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學數學深度研究
-
2 # 教育探微
年少不懂孔乙己,讀懂已到中年時。
孔乙己是當時社會一個群相代表,也是科舉制度,封建禮教下的犧牲品。
他的生死存亡對於別人來說根本就不重要,活著的時候沒有地位,沒有收入,連基本的生活都難以維持和保障。但無論到什麼時候,他卻始終都不忘自己是讀書人的身份。自恃清高,死要面子,剩下來的本事也只有新抱幻想的死讀書、讀死書。除了讀書、寫字什麼事都做不了,好吃懶做,連生存的能力幾乎都沒有。
所以,這樣的人只能是別人嚴重的廢物,實際上連一個底層的勞動大眾生命狀態都不如。
孔乙己好久都沒有來向亨酒店了,從孔乙己淡出眾人的視線這個角度來反映當時社會的人情冷漠,世態炎涼。孔乙己在咸亨酒店裡,他也只是別人眼中的一個笑柄和笑料,別人拿他只是逗樂取笑而已。孔乙己淡出大家的視線,也沒有一個人會覺得惋惜、嘆息,更沒有人會覺得痛惜。掌櫃的能記起他,是因為他欠十九個錢,掌櫃的記起的是錢,而不是孔乙己。
到了年關,掌櫃取下粉板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到中秋可是沒有說,再到年關也沒有看見他。“到了中秋可是沒有說”掌櫃的為什麼在中秋沒有說?因為掌櫃的心裡明白,說也是白說,孔乙己一定不會再來了。 儘管掌櫃的可能已經感覺到孔乙己也許已經死了,再也來不了了,但沒有絲毫的惋惜、痛惜和同情,他所惋惜的是孔乙己欠他的十九個錢。這就是當時冷酷的現實社會。
像孔乙己一樣的匍匐在科舉這條道路上的讀書人是很多的,何止是一個孔乙己,其實有千千萬萬個孔乙己在相同或相似的命運下艱難生存。
像孔乙己這樣屢考不進的可憐讀書人,他的命運一定是悲慘的。
他雖然迂腐不堪的一直都把自己當成一個讀書人,心中始終裝著一個嚮往上流社會的夢想。但是他卻讓封建社會和科舉制度把他實實在在煉成了一個書呆子,他好吃懶做,死要面子活受罪,什麼都不會做,什麼都不能做,什麼都不想做的一個人,生活不了,就去偷那被人家的東西,常常被別人毒打。
在別人的眼裡根本沒把孔乙己當成是一個有尊嚴的人,他只是封建社會的一個犧牲品。
孔乙己生活在這樣一個階級森嚴,人情淡漠,世態炎涼的封建社會大環境裡,他的死是必然的。
他也必然不被人認同,必然會淪為別人眼中的笑柄。
-
3 # 海海文化閒談
孔乙己是著名文學家魯迅作品中的人物,他一生的夢想只為中舉。然而,直到他老年的時候依舊沒有實現這個夢想。他生活窮困潦倒,但依然堅持將自己當做一個文人,穿著破舊的長衫以此來標榜自己的文化人身份。最終卻活成了周圍所有人眼中的笑話。
孔乙己的一生是可憐的也是悲哀的,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如此境遇呢?
