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螞蟻傳統文化
-
2 # 史憶錄
曹操攻打袁紹,荀彧鎮守後方。
為什麼是荀彧呢?
1.他是當時曹操賬下的第一謀臣,攻打袁紹他也有出謀劃策。讓荀彧鎮守,肯定是曹操首要人選。
2.曹操以平叛賊之名攻打袁紹,名正言順。荀彧一心是想維護漢室,曹操也是藉此之名來讓荀彧更加忠誠。荀彧的忠誠和謀略,當然是鎮守後方最佳人選。
3.曹操為防止攻打袁紹時,其他人來攻打他老巢,安排荀彧鎮守也是為了給其他人一個警示,當時世人皆知荀彧謀略,且不敢輕舉妄動。
-
3 # 當代曹植
當時鎮守後方的是荀彧荀文若,也是曹操陣營中,最合適的人選。
荀彧,早年就被稱為“王佐之才”,國士無雙,天下大亂之際,荀彧跟隨宗族避難冀州。初投袁紹,被袁紹奉為上賓,但是荀彧認為袁紹不能成大事,於是脫離袁紹投靠曹操,荀彧最終官至侍中,守尚書令。
荀彧設計保全兗州三城,拒袁紹於官渡,為曹操統一北方做出重大貢獻。曹操亦對荀彧言聽計從,稱讚其為“吾之子房”。荀彧為曹操提供後勤保障工作,使曹操得以在前方安心作戰,並舉薦大批優秀人才。但是,當曹操要稱魏國公、加封九錫之時,荀彧提出反對,因此與曹操漸行漸遠,最終憂慮而死。
漢室名存實亡,那隻好以死明志,荀彧顯然是忠於漢室而不是忠於曹操的,他選擇了以死明志。
綜上,荀彧能力出眾,可惜不識時務,英才殞落。曹操以匡扶漢室為名,籠絡了大量精英為其服務,團結了多數人,因此,得以迅速壯大。
-
4 # 雲子落
沒有荀彧,不可能有曹操官渡勝利!沒有荀彧,曹操崛起,將被推遲,或者夭折!曹操征伐生涯,分為兩個階段:赤壁之戰前,氣勢如虹,統一在即;赤壁之戰後,勝敗交替,停滯不前!而這兩個階段的分水嶺,就是荀彧與曹操的分裂!
一、官渡之戰的定海神針
荀彧認為曹操是個值得扶持的英雄,便願意在其患難之刻,與之勠力同心!官渡開戰,曹操僅靠屢遭戰亂的豫州、徐州及兗州三個窮地,維持戰爭開支!窮到什麼地步呢,董卓西涼軍,跑到豫州搶劫一番,感覺車馬費都賺不回來,便不願再來!徐州被曹操幾度屠城,搞得人煙稀少,野狗都無力奔跑!兗州更是蝗災劫後,活著的人最大希望是往河北逃荒!
荀彧上午殫精竭慮嚴防玉帶詔派的搗亂,下午精打細算為曹軍籌糧,晚上還要研究戰局,充當心理諮詢師,適時給曹操的精神上點激素,讓他保持亢奮!最困難時刻,曹操決心撤退,上山打游擊,荀彧寫信告訴他,這是黎明前的黑暗,勝利就在前頭!提醒曹操,改變戰術,以奇制正!不能正面與對方打消耗戰!
由於曹操陣營中,許多軍政要員都是荀彧推薦的,我相信,荀彧同時也會給更多的軍政要員寫信,做政治思想工作,確保隊伍穩定。為取得官渡勝利,荀彧不僅確保後方鞏固,挫敗衣帶詔謀反;竭力供應軍需糧草,至少在火燒烏巢前,尚存半月餘糧;最重要的貢獻是維持全軍士氣高昂,戰力旺盛!說荀彧是官渡之戰的定海神針,並不過分!
二、荀彧為何與曹操分道揚鑣
由於太過放心,官渡後,曹操熱衷於征戰,更放心荀彧鎮後,兩人之間的溝通交流,越來越簡,越來越少!尤其是曹操身邊新的謀士郭嘉、董昭、許攸、程昱、賈詡等崛起,很多人有才但是品行復雜,這使得荀彧在曹操眼裡的分量與作用,逐漸被稀釋!先是將軍事從荀彧手中轉給荀攸,再轉給郭嘉手中!再就是,將利用幕府與朝廷的分制,將許多行政實權轉到董昭、華歆、陳群等手中!
