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半葦渡江

    多著呢,春節的禮儀就一大把,不一一贅述,單說婚嫁喪娶中的娶媳婦兒,在我們那邊,迎親的時候男方都會寫上一副對聯交給女方讓女方的人對出來。如果對不出,不僅僅會笑話女方村莊沒有文化,有可能連婚姻都不能成。

  • 2 # 易善緣玄學通

    現在漢族還有的傳統禮儀基本上只剩下婚、喪兩方面了,而且簡略了很多

    之前漢族祭拜天地是很重要的事情,現在也沒有人祭拜天地了

  • 3 # 寒雪映春歸

    1.伏羲大典

    2.女媧大典

    3.端午賽龍舟,吃粽子,插柳條

    4.春節貼春聯,吃團圓飯,走親訪友

    5.婚喪習俗等。

  • 4 # 瑤瑤看過來

    我們中國自古以來便是禮儀之邦,漢族的傳統禮儀自然也是數不勝數,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禮儀由“古禮”轉化為“今禮”融入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去年舉行的婚禮,令我印象頗深。

    漢族人的婚禮,應該是每個漢人印象最深刻的傳統禮儀。

    《禮記.昏義》中將其記載為“昏禮”。這是因為古人將黃昏之時認定為吉時,所以會在黃昏行娶妻之禮;基於此原因,夫傳統中式婚服(明制)妻結合的禮儀稱為“昏禮”。昏禮在五禮之中屬嘉禮,是繼男子的冠禮或女子的笄禮之後的人生第二個里程碑,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粹,華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般來說,古時漢族的婚姻禮儀有“三書六禮”。

    “三書”是指行“六禮”時所使用的文書,既“聘書”、“禮書”、“迎書”現如今依然存在,只是換了名字罷了。

    聘書

    聘書,現在被叫做婚書。

    在訂婚的時候,由男方送至女方手中,一般會將訂婚男女的生辰八字、求婚貼、雙方家長等資訊寫在紅紙上,這就是婚書,具體如下:

    謹遵坤命,選擇嫁娶期

    1、行嫁利月茲擇於 ×年×月×日,全吉。

    2、娶送男女客人,忌 ×相,大吉

    3、上下車轎,面向×方 迎喜神,大吉。

    4、安廬坐帳,宜用×屋×間。

    5、冠戴面向×方迎貴神,大吉。 坐帳面向×方迎福神,大吉。

    6、路逢井、石、廟宇,用花紅遮之,大吉。 天地氤氳,鹹恆慶會,金玉滿堂,長命富貴。

    ×年×月×日 “送好”不僅是送嫁娶的好日子,而且還要向女方送聘禮。聘禮多是紅衫、藍襖面、戒指、墜子、帶子等,用紅包袱包好,上插柏枝,取“長命百歲”之意。臨清稱為“查日子”,男方查定迎娶日期正式通知女方,附上“迎親帖”(俗又稱“上頭帖”),上書新娘衣冠、開面、梳妝、上下轎的方向、時辰等事項。

    當然,這種方式過於麻煩,現代人的婚書就精簡許多了,比如:

    xx先生與xx女士經雙方長輩認可,在完全自願的情況下將結為夫妻,若一方在中途發生變故,不能與對方結婚 則應在一週內將支付的彩禮退還給男方。

    立此為據,雙方簽字生效。

    男方:xx男方按手印。

    女方:xx女方按手印。

    男方家長:張xx

    女方家長:趙xx

    男方見證人:大爺 女方見證人:大媽

    2020年12月31日簽訂。

    婚書/聘書便是如此,其他的差不多也是這樣。

    禮書

    過禮之書,是禮物清單,當中詳列禮物種類及數量,納徵﹝過大禮﹞時用。在“三書”中,禮書用的最少,很多人甚至都沒寫過這種東西(包括我)。

    禮書

    (沒找到,湊合著用吧)

    迎書:即迎娶新娘之書。結婚當日﹝親迎﹞接新娘過門時用。(我有寫過)。

    迎親書

    親家臺啟:

    貴府千金***,溫婉賢淑、文靜絕俗、清秀高雅、天生麗質、實乃人中之鳳。能與愛子***相親相愛、意洽情投、赤繩牢系,實乃天作之合、吾子之福。

    恰逢吉日故派遣吾子***於****年**月**日(農曆**年*月*日)率迎親隊伍前往貴府迎娶貴府千金。擇良辰*時**分由迎親嘉賓一十七位,攜迎親禮品和迎親車輛*部、攝像車一部從**地發車,途徑**路--**路……前往,於*時*分到達貴府。發嫁後經*路--*路……,於*時*分到達**新居。擇良辰*時**分舉行結婚典禮。*時*分舉行婚宴慶典。