首先,孔乙己沒有認清現實古代社會,人們上升的出路只有科舉考試一條。但是科舉考試,也並非是人人都能考上的,每三年舉行一次的科舉考試,孔乙己應該參加了無數次。到他年邁的時候,他依然沒有放棄,卻從未想過自己是否真的不適合科舉;面對生活中的困境,他從未想過自己是否應該改變目標去為改善自己的生活而努力。
其實孔乙己的故事就跟我們現在很多心懷夢想的群演一樣。據說在北京生活著這麼一批人,他們懷揣著演員夢,從祖國各地齊聚到北京。平時,一日三餐只用饅頭開水對付,晚上睡覺在肯德基等快餐店湊合,每天當群眾演員只能拿到30塊錢的工資。他們這些人中99%的人是沒有任何出路的,但是他們為了心中的夢想依舊苦守在北京,等待著出頭之日。
某位領導曾經說過,我們做人要做到8個字:腳踏實地、仰望星空。
有夢想是好事,但是夢想只有在現實的土地上才能開出花來。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只有在解決了自己最基本的物質需求之後,才會去追求自己的夢想。然而孔乙己們卻正好反了過來,他們心無旁騖的追求自己的理想,卻從不顧及自己的真實現狀,沒有現實土壤的栽培,他們的夢想終究只是鏡中花、水中月。
其次,孔乙己沒有認清自己在小說中當孔乙己去酒館喝酒的時候,他總是穿著破爛的長衫。酒館裡也有很多客人穿著長衫,但是他們穿的長衫是得體的、嶄新的,他們坐在那裡優雅的喝酒;還有一群是穿短衫的,他們平時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在勞動過後來酒館放鬆一下自己,他們是沒有資格坐著喝酒的,他們一般都站著喝酒。而孔乙己卻成了這個酒館裡的第三類人,他是唯一一個穿著長衫站著喝酒的,而且也是唯一一個經常賒酒喝的人的客人。
孔乙己身上脫不下去的長衫,是他給自己貼上的一個文化人標籤。他認為自己是個文人,是區隔於底層社會的體力勞動者的。然而他卻從沒想過,如果將科舉考試的結果當成選拔文人的標準的話,孔乙己其實是算不得文人的,更何況他的物質條件還比不上底層社會體力勞動者。
其實在現代社會,孔乙己模樣的人物並未消失。如今大學生以每年數百萬的數量在增加,就業形勢非常嚴峻,而這些大學生,在找尋工作時卻挑挑揀揀,他們認為只有坐在高階的寫字樓裡,每天有飯後甜點和咖啡供應,才能算是一份得體的工作,眼高手低的大學生們,無疑就是魯迅筆下孔乙己的翻版。
孔乙己,是個封建社會傳統禮教下的悲劇人物,他無法認清自己,也無法認清現實,現實生活悲慘卻故作清高,活成了所有人眼中的笑話。
-
4 # 冰凌讀書
大文豪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是現在我們大人小孩都耳熟能詳的名字。
怎麼理解他“不被人認同,淪為別人眼中的笑柄”呢?我是沙灘Sunny飛,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 首先說,孔乙己是個文化人,但是,是唯一一個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人。這是其一。
穿長衫是文化人的標誌,孔乙己的長衫即使又髒又破也不願脫下來。有點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感覺哈,也可能是他唯一的一件衣服。
因為“只有穿長衫的才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裡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作為唯一一個穿長衫站著喝酒的人,孔乙己的與眾不同可想而知了:
既不能歸為文化人一類,也不歸為貧民百姓一類。自己是夾縫中的另類,又滿口的之乎者也,於是乎,成了別人的笑柄!
• 打著文化人的幌子行偷盜之事,還死鴨子嘴硬。這是其二。
孔乙己好吃懶做,做事吃不得苦,不能堅持。給人寫字常常丟三落四,以至於把筆墨紙硯都丟了,等於上陣不拿槍,怎麼還能掙到錢呢。
窮困潦倒之際,就偷東西來維持生計,竊不等於偷,這是他的理論。當別人揭他偷東西時,他則說:那是偷麼?“竊”不能為“偷”,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
偷樑換柱,混淆概念,拿讀書人的事都是體面事做藉口不承認偷,這種掩耳盜鈴的行為淪為別人的笑柄!
• 在那種笑貧不笑娼的時代,孔乙己的貧困同樣是人的笑柄。這是其三。
孔乙己的貧窮是他的致命弱點,同時,也是那個時代廣大勞動人民的普遍現象。
孔乙己自恃清高,認為自己是文化人,不屑與勞動人民為伍,四體不勤,不能養活自己。用君子固窮來安慰自己。
精神被封建制度所禁錮,畫餅充飢,你都快要餓死了還拽文,別人不笑你笑誰?
魯迅先生以平淡的筆法刻出了不平淡的人物,一個代表被封建制度所摧殘的底層知識分子的形象。
他的品行和善良不為人知,“品行比別人好,就是從不拖欠 ” “把自己一小碟茴香豆,一人一顆分給孩子們 ”,可見當時的人們對待貧窮人的漠然態度。
孔乙己只不過是他們在困苦環境中的一個笑點而已,沒有他別人也便這樣過!
一句話概括一個時代,孔乙己的現象十分普遍。
-
5 # 冠軍讀書
魯迅先生的文筆具有批判意味,從孔乙己一個人簡單的故事,折射出當時整個社會的狀態。
大家不妨仔細的想一想,魯迅先生到底想要表達什麼樣的思想出來呢?
