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思想人間

    所謂文化,乃是“文而化之”的意思。人類社會進化到一定層次,便有哲學,文學,藝術,法律等精神產物,但總而言之,可稱作“文”,因為皆以語言文字承載。古人又說“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那是收集整理所有精神產物,以此教化百姓,治國理政。

  • 2 # 器學堂

    文字精神意識具現化的特殊符號圖示。有共識性,共通性,共容性,傳遞性,傳播性等。文化就是透過文字的反推領悟先賢的精神意識。精神意識向二維圖示轉換中,是降維轉化,所以會有資訊缺失,不全,不準確。只有反推才能找回先賢要表達的意思。

  • 3 # 黃小韓

    文化是天地萬物,包括人的資訊,產生的融匯滲透的過程。

    文化是一個非常廣義的概念,給它下一個嚴格和精確的,定義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不少哲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歷史學家,語言學家……一直努力試圖從各自學科的角度來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為止仍沒有獲得一個公認的令人滿意的定義。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產物,同時是一種歷史的現象,是歷史的沉積物。確切地說,文化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遊離在物質之外的。能被傳承的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是人類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

  • 4 # 曉路journey

    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對自己,對他人,對環境的做法。

    這種生活方式和做法,摸不著,但能讓大家看得見。它是自己所在的地域和家族,受特定的地理、歷史、經濟和政治條件影響,世代所累積的信念和生活習慣。

    願意遵循和執行這些共同的信念和生活習慣,並有意識地進行層層傳遞,代代相傳的人,應該就是有文化的。

  • 5 # 隴緣情深

    首先要知道什麼是文化?

    文化,是一種成為習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終成果,是集體人格。

    有文化,要有定義中講的內容。

    比如尊老愛友,良好的公德,正直,善良,等品德。這些都是有文化的表現。文化表現在行動上,光知道不行,重在實踐上。透過行動最終成為一種習慣,一種生活方式,成為一種追求和信仰。常講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五講四美等,如果一個公民具備了這些行為,那一定是個有文化的人。

  • 6 # 對對迷

    我覺得所謂有文化,就是指一個人或法人,一個民族,他們日常的生產生活等社會活動等,′都能按照自己所在的群體中,長期積累,傳承下來的知識經驗、風俗習慣、思維方式、行為規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等要求來規範自己的生活行為和語言等。

    一個有文化的人在社會活動中多表現為有氣質內涵,有知識學問,舉止斯文而落落大方,說話得體,對人包容,做事顯得寬厚仁德有信譽,因而具有良好的社會形象。

    我也講不好。到此致謝!

  • 7 # 關叔聊人文

    我們曾經的誤解:有文化就是學歷高,讀書多,文理厚。但這就是有文化嗎?這些都太教條化了,太侷限性了。

    我們所說誰誰是個文化人,不一定文史哲法樣樣精通,也不一定工理農醫門門涉獵,而是從其外化於知識,內化於涵養來說的。

    很難定義什麼是文化,就像很難定義什麼是人,而文化正是人文化成的縮寫。且出自易經:“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天下”。

    無論是在民間,還是在廳堂,精神付諸於物,思想付諸於事,情懷付諸於人,有所藏,有所知,有所為,有所獲,所謂有文化。

  • 8 # 金秀雲

    文化就是包括很多內函的,初時是文化水平,其實有教養和各種知識,天地文理和古代文化,大雅之堂,中國文化古代文言文,就是用之乎者也,現代文化大多書法小說評書和現代京劇,二人轉地方戲,電影和戲劇,都屬於文化,幾千年以來從宋代開始就有詩歌和小說,到了唐代更加進步了,出現了許多的文人,李白,杜莆,和張九齡,孟浩然,王維,蘇軾等,給中國文化帶來了進步,新中國出現了魯迅,和巴金,老舍,張愛玲,朱自清,沈叢文,海子,顧城,等等作家給中國文化增添了色彩。毛澤東主席的詩歌最大氣,高瞻遠矚,朝氣蓬勃,他的著作名揚天下,中國文化也是一盞明燈照亮世界。

  • 9 # 悟道與菩提

    你好,我談一談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有問題隨時交流。

    首先從“文化”這兩個字的字面看,文指文字,化是轉化的意思,所以文化這個詞,直觀的理解就是把人類生產生活實踐過程中產生的對事物的認識和總結,轉化成文字語言或者符號語言等形式,從而使得對事物的認識得以記錄、留存和傳遞。這也許是對“文化”這個詞的一種樸素的理解。

    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一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歷史程序。從古人類到現代人類發展過程中,人類發明了符號和文字,從而使人類發展得以由原始文明向現代文明不斷演進。

