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九品侍衛
-
2 # 度度狼gg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從江西于都出發開始長征時,作戰序列內編有第1、第3、第5、第8、第9共五個軍團80000餘人,其中的紅1軍團長林彪、紅3軍團長彭德懷、紅5軍團長董振堂、紅9軍團長羅炳輝,大家也都比較熟知,於是問題來了,紅8軍團哪裡去了,為什麼長征路上的存在感不強呢?
(紅1軍團長林彪)
首先要解釋一下紅軍這個“軍團”編制的規模和級別,從民國軍隊在1928年和1937年兩次起用的“軍團”番號來看,它應該是軍以上的建制單位。比如二次北伐時期的蔣系第一集團軍,就曾轄劉峙的第1軍團、陳調元第2軍團、賀耀祖第3軍團和方振武第4軍團,四個軍團共有18個軍的番號。再比如武漢會戰期間的李漢魂第29軍團,也是下轄第64和第70兩個軍。
然而紅軍在建軍和發展的時期,多數時間要面對強敵圍攻,其編制和番號都兼有“虛張聲勢”以迷惑敵人的作用,是比較特殊的編制,跟蔣軍的“軍團”編制是不能相提並論的。比如粟裕所在的紅10軍團只有8000人,也就是敵人一個滿編師的規模,而林彪的紅1軍團儘管實力最強,長征開始時也只有19800餘人,其軍團總兵力,仍然不及敵人一個乙種軍的兵員數量。
(紅3軍團長彭德懷)
同時要注意,紅軍的“軍團”也不下設軍級番號,而是直接下轄各師,其實跟正規的“軍級”部隊是基本可以劃等號的(甚至還要弱些),比如紅1軍團就下轄李聚奎紅1師、陳光紅2師和彭紹輝的紅15師。而紅10軍團則下轄第19師、第20師、第21師等等,這其實都是標準的“三三制”軍級建制,選擇用“軍團”的番號,自然是為了讓敵人摸不清紅軍的兵力虛實。
這也可以從紅四方面軍的建制中得到佐證,由於各個根據地情況不同,以及聯絡溝通不暢,鄂豫皖蘇區的紅四方面軍未設“軍團”編制,方面軍總指揮部直接下轄各軍。比如紅4軍、紅30軍、紅31軍等等(紅二方面軍下設紅2、紅6兩個軍團)。也因此說明,紅一方面軍的軍團和紅四方面軍的“軍”,在編制和級別上是對等的。
(紅5軍團長董振堂)
如果細心的話,你會發現董振堂將軍在西征路上犧牲時,各類文獻記載說明的軍職都是“紅5軍軍長董振堂”,而從江西出發時,他的職務明明是是軍團長。其原因在於,紅5軍團在江西出發時雖有12100人,但湘江戰役後該軍團所屬的紅34師基本損失(絕命後衛師的原型),再經過入黔作戰的消耗,到1935年2月部隊僅餘4000餘人,傷亡失蹤的戰損已經達到67%。於是在扎西整編時被縮編為紅5軍,僅下轄三個步兵團。
而紅8軍團組建於長征前夕的1934年3月,由紅21師和紅23師合編而成,後者原是中革軍委警衛師(因此也被稱為工人師),整個紅8軍團當時只有10000餘人和3000多支槍,在紅一方面軍五個軍團中,兵力和實力都是最弱的。時任軍團長周昆(後失蹤),政委黃甦,參謀長張雲逸,政治部主任羅榮桓。
(紅9軍團長羅炳輝)
