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9
回覆列表
  • 1 # 金兆鑫

    韓愈身處中唐時期,這一時期,散文受到六朝浮靡之風影響,言辭綺麗卻言之無物。當時的社會,盛行駢體文。這是一種過於拘泥於形式與華美詞藻的一種問題,講究聲律對仗,卻空洞無實。韓愈則推動秦漢時期的散文形式,講究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既要文風古樸,又要有獨創性,能反應現實。

    他的堅持,讓世人讓步。讓古文得到了更多的支援和推廣,最後形成集體性的鬥爭浪潮,壓倒了駢文,成為一場影響到宋代的文學運動。可以說沒有韓愈,就沒有這場唐代的“文藝復興”。

    另外韓愈生平獨尊儒術,排斥佛道兩家,也是後代儒生極力推崇他的一個重要原因。韓愈最大的福分應該就是後世有個號稱五千年第一全才的蘇軾給他往天上捧。蘇軾說韓愈是: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奪三軍之帥。

    在思想文化方面,韓愈主張復興儒學,認為要維護國家統一,反對藩鎮割據,就必須以孔孟之道為思想支柱,發出尊孔孟、排異端的號召,尤其反對佛教。他認為,儒學綱領是仁義道德,這既是先王之道,也是先王之教。在道德規範方面,他把仁義與道德並提,基本內容是仁義。他把仁義道德說成是歷代聖人相互傳授的傳統,排出儒家聖人的序列,以表示儒道源遠流長,有傳承的系統,居於中國歷史上正統地位。他特別推崇孔子和孟子,認為孟子之後,聖人之道無人繼傳。他鼓起任道的勇氣,想要挽救先王之道,再興而傳。故稱韓愈為“重振儒學的衛道者”。其道統學說的建立, 加強了儒學在民族文化中居主導地位的意識。

    他的人生,他的閱歷,他的文章,給世人展現了一個不一樣的韓愈。他不做大家都做的事,不說大家都說的話,不寫大家都寫的文章,特立獨行卻又不甘平庸,影響了後世越來越多的人。

  • 2 # 小李不動

    韓愈,字退之,是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和政治家。

    他是古文運動倡導者,繼承先秦兩漢散文傳統,筆力雄偉蒼勁,特別有感染力,不像六朝駢文那樣內容空洞。被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蘇軾稱他為“文起八代之衰”。

  • 3 # 冷雨似箭

    韓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韓愈.巜與鳳翔刑尚書書》,確定了他一生努力的方向。專長,精通六經百家之學。穆宗長慶時,因奉命宣撫平息鎮州兵變有功,升任更部侍郎。韓愈平常比較關心人民疾苦,思想上尊儒排佛,強調自堯舜至孔孟一脈相傳的道統,將人性分為上、中、下三品,提出了人性三品學說。在其所著《師說》一文中,認為“人非生而知之者”,並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著名觀點,對後世有著極大的影響。在文學上韓愈提出“文以載道”和“文道合一”的觀點。在作品方面,他以奇詭為長。韓愈的詩歌、散文創作,實現了自己的理論。列其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宋代文豪蘇軾稱他是“道濟天下之弱,文起八代之衰”,稱其為“泰山北斗”。

    韓愈一生的成就深得後世人的尊敬,韓愈的文學主張無論是對當時還是後世,影響都是巨大的,這就是被後代推崇備至的原因。

  • 4 # 成長伴書行

    韓愈被稱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被後代推崇的原因有3個。

    提出“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

    韓愈非常愛惜人才,喜歡提攜新人

    韓愈品格高尚,在自己名聲鼎盛期,依然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

    儘量尊重歷史為原則,給大家一起探討下韓愈為何被後代推崇備至,以及能給我們什麼啟發?

