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劉皇叔講作文
-
2 # 劉海888
唐朝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因為唐朝影響很廣泛,現在日本的文化已是緣由唐朝而來,與唐朝密不可分。那個時候,軍事強大,人民安寧生活富足。所以酒茶之後,以詩而縱論天下,著名詩人杜甫、李白、白居易等均出於唐朝;另外一個原因是科舉制度,考試作詩是必考。因此那個時代的人僧侶,普通市民及商業大賈都會作詩一、二。因此縱觀古今,詩歌的春天在唐朝。
-
3 # 江山js
有以下原困:
一、經濟繁榮,交通便利,社會安定為唐詩的興盛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良好的社會環境。這正是李白、杜甫等詩人能夠恣情漫遊祖國名山大川,王昌齡、王之煥等得以等閒進行“旗亭酬唱”的特定物質條件。
二、全國空前統一為唐詩繁榮提供了現實基礎。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自漢代始,多民族的統一體已經形成。後來,由於統治階級的腐朽,再現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隋結束了南北分裂的紛擾混亂,唐使多民族的統一體得到了恢復與發展。
為加封邊疆的治理,唐統治者極為重視邊功並大加封賞。這就刺激了時人赴邊從戎的積極性,特別是一些文人,紛紛奔赴邊塞,投佐幕府,隨主將馳聘疆場。“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男兒一丈夫”.建功立業,獲取功名成為一種時尚.邊塞的徵戎生活、異域的奇麗風光,增長了他們的見識,開闊了他們的視野,激發了他們的創作熱情,一大批寄情於邊塞的詩人應運而生.據統計,《全唐詩》收錄以邊塞為題材的詩歌有兩千餘首.邊塞詩的興盛為唐詩的繁榮增添了異彩.
三、以詩賦取士的科舉制度推動著文人對詩歌的學習研
唐初社會經濟恢復迅速,庶族地主勢力不斷上升,為廣泛吸收庶族地主參政、唐承隋制,取消了魏晉六朝保護士族特權的九品中正制,實行科舉考試.唐科舉取士分常舉和制舉兩類.制舉由皇帝主持,科目臨時設定,不常舉行.常舉每年一次,分秀才、明經、進士、明法等六科.考生集中在秀才、進士兩科.進士重在詩賦,雖難及第,但及第後仕途廣泛,頗易晉升,尤為士人所重.“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科舉考試的應制詩多為點綴昇平、雕字琢字之作,但以詩取士的科舉制度刺激了時人發憤學詩,把大部分精力投入於詩歌創作,這有利於詩歌藝術形式的不斷完善和創作經驗的廣泛傳播.嚴詡《滄浪詩話·詩評》說:“或問唐詩何以勝我朝?唐以詩取士,故多專門之學,我朝之詩所以不及也.”
四、統治者的個人愛好、提倡有助於全社會重視詩歌風氣的形成.唐代君主,很重視詩歌,也大都能詩.太宗先後開設文學館,弘文館,招延學士,編纂文書,與之唱和吟詠.高宗、武皇常自制新詞以入樂.玄宗本人就是詩人,自述每運筆賦詩,輒“樂以忘憂”.文宗特製詩學士七十二人.武皇宴叢集臣,宋之問賦詩最佳,曾獲御賜錦袍.帝王的愛好、倡導提高了詩人的聲譽,有助於形成全社會重視詩歌的風氣.
五、文禁松馳,是產生大量抨擊權貴、真實反映底層生活詩歌的前提.文學藝術的高峰,總是出現在思想比較解放的時代.唐朝統治者清明大度,敢於招賢納諫.唐太宗能用直言敢諫的魏徵;武則天重用賢臣狄仁傑;唐玄宗對於那些直刺自己的詩歌也不追窮.“遭逢聖明主,敢進興亡言”唐代詩人在一個較為自由的思想空間裡直抒己見.李白:“奸臣欲竊位,樹黨自成群.”杜甫:“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這些大膽揭露權貴的不朽詩篇,只有在文禁松馳的社會環境裡,才能一經問世就得以廣泛流傳.文禁松馳的政治氣氛,使民族藝術的創造力得到解放,使詩人無所顧及地追求藝術的創造力得到解放,使詩人無所顧及地追求藝術的創造與完美.
六、“安史之亂”豐富了詩人的創作素材.社會的鉅變刺激著詩人的靈感,也為詩人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杜甫、元結、顧況等詩人對黑暗現實做了痛苦的觀察與冷靜的思考,從而創作了大量揭露階級矛盾、反映民生疾苦的優秀詩作.
七、中外文化交流和各種藝術的發展也對唐詩的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唐帝國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水陸交通發達,極大地促進了國內各民族及中外文化的交流,給傳統的唐文化注人了新的內容,新鮮的活力.做為詩歌姐妹藝術的音樂、舞蹈、繪畫、雕塑等也受到了其它民族文化的影響.從杜甫的《畫鷹》、高適的《畫馬篇》、白居易的《胡旋舞》、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等描寫音樂、舞蹈、繪畫方面的詩歌,可以看出唐代詩人很善於吸收其它藝術的養料滋補自己,也可以看出唐代詩人們勇於接受新事物的時代精神.
八、文學發展的自身規律,則是唐詩繁榮興盛的內在因素.
任何一個時代的任何一種文學形式的發展,一方面有對以往文學藝術的繼承,一方面有其自身的變革和發展,唐詩也是這樣.從先秦到漢魏六朝,詩歌的發展經歷了一個長遠的歷史發展的過程.五、七言古詩已經成熟,律詩、絕句也基本上跨越了試驗階段,無論是創作方法、文體特徵、藝術技巧,還是聲律的運用、語言風格的創造,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唐詩的發展提供了值得借鑑的財富.唐朝的詩人們博採眾長,不僅繼承和發展了從先秦到六朝文學上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傳統,而且發展了各種形式和技巧的藝術傳統.難能可貴的是唐代詩人對待文學藝術遺產,並不是簡單地拿來,而是採取了批判繼承、推陳出新的科學態度.初唐詩壇是齊梁浮豔詩風的延續,“綺麗婉媚為本”的上官體佔據著統治地位.初唐四傑用實踐把詩歌從宮廷引向市井,從臺閣移到江山和塞漠.擴大了詩歌題材的領域.陳子昂痛斥詩壇“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提倡“漢魏風骨”、“風雅五寄”,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面一掃齊梁遺風,為唐詩健康發展開闢了道路.盛唐詩人李白,一面認為“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一面學習楚辭,樂府創造了獨特的浪漫主義詩風,完成了詩歌革新的使命.他追求理想,要求自由的精神,恣肆縱放、雄奇飄逸的風格,為唐詩繁榮打開了局面.杜甫明確提出:“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既批判又繼承,既注意思想內容,又注意聲律形式.杜詩以深刻的內容、沉鬱雄渾、敘事嚴謹的風格把現實主義詩歌推向了高峰.王維、孟浩然歌頌山水田園的靜謐,高適,岑參描繪邊塞風光的雄奇.眾多的流派,以各自的風格創作了大量的作品,迎來了唐詩紛繁的局面.
-
4 # 七千月
每個朝代都有流行文化,唐詩宋詞元曲,好比我們現在的流行歌曲,網路小說。唐詩就是唐朝的流行元素,之所以出現詩歌盛世,我認為有三點原因。
一是唐朝是我國曆史上強大的盛世,國家統一,民族融合,百姓富庶,產生大量的腦力勞動者,不用為生活奔勞,自然有餘力從事文化產業創作。
二是科舉制度的推出和弘揚,給底層文化人一個崛起的舞臺,打個不恰當的比方,把科舉比做高考,詩歌就是特長加分,為了科舉當然要絞盡腦汁搞創作了。
三是貴組喜歡,百姓樂見。皇族貴族喜歡詩歌,百姓也對詩歌有發自內心的追崇,寫詩歌的文化人地位高,待遇好,自然有很多人願意寫。
-
5 # 滿船星夢壓銀河
提到詩歌,我們很多人馬上就會想到唐詩。唐詩也是我們上學時學得最多的古詩。那麼為何唐詩的巔峰時期是唐朝呢?
