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蘇沉船

    當然有控制西域,曹丕稱帝后,派鎮西將軍曹真出兵討伐叛羌,斬首五萬餘級,打通了河西走廊,再度設立西域都護,西域各國逐漸向魏國進貢稱臣。考古家已在羅布泊發現曹芳、曹奐時期的木簡,時間段沿至西晉年間,樓蘭漢文木簡、殘紙文書先後有五批出土,歷時一個世紀,也被稱為魏晉木簡。

    《三國志文帝紀》引注《魏書》:十一月辛未,鎮西將軍曹真命眾將及州郡兵討破叛胡治元多、盧水、封賞等,斬首五萬餘級,獲生口十萬,羊一百一十一萬口,牛八萬,河西遂平。帝初聞胡決水灌顯美,謂左右諸將曰:“昔隗囂灌略陽,而光武因其疲弊,進兵滅之。今胡決水灌顯美,其事正相似,破胡事今至不久。”旬日,破胡告檄到,上大笑曰:“吾策之於帷幕之內,諸將奮擊於萬里之外,其相應若合符節。前後戰克獲虜,未有如此也。”

    當時曹丕還鬧了一個大笑話,他人為世界上沒有火燒不著的布(指火浣布),直到魏明帝曹叡即位為帝,有西域使者貢獻火浣布袈裟入朝,曹叡下令刊滅否定火浣布的文字,天下之人仍舊取笑曹丕。

    幹寶《搜神記》亦云:“漢世,西域舊獻此布(指火浣布),中間久絕;至魏初時,人疑其無有。文帝以為火性酷裂,無含生之氣,著之《典論》,明其不然之事,絕智者之聽。及明帝立,詔三公曰:‘先帝昔著《典論》,不朽之格言,其刊石於廟門之外及太學,與石經並,以永示來世。’至是西域使人獻火浣布袈裟,於是刊滅此論,而天下笑之。”

    魏國雖然不能皆盡控制西域,恢復到兩漢對西域掌控的鼎盛時代,但支配力度大致和漢時相若。

    《三國志·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第三十》:魏興,西域雖不能盡至,其大國龜茲、于寘、康居、烏孫、疏勒、月氏、鄯善、車師之屬。無歲不奉朝貢,略如漢氏故事。

    以下譚其驤編輯的中國歷史地圖,三國西域部分。西晉對西域的統治是就曹魏的延續,形式並沒有太大改變。中原與西域的往來更為密切,晉惠帝時,道士王浮與沙門帛遠爭邪正,王浮作《老子化胡經》,捏造故事,貶低佛教,埋下了南北朝激烈的佛道之爭的伏筆。

    東晉時期,張軌建立前涼割據政權,奉東晉為正統帝國。前涼以盟主的形勢跟西域各國形成聯合地方政府,在晉朝和西北張氏地方政府框架下,張氏政權開始統治西域,勉強維持著中國對西域的支配。

  • 2 # 微笑轉身不見你

    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後,首先對西域派出官員進行管理的是曹魏政權。魏國建立伊始,即於公元221年立即仿照東漢政權,在西域設立了戊己校尉一職,並任命張恭擔任首任戊己校尉。同時還設立了西域長史。西域長史和戊己校尉所管轄範圍包括了新疆的廣大地區。公元265年,司馬炎代曹魏,建立西晉。西晉繼承了曹魏的遺產,在西域也設立了戊己校尉和西域長史等管理機構。《晉書》曾記載了戊己校尉馬循於公元275年征討鮮卑的史實,說明西晉在西域設立過這一官職。樓蘭是曹魏和西晉時期西域長史的治所,中外學者在這裡發現了大量的木簡和紙質文書,其上多次出現了西晉的年號和“西域長史”、“長史”的官銜及其活動的記載,而且在長史之下有許多掾屬或吏士,如“史”、“從椽位”、“郎中”、“帳下將”等。

  • 3 # 樂趣唯美庫

    因為曹操有優勢:

    西涼軍在董卓等地戰敗後,收到前所未有的重創,戰力大大下降,想要進一步奪取中原是不可能。赤壁之大戰後,曹操打敗了西涼韓遂及馬超,開始收復西北政權

  • 4 # 雲淡風清2944

    謝友邀,熟知三國的都知道,操,蓋世奷雄,有逐鹿天下的雄心,而西域正是他的後顧之憂,作為一個雄才大略的軍事家,怎麼能讓自己腹背受敵,所以四域必要安穩。

  • 5 # 阿輝侃歷史

    公元184年的東漢王朝,正處在風雨飄揚之中。煩惱當時皇帝漢靈帝劉宏的,不只是由張角三兄弟在冀州發起的黃巾之亂,還有涼州北地郡、安定郡等突然爆發的羌人等少數民族發起的叛亂。兩者似乎是商量好了似的,同時在西北和東北地界上掀起大風大浪。