心理學上有個定律叫泡菜效應!同樣的蔬菜在不同的水中浸泡一段時間後,將它們分開煮,其味道是不一樣的。也是華人常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在曹操日漸日淡的態度催化下,荀彧因與漢獻帝的朝夕相處,越來越被漢獻帝的才能與人品所傾倒!幹了十六年的尚書令,荀彧漸漸淡化了自己是曹操的尚書令,而漢朝尚書令的色彩不知不覺復甦,這也導致了後期的荀彧儼然成為維護漢獻帝利益的最大保皇派! 三、荀彧是怎麼死的
說荀彧忠漢,實是最大謊言!他追隨曹操,建議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嚴懲衣帶詔反叛,無不效忠曹操,眼裡哪有漢獻帝!荀彧如果忠漢,那麼他該倒向衣帶詔一派,幾分鐘就可置曹操死在官渡!荀彧只能說是忠臣,但是隻是在曹操與劉協間區別。
工作原因,與曹操漸漸疏遠,與漢獻帝交往過密,荀彧發覺漢獻帝竟然是個仁慈賢明,天賦極高的天子,甚至比起梟雄曹操,更有可能成為一代明君,造福天下!這時,心憂天下的荀彧,目睹大漢子民的苦難,心理傾向開始偏離!加之曹操許多漠視人情的做法,逼得荀彧開始“倔強”起來!
荀彧拒絕為曹操恢復九州制、進爵國公、加封九錫等事項背書,將此類事情擱置在中書檯,不予上報!最後董昭、華歆、陳群等在百官大會上倡議,高票透過,荀彧看了一眼漢獻帝,便不置可否,宣佈散會,罷官在家。
曹操傳令,由華歆任中書令,調荀彧到軍中參謀軍事!宣佈完,夏侯惇親自護送荀彧至譙縣曹操行營!此時曹操對外宣佈,荀彧生病,暫在亳州養病。
三個月後,曹操派人送來一個食盒,裡面並非外界傳說是空的。那裡面沾著三粒小白丸,後來全到了荀彧的肚子裡了!這三個月間,如果荀彧給曹操寫信求生,曹操就打算放過荀彧的性命,畢竟整個曹營,荀彧提攜的軍政人員相當龐大,甚至可以說是根基!後來曹軍再無當初的銳氣,跟荀彧死後曹軍隊根基動搖有關!
三個月禁閉,荀彧絲毫無悔,曹操痛下殺手!荀彧貼心要跟漢獻帝,那個能量爆發起來,要比董承、伏完、耿紀、魏諷等人高上千百倍。曹操對待文官,與武將的態度決然不同!不為我用,必為我殺!
如果說,殺害荀彧是曹操的迫不得已,那麼曹操從此失去朝氣,只能算是命中註定,怨不得別人了!袁紹棄用沮授等起家謀士班底,落得個身敗名裂,家破人亡;曹操根除起家謀士荀彧等潁川派,導致勢如破竹的曹氏崛起,在赤壁栽了個的大跟頭,從此落得與劉備、孫權平起平坐!兩者原因,均在於早期創業的承諾,被老闆隨意摒棄,隊伍心散了!大家不在意為誰打天下了,瓜分眼前利益,才是根本!