在血戰湘江的戰役中,軍委縱隊被五個軍團圍在中間保護,前面開路的是紅1和紅3軍團,斷後阻擊的是紅5軍團,而紅8和紅9軍團則在兩翼擔負掩護任務,在敵人的追擊和不斷的側擊下,紅8軍團損失也非常嚴重。並且由於掉隊未能及時渡過湘江,戰至1934年12月1日,政治部主任羅榮桓在湘江西岸收容部隊時,紅8軍團只餘1000餘人。
因此湘江戰後,紅8軍團被取消了建制,所餘部隊併入了紅5軍團,所以長征後期也就沒有了這支部隊的番號了。不妨總結一下,紅5軍團傷亡超過67%(三分之二)時,戰鬥力作為一個軍團已經無法保證了,遂採取了縮編的方式,而紅8軍團傷亡超過了90%,則乾脆被取消了建制,因為已經沒什麼戰鬥力了,那1000餘人中還有一些挑夫呢。
(紅10軍參謀長粟裕)
其實之前有專門的文章討論過,舉的例子應該是整編第74師,無論什麼樣的部隊建制,兵團也好、軍團也罷,乃至於下轄的軍、師級部隊,其一線戰鬥兵只佔總兵員的六成左右,一旦戰鬥兵的傷亡超過半數,部隊的戰鬥力已經大打折扣了,換算下來應該佔總兵力的30%左右。
如果傷亡還要超過這個比例,那部隊基本就失去戰鬥力了,即便補充新兵都很難恢復元氣。
(紅15軍團長徐海東)
-
3 # 四川達州人
任何一支軍隊,超過30%傷亡,就基本喪失戰鬥力了。
比如一支現代化陸軍以2萬人計算,一線步槍兵不超過8000,傷亡五六千絕對是重創,需撤離戰場休整。例如,美陸軍第一機械化步兵師,兵員有1.72萬,但真正的一線步兵只5個機械化步兵營和5個重坦克營。其餘則全是技術兵種、指揮、後勤、保障、醫療、偵查人員。而這10個營別說全損,損失五六個基本就失去戰鬥能力。
冷兵器時代又有些不同,畢竟二線人員沒有這麼大比率,但建制傷亡5成還能打應該叫鐵軍,傷亡6成還能打,叫鋼軍了。畢竟傷亡一半之後士兵會產生疑慮,因為無人醫療救護傷員,士氣崩潰是必然。
有人要提紅軍或者八路軍的什麼戰役,那完全不一樣。第一,戰場烈度不同。第二,後勤保障及技術兵種少,一線步兵佔比大。第三,政委制度。第四,隨軍支援的民兵等志願人員分擔了一些職能。
-
4 # 銳止—ruizhi
失去戰鬥力這個概念,聽起來很具體,其實掌握很抽象!不同的部隊、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差異非常大。亞洲尤其東亞地區,是要強調戰至最後一兵一卒的,戰鬥力一定要比拼到最後一刻!而西方國家正規化軍隊體制,對戰後的修正補充和恢復戰鬥力才有一定之規,但也不絕對。
軍團概念源於古羅馬,那時的標準是一個軍團一萬五千人,當時也有小規模軍團出征的,小規模軍團八千人。換個方式理解,能夠作為軍團的戰力最少保有八千,也就是標準軍團的一半多一點。因此也可以推論出:一個軍團傷亡過半的話,也就失去了軍團級戰鬥力了。如果還要繼續打下去,可以按低一等軍隊級別對待。
-
5 # luboyun
不能一概而論,戰鬥力與傷亡數並不是線性關係。有的軍隊,打到最後幾個人仍在堅持戰鬥,仍在給敵方造成傷亡,仍沒有完全失去戰鬥力。在戰爭遊戲中這個引數叫士氣,在實際戰爭中參見劉老莊連,楊根思,狼牙山五壯士。有的軍隊損失幾個人就心無鬥志,一鬨而散,戰鬥力為零,參見薩達姆,1949年的國軍。
-
6 # 正如你之願
一般的部隊百分之30到20%就可以稱之為重創。而中國軍隊,我們可以拼光到最後一個人!因為我們有一種精神叫犧牲!!
