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帥筆談
-
2 # 歆靜CHINA
仁宗還是太子的時候,晏殊和另一個姓蔡的神童一起陪讀,當年太子年幼頑皮,晏殊經常規勸,小蔡卻事事順從,甚至於小蔡會伏倒在地給太子做跨門檻的墊腳石。後來仁宗當皇帝了,雖然念小蔡的好卻覺得人品不高只讓他去當地方官,反而對晏殊高看一眼加以重用。
仁宗時,西夏崛起叛亂,晏殊時任宰相兼樞密使,建議仁宗罷監軍,不要以陣圖授諸將,使得諸將對敵時能審時度勢、隨機應變。這些建議都找準了北宋軍事不行的痛點和根本,在被仁宗採納迅速推行,取得很好的效果,終於使元昊俯首聽命。
-
3 # 跪射俑
春風得意,少年成名
宋太宗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宋朝已經建立三十多年,前朝的刀光劍影已經伴隨著血跡漸漸湮沒;亂世凋敝的民生漸漸復甦,如原上的春草,開始煥發出新綠;四海生平,吏治清明,經過宋太祖、宋太宗兩代皇帝的勵精圖治,這個新建立的王朝展現出一幅蒸蒸日上的圖景。
但凡一個王朝開始走入盛世,都會出來一批英才。唐代有隻活了二十六歲卻能寫出《滕王閣序》的天才王勃,宋代以文立國,文人士大夫的地位之高前所未有,怎麼可能不出現一個神童呢?
這一年,在撫州(今江西撫州),有一位小吏晏固正焦急地等待他的孩子出生。他不過是一個節級,只希望孩子能夠平安降生,長大後不至於挨餓受凍就好。一聲嬰兒的啼哭劃破了寂靜,孩子誕生了。
孩子名晏殊,字同叔。起這樣一個名字也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晏殊果然如自己的名字一樣,生來就與一般的孩子不同。七歲他就可以提筆寫文章,鄉里都流傳:“我們這裡出了一個神童。”宋真宗景德初年(1004年),他不過十四歲,曾經做過丞相的張知白在江西做官,晏殊的名聲已經在鄉間流傳地十分廣泛了,於是張知白將這個孩子作為神童推薦到朝廷。
誰也沒想到,這樣的一個行為,舉薦的不僅僅是一個神童,而是開啟了北宋一朝的文采風流、爛漫華章。
真宗自然是高興的,這樣一位神童的到來,當然是自己和前朝兩位皇帝精心治理的結果。於是他召集千餘名進士在殿中廷試,其中就有這位年紀幼小的晏殊。晏殊在一群比自己大很多的人當中考試,這本身就足夠令人矚目了,他氣定神閒、絲毫沒有慌亂緊張,拿著筆很快就寫完了卷子,這樣更是讓真宗對他非常嘉賞,而過兩天的複試則讓真宗對他更為欽佩。複試的詩、賦、論題目晏殊在家自己曾經做過,高考押對了題,要是放到現在,很多人肯定是內心竊喜,飛快地答完題目,然後等待名校的錄取書吧?但是晏殊卻非常誠實,上奏皇帝,說:“我自己學習的時候,寫過這個題目的賦,請給我換一題吧。”
這樣的晏殊,年少有才學,而且為人誠實正直,真宗決定要選他為後世的宰輔之才。晏殊作為讀書人的榜樣,此後確實平步青雲,從太常寺奉禮郎開始,一直做到相當於宰相的樞密使、參知政事等職務。
晏殊
三度外放,尊師興學
晏殊做官的經歷,在宋朝,乃至於在整個封建時代,都算是一帆風順的。所以他給後人的印象非常簡單——富貴宰相。但實際上,人生若是無風無浪,那也不會有什麼意思。晏殊的人生也是有一些波折的。
他經歷過三次貶官。第一次在仁宗天聖四年(1026),他三十六歲,此時劉太后垂簾聽政,掌握朝廷的實際軍政大權。天聖三年(1025),劉太后想要任用自己的親信張耆為樞密使,晏殊上書反對,因而遭到劉太后的厭惡。過了一年,晏殊因在玉清昭應宮門口毆打送笏板遲到的侍從,導致侍從牙齒脫落而被御史彈劾,貶謫去宣州,後來改為應天府。
晏殊到了應天府,並沒有沉淪,而是看到當地的學校因為五代的戰亂而廢棄,於是大力興學,興辦睢陽書院(後來與白鹿洞書院、石鼓書院、嶽麓書院齊名),延請范仲淹來當教員。這一舉措開啟了興學尊師的風氣,《宋史》評價“自五代以來,天下學校廢,興學自殊始。”這一次貶官曆時兩年。
第二次在仁宗明道二年(1033),他四十三歲,時任參知政事。此時李宸妃與劉太后都已去世,他因為撰寫李宸妃的墓誌銘,未能將李妃生下仁宗的事實如實寫出,所以以吏部尚書去亳州(今安徽亳縣)做知州,二年後遷知陳州(河南睢陽)。這一次貶官為時五年。
