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周朝文DMU

    清軍入關並建立全國政權後,建立了八旗常備兵制度,將整個八旗組織原封不動地移入新的社會體系之中,成為完全由國家供養的職業軍隊和職業預備役軍人集團。八旗官兵攜家帶口,按建制集中居住在軍營之中,駐於京畿地區的部隊稱"京營八旗",駐於全國各戰略要衝之地的部隊稱"駐防八旗"。軍營內生活設施齊備,旗兵及家屬不得私自外出。官兵嚴格從旗人內部選拔,"生則入檔,壯則當兵"。都統、參領、佐領等各級軍事長官同時又是行政長官,平時督促士兵從事生產、養活家口、操練武藝,戰時率部出征。為了維護自己的政權支柱,酬謝八旗軍功貴族,清廷開國之初即給予八旗將士相當優厚的待遇,期以免除官兵後顧之憂,專心練武,保持原有的軍事素質。同時也嚴格規定,八旗官兵不得做工經商或從事其它謀生之業。然而,事與願違。從順治、康熙年間起,八旗官兵便已出現追求享受、戰鬥意志衰退的傾向。在前線指揮戰鬥的親王、郡王和貝勒們"逗留觀望。不思振旅遄進,竟爾營私適己,希圖安便,或逶兵甲之不全,或託舟楫之不具,藉端引日,坐失事機"。在平定三藩之亂的戰爭中,八旗軍以往的主力地位已被綠營兵所取代。雍正、乾隆年間的一些重要戰爭,如柴達木之戰、平定大小和卓之戰、大小金川之戰中,儘管參戰的八旗官兵數量有限,其中一些號稱精銳的八旗部隊的表現卻不如綠營兵,昔日敢打敢衝的作風已不復存在。

    嘉慶至清末,八旗軍逐漸演變成專靠國家供養的社會救濟組織,失去了起碼的戰鬥能力。1799年清軍在鎮壓白蓮教大起義時,曾一度把京營八旗中最精銳的健銳營和火器營派往前線,結果因軍紀敗壞,不聽約束,未及投入戰鬥就被迫撤軍回京。清朝末年,有人建議從八旗軍中挑選壯丁加以操練,使之恢復入關時驍勇善戰的面貌。而深知其弊的慈禧太后、光緒皇帝此時早已不抱任何幻想,回答說:選練八旗丁壯是多年前的老辦法了,你們卻不知今天的八旗兵早已無可練習。

    此時爆發的太平天國起義就只能指望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了。這些新編練成的漢人武裝就構成了清朝的主要軍事武裝。以後的北洋軍閥都是淮軍中出來的。

  • 2 # 六音坊

     清朝末年的八旗軍到底去了哪裡,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在中國歷史上,清朝的統治並不短暫,其統治持續了將近300年,比蒙古建立的元朝要長得多。清軍入關時,士兵僅20餘萬,即便加上他們的家人和奴隸,拖家帶口,也只有百萬人。明朝泱泱大國,每年出生人口都比滿人多。但他們卻能夠在短時間內有效平息各民族及各政治勢力的抗爭,將自己融入於漢人,讓漢人接受,建立起持久穩定的統治,這是世界歷史學家感興趣並想解決的歷史之謎。縱觀整個清朝歷史,它的八旗制度這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是獨特的。

      很早老一輩史學家就已經指出,清朝的統治特點是沿襲明朝的制度,卻不同於明朝所實行的辦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清朝統治取得成功有諸多特徵,天時地利人和,但是他們最關鍵的是八旗軍系統。

      大家想想,如果沒有一個強大的“根本”方針,那麼就沒有任何一個政權能夠在華夏大地保持長期的穩定。其實想要統治漢人是挺難辦的。而八旗軍制與清朝一起沉落興旺,反映出滿人並沒有真正完全融入漢族。遺憾痛心的是,至今中國的清史學界對這一問題仍未引起足夠的關注。

      我們慢慢來剖析歷史的緣由經過。從努爾哈赤建立大金國,自己開始當皇帝,到攻打下北京開始,共經歷28年。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對原先一直生活在窮鄉僻壤的女真人來說真的難以想象,當時或許他們自己都沒想到這麼順利。因為他們沒想到八旗軍制度這麼強大。

      皇太極即位後,他除保留八旗軍滿洲之外,還增設了八旗軍漢軍和蒙古軍。從此,八旗軍又分為滿洲、蒙古和漢軍。這讓他的軍事地位大大提升,因為漢人也能分到一杯羹。至此擅長騎馬的八旗軍蒙古軍逐漸成為滿洲人的左膀右臂,清朝用他們南北征戰。而擅長操作火炮或者其他等重兵器的八旗軍漢軍的加入,是的清朝如虎添翼。

      1644年入關時,這股勁旅在農民軍與明朝殘軍的戰爭中攻無不克,是“八旗軍”武力最精銳、最強大的時期。

      其實清朝定都北京時,也面臨著一個極其複雜危險的新局面。在民族矛盾如此尖銳的情況下,漢人經常起義,他們不甘心被其他民族統治,除了從關外帶來的八旗軍外,他們還能依靠誰呢?萬一他們人數越來越少咋辦。雖然明軍降兵營的兵營數量是八旗軍的數倍,但他們怎麼敢依賴呢?萬一明朝的軍隊倒戈,清軍就容易被包餃子。因此他們改革八旗制度,來提高畫質朝統治的穩定性。

      制定旗餉政策。清軍自從進入海關後,清軍官兵全力投入戰爭。雖然清廷也沿襲了原先的制度給他們進行劃撥“份地”,但他們仍不能沿循入關前的的傳統,靠土地進行生產。一天一天的過去,隨著八旗軍“份地”的流失和轉移,越來越多計程車兵失去了土地來源收入。這讓很多人感覺當兵沒啥意思,軍心開始動搖不穩。為解決這一問題,使八旗軍能夠全身心投入到戰爭中,早點平定天下,清廷就制定了國餉政策。不久,八旗軍的收入主要以月餉和每個月的歲米為主,又因兵種不同加以區分開來。好的兵種分得多,待遇好。

      此外,每個士兵都有歲米,每人每年有24斛。這就是清代所謂的“鐵桿莊稼老米樹”的由來。所謂“鐵桿莊稼”就是指這種收入十分穩定性,一人打仗,全家受用。清朝對八旗軍兵丁採取一切“一切事情政府出資”的方法,並用公費為他們蓋房子。紅白喜事、搬家的一切費用全部由官方提供。這種制度十分受歡迎,當兵的越來越多,因為清朝願意花錢,後來清軍不斷迎來勝利。

      另一個重要的變革是建立八旗軍駐防制度。清代定都北京,將一半八旗軍精英派駐京城守衛,用來保護皇帝安全。同時清朝也不忽視對廣大地區的嚴格控制,防止發生起義或者軍變。。其做法是長期派八旗軍到各省會城市、水陸要塞和邊防沿海駐守,以控制除北京市以外所有最重要的軍事要塞。這種制度化的武裝力量在原先歷史上還是首次,幫助滿洲統治各個地方,八旗軍主要監視的物件是綠營。

      清代,全國的綠營兵額為60-80萬人,並分散駐紮在大大小小的城鎮、關隘水路交通重要的地方。這支部隊的數量遠遠大於八旗軍,他們是由漢人組成,對地方進行控制和監視,一旦出現起義,就可以迅速出動。而起到真正威懾作用的是那10萬八旗軍。清朝用10萬名八旗軍兵來控制所有的綠色營進而控制全國,就好像以臂使手,以手使指軍事手段非常高明。