-
7 # 紅色手電筒
軍團這個單位是一個老的軍隊單位,一般一個軍團是有幾個軍組成,軍團從級別上和集團軍和兵團是一回事。
軍隊的級別越高,後勤保障部門越多,佔部隊人數的比例越高,一線的作戰部隊佔的比例越小,而且軍隊的合成程度越高,這些後勤保障部門的佔的比例越高。
一般來說,這種大型的軍隊集團除了普通的作戰部隊,還會擁有大量的後勤支援人員,所以實際的一線作戰人員佔整個部隊人數的比例一般不會超過50%,尤其是一線的步兵,而炮兵、工兵、輜重兵、醫護、運輸等保障力量一般在戰鬥中是傷亡人數不會很大的,在整個傷亡人數中,通常三分之二是步兵。
對於大的軍隊集團來說,一般傷亡人數超過本單位人數的30%,這個單位就需要撤出戰鬥進行休整補充,整體傷亡人數佔編制人數的30%,通常一線的作戰部隊的減員人數就會超過50%。
不過這個事情只是一個慣例,但是戰爭中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包括撤出戰鬥的時間,如果戰爭的局勢不允許撤出戰鬥,那麼原來的運輸勤雜人員就會充當步兵使用,比如二戰中、,美軍鑑於德軍的空軍已經被徹底壓制,在一線步兵傷亡很大的時候,就用高射炮兵充當步兵。
阿登戰役中的美軍106師就是剛剛補充了6000新兵,美軍當時的步兵師編制人數約1.4萬,但是加上一堆加強單位,一個師長手下指揮的人馬一般都是有2萬人左右,補充6000人差不多就是前一階段損失的人數,基本上就是佔到了整個部隊的30%。106師被部署到阿登就是由於阿登地區相對平靜,能夠訓練新兵。
撤出戰鬥以後補充新兵以後還是需要訓練一段時間,這段時間裡,這個部隊的戰鬥力就是比較差了。象阿登戰役中的美軍106步兵師就是由於在前一段時間傷亡太大,剛剛補充了6000新兵,在遭到德軍的突然襲擊後,很快崩潰,並且這個師有高達8000人投降。
蘇軍在戰爭初期就是由於指揮系統被打亂,大量人員被俘,其實大部分部隊傷亡不大。
不過,這些比例都是有一個前提就是,遭到嚴重傷亡的這個部隊的指揮系統還算健全,也就是上邊下了命令還有人聽,還有人執行,如果是指揮系統癱瘓,就算是一線的部隊傷亡不大,這個部隊也是喪失了戰鬥力,原來蘇軍有一個標準就是一個部隊傷亡人數達到編制人數的60%,但是指揮系統還在,那這個部隊只是部分喪失戰鬥力,而如果一個部隊的指揮系統被摧毀,那麼這個部隊就是徹底喪失戰鬥力。
-
8 # 歷史軍魂
在土地革命時期,紅軍有過軍團的編制。紅軍的軍團相當於集團軍,是擔負某一戰區戰役、戰略任務的由兩三個軍組成的統一指揮的軍隊集團。紅軍時期,紅一方面軍和紅二方面軍都下轄若干軍團,只有紅四方面軍下轄若干個軍。因此,紅四方面軍下轄的軍相當於紅一、紅二方面軍的軍團。
1934年,根據中革軍委的命令,將紅21師和紅23師編為紅8軍團,軍團長為周昆,政委為黃甦。紅8軍團的每師下轄3個團,全軍團總人數約9800人。紅8軍團組建後,參加了中央蘇區的第五次反“圍剿”作戰。中央紅軍長征時,紅8軍團有9022人,加上新補充的1900人,總計10922人。長征中,紅8軍團協同紅3軍團掩護軍委縱隊前進。在衝破敵人的第三道封鎖線後,紅8軍團跟隨紅1軍團行動。湘江戰役中,紅8軍團損失慘重,師團的建制被打亂。12月,紅8軍團收攏部隊,至貴州黎平時只剩下1000餘人。黎平會議時,中革軍委撤銷了紅8軍團的番號和建制,其餘所剩部隊編入了紅3和紅5軍團,從此紅8軍團不復存在。
1934年,紅7軍團作為北上抗日先遣隊與紅10軍會合後合編為紅十軍團。紅十軍團的軍團長為劉疇西,政委為樂少華,參謀長為粟裕,下轄第19、20、21三個師,總人數約1萬人。同年11月,紅十軍團兵分兩路向浙皖邊和皖南同絕對優勢的國民黨軍艱苦奮戰兩個多月,由於敵強我弱,紅十軍團損失慘重。1935年,在懷玉山地區時,紅十軍團遭到國民黨軍的包圍,經過頑強的戰鬥,大部分指戰員壯烈犧牲,只有軍團參謀長粟裕和政治部主任劉英率領的800餘人突出了重圍,後來組建成了挺進師,粟裕任師長,劉英任政委,同敵人進行遊擊戰。