第三次貶謫在仁宗慶曆四年(1044),當時他已經五十四歲,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諫官孫甫、蔡襄上書說晏殊用官兵為自己營造房舍,被貶為工部尚書,去潁州(今安徽阜陽)做知州。晏殊自己可能始料未及,這次貶官竟然長達十年之久。他從潁州到陳州、許州、永興軍(今西安)、河南各地做官,到仁宗至和元年(1054)六十四歲的時候才因病回到朝堂。此時的晏殊已經滿面塵灰,白髮蒼蒼,再也不是當年那個鎮定自若的神童,而上天留給這位老人的時光也不多了。他在京城過了不到一年的世界,病入膏肓,於至和二年(1055)正月去世。
對於晏殊後兩次的貶官,《宋史》是為他辯護的:“然殊以章獻太后方臨朝,故志不敢斥言;而所役兵,乃輔臣例宣借者,時以謂非殊罪。”因而晏殊本人這幾次的貶官客觀來說,他並沒有什麼過錯。而相對於其他人,他的貶斥之地也都在王畿五百里之內,都是民豐物阜的地方,這或許也是仁宗對他的格外照拂。
晏殊
知人善任,清廉奉國
晏殊一生比較順利,因而也讓人留下了他在政績上平平的印象。實際上,他也是頗有見識和才幹的。他所提拔的人有范仲淹、富弼、歐陽修、宋祁、宋庠、韓琦、張先、梅堯臣等人,這些人不僅在仁宗朝,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是光耀千古的典範,不能不說他目光如炬、慧眼識才,他為盛宋風流打開了一扇非常寬廣的大門。
他在朝廷上也有獨當一面的能力。真宗駕崩的時候,劉太后臨朝聽政,宰相丁渭、樞密使曹利用想獨自想太后上奏言事,其深層目的是想要獨攬朝政,朝堂上對此事議論紛紛,莫衷一是,是晏殊奏請太后垂簾聽政,使太后不能看到發言的是誰。這才讓兩宮並立、垂簾聽政的局面得以確定下來。
西夏元昊曾經進犯陝西,當時的晏殊上奏提了幾個意見,對擊退西夏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第一是撤銷內臣監軍,給軍隊統帥足夠的自主權,第二是招募、訓練弓箭手,增強兵力;第三是將宮中積存的物資收集起來援助前線,第四,將其他機構佔用的資源收集起來,充實國庫。這些政策合理而且可行,都被採用,成為擊退敵兵的一個重要因素。
他在政治上能夠知人善用,也能出謀劃策,自己私下裡為人清廉高潔,所以在他病重的時候,宋仁宗想要親自去探望他。晏殊上奏說:“臣又老又病。不足以讓陛下為我憂心。”晏殊去世的時候,仁宗因為沒有去探病感到非常悔恨,因而罷朝兩天來紀念他,賜給他諡號“元獻”。
宋仁宗
詞開兩宋,雍容典雅
晏殊的著作很多,但是大多散佚,後世所能看到的《珠玉詞》是經過歷史的淘洗留下來的遺珠。晏殊對宋詞是具有開山意義的。清代馮煦推他為“北宋倚聲家之初祖”,他的詞上承南唐二主、馮延巳,下啟歐陽修、秦觀等,是北宋第一位詞家。他的詞從來“不蹈襲人語”,氣度都是雍容華貴、閒雅俊逸的。
他有意識地為雅詞張本。當柳永被仁宗黜落之後,見了晏殊,晏殊就問柳永:“賢俊也做曲子詞嗎?”柳永回答說:“我也像晏相公一樣作曲子。”晏殊頗為不屑地說:“我雖然也作曲子,但不曾寫過‘綵線閒拈伴伊坐’這樣的豔詞。”(《畫墁錄》)晏殊的詞都是端莊秀麗的,從來沒有庸俗輕狂的那種風格。對於柳永流連青樓瓦舍、所作的淫詞豔曲是嗤之以鼻的。
晏殊為富貴閒人,但他對富貴的理解從來不是暴發戶式的,他從不覺得滿篇“金玉錦繡”這樣的字眼有多富貴,他評論李慶《富貴曲》裡的“軸傳曲譜金書字,樹記花名玉篆牌”時說:“此乃乞兒相,未嘗諳富貴者”,真正的富貴是他自己詩詞中的“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這種,講究的是氣象。
富貴當然是人們一生的追求,但是這樣的生活如同蜜罐,對一個詩人的成長卻是不利的。“歡愉之詞難工,愁苦之詞易好”,詩人們一邊詛咒貧困不得志的生活,一邊又得益於這種生活對他們的錘鍊,從中汲取寫作詩文的養分。司馬遷說: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
