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鬼角七
-
2 # 諸事付與說書人
1.永樂大典是一本千古奇書,有3000多人撰寫而成,全書有22000卷,當時是朱棣為了體現皇恩浩蕩,要求內閣首輔主持撰寫的,並且親筆賜名,令人遺憾的是永樂大典也神秘的失蹤了。民間有多種說法,有人說是跟隨明英宗一起埋葬在永陵中,也有人說明朝滅亡時候文淵閣失火,永樂大典也跟隨文淵閣一起被燒燬,總之眾說紛紜,也許在以後的考古發現中能找出它的線索。
2.泰阿劍
泰阿劍在十大名劍之中排行第一,是干將跟歐治子一起鑄造的。相傳天地間的元氣匯聚成劍氣儲存於泰阿劍中,經歷了天地人三道合一而鑄成,是楚國的鎮過之寶。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泰阿劍也歸秦始皇所有,根據記載,泰阿劍作為秦始皇的陪葬品一同葬入始皇陵地宮中。不過真實與否,就有待考察了。
3.慈禧夜明珠
慈禧死後陪葬了大量的奇珍異寶,但是最為貴重的要屬那顆夜明珠。據說,這顆夜明珠在黑夜發出耀眼的光芒,價值及其昂貴。當年軍閥孫殿英盜取清東陵之後拿出了這顆夜明珠,之後又落入到了宋美齡之手,再後來就不知去向了。
4.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和氏璧鐫刻而成,為中國曆代正統皇帝的證憑。正面是李斯用篆文雕刻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環刻“雙龍戲珠”外加三道波浪線兩條邊組成!傳國玉璽整個圖案的寓意是:日照大海現雙龍。
歷代欲謀帝王之位者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璽屢易其主,輾轉於神州赤縣凡兩千餘年,關於傳國玉璽的下落,歷史上真假玉璽的說法也很多,至今都無法考證。忽隱忽現,終於銷聲匿跡,至今杳無蹤影,令人嘆息。
-
3 # 會講故事的明月
我們中國的華夏文明從產生到如今已有五千年之久。在這悠久的文化歷史下自然也產生了無數的珍寶,無論是精神文明產物還是物質文化遺產,處處都彰顯著我們泱泱大國的魅力。直至今日我們能在博物館裡直觀地看到各類稀世珍寶,但這並非全部,有的遺漏在民間,有的尚未發掘,還有的神秘失蹤,在歷史長河的浪花中不知被拍到了哪裡。
第一件寶物—九鼎,標誌著中國進入文明時代的里程碑,至今已經消失了兩千多年。起初夏禹建造了九鼎,代表著至高無上的王權,象徵著國家的統一。一時成為夏商周時期的傳世之寶。周朝滅亡後,秦國就把九鼎遷移到了咸陽,等到秦一統六國時,秦王卻找不到九鼎了,就命人去查詢,之後在泗水聽說九鼎在這裡沉底了,水手們打撈了很久也沒有發現一點九鼎的蹤跡。就這樣九鼎隨著歷史朝代的變遷,消失了。後來的史學家對九鼎的說法也都各執一詞,使九鼎的存在變得更加神秘。
第二件寶物—傳國玉璽。如同九鼎一樣,它也是象徵著王權富貴的寶物,誕生在秦始皇時期,上面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這個玉璽的誕生標誌著封建統治王朝開始了,秦朝之後的歷朝歷代的帝王都以傳國玉璽為國祚,非常重視,有了玉璽國家才能穩固。
第三件寶物--十二金人,同樣也是出自秦始皇時期的寶物,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防止地方叛亂,於是秦始皇下令搜斂了全國各地的所有兵器,又將這些鍛造成了十二尊銅人的模樣,這銅人重量可達三四十萬金,放置在阿房宮前,寓示著秦朝千秋萬代。可惜這銅人並沒有起什麼作用,秦始皇死後,秦國開始落敗,僅僅三世便滅亡,這十二尊銅人也不知所蹤。
-
4 # 子時之前