    從西漢西域都護府設立到東漢末年的二百餘年間,西域各國和各族人民大部分時間都在大漢的羽翼之下,不僅可賺錢購買生活物資,還能學到先進的中原文化。即便在西北叛軍割據30年之後,西域人民仍人心思漢,並且把這種嚮往遷移到了曹魏政權上,這是曹魏管理西域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基礎。

    曹魏雖然地盤和人口不及東漢,畢竟是佔據了整個北方中原地帶,統治者當時中國人口最多、生產力最發達的地區,能夠組織起數十萬的軍隊征戰四方。曹魏騎兵的勇猛善戰也是承襲漢代騎兵,在對其他割據勢力和胡人軍隊的戰爭中發揮了巨大威力。

    好的制度需要得力的人來執行,不然就會形同虛設。正是因為有倉慈和皇甫隆這樣好的地方父母官,曹魏在西域才從“能夠佔,佔得住”到“佔得好”的方向轉變。為後來西晉王朝對西域地區的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 6 # 吃不起肉的學者

    換個角度來說。

    曹操實力強大,強大到孫權劉備從心底對他有一種恐懼,以至於這兩人從來都是以“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對操政策來自我安慰。

    孫權劉備如果想要和曹操抗衡,必然要聯手,但他們內部充在各種衝突,不等曹操出兵,兩個人就已經開始窩裡鬥,這兩人雖然都是頂尖的人物,但架不住手下人“天高皇帝遠”,經常出現違揹他們的行動,導致孫劉聯盟其實成了“松流聯盟”,對方不打,自己就先垮了。

    曹操雖然也想吞併這兩,但如果真打起來,一時半刻還無法KO對手,不能全身而退,只能螞蟻搬家,一點一點來,所以,三國鼎立時期,不是三個國家一邊大,誰也不敢動誰,是進展緩慢,三方都在試探,找到對方軟肋,一舉拿下。

    曹操奸詐,遠比劉備孫權能力要高,手下兵足將廣,即使有點小小的外來侵犯,曹操估計都不用自己個操心,睡一覺起來,手下已經解決了,要不他怎能夠閒下來談情說愛,生了那麼多兒子。

    曹操會處人事,裡外都不得罪人,手下要什麼給什麼,只要拿的出來,自己女朋友都不吝嗇,不虛偽,不像劉備那樣,手下拼命保護回來的兒子,竟然會無視別人勞動成果,還要廢話一堆,曹操就不會這樣,頂多說一句,功德無量,你的老媽老爸家人我曹操養!大氣。

    這樣的老闆誰人不願跟隨,有人跟隨還愁江山不穩,還怕劉備孫權之輩?

  • 7 # 天邊雲彩飄飄飄鄧文良

    都是曹操一手打下來的,打下來的才叫江山,消滅了包括西城的很多股勢力。才松出手來對付孫,劉這兩股大對手。從剛起兵的曹阿滿到魏王,兵力是從零開始,一步步擴大才統領西北廣大地區。

  • 8 # 愛吃魚魚的魚

    事實上,三國時期雖然是一個亂世,曹魏在地盤上卻保住了漢朝延伸到西域的那一塊,沒有像五代這種亂世一樣,一下就失去了對西域地區的控制,甚至連後來宋朝也沒能把那一塊收回來。

    那麼,曹魏這個亂世朝代是如何做到的呢?我們透過兩個事例來研究這個問題。

    第一個事例,官渡之戰曹操擊敗袁紹以後,袁紹的兩個兒子袁譚和袁尚北逃。曹操知道兩袁有矛盾,利用他們互相攻擊的間歇,南下打劉表,遏制了劉表想利用曹操袁紹官渡之戰的空擋,擴張土地的勢頭。當曹操打敗劉表後,再回過頭來打袁尚袁譚,結果兩人一死一逃,袁尚逃到少數民族地區的烏桓部落。有人認為,可以不用管了。但是曹操敏銳地認識到,袁尚和烏桓聯合起來後,一定能夠互相激發做大,因此親自率軍征伐烏桓。這一仗,曹操遇到了雨澇泥濘阻塞、糧草供應不足、烏桓據險阻擋等各種問題。很多人都勸曹操退兵。但曹操最後硬著頭皮把烏桓打下來,除掉袁尚,遷烏桓及漢民眾20餘萬入塞,基本上讓烏桓部落解體。

    這個事例說明,對付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曹操並沒有充足的兵力、精力和時間,但是曹操卻一定要找出空隙,給予強硬回擊,遏制北方少數民族南下發展的勢頭。