對於晏殊來說,他沒有十分不順的經歷,也沒有辦法接觸下層人民,他的生活圈子都在貴族士大夫之中,所以端莊嫻雅即是他的優點,也成了匡住他的成就的一個籠子。他的詞風相對來說比較單一。對於一個神童來說,我們所見的詩詞或許並沒有完全發揮出他的天質。
晏殊
最後選幾首晏殊的詞:
《浣溪沙》: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閒離別易消魂,酒筵歌席莫辭頻。
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
《浣溪沙》: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踏莎行》:
細草愁煙,幽花怯露,憑欄總是消魂處。日高深院靜無人,時時海燕雙飛去。
帶緩羅衣,香殘蕙炷,天長不禁迢迢路。垂揚只解惹春風,何曾系得行人住。
《木蘭花》:
池塘水綠風微暖。記得玉真初見面。重頭歌韻響錚琮,入破舞腰紅亂旋。
玉鉤闌下香階畔。醉後不知斜日晚。當時共我賞花人,點檢如今無一半。
《蝶戀花》: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晏殊詞中,我最喜歡這句“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不僅僅是因為它是王國維《人間詞話》中所說的“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所必經的三境界中的第一境界,而且因為它的畫面衝擊感非常強烈,西風吹殘落葉的時節,孤身一人獨自登樓,極目遠望,卻望不到所思所想,這種畫面讓人感覺孤寂、但又有點悲壯。
從晏殊的一生來看,《清平樂》相當真實地還原了史實,對我們以比較客觀的視角來了解仁宗和他的時代是非常有幫助的。
-
4 # 閆廣鑫
仁宗尚未親政前,晏殊故意被貶,仁宗曾來到府邸問他“怎麼樣當一個好皇帝?”
晏殊說:“執國如執秤,若想使秤長平,君心當如鏡。”
晏殊在宋仁宗為太子時被任命為太子舍人,晏殊從仁宗很小的時候便教他讀書,教予仁宗很多治國之道。之後晏殊官職宰相,做了許多有利於國計民生的大事,為史學家豔稱的“慶曆新政”。
“慶曆新政”力圖從根本上改善吏治,和許多變革一樣,觸犯了官僚集團的利益,引起官員的強烈反彈,最終只持續了一年多的時間,但卻為之後的王安石變法埋下了伏筆。
這也是晏殊作為宋仁宗的老師,言傳身教什麼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這個典故出自《論語·憲問》
子路夜裡住在石門,看門的人問:“從哪裡來?”子路說:“從孔子那裡來。”看門的人說:“是那個明知做不到卻還要去做的人嗎?”
總結一句,這兩個人是良好的師生關係,也是古往今來君臣關係的典範!
-
5 # 猴格大人
對仁宗和晏殊之間的故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小氣鬼仁宗因為晏殊給他親孃寫墓誌銘的事,把晏殊貶官。大家都知道仁宗的生母是李宸妃,是個機敏的宮女,能言善辯還膽大,知道真宗想兒子,就在侍候真宗洗手時對真宗說,做夢夢到一個神仙說要做她兒子。盼兒子心切的真宗當場就把小李給辦了,還真是,小李運氣逆天,真生了一個兒子,就是仁宗。那時候正是真宗對真愛劉修儀掏心掏肺的時候,真宗就把兒子給劉修儀,藉此機會給劉升職,最後成了皇后,靠夢上位的小李宮女也改變她家的門庭,爹被賞個小官,她也成了皇帝的妃子,後來還生了一個女兒惠國公主,不過夭折了。劉皇后成了劉太后,小李也成了李順容,在臨死時,劉太后又晉封他為宸妃,也就是李宸妃,等李宸妃死了,還讓大才子晏殊給他寫墓誌銘,其中有一句話:“生女一人,早卒無子”。
宋朝的皇宮戒備森嚴,宮中有什麼訊息宮外都不知道,除非皇帝公佈,所以,沒幾個知道李宸妃是皇帝親孃。晏殊當然按照宮裡傳出來的資料去寫,就說李宸妃生過一個女兒,沒兒子。
但是,這墓誌銘讓親政的仁宗看到,就扎心了,好你個晏殊,敢說我親孃無子,那我是誰?我不是我孃兒子?因此,就對呂夷簡發牢騷懟晏殊,呂夷簡就給晏殊辯解:那時候到底啥情況,我就是宰相也不太清楚,全靠瞎猜,晏殊又怎麼會知道呢?官家你怪人家晏殊不是有點沒事找事?