不知所蹤的國寶級文物太多了,我說一下敦煌的壁畫吧。
敦煌壁畫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個,有歷代壁畫五萬多平方米,可以說是全世界壁畫最多的石窟群,內容非常豐富。 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模巨大,技藝精湛。敦煌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它和別的宗教藝術一樣,是描寫神的形象、神的活動、神與神的關係、神與人的關係以寄託人們善良的願望,安撫人們心靈的藝術。因此,壁畫的風格,具有與世俗繪畫不同的特徵。但是,任何藝術都源於現實生活,任何藝術都有它的民族傳統。因而它們的形式多出於共同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技巧,具有共同的民族風格。敦煌壁畫還被稱為千佛洞。也是中國四大古窟之一,被列世界文化遺產。
敦煌壁畫中有神靈形象和俗人形象,但又各具特色。從造型上說.俗人形象富於生活氣息,時代特點也表現得更鮮明;而神靈形象則變化較少,想象和誇張成分較多。從衣冠服飾上說,俗人多為中原漢裝,神靈則多保持異國衣冠;暈染法也不一樣,畫俗人多采用中原暈染法,神靈則多為西域凹凸法。所有這些又都隨著時代的不同而不斷變化。
造型密切相關的問題之一是變形。敦煌壁畫繼承了傳統繪畫的變形手法,巧妙地塑造了各種各樣的人物、動物和植物形象。如北魏晚期或西魏時期的菩薩,大大增加了服、手指和頸項的長度,瀕骨顯露,用日之間的距離牧覓,嘴角上翹,形如花瓣;經過變形徹成為風流瀟灑的“秀骨治像”。金剛力士則多在橫向誇張,加粗肢體,縮短脖項,頭圓肚大,稜眉鼓眼,強調體魄的健碩和超人的力量。這兩種人物形象都是誇張的結果。
在北魏晚期的洞窟裡,出現了具有道家思想的神話題材。西魏249窟頂部,除中心畫蓮花藻井外,東西兩面持節揚幡的方士開路,後有人首龍身的開明神獸隨行。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分佈各壁。飛廉振翅而風動,雷公揮臂轉連鼓,霹電以鐵鑽砸石閃光,雨師噴霧而致雨。
壁畫主要為,佛教畫、裝飾畫、人物畫、故事畫。其中作為典型的是佛教畫。包括各種佛像(三世佛、七世佛、釋迦、多寶佛、賢劫千佛等);菩薩(文殊、普賢、觀音、勢至等);天龍八部(天王、龍王、夜叉、飛天、阿修羅、迦樓羅(金翅鳥王)、緊那羅(樂天)、大蟒神等等)。這些佛像大都畫在說法圖中。僅莫高窟壁畫中的說法圖就有933幅,各種神態各異的佛像12208身。
還有供養人畫像,就是信仰佛教出資建造石窟的人。他們為了表示虔誠信佛,留名後世,在開窟造像時,在窟內畫上自己和家族、親眷和奴婢等人的肖像,這些肖像,稱之為供養人畫像。
裝飾畫主要是利用豐富多彩的裝飾圖案用於石窟建築裝飾,也有桌圍、冠服和器物裝飾等。裝飾花紋隨時代而異,千變萬化,具有高超的繪畫技巧和豐富的想象力。圖案畫主要有藻井圖案、椽間圖案、邊飾圖案等。
故事畫為了廣泛吸引群眾,大力宣傳佛經佛法,必須把抽象、深奧的佛教經典史蹟用通俗的簡潔的、形象的形式灌輸給群眾,感召他們,使之篤信朝拜。於是,在洞窟內繪製了大量的故事畫,讓群眾在看的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故事畫內容豐富,情節動人,生活氣息濃郁,具有誘人的魅力。主要可分為六類。
1、佛傳故事:主要宣揚釋迦牟尼的生平事蹟。其中許多是古印度的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佛教徒經過若干世紀的加工修飾,附會在釋迦身上。一般畫“乘象入胎”、“夜半逾城”的場面較多。第290窟(北周)的佛傳故事作橫卷式六條並列,用順序式結構繪製,共87個畫面,描繪了釋迦牟尼從出生到出家之間的全部情節。這樣的長篇鉅製連環畫,在中國佛教故事畫中是罕見的。