    第二個事例,這個事例與“文姬歸漢”有關。南匈奴原本和東漢交好,但是東漢末年,由於東漢勢力衰敗,南匈奴開始背叛東漢並多次與東漢交戰。曹操統一北方,重創烏桓,多次擊敗匈奴後,一時威震南匈奴。這時候,曹操準備把流落匈奴,嫁給匈奴左賢王的蔡文姬迎回來,左賢王不敢不答應。同時,曹操讓匈奴單于欒提呼廚泉前來鄴城相見。欒提呼廚泉來後,曹操就天天好酒好肉招待他,說你別回去了,就在這裡開心過日子吧。同時曹操派匈奴右賢王回匈奴去參加管理,並趁機把匈奴分成五部分,讓他們各自為政,從而對匈奴進行了內部分化,解除了匈奴對中原地區的威脅。

    這個事例說明,曹操在對待北方少數民族問題上,除了軍事打擊以外,他的政治手段也非常靈活。最重要的是,他懂得“以夷制夷”的策略,對少數民族內部進行分化瓦解,避免少數民族做大。

    從這兩個事例我們可以看出,曹操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採用堅決打擊和分化瓦解相結合的辦法,在當時確實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也難怪三國雖是亂世,確實中國歷史上讓我們記憶深刻,值得我們尊重的一個時期。

  • 9 # 中國長史

    曹魏的西域經營規模雖不能與漢代相比這一時期西域和中原的經濟交往是比較頻繁的”(引自餘太山《兩漢魏晉南北朝正史西域傳要注》),這一句似乎可以進行概括,在史書上鄯善、于闐、龜茲、大月氏王(貴霜帝國)遣使朝魏,似乎證明了曹魏作為中原王朝,對西域以及中亞仍有一定的威懾力。但是具體這種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呢?

    建安年間

    《三國志 · 魏書》中的敦煌太守倉慈傳中記載 :“郡在西垂,以喪亂隔絕,曠無太守二十歲”,但是根據其他傳記載,至少在黃初二年,黃華等人叛亂時,敦煌郡是有太守的,那麼這個無太守的二十多年很有可能就是建安年間。如果真有二十多年,那麼可以推斷,馬超韓遂等關西軍閥並沒有經略西域

    此外河西走廊其他地區是什麼狀況呢?建安二十年之後,蘇則為金城太守時“死喪流亡,或竄戎狄,或陷寇亂,戶不滿五百”(蘇則傳),一郡之民,不滿五百戶,可以看到河西走廊諸郡已經滿目瘡痍,百廢待興,更遑論西域了。因此我們大致可以推斷,在三世紀初,中原王朝很有可能徹底失去了對西域的控制。

    文帝年間

    曹丕代漢之後,黃初三年“鄯善等三國來朝……是後西域遂通,置戊己校尉”(文帝紀),可以從中推斷,西域發生了什麼,導致一部分西域國家依附中原的曹魏帝國,而曹丕認為這是一個好機會,便趁機連通西域,矛盾的是根據《三國志 · 魏書 ·閻溫傳 》,黃初二年,在黃華叛亂中立有大功的敦煌郡功曹張恭就已經被封為戊己校尉,但是在文帝紀裡,是三年二月後,西域通,置戊己校尉,以及張恭傳後文透露戊己校尉治所在敦煌以外,所以這時候的戊己校尉應該正式回到在西域內的治所了,餘太山推斷治所為“車師界高昌”,這標誌著中原王朝正在逐步恢復對西域的統治力。

    但是這一時期也中央對西域的控制也並不牢固,文帝年間的大鴻臚崔林曾上疏陳說自從龜茲王遣子來朝,得到厚賜後,“餘國各遣子來朝……林恐所遣或非真的,權取疏屬賈胡”——崔林擔憂西域各國遣來的王子是遠支,甚至是商人(賈胡)的假王子,可見此時,中原對西域各國的威懾力並不足夠,雙方雖然往來是恢復,而且交往日益頻繁。但是中原王朝對西域瞭解甚少,以至於西域可以利用這一點進行欺騙。

    明帝年間及之後

    明帝年間,曹魏在西域的影響力似乎在擴充套件,倉慈傳記載太和年間多有西域雜胡來“貢獻”,甚至有很多“詣洛”,而太和三年,“大月氏王波調遣使奉獻”(明帝紀)更是具有意義,一般認為,此時大月氏王波調應該是貴霜帝國國王韋蘇提婆一世,此時正控制著吐火羅斯坦、喀布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甚至對南印度保持著一定的控制。這樣的大國國王親自遣使者向洛陽朝見,說明曹魏對中亞的影響範圍越發擴大。