仁宗沉默了很久,還是咽不下這口氣,他成了劉太后的兒子,當然是他爹做主,他也不敢懟他爹,劉太后教養了他,他也不好意思懟劉太后,但這個氣必須撒出來,撒給誰呢?只能懟晏殊。所以,晏殊就被仁宗貶出京城了。就是這樣。
-
6 # 唐風宋月
宋仁宗和晏殊之間還真有一段往事,那就是晏殊被插足了宋仁宗的家事。
宋仁宗為李宸妃所生,劉太后所養,後世因此演義出《狸貓換太子》的故事。
明道元年(1032年)八月,李宸妃病重,劉太后遣太醫視望,當日李宸妃逝世,享年四十六歲。宋仁宗(劉太后)下旨讓晏殊給李宸妃撰寫墓誌,晏殊在志文中只寫宸妃生女一人,早卒、無子。
明道二年(1033)三月,劉太后崩,燕王趙元儼告訴宋仁宗:“陛下是李宸妃所生,李宸妃死於非命。”仁宗皇帝方才知道了自己身世,悲憤欲絕。仁宗皇帝坐了十年冷板凳,對劉太后既恨且懼,(史稱,劉太后對仁宗“躬親調護”,照顧其生活起居,尤其不許仁宗幼年近女色。),不便公開非議劉太后,只好遷怒晏殊。
親政後的宋仁宗手中抖動著晏殊擬的志文對宰相呂夷簡咆哮道:“(宸妃)先後誕育朕躬,殊為侍從,安得不知,乃言生一公主又不育,此何意也?”我媽明明生了我,晏殊明明知道實情,為啥不寫?
呂夷簡為晏殊辯解道:“殊固有罪。然宮省事秘,臣備位宰相,是時略知之,而不得其詳。殊之不審,理容有之,然方章獻(劉太后)臨御,若明言先後實生聖躬,事得安否。”
呂夷簡給晏殊辯護,我們都是外臣,好多事都是道聽途說,不明白具體情況,不敢亂寫。再說了當時劉太后執政,晏殊如果寫了李宸妃生了您,讓他怎麼活啊。咱也不敢問,咱也不敢說啊。
仁宗雖然心中釋然,但仍餘怒未消,將晏殊罷知亳州,後徙陳州。五年之後,晏殊始被召還。
晏殊很快又與歐陽修交惡,時任諫官的歐陽修好基友蔡襄上表彈劾晏殊:“宸妃生聖躬為天下主,而殊嘗被詔志宸妃墓,沒而不言”。舊事重提,宋仁宗正在重用歐陽修,早看晏殊不順眼,於是再次將晏殊逐出朝堂,令他出知潁州。人過中年的晏殊黯然離京,先知潁州,再徙陳州、又徙許州,六十歲時再知永興軍(陝西西安),在晚年時從終點又回到起點,徙河南府,兼西京留守。
對於晏殊的貶謫,史家替他鳴不平道:“然殊以章獻太后方臨朝,故志不敢斥言,時以謂非殊罪。”
晏殊晚年對此事諱莫如深,作詞一首,道出了人生的孤獨與無奈: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別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無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回覆列表
晏殊歷經宋真宗、宋仁宗兩朝,受到了兩任皇帝同樣的賞識,這是難能可貴的。
晏殊有禮數。宋史有記載,宋真宗對晏殊十分看好,遇到棘手的問題就會寫小紙條派人送給晏殊進行諮詢,晏殊每次都當著來人的面寫好回答,然後將答奏和真宗的小紙條交給來人一併帶回。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皇帝第二天所說的高論都是皇帝自己想的,絕對不是別人寫的!