      直省八旗軍駐防,一直是清代八旗軍中最弱的一個環節,清朝統治者以為天衣無縫,卻在太平天國事變中沒經受住考驗,軍隊損失慘重。

      杭州、江寧和河北滄州的駐軍全部被太平軍摧毀,而其他地方的駐軍也因損失半數多兵力而大大削弱。

      清朝的窟窿也正是由直省八旗軍的慘敗被開啟一個缺口,雖然北方邊疆部落士兵入關挽救了它一段時間,但當清朝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財力和物力來對付太平天國時,無暇顧及西北邊疆的軍事,這種顧頭不顧尾也最終導致了無可挽回的失敗。這不僅是對八旗軍的致命打擊,也是對19世紀清朝統治衰敗的直接反映。清朝制度隨著八旗軍的解體而滅亡,二者如影隨形。

      總結:古往今來,歷史變遷、朝代更替亙古不變,每個朝代都有其獨特的地方,而對清朝而言,清朝與八旗軍制度可謂是相生相依的,清朝的興亡的伴隨著八旗軍的產生、發展變革再到解體,而八旗軍的變革演變見證著清朝的建立、發展、興盛再到衰落滅亡。

  • 3 # 長安一輪月

    首先,介紹下八旗制度,八旗最早衍生於女真的人牛錄狩獵。所謂的牛錄就是10人狩錯小分隊,每人出一箭,由大箭帶領狩獵。努爾哈赤正是在牛錄基礎上不斷髮展成清朝八旗制。擴大牛錄人數,一牛錄為300人,又參照金女真猛安謀剋制。在牛錄基礎上,又是甲喇、固山,以五進位制方式建立八旗。因此,八旗又稱八固山。由於八旗制度按照金女真人原則,是兵民合一體制,“出則為兵,入則為民,耕戰二事,未嘗偏廢”。但八旗的編制嚴謹,戰鬥力非常強,既有小分隊作戰優勢,又有大兵力圍殲之術。任何兵士在八旗軍中都有各自位置,必須發揮此位置作用。雖然明軍也有很厲害的體制,但明軍後期軍力渙散,戰鬥力已經無法與八旗軍相比了。

    然後,說下那麼作為清朝一支開國立國、驍勇善戰的軍隊,為何後來衰弱了呢?

    當清王朝定都北京後,面對著一個嶄新而又極其複雜而險峻的局面。在民族矛盾尖銳的情況下,他們所能依靠的,除了自己從關外帶來的八旗勁旅之外,還能有誰?由明軍的降兵降將編成的綠營,人數雖然數倍於八旗,清朝豈敢依恃?清朝皇帝殫精竭慮,考慮的就是如何才能使為數如此之少的精兵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如何依靠它來維持清朝遼闊而複雜的國土的統治。因此清朝不斷對八旗制度進行改革,最初宗旨是加強八旗的軍事職能。但依舊沒能擋住八旗軍的衰弱。

    1.高薪養兵

    清朝皇帝很重視八旗兵,認為他們為清朝開創作出了貢獻,因此,清朝為八旗軍給予福利政策很高。可以說八旗兵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支職業軍人。

    清朝入關後,給八旗兵又賞錢又分地,實際就是承襲在東北“份地”制,但入關後的八旗兵不可能像關外那樣“兵農不分”,他們職業就是軍人。而分得份地,除了家人使用,大部分被八旗兵變賣,而獲得大量錢財。

    後來清朝又設立的“旗餉”政策,給予八旗兵以月餉與歲米,並根據不同兵種,劃分不同等級。每名八旗兵,一年歲米是24斛。清朝還給八旗兵蓋房子,家中有紅白喜事還有賞銀,家中遷移時也有官府負責。在歷代王朝軍隊中清朝是高福利,但高福利並不代表“高戰鬥力”,八旗兵漸漸腐化,而清朝又疏於管理,致使八旗兵戰鬥力大不如從前。

    2.分治政策

    清朝入關後著手開始統一全國,八旗兵在統一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當全國穩定後,為了護衛北京,清朝皇帝按照“居重馭輕”用兵原則,把半數八旗精銳設在京城,相當於皇帝的禁軍。而其他地方省會等重要城市,以及各個軍事要點,都有清朝八旗兵駐守。這種精銳分散分治駐守全國,在歷朝很少見到。

    而駐守全國各個要地的八旗兵,主要是以綠營兵為主,綠營兵就是漢人及投降的明軍組成,這支軍隊達到80萬,其數量是滿八旗的數倍。但清朝皇帝對漢人綠營並不完全放心,還有少量的滿八旗。清朝用這些滿八旗監視綠營兵。據資料記載,10萬八旗兵控制數十萬綠營兵,恰恰是清朝的高明一招,就如清朝皇帝所說“以旗統人,即以旗統兵。”

    而在京師及各地駐防的八旗兵大都躲在幕後,清朝為他們專門設立“滿營”、“滿城”,不與民眾混居,也不輕易調動,對於當地治安問題,則由綠營兵出兵處理,讓這些綠營兵在漢人面前扮演“惡人”角色,只有遇到重大突發事件,才會動用躲在幕後的八旗兵。雍正皇帝曾說:“隱然有虎豹在山之勢”,雍正皇帝的意思就是,在一邊監視,一旦有情況,就會動用這支勁旅,還對外緩和與漢人關係。但時間長了逐漸養成了八旗兵的特權制度,反正清朝有錢有飯養他們,全國也沒有大的突發事件,全都由綠營兵處理了,時間久了,戰鬥力削弱。

    3.區別對待

    清朝統一全國之後,其邊疆地區也曾出現過不穩定狀態。特別是乾隆皇帝時,平定準噶爾等邊亂後,清朝統治疆域增大。對於新的疆域和邊防,清朝派駐大量邊防軍,邊防軍費開支大,清朝不得不在內地各省駐軍載員,以保證邊防駐軍穩定,部分八旗兵也回家享清福了。邊防軍兵士又大都來自東北少數民族,這些民族兵,還保持清朝以前半糧半餉狀態,清朝沒必要拿更多的錢來養兵。但駐內地兵員減少後,也造成一定隱患,那就是內地叛亂,清朝出動有限兵力抵禦和抗擊就費勁。

    駐防八旗兵與綠營兵實力衰弱,在太平天國運動中顯現出來,清朝兵力喪失過半,當年威風的八旗兵已經不見了。雖然還有北方部落兵和太平軍對抗,但京城與各地駐防力量薄弱了。後來慈禧同意曾國藩等人訓練地方軍,這種局面才得以解決。但威風的八旗兵已經名存實亡了。這與清朝在和平時期沒有加強八旗兵建設有關。

    最後,八旗子弟最終結局怎麼了?