    韓愈的寫作理論

    韓愈提倡古文運動,他提出的“文道合一”,主張繼承先秦兩漢散文傳統。他的文章氣勢雄偉,有很強的邏輯性。

    韓愈非常注重文章詩歌的創新,把新的古文語言、章法、技巧引入詩壇,擴充套件了詩歌的領域。而且韓愈非常注重說真話,這在古代是非常了不起的。因為古代都要注重禮儀。

    正是韓愈對詩詞歌賦的創新,以及敢於說真話的品格,而被後代推崇備至。

    韓愈喜歡提攜新人

    韓愈除了在文章寫作上對後代有指導意義之外,他非常喜歡提攜新人。當時他提攜了默默無聞的張冀。

    “北遊偶逢公,盛語相陳明。名因天下聞,傳者入歌聲”——張冀《祭退之》

    寫的就是張冀自己在沒有遇到韓愈之前,就是普普通通一人,後來遇到韓愈,才讓自己的名氣大了起來。

    當時韓愈已經是聲名顯赫,他為何會推薦張冀這樣默默無聞的新人,說明韓愈惜才,不看重名利且不會結黨營私。

    韓愈的品格高尚

    韓愈品格高尚,面對張冀的批評虛心接受,當然了張冀首先具備才華,而且批評的也有針對性。

    多所責諷於愈,愈亦不忌之——辛文房,《唐才子傳》

    張冀為何批評韓愈呢?因為當時韓愈具備很高的名聲,有些驕傲自滿。這是人的本性,我們有所成就的時候,難免會沾沾自喜。

    這個是需要首先克服自己的本性,而且還要虛心接受比自己名氣低的人的批評。我相信即使在現代,大部分的人都做不到這一點。而且普通人只要生存溫飽就足夠了,也不會隨意的去說真話,而得罪上面的領導。

    總結

    韓愈能被後代推崇備至,首先是他過人的才華這個沒錯,更關鍵的地方在於他不守舊,敢於創新,給了後代文人很好的榜樣。更關鍵的地方在於他不會為了個人的利益,而去奚落人才,還有他高尚的品格才造就了他不一樣的人生。

    好了,這篇問答就寫到這兒啦,我從小對文化有一種天然的情感,喜歡讀書和寫文章,希望這篇文章對大家有幫助,長期分享好書思想精華,可以在我的主頁瀏覽相關文章。

  • 5 # 聿遠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後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韓愈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政治家。在宋代儒家眼中韓愈的地位只在孔、孟之下。

    韓愈在儒學式微,而釋、道盛行之際。在《原道》一文中呼籲;“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鰥寡孤獨廢疾者有養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翻譯成現代語言;不阻止現在盛行佛,道,儒道就不能很好的發展,必須把和尚、道士還俗為民。燒掉佛經道書,把佛寺與道觀變成平民的住宅。發揚先王之道作為治理天下的標準,使鰥寡孤獨、殘疾以及長年患病的人得到照料,這樣做大約也就可以了!

    韓愈在力闢佛、老,致力於復興儒學,取得了重大的成功。他所倡導的古文運動,其實就是復興儒學的重要手段。

    韓愈敢講真話。他雖然推崇儒家的觀念。例如《讀墨子》一文曾說“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為孔墨”。大膽的對於當時孔,墨學派之爭做出了最好解釋。但是未免對於他尊崇的儒家理論有牴觸。而這正是韓愈雖然尊儒卻不墨守的表現。這也是他能夠有如此高成就的原因之一。

    古代人民基本分為四類,即士大夫、農民、小手工業者、商人稱為四民。韓愈在《原道》中稱現在則為「六民」,即四民加上和尚、道士。那為什麼韓愈認為和尚、道士是君,民之害呢?

    論述佛,道對於君王與老百姓的危害

    1;和尚道士不事生產,佔據社會資源

    在勞動人口數量固定的情況下,出家的和尚、道士越多就導致勞動人口越少。在古代農業社會中,六民中有農民耕種務農,為其他五民提供生存基礎。手工業者為其他五民提供器具,商人使得物資流通,互通有無。士大夫與統治階級則維持社會穩定。是社會不可或缺的一環。

    而和尚、道士成為社會之局外人員,專注於求仙問佛,不事生產,空佔據社會資源而不付出。因此社會上出家的人越多,底層的平民受到的盤剝則越多,對社會的損害則越大。

    2.不孝父母、

    在古代五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是不同人之間的交往準則,是維持社會穩定的紐帶與社會執行的法則。而出家的和尚、道士,拋棄了父母養育之恩,也不遵守君臣之道。自己遁入清淨之地,享受寂滅之靜。

    3;不遵儒家禮樂制度

    和尚、道士的出家修道,不顧在家父母的老、病、死。會產生巨大的社會問題,會影響社會的穩定,進而影響皇族的統治。嚴重違反了儒家的理論,儒家是非常強調孝的,子曰「父母在不遠游」。

    4;不事君臣

    和尚、道士不用遵守世俗的禮法。不參軍,不種田,不事生產,不服徭役這對於國家社會來說有百害而無一利。僧尼絕育,對國家來說,人口是一種國家重要資源,影響國家的統治基礎。對於儒家「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一大挑戰。

    韓愈憑什麼被稱為「文起八代之衰」?