-
9 # 電影中的歷史
可以以第五次反圍剿為例,第五次的反圍剿的廣昌戰役中紅3軍團的456三個師全部參戰,在這次戰役中全軍團傷亡2705人,平均每個師傷亡902人。
按照1933年紅軍師編制,每個師在滿編情況下有兵力6000餘人,每個步槍班12人,每個師轄27個步兵連243個步槍班,不過廣昌戰役前的紅3軍團每個師滿編率只有75%,考慮到人員會適當向步槍班傾斜,步槍兵滿編率應該在80%左右,即每個師此時擁有2332名步兵。
當然每個師傷亡的902人並非全是步兵,其中也包括機槍射手,軍官,政工人員,醫療兵等,用902除以2332得0.38…,大致可以估算出在廣昌戰役中,一向以打陣地戰為主的紅3軍團在基層一線步兵傷亡30%後,已經失去繼續再戰的能力,只能選擇撤下戰場整補。
-
10 # 葉飄刀
這個無法一概而論
古代戰爭與現代戰爭不同,各個軍團的作戰能力也是有不同的。
比如甲午戰爭,很多清軍,找遭遇日軍的情況下,甚至沒有放一槍,就全軍潰退,撒腿而逃。這個情況下,一個軍隊甚至沒有傷亡一人就開始了潰退。
然而有的軍團,甚至可以做到在戰爭中,戰至最後一兵一卒。
所以不同的軍團,除了戰鬥力得差別,還存在一些實際情況。
死的是誰說實話,傷亡人數雖然是一個標準,但並非是唯一標準。
比如所謂的斬首戰術,你成功斬首對方主將,哪怕只是傷亡一人,也可能使得對方軍團失去戰鬥力。古代的時候,因為主將戰死或者先逃跑,引發全軍潰退的戰例,數不勝數。
一個有好的作戰,想要堅持作戰,那麼戰前必須有詳細的安排。比如軍團長死了,誰頂上,頂上的死了,誰頂上,那麼保證指揮才能保證,才能保證得以戰鬥下去。
軍隊的王牌是否還存在其實一個軍隊,往往都有王牌部隊。也就是尖刀部隊,這樣的部隊,一般都是用在刀刃上,一般是在戰爭最緊張的情況下,拿出來啃硬骨頭的。
這樣的部隊,一般是軍隊的軍魂,在很多情況下,這樣的部隊,只要不動,那麼全軍就沒有這麼容易潰退,所以這樣的部隊是否被擊潰,那麼對整個軍隊是否會崩潰,存在著極大的影響。
-
11 # 海中巖haha
這個沒有標準,完全視一支部隊的具體情況來看。總得來說現代化成程度越高的,能忍受的損失比例越低,士氣越高的能忍受的損失比例越高,還有援軍距離越近的能忍受的損失比例越高,軍隊忠誠度越高的能忍受的損失比例越高。
一支軍隊現代化程度越高非戰鬥人員就越多,戰鬥人員比例就越低,直屬隊中有大量的電訊、情報、運輸、醫護、修理、炮兵、工兵、防化、防空人員最多可能達到總數的一半,所以如果一支部隊說傷亡達到三分之一就可以理解為主要的戰鬥人員已經傷亡的差不多了,完全無力再戰了,再打只能讓這些後勤人員上了,戰鬥力完全不能和主力相提並論。相反,象紅軍這樣的部隊,基本上全是戰鬥人員,傷亡達到一半,另一半人也是可以繼續打的。
部隊只要還有勇氣,少一半人繼續打是沒問題的,但如果是烏合之眾,看到周邊的人成片死去,會有大批人當逃兵就完了。
再就是軍人的忠誠度,軍人對國家只要足夠忠誠就可以戰到最後一個人,或者敵軍有殺俘的傳統,造成大家都明白投降也一樣是死,也能打到死光為止。而偽軍往往是槍一響,一看對方人多,就直接投降了。
再有一個就是援軍的希望,希望越大越能堅持,如果斷絕了希望可能直接崩潰。所以給被圍的守軍希望就能多堅持一段。最有名的衡陽保衛戰,守軍異常英勇已經守40多天了,認為援軍早該到了,還突出一支人去找援軍,還真給他們找到離他們最近的部隊,但這支部隊人數不多不敢去增援,這支突擊隊居然又打回城裡帶回訊息,沒有人管他們了,當時軍心就散了,最後全體投降了,他們能堅持40多天就是因為相信會有人來救的,一旦沒有希望就堅持不下去了。
-
12 # 窮詞香
