品樸實無華作為一個出生相對殷實的翩翩公子,他毫無紈絝之氣,樸實無華,待人和藹可親。他任教時,從不拒人於千里之外,有問必答,對學生總是認真負責,相處融洽。呂伯攸《李叔同先生詩詞》中就有記錄:“同學們經常“從先生學詩,每遇休沐,輒同聽啼鶯於西泠,或共賞明月於蘇堤。‘六橋三竺’之間,時有餘輩足跡。”
他在生活上更是如此,曾經的住所簡陋無比。呂伯攸回憶錄裡說,他到過弘一法師教書時住的地方,除了床和書桌以外,幾乎沒有什麼其它傢俱,裝飾品都是極其簡單的。
他這種不看重身外之物的精神著實讓人敬佩。這種境界同時也體現在他的書法上,給人一種靜謐和心靈的淨化,超凡脫俗,質樸自然,不作任何誇張的造型和修飾。
弘一法師書法作品遺世獨立我們也知道,弘一法師書法早年學習魏碑,書體剛勁挺健、雄強渾厚。出家後,他的書法逐漸褪去世間的煙火氣,閒逸散淡,越到晚年越是樸實無華、平易安詳、寧靜疏朗。
弘一將書法和人生境界融為一體,他注重修生,以至於超過修藝。精神境界達到了,藝術境界也會隨之達到,在心靈昇華的同時書法也會跟著昇華。這也是古人注重修心的原因。
豐子愷先生認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這樣的一個三層樓。”,他認為一般人最多也就只能做到第二層,而弘一法師可以做到第三層。
弘一法師是一個倔強的人,生來似乎就註定不平凡。歷史也證明:“藝高必孤,曲高則寡,越是卓然超群越不被社會所理解和包容。”,他的藝術境界不是一般人能到達的。從某種意義上說他是孤獨的,很少有人能真正懂自己,但他不在乎,物我兩忘。
文藝的園地,差不多被弘一法師走遍了。在絢爛之極,最終都要歸於平淡。他在致許晦廬的一封信中曾說:
“朽人剃染已來二十餘年,於文藝不復措意。世典亦云:‘士先器識而後文藝’,況乎出家離俗之侶;朽人昔嘗誡人云,‘應使文藝以人傳,不可人以文藝傳’,即此義也”。
弘一法師就是這樣一位超然獨立於現實世界之外的人,林語堂也說:“李叔同是我們時代裡最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個人,最遺世而獨立的一個人。”
弘一法師留給我們太多的精神財富,用行動告誡我們:精神和靈魂生活遠遠大於物質生活。
弘一法師書法作品瞭解弘一法師這些境界之後再來理解他的筆法、結構、章法1.筆法
筆法是每一個學書法的人首先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所謂“筆法”就是書寫是用筆的方法,即運筆的輕重、快慢、中側、曲直等。唐張懷瓘《玉堂禁經·用筆祛》說道:“大凡筆法,點畫八體,備於“永”字。”,趙孟頫也說:“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
筆法是很嚴謹的,過不了這一關,很難進行下一關。
從弘一法師晚年書法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他點畫的外柔內剛、圓潤挺勁、筆筆中鋒、不露鋒芒、粗細均勻、含蓄雅緻。每一個筆畫像打磨過的一樣,細膩而不光滑,非常惹眼。字中透露的一股濃郁的禪意和靜氣,完全沒有世俗的浮躁之氣。
2.結構
“結構”即“字法”或“結字”,建立在解決“筆法”之後的基礎上。
弘一法師晚年在結字方面達到極簡的境界,簡到不能再簡。像他的性格一樣,心無波瀾,天人合一。總體字形結構瘦長,中宮收緊,字的空間疏朗而透著空靈,書寫狀態從容不迫、漫不經心。
字型稚拙樸實,有孩童一般的天真爛漫之氣;有“閒坐奈何橋、笑看彼岸花”的悠然之感。
他給人一種本來就不屬於這個世界、也不存在與這個世界的感覺。一切看淡,似乎世間萬物與他毫無關係一般,有著“來者不拒,去者不留”的超然境界。
弘一法師書法作品3.章法
“章法”就是通篇作品的整體佈局、形式。弘一法師在章法的處理和字法的處理極為相似,整體佈局疏朗,字距行距空間拉大。營造出一種空靈、清幽之感。整體“齊而不齊”,隨性自然,沒有刻意安排,這一點使他的字更加超脫自然。
字裡行間無不滲透著虔誠、寧靜之心,將潔淨、簡約的藝術之美展現得淋漓盡致。就像月明星輝,細細品味,不由得讓人平靜,歸於塵世之外。
絕筆《悲欣交集》寫在用過的紙片背面,字如核桃般大小。點畫縱橫錯落,由於氣數將盡,結字已非往昔的嚴謹。但這簡單的四個字安排得井然有序,墨色依次從濃到淡,過度自然。他用筆端傳達出一種蒼涼而又恬靜的韻致。
在“悲欣交集”四個字之外,還有一行稍小的“見觀經”三個字,這三個字較前面的字逐漸枯淡,最後用盡餘力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弘一法師書法作品《悲欣交集》弘一法師書法由早期的絢爛到晚期的平淡,是修身的結果,是超越自我的境界。
葉聖陶先生這樣評價弘一法師晚年的書法作品:
“弘一法師近幾年的書法,有人說近於晉人。但是,摹仿的哪一家實在說不出。我不懂書法,然而極喜歡他的字。若問他的字為什麼使我喜歡,我只能直覺地回答,因為它蘊藉有味。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溫良謙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顏悅色,在那裡從容論道,毫不矜才使氣,功夫在筆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
他用崇高的道德品質、偉大的人格來征服每一個人,像聖人一樣渾身煥發著光輝,照耀著我們。
-
20 # 松風閣書法日講
我認為弘一晚年的書法是奇特的,剛強的,並非我們表面上看到的那種柔弱。至於其中原因如何,且聽我慢慢道來。
一、破除表象,看到本質首先,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如果欣賞書法僅僅從筆法和結構上去看待,無疑是掉入了誤區。正如我們透過一個人的衣冠來判斷人品一樣。這並非否認衣冠的作用,衣冠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生活狀態、品味,但它不是全部,我們要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所在。
因此,妄想透過筆法、結構等技術層面來解析一位藝術家,是不夠全面的,我們還必須要了解他的內在心靈,這是關鍵所在。
以我目前的認知來說,我認為弘一法師是一位傳奇人物,他的字,更是“奇”到妙處。
弘一法師,即李叔同,他的貢獻主要在於藝術文化上,這一點無需贅言,人人盡知。但如果弘一法師就此這樣,或許還不足以稱之為“傳奇”。在他身上最讓人費解的,莫過於在人生事業鼎盛的時刻,他居然願意放棄一切,跑到寺廟裡當起了和尚。關於他出家的原因,我們放在後面再談,先來說說這一經歷對他書法風格的影響。
對比一下法師出家前後的書法,一目瞭然,前期的書法筆跡雄強,點畫力道十足,結構勁健,呈現出一派勃勃生氣。在出家後,法師的書法發生了很大變化,由原來的雄勁之氣變為樸素淡雅,筆畫柔潤如玉,結構疏朗散淡,猶如高山隱士,仙風道骨之氣呼之欲出,然而正是如此,才顯現出一種“奇特”(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留到後面再談)。在書寫內容上,也轉變為佛經語錄。
二、出家為僧,風格轉變那麼,弘一法師為什麼要出家為僧呢?我認為這是由於當時的大環境所導致的。作為那個時代的先行者的,弘一在很多方面為文化藝術事業做出了很多貢獻。但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他當然也看到了社會深層次的動亂原因,但這並非他力所能及的。他沒辦法靠一己之力完成整個社會的救贖和轉變,而作為一位先知先覺者,他更不願意就此屈從於命運,於是他選擇修習佛法,以求得人生意義所在。
因此,他的學生豐子愷也說:
讀者只要窮究自身的意義,便可相信這話……這時候你就要請教“哲學”,和他的老兄“宗教”。這時候你才相信真正的佛教高於一切。所以李先生的放棄教育與藝術而修佛法,好比出於幽谷,遷於喬木,不是可惜的,正是可慶的。這樣一來,我們再看弘一先生的書法,就很清楚了。他在筆法和結構上那種不食人間煙火的超脫,正來自於這種精神上的轉變。世俗已經無法羈絆他了,以往追求的很多東西在他內心早就變成一抔塵土,這也包括在書法上的風格追求。因此也就導致了他在風格上呈現出一種超脫、天真爛漫的境界。
三、“奇”在何處?
那麼,我前面所談到的他的字之“奇”,究竟“奇”在哪裡?唐代書論家孫過庭在《書譜》中有一段話寫的非常切合:
“至於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通會之際,人書俱老。”可以說,不光是弘一法師的書法,他的人生,也是經歷了這三個階段,年輕的稚嫩,生澀、天真,中年的迷惘、痛苦、晚年的悟道、修佛,重回天真。而他晚年的書法,也體現了人書俱老的高妙境界。因此,如果我們從弘一法師的書法來看,他的“奇”,是一種經歷了大徹大悟之後的“奇”,是對“奇”的反面——“平”——有著深入瞭解的“奇”,唯有經歷過這兩種極端的人,才可以真正稱得上一種“奇絕”的書法。
所以,我們不要被弘一晚年的書法表面風格所矇蔽,真正的本質,蘊含在那些柔弱無骨的筆畫和結構中,即一種努力探索人生意義和境界的剛強和奇絕。
回覆列表
我個人看法,弘一法師的小篆寫的很好,他的楷書無論從筆法到結構都很一般,下筆無力,筆畫不到位,結構窄長,不大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