-
5 # 史客不輕鬆
官渡之戰,是曹操與袁紹爭奪北方霸權的關鍵一戰。曹操親率精銳奔赴前線,留守許昌大本營的是誰呢?荀彧荀文若,沒錯,就是他,在曹操的眼裡,除了荀彧他都不會放心,也只有荀彧能有如此才幹守好許昌。荀彧對於曹操來說,真的太重要了。他一生對曹操有三大貢獻。第一,鎮守後方。荀彧很有“王佐之才”,按道理來說理應隨軍,才能發揮出其最大的特長。其時恰恰相反,荀彧很少隨軍出征,而是“居中持重”,曹操雖然在外征戰,但軍國之事都由荀彧排程籌劃,還有糧草兵械等戰略物資基本上都是靠荀彧來籌劃。古時候打仗,打的就是錢糧和兵源。而曹操恰恰在這方面表現的異常出色,糧草不盡,兵源充足,這裡面全是荀彧的功勞。所以曹操說荀彧:“這是我的子房啊!官渡之戰,就是其中代表之一。第二,舉薦人才。這個無論在何朝何代,人才都是第一位的。三國時期,曹操手下猛將如雲,謀臣更是比比皆是,各種人才應有盡有,所以曹操才能統一北方,雄霸天下。這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因為擁有了荀彧。荀彧起先舉薦的戲志才在曹操早期有多重要,大家都知道。後來戲志才死後又舉薦了荀攸,郭嘉,陳群、杜畿、司馬懿等人,都是當時名士,個個都是謀士中的精英。這些大賢們在加上曹操自己的雄才大略以及宗親家族的核心武將,順理成章的成就了一統北方的輝煌霸業。第三,眼光長遠。“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是荀彧率先提出來的。這在古時候,是何等的戰略眼光啊!在官渡之戰,由於曹操與袁紹實力差別太大,曹操已經怯戰,故有退兵之意。關鍵時刻是荀彧力勸曹操不可動搖,堅守陣地,伺機而動,一定能大破袁軍。曹操聽聞信心大增,最後終於等來了時機,大敗袁紹七十萬大軍。荀彧作為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詳細規劃,並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還曾多次修正曹操的錯誤戰略方針,深得曹操的讚賞和信任,其中“深根固本以制天下”“挾天子以令諸侯”等治國良策更是曹操能統一北方的政治基礎,曹操一干謀士中,荀彧當之無愧數第一。後來荀彧因與曹操對大漢王室的看法有了分歧,與曹操漸生裂痕,最後憂鬱而終,享年50歲。
-
6 # 歷史吃瓜客
非常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我覺得關於這個問題一是需要分謀士和武將兩個方面看,二是,後方也不僅僅是許昌,儘管呂布、袁術已死,劉備逃跑了,張繡歸降了,但是還有西北的馬騰、韓遂和袁紹外甥高幹。另外,有兩位謀士此時還做了武將來用,個別武將有的還前方、後方來回跑。
先說謀士方面,荀攸、郭嘉都在前線,自不必說。賈詡力勸張繡棄袁降曹,兩人都直接到了官渡前線。
行政主官——荀彧荀彧不僅自身智謀出眾,並且心胸寬廣,為曹操推薦了侄子荀攸、程昱、郭嘉的等一批人才,所以他是幕僚首席。自從曹操迎奉天子遷都許昌以後,他就再沒隨軍出征,留守後方。他的職務是漢侍中、尚書令,曹操外出征伐時,主持後方一切行政工作,籌措糧草,也就是說代行丞相事。
敵後根據地——程昱此時程昱即是謀士,也可以看作是武將,當時他駐守鄄城,手裡只有七百人。曹操打算增兵兩千,他不要。程昱解釋說:兵少,袁紹瞧不上;兵多,肯定來打,兩千和七百一樣守不住。果然袁紹覺得鄄城不夠塞牙縫的沒有打,這樣鄄城完全成了敵後根據地。
