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593643975983XX

    坐忘和參禪一樣,物我兩忘,天人合一,寧靜以致遠,洗滌靈魂,昇華自我,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靜心安神,遠離俗世,順其自然,。

  • 2 # 騏說

    “坐忘”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大宗師》中,原文是:

    顏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謂也?”曰:“回忘仁義矣。 ”曰:“可矣,猶未也。”他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 也?”曰:“回忘禮樂矣!”曰:“可矣,猶未也。”他日復見,曰 :“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 “何謂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 此謂坐忘。”仲尼曰:“同則無好也,化則無常也。而果其賢乎!丘 也請從而後也。”

    大體意思是彥回在修行過程中不斷的向師父徵詢自己進步的程度,最後說:“我坐忘了”,孔子吃驚到:什麼是坐忘。顯然“坐忘”這個境界是孔聖人也不曾想到的。可見境界很高。

    何謂“坐忘”,彥回解釋說:感知不到身體的存在,放棄了人為意識上的小聰明,脫離形體和感官的困擾,與天地萬物融合在一起。

    孔子進一步詮釋說:這樣就沒有分別心了,就會歸於道的層面和高度。

    淺薄的用科學解釋一下:“坐忘”就是進入三維以上的高緯度空間。用能量思維代替感知事物存在的思維模式。

  • 3 # 器學堂

    坐忘也叫心與身合,心是思考邏輯選擇與轉化的器官(虛擬的),是對無序部分的轉化,虛實結合具現化的現象就是氣,沒有打破之前是一體的。氣者,動也。打破後分天,氣,地。氣在中間把天地粘合在一起。虛實結合的點叫原點(元神),是不確定的,是無時無刻,無處不在的。所以說真正的無序才是最大的有序。坐忘就是從有序部分(相對有序),回到無序部分,也就是氣者,動也。感知到那種動,溶入其中。至虛恆,守中篤。

  • 4 # 思想人間

    坐忘是一種功夫,包括身體修煉與精神修煉。當人開始靜坐,調整呼吸,摒除雜念,身心進入一個平靜安寧的境界。然後進入精神領域,開始摒棄二元對立思維,乃至忘掉邏輯思維,理性思考,達到一種物我兩忘,超越世俗,與道合一的境界。這種境界也類似佛教的禪定。但是所修之道不同,其精神境界也不同。

  • 5 # 大明人

    本是莊老哲學用語。《莊子·大宗師》雲;“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譯文:“忘卻自己的形體,拋棄自己的耳目(耳謂聰目謂明,此即人與外界之聯絡),擺脫形體和智慧的束縛,與大道融通為一,這就叫坐忘。”郭象注:“夫坐忘者,奚所不忘哉?即忘其跡,又忘其所以跡者,內不覺其一身,外不識有天地,然後曠然與變化為體而無不通也。

    十分值得說明的是,在現代化的社會里,人們的生活方式可以說有千百萬種,其生命形態也是如此,這些似乎都已經不能夠用某一個標準來劃分優劣與高下了,但是一切價值的重新評判並不是永無止境的,它——人類的最終美好理想始終都不會脫離一種永恆理性下的最大自由,這種自由就是有序化的存在狀態,它會始終要求人們在更大程度地擁有了外部世界的時候,更要牢牢地抓住自我之內心,所有的文明步伐都不能夠不傾聽心靈的真實呼聲。”

  • 6 # 三國遇上水滸

    “坐忘”就是莊子為了讓世人明白世界以及人生的本質而提供的具體的超越方法,以及希望自己及世人能夠用“坐而求忘”的方法去求證並達到生命原來的生命狀態。“坐”是一種由形式進入實質的途徑,而“忘”則是一種超越了世俗現實世界之後心無掛礙的虛靜又至淨至高的人生境界。

    “坐忘”出自《莊子》,原文是:

    “顏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謂也?”曰:“回忘仁義矣。”曰:“可矣,猶未也。”他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忘禮樂矣!”曰:“可矣,猶未也。”他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謂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仲尼曰:“同則無好也,化則無常也。而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後也。”

    唐代司馬承禎所著《天隱子·坐忘》有云: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見其行,非“坐”之義乎?有見而不行其見,非“忘”之義乎?何謂“不行”?曰:“心不動故。”何謂“不見”?曰:“形都泯故。”

    “坐忘”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一種養生的方式與成就。在現代心理學與現代治療學中,也有很多多的闡釋與運用。在壓力山大的當今社會,道家“坐忘”的超越方式就無疑地是一種十分重要的關懷,它不僅僅在形而下的層面如養生等領域散發光彩,而且在形而上的層面上也有奪目的動人光芒。透過“坐忘”方法以實現心靈之清淨,可以使人體經絡疏通、氣血暢順、陰陽平衡、衛固宗壯、真氣充盈,使身心健康能夠得到休養恢復、鞏固提高,使心智也更加純粹成熟。“坐忘”十分強調內心的虛靜與超越。當然,“坐忘”只是一種歷史理論,其作用也是歷史性的、具有一定侷限性的,我們不能借其名而違反生命的本意與初衷,即當生命面臨危機時,不但不去發奮圖強,而是構築一個醉酒者的夢幻,並躲在裡面麻木地虛度時光。

    現代人的養生、修性等活動其實就是在原來道家“坐忘”等求道得德的方法及理論的基礎上繼承發展而來的,以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和促進心智發展、確保心理健康,從而追求和實現更加美好的生活。養,即調養、保養、補養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長之意。現代意義的“養生”指的是根據人的生命過程規律主動進行物質與精神的身心養護活動。保養,是指遵循生命法則,透過適度運動,加之外在護理等手段,讓身體機能及外在面板得以休養生息,恢復應有機能,這是養生的第一層面;涵養,是指開闊視野、通達心胸、廣聞博見,透過對自身的道德和素質的修煉和提升,讓身心得到一種靜養與修為,從而達到修心修神的目的;滋養,是指透過適時適地適人,遵循天地四時之規律,調配合宜食療,以滋養調理周身,達到治未病而延年的目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迷戀上了打麻將,怎樣才能戒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