    妥否,請示下。

    *** *** 夫婦呈上

    農曆**年*月*日

    附註:(安排是注意事項)

    1、 迎親人數為單數,17人“去時寓意“要妻”;回時加新娘為18人“寓意:要發”,其他送親人不計數-如伴娘。

    2、 迎親路線選著“O”圓形(寓意:圓圓滿滿)或“8”形(寓意:要發)。

    沒圖片,不過大概就是這個標準吧。

    然後是六禮

    “六禮”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個結婚過程。“六禮”即六個禮法是指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和親迎。

    納采

    婚禮“六禮”之一,納采是古代漢族婚姻風俗。流行於中國許多地區。“六禮”中的第一禮。男方欲與女方結親,男家遣媒妁往女家提親,送禮求婚。得到應允後,再請媒妁正式向女家納“採擇之禮”。初議後,若女方有意,則男方派媒人正式向女家求婚,並攜帶一定禮物,故稱。古納采禮的禮物只用雁。納采是全部婚姻程式的開始。後世納采儀式基本循周制,而禮物另有規定。出自《儀禮·士昏禮》:“昏禮,下達納采。用雁。”鄭玄注:“將欲與彼合婚姻,必先使媒氏,下通其言,女氏許之,乃後使人納其採擇之。”其禮物用雁。

    簡單的說就是男方與媒人去女方家中正式求婚,送求婚禮物,現在一般來說就是去酒店吃一頓定親酒。(我就是這樣)

    問名

    古代中國婚禮“六禮”之二,又曰:“問名:問名者,將歸卜其吉凶。”《禮記·方氏注》也說:“問名者,問女生之母氏也。”問名時,用雁為贄見的禮物。《白虎通》卷四《嫁娶》曰:“納采、問名、納吉、請期、親迎,以雁贄。納徵曰玄纁,故不用雁贄。”

    現在就是拿著男女雙方的出生日期,找能掐會算的“大仙”掐算雙方八字是否合適,最適宜結婚的具體日期。(我結婚的時候是由我父親算得,寫滿了十多張紙)

    納吉

    古代中國婚禮“六禮”之三,是男方問名、合八字後,將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並送禮表示要訂婚的禮儀。

    就是告知女方八字相合,確定婚禮具體時間,與酒店、婚慶等事情。

    納徵

    古代中國婚禮“六禮”之四,古代漢族婚姻風俗,流行於中國許多地區。即男家納吉往女家送聘禮。《禮記·士昏禮》孔穎達疏:“納徵者,納聘財也。徵,成也。先納聘財而後婚成。”經此儀禮婚約完全成立。

    這個最簡單,送聘禮(彩禮)。將禮單與聘禮送至女方家中。聘禮的種類與數量隨著地方的差異也略有不同,不過大體上都是差不多的(我當時是豬腿、喜饅頭、餅乾、糖果、點心、彩禮錢)

    請期

    古代中國婚禮“六禮”之五,俗稱送日頭或稱提日,即由男家擇定結婚佳期,用紅箋書寫男女生庚(請期禮書),由媒妁攜往女家,和女家主人商量迎娶的日期。

    現在為了省事,一般都是在第三步納吉時一起做可以節省不少時間。

    迎親

    《禮記·昏義》記載,徵得雙方父母同意後,就可以開始迎親了,把新娘迎接到宗祠大唐,由司儀主持開始拜堂成親了。

    婚禮“六禮”之六,迎親,又叫“迎娶”、“娶媳婦”,等於“六禮”中的“親迎”。起源於周代。迎親迎娶,通常是由新郎親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但在忻州、呂梁的一些地方,也有媒人或小叔子帶領迎親隊伍前往迎娶,而新郎在家坐候的。迎親之日,“望娘盤”擔先行。望娘盤必有一隻鵝,鵝緣出古時以雁向女方正式求婚,因雁的配偶終身專一,象徵婚姻堅貞和諧。後世以鵝代雁。