    世界上有很多種語言和文字,都是人類文明發展進化的結晶。中國的文字演化大概從圖形文字、結繩符號開始,逐步產生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多種文字形式。大量古代文獻留存至今,記錄下人類文明發展的輝煌程序。

    現代社會,人們從兒童開始一直到成年,甚至到老年始終都在進行學習。人類的智慧、技能都是在學習和實踐總結中獲得。現代人的文化水平普遍高於古人,這正是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的基礎。

    文化是文明的象徵,大到認識世界,認識規律,小到日常生活、待人接物,都有人類總結出的文化智慧結晶。

    一個社會有一個社會的整體文化特徵,一個團體也會有一個團體的獨特文化特徵,一個人透過不斷學習和實踐,也會呈現出一個人獨特的文化氣質和修養。

    從文化範疇遵從順序的特點來看,大的範疇會包含小的範疇,小的範疇在遵循大的範疇的同時,也在不斷影響著大的範疇的特性文化。

    總之,文化是人類發展中,形成的獨特能力,是人類進步的基石。文化的底蘊會決定整個人類、不同國家、不同團體、不同家庭乃至不同個人的發展和進步。

  • 10 # 文化新思維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遲向孔子詢問怎樣種莊稼,孔子說:“我不如老農民。”樊遲又詢問怎樣種蔬菜。孔子說:“我不如老菜農。”

    這段話中,孔子原意是在懟樊遲,說這些執政者不能盡到自己的職責,落得要親自學習種莊稼的地步。事實上,論種莊稼,種菜,大教育家孔子的確不如農民,可以說,孔子在種田這一領域不如農民有文化。

    所以,文化並不限於學歷高。只能說學歷高,知識多,文化程度可能高。

    事實上,文化的定義很廣,只要跟人有關的所有自然的、非自然的,物質的、精神的都叫文化。

    沒有哪個人沒有文化。

    文化是多樣的,有地域性,有維度,有層次。

    比如小城市的人可能不如大城市的人有文化,因為大城市的人接觸多元文化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上海人與北京人相比,上海人可能在商業方面更有文化,而北京人政治方面更有文化。

    每個領域都有每個領域的專長,手工藝者也有自己的文化。畫家在數學方面就不一定比數學家有文化,數字家在繪畫方面不一定比畫家有文化,管理者有管理文化,飲食有飲食文化,小野二郎專注於壽司幾十年,他有沒有文化?

    衡量一個人有沒有文化,並不是說他擁有多少知識,論儲存知識,誰都比不過計算機。

    有沒有文化,還是在於對知識的運用程度,運用程度越高,文化越高。

  • 11 # 玉見沈華

    文化是非常具有廣泛和具有人文意味的概念,簡單的來說,文化就是地區人類生活要素的形態統稱,即衣食住行文等。給文化下一個準確或者精確的定義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對待文化這個解讀的概念,人類也一直眾說不一。

    梁曉聲先生有一句很經典的話,我認為對文化是一個非常好的概括,他說文化就是4句話可以表達:

    第一是根植於內心的修養,

    第二無需提醒的自覺,

    第三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

    第四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所以說,文化就是一種觀念和習慣,那麼這種觀念形成了習慣之後,透過規律和準則來形成大家都願意遵守和堅持的標準。

  • 12 # 宛禺閣

    文而化之,見人化人,見鬼化鬼,見仙化仙,文化是無我利他的,紋,紋也,真實的呈現人,鬼,仙在大宇宙裡執行的軌跡,如同一個個小星球隨著時空變遷,不斷剝離附著的塵埃,隨空化解,留下時代的刻痕和滄桑的年輪,印證出的光陰的痕跡……日久了,積澱的特徵,可傳承性的基因密碼,就是文明!如同四大文明古國,僅留下古中國一樣,古中國文明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華濃縮成的中國DNA,是經得起宇宙能量裂變考驗的暗湧著民族血脈的世代相傳的生命體資訊資料鏈,能量秘籍!

    文,紋,明晰,人匕合體,善假於物的時代利器打琢而成的智慧成果,世代發展傳續,這就是文化的文明化,也正是能夠承載起萬物為一體的內在基因密碼!

