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林Diligence
-
2 # 老頭和你隨便聊聊
你的感覺不準!
現在的教育過程,在教授知識的同時,也教給你獲取知識的方法,只是你自己沒有總結罷了。
而能力的基礎是知識,再說了,你接受教育的同時,也獲得了能力。
-
3 # 祝敏君老師數學課堂
首先,能力的獲取是需要知識作為載體的。另一方面,學習同樣的知識,不同的人獲取的經驗也是有區別。
你感覺目前很多教育知傳授知識,這的確是事實。教育的過程是複雜的,也是很難評估的 經常是隻有看到了結果,再回頭評判好壞。所以說教育是一件良心活。
為什麼會傾向於教授知識呢?因為教授知識本身就比教授能力簡單許多。誰都知道要授人以漁,但這對教育者的要求比較高,只有真正掌握某一方面能力的人,才能教會你方法。這就是理想與現實的距離。同時,獲取知識要比掌握能力簡單很多。這就要求受教育者具有強烈的主觀意願,克服困難的勇氣與信心。
-
4 # 365天進階閱讀力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傳道,這個“道”不是知識,也不是知識獲取的方法,而是智慧。是現在必須掌握的知識是怎麼來的?為什麼要養成必要的能力的根源?要把這個“道”傳下來,然後講授相關的內容,對於有疑問的地方進行解析。
知識無窮盡,獲取知識的渠道人盡皆知,但是如孔子一樣的老師,卻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
5 # 醫師之道
傳授知識和傳授方法是教育的永恆困境!你的提問讓我立馬想起了“谷歌效應”,你認為的在當前大資料時代能快速獲取的知識我們就應該減少教授,這種想法在教育上其實是非常不可取的。
事實上,我們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明白,知識和能力同樣重要,只是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兼顧二者的平衡發展是個教育難題,或者說如何在教授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能力,這是許多經驗欠缺的老師難以做到的。
在當前的大資料時代,我們獲得事實性知識的方法非常便利、快捷,有很多人和你有一樣的疑惑:“是不是我們給孩子們每一項事實性知識的傳授,都是在無用教育之牆上又加了一塊新磚,添了一塊新瓦而已”?事實果真如此嗎?那如果是這樣,我們的許多以事實性知識為基礎的學科,如地理、歷史等是不是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顯然不能這麼武斷地理解。
基本知識的掌握是個人文化修養提升、知識結構形成及提升學習能力、應用能力的基礎儘管當前我們獲取事實性知識的方法很多很多,但我們不能忽略基本知識的記憶和學習,因為那些是我們提升個人文化修養、形成和完善知識結構、提升終身學習能力及知識應用能力的基礎。
眾所周知,人是有社會屬性的,文化素養是我們立世生存之根基,我們的一言一行都隨時能體現出來,而個人文化修養的提升離不開許多人文、社會、歷史、科學等基本知識的吸收和薰陶。舉個簡單的小例子,我們在社會交流中可以不知道某個非洲小國家的首都是哪裡,但是如果我們不知道美國、中國、英國等世界大國的首都在哪裡,該情以何堪?