說到唐詩,我們馬上就會想到李白、杜甫這樣的著名詩人,我們小時候讀的最多的也是他們的詩,可以說他們成就了唐朝的詩歌,而詩歌成就了他們。詩的春天之所以出現在唐朝,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首先,詩歌的內部發展原因,前期詩歌理論的發展為唐詩的繁榮做了鋪墊。我們知道,唐以前的詩叫古詩,最出名的就是古詩十九首,這些詩是不分平仄,不分押韻的。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仗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等進一步發展定型,盛行於唐宋時期。律詩在字句、押韻、平仄、對仗各方面都有嚴格規定。其常見的型別有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律詩是中國傳統詩歌的一種體裁,屬於近體詩範疇,因格律要求非常嚴格而得名。格律,聲韻,詩歌理論的發展,為唐詩的繁榮做了前期準備。
另外,詩歌題材,形式與內容的不斷完善,也為唐詩的繁榮做出貢獻。比如《詩經》(中國最古老的詩歌總集,共收錄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305首,俗稱“詩300”)、《漢樂府詩》(它是朝廷的樂府系統或相當於樂府職能的音樂管理機關收集、儲存而流傳下來的漢代詩歌,推薦其中的代表作《古詩十九首》和稱為“樂府雙璧”的《孔雀東南飛》、《木蘭辭》來讀),還有就是離唐朝比較近的魏晉南北朝的詩歌,代表有:
1、建安詩歌: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蔡琰(蔡文姬);
2、正始詩歌:阮籍、嵇康;
3、西晉太康詩歌:“三張”(張載、張協、張亢)、“二陸”(陸機、陸雲)、“兩潘”(潘岳(潘安)、潘尼)、“一左”(左思)
4、東晉詩歌:陶淵明
5、南北朝詩歌:以謝靈運為代表的山水詩的興起,鮑照的七言和雜言樂府詩的發展;以謝眺為代表的“永明體”,標誌著格律詩的開端。梁、陳時期開創了宮體詩(陳後主《玉樹後庭花》)
以上所提詩歌都對唐朝的詩歌乃至中國的詩歌發展有著顯著的影響,詩人們在作詩時或多或少會化用以上詩人的詩句或典故。
其次,是詩歌發展的外部原因,唐朝的社會環境提供了詩歌繁榮的搖籃。
第一、做官的需要
唐朝做官採用的是科舉考試,只有考試通過了,才能有官坐。作詩就是文人考試的內容之一,一個人詩作得好不好,體現了這個人的才能和格局,可以說透過一篇文章就可以判斷出這個人的文學功底。這就好比我們今天考公務要考申論一樣,一篇文章就可以看出你的水準。既然是當官的考試內容,那麼大家都必須去學習了。因為科舉制拼的才能,不論貧富貴賤都可以參加考試,於是很多人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就會去學寫詩,這樣以來學詩的人數就增加了。
第二、經濟繁榮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們的生活只有在物質基礎滿足的條件下,才能夠去追求精神需求。在歷史上唐朝的經濟十分的發達,比如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這樣的時期,國家富裕,百姓的生活自然過的富裕,生活中沒有什麼壓力,很多人沒事幹就會去作詩,也是打發時間的一種方式,且這種娛樂活動還比較高雅。這就好比宋朝的宋詞一樣,宋詞的發展得益於宋朝經濟的發展,所以在我們讀書時唐詩宋詞都是很受歡迎的教學內容。但為什麼其他朝代的經濟也不錯,為什麼詩歌不在巔峰?比如漢朝,這是因為在漢朝時,詩歌的形式與內容,詩歌理論等為成熟,這時期的詩歌還處於摸索階段。那宋朝的經濟也不錯,為什麼詩歌巔峰也不在宋朝,這是因為唐代的詩歌名篇輩出,已經樹立了一塊豐碑,很難再超越前人,所以宋代另闢蹊徑,發展了詞,其實詞不過是詩的另一種形式,這主要與宋代的文人情感有關。唐朝文人情感豐滿,開放,豪邁,宋人審美苗條,精緻,含蓄。
三、盛衰的轉變,不平而鳴
唐朝國家繁榮,人民生活富庶,國泰民安。但到了安史之亂之後,這種國家安定、百姓生活富裕的局面就改變了。這場戰亂使得唐朝政權開始動搖,也使得百姓生活受到了影響。
唐朝朝廷中奸臣並起,禍亂朝綱,奸臣當道,忠臣遭到打壓和迫害。朝廷很多文人志士因不滿這些奸臣的行為,被殺的殺,被貶的貶。其中就包括像李白和杜甫這樣的人,他們本是一腔熱血想要報效國家,奈何奸人當道,迷惑當朝天子,使得民不聊生,國家衰敗。這對於很多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來說,是何其的痛苦,他們雖有心報效國家,但卻是能力有限。只能將滿腔的牢騷透過寫詩的方式來說表達,有人借古諷今、有人懷古傷今,有人借物言志。此時就出現了一大批的詩人,比如最著名的杜甫,他寫的《春望》就體現了他當時對國家的心情。
綜上所述,所以詩的春天出現在唐朝。
-
6 # 雲中歌白鶴
你好,我是想要和你一起學習的阿雲!
要弄懂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得明白“胖子不是一天吃成的 ”。
詩歌的濫觴中國最早的詩歌是以四字為主的詩體,《詩經》便是其中的代表。
今天的人們或多或少都會吟誦《詩經》中的句子,比如“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又比如“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等。
《詩經》的語言準確精煉,擅長運用賦比興的手法,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開創了我國詩歌“形象思維”的先河。
談到《詩經》,我們就不得不提《楚辭》。這二者彷彿尼采筆下的日神和酒神,彷彿張愛玲筆下的白玫瑰和紅玫瑰,深深地影響著中國詩歌的發展。
楚辭的代表作家是屈原(沒錯,就是端午節那貨),他創造了這一浪漫主義新詩體,而他也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文人詩人。
楚辭的特點就是句子長短不一,形式靈活,多用“兮”字。它往往具有豐富的想象,帶給人一個浪漫而神奇絢爛的世界。
總而言之,《詩經》和《楚辭》是詩歌的濫觴,後人常常以“風騷”並稱來借指文學作品,或指稱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
詩歌的發展後來,詩歌迅速發展。但在這裡我們僅僅談一談和唐朝詩歌發展最為密切的魏晉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處於分裂之中,南北差異巨大。
慢著,先別急著哀嘆!要知道,越是這種時候,文化的多樣性便體現得越明顯。君不見,春秋戰國亂悠悠,百家爭鳴樂陶陶。
魏晉南北朝時期也是如此,文化的差異導致了文學的多樣化。
總體來說,北方文學風格荒涼,主要以民歌和散文為主。南方文學中玄言詩興盛,劉宋時期山水詩興起(謝靈運);蕭齊時期,永明體出現(沈約)。
但主要來說,詩歌裡面的老大哥還是南方文學。因為南朝文學繼承了中原文學,而北方政權實際上是原本的“五胡”,對於詩歌創作並不感冒。
而南朝文學中很重要的一點則是士族文學的影響。士族子弟之間流行道家思想,寫起詩歌來便崇尚清遠高雅和不落俗流的風格,表達的主體思想大都與玄學有關,導致詩人們將關注的物件轉向山水,促進了山水詩的發展。
這一時期出現了一個最最重要的玩意兒,深深影響著後來唐詩的發展——永明體。
永明體是指產生於南朝齊武帝永明年間的一種新詩體。這種詩體的主要特徵就是:
1.講求聲律,句式趨於定型,用韻相當考究;
2.講究寫作技巧,講求駢偶和對仗,寫景抒情有機地融為一體;
3.講求詩歌首尾的完整性,講求構思巧妙,追求詩歌意境。
怎麼樣?這一長串特點下來有沒有覺得很親切呀?琢磨琢磨,這不是跟唐詩差不多嘛?