    雖說曹魏之後陷入內部危機,無法進一步經營西域,但是從考古發掘發現的曹魏正始八年墓發現的曹魏和田白玉杯似乎顯示著,曹魏與西域保持著較為頻繁的往來。

  • 10 # 多彩紀錄

    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張騫由長安出發,甘父做嚮導,率領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絲綢之路”,漢武帝以軍功封其為博望侯。史學家司馬遷稱讚張騫出使西域為“鑿空”,意思是“開通大道”。元狩四年(前119年),漢武帝命張騫為中郎將,第二次出使西域。張騫的多位副使足跡遍及中亞、西南亞各地,最遠的使者到達地中海沿岸的羅馬帝國和北非。張騫出使,接觸到西域的風土人情,使西漢王朝開始對西域有所瞭解,為後來西漢政府設定西域都護府,使西域正式歸西漢政府管轄打下了基礎。

    漢朝官員不斷往來於西域,一年多則十幾次,少則五六次,都用“博望侯”的名義,每次去的人有百餘、數百不等,出現了“使者相望於道”的空前盛況。漢宣帝任命鄭吉為第一任西域都護。西域都護是漢王朝中央政府派遣管理西域的最高軍政長官。其級別相當於郡太守,每年的俸祿是二千石糧食。其屬官有副校尉、丞各一人;司馬、侯、千人各二人。都護的職責是統轄西域,管理屯田,開幕府,頒行朝廷號令,地方有亂,得發兵征討。自鄭吉至王莽時,連置都護不絕,前後凡十八人,姓名見於史冊的有十人。

    宣帝時有鄭吉,元帝時有韓宣、甘延壽,成帝時有段會宗、韓立、廉褒、郭舜,平帝時有孫建、但欽,新莽時有李崇。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西漢王朝在烏壘城(今輪臺縣)置西域都護府,正式在西域設官、駐軍、推行政令,開始行使國家主權,史稱“漢之號令班西域矣!”開始了對西域的正式控制。

    曹魏在神州分裂,強敵虎視的嚴峻形勢下,仍能保持對西域大地一定程度上的控制和管理,主要是有三個“錦囊妙計”:

    西域人仍心向中原

    從西漢西域都護府設立到東漢末年的二百餘年間,西域各國和各族人民大部分時間都在大漢的羽翼之下,不僅可賺錢購買生活物資,還能學到先進的中原文化。即便在西北叛軍割據30年之後,西域人民仍人心思漢,並且把這種嚮往遷移到了曹魏政權上,這是曹魏管理西域的一個至關雖然地盤和人口不及東漢,畢竟是佔據了整個北方中原地帶,統治者當時中國人口最多、生產力最發達的地區,能夠組織起數十萬的軍隊征戰四方。曹魏騎兵的勇猛善戰也是承襲漢代騎兵,在對其他割據勢力和胡人軍隊的戰爭中發揮了巨大威力。的基礎。人仍心向中原

    曹魏武力強大,能鎮住西北局面

    曹魏雖然地盤和人口不及東漢,畢竟是佔據了整個北方中原地帶,統治者當時中國人口最多、生產力最發達的地區,能夠組織起數十萬的軍隊征戰四方。曹魏騎兵的勇猛善戰也是承襲漢代騎兵,在對其他割據勢力和胡人軍隊的戰爭中發揮了巨大威力。

    有善治之才,管理有方

    好的制度需要得力的人來執行,不然就會形同虛設。正是因為有倉慈和皇甫隆這樣的“青天大老爺”,曹魏在西域才從“能夠佔,佔得住”到“佔得好”的方向轉變。為後來西晉王朝對西域地區的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 11 # 言莘寸

    西域初為匈奴所制,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雙方聯絡逐漸緊密,擊破匈奴之後,設西域都護府已轄西域三十六國;西漢末年,西域亂,至東漢時班超投筆從戎,復平定西域;

    國皆以弱滅,唯漢獨以強亡’曹操時破南匈奴,滅烏恆,敗鮮卑,無不得勝而歸,至曹丕時,於河西擊破羌胡聯軍,接著遣使復通西域;

    曹操始,終曹魏一朝,軍事實力對諸外蠻夷絕對強勢,雖然因國力力有未逮,對於西域控制不如漢時嚴密,但西域大國皆連年進貢不絕,一如西漢故事

  • 12 # 壹都歷史

    三國曹魏可以說是腹背受敵,南有蜀漢和東吳,北有外族匈奴,烏桓。但就在這種情況下,曹魏還能把西域牢牢抓在手裡,可以說是不世之功。那原因呢,主要有三點。

    人心所向

    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原因。從漢宣帝平定西域,設立西域都護府開始到東漢末期,在這長達200多年的時間裡,西域地區都是在漢朝的管控之下。經過這麼多年的文化薰陶,西域人民一直盼望著漢朝的庇護。因此,曹操平定西域是人心所向。