基本知識的學習是我們形成學科知識結構的基礎,我們每個人都是在不斷地學習或記憶基本事實性知識,才能在大腦中形成初步的學科知識結構,而後再不斷地完善,直到成為某個專業領域的人才,基本知識的領會是每個專業人才職業需要的基礎,到目前來說,沒有任何一個專家或教授說過可以忽略基本知識的學習。能力的提升是建立在基本知識學習的基礎上的,無論是我們的自主學習能力,還是知識應用能力或技能操作能力,都需要大量的知識輸入才能舉一反三、融匯貫通,能力是在知識不斷輸入與完善基礎上獲得提升與發展的。在當今社會,人類基本知識的匱乏已經開始深入影響著工作和生活有沒有這樣的現象,比如我們在工作或生活中,想起了某個需要用到的非常基本的知識點,我們經常都會想不起這個知識點的基本內容,只能立馬拿起手機問“度娘”,而且問“度娘”的機率非常頻繁,這樣的現象我們每個人都有,屢見不鮮,調查顯示,不僅我們國家,大洋彼岸的美國人民基本知識的匱乏也是很普遍的。有人給我們這種現象起了個名字,叫“谷歌效應”,意思是能在網上找到的資訊,大腦會自動遺忘,大家想一想,如果我們的知識經常都會動不動就遺忘,或忽略性不記,是不是也很可怕。
”魚和熊掌兼得“的辦法不是沒有,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注意學習方法和技巧的掌握,以提高學習的效率,而將知識不斷地應用於實踐,才是我們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徑。學習知識的同時注意學習方法和技巧的掌握,以達到事半功倍,高效學習的目的。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中,各類學習資源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豐富,學習知識的方法與技巧也林林總總,掌握學習的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而方法的掌握主要在於學習中的應用和總結,而不能就“方法論”而學習“學習方法”,離開實踐的土壤,任何方法都是無效的。
應用知識於實踐中,是我們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徑。“刻意練習”這個理念大家都聽說過吧,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必須將自己的所學知識不斷地進行練習和應用,才能更加鞏固知識,提升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能力。舉個例子,在醫學教育中,我們有個理念叫”早臨床、多臨床、反覆臨床“,意思就是讓醫學生從入學以後就要在臨床環境中,逐步從感受到觀察、從觀察再到動手,從動手再到熟練,在實踐中不斷地應用知識,鍛鍊技能,培養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授之以魚”還是“授之以漁”,這是教育界一直存在爭議的問題,“魚”和“漁”同樣重要,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同時達到更多知識的獲得、更多能力的提升,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思考和實踐。
-
6 # 三班班主任劉英英
教學中,大部分老師應該不是屬於這型別的。尤其是現在師範院校培養出來的一批年輕人。個人喜歡將育人融合於我的教學當中,而不是一味的說教。融合於教學之中的潤物細無聲要比單純的說教更有益於提升學生的心理接受程度吧。
-
7 # 天地一沙鷗1
看到這個問題,突然感覺教了這麼多年書,這個問題其實一直在我的腦海裡:我們教學生什麼,我們怎麼去教學生。
這個問題的實質是知識與能力的關係問題。
我們都知道空中樓閣的故事,知識與能力的關係道理跟這個其實大同小異。我們不能離開知識談能力,也不能離開能力談知識,就像您說的,現在的資訊這麼發達,我們不缺知識。在教學中,學生能力的形成往往是透過知識的獲取過程中實現的,而知識獲取的快慢又取決於能力的高低。知識為能力的發展提供基礎,我們經常見到一些知識淵博的人見解深刻,思考問題比較周密。可以肯定的說,不以知識為基礎的能力充其量只是低階的能力,或者說其本能。正是由於已經掌握的知識的遷移,我們才能形成能力和技能。
可是,在教學中,我們依然看到中國學生的高分低能現象已經很突出了,那是因為我們過度強調了學生的知識而忽略了學生能力的形成,因此傳授大量知識成為我們老師課堂上的唯一任務,再加上我們的指揮棒是應試教育,學生頭腦中裝的知識多了,能力沒有提高反而弱化了,“高分低能”成了最突出的異化現象。
我們從二十世紀末就開始的素質教育,後來的高效課堂,到目前的翻轉課堂等,實際上都在嘗試扭轉這一現象,使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有能力,有知識。尤其在數學領域,會思考,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能獨立解決問題,是我們培養學生最終追求的目標。就數學學科為例,現在我們倡導的學生要具有的六大核心素養,就是發現數學抽象,直觀想象素養,發展邏輯推理,數學運算素養,發展數學建模,資料分析素養。強呼叫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用數學的思維分析世界,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世界...這些在關注學生素養形成的同時,關注教師教學方式的改變,在課堂上,合作共享,共同交流,發揮集體的力量,完善自我,顯示自身的力量。可以說,我們的教育在改變,改變以往專注於獲取知識,忽略能力的同時,強化學生能力的提高。
這種現象正在改變,而且一定會改變!少年強則國強!
-
8 # 英語蛻變完美
我認為您說的這個觀點非常有道理!很贊成!