沒錯,大體上就是差不多,什麼四聲八病呀簡直就是唐詩的爸爸。而永明體的出現,也標誌著我國詩歌從原始自然藝術的產物向人為的產物發展,成為了近體詩的前奏。
但是,它嚴格,也太理想化了,因此註定會被改變和創新。
唐詩的發展太好了,我們終於可以談唐詩了!
但是別急,在此之前我們得明白兩個概念,即古體詩和近體詩。
簡單來說,古體詩指的是唐代以前的詩歌,比如樂府、古詩十九首等都可以看做古體詩。
而近體詩又稱律詩或者格律詩,就是我們最最熟悉的唐詩啦。
現在,我們就來仔細地分析一下,為什麼唐朝時候詩歌如此興盛?
還是那句話,胖子不是一天吃成的。唐詩自個兒的發展也是很漫長的。
初唐時期,人們甚至還在爭論文學、音樂和亡國的關係,誰叫之前的朝代太混亂、君主太昏聵。
但是就在這個時候,明君唐太宗發話了:“有亡國之世的音樂,但沒有致亡國的音樂。”
這話的意思就是說,什麼音樂文學亡國,那叫胡扯,全是因為它自己就應該亡。潛意思是什麼呢?別整那麼多虛的,詩歌音樂搞起來!
由此,有了官方認可的詩歌大行其道。初唐時期也湧現了非常優秀的詩人,“初唐四傑”便是其中代表。
而四傑們身上也反映著那個時代的特點,他們都恃才傲物,又積極求取功名。經過他們的努力,詩歌從之前宮體詩狹隘地描寫宮廷生活,轉而擁有了更加廣闊的世界。
例如四傑當中盧照鄰的《長安古意》一詩。它繼承了宮體詩的語言系統和表達技巧,但其對愛情的描寫卻顛覆了宮體詩對於女性的玩弄和物化,挽救了詩歌的頹勢。
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比目鴛鴦真可羨,雙去雙來君不見。盛唐時期!
我知道,其實這才是你所認為的那個春天。因此我把主要的原因幾乎都放在這裡講。
唐朝詩歌鼎盛,但其背後的原因可十分複雜。在第一二部分我們講述了詩歌的形成和發展,這是為了讓你瞭解唐詩的鼎盛是有一定積澱的。而講到初唐,是因為初唐是一個過渡時期,在那個時候人們實際上還有著六朝遺風。
現在,我們就來好好地講唐詩鼎盛的原因。
1. 唐朝統一,開放的文化環境和強大的國力。
不論什麼時候,統一的王朝總能帶來安定的環境,而世事的變化也能夠激起詩人們的磅礴熱情。並且眾所周知,唐朝的國力十分強盛,文化上又能夠相容幷包,對外又開放友好。當然,其開放體現在各個方面。
比如:唐朝從新羅輸入藥材、金銀等等,向新羅輸出金銀器等等,文化交流頻繁,有新羅人中進士;日本先後三次派出遣唐使學習中國文化,九世紀根據漢文建立文字,作為日本都城的奈良也依據長安而建(著名文化交流人物比如《妖貓傳》裡的空海);東南亞、南亞諸國天竺(印度)、斯里蘭卡等也交往密切。
多元化的社會給了人們廣闊的情感空間,也給予了詩人們創作的天地。多姿多彩的生活,怎們能夠不以詩歌稱頌呢?
2. 科舉、漫遊、入幕、讀書山林之風,貶謫與唐文學。
唐朝科舉制度打破了原本的門閥士族的統治,有利於庶族干政,也為政府提供了大量人才。更何況科舉還要考詩歌,於是詩歌便更加受追捧了。而考生們為了積攢名譽,需要漫遊名山大川、拜訪許多有名的人物,在考試之前就要結交結交。這方面很出名的一個人便是李白,他青年出蜀以後,去了不知道多少地方。
但是,儘管如此,錄取名額有限,考生考上的機率很低,許多投靠大人物入幕或者前往邊塞謀取功名,促進了邊塞詩的發展。
而考試之前總得學習吧?讀書的話,大都在山林之中,也有寺廟(多修建於名山之中)中。這使詩人天然地便受到自然山水的薰陶,而這種山林之風也深深地影響了山水詩的發展。
當然,要當官就要承受貶謫的風險,因此隨之而來的貶謫對文學影響同樣很大。在唐朝之前不是沒有貶謫,但並沒有形成一種大規模的現象,而且制度也不那麼完善。但到了唐朝,尤其是中唐時期則十分普遍,其中又以韓愈、柳宗元、劉禹錫、白居易、元稹等人為代表。而貶謫文學也由此成為一種具有獨立品格的文學現象。例如韓愈被貶後就曾寫下: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3. 佛道對唐文學的影響。
(1)佛教:唐王朝因為姓李,所以很尊奉道教。而武則天又對佛教大力提倡,導致佛教興盛,其一表現就是禪宗分支增加。主流思想認為是絲綢之路上的交往翻譯帶入了佛教思想。儘管國家眾多,但大多數國家的文字是對梵文的簡化。當然,也有觀點認為是海上絲綢之路傳入;也有說法認為是越南茶馬古道成都到長安傳播。
其實,我們上面提到的“永明體”就學習了佛經當中的押韻方式。佛經最初靠口頭傳述,因為沒有文字,所以會形成變異。由此僧人採取押韻的方式,不容易出錯。而格律詩的形成是佛教傳入影響的結果。歷代詩論尤其是唐朝都以追求佛教的境界為最高水平。
(2)道教:對於作品的評斷中“得意忘言”“大音希聲”等都是老莊的思想,這對唐詩意境的提升影響很大,甚至於許多知名詩人都是道士,如王羲之。
中晚唐時期
實際上,詩歌為什麼在唐朝形成鼎盛,剛剛我就已經講得差不多了。
但時代畢竟有變遷,不同的時代也會醞釀不同的詩歌風格,出現不同的人物。如果說盛唐是積極昂揚的,那麼經歷了安史之亂後的中唐晚唐則表現出完全不一樣的風格。
例如中唐時期,詩人們就透過描寫自然山水的恬靜、幽遠、清冷甚至孤寂來表現人生的感嘆以及個人內心的惆悵。詩歌風格幽雋、閒雅,重清麗的韻致。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但同時,在詩歌的創作上,他們也提出了新的口號,比如白居易倡導的平實通俗,韓愈倡導的古文運動。正是他們這種變革,才給唐詩的輝煌帶來了希望,讓它的生命得以延長。
總結總而言之,為什麼詩歌的春天會出現在唐朝?
這是歷史積澱、國家強盛、文化交流、時代風格、政治制度以及詩人自勉創新共同作用下的結果。這樣的盛世難再,這樣的唐詩也同樣難再!