    清朝是靠八旗子弟奪得天下的,清朝統一天下後,對這些八旗子弟,朝廷給他們分配糧食和銀兩,他們坐享其成,那些清朝的王室宗親那待遇更高了。這些人他們身無長處、都是倚仗祖上有功於國,享受著清朝的這些優待政策,都成了遊手好閒的紈絝子弟。

    都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些人過慣了曾經的好日子,一下子讓他們過苦日子他們很不習慣。為了生活啊,他們就想著法子變賣自己身邊的東西,像古董啊、字畫啊等來維持生活。有的旗人沾上了鴉片,最後不得不把他們的府邸都賣出去了。

    這些曾經的朝廷寄生蟲,在變賣了他們所能賣的一切東西后,又沒有一技之長來賺錢,日子過得那叫一個慘啊。當然這些旗人中也有一部分明白人,他們意識到了現在已經不是曾經的大清朝了,不能再和以前一樣了,要靠自己來養活自己了。

  • 4 # 小空話歷史

    1.首先在大清沒有入關之前或者是剛剛入關之後,清軍的主要戰鬥力還是滿清八旗,因為當時還沒有統一全國,自然也就沒有開始享受,八旗軍也是鬥志滿滿。

    2.統一全國後,八旗子弟開始逐漸墮落,每天不習武,反而是喝酒、遛鳥、賭錢,長時間下來鬥志早就被磨滅了,到康熙年間三藩叛亂的時候,平叛的主力都是漢軍八旗和綠營,完全沒有滿清八旗啥事。

    3.隨著時間的推移,漢軍部隊的作用慢慢被加大,反觀滿清八旗軍作用是一點點的減少,基本處於混吃等死的狀態了。

    4.清末,統治者鼓勵李鴻章等人自己創辦軍隊,於是淮軍和湘軍便產生了,至於八旗軍早就不知道跑哪裡去了。清末的主要戰鬥還都是湘軍和淮軍解決的,比如;太平天國運動。

  • 5 # 阿u閒談歷史

    清軍入關並建立全國政權後,建立了八旗常備兵制度,將整個八旗組織原封不動地移入新的社會體系之中,成為完全由國家供養的職業軍隊和職業預備役軍人集團。

    八旗官兵攜家帶口,按建制集中居住在軍營之中,駐於京畿地區的部隊稱"京營八旗",駐於全國各戰略要衝之地的部隊稱"駐防八旗"。 軍營內生活設施齊備,旗兵及家屬不得私自外出。官兵嚴格從旗人內部選拔,"生則入檔,壯則當兵"。

    都統、參領、佐領等各級軍事長官同時又是行政長官,平時督促士兵從事生產、養活家口、操練武藝,為了維護自己的政權支柱,酬謝八旗軍功貴族,清廷開國之初即給予八旗將士相當優厚的待遇,期以免除官兵後顧之憂,專心練武,保持原有的軍事素質。

    同時也嚴格規定,八旗官兵不得做工經商或從事其它謀生之業。然而,事與願違。從順治、康熙年間起,八旗官兵便已出現追求享受、戰鬥意志衰退的傾向。在前線指揮戰鬥的親王、郡王和貝勒們"逗留觀望。不思振旅遄進,竟爾營私適己,希圖安便,或逶兵甲之不全,或託舟楫之不具,藉端引日,坐失事機"。

    在平定三藩之亂的戰爭中,八旗軍以往的主力地位已被綠營兵所取代。雍正、乾隆年間的一些重要戰爭,如柴達木之戰、平定大小和卓之戰、大小金川之戰中,儘管參戰的八旗官兵數量有限,其中一些號稱精銳的八旗部隊的表現卻不如綠營兵,昔日敢打敢衝的作風已不復存在。

    嘉慶至清末,八旗軍逐漸演變成專靠國家供養的社會救濟組織,失去了起碼的戰鬥能力。1799年清軍在鎮壓白蓮教大起義時,曾一度把京營八旗中最精銳的健銳營和火器營派往前線,結果因軍紀敗壞,不聽約束,未及投入戰鬥就被迫撤軍回京。

    清朝末年,有人建議從八旗軍中挑選壯丁加以操練,使之恢復入關時驍勇善戰的面貌。 而深知其弊的慈禧太后、光緒皇帝此時早已不抱任何幻想,回答說:選練八旗丁壯是多年前的老辦法了,你們卻不知今天的八旗兵早已無可練習。此時爆發的太平天國起義就只能指望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了。這些新編練成的漢人武裝就構成了清朝的主要軍事武裝。

     一提起湘軍,大家必定第一時想到曾國藩。到底是曾國藩成就了湘軍,還是湘軍成就了曾國藩,在就無從說起。反正,曾國藩與湘軍就像一對雙胞胎,被國人所熟悉和稱頌。  

    曾國藩把湖南各地的團練統一組建起來,創立一個新的軍隊——湘軍,那麼湘軍從此誕生,曾國藩就是湘軍的精神領袖和創始人。湘軍早期的高層將領都是曾國藩拉攏自己的朋友、學生、老鄉、兄弟等人去擔任的(那時若是曾國藩朋友就發財了,不用科考,就可封官進爵呀),就像馬雲的阿里巴巴,初創時領導層清一色都是朋友、同學一樣。

      曾國藩就是這支湘軍的“王”,軍中所有將領都聽他的指揮,不必聽命於清朝,所有的軍備和招兵買馬都是他一個人說了算,任何皇親國戚不得插手。

      湘軍在曾國藩的治理下,訓練有素,驍勇善戰,迅速發展壯大,並一舉埋葬了太平天國,殲滅所有太平軍,贏得輝煌戰績,硬把奄奄一息的大清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湘軍的許多將領後來成了清末的政壇上舉足輕重的人物。如李鴻章、左宗棠等人。

      都說湘江一帶的人有尚武的傳統,是天生的軍事家,湘軍的輝煌戰績,恰恰能說明這一點。

      後來,湘軍在抗日戰爭時期落入蔣介石的手中,蔣介石把它改造為半嫡系軍隊,直到1949年,湘軍在戰爭中被全部殲滅。

    淮軍嚴格來說,其創始人也是曾國藩,軍隊實際領導人是李鴻章。在與太平天國的對峙中,曾國藩派得意門生李鴻章在江淮一帶辦團練,並在當地創立的另一支漢人軍隊——淮軍。其軍隊的組成多是安徽、江誰一帶的子弟。

      淮軍在李鴻章的統領下,曾與英、美等軍隊配合,一起在上海等地阻擊太平軍北伐,為曾國藩的湘軍一舉攻破天京作出了貢獻。之後淮軍又參與鎮壓捻軍的行動,也取得傑出戰績,成為了後來北洋軍隊的主力部隊,保衛著天津、保定、上海等地、橫跨幾千公里海岸線軍事安全。此時淮軍主帥的李鴻章,權傾朝野,威望聲隆,直接擔任北洋大臣,掌握清末的外交、軍事和經濟大權。

      但是,準軍在1884年的中法戰爭中,在廣西大敗;在中曰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淮軍)也遭到全軍覆沒。

     從此之後,淮軍(北洋軍)一蹶不振,聲名狼籍。直到袁世凱在天津小站辦團練,重整淮軍,把淮軍改造成“新式現代陸軍”,完全仿照德軍建制,配備新式槍炮。淮軍才迎來一次新生。這支新式陸軍後來成為袁世凱登基稱帝的依仗,成了袁世凱倒行逆施的幫兇。

    淮軍在民初軍閥之間混戰中消耗了大部分力量,蔣介石在形式統一中原時,將淮軍殘部收入其麾下,在解放戰爭中,淮軍成了蔣家王朝覆滅的犧牲品,結束了其幾十年的歷史征程。曾經威震四海的淮軍,就這樣走進歷史的土丘。

  • 6 # 臨秀亭940

    清軍入關並建立全國政權後,建立了八旗常備兵制度,將整個八旗組織原封不動地移入新的社會體系之中,成為完全由國家供養的職業軍隊和職業預備役軍人集團。八旗官兵攜家帶口,按建制集中居住在軍營之中,駐於京畿地區的部隊稱"京營八旗",駐於全國各戰略要衝之地的部隊稱"駐防八旗"。軍營內生活設施齊備,旗兵及家屬不得私自外出。官兵嚴格從旗人內部選拔,"生則入檔,壯則當兵"。都統、參領、佐領等各級軍事長官同時又是行政長官,平時督促士兵從事生產、養活家口、操練武藝,戰時率部出征。為了維護自己的政權支柱,酬謝八旗軍功貴族,清廷開國之初即給予八旗將士相當優厚的待遇,期以免除官兵後顧之憂,專心練武,保持原有的軍事素質。同時也嚴格規定,八旗官兵不得做工經商或從事其它謀生之業。然而,事與願違。從順治、康熙年間起,八旗官兵便已出現追求享受、戰鬥意志衰退的傾向。在前線指揮戰鬥的親王、郡王和貝勒們"逗留觀望。不思振旅遄進,竟爾營私適己,希圖安便,或逶兵甲之不全,或託舟楫之不具,藉端引日,坐失事機"。在平定三藩之亂的戰爭中,八旗軍以往的主力地位已被綠營兵所取代。雍正、乾隆年間的一些重要戰爭,如柴達木之戰、平定大小和卓之戰、大小金川之戰中,儘管參戰的八旗官兵數量有限,其中一些號稱精銳的八旗部隊的表現卻不如綠營兵,昔日敢打敢衝的作風已不復存在。

