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劉海888

    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至理名言。俗話說得好,三個臭皮匠,湊成一個諸葛亮,也是這句話的最好解釋。言外之意就是,三個人同行,那麼每個人既有其優點也有其缺點。我們要學會在這三人中學習其好一面,其優一面;而對於缺點則改正,修正其錯誤。對於當代文化人意涵深刻,因為淺顯之表述,卻說出了一句深刻之道理。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我們不能輕視和小看任何一個人。任何人都有我們值得學習和尊敬的地方,也有我們看到別人缺點,而自己吸收,以後不犯類似錯誤。

  • 2 # 貴可春秋

    “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自於《論語·述而》。孔子說:“別人的言行舉止,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選擇別人好的學習,看到別人缺點,反省自身有沒有同樣的缺點,如果有,加以改正。”

    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受到後代知識分子的極力讚賞。這體現了古賢人的智慧。他虛心向別人學習的精神十分可貴,但更可貴的是,他不僅要以善者為師,而且以不善者為師,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這段話,對於指導我們處事待人、修身養性、增長知識,都是有益的。

    然而,令人非常遺憾的是,當今社會上,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這一點,我們大多數人經常犯的一個毛病就是,往往看自己身上的優點和別人身上的缺點多,而看自己身上的缺點和別人身上的優點少。

    顯然,這樣的做法是不對的,其實,在“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出自《論語述而》,它的後面還有兩句話,卻被很多人給忘了,其原文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不難看出,孔子的意思就是說,別人的言行舉止,一定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選擇別人好的地方去學習,看到別人不好的地方,就要反省自己的身上有沒有同樣的缺點,如果有,便應加以改正。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但是一種人生態度,同樣也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一個重要原則,我們只有透過不斷的學習和改進,自身的修養才會逐漸的提高,而不應該在工作學習中取得一點點的成績就開始目空一切,瞧不起周圍的人。

  • 3 # 小時候的那個梨核兒

    三人行必有我師,這是要求我們要有善於學習的謙虛態度,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我們要善於發現對方身上的優點,發光點,指得學習的地方,來改進自己的不足和缺點,讓自己進步。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首先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有善的地方也有不善的地方,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

    其次,也就是要求我們不要過於苛責別人,因為自己和別人一樣都是不完美的,都是有缺點的,不苛求自己也不苛求別人,心態放平。

    我們都經常聽說“文人相輕”,因為文人過於看重自己優秀的一面,而輕視其他文人優秀文化素養的一面,結果就是互相輕視,互相攻擊,不利於合作和團結。

    如果我們能做到“三人行必有我師”,那這對於我們的民族和國家,能形成優良的相容幷蓄的開放的的文化氛圍和態度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最後,不僅僅在儒家文化,就是佛家文化裡,這些先賢大師都教導我們,要只看別人的的優點,不要看和學別人的缺點。這樣人人都積極向上,內心光明,不宣傳不善,不學習邪惡,如果人人都這樣,那當代人的心態都是健康的,小孩子從小學習文化也都有正確的態度,積極的思想,不光對我們國家的文化建設,乃至對整個國家都有非常強大的正面影響。

  • 4 # 孔孟國學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教導我們要謙虛善學!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教導我們堅持二分法,別人好的方面我們要多加學習,別人不好的方面我們要避免之改進之。

  • 5 # 唯語闌珊

    這句話的關鍵是‘擇’字,這是一種學習之外的能力,怎麼選擇,你怎麼知道什麼是善?什麼又是不善?或者換一個說法,你選擇的一定是被公眾認可的普世標準嗎?

    人的認知是有象限的,知道自己知道的,對立象限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在這個前提下,才必須有‘擇’的能力,才能做到後面一步的學習過改正。

  • 6 # 太極權

    孔子師從何人,已經無考,只知道他幼時跟母親讀書識字,學禮儀。孔子悟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體現著孔子虛心向別人學習的“謙德”。此句中的“三”其實是“參”字,全文當作“參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參照別人的言行,必然能找到自己可以師法之處,比自己好的方面,就學習過來,不好的方面,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 7 # 海棠花開春雨來

    出自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現代人已經耳熟能詳,大家都明白持謙虛態度向別人學習意思。