然後,我們看看主持或者參與後方工作的將領有哪些。
大本營軍事主官——夏侯惇曹操剿滅呂布以後,封夏侯惇陳留、濟陰太守,袁紹陳兵官渡,轉為河南尹。大軍北上,夏侯惇被留為“後拒”,成為後方軍事主官。一是主戰場官渡之戰勝利了,二是其他方面也沒什麼大事兒,夏侯惇工作也就僅限於負責許昌的穩定和督運糧草。所以,看熱鬧的話,他的戲份不多,但是論功行賞的話功勞最大,官渡後提升為伏波將軍。其實,夏侯惇在世的時候,一直是曹魏集團最高軍銜。
前線轉後防——曹仁關羽斬顏良誅文丑以後,袁紹派劉備帶著小股兵馬到許昌南邊的汝南地區聯絡劉闢、龔都等,騷擾曹軍後方。此時本來在前線的曹仁主動請纓前去剿滅,滅了劉闢以後,劉備難逃荊州,旋即又回到前線。
西北重防——鍾繇鍾繇是另外一個謀士兼武將的人,前面說了除了許昌最大的後方就是西北地區。鍾繇到了長安不僅穩住了馬韓二部,還給官渡前方支援了兩千匹軍馬。後來又聯合、指揮他們打敗了二次反叛的高幹。當時他本人的外甥郭援正是高幹的部下第一大將,也被他滅了。
綜上所述,官渡之戰後方大本營許昌文有荀彧、武有夏侯惇,西北是鍾繇。曹仁是塊磚哪裡用哪裡搬,在前後方機動了一下。另外,程昱還有那麼一個小小的敵後根據地也算後方。
-
7 # 太史春秋
曹操在官渡之戰時,留守後方的應該是荀彧。
卻說袁紹興兵,望官渡進發,夏侯惇發書告急。曹操起軍七萬,前往迎敵,留荀彧守許都。
這段話出自《三國演義》,不一定可信。不過在《三國志》裡面,雖然沒有正面的描述留守後方的是誰,但是從側面說明了留守後方的就是荀彧。如:時公(曹操)糧少,與荀彧書,議欲還許。
既然是給荀彧寫信,那就證明荀彧不在曹操身邊,肯定是在大本營。
曹操雖然還沒有達到“御駕親征”的高度,但作為一方霸主,自己親自領兵外出作戰,那麼大本營必然要交給一個德才兼備的人看守。從當時曹操的人才團隊來看,留守後方的必然是荀彧。
荀彧其人荀彧,字文若,潁川潁陰人。荀彧的祖父荀季和,在漢順帝、恆帝的時候就非常有名(知名當世)。荀彧的父親一共有兄弟八人,在當時號稱“八龍”。看來荀彧祖宗幾代都是響噹噹的人物。
荀彧年少的時候,南陽的何顒就說他是王佐之才。
當袁紹擊敗韓馥後,以上賓之禮接待荀彧,希望他成為自己的謀士。當時荀彧的弟弟以及老鄉辛評、郭圖等都在袁紹手下任職。但荀彧覺得袁紹不能成大事,再三思考之後,便決定追隨曹操。
曹操對荀彧的賞識曹操非常賞識荀彧的才能。太祖大悅曰:吾之子房也,以為司馬。這是曹操第一次見到荀彧時說的話。也就是說在曹操心目中,荀彧是張良一樣的人物,並且直接任命他為司馬。而實際上荀彧也是曹操智囊團的核心人物。
後來軍隊中很多大事他都會徵求荀彧的意見,幾乎達到了言聽計從的地步。太祖雖征伐在外,軍國事皆與彧籌焉。而官渡之戰便是典型的例子。
官渡之戰的時候,由於袁紹兵力強盛,而曹操兵力和糧草不足。曹操自己都搖擺不定,猶豫不決,沒有信心堅持下去。於是便寫信給荀彧,準備退軍。
荀彧在回信中,指出曹操與袁紹各自的利弊。鼓勵並支援曹操堅持與袁紹對抗,同時分析戰局,認為袁紹必敗。正是因為得到荀彧的肯定和支援,才堅定了曹操必勝的信心,最後戰勝了袁紹,成為了北方霸主。
大業未成身先死建安17年,董昭等人認為曹操應該進爵為國公,因此找荀彧徵求意見,但荀彧認為,曹操起兵是匡正朝廷、安定國家,所以應該對漢帝忠誠,保持退讓,不應該得到九錫的最高禮遇。