  • 13 # 有無皆緣

    有文化,不是說文史哲法樣樣精通,也不一定工理農醫門門涉獵,而是從術業有專攻而言的,其外化於知識,內化於涵養來。

  • 14 # 雄輝文化

    經常聽到有人誇獎對某一事物的見解有條理的闡述,或者看待問題公正、公平的評判就會被人誇獎說“有文化”,我個人對有文化的見解如下:

    一、知識分子有文化,他們在科學學術上有傑出貢獻的藝術家、教授、作家等,他們都受過高等教育,行為舉止優雅、有內涵,有藝術品味,擁有良好的學識和談吐。

    二、有文化不是什麼都要別人來提醒、督促。文化就是根植於內心的修養,並非看一個人的學歷有多高,有學歷的人不一定有文化,而沒學歷的人不一定沒文化。

    三、有文化是無需提醒的自覺,有文化就是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所以個人認為有文化就是說話時會察言觀色,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不能胡言亂語,逞一時說話痛快,對別人造成傷害或招人誤解,如果發現說錯話了,應該及時改正或者道歉。

  • 15 # 使用者8379886181024

    “有文化“人士就是中國人自古祟尚的有優雅氣質的人士!與“武化”人士相反,與“文藝界”人士也有質的區別![摳鼻][摳鼻]

  • 16 # 世企會企業家聯盟

    什麼是文化

      “文化”一詞是從拉丁文Culture演化而來的,含有耕種、居住、練習、留心或注意、敬神等多種涵義。文化實際上主要包含器物、制度和觀念三個方面,具體包括語言、文字、習俗、思想、國力等,客觀的說文化就是社會價值系統的總和。

      19世紀中葉,一些新的人文學科如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等在西方興起,文化的概念也隨之發生變化,開始具有現代意義。最早把文化作為具有現代涵義的專用術語使用的是英國的“人類學之父”泰勒(E.B.Taylor),他在1871年發表的《原始文化》一書中,把文化定義為“一個複雜的總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類在社會里所有一切的能力與習慣”。當時的法國的一位啟蒙思想家則把文化解釋為“一種教養,指透過教育能夠獲得良好的教養,以及文學、藝術和科學方面的修養。”

      文化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是指“以文教化”和“以文化成”的總稱,從字面意思上理解,文化應是一個動詞,無論是“化成”還是“教化”都體現了一個行為過程。“文”是說以什麼來“化”之,以什麼“化成”,文是指道德、哲學思想、藝術等,引伸到企業文化中就是企業所倡導的企業精神。

      羅賓斯則把民族文化定義為一國全體或絕大多數居民共有的價值觀,它形成一個民族的行為以及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文化的特徵

      文化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徵:

      1、精神性。這是文化最基本的特徵。所謂精神性是指文化必須是與人類的精神活動有關的,與人類精神活動無關的物質就不能稱之為文化,如山河湖泊、天體執行就不屬於文化範疇。

      2、社會性。文化具有強烈的社會性,它是人與人之間按一定的規律結成社會關係的產物,是人與人在聯絡的過程中產生的,是在共同認識、共同生產、互相評價、互相承認中產生的。沒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不會有文化。

      3、集合性。這是指文化必須是在一定時期、一定範圍內的許多人共同的精神活動、精神行為或它們的物化產品。它是由無數的個體組成的集合,任何個人都無法構成文化。

      4、獨特性。文化是構成一個民族、一個組織或一個群體的基本因素。這些民族、組織、群體的差異性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因此文化帶有獨特性,不可能有兩個完全相同的文化存在於兩個民族或組織和群體中。

      5、一致性。這是指在一個民族、一個組織或一個群體中,文化有著相對一致的內容,即共同的精神活動、精神性行為和共同的精神物化產品。這種一定時期一定範圍內的相對一致性是構成一種文化的基礎。正是有了這種一致性,各種文化才有了他們各自的內涵。

  • 17 # 乾利永亨

    想要有文化之前,首先要弄明白什麼是"文化"。

    "文化"是"人文化成"的縮寫,"文化"的本義就是"以文教化",指對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修養,行為的準則,處事的方式,是屬於"形而上"的範疇。

    在中國古代,""作為指導社會行為的準則,但隨著時間的流變和人們思想的不斷變化,"文化"逐漸變成一個內涵豐富,外延寬廣的多維概念,成為了眾多學科探索、闡發、爭鳴的物件。

    "文"與"化"並聯使用,最早出於巜周易》:“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同時也是一種歷史現象,是人類社會與歷史的積澱物,能夠被傳承的國家或民族的歷史。

    而中華文化五千年來經久不衰,這是每一箇中國人都引以為傲的。

    現今國人將讀了多少書就說有多少文化,戴一副眼鏡也成了有文化的象徵,這就很有意思了。

    "文化"的核心問題是"",既然人創造了文化,但如果不受約束於文化,難道可以稱之為有"文化"嗎?

    一個成天談孝順的人,回家卻對老人大呼小叫,就算他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能說他有文化嗎?