    在實際的運用中,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分,專業領域的深度與廣度開始出現了明顯的分工。因此,須擇其善者而從之,不善者而改之。就是學會選擇自己所擅長的領域,準確定位,刻苦專研。對不擅長的領域應該謙虛請教他人。

    中國傳統文化有其歷史發展的過程,必須注意經典的語境。在繼承中檢驗,在檢驗中完善,在完善中提煉。才能歷久彌新,讓它能符合社會發展需要,指導當下和未來。

  • 8 # 半支蓮6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首先提出了要不斷學習。學習的老師是誰?“人人為師”。同行的人中,比自己做得好的,就學習他。如果同行的人做得不好,要知道他錯在哪裡?為什麼?自己有沒有這樣的錯誤?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這種學習觀與“三喻文化”的學習理念是一致的。文化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把人類文化分為三種基本型別:前喻文化、並喻文化和後喻文化。

    前喻文化是長輩主導,晚輩向長輩學習的文化傳承方式。前輩的知識儲備豐厚,閱歷豐富,見多識廣。晚輩向前輩學習是學習的主要方式。

    後喻文化指年輕人對新觀念、新科技具有的良好的接受能力,在許多方面都要勝過他們的前輩,年長者要向晚輩學習。比如電子產品的應用,老年人離不開年輕人的幫助。

    並喻文化也叫“同喻文化”,即同輩文化,同輩人之間互相學習。

    “三喻文化”表達的也是“人人為師”的思想。

    吉川英治給井植薰贈言:“除己之外皆為師”。

    毛澤東曾說過:“人類總得不斷地總結經驗,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停止的論點,悲觀的論點,無所作為和驕傲自滿的論點,都是錯誤的。”毛澤東強調了“自我學習”的重要性,總結經驗,繼續前進

    這種“人人為師”的學習思想也同樣適用於企業文化。比如聯想集團,之所以在激烈的競爭中屹立不倒,取決於它的不斷學習。聯想被稱為中國第一個學習型的企業。他們跟合作伙伴學,跟同行學,跟競爭對手學,跟客戶學,跟自己學。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是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希望我們少一點傲慢,多一點謙虛,永遠保持學習的熱情,不斷豐富自己,強大自己。

  • 9 # 秀雲涵天

    這句話出自《論語·述而》,意思說:三個人走在,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好的方面可以學習,不好的方面可以反省。後人多從學習態度、方法方面去解讀,沒有什麼大的問題,但我認為主要還是論述學習態度問題。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怎樣才能學不止步呢?

    首先態度決定一切

    一個人學習的障礙主要來自態度。一般人內心深處多少都有點傲慢和自負,不恥下問很難做到,向比自己好的人學習、看齊是不是一定能做到呢?不一定!這時那個傲慢和自負就開始作祟了:發現一個人比自己好時,剛開始還行,慢慢地就有點不悅——他也有不如自己的地方,再後來就感覺他就那回事兒,向他學習的念頭就漸漸消散了。所以,孔子這幾句話看起來平淡無奇,仔細分析,大有講究,一個人不從內心深處發出自新、學習的意念,學習多成半途而廢,落個“悲守窮廬,將復何及”的下場。

    其次心動不如行動

    別人對的要學習,不對的要反省。大家都懂得這個道理很對,應該這樣做。是不是都能做到呢?不一定!很多我們認為對的東西我們卻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而做不到!白居易在杭州做刺史時,聽說一個高僧講道很好,就微服出行一探究竟,聽了半天有點失望,說這三歲孩子都懂,高僧回覆說,三歲小孩都懂得,八十老翁做不得。白居易立馬敬佩不已。

    由此看來,孔子真不愧是聖人!