    蘇軾很少於人褒揚,但他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一文中對韓愈推重備至,有「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的頌語。如實的說「道濟天下之溺」,韓愈是擔當不起的。但如果從文學角度立論,則「文起八代之衰」的讚語,韓愈卻是受之無愧的。

    所謂「八代」即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實際上主要是指兩晉六朝這個駢文鼎盛的時代。說到「駢儷」,本身就包含有排比、對偶、美麗等意思。在辭句方面,它基本上採取對偶的形式。在詞藻方面,它講究華麗與鋪排。為了加強文章吟唱的抑揚頓挫,它還講究聲律。

    在我國文學的發展中,駢文的出現是有其歷史原因及歷史貢獻的,籠統說它是「八代之衰」,是後代古文家的誇張說法,並不完全客觀。但如果是針對後來漸趨極端的駢文末流,卻也自有一定的道理。

    駢文大盛時不管與內容是否相符,幾乎是無文不駢,無語不偶,過分的追求雕刻,違反了語言的自然習慣,走向了形式主義的歪路。成為貴族階級無病呻吟的裝飾品。導致了文學的墮落。

    韓愈的「古文」,在反對八代的鬥爭中,起了摧枯拉朽的作用。從思想內容上看,它多數是比較密切地聯絡現實的;從形式上看,它徹底擺脫了六朝以來駢儷文的束縛,用純淨的散句單行的形式來寫作,文氣自由通暢,使人耳目一新。

    「文起八代之衰」是說他力挽狂瀾,變六朝駢文的衰敗氣象為「古文」的興旺發達,為我國古典散文的藝術生命注入了新鮮血液,為散文的歷史發展開闢了一條康莊大道。

    歷史的重擔為什麼落在韓愈的肩上

    對於駢文這一不良傾向,在唐代文壇就有眾多反對者。如王勃等初唐四傑也曾經思革其弊,但是因當時人微勢薄,難有建樹。無法跳出駢儷文學的窠臼。而後蕭穎士、李華、獨孤及、梁肅、柳冕等古文運動的先驅者,雖然也曾大力提倡古文以反對駢文,並在理論上對駢文文學給予猛烈的攻擊,但卻影響甚微。

    與古文運動的先驅者相比較,我們就能明白為什麼「文起八代之衰」的重擔會歷史地落到韓愈的肩上。在以下幾方面,韓愈大大超越了他的先驅者;

    1;西魏時期的宇文泰和蘇綽,隋代的楊堅和李諤,都曾依靠帝王之尊、將相之權。採用嚴厲的措施,來反對豔麗浮靡的「今文」,推行《尚書》式的「古文」。並且強制規定「自是之後,文筆皆依此體」(《周書·蘇綽傳》)。但效果極差,終於失敗。

    韓愈在當時的百家爭鳴中擺事實,講道理,深刻地剖析了「古文」與「今文」的功過是非。而擺事實,講道理是韓愈的強項。毛澤東曾經評價韓愈做;文學作品,包括詩,不要把話說盡了,而韓愈的文章和詩就是把話講完了。

    所以韓愈的理論人們容易接受,樂於響應。於是在他的身邊團結了一大批作家及「古文」愛好者,為古文運動的勝利創造了條件。

    2;對六朝文學採取了正確的態度。那些先驅者常是採用簡單的一概罵倒、全盤否定的態度對待。連屈原的辭賦,也被他們斥為亡國之音。韓愈則不然,他在批判的同時,對六朝文學並不全盤否定,對駢文有益的成分加以吸取,以壯大「古文」的新肌體。

    比如他對唐初的駢文典範,王勃《滕王閣序》就稱賞備至。他自己的文章《進學解》、《原毀》等,也自然地融駢入散,產生了良好的藝術效果。

    3;善於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韓愈不僅有高明的理論,更有成功的創作經驗。他的優秀「古文」典範,像磁石吸鐵釘一樣,吸引了古今的人們,駢文就很難與它爭鋒了。

    4;韓文之所謂「古文」,並非真是要恢復先秦兩漢的文體。而是要求象司馬遷寫《史記》那樣,改古語為今言。用接近當時口語的文學語言,為「古文」能形象地反映生活創造條件。韓愈打的是復古旗號,實質是為文學革新服務。韓愈把先秦兩漢那種堂皇的文字,變為生動活潑、逗人喜愛的日常雜文,極富藝術魅力。