    軍事力量

    但只有民心是不夠的,還需要一定的保障。曹操在一統北方之後,成為了東漢末期最大的軍事割據武裝力量。在發動戰爭的時候,能拉起數十萬人的兵力,幾乎沒人能與之抗衡。所以說,曹魏對西域是具有強大的威懾力的。

    治理有方

    並且曹操深知,只有有效的治理,才能保證西域的長治久安。因此,曹魏派去了得力干將皇甫隆治理西域地區。皇甫隆上任之後,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剷除了當地的豪強勢力,將土地分給廣大的民眾,同時大興農業,為當地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化技術,有力地推動西域地區的漢化。當地民眾因此對曹魏心悅誠服。

    做到了這三件事,當然西域就會依附於曹魏政權,而且不再叛出。

  • 13 # 當代曹植

    曹操時破南匈奴,滅烏恆,敗鮮卑,無不得勝而歸,至曹丕時,於河西擊破羌胡聯軍,接著遣使,復通西域。

    終曹魏一朝,軍事實力對諸外蠻夷絕對強勢,西域諸國皆連年進貢不絕,一如西漢故事。

    曹魏可以說是腹背受敵,南有蜀漢和東吳,北有外族匈奴,烏桓。但就在這種情況下,曹魏還能把西域牢牢抓在手裡,原因如下:

    從漢宣帝平定西域,設立西域都護府開始到東漢末期,在這長達200多年的時間裡,西域地區都是在漢朝的管控之下。經過這麼多年的文化薰陶,西域人民一直習慣了漢朝的庇護。因此,曹操平定西域是人心所向。

    曹操在一統北方之後,成為了東漢末期最大的軍事割據武裝力量,幾乎無人能與之抗衡。曹魏對西域具有強大的威懾力。

    曹魏派去了得力干將皇甫隆治理西域地區。皇甫隆上任之後,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剷除了當地的豪強勢力,將土地分給廣大的民眾,為當地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化技術。當地民眾因此對曹魏心悅誠服。

  • 14 # 爬山涉水看鳳景

    三國時曹魏是怎麼統一西域的?對這一問題,從史書記載上看,當時沒有徹底的對西域進行統治過,只是從組織形勢上,透過對當地的地方諸候(小國王)的攏絡加懷柔政策,間接地實行了統一。

    公元196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吳、蜀兩家根本不服。吳家本是“魚米之鄉”,家底不薄,從心底裡就不想上邊還有個“老子”管著,早就想單獨開火自己過日子。蜀家更不想讓曹操當“爹”呀。這江山大業,本來就是劉家的家底,哪想到讓一個外姓當了劉家的家,心裡隨時都可蹦出一萬個“草尼馬”,那是從“五臟六腑”就兩個字,“不服”,“不服”,“欺人太甚”!可是,當下吳、蜀兩家單鬥曹操,都沒取勝的能力和把握。就象當今美、中、俄。只有兩弱相加鬥一強,才能有勝的把握。吳、蜀兩家因曹營“打壓”暫時達成一致,才演出了“借東風”,火燒戰船,大敗曹營這場歷史劇。

    曹魏的戰略本想,獨霸中原。往東南揮師,只要把吳家吃掉,再拿下蜀家就不在話下。誰知,曹軍南下,水土不服,又加上戰船被燒。這一重大戰略受阻。不得已,又調整了向西及西北擴張的戰略。

    《赤壁之戰》後,曹軍即揮師西北,殺向涼洲,今甘肅一帶。中原帝師一到,那些在地方顯赫一時的小毛賊,平時耀武揚威。但在中原帝軍的面前就不堪一擊了,紛紛投降稱臣。

    西域各諸候小國與涼洲,是天連著天、地連著邊。眼看大勢一去,抵抗只有死路一條,乾脆白旗一舉,眾諸候小國紛紛投降。

    西域,泛指西藏、新疆以西至中亞一帶,“兩漢”時期,中原都曾在此設定辦事處,加以控制。由於地廣人稀,荒蠻物薄,再加上毛賊猖獗,小國林立。有的稱國,實際只有幾百人、幾幹人、最大的國家龜慈僅八萬人。中原代表在此,只有影響力,沒有徹底統治過。

    到了曹魏時期,曹操為加強對西域的統治,借鑑了中原歷代經驗,主要採取了幾點措施:

