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蠻大人的筆

    閏月的出現是我國農曆為順應季節變化巧妙安排的結果。在農曆中,歷月以朔望月(月亮連續兩次呈現同樣的月相所經歷的時間)的變化週期為依據,平均長度是29。5306天,因此農曆大月30天、小月29天,全年12個月,一年僅有354或355天,與陽曆年相差11天左右。

      這樣兩三年後會相差1個月,如果不加以調整,久而久之會出現月份與寒暑的顛倒,曆法就失去實用意義。     農曆為了保持與迴歸年同步,古人採用設定閏月的方法來解決這個矛盾。

      現行農曆置閏方法是“十九年七閏”,因為19個迴歸年的長度與19個農曆平年加7個閏月的總長度基本上相等,因此每隔2年到3年,就必須增加1個月,增加的這個月叫閏月。因此,農曆的閏年就有了13個月。

      按照曆法規則,農曆閏月被設定在從2月到10月中的某1個月過後重複同一個月,重複的這個月為閏月。

  • 2 # 扒兒

    解決這個問題,要先明白什麼是陰陽曆,什麼公農曆,後面自然就好理解啦!

    嚴格來說農曆=陰陽曆,農曆是取月相變化週期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嘛!而回歸年(也就是題者指的公曆,或者說是陽曆)是以地球繞太陽一週——地球的公轉為一年所定的。

    我們人類生產生活都習慣算日子,尤其是春種秋收這類要看老天爺眼色的事兒,有的人喜歡按照農曆算,有的人喜歡按照公曆算,但你會發現,無論大家按照哪種方式算,都差不多,也就是說,每年農曆日子和公曆日子都能巧妙對應,你說,“哇,大自然的力量!”,不不不,這是人類的智慧。

    請繼續看…

    某天,漢武帝劉徹發現此前的顓頊歷——以農曆十月為一歲之首已不適用,隨任命司馬遷等二十餘人改革曆法,經這批專家通力合作,反覆計算、選擇,終於在這年五月頒佈新曆《太初曆》。

    農曆是按照月亮的圓缺即朔望月安排大月和小月,一個朔望月的長度是29.5306日,所以農曆規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這樣十二個朔望月構成一個漢歷年,長度為29.5306×12=354.3672日,比迴歸年——也就是按照公曆算的一年——365.2422日少10.88天(即將近11天),每個月少了近1天,只需經過17年,陰陽曆日期就同季節發生倒置。

    這還了得?

    了不得!

    如果放任下去,譬如,某年新年是在瑞雪紛飛中度過,17年後,便要搖扇過新年了。

    好像也挺好?!

    呸呸呸,那我們的糧食播種什麼的又要怎麼辦?明明五月份要準備播種了,難不成還要一邊播種一邊置辦年貨?那家裡的錢到底要怎麼分配!

    如果改按十三個朔望月構成農曆年,長度為29.5306×13=383.8978日,比迴歸年又多出18天多。

    為了克服這一缺點,我們的祖先在天文觀測的基礎上,找出了“閏月”的辦法,保證農曆年的正月到三月為春季,四月到六月為夏季,七月到九月為秋季,十月到臘月為冬季,也同時保證了農曆歲首在冬末春初。

    綜上, 閏月的作用是為了防止漢歷年月與迴歸年及四季脫節。

    馬上就要穀雨+閏四月了,一起感受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吧!

  • 3 # 樹德漢碩

    現在的許多人對曆法知識一知半解,似識非識,對公曆,農曆,舊曆,新曆,陽曆,陰曆概念弄不清,分不明異同。比如題主問問題,“為什麼農曆快追上公曆…”就可知其對農曆公曆基本常識概還弄不明白。

    我國使用曆法有點複雜。既用公曆,也用農曆,還配干支歷合用。現行的公曆是世界通用的,是從太陽曆改造而來的,我國有人“新曆”,這新曆就是公曆。舊曆就是指我們原來就有一直使用的農曆。我國的農曆,其實是一種陰陽合曆。既有陰曆,又有陽曆。所以說,農曆快追上公曆,在語法邏輯思維概念上是有毛病的。農曆的閏月,是指農曆的陰曆,但農曆還有陽曆,即我國用的節氣歷,說農曆追上公曆是有不妥的。

    我國曆來重陰陽。把太陽定為陽,月亮定為陰。以太陽執行規律特點而制定的歷法叫陽曆,現行的公曆就是陽曆之一種,我國習慣使用的二十四節氣,叫節氣歷,也是陽曆之一種;以月亮執行規律特點而制定的歷法叫陰曆。我國幾千年來使用的農曆,是陰陽合曆,合著一起使用。因為是兩種計算不同的歷法同用,就有矛盾,為解決矛盾而置閏。

    陽曆重在日,陰曆重在月。太陽運轉一個週期用時365天5小時48分46秒。曆法日要計整,所以採用四捨五入法,平年只計365天,積四年餘時差不多夠一天後再補回來,叫閏日閏年,四年一閏,以四整除為閏,今年2020能被4整除,所以公曆今也逢閏年閏日,有366天,閏日加在2月,平年28天,閏年就29天。