像您說的一樣,教孩子獲取知識的方法很重要!就比如一些算數題,或者奧數比賽,有的孩子一下子就說出了答案,可能是對的,萬一碰巧蒙對了呢?如果老師說好,只注重結果,直接過了。那麼孩子並不知道是如何得到這個答案的,不知道這個解決方法,可能下一次還是做錯了。相反,如果老師問他,你很厲害
-
9 # 貴州江哥哥
老師,不光是教知識,還要教為人處事,啊,這些為人處世的道理,都是在平時的學習生活當中啊,潛移默化的灌輸到學生的腦子裡面的,我們是不會單獨的單獨的來強調育人的問題,而是要讓學生在生活當中來學習知識,在學習知識當中來懂得感恩,懂得為人處世的道理
-
10 # 王營評教育
您提的這個問題非常好,這正是當下學校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也是未來教育發展的方向。
首先,要明確的是,教知識也是教育要完成的主要任務。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傳承幾千年來人類創造的文明成果,以薪火相傳,在年輕一代身上發揚廣大。有些事實性的知識,學生是可以透過大資料獲得的,不用教師教;而有些知識,比如一些條件性知識、策略性知識、規律性知識等,學生只依靠大資料理解不了,不能形成知識系統,也不知道怎樣應用,還是需要教師教的。另外,考試還要考知識,傳授知識仍然是教育的主要任務之一。
其次,現在教知識也不同於傳統的教學方法。傳統的知識教學是以講授和灌輸為主,教師只是透過課堂教學,將書本知識搬運到學生大腦中,即完成了教學任務。新課程改革實施十幾年來,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問題為導向,先學後教,主動獲取知識,小組學習、合作學習、混合式學習已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要組織形式,教師在課堂教學上要根據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精講點撥,教規律、教方法。可見,當今的教學雖然還是以教知識為主,但正朝著教方法和培養學生能力的方向發展。
再次,無論時代如何發展,都不可低估知識的價值。知識是學生掌握方法、形成能力的工具。現在學校教育提倡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這正是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具體化。但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核心素養的培養要以知識的學習為前提,只有讓學生先知,才能後行。知識是成系統、成體系的,學生藉助網路、大資料學到的知識,可能只是一些碎片化的知識,碎片化的知識是不利於學生形成素養、提高能力。所以,要達到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還需教師系統地傳授知識。
-
11 # 財神麼麼噠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覺得這個問題有點牽強。
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很多教育並不是把知識強行灌入學生的大腦中,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大部分老師只能透過一種方式讓學生先獲取知識,這其實就是獲取知識的一種方法,個體不同,對這種方法的理解也就不同。
第二: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如果只傳授釣魚的方法,不帶著學生去實踐得到一條魚,我想學生還得摸索很多時間,我們現在的教育是缺乏實踐,不是缺少傳授方法。
第三:先有了知識,學生獲得知識的積累,自己也可以摸索出來屬於自己的學習方法,認知手段,孩子開始的牙牙學語,多數屬於自我捕獲世界,感受世界的認知。
第四:有時候經驗本身就是方法,過於苛求教育者,只能讓教育者不知道從何做起,如何傳授方法,大多數老師應該想把自己所有的知識和方法 告訴學生,但是老師也是個體,老師也不同,傳授知識的方法和途徑也不同。
第五:大資料時代,很多知識也是獲取不了的,更體會不到在教師帶領下的成長過程,教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他是複雜的,並不像我們想的那麼簡單。
-
12 # 養蜂曹會長
各位老師的回答真的超級經典,我文憑不高,自愧不如,佩服佩服![贊][贊][贊] 站在一個學渣的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哈,知識實際是術,可以通通稱之為術,而選擇和使用知識的能力可以稱之為道。術是有標準和有形的,也就是你能看到見,而道這個東西是無形的,看不見摸不著,形容不出來。但是弔詭的事情在這裡,所有的事物往往是無形的統治有形的。 有形的知識現在獲取的方式很多,你可以買課,搜尋等等獲取,但是獲取完了的消化和吸收這個是難得的!這就好比我們創業的人,現在滿世界飄的各種教人成功的知識,方法,都是超級有道理,但是有多少是靠知識方法來取勝的?沒有多少,重要的是要修自己的道,道這個東西好比你得明白你自己個兒這輩子來幹啥來了,你的天命是啥,別人沒法兒教你,你得朝自己個兒下手,搞明白這個,就成功了。
-
13 # 金牛大哥
謝謝了!此問題好像未有匯出教育的真正含義及本質的真諦!教師親臨面對學生進行教育教學與網路上的教學是有很大區別的!我是教育戰線上退休了十幾年的老者。我認為一名忠於黨的教育事業的一名教師,他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的愛和對自己從事的本職工作精神和態度等直接會影響到每一位學子的,與他們長期相處的日子,他們會有許許多多的感觸和體會的。這是當今網路教學和大資料教學所做不到的。人情生動的感化是面對面,且長期親臨接確才會真正體會到的。師徒之間的情感那才真正是深厚和無價的啊!你們大家看呢!