-
7 # 坦坦蕩蕩的尚格
魯迅曾說:“一切好詩到唐朝都被寫盡了。”確實是這樣,無論什麼題材、什麼內容在唐詩中都有佳作,從這就可以看出詩的鼎盛是在唐朝。詩為什麼會在唐朝得到這麼大的發展呢?我曾經也思考過這個問題,這其中的原因很複雜。
以詩取士我想毋庸置疑的是,唐朝的詩能夠繁盛,最重要的就是因為唐朝的科舉中詩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內容。要想入朝做官,詩首先要做的好。這種劃定考綱的做法其實就指明瞭唐朝學子們的努力方向。
(唐朝科舉)
而因為詩歌史選拔人才的主要途徑,所以要想得到權貴的引薦與賞識,詩就成了一塊兒敲門磚,所以這就出現了一種“投詩問路”的現象,比如李白與杜甫,他們二人在早年都曾有過一段漫遊的經歷,而在古代特別是在唐朝,這些人遠遊可不是為了遊山玩水,他們都是在為自己今後的仕途“造勢”,怎麼造勢呢?寫詩,先把名聲敲響、先得到長官或者權貴的注意。
這其中就有不少名篇,比如李太白的《與韓荊州書》。而杜甫在長安困居的十年,大部分詩作也是這種寫給權貴的詩,這其中比如寫給左丞丈韋濟的、寫給他今後的好友鄭虞的。而唐朝三大詩人中的最後一位白居易也是透過這種方式成名的,他的成名作就是被選入課本的《賦得古原草送別》——咸陽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甚至到後來交友也是透過互相寫詩、贈詩的方式,這其中最有名的比如“元白”(元稹、白居易)。所以如果不會寫詩,連個知心朋友都找不到。而這種朋友之間贈詩的風尚也是唐詩繁榮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
所以無論是科舉還是引薦甚至是待人接物,作詩都是最重要的技能。但是作什麼詩呢?這就引出了下一個原因。
傳播方式人人都想考高分,但是高分試卷長什麼樣呢?就像現在的高考滿分作文選一樣,唐朝也把很多優秀的詩彙集到了一起,這就是當時的詩集,但是沒想到詩集慢慢的成為了一種風尚,於是到最後人人都想出詩集。
於是唐詩興盛的一個基礎就出現了,集子有什麼用呢?它有利於彙總、有利於儲存。唐朝是詩的頂峰這句話一定不是唐朝人做的判斷,它一定是後人根據傳下來的唐詩所得的結論。但是詩集還有最重要的一個功能,那就是便於流通。
有了流通與交流,詩才可能成為全國都尊崇的創作形式。於是這就產生了一個訴求——怎麼高效的流通呢。
於是唐朝出現了雕版印刷術。即使雕版印刷在宋朝鼎盛,但也不能否認它對唐朝詩的傳播所做的貢獻。因為技術一定不會是平白無故被髮明的,它一定是有某種需求,你很難說唐朝雕版印刷的發明與文字流通的需要沒有關係。
(雕版印刷)
所以把唐詩推到鼎盛的直接原因就出現了,一定是唐詩在全國的大規模流通與普及才造成了這種局面。
當然流通的形式不一定是透過書籍,因為在畫上、在驛館、在名勝古剎等等這些地方題詩也是當時的風尚,比如“崔顥題詩在上頭”的李白擱筆亭等等,但是書籍一定是主要的方式,這些共同促進了唐詩的傳播。
唱出來才能被雅俗共賞宋詞其實是歌詞,這點唐詩也不例外,透過音樂這種方式應該被歸納到傳播方式裡,但是這一點實在是太重要了,所以我們單獨用個小標題。
阿城在《閒話閒說》裡有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話:“我們覺得高雅的唐詩,其實很像現在世俗間的流行歌曲、卡拉OK。”
為什麼呢?因為唐詩的鼎盛一定不會只是詩人們創造的,它還要有讀的人、還要有聽的人。詩歌與音樂的結合才能做到雅俗共賞,如果“唱”不出來,這些東西就很難在民間市井流傳開。唐詩的一個很重要的形式是七言詩,但是漢朝也有七言詩,為什麼漢朝的七言詩不流行呢?古典文學家餘冠英先生就曾指出,沒有音樂漢朝的七言詩就不可能繁榮,因為漢朝樂府沒有收入過一首七言詩。(為君翻作琵琶行—琵琶女)
而唐詩的繁榮一部分要歸功於對詩、對音樂等藝術形式的重視,唐朝的各級政府都有音樂機構。這其實就引出了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感謝這個偉大的朝代。因為人民只有能夠維持生存,才會進行一些娛樂活動,才會聽曲兒、才會看戲。
也因為國家富強,所以才有了民族交流、融合的“底氣”,而這促進了音樂舞蹈等等藝術的發展,從而間接地促進了詩的傳播,因為詩要“唱”出來。甚至這種不同文化間的交流也豐富了詩的思想。
(唐朝胡旋舞)
唐詩的繁榮要感謝它紮根的土壤,還有那些“陽光充足”的日子,因此它才能枝繁葉茂。
-
8 # 小先生348
詩詞的巔峰時期是唐朝,並不是因為唐朝詩詞創作最多,而是因為唐朝詩詞的質量最高。
唐朝初期是詩詞的一個分界點,唐之前的詩稱為古體詩,唐以及唐以後的詩稱為格律詩。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在一定的基礎上進行的,詩詞也不例外。在魏晉時期興起了一種新的詩詞的創作方法,其中的代表有謝脁(tiǎo)、庾(yǔ)信、鮑照等人。到了唐初的時候,人們又對前人的詩詞方法和技巧進行改進,才有了唐朝時期的格律詩。唐初對詩詞進行改革的詩人,其中的代表有唐初四傑、陳子昂等人。
再一個是因為唐朝國力強盛,經濟空前繁榮。而且唐朝大度、包容,世界各地的人都在唐王朝集結,他們帶來的東西也很大程度上開闊了唐人的眼界,在這樣的基礎上,唐朝迎來了詩詞的繁榮。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唐朝實行科舉制的選官制度,使寒門士子也有了出頭的機會,社會上的文人大大增加,他們借詩詞來表達自己的感情,詩詞的數量自然就多了。再加上紙張製作和印刷的技術在這個時候已經很成熟,詩詞的流傳能夠使人出名,以及儲存後世。在這種情況下,詩詞的數量和質量都是往上增長的。
在這幾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詩詞的春天出現在唐朝也是正常的了。
-
9 # 知行俠
這跟特定的歷史時代有關。
古人說:“飽暖思淫慾,飢寒起盜心。”回望歷史,社會穩定,政局安定,國家強大,民眾富庶,文化必然鼎盛繁榮。
“漢賦”之所以盛行於漢朝,是因為經歷了春秋戰國的亂悠悠,秦朝苛政民疲之後,第一個統一、強大、穩定的漢朝,百姓安居樂業,文化必然興起。
由此推及唐朝,經歷南北朝時期的戰亂,隋煬帝的暴政,唐朝的貞觀之治使國家強盛,百姓富足,開創了萬國來朝的恢宏局面,也迎來了詩歌的鼎盛時期,就是燦若繁星的“唐詩”。
其後的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皆是這樣的軌跡。
-
10 # 大武漢麼詩多
一、政治。政治在封建社會開始朝清明發展,實現大統一。
二、社會。社會從戰亂到穩定,後發展到歷史最強盛朝代。
三、經濟。倉廩實知禮節。
四、文化。文化繼承詩歌。
五、制度。科舉以詩文取優。
六、風尚。民眾喜遊樂吟賦,為大眾接受。
-
11 # 言喻朋來
唐朝是詩歌的盛世,為什麼會出現在唐朝?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不得不談及選舉制度
