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洋洋愛配音
-
2 # 一生最服王陽明
虛榮心這種人性弱點嚴重的人,首先會認為意見不合是故意不讓他滿足他虛榮心慾望,焦躁和憤怒是極自然的,這種人,逆天道人道欺負你,你堅決反抗了還覺得你是畜生,因為你讓他虛榮心自尊心受到了損害,卻不知這樣做讓天看不起會有什麼意外“之喜”。
唯利是圖的人,如果意見不合是會讓他預計和既得名利受損,如果還是那種虛榮心更重,小農思維重,容不得自己利益受損的人,認知水平低,對意見不和的人,就不是焦躁和憤怒,而是大機率變成扭曲心理下,幾乎是一場你死我活甚至是影響面非常大的惡鬥。
-
3 # 喵蜀黍king
如果是一言不合有焦躁憤怒這很正常,首先這是正常的情緒,人的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是交替的,人有腎上腺激素分泌,人有攻擊驅力的動物性本能,這個從心理學要回到情緒本質關於情緒的本質,當代心理學中的動機功能觀點是令人矚目的,它把情緒看做是人或有機體的動機的重要組成部分,情緒給動機提供能量,是動機驅力的重要來源。多數情緒動機心理學家還認為,情緒和認知共同承擔著有機體適應環境、維護自身生存的任務,對於動物(主要指高等動物)是如此,對於人類來說也是如此。因而當代心理學對情緒的本質的認識,主要集中在情緒對動機的意義方面,並因此進一步擴大到情緒對有機體生存(發展)的意義方面。
我們認為,當代心理學對情緒的上述觀點仍然是膚淺的,是缺乏對情緒的更深層次的把握和認識的。對情緒的本質的揭示,主要不是看情緒對動機的表面或直接的影響,而是要從情緒對動機在心理中的內在主觀地位的影響方面來看。進一步說,對情緒本質的揭示,不應重在人和動物的共同性上,而應重在人的特殊性上。本質以條件為轉移,所以情緒對人來說有特殊的本質。下面我們進行有關的探討。
心理學探討的是人即主體的主觀性,而情緒正是人即主體的廣泛的主觀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那麼情緒在人的主觀中又有怎樣的性質呢?首先我們應當重視的是情緒的主觀“利益”屬性,情緒既能給人帶來主觀快樂、又能給人帶來主觀痛苦,這本身就是一種“利益”,一種對主體來說的直接的“主觀得失”,這種“主觀得失”,不同於人的客觀利益包括人在自我價值方面的得失,如金錢和財富方面的利益,人的地位的得失等等。這方面的利益(得失)是客觀的或是來自於社會觀念的影響的,它們可透過人們的認識反映到人的主觀方面來,人的客觀利益和自我價值的“得失”雖然有主觀形式,但這些主觀形式並不直接造成心理本身的“得失”,所以從主觀方面看,情緒是主體的主觀“利益”的一種自身表現。而相應被作為認識到的利益或被認識到的自我價值,相對於主體來講,從主觀方面看,則是一種“外來”的利益或價值,因為它們對主體的主觀不會有直接的“功利”作用。表面上看,這種差別對人的主觀活動是不會發生本質的影響的,但實際上這種影響卻極其重要。因為對主體的主觀來說,情緒與自己之間有著更直接的“利益”聯絡,是自身利益的最直接的體現,因而,是自我的更為內在的東西。所以,對於反映到主觀中的利益和價值來說,只有當它們能夠在主觀上與自身的情緒發生聯絡的情況下,主體才有可能把這些利益或價值看成是“與自己有著本質聯絡”的利益和價值,即是屬於自己的利益和價值。
這種觀點看似離奇,但人們的現實心理確實如此。比如,人們通常和一般的利益意識(指物質利益意識)就是與情緒相聯絡的,利益的“得”會引起人們的正情緒,利益的“失”會引起人們的負情緒,正是由於有這種情緒聯絡,主體才會認為這些利益是自己的,即與自己有切近聯絡的。可以設想,如果人們的利益意識與情緒之間沒有這種聯絡,即當意識到利益的“得”時,不會引起人們的正情緒,意識到利益的“失”時,不會引起人們的負情緒,那麼,人們對這種利益還會關心嗎?人們還會認為這種利益是自己的利益嗎?答案是否定的,人們對這種利益就會漠不關心,人們會認為這種利益根本就與自己無關。
人們的自我價值觀念和要求也是如此,每一個人都希望獲得自我價值方面的肯定性,而避免自我價值方面的否定性,這是來自於社會價值觀念的影響的。然而,人們的上述意識也依然與人的情緒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絡:當自我價值被肯定時,人們就會產生愉悅或自豪感;當自我價值被否定時,人們就產生痛苦或羞恥感,自我價值觀念與情緒的聯結,使價值觀念獲得了十分重要的自我內在屬性,使人深刻地體驗到自我價值與自己的切膚聯絡,從而使其獲得在心理中的某種特定地位。相反,如果失去了與情緒之間的上述聯絡,人們的單純的自我價值觀念就會成為與自己缺乏內在聯絡的東西,從而會失掉其在心理中的地位。
-
4 # 雁過無痕2020
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躁狂症以及雙向情感障礙等所有所謂心理疾病的真相
心理問題是當前非常嚴重的一個社會現象,尤其是在孩子中越來越多,讓人痛心疾首。多少人痛苦到絕望,多少家庭瀕臨崩潰,而大多數人還矇在鼓裡,不知道真相和出路,真是太可怕了!