批判萬惡的舊社會?人情世故間的冷漠?科舉制度侷限落後?這些恐怕都不是魯迅先生想要表達出的真實意思。
從魯迅先生其他的作品裡都能見到這樣的人物,華老栓,閏土,祥林嫂,阿Q。其實孔乙己和這上述人物都代表了一種態度,“逆來順受”
正因為這些人物逆來順受的思維,導致全部走向悲劇的結尾,無一例外。
魯迅先生真正的意圖是透過這些悲劇人物的故事,喚醒人們“窮則思變”的思想,只有大腦裡的思維改變了,才能徹底的改變自己的命運。
可惜,想法是美好的,現實太殘酷,魯迅先生用文筆喚醒華人的做法太幼稚了。
時至今日,現代社會,科技高速發展,就沒有像孔乙己這樣的人了嗎?太多了,多到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甚至包括了你自己。
“逆來順受”是社會穩定的一種表現,“窮則思變”則代表社會動盪面臨改朝換代了。
所以寫到這裡,還是會有人嘲笑孔乙己,但是不要忘記,我們都是笑柄!
-
6 # 飛天巨龍
孔乙己性格非常愚腐,把學到的僅有幾個字也當炫耀自己的資本。如回字四種寫法,說話總是知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本來窮困潦倒,只能買一碗酒,一碟茴香豆,還顯示闊綽的樣子,一個個排出四文大錢。本來連個秀才都沒考上,還放不下知識分子的架子!老穿那又髒又破的長衫,這種死要面子的思想等等的迂腐的性格,所以酒店裡所有的人都把他當為笑料,孔乙己一到店,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人們都看不起他,社會地位低下。本來身高八尺,有勞動能力,不去勞動,卻養成偷的習慣。腿都被人打斷了不知悔改,還好吃懶做,人們怎能認同他?他就是被人們嘲弄的笑料,他是社會上多餘的,可有可無的人。有沒有他別人也不在乎,死了,別人也不叼念他。(當然孔乙己被人們不認可,這都是被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的結果。〉
-
7 # 隱珠山人
《孔乙己》,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能隨著時代的變遷,大家對人物的理解,能有當代角度的解讀,依然深刻。
孔乙己迂腐麻木好面子,是一個被大時代拋棄的舊知識分子,不,準確的說是陳舊的讀書人。魯迅先生對他賦予了極大的憐憫,同時應該還有這麼一層意思:科舉制度和儒家思想,對人的思想和精神的殘害,達到了令人髮指的程度。孔乙己和華老栓,閏土,祥林嫂等,畫出了當時中國社會各種低層百姓的眾生群相。這一系列經典,隱含著魯迅先生對辛亥革命不徹底的反思和批判,對革命沒有深入社會底層,有深深的失望,因為,只有改變底層民眾之精神,中國才有希望。
今天解讀孔乙己,我腦子裡第一反應是,被時代拋棄的讀書人。一直在自己的認知框架內活著,與其說是被時代淘汰,不如說是自我淘汰。
孔乙己年輕的時候,清朝已經搖搖欲墜。西方新思想開始進入中國,並在上層精英中流行開來。孔乙己對此渾然不知,依然幻想著透過讀書考試晉升,遵循”學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老路徑,去實現個人的理想。最後學了一些毫無用處的儒家的思想,惹上一身酸腐的讀書人習氣,落得個”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窘境,這是個人的悲哀。書讀的越多,埋自己的坑就越深。
現在是資訊時代,可能找不出標準的當代孔乙己,有些現象挺符合孔乙己的風格,舉兩個例子吧。
電視臺曾流行一些益智類的節目,如江蘇臺的一戰到底,一些碎片化的所謂知識點,跟研究茴字有4種寫法,相似得如此別緻!很簡單,上百度,一搜了之,做遊戲的節目,披上知識的外衣,這是誤人子弟。
時下輿論場中熱乎乎的汪芳,算得上是一個換了馬甲的孔乙己。一本《武漢日記》,算是新鮮的文字,裝著脫節於時代的思想,對當下社會認知麻木,依端著傷痕文學的正規化,以清醒的批判者自居,被今天的華人,尤其是90後與00後所嘲笑。方方還是那個初進文壇的汪芳,中國早已不是當年的中國。大量華人去西方端詳過月亮,汪芳們還沉迷在西方月亮更圓的幻覺中。在2020年,還想透過片面渲染中國的問題,把謠言塞進部分真相里面,來獲得思想啟蒙者的自我陶醉,這不正是那個”穿著長衫喝酒的人”嗎?