-
14 # 清風教與育
大資料無法取代教育,至少不是現在。教育傳授知識為抓手,以培養能力為過程,培養人才為目的。
古人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就點明瞭教育的宗旨包括傳授知識、教給方法、培養能力等等,更包括育人。
【教育,就是以教給知識為形式,以學習方法為手段,以所學知識技能指導人生的過程。】君不見?你從小所學會的每一個拼音字母、每一個漢字、每一個詞語、解答的每一道題目,一個一個的知識點都是在學習中逐漸積累的嗎?
我們在看每一堂課,事實上老師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知識點,在各個知識點之間都有著必然的聯絡,這個聯絡有邏輯關係,有因果關係,更有知識點內在之間的關係。
那麼,無形當中在學會知識點的過程當中,你也逐漸學會了學習知識的方法。這個方法,有的是老師刻意在刻意給你,有的是潛移默化在影響著你。換句話說,你沒有一定的學習方法,也無法學好知識。
【教育,是綜合各學科知識的過程,是積累知識技能的過程,是學會解決各種問題的過程】接受教育後,我們開始掌握了拼音漢字,能組詞能造句,能描寫一些簡單的事物。
我們學了字母,又學了一些單詞,在逐漸學習了一些語法,在學習一些簡單的課文,逐漸能簡單的閱讀了。
我們開始學了數字,再學習一些計算方法,公式,定理,能計算一些簡單的問題。
僅僅學會這些一個一個零散的知識點,肯定是沒有用的,我們還要逐漸學會解決各種問題,先是學習上的一些問題,關鍵的是逐漸積累未來在日常生活中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個過程就穿插著知識,技能方法和解決問題。
【教育的終極目的,是為了解決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問題】個人認為,平均年齡在24歲以前,我們所完成的一切學業,都是為了未來的工作勞動,只有勞動才有收穫,只有收穫才能夠生存和生活。
而在勞動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在生活中,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和難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解決這些問題,某種意義上說,學習就是為了解決問題,學習就是為了工作,學習就是為了勞動,學習就是為了生存和生活。
不可否認,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催生了大資料等等一系列的高科技產品,他們為我們生活帶來了便捷,利用大資料確實可以學到很多知識甚至是技能,但這些知識是零碎的,不繫統的,更有可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有的甚至是相互衝突不甚完善甚至是相互悖離的。
綜上所述,教育的本質就是為了傳給知識,交給技能培養人和人才。大資料可以為我們更便捷的學習知識技能,但不能取代教育。對於現代教育,你覺得能夠解決知識技能和培養人嗎?大資料真的能夠取一代教育嗎?