  • 10 # 扎西迪化

    扎西認為,“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對於當代人的文化意義在於,讓我能夠在資訊爆炸時代,碎片化閱讀流行的今天,讓我們能夠從巨量的資訊中,學習別人的長處,發現鑑別出有糟粕的文化,評判的進行學習。

    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大意就是如果你的前面走著三個人,那麼裡面肯定有一個是你的老師。如果這個老師身上有優秀的好的品質,我們就要從他身上學習這種品質,假如這個老師身上的品質是不端正的,那麼我們就需要仔細反省自己的身上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問題,有的話那就趕緊改正。

    那麼具體到現代人的生活中,我認為分以下三個方面:

    1、對於國內新出現的優質,對於人們有意義的事情,我們要學習借鑑。

    在我國,每天都有新鮮的事物產生,每天都有新的技術,被應用到我們的實際生活中。

    有的人,從這個平臺上學習,成為了一個美食家;有的人,透過每天不斷更新的影片,學習到了某個計算機技術了;還有的人,學習瞭如何寫書法;有的人,總結了別人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學習到了如何成為一個自媒體人,開啟了屬於自己的第二職業。這樣的例子不勝列舉。

    這裡扎西用自己身邊的事情舉個例子。

    月光族幾乎是現在所有人的一個通病。至少,扎西的身邊機會都是月光族。

    這個群體幾乎涵蓋了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和年齡將近45歲左右的上班族。這個問題,似乎是老生常談,人們經常在那裡說,我一直以為我就是我這群人之中唯一的一個月光族。直到疫情發生之後,復工。因為孩子不能上幼兒園,我和媳婦決定她去上班,我在家裡帶孩子,原因很簡單,我如果去上班就要出差,很長時間沒有辦法回家,根本就照顧不了家庭。她在他們公司做財務,他們一個辦公司,幾乎所有人都有信用卡,由於疫情,將近連個月沒有上班,這個期間的工資也沒有發。我們還好,自己省著留了點錢,剛剛夠用。開工後將近一個半月,他們公司才透過銀行得到了一筆貸款給他們把元月份的工資給發了。沒有發工資期間,她的兩個同事,經常誇他們的父母對他們都有多好。他們口中說的好,就是他們的父母,岳父母會經常給他們錢,說直白點,就是他們會經常問長輩要錢。大家不要以為,那兩同事是剛剛畢業的學生,都是為人父母,年齡到40歲左右的中年人。

    三人行,出現了兩個老師。而這兩個老師,給我教的道理也是我們文化現象中的“啃老”現象。

    月光,啃老,還有一族,三個群體,給我教會了一個道理。無論什麼時候,儲蓄都是一個必須的理財技能,因為沒有人能知道,意外什麼時候來臨。我們需要有積蓄來面對我們的生活中突如其來的變故。

    而新的事物給我什麼教訓呢?

    你的手機上有多少購物軟體?淘寶,美團,京東等等,幾乎所有的軟體在每天都會推薦你許多的購買的物品。需要還是不需要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同事有了,你是不是需一個呢?

    同樣是自媒體平臺,為什麼在您手裡他只是一個用來消磨時間的工具,到別人手裡就可以為他們自己創造價值了呢?

    學習和選擇非常重要。

    2、對於國外的事物,學習和借鑑是要加以區別,防止被大量糟粕給洗腦,失去我們中華民族的根本;

    對於國外的事物,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們的文化圈有一群人。吃著中國糧,住著中國地,享受這中國的空氣,卻在鍵盤背後羨慕國外的空氣新鮮,月亮比中國圓,用刀叉吃的生牛肉香。戰忽局的張召忠將軍說那群人是帶路黨,一直在唱衰中國,生怕中國發展的好,過的好。而在此次疫情發生到現在,外國的全民免費醫療不見了,外國人的口口聲聲說的自由看不到了,看到的是中國以最快的速度控制住了疫情的大面積傳播,直到現在美國對外宣佈的感染人數已經超過了63萬人。

    我家孩子四歲多一點,自己看新聞,看完新聞告訴我們,世界上只有中國是最好的,我們國家的國旗是全世界最漂亮,我最愛我們的國家。

    我想,在開啟電視的時候,我們家孩子腦海裡,自認而然的就把咱們中國的好當作了正面的老師,而那些國外的各種問題則成了應該發現和需要改正的問題了。

    3、對於我們個人而講,尤其是自媒體人來講,要廣泛涉獵,但是要做到一專多能,需要強大的學習能力和判斷能力。

    再來說說咱們自媒體人,扎西現在只能算半個吧,一個門外漢。

    這幾天正在學習,自媒體的垂直度。垂直度是告訴我們,需要在某一個細分的領域裡面研究的特別仔細。但是,很多做自媒體的人都發現,如果僅僅只是在做一個細分的領域,內容很容易讓人覺得枯燥,沒有人原理來閱讀。時間久了自然而然就不想做了。因為,沒有收益,沒有回報,而且就像很多在自己專業上做的特別好,但是始終開不了原創,加不了V,沒有收益的大咖們一樣。

    其實我仔細去看過那些大咖們的文章,怎麼說呢?