孔乙己沒有死,他是很多人都會得的病。
-
8 # 錢塘漁翁1
一個人要在社會上立足,就必須具有生存的能力,一個缺乏生存能力的的人,在任何一個社會里都會被拋棄被淘汰,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就更是這樣。孔乙己,我們不知道他家境如何,但可以肯定小時候應該過得還可以,但一定亦非旺族大戶 ,祖上庇廕已無可依靠,書是讀過了的,但資質平平,書中難覓顏如玉,破書不見黃金屋,早已貧窮潦倒,但又端著文化人架子,過著艱難困苦的生活。他接受的是科舉教育,讀書就是為了做官,或者坐館,就是當先生。但辛亥革命以後科舉制度被徹底廢除,孔乙己既不能當官,也不能坐館當先生,又沒有其他養家餬口的本領,還放不下讀書人的架子。他既不容於文化人的群體,又不能做一個自食其力的普通勞動者。他就必然成為人們眼裡笑柄!但在魯迅眼裡孔乙己雖然病態,但依然值得同情,他是舊制度的受害者,是舊教育制度的受害者。魯迅批判的鋒芒直指科舉制度和教育內容對讀書人思想的扭曲和摧殘。
-
9 # 喬軒美食
孔乙己不被人認同,淪為別人眼中的笑柄,這是必然的,因為孔乙己自命清高,自己沒有能力,連秀才都考不上,又以讀書人、知識分子的自居,沒有經濟來源,又不願意從事其他工作賺錢,死要面子,總認為自己是讀書人,比別人高尚,從他對偷書事件的解釋,“竊書不算偷”,讀書人的事不能算偷,可以看出他這種思想。他在別人的眼裡就是一個廢物,是一個沒有能力又不肯承認事實的讀書人,別人根本看不起他,他就是打腫自己的臉當胖子,對這種好食懶做的人,而且又以高人一等的姿態面對社會,是不會得到別人的認可和尊重。每一個人在社會上要想獲得別人的認可和尊重,不是以自己是否讀過書,就高人一等,或者像孔乙己那樣以為穿著長衫就比穿短衫的人高尚,這些只是自欺欺人,而是應該腳踏實地去努力拼搏,不斷進取,當你功成名就時,社會自然會認可你,別人才會佩服和尊重你,當自己遇到挫折,要學會拿得起放得下,意志堅強面對現實,永不言敗,愛拼才會贏。像孔乙己靠偷東西獲得收入換取兩碗酒喝,來撐起自己的虛榮心,是一條通向墜落和死亡之路,是一條不歸路,他淪為別人眼中的笑柄也不足為奇。
回覆列表
曾經年少無知笑話孔乙己,如今我們都活成了他的樣子。偶爾翻到語文教科書《孔乙己》一文,這是我讀中學時就讀過的名篇,如今又細細地讀了一遍,和幾十年前老師的講解相比,我的理解並不一樣。
重溫經典<<孔乙己>>,笑柄中感受一絲心酸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慢慢回想起孔乙己來,就越發覺得和孔乙己心離得很近,甚至是尊敬。曾經孔乙己也有著躊躇滿志的夢想,渴望光宗耀祖,擠進長衫客的行列。當他從懵懂的少年活到頭髮花白的年齡時,仍把“學而優則仕”當做人生的目標。他不被人理解,無人願同他真心交流,他也只能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說著別人聽不懂的話孤獨苟活。
他對書有著瘋狂的痴迷,在現實的世界裡被人踩踏,毫無尊嚴。處在一群熱鬧的人中間,卻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孔乙己太空虛了,被人疏遠和排斥,只能寄希望於精神世界,孤獨的尋找自我。彷彿這是世間救贖他的唯一稻草,心存著一絲幻想。
從文中看出,孔乙己真的是一個讀了很多書的知識分子,會寫四種“茴”字,能寫一手好字,絕不僅僅是幾年的功夫。知識分子如果沒有考上科舉,不能到達權力階層,再加上不會勞動,不會投機,那就是悲劇,他們在金錢世界和勞動的世界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靠“文化”本身,在社會上很難混到飯吃。只會讀書,沒什麼用,淪為笑柄。