    嘉慶至清末,八旗軍逐漸演變成專靠國家供養的社會救濟組織,失去了起碼的戰鬥能力。1799年清軍在鎮壓白蓮教大起義時,曾一度把京營八旗中最精銳的健銳營和火器營派往前線,結果因軍紀敗壞,不聽約束,未及投入戰鬥就被迫撤軍回京。清朝末年,有人建議從八旗軍中挑選壯丁加以操練,使之恢復入關時驍勇善戰的面貌。而深知其弊的慈禧太后、光緒皇帝此時早已不抱任何幻想,回答說:選練八旗丁壯是多年前的老辦法了,你們卻不知今天的八旗兵早已無可練習。 清朝建立初期,八旗軍還會經常練習騎射,目的是提醒自己不要忘本。清朝皇帝們的狩獵也是為了提醒自己和八旗軍,要經常練習騎射。在康熙大帝南征北戰的戰績中,八旗子弟都是其中的主力,畢竟在那個冷兵器時代,騎兵還是最強的戰力。

    後來爆發的太平天國起義就只能指望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了。這些新編練成的漢人武裝就構成了清朝的主要軍事武裝。以後的北洋軍閥都是淮軍中出來的。

  • 7 # 匹諾曹jun

    清軍入關並建立全國政權後,建立了八旗常備兵制度,將整個八旗組織原封不動地移入新的社會體系之中,成為完全由國家供養的職業軍隊和職業預備役軍人集團。

    八旗官兵攜家帶口,按建制集中居住在軍營之中,駐於京畿地區的部隊稱"京營八旗",駐於全國各戰略要衝之地的部隊稱"駐防八旗"。軍營內生活設施齊備,旗兵及家屬不得私自外出。官兵嚴格從旗人內部選拔,"生則入檔,壯則當兵"。都統、參領、佐領等各級軍事長官同時又是行政長官,平時督促士兵從事生產、養活家口、操練武藝,戰時率部出征。為了維護自己的政權支柱,酬謝八旗軍功貴族,清廷開國之初即給予八旗將士相當優厚的待遇,期以免除官兵後顧之憂,專心練武,保持原有的軍事素質。同時也嚴格規定,八旗官兵不得做工經商或從事其它謀生之業。

    然而,事與願違。從順治、康熙年間起,八旗官兵便已出現追求享受、戰鬥意志衰退的傾向。在前線指揮戰鬥的親王、郡王和貝勒們"逗留觀望。不思振旅遄進,竟爾營私適己,希圖安便,或逶兵甲之不全,或託舟楫之不具,藉端引日,坐失事機"。在平定三藩之亂的戰爭中,八旗軍以往的主力地位已被綠營兵所取代。雍正、乾隆年間的一些重要戰爭,如柴達木之戰、平定大小和卓之戰、大小金川之戰中,儘管參戰的八旗官兵數量有限,其中一些號稱精銳的八旗部隊的表現卻不如綠營兵,昔日敢打敢衝的作風已不復存在。

  • 8 # 當代曹植

    嘉慶至清末,八旗軍逐漸演變成專靠國家供養的社會救濟組織,失去了起碼的戰鬥能力。1799年清軍在鎮壓白蓮教大起義時,曾一度把京營八旗中最精銳的健銳營和火器營派往前線,結果因軍紀敗壞,不聽約束,未及投入戰鬥就被迫撤軍回京。

    清朝末年,有人建議從八旗軍中挑選壯丁加以操練,使之恢復入關時驍勇善戰的面貌。而深知其弊的慈禧太后、光緒皇帝此時早已不抱任何幻想。

    太平天國起義是漢人武裝崛起的契機,由於八旗與綠營,皆不堪大用,於是清廷被迫下放練兵權與財政權,允許地方鄉紳練兵剿匪。

    於是,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便趁機崛起。這些新編練成的漢人武裝就構成了清朝的主要軍事武裝。以後的北洋軍閥都是淮軍中出來的。

    湘軍在曾國藩的治理下,訓練有素,驍勇善戰,迅速發展壯大,並一舉埋葬了太平天國。湘軍的許多將領後來成了清末的政壇上舉足輕重的人物。

    後來,湘軍在抗日戰爭時期落入蔣介石的手中,蔣介石把它改造為半嫡系軍隊,直到1949年,湘軍在戰爭中被全部殲滅。

    淮軍嚴格來說,其創始人也是曾國藩,軍隊實際領導人是李鴻章。在與太平天國的對峙中,曾國藩派得意門生李鴻章在江淮一帶辦團練,並在當地創立的另一支漢人軍隊——淮軍。其軍隊的組成多是安徽、江誰一帶的子弟。

    淮軍在李鴻章的統領下,曾與英、美等軍隊配合,一起在上海等地阻擊太平軍北伐,為曾國藩的湘軍一舉攻破天京作出了貢獻。之後淮軍又參與鎮壓捻軍的行動,也取得傑出戰績,成為了後來北洋軍隊的主力部隊,保衛著天津、保定、上海等地、橫跨幾千公里海岸線軍事安全。

    但是,準軍在1884年的中法戰爭中,在廣西大敗;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遭到全軍覆沒。

    從此之後,淮軍一蹶不振,聲名狼籍。直到袁世凱在天津小站辦團練,重整淮軍,把淮軍改造成“新式現代陸軍”,完全仿照德軍建制,配備新式槍炮。淮軍才迎來一次新生。這支新式陸軍後來成為袁世凱登基稱帝的依仗。

    淮軍在民初軍閥之間混戰中消耗了大部分力量,蔣介石在形式統一中原時,將淮軍殘部收入其麾下,在解放戰爭中,淮軍成了蔣家王朝覆滅的犧牲品,結束了其幾十年的歷史征程。

  • 9 # 小梁時裝設計

    謝謝平臺的邀請。這個問題主要有幾個方面造成的,主要是人口少,滿清入關時滿打滿算也就二十多萬人,而入主中原之後,土地突然廣闊,人口眾多差不多有一億,幾百倍的差距,這樣首先就已經稀釋掉了滿人的人口優勢,所以當時滿清統治者也意識到這個問題,迅速拉攏了漢族士大夫等資產階級,緩和了民族矛盾,奠定了滿清入關穩定的基礎。

    早在入關前,為了區別八旗的制度,分別建立有蒙八旗(蒙古族),漢八旗(漢族),精銳的是滿八旗,滿人和蒙古人一樣,建立之初都是遊牧民族,尚武傳統,精騎射。所以入關之前都是非常勇猛的,當然流傳滿人過萬不可勝的彥語,可見戰鬥力之高。

    但是隨著入關,定鼎中原等一系列的勝利,八旗子弟也跟著統治者水漲船高,入關之初隨意圈地,還有清王朝的福利分配,房子(不動產),權力,土地,特權等,佔盡了優勢。所以入關後慢慢開始養成養尊處優,妻妾成群,吃喝嫖賭,很快就把戰鬥力消磨掉。特別是經過幾代之後的演變,早已喪失了任何優勢。