我在部隊有幾年的歷史,中國軍人是勇於獻身,只要人在就高地在。但是現代戰爭都是高科枝,如高科枝就不同了,正付手必須協調一致。缺一不可。不過,現代任何一種高科武器都做人人精練掌握,所以在戰時缺一補一。做到不敗之敵。這是中國軍隊的智慧。
-
13 # 伍恆廣
如果兵力兵器補充能夠及時到位,就不會失去戰鬥能力。以抗美援朝中的美軍第八集團軍為例,該集團軍打完整場戰爭,其下轄第一軍第九軍及下轄各師基本上在每次戰役後,都在北韓或日本得到及時的兵力兵器補充,很快就重新投入作戰。反之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兵力兵器補充,在作戰部隊損失三分之一後,肯定是失去戰鬥能力。因為陣亡人員要埋葬,受傷人員要救護和後送。
-
14 # 博物館狐狸
斯大林格勒巷戰,近衛第13師在8天內打光,其實平均每天陣亡只需100人!
有些文章特別喜歡誇大傷亡損失,比如斯大林格勒巷戰宣稱“一天戰死兩萬人”,其實都是瞎編亂造。誇大數字並不能真正體現戰爭的殘酷性。真正的殘酷往往體現在一些看似“並不驚人的傷亡數字”,但累計幾天後,卻發現整師整團已經打光!
在殘酷的斯大林格勒巷戰中,最典型的觀察案例就是近衛第13步兵師。據說,《兵臨城下》的無腦衝鋒就是根據該師故事編造的,但事實情況呢?
9月14日,德軍第六集團軍衝入斯大林格勒市區,蘇聯守軍損失慘重。14日午夜,蘇聯近衛第13步兵師作為增援部隊,開始橫渡伏爾加河進入交戰區。
當時,近衛第13步兵師算得上是“齊裝滿員”,全師人員達到了8000人,下轄近衛第42步兵團、近衛第39步兵團、近衛第34步兵團以及近衛第32炮兵團等支援部隊。但是強渡到伏爾加河對岸的主要是步兵,大約5000人左右,後勤和支援部隊的3000人並沒有直接渡河。
在渡河過程中,蘇軍就遭到德軍機槍和火炮的猛烈攔擊。有資料宣稱,近衛第13師的第一波部隊(近衛第42團)在渡河時就死了一半,24小時內全師就戰死了3000人。其實這些都是誇大其詞,否則考慮到受傷數字,近衛第13師第一天就該全軍覆滅了。
實際上,被說成“該師在24小時內戰死3000人”的9月14日陣亡11人,9月15日陣亡124人。在渡河過程中,第一梯隊近衛第42步兵團無人陣亡,卻被說成“渡河死了一半”,第2梯隊近衛第34步兵團在15日凌晨渡河時,有一艘駁船被德軍炮彈擊中,當場戰死12人,是當天最大的一次傷亡事件。師部在15日上午渡河時,遭德軍機槍攔擊,一名師部人員受傷。
儘管如此,近衛第13師的5000人經過8天戰鬥就基本打光了,即從9月14日到9月22日,殘部僅剩幾百人。9月22日,近衛第13師才等來後續增援部隊。但是該師剩餘人員仍然堅持戰鬥,並且隨打隨補(儘管一直沒多少人),堅持到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最後階段。
那麼,近衛第13步兵師在最殘酷的八天,一共陣亡了多少人呢?其實陣亡數字看著不多,只有910人,另外還有415人失蹤,以及19人傷重不治。也就是說,該師在最初8天的“永久性損失”只有1344人,大約為一線參戰人員的1/4。
按每天來算:9月14日,陣亡11人,失蹤8人;15日,陣亡124人,失蹤33人,重傷不治1人;16日,陣亡118人,失蹤17人,重傷不治2人;17日,陣亡166人,失蹤22人,重傷不治2人;18日,陣亡57人,失蹤29人,重傷不治2人;19日,陣亡87人,失蹤56人,重傷不治1人;20日,陣亡65人,失蹤3人,重傷不治3人;21日,陣亡109人,失蹤103人,重傷不治4人;22日,陣亡173人,失蹤113人,重傷不治4人。平均每天陣亡和重傷不治的數字大約是104人。
但是,近衛第13師僅僅陣亡和失蹤1344人後,就基本失去了完整的作戰能力。其實這個現象很好解釋——很多人忽視了受傷數字!