曹操聽說這件事以後,便對荀彧產生了不滿。
後來,朝廷征討孫權的時候,曹操以此為由,上表請派荀彧到譙縣慰勞軍隊。然後擅自將荀彧留在自己帳下,任命他為侍中、光祿大夫、參謀丞相軍事。
也就是說本來曹操和荀彧表面上都是漢朝廷的官員,但曹操的這一舉動不論是從表面上還是實質上,都將荀彧當做自己帳下的官員。從側面向荀彧表明,我曹操就是有不臣之心。
荀彧當然是個明白人,因此便憂傷鬱悶而去世了。
荀彧死後的第二年,曹操晉位為魏王。
其實荀彧追隨曹操,目的還是在於匡扶漢室,當他發現曹操和其他諸侯一樣懷有不臣之心的時候,他的內心是非常失望的,以至於憂傷鬱悶而死。
《三國演義》中有描寫曹操謀害荀彧的情節,但這畢竟是演繹故事,真相究竟是怎麼樣,我們也無法得知。不過,從曹操在荀彧死後才晉位魏王來看,曹操對荀彧還是有所顧慮的。從側面也反映出荀彧在曹操心目中的分量。
因此,官渡之戰時留守曹操後方的肯定是荀彧。
-
8 # 東漢末年100年
官渡之戰,曹操派荀彧鎮守許昌,以荀彧之才,這才保許昌無恙。當時西涼馬騰意欲襲擊許昌,多虧了荀彧,才使得馬騰遷延不進,最後只能退兵。
-
9 # 淨月暖陽
看了不少答友的回答,有兩類。一類是完全在說三國演義,可見演義是深入人心的。另一類把三國演義和三國志放一塊說,顯得很有些學問。不過答案基本上都集中在了荀彧身上,說荀彧代行丞相職權也好,如同蕭何為前方籌措糧草援兵也罷,總之貢獻巨大,是為曹操鎮守許昌大本營的人員。
這回答我認為基本不對,無論是以演義替歷史是不對的,還是以三國志的解讀理解,鎮守後方者並非荀彧,而是漢獻帝。
曹操是“奉天子以令不臣”,這是曹操的核心戰略。還有很多人讀歷史,是以知道答案去判被衷的,特別是對曹操,有了三國演義的傾向性誤導,更是把曹操的所有作為都定義成為子孫後面代漢篡位。這明顯是不對的,曹操一生並沒叛漢,始終是漢臣,這是事實。更何況曹操剛開始起兵討黃巾,一定是為匡復漢室,從接到獻帝安頓到許昌,被封丞相時,曹操也必是忠於漢室的,大目標當個權臣就不錯了。為什麼?諸侯環伺,曹操那時絕無董卓的實力,前有袁術稱帝舉國共討的先例,漢末權臣走馬燈似的換,能守住丞相位就不易,得四處征戰,這時怎敢做其它奢想?
荀彧與曹操的關係也很清楚,荀彧是漢臣而非曹操家臣門客,和曹操應是同事關係,為曹操提供糧草後勤保礙,也是為朝庭幹活。
漢朝庭雖然至獻帝時沒落,可明面上並沒什麼人敢真正的造反,只是一些有野心的諸侯會來搶,搶來是扯虎皮做大旗的,可並不是每個諸侯地方勢力都有這個政治眼光,袁紹的謀士也曾給他出過主意,那才是真正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可袁紹並沒有聽,自己勢力足夠大,為什麼要搞個皇帝在身邊讓自己貢著不自在?這就是袁紹和曹操政治上的差別,高下立判。
當官渡之戰爆發時,曹操已經清除了許昌周圍的一些諸侯,比如張繡、呂布等,離得近還有野心的,就只有徐州劉備了,所以曹操大軍去官渡前,閃擊了徐州,把劉備打得奪路而逃。江東孫權、荊州劉表、西涼馬超韓遂等都離得遠,何況這些人如果帶著兵馬來許昌,從大義上就是造反了,沒人敢輕意下這個決斷。曹操實際上是沒有後顧之憂的,憂的只是兵馬、糧草不如袁紹,打不過丟地盤事小,丟了漢獻帝和漢朝庭事就大了。
從這個意義上看,真正給曹操鎮守後方的是漢獻帝,不要看好象皇帝羸弱,幹不了什麼事,可獻帝在許昌,誰敢率部來犯?沒有人!