    (一)設定駐西域機構,派駐中原人士監政。設定西域長史府,派人鎮守,加強對地方的監控和領導力。

    (二)對地方官吏實行改組。對不聽中原號令,領導不力的,進行調整、誡免。象對當地最大的龜茲國先後罷免了兩屆“國王”,其它小國就怪怪地稱臣聽話了。

    (三)實行了獎罰分明,分化瓦解的懷柔政策。對積極納貢交糧的當地官員,贈送回禮,厚加撫慰。對陽奉陰諱者,訓誡罷免,永不錄用。

    由於曹魏總結了中原歷代“經營”西域的經驗,又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制定了相適應的策略,進而統一了西域。

  • 15 # 公明淏

    從《三國志》記載中,並沒有發現關於曹魏曾經在西域地區用兵,也很難說當時西域就是大一統的地區?但是,西域各國之間相互兼併卻是有明確記載的:

    《漢書·西域傳》亦記載在前6年~5年中西域分裂為50餘國。東漢末年,西域各國相互之間不斷兼併,至晉朝初年形成了鄯善、車師等幾個大國並起的局面。這種局面對於曹丕來說簡直就是得來全不費工夫!派遣一個四品官去督其中一個大國,就這麼簡單!!!其餘各國則紛紛要求曹丕派人來督。

  • 16 # 蝸牛看三國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曹魏根本就沒控制西域啊!

    簡單概括幾點曹魏時期的西域:

    曹魏忙於中原爭霸,沒有認真經營西域;

    曹魏政權唯一能控制的西域地區是高昌;僅僅和高昌附件的幾個西域政權有一定聯絡,與西域其他廣大地區政權關係十分疏遠甚至根本沒有交往;

    曹魏時期中原與西域的民間交往極為糟糕;

    曹操、曹丕父子對於西域經營態度十分消極;

    用客氣的話做個結論:西域各國保持著較大程度的獨立性。至於到底有多“大”,見仁見智吧

  • 17 # 世界人文通史

    魏國並沒有統一西域,只是延續了漢代的西域長史府,但魏國對西域的控制力遠遠弱於兩漢甚至是後來的西晉王朝。

    漢朝是透過軍事手段摧毀匈奴,才把西域納入版圖的。

    西域就是新疆的古稱,最早是西漢時期納入中原王朝的領土。漢宣帝劉詢神爵2年(公元前60年),漢朝首次把新疆納入版圖。

    不過,古代沒有鐵路與公路運輸線,只能依靠人力、畜力和士兵屯田的方式,皇帝在長安城“遙控”新疆。

    一旦中原王朝內亂、河西走廊(甘肅)會被切斷,那麼西域與內地的聯絡也會斷絕。等到中原王朝重新強盛起來,打通河西走廊、恢復西域,那麼繁華的絲綢之路又得以重現。

    從漢朝到唐朝,中原對西域的治理都是這樣斷斷續續的。

    三國時期的魏國地處北方,也繼承了東漢的西域長史府。當年,西漢王朝為了控制西域(新疆),在那裡設定了西域都護府,管理西域各國;到了東漢時期,恢復了新莽年間丟失的西域,並改為西域長史府。

    東漢末年,統一的漢王朝分裂為三國。

    《三國志》對魏國西域長史府的記載非常零碎,而且沒有魏國大規模出兵討伐西域各國的記載,因此可以推斷魏國當時忙於應付吳國、蜀國,沒有像漢朝那樣大規模出兵西域。

    不過,《三國志•西戎傳》記載了魏國在西域設定西域長史府、戍己校尉的事,實行羈縻統治(名義統治)的成份更大。

    當時,西域各小國林立,有龜茲、鄯善、烏孫、樓蘭、焉耆等等。有些小國藉助西域長史府,曾不遠萬里向魏國皇帝進貢禮物。魏國雖然在名義上管理西域,但實際上無法干涉西域各國的紛爭。

    樓蘭古城曾出土了三國時期的木簡,最早的年號是魏少帝曹芳嘉平4年的,最晚的是魏元帝鹹熙五年。可見,西域地區仍然奉魏國皇帝的年號,以魏國為正統。不過,魏元帝曹奐是魏國的末代皇帝,他的鹹熙年號只使用了兩年就停止了。

    當時沒有電話也沒有公路,西域各國不知道中原已經改朝換代了,有些國家仍然以鹹熙作為年號,使用到了鹹熙5年左右。這個時候,來自中原的使者才帶去訊息,告訴西域人改朝換代的事。

    早在公元265年,也就是魏元帝鹹熙2年,權臣司馬炎篡位,廢除了魏元帝曹奐,建立了西晉王朝,改年號為泰始元年,所以根本沒有鹹熙5年。西晉王朝曾派人到西域去通知各國,由於路途遙遠、戰亂等原因,有些西域小國西域很晚才開始使用晉朝皇帝的年號。

