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可園影視音畫
-
2 # 奇思廟想
你這個問題換個問法也許就解答了你的疑惑,“她”這個字是怎麼出現的?
“她”這個字是劉半農在二十年代發明的,並非傳統就有的。事實上,這個字是當時向西方學習思潮下的一個的小發明,當時也不是沒有爭議,有人認為,既然其他人稱都沒有性別區分,單純學習西方搞第三人稱區分,是很奇怪的行為。
而且讀音不分,意義不大。至於為什麼讀音不分,其實當初發明的時候,是希望分的。但是想想就知道,如果把讀音區分,就涉及到要改變全國四億人的說話習慣了,工程量太大,完全不可能被推廣開來,所以最後只有這個同音字留了下來。
-
3 # 冰橙飛燕
“我”與“他”、“她”都是人稱代詞,用來代替人或物的名稱。
“我”是第一人稱,又叫自稱。常用“吾”、“餘”、“予”等表示,也有帝王專用稱呼“朕”、“孤”、“寡人”等字,通常都可譯為“我”和“我的”。第一人稱指代非常明確,說話人是女人,即是指女人;說話人是男人,即是指男人。因此,不需要區分男女。
而“他”和“她”是第三人稱,又叫他稱。常用“彼”、“其”、“之”等字,常用來指人,有時也可用來代事,用法更為靈活。第三人稱是代指他人(物),指代不確定,不能讓聽者分清指代男人還是女人。因此,為了表意更清晰,所以分了(男)他和(女)她。
這是近代文化進步的結果,清朝及之前是不分(男)他與(女)她的。白話文運動後,為了與英語等國際語言的“He”與“She”更好地接軌,開始區分男他與女她。
-
4 # 忞白
題主你好:
為什麼“我”字,沒有像“她”、“他”二字有性別?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因為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
沒有任何能夠代替,是一個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個體。
既然是個體,所以有可能是男的“他”,也有可能是女的“他”,更要區別於這兩個字。
“我”字的由來古人在造字時期都是象形造字,但“我”相對沒辦法象形,因為沒辦法畫出來。
“我”在甲骨文的時期,是比較特別的,其實它是一種武器的名字。因為與“我”同音,後來借用來當“我”,如圖(上端長像鋸齒一樣的)後來商代金文的時候,變了另一種形式,慢慢的逐步演變成了現在的“我”字,當第一人稱來講。
“他”和“她”古代的時期其實並沒有區分性別,男的“他”和女的“她”都是一個“他”。所有的都是統稱為“他”。
後來由於語言的發達,區分於性別,男女平等(誰說女子不如男)把這個“他”偏旁換了個女,就演變成了“女”的她。
男的“他”和女的“她”就由此而來,以至於現在就是分配的比較公平,男女各站一字,現在都當第三人稱來講。
總結:所以 “我”字這把“武器”沒有和“他”、“她”一樣有性別之分是有原因的。
我們的漢字文化,博大精深,我也很喜歡歷史文化,需要去研究學習的還是非常非常多的。
-
5 # 昌滿莊園
以我看,“我”字一樣有性別,因為“我”是在“他和她”的中間,在這裡,“我”,他也可以稱“我”,“她”,也同樣可以稱“我”,只是在特定的場合,要看你在什麼位置。一般我們通常都是說:你,我,他(她),在這裡,不只是“我”有性別,而“你”,也有性別,只是單獨說“你”,有點含糊。我們這麼說吧,如果把“你”,放在“他”的位置,那你就是男人;如果把“你”放在“她”的位置,那麼“你”就是女人。這和“我”是一個道理,如果把“我”放在“他”的位置,“我”就是男人,如果把“我”放在“她”的位置,我就是“女”人。這樣看來,不只是“我”有性別,“你”也一樣有性別,只是要看你在什麼場合,時應放在什麼位置。
因為“我”,本身就是代詞,我可以代表“你”,也可以代表“他和她”。而“我,他,她”,都是代詞,他們都可以在特定的場合下互相輪轉,所以以我個人的觀點,“我,他,她”,都有性別。
這裡我還是打個比方吧,如果是以我為主,那麼就說:我批評,我介紹,我代表,等等。那麼如果不是你為主,是別人為主,那麼別人就會把你說成“他或她”,比如“他,她”批評,“他,她”介紹,“他,她”代表等等。所以這樣以來,“我”字就和“他,她”一樣有性別了,只是把“他或她”輪轉了一下。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分析,不知分析的對不對,還要請語言和文字大師指教!
-
6 # 小李飛刀
這個問題初看無聊,再看有意思,仔細想想,蘊含哲理啊!