    如果他們的東西,放到十年前的課堂裡,我會特別感興趣一直聽下去,因為那些東西對於 當時的我來說是特別感興趣的。還有就是在我們網路中,關於國學相關的文化領域的創作,真心難。為何?因為在所有的細分領域裡,閱讀量最低的,好像就是國學相關的內容。作為一個普通的自媒體人,我們咩有大咖們那麼大的名聲,自己的能力確實是沒有人家那麼強。但是真正的大V似乎很少來到自媒體平臺,因為他們有自己很多事情要做,壓根就沒時間跟我們這些“目不識丁”的普通人來溝通啊。

    隨便搜一搜,國學的影片,你就能看到一個長鬍子老爺爺,騎著牛,摸著鬍子,幾隻仙鶴飛來飛去,背景音樂永遠都是咱們聽不懂的古琴曲,內容無非就是把網路中的文字變成了一個影片。給我的感覺就是,老師在黑板上寫的字,用PPT照著寫一邊,一點沒新意,瞭然無趣!

    所以,作為自媒體人,應該總結之前的失敗的自媒體人的教訓,讓自己寫出來的東西,緊貼我們的讀者,這樣才能讓我們的自媒體更上一層樓!

    總之,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對於當代人來說,依舊具有很好的知道意義,叫我們如何辨別善惡,真假,美醜。讓我成為一個具有歷史的辯證唯物主義者有著巨大的幫助。

  • 11 # 農村老情郎

    韓愈的《師說》明白闡述古人對老師作用的看法,而今現代社會的老師,已經不再是普通的老師,而是擔負著能給“學生”開啟智慧的萬事萬物。

    師,必有可學之處。社會發展到今天,可學之處包羅永珍。小到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大到宇宙執行。還有自然界動植物的生存法則,萬事萬物的執行規律,社會人文的發展歷程,抽象的社會理論等等得都是人類之師。

    現在對於人類身而言老師不再是教一技之長,更大意義上是能夠給人靈魂深處的啟迪。是施於漁之後,對魚產品的深挖加工。

    現在的學生從師不在是改正師的不善,師更應該是摒棄之後傷疤的理療工具。

    師不再是三人之中有,而是在一事一物中有,在人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中有。故萬物皆師。

  • 12 # 朵木讀書

    論語通行本共有二十篇,其中《述而篇》是其中重要章節,主要包含孔子教育思想、學習態度、道德規範等內容。

    “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在我國十分普及,通常解釋為“大家要有謙虛謹慎的學習態度”,但在當今社會資訊大爆炸的背景下,可以有以下三方面的延伸理解:

    首先,要明白“善”的指向:即構建自己的小世界

    由於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獲取資訊知識很容易,它們在現代社會,呈現海量的狀態。但是,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

    知識無窮無盡,一生都學不完,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中的“善”:不僅僅是“正確”、“優點”等意思,還可以延伸一層,即“對我們自身有用的”。

    善”的資訊,應當是在能滿足我們本身需求基礎上,用來構建我們自身小世界、小場景的有用資訊

    其次,“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講明的是開放包容的心態。

    但這種開放的範疇更加廣泛:當今社會,今天你是行業老大。明天可能就被人彎道超車。社會如同一個高速迭代的大花園,不僅包含海量花朵種類,而且花開花謝的速度只在一瞬間。

    所以人人都是平等的,都有自己的小世界、小幸福,人人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無關年齡、性別、經驗、地位。

    最後,“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當中的“從”和“改”,可以延伸為保持思想的獨立性。

    人的思想是怎樣被塑造的?那就是依靠接觸的資訊。你看到的、理解的世界僅僅是你擁有的資訊下“你的世界”。

    高手往往可以跳出思維慣性的侷限,看到事物背後的客觀本質,這就需要我們保持思想的獨立性。

    那麼,怎樣保持思想的獨立性呢?就是“從之”和“改之”的對立,在接受資訊的時候,有意識聽取“針對同一事物,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然後靜下心來,冷靜思考得出自己的結論。