2、本生故事畫:是指描繪釋迦牟尼生前的各種善行,宣傳“因果報應”“苦修行善”的生動故事。也是敦煌早期壁畫中廣泛流行的題材,如“薩捶那捨身飼虎”、“屍毗王割肉救鴿”、“九色鹿捨己救人”、“須閣提割肉奉親”等。雖然都打上了宗教的烙印,但仍保持著神話、童話、民間故事的本色。
3、因緣故事畫:這是佛門弟子、善男信女和釋迦牟尼度化眾生的故事。與本生故事的區別是:本生只講釋迦牟尼生前故事;而因緣則講佛門弟子、善男信女前世或今世之事。壁畫中主要故事有“五百強盜成佛”、“沙彌守戒自殺”、“善友太子入海取寶”等。故事內容離奇,情節曲折,頗有戲劇性。
4、佛教歷史故事畫:是指根據史籍記載畫成的故事,包括佛教聖蹟、感應故事、高僧事蹟、瑞像圖、戒律畫等。包含著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是形象的佛教史資料。這類畫多繪於洞窟龕內四披、甬道頂部和角落處次要地方。但有的也繪於正面牆壁,如第323窟的“張騫出使西域圖”、“佛圖澄”和第72窟的“劉薩訶”等。
5、比喻故事畫:這是釋迦牟尼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給佛門弟子、善男信女講解佛教教義所列舉的故事。這些故事大都是古印度和東南亞地區的寓言、童話,被佛教徒收集記錄在佛經裡,儲存至今。敦煌壁畫中的比喻故事有“象護與金象”,“金毛獅子”等。
山水畫
敦煌壁畫中的山水畫遍佈石窟,內容豐富,形式多種多樣。大多與經變畫、故事畫融為一體,起陪襯作用。有的是按照佛典中的山水,參照現實景物加上高超的想象力,描繪出“極樂世界”青山綠水、鳥語花香的美麗自然風光;有的是以山水為主體的獨立畫幅,如第61窟的“五臺山圖”。
壁畫內容除以上七類外,還有建築畫、器物畫、花鳥畫、動物畫等。敦煌壁畫的藝術價值彌足珍貴,在結構佈局、人物造型、線描勾勒、賦彩設色等方面系統地反映了各個時期的藝術風格及其傳承演變、中西藝術交流融匯的歷史面貌。
上述七類壁畫,除裝飾圖案而外,一般有情節的壁畫,特別是經變畫和故事畫,都反映了大量的現實社會生活,如:統治階級的出行、宴會、審訊、遊獵、剃度、禮佛等;勞動人民的農耕、狩獵、捕魚、製陶、冶鐵、屠宰、炊事、營建、行乞等;還有嫁娶、上學、練武、歌舞百戲、商旅往來、少數民族、外國使者等等各種社會活動。因此,敦煌石窟,不僅是人類藝術寶庫,也是歷史文獻寶庫。莫高窟以其大量精美的壁畫和無數形象生動的彩色塑像,和極其珍貴的大量佛經、文書等珍貴歷史文獻,堪稱世界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繪畫風格各時代都不盡相同。如唐宋時期的題材非常豐富,大致可歸納為:淨土變相,經變故事畫,佛、菩薩等像,供養人。淨土變相的構圖利用建築物的透視造成空間深廣的印象,複雜豐富的畫面仍非常緊湊完整,是繪畫藝術發展中一重要突破,一直被後世所摹仿、複製並長期流傳。經變故事畫以零窟和三三五窟的影象作為代表,內容豐富而多變,場面和情節被處理得真實有趣。繪畫和雕刻中的佛、菩薩等像在唐代的佛教美術中是一重要創造,這些形象所表現出來的動作及表情比前代更加多樣化了,出現了多種坐、立、行走、飛翔中的生動姿態,特別是唐代菩薩的形象為古代美術中理想與現實成功結合的重要範例。唐代供養人壁畫精心描繪了上層社會生活的基本內容,一三零窟盛唐時期樂庭瑰和他的妻子王氏的供養像是優秀的代表作,有名的還有《張議潮夫婦的出行圖》。