-
10 # 飛哥說史
沒有荀彧,不可能有曹操官渡勝利。沒有荀彧,曹操崛起,將被推遲,或者夭折。曹操征伐生涯,分為兩個階段:赤壁之戰前,氣勢如虹,統一在即;赤壁之戰後,勝敗交替,停滯不前。而這兩個階段的分水嶺,就是荀彧與曹操的分裂。一、官渡之戰的定海神針荀彧認為曹操是個值得扶持的英雄,便願意在其患難之刻,與之勠力同心。官渡開戰,曹操僅靠屢遭戰亂的豫州、徐州及兗州三個窮地,維持戰爭開支。窮到什麼地步呢,董卓西涼軍,跑到豫州搶劫一番,感覺車馬費都賺不回來,便不願再來。徐州被曹操幾度屠城,搞得人煙稀少,野狗都無力奔跑。兗州更是蝗災劫後,活著的人最大希望是往河北逃荒。
荀彧上午殫精竭慮嚴防玉帶詔派的搗亂,下午精打細算為曹軍籌糧,晚上還要研究戰局,充當心理諮詢師,適時給曹操的精神上點激素,讓他保持亢奮。最困難時刻,曹操決心撤退,上山打游擊,荀彧寫信告訴他,這是黎明前的黑暗,勝利就在前頭。提醒曹操,改變戰術,以奇制正。不能正面與對方打消耗戰。由於曹操陣營中,許多軍政要員都是荀彧推薦的,我相信,荀彧同時也會給更多的軍政要員寫信,做政治思想工作,確保隊伍穩定。為取得官渡勝利,荀彧不僅確保後方鞏固,挫敗衣帶詔謀反;竭力供應軍需糧草,至少在火燒烏巢前,尚存半月餘糧;最重要的貢獻是維持全軍士氣高昂,戰力旺盛。
說荀彧是官渡之戰的定海神針,並不過分。二、荀彧為何與曹操分道揚鑣由於太過放心,官渡後,曹操熱衷於征戰,更放心荀彧鎮後,兩人之間的溝通交流,越來越簡,越來越少。尤其是曹操身邊新的謀士郭嘉、董昭、許攸、程昱、賈詡等崛起,很多人有才但是品行復雜,這使得荀彧在曹操眼裡的分量與作用,逐漸被稀釋。先是將軍事從荀彧手中轉給荀攸,再轉給郭嘉手中。再就是,將利用幕府與朝廷的分制,將許多行政實權轉到董昭、華歆、陳群等手中。心理學上有個定律叫泡菜效應。同樣的蔬菜在不同的水中浸泡一段時間後,將它們分開煮,其味道是不一樣的。
也是華人常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曹操日漸日淡的態度催化下,荀彧因與漢獻帝的朝夕相處,越來越被漢獻帝的才能與人品所傾倒。幹了十六年的尚書令,荀彧漸漸淡化了自己是曹操的尚書令,而漢朝尚書令的色彩不知不覺復甦,這也導致了後期的荀彧儼然成為維護漢獻帝利益的最大保皇派。三、荀彧是怎麼死的說荀彧忠漢,實是最大謊言。他追隨曹操,建議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嚴懲衣帶詔反叛,無不效忠曹操,眼裡哪有漢獻帝。荀彧如果忠漢,那麼他該倒向衣帶詔一派,幾分鐘就可置曹操死在官渡。荀彧只能說是忠臣,但是隻是在曹操與劉協間區別。
工作原因,與曹操漸漸疏遠,與漢獻帝交往過密,荀彧發覺漢獻帝竟然是個仁慈賢明,天賦極高的天子,甚至比起梟雄曹操,更有可能成為一代明君,造福天下。這時,心憂天下的荀彧,目睹大漢子民的苦難,心理傾向開始偏離。加之曹操許多漠視人情的做法,逼得荀彧開始“倔強”起來。荀彧拒絕為曹操恢復九州制、進爵國公、加封九錫等事項背書,將此類事情擱置在中書檯,不予上報。最後董昭、華歆、陳群等在百官大會上倡議,高票透過,荀彧看了一眼漢獻帝,便不置可否,宣佈散會,罷官在家。曹操傳令,由華歆任中書令,調荀彧到軍中參謀軍事。宣佈完,夏侯惇親自護送荀彧至譙縣曹操行營。
此時曹操對外宣佈,荀彧生病,暫在亳州養病。三個月後,曹操派人送來一個食盒,裡面並非外界傳說是空的。那裡面沾著三粒小白丸,後來全到了荀彧的肚子裡了。這三個月間,如果荀彧給曹操寫信求生,曹操就打算放過荀彧的性命,畢竟整個曹營,荀彧提攜的軍政人員相當龐大,甚至可以說是根基。後來曹軍再無當初的銳氣,跟荀彧死後曹軍隊根基動搖有關。三個月禁閉,荀彧絲毫無悔,曹操痛下殺手。荀彧貼心要跟漢獻帝,那個能量爆發起來,要比董承、伏完、耿紀、魏諷等人高上千百倍。曹操對待文官,與武將的態度截然不同。不為我用,必為我殺。如果說,殺害荀彧是曹操的迫不得已,那麼曹操從此失去朝氣,只能算是命中註定,怨不得別人了。
袁紹棄用沮授等起家謀士班底,落得個身敗名裂,家破人亡;曹操根除起家謀士荀彧等潁川派,導致勢如破竹的曹氏崛起,在赤壁栽了個的大跟頭,從此落得與劉備、孫權平起平坐。兩者原因,均在於早期創業的承諾,被老闆隨意摒棄,隊伍心散了。大家不在意為誰打天下了,瓜分眼前利益,才是根本。
回覆列表
官渡之戰是決定三國曆史走向的一次重大戰役,在這次戰役中,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繼而擊潰袁軍主力,以巨大劣勢的兵力大破袁紹為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那麼官渡之戰中袁紹手下鎮守糧倉烏巢的大將是誰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看吧!