    放下地位、經驗、資歷,以開放的態度接納這個世界,心胸足夠開放,心中就更加安定。

    心定了,人生方向的輪廓便會更加清晰。有了方向,這漫漫人生路便可以不慌張焦慮,從容構建自己的小世界。

    你雖然是大咖、超級專家,但對不起。不是我花園裡面的一朵花

  • 13 # 曉飛畫文學

    這句話出自《論語》中的“述而第七”篇章,全文是這樣的: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意思是說:孔子說:“三個人一起走路,一定有可以當我老師的人:在他們身上,我會選擇他們的優點來學習,如果看到缺點就要改正。”

    《論語》“子張第十九”中記載,衛國的公孫朝曾經問孔子的弟子子貢,孔子的學問來自哪裡。子貢回答道:

    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而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意為:周文王和周武王之道並沒有在人間失傳、失散。賢能的人能夠抓住大處,不賢能的人只能抓住一些細枝末節的東西。沒有地方是沒有文王和武王之道的。我的老師何處不學,為什麼要有一定的老師來教授自己呢?

    子貢這段話親口承認孔子沒有特定的老師,映證了孔子的主張:身邊的每個人都可以來做自己的老師。

    其實,孔子在這段話裡是向大家傳達一種學習的態度,學習不一定要有特定的老師,身邊的每個人身上,甚至每一件事情中,都可以找到值得學習的地方,也有需要吸取教訓的地方。

    而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每個人都要進學習,都要工作,每天都要與各種人物打交道。在這過程中,身邊的每個人都會施展出自己的長處,也會暴露出短板來。對於對方的長處,我們可以去借鑑,可以去學習,以此來增長自己的實力。如果看到對方的缺點,則要以此為鑑,避免自己犯同樣的錯誤。

    比如本人曾經有個同事,性格風風火火,執行能力非常高,但是脾氣火爆,做事規劃能力差,喜歡指揮別人,以自我為中心,常常強迫別人放下自己的工作為她的工作服務。對於這樣的人,就要學習她執行能力高的優點,以更好地做事。而對於她脾氣火爆,以自我為中心的缺點,則就要規避,以免被他人不喜歡。

    正是靠著這種學習精神,孔子才成為一代聖人,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文化以及世世代代的無數人。現在的我們,作為大多數的普通人,雖然無法像孔子那樣成聖,但是起碼可以靠著這種學習精神獨善其身,做好自己的事情,駕馭好自己的人生。

    我的回答就到這裡,你們呢?

  • 14 # 心靈旅途木木夕

    首先,三人行必有我師,揭示了一個道理,人無完人。沒有人能在各個方面都成為更好,在所有領域都成為最強的人,總會有很多人在某些方面比我們優秀。

    第二,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告誡我們要時刻保持謙虛。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只有謙遜的人才能如水一般淡泊包容,才能做到從善如流。

    第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是發展之道。人要進步,就要學會向身邊優秀的人學習,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多和品行高尚的人交往,近朱者赤。

  • 15 # 趙有全Z2226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是小學語文課裡就學到的東西,但畢竟理解不深不透,隨著知識的積累,對此有了深刻的認識,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被廣泛使用,只要遇到對方超越自己,幫助自己解決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就會說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這也是孔子語錄裡流傳最廣,使用頻率最高的其中一句。對後人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其中心思想就是要求我們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對於這篇課文的原文,我不想再來詳細解讀,一來是因為文字表達篇幅較大,而且浪費別人寶貴的時間,這也是現在出現的文字閱讀落後於影片觀看的原因之一。二來是大家學的比我更好,是我需要向大家學習,不該在此搬門弄斧,讓人見笑,這也是“三人行必有我師”對我的影響,所以說我要向大家好好學習。為此,我只講一下我對這三句話的理解和我個人的一些理論。