宋代風格由於歷史的原因,敦煌藝術由最後的高潮走向衰落,但密畫和中原新畫風的壁畫仍儲存至今,北宋洞窟多以前代洞窟改建而成,宋代壁畫之下往往覆蓋有唐代或北魏壁畫,前代洞窟的門口兩側往往有五代北宋加繪的供養人,供養人往往尺寸極大,如真人甚至超過真人大小。九八窟的《勞度差鬥聖變》,六一窟的大幅五臺山圖都顯現了當時的構圖技巧以及山水人物的特點。
敦煌壁畫一開始就不同程度地具有中國氣派和民族風格,形成自成體系的中國式佛教藝術。在這方面,古代畫家們立下了豐功偉績。
至於為何說它不知所蹤呢,是因為敦煌曾遭受過一場大浩劫。19世紀末20世紀初,正當西方列強瓜分長江南北的大片領土的時候, 在中國的西北地區,帝國主義國家也開始了一場掠奪、瓜分中國古物的競爭。起先,人們並不知 道沙漠的深處和殘破的洞窟、城堡當中埋有豐富的古物,為了爭取或擴大在新疆的勢力範圍,佔領印度的英國和侵佔中 亞大片土地的沙皇俄國,分別派出探險隊進入新疆,如1870 年和1873年英國的弗賽斯使團,1887年 英國的榮赫鵬探險隊,1870— 1885年間俄國的普爾熱瓦爾斯基組織的四次探險,足跡遍及新疆、甘肅、蒙古、西藏的許多 地方,他們沿途也收集了不少古代文物,但這些探險的主要 目的,是攫取各種軍事情報,瞭解當地的政情和測繪地圖, 探查道路,為將來可能進行的軍事行動打基礎。
1889年,一個名叫鮑威爾的英國大尉,在庫車附近的一座廢佛塔中,偶然得到了一批梵文貝葉寫本, 當時在印度的梵文學家霍恩雷博士,鑑定出這是現存最古的梵文寫本,於是,新疆出土文 物的重要學術價值,很快就為歐洲學術界得知。與此同時,法國的杜特伊·德探險隊, 也在1890—1895年間的新疆考察中,從和田地區買到了同 樣古老的佉盧文貝葉本《法句經》,大大刺激了歐洲日益 興盛的東方學研究。 1899年,羅馬召開了第12屆國際東方學 家大會。會上,在俄國學者拉德洛夫的倡 議下,成立了“中亞與遠東歷史、考古、語言、人種探察國際協會”,本部設在俄國的首都聖彼得堡,並在各國設立分 會,以推動在中國西北的考古調查。此後,各國紛紛派出考 察隊進入新、甘、蒙、藏等地區,把攫取抄漠廢墟、古城遺 址和佛寺洞窟中的古代文物,作為他們的主要目的。其中比 較著名的有,俄國科茲洛夫1899-1901 年的中亞探險,特別是他1908年對甘肅居延附近西夏古城黑 城子的發掘,英國斯坦因 1900—1901年、 1906—1908年、1913-1915年的三次中亞探險,他涉獵的地 域最廣,收穫也最多;瑞典斯文赫定1899 —1902年的中亞考察,發現了Murano古國遺址;普魯士王國格 倫威德爾和勒柯克率 領的吐魯番考察隊,1902-1914年間四次調查發掘,重點在吐魯番盆地、焉耆、庫車等塔里木盆地北沿綠洲遺址;以及日本大谷光瑞也在這期間三次派遣中亞考察隊。數不清的中國古代珍貴文物,被他們掠走,藏於各個國家的圖 書館或博物館。在這場浩劫中,敦煌藏經洞的文獻和文物, 也沒有逃過他們的魔爪。
第一個來敦煌盜竊藏經洞文獻的外國Explorer是斯坦因,他原籍匈牙利,後來在英國所屬的印度政府供 職,他是考古學家,但不懂漢語,在1907年前往敦煌以前,他已經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南沿和田、尼雅、Murano等地許多古 遺址進行過發掘,盜取了大量文物和古代寫本,有相當多的陰謀伎倆。早在1902年,斯坦因就從他的同鄉好友,匈牙利地 質學家拉喬斯·洛克濟那裡,聽說過敦煌莫高窟的精美壁畫和雕塑。所以,在他第二次中亞探險過程中,Murano的發掘工作一結束,就沿羅布泊南的古代絲綢之路,穿過庫姆塔格沙漠,於1907年3月16日來到敦煌。不久,斯坦因從一個烏魯木齊商人那裡聽說,莫高窟的王道士在數年 前偶然發現了一間藏有大量古代寫本的石室,於是,斯坦因 立即出發,來到莫高窟找王道士。這時,王道士為了籌集修 整洞窟的經費,到別處化緣去了。一個小和尚給他看了一卷精美的寫經,斯坦因雖然不懂漢文,但從外觀上已經感覺到 這種寫本一定很古老。他知道一定得等到王道士回來才能見到大批的寫本,所以就抓緊時間返回敦煌縣城,僱了一批工人,先去挖掘敦煌西北長城鋒燧遺址,獲得了大批漢代簡牘。