“我”為什麼沒有性別呢?這是和語言的發展有關係。人類應該是先從語言開始,然後才有文字。那麼,當“我”和“你”說話時,我們是可見的。只要我不像花木蘭那樣女扮男裝,或者像有些人那樣不男不女,你是可以知道我的性別的。所以你看那個“你”字也不常有性別色彩。那麼我和你講話時,提到“TA”時,我就得告訴你,TA是男人還是女人。
之後有了文字,在文字初期大家只是為了溝通方便,“我”和“你”還是互相瞭解的。直到現在,網際網路發達了,“我”和“你”都隱藏到屏幕後面。讓你我的性別變得模糊。
雖然現在寫字的“我”沒有告知看文字的“你”,我是男是女,但是你可以看我資料介紹呀,來了解我。而從“我”或者“你”的口中說出的“TA”,如果不交代,就無法知道男女。在人們交流方式發生變革後,如果大家都隱藏資訊,當然也會使得“我”不知“你”性別,“你”也不知“我”性別。但是回到溝通層面,你我講話時,是預設互相知曉的。
總之吧,在人類的發展中,語言文字的使用過程中,語言和文字都是為溝通服務的。“你我”是互相瞭解的,“你”“我”是相知的。所以沒必要用性別。“TA”是第三者,未知者,“你”得給“我”交代清楚,是男是女啊?
-
7 # 曾哥的長夏茶館
為什麼“我”字沒有性別之分呢,其實這跟古人的自稱方式有很大關係。
古人稱自己,有很多種叫法。例如:吾、餘、予、愚、某等。另外,古人認為謙虛是一種美德,所以在自稱時往往也很謙虛。例如:鄙人、在下、小弟等等。古代社會,男性佔絕對主導地位,這類稱謂通常也是指代男性,或者多數出自於男性的文章中。
還有另一類稱謂,則體現出“我”的身份等級。例如:寡人、朕、孤等是皇帝自稱;下官、微臣、末將等等,是官員自稱。很顯然,這類人也都是男性。
而古代女性自稱,會有專門的稱謂。例如:小女子、小女、民女、奴家、哀家、民女、妾身等等。這些稱謂聽上去都比較卑微,這自然是古代女性地位低下的一種體現。但是我們從這些自我稱謂中就能看出性別之分。
到了近現代,女性地位得到很大的提高,男女平等的觀念深入人心。女性也就不必再以卑賤的稱謂自稱了。
另一方面,現代社會中人們的身份等級就不像封建社會那麼森嚴了,人人只要統稱“我”,也是一種平等的體現。
由於“我”字是一箇中性詞,以“我”自稱,並沒有瞧不起自己,也沒有高看自己,因此也就普遍被接受了。
另外從語言傳遞的準確性來講,透過聲音我們就能知道“我”是男是女,而在書面閱讀中,我們也是很容易從上下文理解“我”的性別的。因此也就沒有必要再增加一個指代女性的“我”字了,這也是“我”字沒有性別之分的原因。
其實不僅是“我”字,在“五·四”以前,“他”字也沒有性別之分。女字旁的“她”字,是在這一時期由劉半農創造出來的,這是受到英文“she”的啟發。這個創造,卻是很好地解決了書面閱讀中第三人稱混亂的情景。可以說是漢字發展的一大貢獻。
以上回答,供您參考。
-
8 # 書家集
我、你、他都是人稱代詞,屬於單數人稱代詞範疇。
“我”是第一人稱,是指自己、自身、自個兒。對自己來說,每個人都是“我”的範疇,不分性別,不論男女,都可以自稱“我”。
“他”和“她”都是第三人稱,是相對於“我”的“他人”。這個“他人”可以是社會上的任何一個人,這個“他人”自然就包括了男的和女的這兩種性別的人!
為了區分男女,在人稱代詞中體現出性別特徵,不至於男女混淆,就出現了“他”和“她”這兩個字。“他”字專用於對男性,“她”字專用於對女性。
這裡面要專門說明一點,當稱呼物件處於“複數”的時候,就有所不同了。
如果全是女性,可以用“她們”,依然是性別單一。
但是,“我們”“他們”這兩個稱謂,就可以性別混搭了。全是男性,可以用“我們”“他們”;就是有男有女,也可以用“我們”“他們”。
-
9 # 易善緣玄學通
我是一個自稱
你介紹自己的時候會去介紹自己的性別嗎?