    總之,在唐代的古文運動中,不管是理論還是創作,韓愈都能匠心獨運,無愧於「文起八代之衰」的稱號。

    杜牧把韓文與杜詩並列,稱為“杜詩韓筆”

    韓愈的文章氣勢雄偉,說理透徹,邏輯性強,被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時人有“韓文”之譽。杜牧把韓文與杜詩並列,稱為“杜詩韓筆”;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韓柳倡導的古文運動,開闢了唐以來古文的發展道路。

    韓愈文章的特點之一是發言真率,無所畏避,鯁言無所忌,也就是敢講話,而且敢講真話。這個特點是和他積極的政治態度分不開的。他的幾篇奏疏都是敢於揭發事實,敢說“群臣之所未言”的話。《御史臺上論天旱人飢狀》和《論淮西事宜狀》都有這個特點。當然,最有代表性的文章還是《論佛骨表》。其中所講的就是“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舉其失”的話。在封建社會中,敢於說出別人該說而不說的話,這是了不起的膽識。正因此,韓愈這類文章也就有內容、有深度、有力量。再加上韓愈的語言藝術不同凡響,便成為氣勢磅礴的好文章。

    韓愈寫的《諱辯》,是專為李賀不得應舉而發表的意見。李賀之父名晉肅,晉與同音,為了避諱,李賀便不得舉進士。對於這樣的世俗之見,韓愈是不以為然的。於是他便“考之於經,質之於律,稽之以國家之典”,甘冒天下之大不韙,寫成了極有說服力的一篇《諱辯》。

    韓愈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

    古往今來,大多數文章天才在都很難兩全。韓愈不同,他兩者皆有大成。韓愈的官做得不小,吏部侍郎,副部級幹部。死後更被追贈為禮部尚書,正級。

    元豐元年(1078年),宋神宗追封韓愈為昌黎伯,並準其從祀孔廟。

  • 6 # 觀象齋主人

    首先可以引用一段宋代大文學家,同為唐宋八大家的蘇軾的話來回答題主的問題。蘇軾對韓愈推崇備至,他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一文中說:

    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

    這麼高的評價當然不乏蘇軾的個人感情色彩,但每句話都是有一定事實根據的,這也是韓愈獲得後世推崇備至的原因。

    一、文起八代之衰。

    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說他文起八代之衰,意思是他把文章之道從八個朝代以來的衰落中重新樹立起來了。從韓愈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其文學成就看,並非過譽之辭。八代”指“八代”指的是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這幾個朝代正是駢文由形成到鼎盛的時代。

    所謂駢文,句式工整,多為韻文。形式僵化,堆砌辭藻,濫用典故,風格柔靡,內容大多是風花雪月,兒女情長,無病呻吟,趨於墮落。

    唐朝中期,韓愈,柳宗元打出古文運動的大旗。提出向先秦諸子學習,寫作鮮活而富有生命力的散文。在這場堪稱文學革命的運動中,韓愈無論從理論還是從創作上都做出了最有價值的貢獻。

    韓愈的古文成就被後人推崇備至,有人將他與杜甫相提並論,稱為“杜詩韓筆。”

    二、道濟天下之溺。

    此處的道指的是儒家所謂孔孟之道。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韓愈用儒家的仁義之道救濟天下的沉淪陷溺。在中國儒學發展史上,韓愈是一個承上啟下的人物。他曾經提出道統的思想,並慨然以孔孟傳人而自居。

    韓愈在《原道》中說:“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 以是傳之孔子,孔子以是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

    在當時佛道兩家思想流行,並受到皇家寵信的大環境下,韓愈提出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孟子一脈相承的仁義學說作為儒家的道統。後來中國千年多的封建社會,文人士大夫以儒家為正宗,把韓愈也作為道統的重要傳承者。這也是他備受推崇的原因。

    三,忠犯人主之怒。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韓愈忠心為國,犯顏直諫。哪怕天子動怒也好不動搖。這說的是韓愈諫迎佛骨的事情。

    就在元和十四年正月,唐憲宗派使者前往鳳翔迎佛骨。所謂佛骨即是佛祖涅槃滅度後,火化所留下的遺骨、遺灰,稱為佛骨。又稱佛舍利,或單稱舍利,或以佛身部位而稱佛頂骨、指骨、佛牙。