6月21日,斯坦因再次來到莫高窟。王道士已從外面回來了,並且用磚塊代替木門,堵住了藏經洞的入口,正不安 地等待著斯坦因的到來。斯坦因透過他的中文翻譯蔣師爺(名孝琬),和王道士進行了初次接觸。蔣師爺表示了斯坦因想看看這批寫本,並有意用一筆捐款幫助道士修理洞觀,以此來換取一些寫本。王道士明知藩臺衙門有封存遺書的命令,又害怕讓老百姓知道了對他本人和他所做的“功德”不利,所 以猶豫不決,沒敢馬上答應。斯坦因當然不會死心,於是在 莫高窟支起帳篷,作長期停留的打算,並開始考察石窟,拍 攝壁畫和塑像的照片。
斯坦因對王道士正在努力興修的洞窟感興趣,使王道士很興奮,他答應帶著斯坦因等人參觀一遍洞窟的全貌,還根據《西遊記》一類的唐三藏取經故事,指點著一幅壁畫,給斯坦因講上面畫的就是玄奘站在一條激流 的河岸旁,一匹滿載著佛經卷子的馬站在一旁,一隻巨龜向他們游來,想幫助他把從印度取來的神聖經典運過河去。這恰好給為尋找古代遺址而深入鑽研過玄奘《大唐西域記》的斯坦因帶來了靈感。經過蔣師爺的幾次交涉,一天夜裡,王道士終於拿出了一卷寫經,借給斯坦因研究研究。使斯坦因異常高興的是這卷漢文寫經,正好是玄奘署名翻譯的一部佛教經典。於是,斯坦因就自稱是從遙遠的印度來的佛教信徒和玄奘法師的追隨崇拜者,他之所以在這一天看到了玄奘帶 回並翻譯的佛經,完全是因為玄奘的安排,目的是讓他把這 些印度已經不存在的經書送回原來的地方。斯坦因的這番鬼 話對於這個虔誠愚昧的道士比金錢還靈,很快就起了作用, 入夜,王道士拆除了封堵藏經洞的磚牆,藉著王道士的油燈 亮光,斯坦因走進了這個堆滿寫本的洞窟。
當時,藏經洞的寫本還沒有大量流散,斯坦因要想和他的中文助手蔣孝琬在洞窟中做翻檢工作是不可能的,王道士也怕這樣會引起旁人的注意。於是,每天夜裡,由王道士入洞,取出一捆寫本,拿到附近的一間小屋裡,讓斯坦因和蔣孝琬翻閱檢選,由於數量龐大,斯坦因放棄了給每個寫本都編出目錄的打算,只從他的考古學標準出發.儘可能多、儘可能好地選擇寫本和絹、紙繪畫。不久,一筆不尋常的交易達成了,斯坦因用很少的幾塊銀元和一個絕對嚴守秘密的保證,換取了滿滿24箱寫本和5箱經過仔細包紮好的絹畫或刺繡等藝術品,它們經過1年零6個月的長途運輸,於1909年1月完整地抵達倫敦,入藏英國博物館。
對於這筆交易,斯坦因當然是滿意 的,他由此得到了西方世界給予的許多榮譽。王道士似乎也是滿意的,並且對斯坦因一直抱有好感,當1914年3月斯坦因第三次中亞探險中經過敦煌時,雖然大部分藏經洞文獻已被伯希和探險隊、大谷探險隊和北京政府取走,但是,王道士又把早已經他轉移到安全地點秘藏起來的570卷敦煌文 獻,送給斯坦因。可以說,斯坦因是盜走藏經洞文獻最多的 人。
第二個前來敦煌盜寶的人是法國的伯希和。伯希和是專門研究中國學問的漢學家,除了精通漢語之外,還懂得幾種 中亞流行的語言。從1899年開始,他供職於設在越南河內的法國遠東學院,曾在1901年前往中國購買書籍、繪畫和美術 品。他在語言上的天賦和對中國圖書版本學的知識,為他後來盜竊藏經洞文獻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大概正是因為他的這些才幹,當1905年中亞與遠東歷史、考古、語言、人種探察 國際協會法國分會組成中亞考察隊時,伯希和被挑選為考察隊長。1906年6月15日,他率領著測量、攝影方面的專家自巴黎出發,從喀什噶爾開始,沿塔里木盆地北沿的古絲路,對沿途遺址、石窟逐個進行考察發掘。翌年10月到達烏魯木齊。