    更有意思的是,西晉滅亡時也出現了這樣類似的情況。在公元316年,匈奴人攻破長安,俘虜了西晉末代皇帝晉愍帝司馬鄴,此時是西晉建興4年的事。在西晉滅亡後,建興這個年號就匈奴人廢除了。

    可是從西域樓蘭古城中出土的木簡上,卻記載著西晉建興18年(公元330年)。也就是說,由於道路不通,西域並不知道中原已經改朝換代了,仍然供奉著西晉愍帝司馬鄴的年號“建興”,可是建興作為年號實際上只使用了4年時間。

    由此可見,三國時期的魏國與後來的西晉王朝雖然設定了西域長史府,但由於路途遙遠、戰亂等原因,並沒有很好地管理西域地區。

  • 18 # 致守仁

    唐朝安史之亂一爆發,西域連帶著河西走廊都沒了,為什麼丟,因為唐朝周邊有個強大的國家吐蕃。

    所以,曹操能保住西域,他最應該感謝被他囚禁的漢獻帝的先祖們。

    翻開史書咱們可以發現,西域這片區域從來沒有自成一國獨立存在過。要不是一盤散沙,要不就是被周邊的各大勢力控制。三國時期曹魏雖然只佔據了中國長江以北的地區,但是已經是當時東亞大陸上最強大的力量了。

    北方的匈奴被兩漢輪翻蹂躪,西邊的羌人也被東漢打得龜縮一隅。曹操掌握北方時,草原是分裂的,無論是烏桓還是匈奴,都只有給曹操打工的份,沒有資本和曹操去爭奪西域,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兩漢四百年漢人對周邊各國進行了慘無人道的打擊和碾壓,縱然東漢末年國內大亂,但是周邊民族連和一方軍閥較量的能力都沒有,公孫瓚憑藉一個幽州就能把匈奴、鮮卑、烏桓收拾的死去活來,董卓用一個涼州的人力物力就能把羌人打得喘不過氣來,就更別說曹操佔據整個北方之後了。

    既沒人搶,又打不過,西域只能是曹操的。

    有人問西域土著就不會趁機作亂自立嗎?

    這更是笑話,在古代,西域從來沒有形成過一個完整的國家,整個西域大大小小數十個國家民族是你爭我奪,民心不齊,單憑一己之力是絕對沒辦法和曹魏對抗的。其次,兩漢餘威尚在,班定遠的名聲還在西域上空迴響,他們哪裡來的膽子作亂呢?

  • 19 # 春風如沐695

    東漢末年,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讓漢王朝烽煙四起,西涼郡,安平郡都爆發了羌人叛亂,朝廷徵召了皇甫嵩以及西涼軍閥董卓等各地勢力共同平叛,皇甫嵩在陳倉擊敗以王國為首的叛軍,如果乘勝追擊應該可以平定叛亂,可是董卓乘機奪權,分裂了漢軍實力,讓叛軍得以喘息,分成了馬騰集團,韓遂集團和宋健集團三股勢力,189年,漢靈帝去世,大將軍何進為了剷除宦官勢力,招野心家董卓進京,結果事與願違,送了自己性命,還讓董卓廢黜了劉辨,改劉協為漢獻帝,成了董卓的傀儡。董卓出身西涼,與叛軍達成了默契,讓平叛不了了之,董卓死後,其手下又把持朝廷,封馬騰,韓遂為徵西將軍,鎮西將軍,這種綏靖政策讓西域各地均脫離了漢朝統治。直到曹操當權,先後用離間計,“假途滅虢”計剿除掉了韓遂,馬騰等西涼軍閥,之後又重用養子曹真擊敗張魯勢力,自從,西域又回到漢家統治,魏文帝曹丕加強了對西域的掌控,曹真在河西大敗胡人亂軍,一次斬殺五萬餘眾,徹底的平定了西域的叛亂。

    平涼州下設敦煌郡,在西域(今新疆天山地區)設長史府,實行軍屯制的戍卒屯(又耕作又打仗的邊防軍)、田兵屯(後方生產,灌溉的兵)、土家屯(軍人家屬)和犯屯(罪犯及其家屬),西域長史府利用這種集中和分散的軍屯管理,保證了大軍的糧食和物資供應。

    後來曹魏又在西域設立了伊吾縣,歸敦煌郡管轄,對西域各國採取羈糜統治政策,一般不干預其國內事物,這種“耕戰一體”的行政管理模式,基本有效的維持了曹魏對西域的管控……