    陰曆重在月相變化,月圓缺一次,週期用時為29天12時44分3秒。曆法日計整,所以陰曆大月三十天,小月29天,一年十二月計是354天或355天。陰陽曆合用,年天數差十一天上下,十年就是差百一上下,這個年日差解決不了,陰陽曆就無法合用。於是,聰明的我們的祖先就想到了置閏法去解決,總是讓陰曆追著陽曆跑,快追到後時就置閏,讓陰曆又陽曆拉開一定距離,總之是陽曆在前,陰曆在後,不讓超過。陰曆追陽曆,天數差,最短也有19天以上,最長有50天之多。如今年四月三十是5月22日,閏前差22天,閏月後五月初一是6月21日,差51天了。到2023癸卯年閏二月,閏前二月三十是3月21號,差21天,閏後三月初一是4月20號,差50天。陰曆追陽曆,永遠控制在差19到53天之間,短於19天就一定要置閏了。閏月無中氣,閏月也是有規律可尋,不可亂閏的。陰曆閏月基本形成了19年7閏法的規律,即陰曆19年置7個閏月後的天數基來等於陽曆19年的天數,有差也僅是一天,這樣陽陰曆合用就不會出現大矛盾大問題了。

    陰曆重在月相變化,形象易記。但論實用是陽曆,陽曆反映一年春夏秋冬四季變化,冷熱不同,我們的先人用節氣表示之,以此指導農作與生活,故稱“農曆”,其實農曆更多是指節氣,陰曆僅反映月相變化,而許多人不明袖裡,以為陰曆就是農曆,這是有誤解而生的錯覺。萬物生長靠太陽,陽曆作用是遠大於陰曆的。

  • 4 # 平垣走馬

    所謂的閏月,就是一年當中多出來的一整個月,這是為了協調回歸年與漢歷年的矛盾,防止漢歷年月與迴歸年及四季脫節,每2至3年置1閏月。也就是說,新的歷法中會出現一年有13個月的情況,而這種情況經過改良有利於農業活動的歷法就是農曆。閏月的產生是為了協調陰曆與陽曆的矛盾。

    陰曆的一年平均只有354天左右,比地球公轉週期少了11天。這反映在古代的情況中,最直接的就是一年過完了,四季還沒輪完。古代的中國是農業社會,其後變化直接指導著農事。為了讓曆法和四季輪迴對上節奏,古人決定人為增加一年的長度,於是他們在陰曆的基礎上,設定了閏月。

  • 5 # 度詩郎

    農曆是不會追上公曆的,問這個問題的人你要好好學習!要不然被我笑話了,公曆每個月有三十天或者三十一天,而農曆最多隻有三十天,這樣長久下去就會有無限大的差值,所以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曆法以十九年七閏的方法來設定閏月,

  • 6 # 以畫隨出

    公曆前面走,農曆後面跟。

    農曆要閏月,為補四季缺。

    公年三六六,是為工作湊。

    農曆三百六,月給年配夠。

    公曆農曆分,為了工人尊!

    百姓更順心!才有四季分。

  • 7 # 䔷曄

    2020年,農曆庚子年。華人還是很看重農曆紀年的,既是歷史的延續,也是人類聰明才智的延續。

    今年有兩個農曆四月,就是我們俗稱的閏四月,現代人很少看農曆日期,因為不用像古代人一樣需要看著節氣氣候去種植農作物,可是民間風俗還是留存著看農曆選個好日子的習慣,還有家庭延用農曆日期過生日。

    因為孩子的生日是閏四月,她笑著說要吃兩次蛋糕,為什麼農曆會有閏月呢?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平時還真不太注意到。

    查了番資料,發現農曆會閏月,並不是因為農曆快追上公曆了哦。

    世界上的歷法共有三類:一類是陽曆,就是以地球繞太陽運轉一圈的時間為一年,年的月數和月的日數可人為規定;一類是陰曆,就是以月球繞地球運轉一圈的時間為一個月,只有年的月數可以人為地規定;第三類是陰陽曆,就是以月球平均繞地球轉一圈的時間為一月,但透過設定閏月,使一年的平均天數又與地球平均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相等,如中國的漢歷、藏曆。

    可見中國所用的是陰陽曆,古代人根據氣候時節農耕土伐和進行一年的勞作,陰陽曆的用處在古代非常重要,最適合指導農事活動。而農曆中的二十四節氣更是凝聚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因此作為陰陽合曆的中國傳統曆法才叫做農曆。

    我們都知道,年復一年地球都是圍繞著太陽不停運轉,而地球上的生物和自然萬物也都是在日出日落,晝夜晨昏中而生息繁衍。

    陰曆中每個月的天數,是根據月亮運動的週期來確立,實際上每月的平均天數是29.5306日(如果乘以12,一年只有354.3672天)

    而地球繞著太陽公轉一個週期(迴歸年、陽曆年)是365.2422天,這樣的話陰曆年1年的實際天數比陽曆年少了10.875天。

    如果如此制定曆法延用下去,陰陽曆的就會同實際季節發生倒置,就會出現天時與曆法不合、時序錯亂顛倒的怪現象,這就是自相矛盾。

    為了彌補和更正這一缺點,我們聰明的祖先在天文觀測的基礎上,設定了農曆“閏月”的方法,保證了農曆年的正月到三月為春季,農曆四月到六月為夏季,農曆七月到九月為秋季,農曆十月到臘月為冬季,也同時將農曆歲首也確定了在冬末春初時節。

    古代曾採用19年置7閏的閏周,也就說在19年中,陰曆年比陽曆年少了差不多7個月的時間(209天除以30是6.9666)。為了使農曆和陽曆相差不太多,就必須把這7個月的時間補上。

    即在農曆十九年中,12個為平年,每1平年12個月;再加7個閏年(分別為第3、5、8、11、14、17、19年),每1個閏年就有13個月。

    這樣,19個陽曆年的日數和19個農曆年的日數就差不多相等,因此,每逢19或19倍歲數生辰的時候,陽曆生日和陰曆生日就有機會在同一天出現。如果你是閏四月出生的,如果你是19歲、38歲、19的倍數年紀,不妨去看看,是否真的和出生那年的公曆、農曆重合在一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喜歡男同事,想讓自己知道是該繼續還是放下,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