當時,斯坦因從藏經洞盜走大批寫本的訊息還沒有傳出,伯希和是從清朝伊犁將軍長庚那裡,得知敦煌莫高窟發現了古代寫本的訊息,並且看到了一卷流散出來的寫經,立刻判斷出這是八世紀的珍貴文物。伯希和取消了從烏魯木齊向西北方向行進的原訂計劃,甚至連他嚮往的到處是古物的吐魯番盆地都不去,立即趕赴敦煌。
1908年2月25日,伯希和一行來到莫高窟前,一面開始對所有洞窟進行編號、測量、拍照和抄錄各種文字題記,一面和王道士進行交涉。伯希和流利的漢語很快就博得了王道士的好感,而且,王道士從談話中得知,伯希和並不知道他 把一大批寫本出賣給斯坦因的事,所以對這些洋人的堅守諾言感到滿意,很快,在3月3日,伯希和就被引進藏經洞,而且還允許他在洞中挑選。
面對著這數萬件珍貴文獻,伯希和在驚呆之餘,立刻盤算了一番,然後下決心把它們全部翻閱一遍。在以後的三個星期中,伯希和在藏經洞中,藉助昏 暗的燭光,以每天一千卷的速度,翻檢著每一件寫本,並把 它們分成兩堆,一堆是最有價值的文獻,他給自己訂立了幾 條標準,即:一是要標有年代的,二是要普通大藏經之外的 各種文獻,三是要漢文之外的各種民族文字材料,這堆寫本是不惜一切代價都要得到的;另外一堆則是必要時可以捨棄 的寫卷。
伯希和挑選完畢,向王道士提出想全部得到的要求,王道士當然還沒有這樣的膽量,結果,伯希和以600兩 銀子,換得了藏經洞寫本的精華,它們的數量雖然沒有斯坦因進取的多,但質量最高,說不清有多少件是無價之寶。
伯希和等人結束了敦煌的考察,一面派人把大批文物運往巴黎,一面又沿河西走廊進入中原,最後在10 月5日到達北京,採購圖書。狡猾的伯希和知道寫本尚在途中,這次來京,對在莫高窟得到寫本的事守口如瓶。
同年12 月,伯希和回到河內的遠東學院。1909年5月,伯希和又受法國國立圖書館委託,從河內 出發,經南京、天津,到北京購買漢籍。這時,從藏經洞劫 得的大批文獻已安全運抵巴黎,入藏法國國立圖書館。伯希 和於是隨身攜帶一些敦煌珍本,如《尚書釋文》、《沙州圖 經》、《慧超往五天竺國傳》,《敦煌碑贊合集》等,來到北京,出示給北京的中國學者,目的是買好他們,以取得在 收購珍本漢籍時的幫助。
當時在北京的許多著名學者加羅振玉、蔣伯斧、王仁俊、董康、寶熙、柯劭忞、江瀚、徐枋、 吳寅臣等,都前往伯希和寓所參觀或抄錄,他們為這些珍貴 寫本落入外人手中大為震驚,立刻上書清朝學部,電令駐蘭 州的陝甘總督,讓敦煌縣知縣調查清點藏經洞文獻,不許賣給外人,並讓甘肅布政使何彥升押運送京,交京師圖書館 (今北京圖書館)收藏。王道士好像早就料到這一點,在官府清點之前,他早把一些比較好的寫本轉移收藏起來。而前來押運的清朝官吏很不用心,並沒有把藏經洞文獻收拾乾淨,而且沿途又遺失了不少。當運載寫本的大車進了北京城後,押運官何彥升並沒有馬上移交學部,而是拉到自家宅院內,夥同親友李盛鐸、劉廷琛等人,把其中的許多珍貴寫本據為已有,然後才交給學部,入藏京師圖書館,總共約九千多件。
何家藏品後來賣給日本京都藤井氏有鄰館,李家藏品一部分歸南京國立中央圖書館,今在臺北。其他也大部分轉 售日本了。王道士隱藏起來的寫本,一部分後來送給了斯坦因,還有一部分在1911-1912年間被日本大谷探險隊的吉川小一郎 和橘瑞超買走,總數也有數百卷。大谷探險隊的成員,沒有經過考古學的訓練,從他們在新疆盜掘古墓的行徑來看,也不是虔誠的佛教徒。他們得到敦煌寫本後,既沒有編目,也沒有馬上放入博物館儲存,以至後來流散各地,甚至不知所在。
最後一個來藏經洞盜室僅收穫並非最少的人是俄國的奧登堡。他是帝俄時期的著名佛學家,在1914-1915年間,率領俄國考察隊來敦煌活動,他們測繪了莫高窟四百多個窟的平面圖,還拍攝了不少照片。據說他們還在已經搬空了寫本的藏經洞從事了挖掘,結果獲得了大批材料,雖然多是碎片,但總數在一萬件以上,它們收藏在蘇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列寧格勒分所。因為奧登堡的工作日記一直秘藏在 蘇聯科學院檔案庫,所以奧登堡如何搞到這麼多藏經洞文獻,至今仍然是一個謎。
