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小虎耳
-
2 # 文華知事
“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是說:人剛生下來是善良的,描述人本來性格,而“江山易改,本行難移”這句說的是人的後天性格。
個人認為古人的真正含義是:善念,善心是人與生具來的。江山易改,可人的本性裡的善卻不會隨之泯滅消失的。每個人都會本能的趨善避惡,再壞的人也願意跟善良的人交朋友。佛教中講:放心屠刀,立地成佛。一個惡人只要有悔改之心,生出那珍貴的善念來,那麼佛也會願意救度他。
所以,無論江山怎樣改易,外部的環境變得多麼惡劣,社會的道德滑落的多麼嚴重,都請不要迷失了我們善良的本性。
-
3 # 蘇晨晨
第一,人之初性本善,這個“性”代表人的本性,因為這個本性,是初始的本性,是一個純潔的、無私的、善良的性,也就是說,沒有沾汙一點社會上的不良風習。從頭到腳、從內到外都是新的,從沒有踏入社會,也就不知道社會上的險惡和可怕。所以,這個性就是善良的性。也就是說,人之初性本善的“性”是代表人的一個本性,也可以說叫初始的本性(關於以後怎麼變化在這裡不作敘述)。
第二,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性”的性的含義。這個“性”代表一個人的脾氣,或者說性格。
這個“性”就是在踏入社會的第一天就開始改變,或者說,在有了意識之後就開始改變。但這個“性”的本質是一個動詞,它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踏入社會以後逐漸在改變。確切的說,就是隨著踏入社會的經歷和閱歷在不斷的改變。經歷的事越多,這個“性”改變的越快。改變的原因取決於接受善惡的多少。
如果他接收的善事多,他就會向善的方向改變,如果他接收的惡事或惡人多,他就會朝著惡的方向改變。所以,在這種不停的改變中就形成了一種性格。也可以叫脾氣。
到這個“性”形成了性格或脾氣之後,他在處理他身邊的人和事的時候他就會按照他的性格和脾氣來處理。
隨著這種性格或脾氣的形成,也就形成了一種習慣,也叫初始的性格或脾氣和習慣。大致就烙印在他的腦海中,但是隨著他對社會閱歷和經歷的不斷增,這種性格或脾氣就會圍繞著他的初始性格和脾氣也在不斷的增加。
所以,初始性格或脾氣是決定這個人性格或脾氣的最主要因素。
綜合上述,就能斷定這兩個不同的“性”的不同特點。
或者說,性本善是天真一種表現,本性難移就是代表人的一種性格和脾氣。這是兩個看似相同而實際意義不同的兩個概念。
純屬個人觀點,不代表大眾觀點。
-
4 # 鳳146983974
個人認為不是。“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的意思是每個孩子剛來到這個人世間時,都如璞玉般純潔,懵懂無知,天真無邪,是父母們的不正確教育,讓他們的三觀變得不正了,從而有了壞脾氣壞心思。比如孩子殘害小動物,家長不教育;孩子小偷小摸,家長不教育;孩子撒謊騙人,家長不教育;孩子打人罵人,家長不教育……久而久之,孩子那猶如白紙般的心靈就會被染上汙點!而“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呢?指的是一個人在三到七歲形成的性格脾氣,一輩子都很不容易改掉,有時候甚至於頑固到江山都改變了,這個人的脾氣性格都還改不掉……
-
5 # 書不遠人
兩句話展現的問題不同,“人之初,性本善”說的是人初生的時候本是善良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說的是後天已經形成的性格很難被改變。
我曾將新生比做白紙,一個孩子在出生的時候什麼都沒有,無論性格、人生觀、為人處事的原則等都是沒有的,所有的性格都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斷積累學習而來。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更多指一個人,在後天經驗積累所形成的一種固定型思維,我並不認可這句話,我認為完事萬物皆可變化而人是高階動物,又怎能不變化。
所以這“人之初,性本善”與“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說的不是一回事。
-
6 # 秋春之
人之初,性本善和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中的性顯然是不同的:人之初,性本善是說人在剛了出生的時候,本性是善良的,是沒有受到不良社會風氣影響的,這契合孟子的性善論思想觀點;而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是透過對照說明一個人積有的陋習和不良品性是很難改變的,這裡的本性應該是跟性本善中的性正好意義相左!!