    在這次運送的途中,出現了很多的膜拜佛骨的行為,信徒們不僅頂禮膜拜,甚至還有丟棄珍寶自焚的行為。這些行為嚴重的干擾了國家的風氣,而作為當時的刑部侍郎的韓愈,對此更是無比的痛恨。韓愈不顧個人安危,毅然上《諫迎佛骨表》。

    在這篇文章中韓愈指出:"佛本夷狄之人……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韓愈毫不留情的寫到上古帝王大多長壽,而其時並無佛教。而自漢時佛教入中國以來,帝王大多短命,明確指出皇帝信佛求長生的荒謬。又以歷史上的梁武帝為例,捨身出家信佛求福反而被候景圍困而餓死。是求福反而得禍也。如今,佛已死久,"枯朽之骨,兇穢之餘,豈宜令入宮禁。"應該將這骨頭"投諸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後世之惑。"

    韓愈最後極為懇切地說:"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鑑臨,臣不怨悔。"表示願負得罪佛祖的一切責任。

    這篇文章在當時引起皇帝的勃然大怒,當場便要處死韓愈,幸得裴度等人求情,才改為貶官潮州刺史。

    在貶官潮州的路上,面對來送自己的侄子,韓愈寫寫下了傳頌千古的名篇: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四、勇奪三軍之帥。

    這句話說的是韓愈的從軍經歷。說他勇氣過人,可奪三軍之帥。當然韓愈不會武功,也沒有在戰場上衝鋒陷陣過。他追隨裴度徵淮西叛賊是曾任隨軍司馬。曾建議裴度從小路襲取賊巢蔡州,裴度未能採納。後來另一個大將李愬在大雪之夜攻取蔡州,用的計策和韓愈說的幾乎一樣。

    後來韓愈任兵部侍郎時,鎮州兵變,殺害新任節度使。朝廷命韓愈去安撫。韓愈即將出發時,很多人為他的安全擔心。皇帝也後悔,命韓愈到成德軍邊境後,先觀察形勢變化,不要急於入境,以防不測。韓愈說:“皇上命我暫停入境,這是出於仁義而關懷我的人身安危;但是,不畏死去執行君命,則是我作為臣下應盡的義務。”於是毅然隻身前往。

    到鎮州後,叛軍弓上弦,刀出鞘,殺氣騰騰地把韓愈圍住。韓愈侃侃而談,毫無懼色。有士兵手執兵器威脅韓愈,韓愈厲聲斥責叛軍首領,宣佈朝廷的命令,把被困的將軍解救了出來。出色完成了使命。。

    在這次事件中,韓愈作為一個書生,能有如此勇氣,確實值得欽佩。

    韓愈以其卓越的才華和光輝的人格魅力,獲得了後世對他的尊敬。不論是歐陽修還是蘇東坡,曾國藩還是毛澤東,對韓愈都是讚賞有加。

  • 7 # 武哥說文

    韓愈(公元768年—公元824年),河南河陽昌黎人,字退之,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被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公元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諡號“文”。

    (韓愈畫像)

    至高評價:在中國古代史上,就我們所知,諡號“文”的文臣就只有5人,韓愈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文公”。

    王莽在《訓諡》中,對諡“文”的界定是:

    經天緯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賜民爵位曰文;勤學好問曰文;博聞多見曰文;忠信接禮曰文;能定典禮曰文;經邦定譽曰文;敏而好學曰文;施而中禮曰文;修德來遠曰文;剛柔相濟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帝德運廣曰文;堅強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聖謨丕顯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純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與賢同升曰文;紹修聖緒曰文;聲教四訖曰文。

    在中國古代史上,獲得這一殊榮的還有唐朝的白居易和宋朝的楊億、王安石、朱熹。

    古往今來,對韓愈的讚譽很多,略舉幾例:

    白居易:(韓愈)學術精博,文力雄健,立詞措意,有班(班固)、馬(司馬遷)之風,求之一時,甚不易得。

    蘇軾:自東漢以來,道喪文弊,異端並起。…獨韓文公起布衣,談笑而麾之,天下靡然從公,復歸於正,蓋三百年於此矣。曾國藩:韓公如神龍萬變,無所不可。毛澤東認為,文學作品,包括詩,不要把話說盡了,而韓愈的文章和詩就是把話講完了。

    作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其成就不僅僅只是在文學方面,在哲學、教育方面,也是很有建樹的。