敦煌文獻的被盜,是中國近代學術文化史上的最大損失之一。難怪中國著名學者陳寅恪先生悲憤地說:“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
自古以來就不乏利慾薰心者,為了一己之私強取豪奪,視歷史文明於不顧,可悲,可嘆啊!這些損失的東西可能再也找不回來了。
-
5 # 喪標
傳國玉璽:簡稱“傳國璽”,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藍田玉鐫刻而成,為中國曆代正統皇帝的證憑。
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天授、正統合法”之信物。
秦之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得之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
歷代欲謀帝王之位者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璽屢易其主,輾轉於神州赤縣凡兩千餘年,忽隱忽現,終於銷聲匿跡,至今杳無蹤影,令人嘆息。
-
6 # 冠軍讀書
“翠玉白菜”
說慈禧死時候曾經攜帶兩顆玉石翡翠白菜,一顆玉石南瓜下葬。
慈禧太后陪葬品中有一棵大型翡翠白菜,綠葉白心,菜梗上還刻著一隻振翅的蟈蟈,另外還有兩隻紅白相間的馬蜂。
但一九二八年爆發了震驚國際的慈禧陵寢盜墓案,該年七月孫殿英率部眾荷槍實彈進入清東陵,用炸藥炸開了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的陵寢,並將陪葬寶物洗劫一空,這棵舉世絕品的翠玉白菜也不知去向。
-
7 # 塵埃郎
第一個:秦始皇的十二金人。第二個:傳國玉璽,那傳國玉璽可是帝王的象徵。 第三個:隨侯珠,隨侯珠和和氏璧乃是春秋兩寶,最終也下落不明。 第四個:永樂大典,永樂大典是世上最大的百科全書,可是如今卻不知所蹤。
-
8 # 魯陽天下
我覺得至少有那麼兩三個頂級國寶不知去向。
首先便是傳國玉璽和氏璧啊。和氏璧的來歷就充滿了傳奇的色彩,卞河幾乎用自己的生命證明了和氏璧的價值,親眼見到過鳳凰就曾落在這件寶物之處。這件寶物被秦始皇定為傳國玉璽,而且李斯在上面刻上了8個字。後來王莽篡位時,搶奪玉璽時,被他的皇后女兒把玉璽擲在宮門上,從此玉璽掉了一個角,王莽讓能工巧匠用黃金鑲了起來,從此傳國玉璽,又命名為金鑲玉璽。後來朝代更迭,傳國玉璽幾經離手,見證了人世間的悲歡離合。一直到後金時期,歷史記載,多爾袞曾經獲得過傳國玉璽獻給皇太極,獲得了皇帝的信任。但是那個玉璽是贗品,真正的傳國玉璽可能在宋朝靖康支之恥後流入金朝時迷失的。
第二件國寶級的文物便是九鼎了。相傳禹王統一九州,鑄九鼎。九鼎分屬九州,歷經千年。周朝統一後,將其收歸供奉於太廟。秦武王曾經在周的太廟中舉起鼎,砸傷了腳而斃命。又歷經春秋戰國戰亂紛紛。九鼎的下落便不明瞭,可能是埋於黃土,也可能被融化鑄為兵器,便不得而知了。假如說有一朝一日九鼎再現,我相信比圓明園的獸頭還要珍貴萬分,九鼎是我們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象徵。