    我的理解是體現了古賢人的智慧,他虛心問別人學習的精神十分可貴,但更可貴的是他不僅要以善者為師,而且以不善者為師。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這段話對於指導我們處事待人,修身養性,增長知識,都是有益的。最主要的就是互相學習。對於促進和推動當代人的文化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我的理論是既然是互相學習的意思,那就與時俱進,改一下老祖宗的語錄,叫“二人行必有我師”,孔子用的是三人行,並不是說三個人一同行走,而是用人稱代詞我你他三個稱謂,放大到我們你們他們便指所有的人,他把所有的人用善和惡來區分,取善驅惡。我用第一和第二人稱我和你,把他去掉,也就是二人行必有我師,在我和你當中,你就是我的老師,你身上肯定會有我學習的東西,一個人不是絕對的善和惡,而是善與惡並存,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古人由於時代侷限,很注重道德,用善與惡來區別有道德和沒道德。拿到現在就用好與壞來進行原則上的區分。二人行就是我和你,除了自己,都是老師,我要向你學習,三人行雖然變成二人行,人數雖然減少,但學習的範圍卻在擴大,三人行是指其中的你或他,而二人行卻是所有的你都有值得學習的東西。這是我個人的理論和觀點,不代表任何人,說的不對,請批評指正。

  • 16 # 世間百味雜談

    感謝提問。這句話出自《論語· 述而篇第七》。意思是三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可以有讓我學習的人,別人的優點我可以學習,別人的缺點我可以引以為戒,並加以改正。孔子認為,一個人要在社會上安身立命,成就事業,就必須有謙虛的學習態度和終身學習的學習力,這一點對於現在的我們同樣有著深刻意義。

    現在我從家長角度說說我的觀點,除了學習態度和終身學習的能力,我覺得還有必要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和判斷能力,分清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

    我們可以以杭州小女孩為了玩遊戲,爬出窗子上,坐在三樓窗臺上玩遊戲這個事件為例,這樣做危險不說,親生母親阻止,她還動手打了自己的親身母親。我們大多數人會把問題歸結為網癮,其實還有大多數的悲劇來源於大人和孩子的判斷能力,沒有辦法辨明真偽和對錯。

    在科技日新月異發展的今天,我們獲取資訊的渠道是多元的,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面對龐大的網際網路,如果我們不想讓類似的錯誤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不是你天天看著孩子就能解決的問題。所以我們從小培養孩子獨立的判斷能力,只要他們有判斷的意識和分清對錯的能力,很多悲劇就不會發生。

    如果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

    1、鼓勵孩子從小說出自己的想法。家裡遇到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讓孩子參與一下: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你覺得這樣做對嗎?你還有沒有更好的做法?在家長正確引導 過程中,孩子就會積極主動的思考。

    面對孩子教育中出現的問題,我們首先要做到“防”和“疏”,而不是堵。點點滴滴無小事,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孩子對知識的渴望,提出質疑的勇氣,對斷言和決定的謹慎是非常重要的。

  • 17 # 棠某某讀書

    這句話出自《論語·述而》,這句話的意思說:三個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我們要學習他們身上好的東西,而不好的方面要反省自身有沒有同樣的錯誤。後人多從學習態度、方法方面去解讀,沒有什麼大的問題。

    接下來我們就不再引申這句話在古代是什麼意思。來說說這句話對於現在的我們有什麼意義。

    學習

    記得小的時候有這樣的一個故事,當時還看不懂。但現在看起來真的越看越覺得有道理。

    小時候,感覺知識雖然有好多好多,但我們知道,我們總會知道這個世界所有的知識。但隨著越來越大,學的越來越多,才發現原來自己只是在那知識的海洋裡沾溼了雙腳而已。一個人窮其一生也不會把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所有知識都學一遍。就算是專攻一個方面也很難全都掌握。

    每個人接受的教育,學習程度也是不一樣的。就像是在一個班級了,總有學習好的,學習差的。已經每一個老師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也都會有一些細微的差別。而就在這些差別中,導致我們從老師那裡接收到的知識也會不一樣。因為這些知識中包含了老師對其的理解程度。

    還是那個小故事,我之前以為我真的很喜歡看書,而且,掌握的也還算可以。但有一天,我們看了同一本書,當我們看完在一起交流的時候,他的讀書筆記做的真的非常的好,每一章都會有思維導圖附在前邊。那個時候,我才感覺到深深的差距,原來看書還可以做思維導圖的阿。