官渡之戰中袁紹手下鎮守烏巢的大將——淳于瓊
公元200年十月,袁曹兩軍正於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對峙,處於決戰的關鍵時刻。袁紹派大將淳于瓊率萬餘人護送軍糧,集中於袁軍大營後方40裡的烏巢。
謀士沮授建議,增派將軍蔣奇率一支軍隊,守護烏巢翼側,以防曹軍抄襲。謀士許攸提出,曹操兵少,傾全力拒戰,後方許昌空虛。若派精騎輕裝襲許,則可奉迎天子討伐曹操,曹必被擒,即使不能生擒曹操,也必能將其擊敗。袁紹皆不採納。
會許攸家人犯法入獄,許攸怒而投奔曹操,向曹操獻計說,袁軍糧草輜重車,皆存放在烏巢,防備不嚴。若派精兵奇襲,焚燬那裡的糧秣軍資,不出三天,袁軍就會自行崩潰。
曹操欣然採納其計,留將軍曹洪、謀士荀攸守營,自率5000步騎兵,攜帶柴草,人銜枚馬縛口,打著袁軍旗號,趁夜從小道疾馳,沿途詐稱奉袁紹令前去加強守備,騙過袁軍的盤問。
既抵烏巢,立即包圍袁軍營寨,從四面縱火圍攻。袁軍毫無戒備,一片混亂,至拂曉時,淳于瓊見曹軍兵少,集結部隊,出營佈陣,企圖反撲。曹操率軍迅猛衝擊,淳于瓊退回營中。袁紹在此危急關頭,堅持要先攻下曹軍官渡大營,以斷其歸處。
部將張郃認為,曹營堅固,難以攻克,應全力救援烏巢,若那裡糧草被焚,大家都將成為俘虜。袁紹固執已見,置烏巢於不顧,只派少數兵力援助淳于瓊,仍督率部眾強攻曹營,不能攻克。
當增援的袁軍迫近烏巢時,曹操堅持拒絕部下分兵阻擊的建議,嚴令士兵拼死衝殺,全力攻破淳于瓊營寨,斬殺淳于瓊,將屯積的全部糧草和車輛焚燬。
曹操令割掉幹餘被俘士兵鼻子及所獲全部牛馬的唇舌,向袁援兵示威,袁軍將士甚為恐懼,旋即被擊潰。曹軍乘勝還師。
烏巢糧草被燒的訊息傳至官渡前線,袁軍軍心動搖,內部分裂,張郃因受誣陷而與將軍高覽臨陣反叛,燒燬軍械,向曹操投降。至此,袁紹大軍急驟崩潰,官渡戰勢急轉直下,曹軍士氣大振,取得了決戰勝利。
此戰曹操善擇良策,攻守相濟,屢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燒袁軍糧草,對獲取勝利起重大作用,集中體現曹操卓越的用兵謀略和指揮才能,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反觀袁紹,內部不和,又驕傲輕敵,剛愎自用,屢拒部屬的正確建議,遲疑不決,一再地喪失良機。終致糧草被燒,後路被抄,軍心動搖,內部分裂,而全軍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