其實不管哪個時期“上層社會”或者所謂的“精英階級”的文化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對於一個時代的文化特徵而言最具代表性和引領性。因為他們掌握著權力,可以憑藉權力使某種價值觀或文化觀念被眾人接受。
科舉制度唐人十分重視科舉,科舉制度更為完善。到了唐代朝廷主要以詩歌考察為主。
唐代詩歌的繁榮與唐代實行的“以詩賦取士"的科舉制有很大關係
這就意味著詩歌寫得好,就越可能進入上流階層。許多讀書人寒窗多年只為中舉。科舉制的實施對當時的知識分子確是一大刺激,為了擠進仕途,必須經過嚴格的詩賦技巧的訓練,在一定程度 上,鼓舞那些攻讀詩賦的下層知識分子學詩的信心和熱情。孟郊的《登科後》就很好的表達了他的經歷: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當然詩歌的發展以及在唐朝的繁榮,不僅僅是因為科舉制,可以這麼說科舉應只是一個標誌或者催化劑,我們不能忽略背後的各種因素的積澱
一、社會經濟條件,經濟基礎對唐詩的繁榮昌盛具有積極的作用。當時的唐王朝可以說是地區中心,國力強盛一經濟繁榮為唐詩興盛提供了雄月的物質條件。唐朝
是隋末農民起義之後建立的,唐朝的皇帝接受歷代王朝覆亡的教訓,採取了一系列比較開明的措施,從而發展了生產,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繁榮。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手工業、商業、對外貿易和水陸交通運輸業也都隨之而發展。當時的首都長安全城三十多萬戶,城內商業區、“店”、“商肆”林立,聚居著中亞、波斯、大食等國的外商。長安城有五條大道通往全國,有三條大道通往中亞和印度,同時中國的航船可以遠航到紅海、印度和日本。大唐帝國達到中國封建社會繁榮昌盛的頂點,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如杜甫《憶昔》詩所描繪的“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稟俱豐實”。經濟的發展為詩人的創作提供了
雄厚的物質條件和創作環境。經濟繁榮所形成的豐富的社會生活為詩人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成為唐詩繁榮一個不可缺少的基本條件。
二、國家的統一、多民族的高度融合所形成的文化多元化為唐詩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創作源泉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自漢代始,多民族的統一體已經形成。後來,由於統治階級的腐朽,再現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隋結束了南北分裂的紛擾混亂,隨後,唐朝使多民族的統-得到了恢復與發展。唐太宗言:“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統治階級對多民族融合的重視極大地促進了民族的團結,多民族的融合為唐詩的創作注人了新的活力,唐文化不再是傳統的漢文化或中原文化,而是胡漢合一 、農耕文化和北方遊牧文化混成的新文化。唐詩也不例外,在吸收各類民族文化的基礎上,給以了充分的消化、昇華,兼收幷蓄,形成了山水田園派、邊塞詩派、浪漫主義流派等各具特色和風格的模式。詩文體裁無所不有,唐詩風格無所不能,詩歌體裁無所不備,造就了一幅豐富多彩、盛大恢宏、百花齊放的歷史詩文化畫卷。
三、唐帝王在唐詩繁榮中的特殊作用。唐帝王在唐詩發展中的積極重要作用,探尋唐帝王是如何提倡詩歌創作並積極參與實踐,同時,極力創造良好寬鬆創作環境,重視詩人、敬重詩人並採取具體措施促進唐詩進一步走向峰巔,成為有唐代的“國學"。
四、開明和開放的政治環境為唐詩的繁榮提供了保證唐朝是歷代王朝中少有的開放朝代,也是比較典型的多元化文化並存的朝代,這與統治階級理朝治政有著直接的關係。開明的政權和開放的社會環境,對當時的經濟、社會、思想、文化諸方面的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響。統治階級對思想、文化、人文交流採取了開明和開放的政策,某種程度上實現了唐詩的繁榮,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1.在思想意識上,實現開明相容的政策,提出“三教雖異,善歸一揆”的理念
佛教、道教與儒教並稱“三教”。這些為唐詩的繁榮提供了豐富的思想支援,也促進了唐詩的思想、風格、體裁和情感的多樣性。
2. 在文化教育上,銳意經籍,大興文治
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對人的教育由貴族向平民化過度,民間的文化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3、開放的政策
加強了對外交流,使得多國文化交流碰撞。《長安十二時辰》雖是影視作品,我們從中可以直觀的看出當時唐王朝的開放程度,國內有各個國家的人,甚至外國人在政府任職,足可以看出唐朝的開放程度。
-
12 # 晉唐風骨
唐代詩歌標誌著我國古代文學發展的極其重要的階段,呈現出空前的繁榮景象,代表了我國古代詩歌的最高成就。這種成就的出現不是偶然的,它有多方面的原因,是當時經濟、政治、文化等特定條件所成,也是詩歌自身傳統發展的結果。
高漲的經濟和文化唐詩的繁榮首先跟唐代的經濟和文化高漲是密不可分的,從七世紀初建國到八世紀中葉安史之亂前這一百多年,由於“均田制”的推行以及其他一些有利於發展生產的措施,促成了唐初一百多年的經濟高漲。經濟的發展必然導致文化的繁榮,唐代國際文化的廣泛交流,國內各民族文化的密切融和,唐朝對思想文化採取相對自由的政策,儒、釋、道思想允許同時並存等等,都是促成唐代文化普遍高漲的有利因素。
人才選拔制度的變格唐朝為了鞏固其統治,制定和執行了透過科舉從庶族地主中選拔人才的制度,以打破名門望族對仕途的壟斷。設定進士、明經等八科來選拔人才,後又以進士最為尊貴,而進士的考試以詩賦為主要內容。這種以詩賦取士為重要內容的科舉制度,是打破世族壟斷政治、為庶族開啟取士之門的新官僚選拔制度,也是促成唐詩繁榮的一個直接原因。
詩歌自身傳統的發展我國詩歌以《詩經》、《楚辭》為最早的高峰,但四言詩和辭賦在唐代以前已經衰落和僵化。一種新的詩體——近體詩,在六朝時逐漸形成並發展。終於在唐初五言和七言古詩發展成熟,律詩、絕句也基本上趨於完善,近體詩經歷二百多年的逐漸演進的過程,正展示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唐初有關聲律對偶的著作大量出現,詩歌創作的大型類書成批刊行,都是為了詩歌發展的需要。
結語前輩詩人積累起來的藝術經驗,充分表現了漢語美的多種樣式,都使得唐代詩人易於借鑑先賢,馳騁才力,抒發靈性,來擴大詩歌的反映面,提高詩歌的表現力。所有這些原因綜合起來,就使得詩歌在唐朝如春天般的百花齊放,盛況空前。
-
13 # 紅嶺晨鐘
1)社會因素