我是XXX,我是個男人,我來自XXX,你仔細品一下
-
10 # 春華中原
我與他或她的性別有顯著區別,男他或女她一看便知對方性別。男他放在前.我放在男他之後,我所說的話就是男他所表達的,反之。比喻: “他說、我的英語成績.總有一天會超越你!...”這裡的我代表男他.是男他個人感情的表達,我字所展示的性別十分清淅,我不能單獨表現其性別。隨著文字改革的不但深入,性別文字文化的區分將會更為清淅。
-
11 # 天使下凡間
因為“我”不是一個人,只是一個字,簡單的由各種筆畫組合在一起的,沒有什麼特殊的代表物件。而“他”或者是“她”,都有各自的特殊指定性物件,是指男的還是女的。
-
12 # 數學趣味課堂
因為你自己明確知道你的性別,不需要區分,對於別人姓別需要加以區分,所以有他或她有姓名的字。
漢字(拼音:hàn zì,注音符號:ㄏㄢˋ ㄗˋ),又稱中文、中國字、方塊字,是漢語的記錄符號,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漢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需要注意的是,日本、北韓半島、越南等國在歷史上都深受漢文化的影響,甚至其語文都存在借用漢語言文字的現象。
-
13 # 柏林熊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嘗試透過佛教的思想來理解,我wǒ(梵語:आत्मन्,ātman,巴利文:atta),被用來當成是第一人稱代名詞的“自己”。佛教術語而言,通常指作為輪迴主體的“自我”。
“我” - 總筆畫:7畫部首:戈 + 3 畫
古代漢譯典籍中就將其譯為“我”,不與普通的人稱指代加以區別化,現代常譯為梵我以示區別,也有意譯為主體,或俗稱的靈魂。在佛教中,輪迴主體的我,稱為人我,而法的自性,稱為法我。將個人的錯誤見解,稱為我見。將個人的執著,稱為我執(參考維基百科)。
-
14 # 風過無痕攝有痕
在中國古代,第一人稱最初時常常用“吾”、“予”、“餘”表示。“我”字作為第一人稱代詞直到後來用法才漸漸多起來。
那麼“我”字最初是什麼用意呢?清代甲骨文出土後,“我”隨即被揭秘,有學者聯絡古金文中考察,發現“我”原來是一種兵器的形象。
1978年,湖北隨州市曾侯乙墓中出土了出土了一種類似三戈戟的兵器,大多數學者(比如郭沫若)就認為這種三戈戟就是“我”,這是一種殺傷力很強的武器。
甲骨文“我”字形狀像一種長柄而帶齒形刃口的兵器人,這種兵器是用來行刑殺人或肢解牲口的。這種兵器後世罕見,所以,“我”字的本義是不常用的,後來被借用為第一人稱代詞,指自己或自己的。
(長柄三戈乾柲1978年隨州曾侯乙墓出土文物,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表人的“我”與指兵器的“我”又怎麼“攪在一起”呢?私有制出現後,人與人、部族與部族之間就有了爭奪,自然就就得用兵器來保衛個人利益與尊嚴,“我”這種武器便被引申為第一人稱代詞。
因此,“我”作為人稱代詞,沒有性別本義,但用“我”比用其他人稱代詞更有尚武精神。
-
15 # 獨不醒
在中國近代新文化運動之前的幾千年裡,並沒有“她”這個字,“她”字是在新文化運動後期才產生的,其創造者是劉半農。當時大量歐美文學作品被翻譯引進,英語和其他語言第三人稱是區分開的,造成一定的閱讀障礙,為了方便閱讀,魯迅提出用“伊”字做女性第三人稱,不太成功,劉半農在翻譯英國戲劇《琴魂》時,首次採用了“她”字,引發很大爭議。後來魯迅評價,“她”字的創造等於打了一次大仗。
那為什麼沒有同時創造“我”字和“你”字的性別區分呢?原因很簡單,因為沒必要。在書面語表達時,“我”和“你”一般都是特定人物和特定環境中的特定物件,很少產生歧義。而“TA”就不一定,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尤其在長篇大論時,這種模糊和不確定性會大量疊加,容易造成理解歧義。
其實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你、我、他都不常用,作為禮儀之邦,有大量敬語、謙稱和中性人稱代詞,後來隨著白話文運動的開展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不知幸與不幸。
回覆列表
這是個有趣的問題。
如果問“我"這個我們天天見到的字的本義,相信一萬人之中都很難找到一個人會清楚。我,本義是古老的武器,並非現在意義的自己謙稱。在春秋戰國之前,我字,雙戈相背,是武器。如下圖第一圖是金文,第二三圖是“我"這種武器的出土實物圖。
學者認為“我"就是古代羌藏類遊牧民族發明的。因為藏人有一個自稱叫“窩”(wol)是族名,甚至西方中戰爭這個詞War,也是從這個演變而來,因年代太遠,也沒確切的證據,只是與wol同音推測羌藏族或因地勢氣候變化,遷徙時到處殺戮侵略,到處建奴隸制國家,說wol(窩)這個族名成了戰爭代名詞,由此傳至西方。秦以後,“我"這種青銅器慢慢消失了,我這個詞才漸變成自己的謙稱。
我也曾出過一個謎語:普通的人仿似古式古器。(徐妃格,猜詩詞中常用詞一),還是被一個厲害的朋友猜中了,嫦娥。常我,就取我字的古義。
他與她,第三人稱代詞,這個分別是五四運動以後的劉半農提出的,剛開始時曾引爭議,後來劉先生寫一首詩《教我如何不想她》,第一次把“她"字寫入文字,以分別男性的“他",在此之前,第三人稱的“他"是可以代男的與女性的,但古時女性的也用伊分別出來。
(劉半農年輕時的像片)
中國文字的古今義,若能大體瞭解,也很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