    作為哲學家的韓愈:建立“道統說”,瀝青“道統”淵源

    (講述韓愈思想的作品書影)

    “道統”之說,起源於孟子,而“道統說”的創立者是韓愈,其主要哲學思想主要體現在《原道》《原性》等著作中。在中晚唐思想界中,韓愈的“道統說”影響很大。

    韓愈繼承了孟子的這方面思想,細化了他的“道”,是有別於佛、老之道的儒家之道,所以,在他來,“道”應該是以“仁義”為價值核心。

    在唐朝,外來的佛教思想發展迅猛,在社會底層的勢力很大,而本土的道家思想得到了李唐王朝的偏愛,皇帝都以老子的後人自居,在皇宮裡到處都設有道觀,的到了上層的青睞。

    相反,在戰國盛極一後的儒家思想就陷入了困境,漢朝董仲舒的“獨尊儒術”思想,韓愈並沒有認為傳承了儒家道統。

    韓愈認為,儒家的“統”傳到孟子那裡就斷了,需要再繼“統”。所以,韓愈的“道統說”,其目的是實現儒學的復興。這與據陳寅恪先生對韓愈“道統說”的研究,觀點也是一致的。

    作為思想家的韓愈:反佛、尊儒,以復興儒學為己任

    (韓愈被貶潮州)

    韓愈不僅提出了復興儒學的哲學思想,他還把他的哲學思想用來指導自己的政治實踐,憑藉著他的文學地位,引領了中唐時期的思想潮流,成為反佛的一面旗幟。

    當然,韓愈沒有去反道教,一方面是道家思想是本土思想,二是道教在唐具有超高地位。

    立國之初,唐高祖李淵便尊奉老子李耳為其祖宗;武德八年,唐高祖還特意下詔,宣佈道教位在佛教先;太宗李世民也曾多次下詔,說道法可以“邁兩儀而執行,包萬物而亭育,故能經邦致治”;高宗時,尊老君為太上玄元皇帝。

    佛學、道學一下一上隆盛發展,儒教漸趨衰微。

    儒學的衰落,最有危機感的是士大夫階層,導致儒家文化認同出現了很大的危機。所以,韓愈挺身而出,打起儒家的大旗,堅定儒學文化立場,並重新明確內容,以正人心。

    特別是在當時,佛教寺院經濟的發展已經直接影響了唐朝的統治,寺院不僅成了“逃丁避罪”之所,而且“十分天下之財而佛有七八”,危及到了政府的財政收入,進而影響了社會安定。

    一直以來都在準備的韓愈,終於等到了一個機會,雖然這個機會差點讓他失去性命。

    在憲宗時期,崇佛成風,憲宗派就使者去鳳翔迎佛骨。時為“詳定副使”的韓愈挺身而出,冒死給憲宗的上書《諫迎佛骨表》,義正言辭的指出這種現象是“傷風敗俗,傳笑四方”的行為,皇帝老羞成怒,揚言要用極刑處死這個大膽狂徒。

    畢竟士大夫是一個有影響力的階層,在一些大臣的幫助下,總算免遭殺害,被貶為潮州刺史。

    在趕赴潮州的途中,有感而發,留下了一首名詩:《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此詩沉鬱頓挫,與《諫佛骨表》,一詩一文,堪稱稱雙璧。

    從詩意可以看出,雖然政治上受到了打擊,但是韓愈反佛的主張並沒有動搖,一直堅守著自己的哲學理念和政治使命。

    作為文壇盟主的韓愈:倡導古文運動,文起八代之衰

    (講述韓愈作品的書影)

    在古文運動中,韓愈是領導者,也是主將。

    什麼是古文運動?它是指唐代中期以提倡古文、反對駢文為特點的文體改革運動。

    唐朝的古文運動在打擊駢文綺麗柔弱文風的同時,直接引起了北宋的文學革新運動,開創了文學史上以“唐宋八大家”為代表的古文潮流。

    韓愈的古文理論,與“道統論”是互為表裡的,也是為復興儒學服務的,他在《答陳生書》中就表明心跡:“愈之志在儒道,又甚好其辭”。

    古文運動中,韓愈提出“文以明道”“文道合一”思想,還把“不平則鳴”作為“文以明道”的補充,他還提出了“務去陳言”“文從字順”,復古還要變古,鼓勵創新,難能可貴的是,他還提出“氣盛言宜”,重視道德修養和人格精神,要求“人格”和“文格”的統一。