唐代立國之初至安史之亂前, 國勢強大, 經濟富裕, 朝廷百官宴遊, 多唱詩互和, 以為談佐之樂。而國家的統一, 南北交通無阻, 文人有機會飽覽祖國的大好山河, 激發詩情。詩歌的酬唱流傳, 蔚成一時的風氣。至於安史之亂後, 藩鎮之禍繼起, 唐室中衰, 加以外患日極, 以致詩人大多飽歷離亂, 為其提供豐富的生活素材, 及刺激文學創作的靈感, 鬱結之情, 正可用詩歌來抒發, 也促成唐詩的興安。
(2)政治因素/ 君主提倡
唐代幾個有權力的皇帝, 不僅都愛好音樂, 並大加提倡。高宗、武后, 好樂章, 常自制新詞, 編為樂府。到了玄宗, 此風更盛。他自己是詩人、樂師兼優伶, 愛好文藝, 附庸風雅, 對於文藝的發展, 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另外唐代以詩取士, 於是詩歌一門, 成為文人得官幹祿的捷徑, 對加強詩歌技巧的訓練和詩歌的普及, 有重要的作用。
(3)詩體的進化/ 文學本身的發展
從先秦的《詩經》、《楚辭》、兩漢的樂府民歌、古詩十九首, 建安、正始和兩晉的詩歌創作, 以至南北朝聲律說的提出和應用, 都為唐代詩歌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經驗。七言古詩及律體、絕句的新詩體, 在六朝時代, 才開始形成, 格式音律初具規模。到了唐代, 社會生活日益複雜, 詩人的思想感情豐富, 在詩歌創作上, 新的內容, 要求新的形式, 唐代詩人正好運用新興的形式來表情達意, 使這些新體詩在形式、聲律、辭藻各方面都趨於成熟。
(4)思想、文化的活躍/ 其他藝術對詩歌發展的影響
唐詩在發展時顯然受到其他藝術的影響。唐代的音樂、雕塑、舞蹈、繪畫等, 在中國傳統的基礎上, 又吸收了外來的影響, 對詩歌的內容和風格有積極的影響和啟發作用。如王維的山水詩, 號稱「詩中有畫」, 顯然受到山水畫的影響。至於李頎、岑參、杜甫等人描寫音樂、舞蹈、繪畫的詩歌, 可以看出當時作家勇於接受新鮮事物的時代精神。
(5)詩歌應用價值的提高
詩歌在唐代社會的應用價值得到空前的提高, 如向達官名流謁求進用、送人出使也用詩。自帝王、貴族、文士、官僚, 以致道士、歌妓, 均有佳作, 此當與詩歌應用價值的提高有關。
-
14 # 橘子心甜
唐朝是廣為認知的詩歌天堂,所謂”唐詩宋詞元曲”,其中把詩歸結於唐,也可看出唐朝在詩歌歷史上的地位與壟斷之勢.而關於唐詩繁盛的原因,從古至今,眾說 紛紜.總和起來,就是唐朝的經濟,政治,文化,歷史這四方面都極為適合詩歌的發展,從而使得其在唐朝達到一個空前絕後的頂峰. 唐代發達的經 濟,為唐詩的繁榮奠定了穩固的物質基礎。
在歷史上,唐朝時期的中國是個可稱之為天朝大國的時代大唐王朝則是封建社會發展的一個頂峰.如此繁榮的經濟給藝術 這一類的東西提供了必要的條件.簡單來說,就是如果人民還吃不飽肚子,腦袋隨時可能搬家的狀態下,恐怕不是大發詩情的好時機.而唐代國富民強,前有太宗貞 觀,後有玄宗開元.杜詩云:“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社會幾乎達到了上古大同的地步.在這樣國泰民安的時代,詩歌找到了能讓其茁壯發展的肥沃 土壤. 而唐代實行的寬鬆政治政策,也對詩歌的繁榮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統治者所實行的儒釋道並存、廣開言路、經詩賦取士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是唐詩繁榮的又一社會原因。
首先作為統治這個朝代的王族,唐帝國一代雄主傲視群倫,胸襟眼界之開闊前所未有.更重要的,唐代是中國歷史上一次空前規模的民族大融合.連太宗李世民也 具有外族血統,因此唐王朝的民族政策具備了前所未有的開明.“正因為有這樣的政治背景,李姓王朝才能以前所未有的自信面對化外文明,此等自信,積弱之宋實 難企及,明清兩代,國勢漸衰,也難望其項背。”
大唐朝奉行的國策是‘中國既安,四夷自服’,講究對待外族一視同仁.很多域外文化溶入中華文化之中,呈現一 片天朝大國的風尚。
唐代的自信,使它的詩人具備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般如許的胸襟,各族文化更是百花齊放,萬家爭鳴. 其次,唐朝極重 詩才,嚴羽的《滄浪詩話》曰:“或問:‘唐詩何以勝我朝?’唐以詩取士,故多專門之學,我朝之詩所以不及也。”雖不全面,但也是不可忽視的原因之一.高祖 武德四年開科取士,第一場既考詩賦,考五言排律,每詩要求12句,太宗開[文學館]「弘文館」以徵文人.所謂“上有所好,下必效焉”,“越王好勇,而民多 輕死;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唐代的統治者之好詩詞歌賦,猶甚往朝.康熙年間編定的《全唐詩》,錄入四萬八千九百餘首,唐太宗李世民的《帝京篇十 首並序》列位卷首。而後的高宗,則天,中宗,睿宗,至此道高手玄宗李隆基,都對此十分重視.不僅如此,王室成員中的後宮佳麗,公主王孫,能言詩的也不在少 數,他們所起的引領推動作用也不可忽視.
再有,唐皇帝重視詩,更重視詩人,很少廣興文字獄而聳人聽聞.太宗有《望送魏徵葬》,玄宗有《送賀知 章歸四明》,宣宗有《吊白居易》.甚至連犯了死罪的詩人照樣為他們編集出版,以示不泯。如此的寬容,歷代少有.唐代詠史詩、諷喻詩,直露且鋒利非常,比起 前代被貶的蘇東坡或是清代常有的誅族慘案,唐代的詩人是很幸運的.他們的君王既不特別神經過敏,也不過於疑神疑鬼,否則以當時的文風,十有八九是要殺頭 的.
第三點文化,也是唐詩不可或卻的興盛條件之一.在這裡文化即指文化背景而說.其一,唐朝上至宮廷秘聞,下至生活百景無一不可入詩,內容比 前代豐富百倍,格律更加成熟完整,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並存,古體近體兩種詩體共生.豐富的文化背景,給唐詩帶來了絢麗多彩的發揮天地.
而在文化背景當中的 另一點,就是唐代詩人不僅限於王侯將相,清代編撰的《全唐詩》,作者除文人和帝王將相以外,更有“市井小民,販夫走卒、和尚尼姑,孌童妓女,漁民樵夫,神 棍藝人,甚至乞公丐婆”.再加上唐朝是一個思想十分自由開放的社會,給唐代文學的空前發達繁榮提供了機會。在這種文化氛為之下,唐詩的蓬勃發展是絕對可以 理解而且是必然趨勢的表現.
最後的原因,則是相對貧乏的歷史積累給唐朝詩歌的君臨天下作了一個良好的鋪墊.唐詩之前雖有詩經楚歌,陳宮梁體, 但並無任何需要仰視的高峰.能白紙為畫,從心所欲,自然揮灑自如毫無顧忌.以此使得後世之人猶如泰山在望,遮陰蔽日,目光所及均不離隙,時有心生慼慼之 感.魯迅先生曾說“唐後無詩”,也意由此.
彙總上面所說,唐詩的興盛確有其原因.無論從經濟,政治,文化,歷史哪一方面來說,唐朝都具備了更甚於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條件,給詩詞的創作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絕佳環境,使唐詩如一顆燦然明珠,在中國文化史上爍爍生輝,豔壓群芳.
-
15 # 龍戰於野888
“詩歌的春天”其實就是“盛夏的果實”!