一般來說,受傷數字是陣亡數字的3倍左右。按照這個比例,近衛第13師受傷估計接近3000人,加上1344人死亡失蹤,那麼一線兵力5000人就只剩下幾百人了。
不過,近衛第13師剩下的幾百人卻一直堅持戰鬥,例如著名的“巴普洛夫大樓”戰鬥就是近衛第13師殘部在9月26日後創造的奇蹟。
由此可見,真正的“一個師基本打光”與所謂“整個師戰死幾千人、上萬人”是截然不同的事情,是軍事外行人對戰爭的錯誤理解。戰爭真實的殘酷性,不是靠誇大數字來體現的。(陶慕劍)
本文圖片均為近衛第13師在斯大林格勒的實況照片。
-
15 # 獨一無二的奇奇
和戰鬥意志有關,有上甘嶺志願軍部隊超過500%陣亡率還不潰的,也有就因為沒意麵吃就投降的,這怎麼有固定比例
-
16 # 江上風清ace
這個問題絕對沒有那些所謂專家說的那麼簡單,想想斯大林格勒的崔可夫,想想上甘嶺上英勇的志願軍部隊,你就知道你這個問題問得有些無趣,當然你可以說這些都是特例。
其實那個能成為世界強國的國家都不乏這種特例。
-
17 # 錦鯉好吃
一般來說,鷹醬傷亡30%就會失去戰鬥力。毛熊也差不多
我兔傷亡多少失去戰鬥力的數字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個對手能試探出來。
-
18 # yanke92507
傷亡比一般是4:1左右,真正戰爭中不管是子彈還是炮彈,招呼到你基本上就失去戰鬥力了,電影電視上捱了n多槍還能把遺言交待清楚是不存在的
-
19 # 流星雨之天空
一般認為現代戰爭,傷亡率達到20%就會有失去戰鬥力的危險,30%則是全世界軍隊公認的傷亡率界限,超過30%,仗就沒法打了。這個也需要看具體情況,北韓戰爭鐵原阻擊戰63軍打下來,也就剩下1/3不到,上甘嶺戰役,部隊都是整的連隊一邊犧牲一邊補充,最後實際死傷是原員額幾倍。對印反擊戰,3個散兵臨時組成的戰鬥小組,追著一個營(團)打,還嫌棄人家抵抗投降的慢!
回覆列表
這個沒有絕對硬性的指標,而且軍團戰鬥力是根據士兵自身計程車氣所決定的。就好比二戰時的義大利軍團,基本上減員10%就失去戰鬥力了,美國是減員40%即判定失去戰鬥力,會立刻被後續部隊輪換下陣地。
其中這項資料最誇張的當屬中國,在朝鮮戰爭期間,很多場戰鬥中即便減員80%,這支部隊仍然沒有失去戰鬥能力,相反還能一次又一次的打垮對方的攻勢。所以說失去戰鬥力無法用單純的百分比資料來計算,因為一個軍團的戰鬥力是根據士兵的戰鬥士氣來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