在那個禮樂崩壞的時代,孔乙己並沒有做什麼傷天害理的事,就算他偷了書,也不是什麼大罪,而且仍然保持了一個知識分子的品節。他的堅守,就像是寫《紅樓夢》的曹雪芹一樣,顯得彌足珍貴。我們今天已經見不到曹雪芹了,但仍能從他的作品去理解他。我覺得,如果我能穿越到清朝拜會曹雪芹,他的形象大概一定也和“孔乙己”差不多的,苦苦地堅守著讀書人的趣味和本分。
至少我們能鮮明看出,孔乙己在封建教育制度下仍然有閃光點,比如他雖然賒欠的酒錢,但總是到時候還上,而且能寫的一手好字。但是由於他本性的懶散,迂腐麻木,加上窮困潦倒,在人們的嘲笑戲謔中混度時日,以至於最後在人們的調笑中離開人世。我在讀中學時,語文老師也基本上都是這樣分析的。
孔乙己作為科舉制度的犧牲品,確實是一種悲哀。可是我覺得魯迅先生寫孔乙己,其主要用意並不僅僅寫孔乙己本人,而是透過環境的渲染,以孔乙己為主要線索,其用意在於寫當時的看客,那些看客的表現總是一味地調笑,文章從孔乙己出場,到最後死去都在人們的“笑聲”中而結束全文。
一個窮困潦倒、酸腐擺闊的小知識分子,成為人們的笑柄,而當時的人們並不是都過著舒適的生活,按照原文的說法“多是短衣幫”。反過來看,孔乙己的悲慘境地是人們調笑的物件,而這些看客的命運又能好到哪去呢?魯迅先生透過彼此對照的手法,更是將看客的麻木、冷酷和愚昧表現的淋漓盡致。
而我們祖祖輩輩的華人卻不同,他們骨子都有一種向死而生的傲氣,也可以會說,那是種無緣無故的氣勢。
最好的印證便是餘華寫的《活著》,書中的富貴在被生活逼得窮途末路後依然沒有澆滅其心中的火光,還堅持掙扎著想要活出個人樣。而孔乙己在精神世界裡有的滿足感,不正是在生活裡選擇空虛頹喪的邊緣人“松子”所不曾擁有的嗎?
顯然,敢於在封建桎梏中掙扎的孔乙己,不會僅只個被社會邊緣化的典型,他的內心還擁有著最純粹真實的人性,他在涼薄世界裡深情地活著,盡力展現自己的內心世界,即使掙扎無力也要堅守真善美的真諦,盡顯著邊緣人不曾擁有的孤勇。
我年幼時也曾經覺得孔乙己很可笑,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更加能感受到作為知識分子的標準,孔乙己身上固執的,純潔的,銀子一樣可貴的品質。
就像我們的生活中,嘲笑和踐踏一個人,總比理解和寬容一個人來得容易;看到一個成功者的缺點,也總比看到一個失敗者的優點來得容易。
有時想一想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真的只是在說孔乙己嗎?
年少不懂孔乙己,讀懂已是書中人時光飛快,轉眼間100多年過去了,中國也不再是以前那頭沉睡的東方雄獅,而是已經甦醒,屹立於世界的舞臺。那麼,在社會日益進步的今天,我們身邊還有多少孔乙己式的人物?他們都經歷了什麼樣的遭遇呢?
我覺得:現代社會中,存在大量的孔乙己式的人物!最典型的當屬語文老師。都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文字。但是,在現實中,語文老師的境遇和孔乙己相差無幾。他們學歷不低,滿腹經綸,但是卻拿著兩三千的死工資,有時甚至得為每天的柴米油鹽而愁上半天.
時代在變化,但總有一些人在默默堅守著本真,讓我們知道勿忘初心的真諦。
可我知道,不忘初心,說的容易,做起來卻難。我看到有太多人在脫去權力與財富的外衣後,心靈極度空虛而醉生夢死;有太多年輕的人,在短暫快樂中沉迷到無法自拔而揮霍了青春;還有太多所謂“追夢者”在追求成功的路上,因一點點挫折輕易將他們打敗而誤入歧途……
可這些人中,又有多少最初像孔乙己那樣堅守的人後來得到自我救贖,我卻不得知了。是的,空懷理想無以經世致用,過度頹喪自我放棄人生也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