倘若把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史理解為四季,先秦到秦漢當為春季,魏晉到隋唐為夏季,而五代到宋元為秋季,明清為冬季。
畢竟,從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到秦漢的大一統,恰如春天的百花齊放到夜雨後的殘花滿地;而魏晉南北朝到隋唐之燦爛,恰如早春之花所結盛夏之果,比如詩歌。而五代到宋元,猶如秋之繁榮,各色果實大放光彩,散發誘人之香味;明清,萬木蕭條,樹頭偶有之果實,也是夏秋後之撿漏。詩歌在唐王朝如夏果之燦爛,具備了以下條件:
一、土壤的肥沃大唐王朝,是繼秦漢之後,又一個把統一局面向前推進了一大步的封建王朝。
其疆域之廣闊,有目共睹;其制度之完善,有據可查;其經濟之發達,婦孺皆知。
繁榮的經濟,統一的局面,完善的制度,都為詩歌在這一時期的繁榮,造就了肥沃的土壤。
二、養分的充足唐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民族關係最為平等,對外方面最為開放的時代。這就為詩歌在素材,內容,以及形式表達方面,提供了可資借鑑和不斷成長的養料。
三、氣候的良好大唐王朝是一個包容的時代,它可以容納詩人們高唱凱歌,也可以容納詩人們抨擊時弊;它可以有雄渾壯闊,也可以有鶯歌燕舞;它可以容納痛快淋漓的笑,也可以容納酣暢淋漓的哭。這就為詩歌在題材以及情感的多種表達上,開闊了空間。
-
16 # 木子君的小屋
為什麼詩歌的春天出在唐朝,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科舉的需要在唐朝,為了限制世家大族在朝堂中的權力,提高寒門官員的比例,太宗李世民引進了隋時就有的科舉制度。
而在唐時,科舉制度尚不完善,主要分為兩科。
一是明經科。
明科是唐科舉考試的專案之一,先帖文,然後口試,經問大義十條,答時務策三道。所謂帖文,又稱帖經,主要考經文的記憶。具體做法是:“以所習之經,掩其兩端,中間惟開一行,裁紙為帖。”
用通俗的話說,就是考四書五經的記憶及理解。
一是進士科。
進士科相對於明經科,除了考經義之外,主要以詩賦為主。而進士科的錄取難度,是大於明經科的。
所以在唐時,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由於世家對於經典的研究有積蘊,所經在武周時,為了提拔寒門子弟,武則天大大提高了進士科的待遇。使詩賦的地位進一步加強。
#士子對詩賦的研究,對唐詩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也是詩風大起的原因。
二、國力強盛,包容的文化氛圍相比於南北朝、隋朝,唐初就統一了中原,在對外的戰爭中也多次獲勝。而唐初時又採取了休養民生的政治策略。導致國力大盛,而唐皇室由北朝而來,頗有胡氣息。在民風上,相對開放包容。
倉稟足而知禮儀,開放包容而文化發展不拘一格。再加上當時開放進取的民風,軍事上的進步,給唐詩注入了雄渾之氣。
所以,唐朝科舉的需要,國力的強盛,軍事的進取,開放包容的民風,都給唐詩注入了一道強心劑,催生了李白、杜甫等一大批的詩人,使詩歌蓬勃發展,成為詩歌的盛世。 -
17 # 耕讀心田
我國的古典詩歌發展到唐朝,進入了輝煌燦爛的全盛時期。唐詩代表著我國古代詩歌的最高成就。
魯迅說過:
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朝已被做完。
在唐朝二百八十九年的時間裡,不但湧現了許多傑出的詩人,創作了大量優秀的詩篇,流傳至今的就超過五萬首詩歌,而且其內容在反映現實的深度和廣度上,體現出前所未有的宏偉氣象。另外唐詩在題材領域的拓展、創作方法的多樣化、體制的完備成熟、流派眾多、創新精神等方面,也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高度,可以說是百花齊放,群星燦爛,蔚為大觀。
那麼詩歌為什麼在唐朝如此繁榮興盛呢?詩歌的春天之所以出現在唐朝,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詩歌本身發展的原因。我國詩歌從先秦到漢魏六朝,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經驗,形成了優良的傳統。
唐詩在內容上繼承了《詩經》、《楚辭》以來現實主義和積極浪漫主義的優良傳統,批判六朝的形式主義、唯美主義詩風,使唐朝以前在詩壇上瀰漫著的“以綺錯婉媚為本”的梁陳宮掖之風,逐漸向質樸率真、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道路轉變。以初唐“四傑”和陳子昂為代表的初唐詩歌,雖然未能脫盡齊梁餘習,喜用華麗的辭藻,但他們的詩歌題材逐漸由宮庭移到了市井,從臺閣移到了江山塞漠,較能接觸社會現實,初步改變了浮靡詩風,氣象與前大不相同。盛唐詩歌發展到了繁榮的頂峰,李白、杜甫、孟浩然、王維、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等一大批詩星光彩奪目,詩歌內容更是豐富多彩。
唐詩在形式上則著重吸取了六朝運用聲律和辭采的藝術經驗,完成了近體詩的體制,發展了五、七言古詩,創造了很多精美的技巧。唐詩中的體制眾多,不論是五言古詩、七言古詩、樂府、歌行,還是五、七言近體詩,都呈現出特異的光彩。如李白的歌行,打破了以前整齊駢偶的拘束,淋漓盡致,雄奇奔放。其五、七言絕句則深遠醇美,體現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審美理想。杜甫的詩歌則“別裁為體”,抒情敘事兼工,古體近體並擅,確是:
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
另外,漢魏以來,特別是齊梁時代在文學理論批評方面取得的獨特成就,也給唐朝詩人提供了理論上的借鑑。陸機的《文賦》,劉勰《文心雕龍》,鍾嶸《詩品》等一些優秀的文學批評理論,都對唐詩的發展和繁盛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唐初的陳子昂舉起“建安風骨”的旗幟,橫掃六朝以來的形式主義詩風,就是受到劉勰“風骨論”的影響。講究風骨,發展為唐代詩風的主流,促進了盛唐詩歌光輝燦爛新局面的到來。
第二,社會方面的原因。由極盛而至極衰的社會特點,為唐詩的繁榮興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唐王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也是開始走向衰落的轉折時期。“開元盛世”是它的頂峰,安史之亂是它衰敗的開端,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是它後期的不治之症,終於因此而滅亡。繁榮的經濟,強大的國力,開明的政治,使得生逢其時的詩人引吭高歌,也使後來的詩人追憶緬懷;國家的衰敗危亡,人民的艱難困苦,又使詩人們寫出無數驚心動魄的詩篇。也就是說,唐朝社會的初興、繁榮、衰落、中興、敗亡過程構成了它的複雜性和多變性,給詩歌創作提供了廣闊的背景和豐富的源泉。
對儒、道、佛和其他外來文化兼收幷蓄,思想禁錮較少,給唐詩的興盛提供了溫床。唐朝統治者對儒、道、佛三家都很重視,這對文人思想的活躍是很有利的條件。儒家倡導的積極入世思想,成為唐朝許多文人的共同風尚;道家蔑視禮法、提倡出世的思想對李白等浪漫主義詩人影響很大,儒道互補的處世觀,構成了他們入世與出世的兩重人格;佛教的流傳,對王維等作家的思想和創作也有較大的影響。
唐詩的異彩紛呈,氣象恢宏,正是那個時代精神的反映。
文禁松馳和統治者的愛好提倡推動了唐詩的發展。唐朝統治者對於詩人的創作採取了比較開明的政策,讓詩人暢所欲言,不搞文字獄。有的詩人直接批評皇帝,也聽之任之,並不加罪。象杜甫《兵車行》中的“武皇開邊意未已”,就直接批評當朝皇帝玄宗好大喜功,發動大規模戰爭,玄宗也未追究。前人說“唐詩無避諱”,這自然使詩人敢於面對現實,寫出有內容有分量的詩歌來。
與此同時,唐朝不少帝王喜歡自己作詩,提倡別人作詩,這也有力地促成了唐詩的繁盛。
唐太宗開設“弘文館”、“文學館”,廣招詩人唱和吟詠;武則天、唐高宗、唐玄宗等皇帝不僅自己寫詩,而且獎勵寫詩;文宗時還特置詩學士七十二人。由於君王的推波助瀾、上行下效,而引起了全民寫詩熱,形成一種社會時尚,大大推動了詩歌的發展。
詩歌的社會應用價值的提高,也是唐詩繁盛的重要因素。唐朝的科舉考試有“以詩取士”一項,寫詩成了一塊敲門磚,成了中舉入仕的階梯。所謂“丹霄路在五言中”,直接點明瞭這種誘人的實用價值。只要把詩寫好,就有青雲直上的資本,自然促進文人們去研究寫詩技巧,提高創作質量。所以宋代嚴羽指出:
唐詩何以勝我朝?唐以詩取士,故多專門之學,我朝之詩所以不及也。
此外,唐朝時的文人們也把詩當作一種交際工具,用以慶賀饋贈,送往迎來,交流感情。唐詩中數量巨大的投刺詩、贈答詩、送別詩等,就是這樣產生的。寫詩成了知識分子生活的一部分,產量自然就多。在這些浩繁的篇章中出現一些名篇佳作是很自然的。
第三,詩人本身的原因。傑出的作家才能寫出優秀的作品。唐詩之所以璀璨奪目,是因為唐朝詩人們的筆耕不輟、嘔心瀝血的結晶,是詩人們博採眾長的結果,是詩人們真性情的袒露。李白的詩歌被杜甫稱譽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這與李白飄逸、真率、自然的性格密不可分。正因為李白無拘無束的性格,才使他的詩歌如奔騰的江海,具有一瀉千里的氣勢。
《新唐書•文藝傳》說杜甫的詩如“渾涵汪茫,千匯萬狀,兼古今而有之。”杜甫之所以達到如此卓越的成就,成為我國古代詩歌藝術的集大成者,與他虛心學習、博採眾長密不可分;也與詩人對藝術的熱愛和苦心鑽研有很大關係。杜甫在詩裡說: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新詩改罷自長吟”
“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可見千錘百煉才成就了“詩聖”的美名!