    再有就是每個人的人生閱歷,每個人經歷的事情總會從中吸取一些經驗和教訓。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們也能從他們的人生閱歷中得到一些啟發,幫助我我們自己成長。比如說,我們遇到什麼問題的時候總要問問父母應該怎麼辦,但父母的學習也並沒有你高,那父母是如何給出我們解決方案呢?毫無疑問,這些就是來自父母的人生經歷了。

    從別人身上吸取教訓

    你看見別人好為人師,你就不會亂給別人提出人生建議;你看見別人闖紅燈出車禍的時候,你就會加強對於不能闖紅燈的認知;你知道別人犯了什麼錯,我們應該去反思,如果是我們自己會不會也會犯同樣的錯誤。

    例如,我們在工作當中開會的時候,每個人述職都會提出自己做錯了什麼,以及如何改正。那這個時候我們是不是可以從他的身上得到一些經驗和教訓。在以後的工作中不犯同樣的錯誤。那既然我們從他們身上學到了東西,又怎麼能不算老師呢?

  • 18 # 白老師酷學課堂

    先講一個故事,再解釋這句話。我曾經去看腳氣,治好我疾病的,就是一個自稱為“張老師”的微信醫生。腳氣伴隨我七八年了,非常痛苦,懷著一絲希望,我透過網路搜尋,添加了醫生的微信,沒想到還真的治好了。但是,我感到非常奇怪的是,我加的三個微信醫生,他們都給自己備註的是某某老師。他們明明是醫生,為什麼要稱呼自己為老師呢?

    看起來好像沒聯絡是嗎?再來講孔子的這句話,最後給大家答疑。這句話來自《論語·述而》,是孔子教育其弟子的經典句子。要想理解這句話,還需要理解孔子的身份。

    孔子是春秋時期魯國人,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這句話是孔子教育其弟子的時候說出的,本意是希望學生能夠謙虛謹慎,以他人為鏡子,照出自己的不足,以他人為榜樣,學習他人的長處。

    從這個角度來說,每個人都可以是別人的老師,每個人都可以是別人的學生。

    其實,按照現代教育的發展理念來看也是這樣的。教育是一個很寬泛的領域,廣義的教育是指透過學習他人的經驗,讓自己獲得成長和進步,它包含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狹義的教育就是指學校教育。

    “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則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說這句話是想告訴大家,我們應該學會以他人為師,學會合作共贏,而不是自私自利。這句話闡述的不僅是學校內學習的方法,更是社會中為人的哲學。

    孔子教育弟子的時候,都不是生搬硬套地給大家講道理,不是將某個道理固定在學校這個環境中,而是將它放在一個大的社會環境中。

    古代的學校和現在的學校有很大的不同,古代的學校更強調的是社會性。所以,孔子的理論是放之四海皆準的理論。

    為什麼孔子的《論語》能夠一直流傳到現在,就是因為哲學這門功課是一門關於人生的學問。所以即便到現在,孔子的理論依舊可以為我們借鑑。

    現在就可以解釋,為什麼那麼多醫生稱呼自己為老師了。因為每個人都有“好為人師”的一種心理訴求。將自己稱呼為老師,會顯得自己比較專業,哪怕你不是一位職業老師,因為你熟悉某一個領域,就可以被稱呼為這個領域的老師。如果你因為自己的所長幫了別人一個忙,別人稱呼你一聲“老師”,你的心裡是是不是也覺得美滋滋的?

    除了醫生,現在的培訓行業,比如美甲培訓、企業培訓、銷售培訓、投資理財培訓等其他行業的也經常會出現“老師”這一稱呼。這也就說明了孔子的這句話,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別人的老師,每個人也要把自己當作一個學生謙虛向他人學習。

    因為並不是每一個人對所有的領域都擅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長,按照領域劃分,每個人都值得學習和被學習。只有明白了這個道理,一起合作才能共同成長。

    以後如果別人能夠幫你解決某一個專業領域的問題,即便他不是老師,你也可以跟他說一聲:“謝謝你,某某老師!”他一定會感到非常開心,並樂於幫助給你提供幫助!