    可以看出,韓愈的古文運動的指導思想是成體系的,有嚴密的邏輯,也有“文質彬彬”的要求。

    所以,蘇軾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一文中評價韓愈是“文起八代之衰”,一點不為過。

    作為文學家的韓愈:散文雄起奔放,掀起中唐古文創作最高浪潮

    (韓愈作品書影)

    韓愈是當時的文壇盟主,和武俠小說中的盟主一樣,除了要以德服人外,個人武功也必須要天下第一。

    韓愈不僅提出了系統的古文創作理論,極力提攜文學後進,還積極參與實踐,創作出了讓時人和後人敬仰的傑出散文。

    蘇洵在《上歐陽修內翰中書》中評價韓愈散文,“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代表著中唐古文創作的最高藝術水平。

    韓愈的散文有許多創新。語音上除了前人語彙,還有大量的時人口語,別具一格,很姐地氣;情感上借文感懷言志,強化了作品的抒情特徵。

    韓愈散文除了文體的創新之外,還有遣詞造句的完美。蘇軾讚歎道,“子美之詩,退之之文,魯公之書,皆集大成者也。”韓愈散文成為了歷代的典範,很少有人能夠企及,後來的同列為“唐宋八大家”的歐陽修、王安石都是以韓愈為師,在踐行中向韓愈靠近。

    作為教育家的韓愈:傳道、受業、解惑,宣揚教師之道

    (韓愈《師說》名言)

    《師說》是韓愈的散文名篇,他寫這篇文章是送給他的學生李攀的,用它來對映當前“恥學於師”的陋習,論述了從師學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講了好教師的標準。

    文中“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是經典名句, 韓愈把“傳道”放在教師職責的第一位,而且要“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傳,以此突出“道”的重要性。

    什麼是道?傳什麼道?在前文中論述的,是“道統”之“道”,即儒家之道,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三觀”教育。

    在韓愈看來,“彼童子之師”那種單純的教書行為不能稱之為“師”,他們只是教給了學生知識,而丟掉了大的“道”與“惑”,這與今天我們的素質教育,在本質是大同小異的。

    被後世推崇備至的韓愈

    (廣東潮州韓文公祠)

    公元824年12月25日,韓愈在長安靖安裡的家中逝世,獲贈禮部尚書,諡號文。

    韓愈沒有想到,在他逝世的兩百多年後,還會有另外一個朝代的皇帝對他推崇備至。

    公元1078年,宋神宗追封韓愈為昌黎伯,並準其從祀孔廟。

    能夠從祀孔廟的先儒,大唐一朝只有2人,另外一個是陸贄,1826年從祀。

    一千多年來,人們在不斷的祭拜著韓愈,也在傳承著韓愈的思想,並從韓愈的哲學思想、古文運動、散文創作和教育思想中吸取精華,滋養和溫潤中華民族的文化品格和傳統美德。

    韓愈,當之無愧。

  • 8 # 一片胡楊

    蘇軾是這樣概括韓愈的:文起八代之衰,忠犯人主之怒,道濟天下之溺,勇奪三軍之帥。

    而韓愈被後人推崇備至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文起八代之衰"。

    眾所周知,韓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古文運動的提倡者和推動者。那麼這裡的“古文”指的是什麼呢?當時的“古文”是相對駢文而言的,指的是先秦和兩漢時期的散文,具有質樸自由的特點,有利於反映現實生活,不像駢文注重華麗的形式(講究排偶、辭藻、音律、典故,駢文自然也有很多優秀文章,但很多人跟風,流於形式)。

    韓愈等人提倡學古文,習古道,並以此來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和儒家思想。他們提出“載道”、“明道”的口號,認為寫文章要說明道理,要有真實情感,形式應為內容服務,語言要表達思想。韓愈不僅積極推動古文運動,還積極推薦文學青年,敢為人師,還寫出來流傳千古的《師說》。

    此外,韓愈還是一個敢於直言、敢於諫言的臣子,為此還惹上過殺身之禍,後因其他大臣為其求情,才免於一死,但也被貶至偏遠之地。韓愈此人雖遭貶謫,但一顆心還是老而彌堅啊,他曾寫下“欲為聖朝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大有祛邪扶正義無反顧之態。後來韓愈還曾以文人之身,使成德節度使王廷湊臣服於朝廷,平息了叛亂。

    可以說韓愈被後人推崇備至,正是因為他的“文”、“道”、“忠”、“勇”!