    而漢人則不同,是從底層壓迫中走上來的,沒有背景,沒有特權,都是靠努力,靠真本事。所以清朝中後期基本都是漢軍為主力,特別到中後期經過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漢人的經營,漢人的湘軍,淮軍已經完全替代了滿八旗,成為當時真正意義上的戰鬥部隊。

    所以養尊處優,人口少,制度,特權,這幾個方面徹底弄垮了滿八旗,到清王朝末期八旗子弟甚至連騎馬都不會,整天吃喝玩樂,嫖賭吸鴉片等,有的把家產敗光,這樣的八旗子弟早就淹沒了。

  • 10 # 歷史澡堂

    八旗是起源於滿族人的獨特軍事制度,由努爾哈赤建立。起初為黃、白、紅、藍四旗,後逐漸壯大,又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前四旗也都加一個“正”,於是合稱“八旗”。 這八旗基本上全由滿人組成。

    後來,皇太極又在滿人八旗的基礎上,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漢人八旗。滿清也正是靠著這些驍勇善戰的八旗軍,入主中原,取代明朝。

    在清朝早期,八旗軍還能保持強悍的戰鬥力,一直到康熙帝平定藩亂,收復新疆等,都立下赫赫戰功。但是隨後就慢慢走向衰落,其原因大概有一下幾方面:

    八旗軍作為打下江山,穩固江山的重要支柱,擁有大量特權,慢慢形成養尊處優的習性。康熙之後,一直到清末,近百年的時間裡,整個國家幾乎沒有大的戰事,八旗軍逐漸軍紀弛廢,荒於訓練,導致戰鬥力急劇下降。八旗軍採用終身世襲兵制,很多人一直到老,都在軍中當兵,導致軍隊人員老化,不堪任用。清末由於洋槍洋炮的新式武器的出現,八旗軍傳統的刀弓騎射也失去優勢。近代戰爭逐漸從冷兵器過渡到熱兵器,以及多兵種的聯合作戰,八旗軍由於裝備上和制度上的落伍,註定走向衰敗。

    鴉片戰爭後,八旗軍不僅抵擋不了外敵入侵,甚至連國內農民起義也鎮壓不了了,最後在與太平天國的戰爭中走向崩潰。

    正是八旗軍的不堪用,清政府不得不依靠各地士紳組織團練,來抵抗聲勢浩大的太平軍。曾國藩在湖南組織的湘軍才由此崛起。後來,曾國藩的幕僚李鴻章在江蘇組織淮軍,並依靠英國人的協助,組建了一支洋槍隊。

    湘淮軍聯手,最終鎮壓了太平天國,將清朝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在這個過程中,湘淮軍幾乎取代了八旗軍,成為了清朝賴以延續的軍事力量。

    自此以後,在清末歷史舞臺上,無論是對外還是對內戰爭中,我們就極少再看到八旗軍的身影了。

  • 11 # 文筆新兵

    八旗兵是滿清的主力軍隊,是滿人在未入關前以軍旗顏色為編制的軍隊,分八個旗幟顏色,也就是後面說的八旗兵,八旗兵在清末的時候在平定叛亂和剿滅叛軍的時候竟然都不見了,代替的是湘軍和淮軍,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一、站在軍功上的八旗子弟。

    清軍在未入關前利用八旗軍隊進行遼東部落的統一,八旗子弟勇猛兇悍,為努爾哈赤統一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入關後,全國逐步統一,八旗兵都按照軍功得到了獎賞,再無戰事後,八旗子弟個個待遇豐厚,每天除了吃喝玩樂再無別事可做,慢慢的從戰爭中練就一身本領的八旗子弟兵慢慢的退出了歷史舞臺,到了清末,八旗子弟變成了朝廷的負擔,提刀不能作戰,上馬不能殺敵,這才有了後面的漢八旗,也就有了所謂的湘軍和淮軍。

    二、沒有戰爭的歷練。

    清初八旗子弟兵驍勇善戰,那是因為是生死考驗,在戰爭中淘汰弱者,所以前期的八旗子弟兵,都會努力的鍛鍊單兵作戰素質和提高殺敵技能,更重要的是可以得到金錢和軍功的獎賞,會改變原有家庭的生活,還有帶來勇士的榮譽,而這些子弟兵都經過了戰爭的洗禮,過了康熙、乾隆等朝後,繼承祖輩的八旗子弟完全淪為社會的附庸,再無早年祖輩的英勇和戰績,因為祖上福音,他們一是不愁榮華富貴,更不會是提刀上馬打仗,到了清末,八旗子弟兵成了爛兵的代名詞,根本不能上戰殺敵。

    三、漢八旗的崛起。

    因為沒有了滿八旗的進取,為了平亂和剿匪,漢軍逐漸走上歷史舞臺,這些漢兵多為家境貧寒的之人,當兵可以改善家用,軍功可以換來更多的晉升機會,可以改變家族的命運,至此,漢軍作戰勇猛,慢慢的成了清朝後期的軍隊主力。

    以上可以看出,八旗軍在歷史中慢慢的淘汰,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清兵的腐朽造就了漢軍的成就。

  • 12 # 靈紫城人

    清末,滿清政府已經跟腐敗了,八旗軍在這個時候已經沒有多少戰鬥力了,面對外國侵略者只有投降的份,喪權辱國!面對國內一波又一波的農民起義,也是節節敗退,毫無抵抗力!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滿清政府才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組建團練和軍隊,用以對付此消披長的農民起義,尤其是太平天國的興起,已經對滿清的統治造成了巨大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下,曾國藩的湘軍和李鴻章的淮軍在這種歷史命運下誕生,並日益壯大起來,並逐漸取代八旗軍成為滿清政府的主要軍事力量!

  • 13 # 立志成蟲

    清末的八旗軍一直都在啊,只是基本上沒戰鬥力了,領著清廷拔髮的錢糧當寄生蟲。八旗子弟按國家規定是職業軍人,不得種地做工經商,居住地和活動範圍都有嚴格的限制,要打仗了就去拼命。出身滿洲正紅旗的老舍先生的《茶館》這部作品裡,每天無所事事泡茶館兒的人多,且絕大部分是熟面孔,應該都是正紅旗的旗人。老舍先生的父親在1900年抵抗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陣亡於天安門。畢竟八旗是清朝統治全國的“最基幹”的力量,衣食無憂享樂成風,康熙平定“三藩之亂”等一系列重大戰事的時候八旗就不行了,越來越依賴漢軍“綠營”。到晚清時,八旗軍基本上是打醬油的了,在街道上維持維持秩序欺負欺負老百姓刷刷存在感。1900年前後,清廷為加強軍事力量開始組建“八旗新軍”,首先是與時俱進裝備洋槍洋炮。實際效果是八旗軍手裡的大刀長矛弓箭換成了一根燒火棍,不少旗人都懶得拿槍,操練點名時要麼缺席要麼僱人去頂替一下。如此翫忽懈怠很少有人敢認真追究。1900年同樣拿著洋槍的八旗“神虎營”打過洋人的使館,可後來洋人們對董福祥的部隊和義和團的描述記錄多,對“神虎營”的印象反而不多,鬼才知道這群大爺兵們是怎麼打仗的。辛亥革命時清廷宣佈退位,北京城內外的八旗新軍編有兩個師大約1萬人,袁世凱答應軍餉照常發,具體由馮國璋辦理,於是這兩個師泡兒都不冒一個,算是“擁護共和”了

  • 14 # 五一居

    八旗制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制度,為八旗制度下的軍隊。由太祖努爾哈赤在女真人牛錄製度上建成的,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始建四旗,正黃旗、正藍旗、正白旗、正紅旗。

    在清朝末年,八旗軍儼然成了弱小、無能的代名詞。然而在八旗軍建立初期,它曾數次擊潰明軍,橫掃李自成等農民起義軍,清軍鐵騎在當時就是無敵的象徵。八旗軍曾經橫掃天下,為什麼在清朝末年那麼不堪一擊?