  • 19 # 寒山老槐

    小小螃蟹也咬人!

    “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這句話出自《論語·述而》。

    看到這句名言,不禁想起一件學童舊事。

    上初中時,我的作文都在95分上下,老師的紅筆都要在旁邊批不少好段好句,後面加一大段讚美好評,心裡經常美滋滋的。

    有一天作文課,大家都埋著頭寫,教室裡鴉雀無聲。

    前排的毛娃子突然轉過身來問:“我在河裡抓螃蟹,搬開石頭,大的嚇跑了,一隻小的沒跑,我去抓。沒想到,它反而把我手指拇夾出了血,你說該如何描寫?”

    當時,我正寫得文思洶湧,只恨筆慢。不好停下來給他說如何描寫。便帶理不理地回答他:“正忙著呢!”

    沒想到,語文老師兼班主任孫祥瑞當時正站在旁邊看到了這件事情的經過。

    第二週星期五下午,又是作文課。當作文字發到手上,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看分數時,心裡“咚”的一下,猶如墜入了冰窟窿!

    分數:50分!長達七八頁的作文四周,不見老師的一滴紅墨水,到文章最後,用紅毛筆草書了兩行非常醒目的大字:

    強中更有強中手,能人背後有能人!三人行,必有我師!

    我趕緊要過毛娃子的作文來看,沒想到,平時一直六七十分的毛娃子,這篇作文一下子上到了86分!

    他就是寫的抓螃蟹,結尾時有一句感嘆非常漂亮:

    唉,沒想到,小小螃蟹敢咬人!以後再也不可輕視那些小的東西。

    我眼前一亮,立馬誇獎:“毛娃子,寫得好,好句子!”

    語文老師在這句話下面一口氣勾出了八九個大紅葡萄,並在旁邊批示:感悟真實,寓意深刻!

    這件事,讓我振聾發聵,銘刻在心,一直鞭策我的人生!

    從那時起,我懂得了:

    大千世界,豪傑輩出,任何時候都不可耍能逞強!

    芸芸眾生,人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人人都有自己的短處,人人都不可小瞧別人,人人都該虛心待人,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這段話,揭示的也正是這條深刻的道理。

    不過,要深刻理解這段話,還得抓住兩個關鍵詞。

    一是“必”:

    三人行必有我師,首先是強調一個“必”字。必有,就是必然有,必定有。這是我們與人相處首先應有的態度,是前提。

    這句話告誡我們,一個人,不管在什麼場合,不管與誰相處,都得謙虛謹慎,誠實待人。

    做人處事要知而不驕,識而不傲,不可自視高大,自覺聰明,自以為是;更不可恃才傲物,輕視別人,看不起別人!

    處處留心皆學問,事事謙虛長知識。不可因人微而不恭,不可因識薄而不取!

    二是“擇”: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擇”:挑也,選也!擇就是挑揀,選取。“必”是前提,“擇”是目的。

    這句話,正是孔子告誡我們當代人,人與人相處,國與國相交,如何去學習他人,他邦的長處,摒棄他人,他邦的短處。

    如何完善自己的知識,人格,品質,道德,做一個有知識,有才華,有道德的,對公眾有益,對國家有用的人!

    擇其善者而從之,就是要選擇對方的優點,好的東西來學習,彌補自己的缺陷。

    這個“善者”,應該既是指某項知識,某種技能,更是指對方做人行事所表現出的品質道德。

    比如:對方講仁,講義,講禮,講智,講信;忠於祖國,忠於理想,孝敬長輩,慈悲為懷,善心待人等等!

    一個人,時時處處都注意“擇其善者而從之,”就能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完善自己的人格和道德,改良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應該摒棄對方的短處,與對方的不良習氣,不好的思想品質劃清界限,不同流合汙!

    學海無涯,知識無限,修身養性無止境!

    一個人,只有堅持謙虛求知,廣取眾長,才能不斷地增長知識才華,完善道德品質,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脫離了低階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當今中國,人人都如此,我們的國民素養就會大步提升,社會就會變得更加和美。我們的民族就會走向強大與復興!

    以上這些,就是孔子這段話賦予當代中國人豐富而又深遠的文化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證指數已經反覆3000點N次啦,你覺得多久突破後不再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