  • 9 # 文學解讀小帥

    韓愈作為唐代的一位著名的書法家文學家政治家,那麼為什麼會被後代推崇備至呢?

    我想這是問題的答案,會跟隨著我的講解會慢慢的浮出水面。

    01:他的人生經歷

    韓愈可以說人生經歷非常的坎坷,他的仕途非常的不順,但是它仍然能夠堅持自我的個性和品格,去追尋自己想要達到的文學高度,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人生巔峰和對整個社會貢獻的文學要求。

    在韓愈三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了,由兄長來撫養。

    等到過了九年,在他12歲的時候一直撫養他成長的兄長也去世了。那麼他要怎麼才能生活下去呢?他一直很爭氣,因為打小是孤兒的原因,他努力讀書刻苦學習。在他兄長去世之後由他的嫂嫂來撫養。

    他12歲的那一年,從兄長做官的地方韶州到河陽去給兄長下葬,然後又陪著嫂嫂到了宣州。

    她19歲在長安參加高考但是很不幸落榜了,在19歲到22歲三年當中他一直在參加科舉考試但是都失敗了。於是在22歲那一年他決定回到宣城

    但是很幸運25歲時候他進士及第。在26歲的時候一直撫養她長大的嫂嫂也去世了,而且在同一年他參加公務員考試(吏部博學宏詞科)也落榜了。雙重打擊沒有壓垮他,他一直留在西都長安,仍然參加了三次考試在他28歲的時候以失敗告終,於是他決定從長安去到洛陽。

    在30歲的時候他開始推行散文革新運動,當然他還沒有到中樞決策層,所以他只是作為自己的提倡。

    36歲他任監察御史本來有災荒,但是被京兆尹李實給隱瞞過去,並且他也遭到了他的讒害,所以被貶到了連州陽山。

    在他38歲到52歲這一路都很平坦,無論是在中央做官還是在地方掌權,但是在他52歲這一年發生了大家都熟知的迎佛骨事件,當時皇帝想要迎佛骨進京,可是韓愈站出來嚴厲反對這一做法。於是他就被貶到了潮州。寫下了那首著名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57歲在家中病逝。

    02:在文學上的貢獻韓愈的散文氣勢宏偉,說理透徹,邏輯性強,一改魏晉時期散文文詞華麗,但內容空泛的局面,在宮體詩和沒有實質內容的散文束縛下,憑一己之力,撐起一片憂憤深廣,慷慨激昂的散文之風。韓愈的詩也呈現出了非常不一樣的特色,區別於前代,進行了努力的創新和不朽的改革,他提倡以文為詩,將古文中的語言,章法,詞句引入詩作之中,努力的豐富詩的承載量和厚重感。韓愈在詩中也表現出自己的真實品行,他發言真摯,無所畏避。他用血符的方法做獅羅列鋪陳,濃彩塗抹,窮形盡相,力盡而後止。韓愈除了在詩作和散文之間有突出貢獻,他對文學的貢獻還有序文,祭文的創新,吐詞造語之精工無人可待。如《祭十二郎文》。03:在教育上的貢獻

    韓愈在教育上的突出貢獻,他強調了為師的重要性和求學的重要性。他最著名的著作有《馬說》和《師說》

    《馬說》當中闡述了馬和食馬者必須要相互瞭解,要做到知音的狀態,才能夠將把發揮到極致的作用。

    《師說》當中表明了老師的責任就是傳道授業解惑,而學生必須要跟隨著老師的腳步去進行學習,也表明不必弟子不如師,師也不必賢於弟子。

    術業有專攻,聞道有先後,如是而已。

    03:在思想方面

    韓語突出的貢獻還有在思想方面,當時唐代大興佛教和道教,韓愈提出復興儒學的口號本來就不為世人所接受,也不為上層統治者所認可。

    但是韓愈就是韓愈,他努力地堅持自己的想法,在儒學式微,釋道盛行的情況之下,仍然堅持復興儒學,提出了古文運動在文學方面也與佛復興儒學的思想理論相聯絡,相結合。

    結語:韓愈在政治上他反對封建割據實行大一統的思想,在教育上他提出了求師的重要性,在思想文化上他努力地倡導儒學復興儒教,在文學領域他努力地對詩歌和散文內容與形式進行革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期待“4.5+2.5”嗎?假如多給你半天假期,你會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