    導致八旗軍變弱的原因:就在於皇帝的政策失當。

    八旗制下,滿人的生活非常艱苦,幾乎家家都要出一位男丁參軍。同時八旗軍立下汗馬功勞,清朝建立以後,皇帝自然要給予八旗軍回報。八旗軍的待遇非常豐厚,除了餉銀高出綠營軍數倍以外,還擁有各種補貼,比如免費的房屋、免費的教育等,而最重要的,是清朝還規定八旗軍可以世襲。

    既然是世襲,八旗軍就不再擔心自己會被軍隊淘汰,對於訓練他們愈發懈怠。許多八旗軍甚至還會請其他人來替自己訓練,自己則外出風花雪月,縱情聲色。就這樣,八旗軍迅速在奢靡的生活中失去了自己的銳氣與戰鬥力。

    到清朝中期,八旗軍尚且還能作戰,但在晚期時,大部分八旗軍已經不能披甲作戰,射箭的命中率不到百分之五。而更致命的是,隨著科技的發展,火槍逐漸取代了長槍,在火炮面前,鎧甲失去了它的作用。

    可是晚期的八旗軍裝備十分落後,擁有火槍和火炮的部隊很少,即使配備了這些先進武器,由於疏於訓練,他們在戰場上的表現依舊令人失望。

    可以說,正是皇帝對於八旗軍的過分優待,使他們失去了作戰的能力,失去了鞭策的動力,使他們從一群驍勇善戰的勇士最後成了國家的寄生蟲,喪失了原有的能力與職責。與八旗軍不同的是,湘軍淮軍較為現代化,有現代化的編制方式而且有著當時先進的武器,再加上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的正確帶領,使得湘軍淮軍在清朝末年逐步成為清軍的主機軍隊

  • 15 # 不沉的經遠

    清末的八旗雖然大部已經糜爛不堪,不過從編制上來說一直存在,期間清政府也曾經努力恢復八旗的戰鬥力,可惜效果不大。

    清廷入關以後,作為其基本武力的八旗軍很快就腐化糜爛,戰鬥力急劇下降。在三藩之亂時,八旗軍面對吳三桂的部隊的表現就非常糟糕,全靠綠營清廷才取得了最終勝利。此後在歷次戰爭中,除了關外八旗因為生活艱苦,還保持了幾分戰鬥力外,大部分八旗子弟已經只會鬥雞走狗,毫無作用。

    但是八旗畢竟是清廷的根本武力,加上其既得利益者眾多,因此並沒有被撤銷。

    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面對南方太平軍的崛起、地方督撫勢力的加強和外部列強的壓力,恭親王奕訢在開展洋務運動的同時,也在八旗軍中引入了新式的西洋火器,並按西式操典進行訓練,以增強八旗軍的戰鬥力。

    應該說奕訢這一舉措還是有一定作用的,像甲午戰爭期間,豐升阿統帥的正紅旗、正藍旗部隊也參加了戰鬥,表現在清軍中屬於中等。而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編練的鎮邊軍則招募獵戶配以八旗軍官,其戰鬥力比普通八旗軍要強不少,和淮軍相當,在甲午戰爭中發揮出色。

    不過大部分八旗軍除了換裝西洋武器外,變化不大。更糟糕的是在之後的庚子事變中,北京的八旗遭到了八國聯軍的重創,而東北八旗也被俄軍打了一個七七八八。八旗又被打回了原形。

    此後清廷雖然藉著袁世凱編練新軍的機會,再次以旗人為核心組建了禁衛軍和北洋第一鎮。但是空有其形,戰鬥力平平,在辛亥革命時沒有發揮任何作用。

  • 16 # 帝國中興

    八旗軍建立之初主要指的就是由滿人建立的一種軍事制度,是滿人主要的作戰力量,後期又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這支軍隊對中原王朝的再次統一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但是我們發現到了清朝末期這支軍隊就很少出現在了歷史舞臺上,那他們究竟到哪裡去了呢?

    清朝沒有入關以前根據規定滿人的家庭裡都要選出一個男人跟隨軍隊征戰,由此很多滿人家庭失去男人這個家庭支柱,使生活變得貧困!清朝統一全國之後為了彌補對滿人的虧欠,給予八旗軍很好的優待,他們不必繳納稅賦,不必服勞役,登科取士八旗子弟優先錄取,並且每個月還可以領到四兩白銀,俸祿爵位世襲罔替!

    正是有了這樣優厚的待遇,八旗軍入關以後開始變得貪圖享受,疏於訓練,導致戰鬥力不斷下降,清朝中期由於八旗軍過慣了風花雪月的奢靡生活,逛妓院,賭博,聽戲等使生活入不敷出,因此很多人就偷偷變賣軍隊裡的武器裝備,來滿足自己和家人的日常開銷!

    八旗軍的墮落終於讓整個國家和他們自己付出了慘痛代價,進入近代以來八旗軍在面對帝國主義的洋槍洋炮面前屢戰屢敗,死傷無數,而八里橋之戰則是八旗軍最後的絕唱!八里橋之戰以後八旗軍精銳損失殆盡,徹底退出歷史舞臺,八旗軍編制在清朝末期名存實亡!清政府為了維護統治只能讓漢族地方士紳組織團練,編建新的武裝力量!

  • 17 # 論述古今

    八旗軍,是清朝開國皇帝努爾哈赤建立的軍隊制度,到了皇太極時期,因為清朝的不斷擴張和佔領關內,又在滿八旗的基礎上建立了蒙八旗和漢八旗。

    自從,努爾哈赤建立八旗軍以來,就成為大清開疆擴土的中堅力量。隨著清朝的不斷的壯大,明朝的不斷衰落,八旗軍一下從過去的滿八旗變成了擁有蒙八旗和漢八旗加起來的二十四旗。

    滿八旗

    滿八旗分為,上三旗,正黃旗,襄黃旗,正白旗,下三旗,襄白旗,正藍旗,襄藍旗,正紅旗,襄紅旗,上三旗由皇帝親統,一般都駐紮在紫禁城周圍,比如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建營,像皇宮裡的宿衛和大內侍衛一般都是從上三旗出,所以上三旗裡的人都是八旗裡最尊貴,地位最高的人。

    而剩下的五旗,分別由努爾哈赤時期所封的王爺旗主世襲罔替延續下來的,比如襄白旗的旗主是多爾袞的兄弟多鐸,正藍旗是努爾哈赤的第五子莽古爾泰,襄藍旗是努爾哈赤的侄兒阿敏,正紅旗是努爾哈赤的兒子代善,襄紅旗是努爾哈赤的孫子嶽託。

    而這五旗的人馬,在清朝入主中原後,經過南征北戰,在和平時期被派往不同的地區鎮守,比如浙江,四川,陝西等地。

    漢八旗和蒙八旗

    漢八旗和蒙八旗,都是努爾哈赤在經過戰略擴張的時候,收服和投降的蒙古人和漢族人,這些人在經過戰爭的洗禮也有非常好的戰鬥力,尤其蒙八旗,因為他們的先祖都是蒙古大元成吉思汗的一支,所以他們的遊牧習氣和騎兵都是首屈一指。而漢八旗,則是在皇太極征戰大明時所降伏的漢人組成,為了便於管理,皇太極將這些人分別歸屬在滿八旗之下,由滿八旗的旗主所管轄。