    這只是"偽文化"!

    真正的有文化是內在的人文修養匯出有美、善、德之美行,同時影響他人也遵循""的教導而"化"之。

  • 18 # wanxiqingyang2020

    據說“文化”一詞的定義多達幾百種,我傾向於認為文化是一種思維方式,同時也是人類精神世界的符號化表達,帶有傳承的顯著特徵。

  • 19 # 創美麗達

    文化就是整個民族的性格

     

    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孕育出華夏兒女勤勞智慧,相容幷包、自強不息的性格。

    中華民族的強大本質不是“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的漢唐雄風,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家國文化。

    這種文化深深的影響著每一箇中華兒女。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從沒讀過一天書的農民大爺,到讀萬卷書的愛國人士,到芸芸眾生,但凡是中華兒女或者海外遊子,“仁、義、禮、智、信”都或多或少給他們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舍小家顧大家

    這是在這次疫情中義無反顧,逆流而上的醫護人員最好的寫照。

  • 20 # 武當掌教洪洗象

    經常聽說“沒文化,真可怕......”

    那麼這裡所說的文化指的是什麼呢?是學歷嗎?當然不是,有學歷不代表就有文化;是閱歷嗎?也不是,因為閱歷豐富的人,未必就有文化,只不過是他經歷的世事比較多.......

    那麼什麼才叫做有文化呢?

    還是著名作家梁曉聲總結的比較好,它說所謂的文化就是指:植根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這些怎麼理解呢?

    先看一下作家梁曉聲的經歷,有一次梁曉聲在法國,他跟兩個老作家一同坐車到郊區。那天颳著風,不時有雨滴飄落。前面有一輛旅行車,車上坐著兩個漂亮的法國女孩,不停地從後窗看他們的車。前車車輪碾起的塵土撲向他們的車窗,加上雨滴,車窗被弄得很髒。他們的車想超過,但路很窄。他問司機:“能超嗎?”司機說:“在這樣的路上超車是不禮貌的。”正說著,前面的車停了下來,下來一位先生,先對後車的司機說了點什麼,然後讓自己的車靠邊,讓他們先過。

    梁曉聲問司機:“他剛才跟你說什麼了?”司機轉述了那位先生的話:“一路上,我們的車始終在前面,這不公平!車上還有我的兩個女兒,我不能讓她們感覺這是理所當然的。”梁曉聲說,這句話讓他羞愧了好幾天。

    這要是發生在中國,後車的喇叭聲早就響個不停了,因為肯定會嫌前車開車太慢,一定要伺機超車。要不然就不會有那麼多的路怒了,當然並不是在中國每個人都會這樣,只是久而久之已經養成的一種習慣了。 我們都普遍認為你的車在前面那麼慢,又擋住路了,我打喇叭是提醒你讓路,當然如果實在是路太窄讓不了也沒有辦法,只是有時候偏偏路能讓兩車並行,只是車子非得走到路中間,打了喇叭還是不肯靠邊讓,所以呢後車就會很惱火。

    我想這就是一個是否有文化的表現,這是屬於一種內心的修養,前車沒有替別人著想,更加沒有提醒的自覺,最主要是提醒了以後還是沒有自覺。所以有沒有文化可以在很多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現出來,比如:文化不與財富的多少成正比,你看有些開著豪車的人,感覺自己很有優越感,在路上還是比較囂張,當然只是個別; 文化不與受教育的程度成正比,有些甚至受了碩士、博士的教育,從名牌大學出來的,但是個別的行為卻毫無素質......,所以文化的程度,只能說他只是受到了這個等級的教育,但並沒有植根於內心的修養.......

    “人文”就是一種植根於內心的素養,以承認約束為前提的自由,一種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的善良。它就是關乎公平、正義,就在我們日常的生活,就在人和人的關係中。

    你可能會說,怎麼老說國外的好,難道我們中國人就不好了嗎?當然不是!

    我們中國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文化底蘊根深蒂固,比如說包容博大的精神,中國文化從一開始,就在不斷地包容並融合外來文化。今天的中華民族是56個民族的融合,也是中國文化開放相容的一個具體表現。

    比如天下大同的精神。“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表現的都是中華民族重視天下的和諧和相互友愛而非互相的對抗或欺凌弱小。

    比如說中庸的精神。中庸不是當好好先生,而是一種為人處事上的恰到好處,是一種“黃金分割”的大智慧。

    中國文化中還有很多優秀的精神,這些真的是根植在我們國人中的,從國人的為人處事就能體現出來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有記在心裡的戀愛嗎?有何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