-
15 # 汐嫿
學校每天在教學生方法,在訓練學生學習能力。不明白樓主此言從何說起……
即使不是教育一線人員,教育新聞也一直在天天倡導學習重在指導方法,培養能力呢。可見我們的焦點不在教育新聞頻道。
-
16 # 楓樹十月紅
1、知識和能力的關係。這兩者之間有著辯證的、密不可分的關係,知識是能力提升的基礎,能力決定獲取知識方向和速度。打個比喻:知識是一輛車,能力就是駕駛證。沒有車,駕駛證是一張沒用處的廢紙;反之,沒有駕駛證,不能開車,車也是沒有用的一堆廢鐵。只有在車和駕駛證同時具備的情況下,才能各有價值。
2、教師的職責和行為。唐代文學家韓愈在《師說》中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的職責就是教書育人,教書就是傳授知識,把人類社會歷史經驗的總結和概括一代代傳承下去,這是第一要務。教師精心備課,多渠道更新知識,與時代接軌,在課堂內外採用講解、啟發、互動、討論等多種教學方式、豐富的活動讓學生理解並掌握。
育人,目的則是讓學生全方面發展。育人為本是教育的什麼和靈魂,是教育的本質要求和價值訴求。其中就包括你提到的教授獲取知識的方法和培養些的能力,教師為什麼進行備課?為什麼不斷開創教學方法?為什麼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目的就是教會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習能力。很多學生也領悟了,無形中都不斷提高了。只是部分學生領悟不夠,獲取有多少的差異化。
3、“大資料時代獲取知識很容易”,這個說法有待商榷。首先,獲得知識需要有心人,上進心強的人自覺多渠道獲取資料,多方學習、思考、理解,獲取了知識。但是有的學生沒有自學習慣和能力,或者環境不允許,若沒有強制性灌輸,簡直一無所知。
大資料是一把雙刃劍,網際網路上資訊很雜,優質劣質並存,對真正的知識獲取是一個挑戰。初學者怎麼分辨、甄別,需要大量時間,還不一定得到最好的知識。甚至有學生走偏道而獲取不良資訊,延誤了前程。
所以,先跟著老師步伐獲取知識吧,相信老師傳授的都是基礎性的、正確的、德智體美勞全方面的知識。同時也利用老師所授方法舉一反三,勤思考,多總結,當你豁然開朗的時候你就找到方法啦!久而久之,何愁能力不能提高呢?
-
17 # 坤瑩
在現如今獲取知識的地方有很多很多,但從眾多所謂知識和資訊中篩選出對自己有幫助的卻不容易。
資訊暴炸的時代,其中也有真真假假在裡面,畢竟商業是需要付費才能讓你查到的或是排行榜靠前,那這樣更需要自己火眼金睛般的眼光來篩選與識別;
再者人性有優劣,天份有高低,在對知識上升到智慧層面,再靈活運用的就更少了;
還有人天生惰性,真正到行動力與執行力時卻無法行動起來,甚至光想不動……
就是把所有成功者的手段與方法全教你一遍,也不一定能把其中的精神,方法運用到位,總之就是複製成功者的方法也不是說照搬就能一樣成功的。
每個人周邊的生存環境不同,其人生經歷到閱歷也不同,圍繞聚集在身邊的所謂朋友和人脈也不同,其人性智慧高低自然不同……
就一個接人待物的情商就能見分曉,
在金錢利益面前能過關的鳳毛鱗角,還有名利關,情關……
就金錢關這一關就能讓無數人因蠅頭小利的利益而折腰,從而失去很多很多……
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各人!
-
18 # 高健高考
這個問題問的好!
先說獲取知識吧!
在知識爆炸的時代,尤其是高科技的時代,我們想學會獲取知識,首先是掌握一定的知識!
沒有數學,物理基礎知識,你獲得計算機原理,飛行器動力原理資料,你能看懂嗎?
不去掌握一定的知識,又如何理解知識的系統,結構和邏輯呢,沒有一定的邏輯思維,
推理能力怎麼去研究方法!
所以在基本教育和大學教育中,以教授知識為本,同時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獲取知識方法的能力。
真的學習獲取知識方法的是在研究生階段,學會獨立思考,學會基本的科研能力。
再談談培養學生的能力吧!
首先在學習上,學生需要培養的能力有很多,基本能力有:
閱讀能力,記憶能力,總結能力,計算能力,推理能力,邏輯能力,抽象思維能力!
還包括表達能力,寫作能力,組織能力,管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等!
