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女大三我抱金磚

    經濟在發展,社會在進步,當下人們的生活水平無論在物質層面還是精神層面都得到了顯著的提高,但是與此同時,很多人都反映,現在的社會越來越沒有人情味了,人與人之間變得越來越冷漠,那麼原因出在哪裡呢?

    1、生活圈變得不穩定。

    這裡的生活圈指的是那種由最普通最自然的生活交集形成的圈子。就比如小時候的那種大雜院,一個院子裡住著幾戶人家,大家彼此相識,每個人自己生活的同時也會融入他人的生活,各家的生活似乎都互相交織著,這樣的狀態促進了人們之間的交流,同時也有利於增進彼此間的情感

    而現在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層層疊疊的高樓把各家的生活獨立的隔離開來,再加上越發頻繁的地區人口流動,住在周邊的人越來越陌生,不一定哪天開門鄰居就又換人了~人們的生活圈處於一種不斷被打散與重組的狀態,難以穩定,這樣就使得人們自然而然的相互疏遠了,話都不說了,情從何來呢

    2、利己主義的盛行。

    正所謂“家家各掃門前雪,休管別人瓦上霜”,這種態度已然成了當下大多數人預設的習慣。由於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人們長期沉浸在一種追逐利益,規避風險的氛圍中,每個人都儘可能的想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風險最小化。

    其實,人們為自己考慮,或者說利己無可厚非,幫助他人有時候的確也會給自己的利益帶來些損害,但利人與利己並不是絕對對立的。可是當利己主義在普世觀念中被過分的強調時,利人行為會被扭曲成絕對的損己,也就是說幫助別人我就吃虧了,而我是逐利的,我不能吃虧,所以我幫不了你~

    3家庭結構的變化。

    中國社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家庭結構都比較的龐大,往往是三代人甚至四代人住在一起,即便往後各自分家也不會離得太遠,親戚之間的走動也比較頻繁,這對於人情的維繫實際上是相當重要的,實質上往往人情是由親情衍生出來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而當下由於計劃生育的影響以及人們生活觀念的改變,中國的家庭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三口之家”與“兩口之家”佔的比重越來越大,甚至還出現了很多的“單口之家”(多是年輕人或老人),再加上外出打工與異地落戶的普遍化,這使得社會親情紐帶的維繫力被削弱了,進而人情產生的動力也被弱化了。

    4、壓力驅使下的冷漠與麻木。

    現代人的社會生活壓力可謂居高不下,不斷攀升的物價和房價時刻在撥弄著人們的神經,多少人為了生活搞得自己債務纏身,傷痕累累,天天為了些雞毛蒜皮斤斤計較,在自顧不暇的狀態下,又有誰會管別人呢?

    巨大的生存壓力驅使人們變得冷漠而麻木,對於不關自己的事情顯得極其缺乏耐心,而這同時會造成普遍的同理心缺失,人們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為他人著想,難以在他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其原因不在於缺乏同情心,往往只是因為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而且這種冷漠與麻木會大大的降低人的自責感,最後社會有沒有人情味大家都不會感覺有什麼問題。

  • 2 # 國哥自媒體

    按說人情味跟生活水平是沒有必然聯絡的,但很有意思的是,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們真的感覺以前那種淳樸的人情味在逐漸消失。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呢?

    我認為原因不外乎兩點——

    1.生活節奏在加快,以前那種炊煙裊裊、小橋流水的田園牧歌式的場景,已經變得很奢侈,大家不再有時間一起坐在牆根下曬太陽,也不再有閒暇去串門聊天嗑瓜子了,時代在發展,人們就像一臺高速運轉的巨大機器上的齒輪,不能、不可以也不敢停下來。

    2.城市化程序加快,更多的人告別了鄉村,住進了鋼筋水泥的樓房,以前那種雞犬之聲相聞的客觀環境已然不復存在。

    所以,大家都在抱怨“世情薄、人情惡”,其實這反而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我們對淳樸民風的渴望,以及內心對美好感情和善良風氣的追求一直都在,只是時過境遷,很多事情都在重新組合、改變,但我相信,人心向善、人心向美依然是主流,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一切都會越來越好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座標三線城市,房子面積134平三室兩廳一衛,想裝成簡潔大方風格,硬裝完需要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