    在親迎這一天,新郎親領鼓樂隊、儀仗隊及彩車去女方家,沿途吹吹打打。女家則用三升粟填臼,席一張覆井,枲三斤塞窗,箭三枝置戶上以驅鬼避邪。新娘在上彩車前在自己閨房裡打扮一番,這時有催妝和催妝詩,一般由新郎自己唱,也可由賓客代勞。當時有催妝詩:“傳聞燭下調紅粉,明鏡臺前別作春。不須面上渾妝卻,留著雙眉待畫人”;“昔年將去玉京遊,第一仙人許壯頭,今日幸為秦晉會,早教鸞鳳下妝樓”。有的在催妝詩唱完後,要念一篇障車文。新娘出閨房後須跨馬鞍,以表示家人祝她去婆家的路上一路平安,順利到達男家。迎親隊伍走到半路上要舉行障車,送親的人和迎親的人在一起飲酒取樂,攔車要財。

    現代迎親的禮儀不用我多說了,恐怕每個結過婚的男人都印象深刻。

    迎親前的謝媒酒、婚房裝點、喜字守門,紅紙擋災,高頭大馬變婚車,煙花爆竹迎新人,進門飯,出門酒,伴娘紅包要伸手,直到將新娘接回家才算是完成迎親的任務。

    怎麼樣?夠繁瑣吧,這還只是婚前禮儀,還有正婚禮儀、婚後禮儀呢,你還覺得少嗎?

    說到這裡,我倒想問問“禮儀”到底是什麼呢?在我們看來,禮儀是在人際交往中,以一定的約定俗成的程式方式來表現的律己敬人的過程,涉及穿著、交往、溝通、情商等方面的內容。禮儀是我們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能力。衣、食、住、行,禮儀包含了方方面面,見面有禮儀,分別有禮儀,吃飯有禮儀,行路有禮儀。

    禮儀已經脫離了古代規章制度的刻板面貌,融入了我們現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我們日常生活的行為準則,是社會道德在心中的標杆模範,有禮貌的好孩子——真香!

  • 5 # 白雲悠悠盡情的遊

    隨著社會的進步,農耕文化,婚嫁風俗,喪葬文化路都還保留一定的傳統風俗,現在又在繼成傳統文化,祠堂文化的興起,充分展示家族的凝聚力。.農耕文化一家一戶的耕田,在農村還存在一小部分。喪葬文化除了土葬代替火化的步驟,其餘的在農村還保留了傳統風俗。

    婚嫁風俗在農村還保留了一定的風俗,只不過迎親增加了車隊,過去新娘出嫁,迎親的送親的挑嫁妝的似長龍的隊伍,新娘步走出嫁,現在車隊迎娶,這是時代進步的體現。

  • 6 # 萊茵山下876

    “相見禮”是中國古禮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簡略來說,就是相互見面的禮節。這些禮節規範著各色人等的日常生活,給人們的行止坐臥提供了準則。這些理解都是人們觀念的反應,因此一個簡單的禮節背後都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一)趨趨是古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種傳統禮節。指在一些特定場合,卑者、賤者、後輩、地主,自覺遵照法律的規定或約定的習俗,用低頭彎腰、小步快走的方式,向尊者、貴者、前輩、賓客表示恭敬。

    (二)拜拜是古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又一種傳統禮節。據《世說新語》和《荀子》的記載,古拜屈跪地,頭不至地,頭與腰如衡之平。又,據《禮記?內則》的記載,古拜兩手相交,男尚(上)左手,女尚(上)右手。這是由於左主陽,男屬陽;右主陰,女屬陰的原由。其實,古代的拜並不是一種,而是有九種之多,即所謂“九拜”。《周禮?春官?大祝》雲:“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兇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九拜種,前四種世日常生活種的交往禮節,後五種只有特殊情況才使用,其中吉拜、兇拜是喪禮種的拜禮,肅拜是軍旅和婦人所行的拜禮。

    稽首是古代臣子對君父的拜禮,行禮時屈膝跪地,拱手於地,左手按在右手尚,頭緩緩伏至於手前面的地上,並停留較長的一段時間。這是拜中最重的禮節。

    頓首又稱叩頭,行禮的方法和稽首相同,只是觸地的時間很短,頭觸地即抬起,是平輩之間的拜禮。

    空首也叫拜手,行禮時屈膝跪地,拱手於胸前,與心相平,然後手至地,接著俯頭至手。所謂“空”,即指頭不著地。這是男子常用的拜禮。

    振動,也叫振董。施禮的方式是屈膝跪地,兩手相出,然後再叩首。這是一種較輕的跪拜禮。

    跪拜禮的實施,具體情形還有特別之處,如再拜、三拜、羅拜等。再拜指拜兩次,表示極度的尊敬,多用於臣對君,子對母。三拜是指主人對眾賓客拜三次,以示對客人的普遍行禮。羅拜是羅列而拜,圍繞著下跪拜,表示高度的尊榮或敬畏。