第三件國寶便是名垂千古的人蘭亭集序》了。他是中國東晉時期書聖王羲之的書法作品,文章清新優美,書法飄逸遒勁,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法帖二十八行,共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是王羲之晚年得意之作。傳說蘭亭序被唐太宗視為稀世真品而最終殉葬乾陵,但後世對此爭議頗多,是否流落民間或毀於戰亂也未嘗可知。欲知真相如何,需等到乾陵發掘的那一天了。
回覆列表
作為有著上下五千年文化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自然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這些都是中國最為寶貴的財富。但是至今為止中國還有很多珍貴的國寶不知去向,好像永遠的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讓人不禁為之嘆惋。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來說說中國史上消失的四大國寶,但是至今已經成歷史懸案,很難考證,也不知它們究竟歸於何處。
1.和氏璧
和氏璧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一塊美玉,又被成為和氏之璧,是天下的奇寶。它是雕刻印章的寶貴材料,與和氏璧有關的著名典故就是完璧歸趙,故事中主要講述了戰國時期趙國名相藺相如幫助國家奪回和氏璧,完整地送回邯鄲的故事。
但是和氏璧也已經失傳,真正的和氏璧究竟是何模樣,我們也不得而知,只能透過一些有限的文字記載想象它的樣子。但是從秦始皇用和氏璧造成傳國玉璽的故事來看,和氏璧的形狀並非是古人儒家學者佩戴的環形佩玉,也很有可能只是一件經過簡單加工的璞玉,同時隨著秦始皇將它製成傳國玉璽,後隨著朝代的更迭,玉璽又在唐代之後失傳,至今下落成謎。
2-九鼎
九鼎是中國的代名詞,象徵的王權的至高無上和國家統一昌盛,是夏朝、商朝、周朝三代的象徵國家政權的傳國之寶,後代帝王也非常看重九鼎的權力象徵和意義,也曾經屢次鑄造九鼎。一鼎就象徵著一州,大禹九鼎雖然沒有實物為證,但是可以根據已經出土的那一時代的陶器紋飾推測,大概也是一些獸面類、龍鳳類、動物類、雲雷類、火類、幾何類等。
在《史記·封禪書》中對於九鼎有所記載:“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亨鬺上帝鬼神。遭聖則興,鼎遷於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在中國歷史書籍中,關於九鼎的下落雖然很多,但都沒有可靠的依據,根據歷代史書記載,九鼎確實作為夏、商、週三代的鎮國之寶,傳承了二千年,也從未發現古人關於它已銷燬的歷史記載,因此九鼎的下落,至今仍是一個謎。
3-北京人蓋骨
北京人頭蓋骨是在北京周口店發現的,它距今約60萬年,是一個完整的猿人頭蓋骨,被稱為北京人頭蓋骨。這一舊石器時期的珍貴文物,之後卻移交給了即將撤離北京的美國海軍陸戰隊,但是隨著珍珠港事件的爆發,日本人將北京和天津等地的美國兵俘虜,至此,北京人頭蓋骨下落不明,不知去向。二戰結束後,美國、中國、日本都開展了對北京人頭蓋骨的尋找工作,但至今沒有這些珍貴化石的下落。
除了這三大國寶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珍貴的文物也被堙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不知蹤影,希望有一天它們能夠重見天日,讓我們一睹它們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