    到了大清入關後,除了滿八旗駐守地方以外,蒙八旗也被派往蒙古東北等地駐守,除了鎮守邊關以外,還要全民農耕,做到戰時為兵,不戰時為民,這和後來的駐守東北的滿八旗是如出一轍

    而漢八旗,則就不同了,由於大明中原都以漢族為根本,所以大清要想一統天下,就必須擁有足夠龐大的漢族軍隊,這樣在征戰同化南方的漢族同胞,能起到關鍵的作用。

    要想擁有龐大的漢族軍隊,之前漢八旗的人馬肯定是遠遠不夠的,多爾袞為了可以便於指揮和征戰,在漢八旗原有的基礎上,又成立綠營兵。

    綠營兵顧名思義就是清一色的漢族人組成,除了在地位上和漢八旗有所區別,在其他上面都是一樣的。到了康熙時期,在大清準備,平三蕃,收臺灣,都離不了綠營兵。因為在大清入關之前,八旗的總人數只有區區的十萬人馬,要想鎮守擁有九百多萬的領土,就必須依靠龐大的綠營兵。所以,在和平時期,像南方各省的防務除了一小部分由滿八旗來負責,其餘大部分都有綠營兵負責,到了乾隆時期,由於滿族不斷的腐化,南方基本上都由綠營兵負責,滿族大臣只是做象徵性的領導。

    漢軍出旗

    在康熙平定了三蕃和臺灣,準葛爾丹後,大清基本上就再沒有什麼大的戰事,而由於在三次大戰之初,急需八旗兵員的補充,所以,除了關外原有的八旗子弟以外,又在京城周邊招募了不少中原的漢人。而如今,戰事以過,就不需要這麼多的漢八旗兵馬。我們都知道,綠營兵和漢八旗兵馬在地位是有區別的,俗話說,旗人的奴才,鐵桿的莊家,意思就是說,只要是在旗的,都可以不用幹活,種地,國家都會養活他們,所以這比開銷在當時也是非常大的。而到了沒有戰事的時候,自然就成了朝廷的負擔。到了雍正和乾隆時期,這種負擔就越來越重,為什麼呢,那肯定是傳宗接代,人丁興旺惹得禍,沒有了戰事,自然是人丁興旺了。朝廷為了減輕負擔。乾隆七年,皇帝正式下令批准在關內入旗的人出旗,而保留了,之前關外入旗的人,主要原因是這批人功勞大,人口多,關係複雜。而且忠心,所以必須留著,根據歷史的統計,乾隆年間,漢八旗的家丁總人數約佔八旗總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二,而到了嘉慶年間,以降至八旗總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三。如此龐大的縮減,也為清末湘軍和淮軍的出現埋下了伏筆。

    旗人生活

    湘軍,淮軍

    湘是湖南的簡稱,所以,湘軍又被稱為湖南地方軍,由晚清名臣曾國藩所創立。淮是安徽的簡稱,所以淮軍又被稱為安徽地方軍。由晚清名臣李鴻章所創立,1851年,由洪秀全領導的起義席捲了南方數省,朝廷為了平叛鎮壓起義,先後派遣了滿八旗和漢八旗等兵馬赴南方平叛,可由於滿八旗和漢八旗久失戰陣,在經過不到兩個月的戰鬥就被打的潰不成軍,不但丟失了南方數個省份,連南方的戰略要地南京也失收了,在起義軍佔領南京後,不僅成立了以南京為首都的太平天國,還準備率大軍進京城殺慈禧,一統天下。這讓慈禧很是不高興,下令舉全國之力,消滅太平天國,可由於兩次鴉片戰爭以來,國庫是未有的空虛,加上朝廷的柱石八旗並以腐敗不堪,朝廷急需籌款建軍,可除了目前駐守的各地綠營兵意外,也沒有可用的兵馬,為了穩定局勢,慈禧一方面徵召京城周圍的青壯年,一方面下令各地巡撫在各地招募兵馬,這就給了曾國藩和李鴻章成立湘軍和淮軍奠定了基礎

    曾國藩

    湘軍

    曾國藩是湖南人,李鴻章是安徽人,由於太平天國的勢力非常大,都波及到了安徽,湖南等地,為了可以鎮守家園,保衛國家,經慈禧同意,曾國藩和李鴻章各自在湖南和安徽招募兵馬,以對抗太平天國,在對抗太平天國之初到結束,湘軍和淮軍各自招募了共計30萬之多,期間除了戰死的,還有曾國藩主動裁撤的,所以,到了戰後,湘軍和淮軍應該還有20萬之多,不過後來,湘軍和淮軍在晚清是做出很大貢獻的,比如消滅山東的捻軍,平息西北迴族叛亂,收復新疆等重大戰役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成了晚清鎮守地方,保家衛國的重要力量,除了在晚清,包括到了民國,這兩隻軍隊的作用都是非常大的。比如民國大總統袁世凱,以及段祺瑞等都是從湘軍出來的,是在李鴻章的推薦下小站練兵,成立了北洋軍,縱而推翻了滿清王朝。

    李鴻章

    淮軍

    總結:俗話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湘軍和淮軍的成立都是在八旗落寞的情況下誕生的,如果大清能從乾隆時期就做好規劃和謀略,就不會出現湘軍和淮軍,如果當時能像滿八旗那樣對待綠營兵,也不會出現滿八旗荒淫無度,貪汙腐敗,如果當時能從根本上改變八旗制度,也不至於八旗成為沒有戰鬥力的軍隊,所以,清王朝能覆滅,原因就在於八旗制度的落後和皇帝的短視。

  • 18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八旗軍曾在清軍打敗明朝軍隊、剿滅農民軍、滅亡南明軍隊、平定三藩之亂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後來的康熙、雍正、乾隆時期,對於平定邊疆地區,包括新疆、西藏及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叛亂中,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是到了清朝末年的時候,八旗軍幾乎不能打仗了。太平天國運動之所以能夠蓬勃興起,與清朝八旗軍不能打仗有著莫大的關係。以至於最終不得不靠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組織起湘軍、淮軍、楚軍這樣的地方武裝來對抗太平軍。

    消滅太平天國以後,在曾國藩的帶領下,湘軍、淮軍、楚軍相繼解散,清王朝又回到由八旗軍保護的局面。但是八旗軍依然不能打仗,接連失敗。在相繼敗給日本人和八國聯軍後,清政府決定重新訓練新軍,這也就是袁世凱的小站練兵。

    不過悲催的是,袁世凱訓練出來的新軍,不但沒能保護清王朝,還成為清王朝的掘墓人,成為後來北洋軍閥搞內戰的主要力量。而八旗軍也在清王朝滅亡後,或者就地解散,或者加入到北洋軍閥及各種各樣的地方武裝之中。八旗軍也消失在了歷史的煙海之中。

    (清朝八旗軍)

    那麼,本來在後金崛起的時候,強勢無比的八旗軍,為什麼最終卻走上了那樣悲劇的結局呢?