    據《禮記?曲禮上》的記載,卑幼陪伴尊長吃飯或飲酒,凡遇到長者親取菜餚或遞酒給你時,你就得拜而後食或飲。但穿戴盔甲的人不便於跪拜,故只要蹲一蹲身,便算拜了。又,古代朋友,幼者見長者必拜。

    明代庶人相見,依長幼行禮,幼者先施禮。子孫弟侄甥舅等晚輩見尊長,學生見老師,奴婢見家長,如久別不見四拜行禮,近別則行揖禮。其餘親戚久別行二拜禮,近別行揖禮。

    (三)拱手拱手,亦稱捧手,雙手合抱舉胸前,立而不俯,表示恭敬。

    (四)作揖兩手抱拳高拱,身體略彎,向人行禮。如果是參加追悼會,與人作揖,或進或退都要離開原位,即所謂“揖人必違其位”。

    “捧手”與“揖”是古代兩種不同的相見禮儀。古時還有時揖、天揖、土揖、特揖、旅揖、還揖、三揖、長揖等禮儀。

    時揖是古代軍王向姻親關係的異性親族所行的揖禮。行禮時,俯身,手從胸前平推,並致前。

    天揖是古代君王對同姓親族所行的揖禮。行禮時,俯身,手往胸前微微向上推舉。

    土揖是古代君王向沒有姻親關係的異性親族所幸的揖禮。行禮時,俯身,推手微微向下。

    特揖:是士對孤卿每人單獨行揖禮。

    旅揖是爵位等同者對眾揖之,指大夫所用之揖禮。

    還揖是古代君王對故土、虎士、大僕、大右所行之禮。因這些人皆在王之後方的左右兩側,故行禮時回身微向後,左右揖之,還為迴轉之意。

    三揖是王對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各一揖。行禮時,拱手作揖,或上下,或左右,或推行。

    長揖是用於稍尊於己者的揖禮。行禮時,站立俯身,雙手相合高舉,自上而下。

    (五)唱喏唱喏是古代男子所行的一種禮節。作揖是同時出聲致敬。

    (六)長跪長跪是跪時挺身直腰。這時身體似乎加長,所以叫長跪。古人席地而坐,兩膝著地,臀部緊靠腳後跟。伸腰及股而兩膝著地為跪。長跪旨在表示敬重和莊重。

    (七)鞠躬兩腳併攏,兩手下垂於股部兩側,委屈上身表示敬意。

    (八)寒暄亦作暄寒,是問候起居冷暖的客套話。

    (九)叉手叉手是唐朝與人見面的一種禮節。行禮時,用左手緊握右手,左手小指向右手腕,右手大指向上,其餘四指甚至。如果用右手掩其胸,需離胸八九釐米。

    (十)仕女見男子禮俗男女之間的日常禮節是傳統禮儀中的重要內容,也是比較嚴苛的部分。“男女授受不親”,是最為突出的準則。此外還有許多的規範。比如,從周朝到晉朝(西晉末年例外),貴族官僚家庭的婦女見男子多以帳自蔽。唐代美人初入,也用幃擁之。

    授受不親或蔽面等都可以看作是女子對男人的迴避,如果非直面不可,也有相應的特殊禮節。如肅拜與手拜即是。

    所謂肅拜,是低頭下手而不至於地的拜。婦人以肅拜為正。所謂手拜,是拜時手至地,而頭至手。婦人以手拜為喪拜。婦人參加吉禮或君主的上次,都用肅拜;作屍(為祖姑的屍)而坐,亦不用手拜而用肅拜;在喪事中,主婦居喪,則不用手拜而要磕頭。

    道萬福也是屬於古代女子禮節。唐宋時婦女與人減免行禮之時常口道“萬福”,意為祝對方多福。行禮時雙手手指相扣,放至左腰側,彎腿屈身以示敬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玩過多少種遊戲、到現在為止你最喜歡玩的遊戲是什麼?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