據說白居易每每寫成了詩歌,先念給老婆婆聽,然後不斷修改,直到老婆婆聽懂為止。所以他的詩歌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有民歌風味,為各族人民所喜愛。現在新疆婼羌縣就發現了唐朝回紇詩人坎曼爾抄錄的白居易詩歌《賣炭翁》。白居易的詩歌在朝鮮、日本等國也爭相傳抄。
至於賈島的“推敲”典故,更被傳為千古佳話。他曾說:
“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還有盧延讓的詩《苦吟》中說:
“吟安一個字,撚斷數莖須。”
這些都說明了唐詩之所以興盛,與唐朝詩人們的勤奮努力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總之,詩歌的春天之所以出現在唐朝,有詩歌自身發展規律的原因,也有社會各種因素的影響,更是唐朝詩人們的精思獨悟!
-
18 # 木奇
社會穩定——
結束了魏晉南北朝格局分裂。四海清平,國家繁榮。人們當然有環境學習創作了。
政治原因——
科舉取士,不僅僅是考明經算科進士等等,還有屬文。尤其是進士取士之前,寒門學子大量湧入,透過寫詩提升自己名氣;登榜之後,各種情況下也需要寫詩附和。
經濟原因——
國家穩定,經濟繁榮,尤其印刷術的發展,更使得文化興盛。
-
19 # 時間換你好
詩歌的春天出現在唐朝,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統治者的愛好與扶持。任何一項活動的開展與領導的愛好都是密不可分的。唐太宗李世民本身就是一位出色的詩人。他在“萬機之暇,遊息藝文”,先後開設文學館、弘文館,招攬文學之士,經常吟詠唱和。
因為個人的喜好,所以在政策上就會有所傾斜。他完善了科舉詩賦取士制度。在端門見新進士綴行而出,太宗不禁高興地說:天下英雄都到我這裡來了。他又採取多種形式,延請四方文學之士,予以重獎,當時人稱之為登瀛州(神仙福地)。這些措施使詩人們贏得了社會的至高榮譽和廣泛尊重。
政治環境的開明,容納了一大批文人墨客,所以才有了李白的狂放,杜甫的悽苦,白居易的諷喻。統治者大度,朝廷文禁鬆弛,民間思想解放,藝術自然欣欣向榮。
其二,經濟的繁榮和昌盛。經濟發展為詩歌興盛提供了雄厚的物質條件。經濟繁榮昌盛,交通四通八達,社會安定和諧為唐詩的興盛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良好的社會環境。
其三,中外的文化交流。中外文化交流和各種藝術的發展也對唐詩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唐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水陸交通發達,極大地促進了國內各民族及中外文化的交流,給傳統的唐文化注人了新的內容,新鮮的活力。
其四,文學發展的規律。從《詩經》的四言詩,到古體詩,到漢賦,再到唐朝的近體詩。近體詩的平仄押韻等規則逐漸完善,文人開始喜歡這種藝術表現形式。於是百花齊放,詩歌的春天就這樣綻開了。
-
20 # 大三和絃666
主要還是貞觀之治讓國家強大,經濟繁榮。
溫飽解決了,才談吟詩作賦啊。
前面其他朝代不說了,為啥漢朝沒有呢?在漢武之前一直局勢不穩定,詩歌模式也沒有拓展,都以樂府,楚歌形式。直到漢武帝尊儒家,設太學,文管制度逐步形成,後來才百花齊放,也有了五言詩,只不過格律不鮮明。
回覆列表
詩歌的春天出現在唐朝,與“科舉制度”的施行與培育有最大最緊密的關係,也與唐朝的穩定繁榮的社會環境密不可分。
我們知道,中國歷史上秦漢的歷史地位,屬於大一統帝國的創始和實驗階段,而唐,則是帝國體制成熟階段。
秦朝統一後,由於帝國體制都還處於摸索階段,特別是帝國的基層管理基本處於空白階段,屬於“空心化”帝國,上層建築很好很完整,但基層失去統治力,導致出現陳勝吳廣“揭竿而起應者雲集”的現在。
漢朝直接就是秦帝國的延續。帝國體制及落實,都處於試驗當中,特別是帝國統治所需要的專業的官僚人員,一直處於嚴重的“缺貨”狀態,所以漢朝施行“舉孝廉”、“徵辟制度”,“太學”教育制度等,但都不能滿足管理需要。東漢末曹操甚至用了“唯才是舉令”。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卻又使政治走上豪門政治體制,嚴重製約了寒門士族政治的可能。
等到了隋朝,煬帝開始的“科舉選拔制度”,開創性地解決了帝國官僚體制人才的選拔制度、流程、和人員需求問題。
而“科舉制度”在給學子們一個光明的前程的過程中,還設定了諸多的福利制度等待著他們去拿。比如考中秀才免除徭役,可入公學免費學習;中舉人可免除賦稅,中進士可做官,自然家屬也就免除徭役賦稅了。
所以,“科舉制度”不是一定都能做官的,但中舉人後,做個富家翁,也是可以的。所以正是因為有諸多的“科舉福利”,“科舉制度”才具有那麼大的吸引力!
但一項制度的推行,到基層人民都接受,並且獲得生根發芽,直至開花結果,是需要用時間去灌溉的。從隋煬帝開始施行,到唐朝建立一個富強的帝國,給人民一個穩定的生活環境,以及少數文化人的出現,並獲得政治上成功作為典範,進而帶動更多的人投身到“科舉制度”的學習中去,都需要時間。
所以,初唐時期,出現的詩人很少,而且還限於貴族身份,如“房玄齡魏徵”等人,包括李世民李淵都是。
等初唐四傑出現的時候,他們的身份都是底層人民的代表,也就意味著,詩歌的春天即將到來,因為他們背後將會有無窮無盡的寒門世子出現在詩歌的盛會上。
初唐只出現了“四傑”,繼而,到盛唐時期,詩人如雨後春筍般地噴薄而出,這個時間是唐朝建國90年左右。
這也意味著,經過百年時間左右的灌溉,文化已經成為基層人民群眾樂意接受並引以為豪的事業了。而且,“科舉制度福利”也已經兌現,“士族政治”已經成為明確的政治方向。所以,成為文化人就幾乎成了所有人的追求。而詩歌,則是文化人的一種外在表現而已。
而且政府的倡導,高層文化人的身體力行,也使詩歌成為當時最流行的文化符號。
而在漢樂府基礎上成長起來的詩歌,則呈現出多樣化,繼而將魏晉時期的質樸渾厚風格多樣化,也是春天的一種象徵意義。
所以,詩歌的春天出現在唐朝,是“科舉制度”的花結出來的一種果實,是時間和制度相結合的產物。恰好也由此而奠定了“儒學+政治”的並軌路線,使中國封建社會“皇權與士族共天下”成為慣例,並由此將“宗教政治”的可能性徹底消除(這是另外的話題,在這裡可以省略不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