    其後,曹魏先後任用了兩位能臣幹吏,一是倉慈,一是皇甫隆,他們在西域推行了良好的政策,一,抑制了豪強大戶的勢力,把大戶土地分給無地農民;二,公正斷案,司法清明,受到百姓擁戴;三,交好來往商賈和保護商隊安全,鼓勵胡人交易。前後兩位官員在西域深受百姓歡迎,“蕭規曹隨”,使西域幾十年裡處於和平發展,良法盛行,民生安樂,整個西域情況大好!達到了政通人和的地步……

  • 20 # 歷史影視愛好者

    東漢末年,內憂外患,內有宦官和外戚爭權,以十常侍為代表的宦官和以何進大將軍為代表的外戚在爭奪權利中,互相廝殺最終導致同歸於盡,外患有黃巾起義,黃巾主力軍雖被鎮壓,但卻沉重打擊了東漢王朝的統治,使腐朽不堪的東漢政權分崩離析,名存實亡。

    西涼刺史董卓奉詔進京誅殺宦官,得知十常侍和大將軍何進覆滅,趁勢進入京師洛陽,廢少帝,立劉協為帝,自封相國、太師,權傾朝野,人神共憤,各地州郡大吏藉機討伐董卓之名,紛紛舉兵,聚集十八路諸侯會盟,趁機擴充地盤城池,爭權奪利,明爭暗鬥,地主豪強也紛紛組織私人武裝佔據地盤,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

    亂世梟雄崛起

    曹操,出生官宦世家,養祖父曹騰是個宦官,侍奉四代天子(漢順帝、漢和帝、漢桓帝、),被漢桓帝封為費亭侯,曹操的父親曹嵩是曹騰的養子,曹嵩在漢靈帝官至太尉,在歷經董卓死後,李郭二人爭奪權利反目,各自挾持天子與百官,漢獻帝與百官東遷洛陽,曹操四處征戰,佔據兗州,收編青州兵二十萬,勢力強盛,曹操奉詔勤王,擊敗李郭大軍,關東軍瓦解,曹操以東都洛陽離賊軍近,破敗不堪為由,脅迫漢獻帝遷都許昌,從此開始“奉天子以令不臣”,以天子詔,(在袁紹、劉備等諸侯認為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代表朝廷討伐各地諸侯,先後破袁術、滅呂布;逐劉備,勢力範圍達到兗、豫、徐三州,在建安五年,與袁紹在官渡展開決戰,以袁紹失敗告終,此後曹操用了七年平定北方。

    赤壁之戰,三國由此鼎立,曹操一統天下的夢想破裂

    在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軍南下欲統一全國,由於曹操的大軍大多數來自北方,不適應南方的地理環境,產生水土不服,得疾病的也不少,加之東風起等因素,赤壁之戰敗於孫劉聯軍,因南下受挫,曹操劍鋒轉向西北先後消滅關西十一部,張魯等割據勢力,佔有隴西之地,只因曹操年事已高,最終只控制了,中原北方、隴西一帶,至此曹、孫、劉三大勢力鼎足之勢,晚年的曹操被漢獻帝封為魏王,曹操死後,由曹丕繼承魏王位,繼承不久,就迫不及待的代漢稱帝,改國號為魏,史稱魏國或者曹魏。

    曹魏疆域控制範圍

    曹魏的疆域主要在曹操時即大幅發展,至曹丕稱帝建國後定型,約佔有整個華北地區。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遼東,與南匈奴、鮮卑及高句麗相鄰;東至黃海。東南與孫吳對峙於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以壽春、襄陽為重鎮;西至甘肅,與河西鮮卑、羌及氐相鄰。西南與蜀漢對峙於秦嶺、河西一帶,以長安為重鎮。在立國後原有87郡及十二州,有:司隸、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幷州、幽州、兗州、涼州、雍州、荊州(佔東漢荊州北部)、揚州(佔東漢揚州北部)。曹魏戶六十六萬餘,人口四百四十餘萬。

    曹魏於西域設定管轄海頭(今新疆羅布泊西)的西域長史和管轄高昌的戊己校尉。黃初二年(221年)孫權稱藩後,曹魏讓孫權領有荊州牧,將荊揚等孫權勢力則定為荊州,曹魏原直轄的荊州北部改稱為郢州。雙方決裂後曹魏復改郢州為荊州。黃初元年(220年)至黃初七年(226年),分隴右置秦州,最後併入雍州。滅蜀漢後分益州置梁州,共增加兩州。

    在疆域上繼承了東漢在西域的統治,設立西域長史府進行管理,在毌丘儉征伐高句麗後將北韓半島北部併入了版圖,南部諸州大致以秦嶺淮河與蜀、吳為界。公元263年,攻滅蜀漢將益州和南中納入版圖,曹魏國土約達四百萬平方公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哈嘍換電和飛哥換電哪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