晏殊有堅持。仁宗還是太子的時候,晏殊和另一個姓蔡的神童一起陪讀,當年太子年幼頑皮,晏殊經常規勸,小蔡卻事事順從,甚至於小蔡會伏倒在地給太子做跨門檻的墊腳石。後來仁宗當皇帝了,雖然念小蔡的好卻覺得人品不高只讓他去當地方官,反而對晏殊高看一眼加以重用。
晏殊有能力。仁宗時,西夏崛起叛亂叢生,晏殊時任宰相兼樞密使,建議仁宗罷監軍,不要以陣圖授諸將,使得諸將對敵時能審時度勢、隨機應變。這些建議都找準了北宋軍事不行的痛點和根本,在被仁宗採納迅速推行,取得很好的效果,終於使元昊俯首聽命。
晏殊有眼光。他樂於獎掖人才,當世名士中范仲淹、孔道輔、歐陽修等皆出其門,又能識富弼於寒素之中,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大家津津樂道的“慶曆新政”就發生在晏殊執政時,做了許多有利於國計民生的大事,實際上是由晏殊總領其事的。
任地方官時,晏殊曾大辦學校,培養人才,特別是在做應天府知府時,選范仲淹來主導應天書院的改革,使得書院質量提升甚多,歐陽修說"自五代以來,天下學廢,興自公始",並非虛譽。
步入仕途之後的晏殊,不論在什麼崗位上都本著平常心、做好了本職工作,做到不惹事、不怕事,若有事、能平事!這才是“太平宰相”的真正實力,不是無所事事,而是把事情都做好了!
富貴作詞結成珠玉
晏殊的一生堪稱一順百順,沒有幾起幾落的波折,沒有遭遇大的劫難和歷史陣痛,他的一生幾乎全都在京城,僅有的兩次所謂貶官也距離京城不足500裡。
就這樣,冠冕顯赫威風的晏殊寫下的詞章傲然不俗,就像葉嘉瑩先生說的那樣:晏殊詞作寫富貴而不鄙俗 寫豔情而不纖佻。
宋朝厚養文人為世代之最,晏殊生在太平年景,儘管他天性清儉、沒有食必珍饈的需求,卻也深陷歌舞昇平的溫柔陷阱。所以他的詞風裡滿是富貴的氣息。
他的詞集《珠玉詞》:因為他一朝宰相的超然身份,使得詞句裡幾乎全都盪漾著格外淡雅的氣息,那是一種高階的富貴氣象。
曾經寇準炫富的“老覺腰金重,慵便枕玉涼”深的時人誇讚,將其當做吟詠富貴的典範。晏殊卻說這不過是暴發戶的窮富貴,真正的富貴是白居易的“笙歌歸院落,燈火下樓臺”,連宴席散場都有如此排場如此恢弘之氣。
他最有富貴氣息的詩句來自一首七律《無題》“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不著一言寫金玉錦繡,卻滿滿都是富貴氣象。
他的名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最初是在一首詩《示張寺丞、王校勘》中,後來直接用在《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中: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詩雖在前卻沒有多少人記得,詞卻成為了經典!這就是晏殊成為依聲家初祖的道理所在!
正是晏殊的富貴氣象、他的端著架子作詞,才讓詞不斷走向雅化,獲得了生命的長青。往往越接地氣的作品在當時流傳甚廣,卻壽命極短;長青的藝術題材的唐詩、宋詞莫不是因為高雅而長存的。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晏殊當時也是有缺點的,他最大的缺點就是容易脾氣暴躁,話說他兩度貶官都與之相關!
第一次貶官是因為他頂撞了掌權的劉太后,必然也是有一種出言不遜的可能,更有意思的是:他貶官出京城,許多朋友來送他,其中一個歌女唱了一句“千里傷行客”就把他惹毛了,憤然將歌女趕走“我從來沒有離京師到過500裡以外的地方當官,哪來什麼一千里!”
第二次被貶更是直接因為暴脾氣。他最為宰相隨同皇帝在玉清宮,要去應宮時發現僕人沒有給他隨身帶笏板(這是宋朝官員上朝的標配),等僕人慌忙送來時他直接一巴掌打掉了幾顆牙齒。後來被彈劾罷免了宰相之職,理由就是脾氣暴躁不堪做百官的榜樣。
晏殊的詞最適合煙雨江南的氣息,在迴廊石階上一邊品茶、一邊精讀,直道“時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