    一、中央集權對八旗軍的有意削弱。

    宋朝開國以後,趙匡胤為什麼要“杯酒釋兵權”,就是他害怕掌兵的將領,對中央集權構成威脅。包括劉邦、朱元璋等開國皇帝建國以後,都會有意打擊功臣,削奪大將的兵權。李世民被稱為是不殺功臣的開國皇帝,實際上他也是多次有意地敲打、限制尉遲敬德、秦叔寶等大將。所以,這就形成了中央集權的一個規律。

    八旗軍是在後金崛起的時候形成的。當時努爾哈赤為了南征北戰,有意讓家族成員,尤其是其兒子們掌兵,讓他們帶著軍隊四處征伐。這樣一來,整個家族子弟及其追隨者們就得到了很好的鍛鍊,因此其戰鬥能力非常厲害。這種情況,和金國初年的情況很相似。所以金國在南下的時候銳不可當,很快就滅掉北宋的半壁江山。

    但是當皇太極稱帝,以及後來多爾袞入關後,他們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就有意地削減皇室子弟帶兵的權力。這樣的情況,一直延續到康熙年間。康熙皇帝的時候,還在讓兒子們帶兵。比如他就曾讓皇十四子胤禵帶兵。但是鑑於“九子奪嫡”的悲劇,因此最終在雍正和乾隆的時候,帶兵打仗的就基本上沒有皇室子弟,而只是其它一些滿人大將,甚至是漢人了。這些大將在帶兵打仗後,立刻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沒有皇室子弟和軍隊的聯絡緊密,其戰鬥力自然下滑很多。

    (康熙畫像)

    二、入關後的八旗軍子弟缺乏成長環境。

    清朝八旗軍在入關之前,在打仗中就能夠訓練自己。就算不打仗,由於他們生活在條件惡劣的環境中,因此在這樣的惡劣條件下,他們的騎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鍛鍊。

    但是等到清軍入關以後,他們就再也沒有這樣的騎射環境了。沒有這樣的環境,作為一個在馬上打天下的民族,士兵們沒有得到很好的鍛鍊,其戰鬥能力自然大受影響。

    有人可能會說,當年中原國家的軍隊,也沒有關外的環境,他們為什麼不學學中原國家軍隊的做法呢?

    實際上,除了與中原國家的軍隊體制不一樣,還有個重要原因,中原國家都有邊關,士兵們可以在邊關防守。在邊關防守,當然就得到了鍛鍊。但是清朝由於基本上消弭了南北矛盾,因此,不太可能在邊關駐紮太多軍隊,因此軍隊沒有實戰的機會,訓練機會就更少了。

    (八旗子弟)

    三、清朝八旗軍子弟有很好的個人待遇。

    在漢人統治的中原國家,無論是府兵制,還是募兵制,實際上士兵都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府兵制計程車兵,需要自己耕種屯田。上馬為兵,下馬為民,自己生產養活自己。募兵制計程車兵,也得出徵,才能免除家裡的賦稅。總之都是需要付出努力的。

    八旗子弟卻由於高人一等,因此一直都有優厚的待遇。他們並不需要當兵,就有吃有穿。既然如此,誰還願意不要命的去打仗呢!

    可以說,清朝八旗軍的戰鬥能力急劇變低,正是清政府自己不合理的政策造成的。

    (參考資料:《清史稿》等)

  • 19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廢了。

    清朝建國初期的八旗軍,那可真是虎狼之師,戰鬥力滿格,這除了八旗兵本身是從苦寒尚武之地成長、風氣剽悍的原因以外,還有利益的驅使。在清初的戰鬥中,戰利品的分配是有明確的規定的,按照戰功,戰利品可以細分到每個士兵身上,加上清初清朝(後金)一方時常帶有劫掠性質,他們所獲得的戰利品將會非常豐盛,在巨大的利益驅使下,本就驍勇的八旗軍爆發出了驚人的戰鬥力。

    入關之後,清朝皇帝試圖讓八旗軍永保戰鬥力,為此實行”圈地“等政策,將八旗軍與尋常百姓分隔開來,但事實證明這並沒有什麼用,八旗軍還是迅速地腐化了。

    自入關以後,清朝的敵人不再是那個一統天下的大明,而是統治力薄弱的農民政權和各自為政的南明政權,清朝發動戰爭的性質也從劫掠財物人口變成了奪取全國,以前那種劫掠分贓的模式不符合現實了,八旗軍的利益就變少了,驅使他們拼命的原動力變得不足。

    此外,在統一之路上清朝面對的敵人很多、地域很廣,僅憑八旗軍的人數完全不夠用,入關後的很多戰役,清軍的主要參戰部隊是投降的明軍、農民起義軍等組成的綠營兵,八旗軍的重要性其實也在下降。

    當然,這一批的八旗軍是常年曆經戰火的,戰力不至於下滑地那麼快,到了順治時期全國大部平定以後,清朝內部就很少有大的戰事了,八旗軍基本沒怎麼出戰,對戰爭的認識跟平常百姓相差無幾。

    更關鍵的是,八旗軍是世系的,祖上是八旗兵,後人也是,可祖上驍勇善戰、殺人不眨眼,後人從小在不缺吃喝的情況下長大,從沒見過死人,欺負平民他敢,上戰場砍人就得嚇得腿軟。

    從康熙時期開始,八旗軍的出場率就逐漸下降,相對應的,綠營兵在平定三藩等歷次戰役中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大了。也就是,清軍入關後八旗軍迅速墮落,到二代或者三代戰鬥力便明顯下滑。

    然而,綠營兵也是世襲制的,世襲制下,一代傳一代,而且數代人可以同時從軍,各方利益相互交織,組織結構基本僵化,遇到戰事大家優先選擇逃避保命,而不是奮勇殺敵,至於平時想裁軍,你想都不要想,裁掉那個不是我親戚?

    綠營人數比較多,也沒有八旗那種獨立圈養,墮落的速度要慢一下,但到了嘉慶年間,綠營兵也不堪大用了,朝廷需要從民間自行招募士兵來鎮壓白蓮教起義,這就是勇。

    到了晚清太平天國運動,富庶的江南淪為戰場,清朝的財政受到很大影響,一時間拿不出那麼多平叛的軍費,而且作為正規軍的八旗和綠營早已腐朽,一戰就敗!無奈之下,朝廷只好將權力下放給地方,讓地方組織團練鎮壓起義軍,湘軍等地方軍隊就此崛起。

    當然,八旗被滿清視為國本,他們從沒有放棄過重新把八旗打造成建國初期那支常勝之師的念頭,可是爛泥扶不上牆,不論是從東北抽調兵源還是派發新式武器、用西方軍法練兵等等,八旗軍的戰力始終不見起色,而且八旗已然成為一個利益共同體,根本裁撤不了,就只能供著了,這也是清末為何要編練新軍的原因。

  • 20 # 管要你管

    滿清八旗是努爾哈赤建立的,他依靠這隻軍隊建立了後金汗國。後又經皇太極改良,這些八旗子弟在初期驍勇善戰,要不也不會奪取天下。可是這些八旗兵進關後,卻變得腐化,吳三桂造反的時候一路勢如破竹,他曾經感慨還不到一百年,曾經驍勇善戰的八旗兵去那了。這些八旗子弟在奪取天下後,早已過慣了太平日子已經沒有了,當初祖先的銳氣。清末這些八旗子弟早以成了花花公子,遛鳥 逗狗走馬逗鷹,逛妓院抽大煙,這已經成了當時的習氣。在幾次對外作戰中都打了敗仗,後來太平天國崛起,攻佔南京,佔領江南諸省,又派軍北伐。一路勢如破竹,最後雖然兵敗,但是清政府被嚇破了膽。想要打敗太平軍,可是八旗子弟的實力實在不行抽大煙,逛妓院,所以就想起了曾國藩,曾國藩見八旗兵實力不行,就訓練鄉勇。成為一隻就是因有實力的軍隊,之所以會有湘君和淮軍,就是因為晚清八旗子弟不行,為了保國安民才成立的軍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會不會很思念一個人,藏在心裡?有什麼想說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