-
7 # 張正才中醫健康講師
“人之初,性本善”是《三字經》裡的一句話,下面緊接著的一句話是“性相近,習相遠”,把這兩句話連在一起解釋,就是:人出生之初,稟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後天所處的環境不同和所受的教育有異,彼此的習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別。延伸理解,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三字經》首句話是著名思想家孟子“性善論”的觀點。孟子認為人性存在天生的善,因為人天生就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等四種善端,這四種善端擴而充之的話,就變成仁義禮智四種道德,人就可以為善了。
荀子張烈反對孟子的性善論,主張性惡論,認為出生之初,人性是惡的。他認為,人類就是個自私自利爭奪資源的動物,人類為了生存的本能,會互相爭鬥,唯利是圖,要是順著人的慾望走下去,那麼後果將不堪設想,所以要制定禮儀法治來規範人的行為,不讓人的慾望氾濫,在這個基礎上,加強後天的學習教育,人還是可以為善的。
其實,無論是孟子的性善論還是荀子的性惡論都有道理,只不過是各執一端,一個從正面論述,培育人內心的“善”,促其紮根成長,防止後天變惡;一個從反面警示,抑制、消除出於本能的“惡”,透過學習和修養,達到後天變“善”。兩者都強調後天的學習和道德養成的重要性,孟子勸人向善,主張靠自我修行來實現;荀子主張靠外界禮法的約束來達成。
無論是孟子還是荀子,所說的“性”都是指的“人性”。單指“性”,它的範疇要寬泛一些,一般指人或物天然的、自有的東西、特點、特徵或資質。而“人性”是指人具有的天然的、自有的東西、特點、特徵或資質,即指人的天生資質或天賦素質,可見其範疇侷限於人。孟子和荀子以及諸子百家大多認為,人性是可變可易的,無論是人之初的“善”或“惡”,經過後天的學習、修養,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就會形成相對固定的本性,即一個人的價值觀和行為習慣,而這種本性不容易改變。所以有“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之說(人的本性的改變,比江山的變遷還要難。形容人的本性難以改變。)。這裡的“江山”,代表的是外在的東西,容易像江山更替一樣,發生改變。而“本性”是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很多年才能形成的價值觀和行為習慣,並不斷地得到鞏固和加強,很難予以改變。
人是一個複雜的整體,就一個具體的人而言,善與惡是共同存在於一身的,就如同陰陽迴圈轉化,共生共存,互依共生一樣。“人之初,性本善”和“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中的性,都是指的“人性”,沒有根本的不同,都包含著人人“善”、“惡”共存於一體之意。但它們之間也是有區別的,人之初的“善”或“惡”,只是肇始之端,有很大的變易性,而“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性”是後天長期形成固定不移的“本性”,即一個人的價值觀和行為習慣,這是不容易改變的。
-
8 # 一滴大海
人之初性本善,之性為天性,合以道,踐於中,達本性。不動以外,不形於色,不增不減,不垢不靜,行於道中,如水之流,和於萬物,如日於天,施而不執。(人之,初性,本善)。本性難移,之性為欲性,為感官(眼耳鼻舌身意),所受外界刺激到起的種種貪嗔痴欲,其性容易被外界侵染,並在潛意識中根深蒂固久而久之成為習慣,難於自拔,影響著人的一生。
-
9 # 靜虛4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來源於三字經,這裡的善不是指善良性格好的意思,是指人在才來這個世界上的一切應變自保能力,這個能力是上天自然給與的,揉弱而膽大,知食而識食,無為而不爭。鷹不叼狼不咬,泰山崩與面而不驚,該哭該笑隨心所欲。雖然性情一樣,生存的習慣確差別恨大,環境造成了應對環境的習慣,所以對古文的認識要從古人對人的認識來看。
-
10 # 音悅娛情
“人之初性本善”的意思是:每個人生命剛開始的時候,也就是剛出生的時候,本性都是善良的。出自《三字經》,《三字經》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義,誠,敬,孝。”《三字經》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來,家喻戶曉。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人的本性的改變,比江山的變遷還要難。形容人的本性難以改變。語出明·馮夢龍《醒世恆言》第三十五卷:“看官有所不知。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稟性難移。”元·無名氏《謝金吾詐拆清風府》三折:“可不的山河易改,本性難移。”
綜合上面的解釋,人之初性本善和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中的性是指,本性和天性,每個人生命開始的時候沒有獨立思考能力,沒有被社會的大染缸汙染,所以都是沒有善惡之分,所以天性是善良的。而長大後走入社會,天性就會改變,也許是善也許是惡,。貌似這兩句話中的性是一樣的,但細品是不同的,人之初性本善指的是天性,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指的是本性。
回覆列表
1.
人之初性本善指的是出生時最原始的本性。
關於人的本性向來就有不同的觀點,素絲說,白板說,性善說等,這一類是,哪怕你把他放到深山老林中,他長大後也會表現出來的。
2.
而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性,應當是在經過一定的教育或者世事影響後,形成的第二本性,屬於自我當中的一部分,就算偽裝得很好,也最終會被暴露出來。
3.
以人性本善為例:
一個人在原始狀態中成長,沒有同伴與教育因素,他看到一隻鳥受傷了,回去幫助它,這是人性本善的性。
一個人雖然本性為善,但他從小看的聽的都是惡人惡事,自己也被影響有了奇怪的性格。就算有一天他被善良的人帶著,做了一些好事,但一旦遇到一些涉及到他根本利益的問題,他還會想著用“惡法”來解決。
當然,以上個人見解也和我受到的校內校外教育有關。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