我們學習數學,物理等自然科學就是在不斷培養這種計算能力,推理能力,邏輯能力,
抽象思維能力。我們學習語文,外語,歷史,地理,政治等也是在培養閱讀能力,記憶能力,
總結能力。
能力的培養慢,長!取決於老師的培養,也依賴於孩子的努力。
-
19 # 冰日曖陽
獲取知識和能應用知識是兩回事,古今詩詞網上都有,你能寫出一篇好詩來嗎?
相對論網上也能找到,你能看得懂嗎?
有句話叫熟讀唐詩三百首,不過寫詩也會吟,知識也是需要積累的,前人的肩膀不是那麼容易站上去的。
-
20 # 張大哥與小仙女
可能您的表述不夠清楚,讓許多人產生了誤解。您應該更想表達:授人與魚,不如授人與漁!為什麼現在的教育大多都只是向學生簡單的傳授知識,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和培養全面發展的能力豈不是更好!冒昧解讀,還請海涵。
對於一句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這是我對您這句話的解讀。我很認同您的觀點,這也將是我們為之不懈努力的方向!下面談幾點我的感受:
我想作為一個新時代的教師,大家都知道學生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能力比分數更重要,讓孩子健康成長也很重要。然而面對各種考試的壓力,學生面臨的各種大考小考,老師面臨的各種考核,讓這個方向不得不又一次迴歸到了唯分數論天下的時代。大家都很困惑和迷茫,像一個矛盾體,一面是分數,一面是能力。不知道怎樣才能讓這兩者很好的達到一個平衡!
實際生活……比如:我是一名政治老師,我認為給學生講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親社會行為,應該讓學生多實踐,多感受。我帶著學生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去街上清理小廣告吧!再或者清理一下學校的“重災區”-學生宿舍後面的垃圾。這對於學生來說都是挺好的實踐吧!增強責任感,培養動手能力!
然而,想法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先不說多少人會對你投來異樣的目光,光是校領導殷切的“衷心建議”都能讓你望而卻步:幹這個孩子們考試能有好成績?排名能在前面?將來會有好學校上?那麼多學生萬一磕了碰了,你負的了這個責任?
自認為學習政治的真正意義,就在於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全面培養孩子的各種能力!就算孩子考試考零蛋,只要他把書上的那些知識落實到行動上了,那就已經達到我們教育的初衷了,這門功課他就應該是合格的!況且,我相信一個孩子要是能做到,寫出來更是不成問題的!
但是,回到殘酷的現實,零蛋的孩子就是沒有好學校上。家長評判一個好老師的標準,也往往是他教出來的學生次次成績第一,一半以上的學生能上名牌學校?這樣的教師才叫名師!包括家長給孩子選培訓班的老師,首先要看的必然是提分率高不高?
為什麼?社會現象,社會需求如此,我們必須去朝著那個方向去迎合!因此,我想很多人都會或多或少的意識到這個問題,但是更多的只是無奈吧!想要改變這種現象,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各個方面的努力。
社會必須對於人才其他能力的考核加大比重,落實到實際!比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考試,對於學生其他方面能力的考核得以量化,達到怎樣的水平、分數才能畢業,中考高考適當減少文化課的分數比重,增加其他能力的考核。
只有國家教育的大方向做出改變和調整,才能更好的引導教師,家長,社會各界人士對於培養學生學習力和其他能力的重視!
回覆列表
1.從人的學習步驟來看,一般是先學會,再應用,最後為數不多的是會思考這兩步,我怎麼學得,是都可以學得更快更好?已經我為什麼要學?
2.被動學習,壓迫式學習是學生年代的主旋律,到了為生活而拼搏時,主動學習開始;
3.標準與要求:學習的要求一般是考分,而不是掌握知識點後,再反過來思考與提升自己的學習方式及能力。
4.引導我們反思的教育環節很少,自己反思與提升難度大。
5.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人人皆知,但真正的時候,我們更願意授人以魚,因為可能會有見死不救的質疑。
6.最後,我們都知道學習怎麼學習要比學習知識重要,那就堅持去做。
我是林,一所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