我想告訴大家的是,所有所謂的心理問題,無論什麼型別,無論有多嚴重,無論症狀多麼複雜,其實根本都不存在。這些所謂心理疾病為什麼很難治癒?是因為我們一直在解決一個本身並不存在的問題,這怎麼可能解決呢?這樣做的結果,只會造成更多更嚴重的問題。道理一說都明白,所有負面情緒本來就是所有人都有的正常情緒,就像呼吸一樣。大家如果非要去解決的話,只能把生命解決掉,這就是很多人最終選擇走向絕路的原因。一般的人遇到負面情緒很快就放下了,但我們不行,非要解決它,哪怕魚死網破,結果越來越嚴重。殊不知,不去解決問題,轉而放下問題就不需要解決的。無論生活中多麼艱難,沒有什麼放不下的。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什麼都帶不走。
人生就是一場戲,何苦這麼認真,何苦與自己過不去。
其實,現實中比你情況糟糕的人多的是,一般人沒有當回事,沒有拿起來,咱們不但拿了起來,還不願放下。只要放下了就沒有痛苦了。要說放不下,誰也沒有辦法。但痛苦有辦法,痛夠了自然就放下了,話糙理不糙。
我要告訴大家,選擇結束生命是一個極其錯誤的選擇。結束生命這並不是痛苦的結束,而恰恰是另一個沒有盡頭的無盡痛苦的開始。生命永遠不會結束,每一段生命都有它的意義。
言歸正傳,這些所謂心理問題的本質和真相又是什麼呢?如果如果我們弄明白了這個,所有所謂心理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因為實際上它本身並不存在,當然也就沒什麼要解決的。
有人說,怎麼會不存在呢?我們內心煎熬的痛苦多麼真實,我們現實面臨的問題實實在在,我們就是睡不著覺,我們身上的症狀和疾病也是真實的,我的人生就是看不到任何希望等等不一而足,這些痛苦就是明明存在啊?說不存在不是自欺欺人嗎?
是的,對你來說,一切都是那麼真實。我想說的是,這些所謂真實情況都只是結果而已,並非原因,也只是表面現象,並非本質。它們並非一成不變。我們要解決這些所謂心理問題,必須從根源上入手。大家無論透過心理諮詢還是藥物治療,都是在用現象解決現象,用問題解決問題。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會不斷加重問題。
所有的心理問題,無論什麼樣的負面情緒,都會表現為自己無法控制自己的頭腦思維,想個不停,吃不下,睡不著,身心疲憊,就想去想明白,結果越想越多,惡性迴圈,無法控制,直至崩潰。這是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能量會逐漸被耗盡,就越來越失去了對自己思維的控制能力,最後甚至連自己的生命都打算放棄,那是低能量狀態的幻想。在那種能量狀態下,就是一個芝麻都變作一座大山把自己壓垮。
這種情況下,唯有提升能量才能改變。這個能量,不光是吃飯和休息,更重要的是停止負能量(負面思維)的侵蝕,不斷提升正能量。就是必須打破惡性迴圈,停止思考(你是永遠想不完,也永遠想不出結果的),並轉向正向思維,積聚能量。有了正能量,就能掌控自己的思維,掌控自己生命的一切。有了正能量,過去那些困擾你的問題就由西瓜變成了芝麻。
那麼,如何停止頭腦思維呢?我們就是控制不住想啊!其實,控制不了頭腦就是因為負能量(表現為所有負面情緒)太強大了,我們被負能量所控制了。由於不同人負能量所表現的負面情緒不一樣,軀體症狀更是千奇百怪,也就有了各種所謂心理問題的病名,其實本質上都是一樣的。
只要抓住了本質,所有所謂心理問題自然就不存在了,也根本就不需要去解決,因為沒有什麼需要解決的。無論你是什麼情況,無論有多嚴重,無論現實問題多麼真實和難以解決,無論軀體上有任何嚴重,哪怕得了絕症,根源都只有一個,解決辦法也只有一個。找到了根源,人生中一切問題都是肥皂泡。
根源是什麼呢?根源在於錯誤的三觀,追求了錯誤的價值。當前,可以說世界上99%的人追求的是錯誤的。追求物質,各種慾望,色情,不孝,不珍惜生命,只知道索取而不知道人生的意義是奉獻而非索取、壓力大(非要追求一個特定的目標或要求)。由於這些錯誤的三觀,導致我們心裡每一個念頭、所說、所行都是衝著慾望和索取去的。大家每一個負面情緒後面都一定有一個慾望。還有很多家長自己還把這些錯誤觀念強加給孩子,自己把孩子害了還怨天尤人,還埋怨孩子。我們所有的慾望和負面情緒都是負能量,都會不斷糾纏與放大,最終正能量越來越少,甚至發展到我們以負能量為榮,以正能量為恥。這不就是現在社會的普遍現象嗎?為什麼大多數人活得很痛苦?這就是總根源。每個人表現不一樣,有的身體得病,有人心理得病,有人遭受挫折或災難等等。
你活在夢境裡,唯有醒來。誰能把夢境解決了?醒來就是,有啥好解決的?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必須要明白自己錯在哪了,要明白沒有誰在懲罰你,都是自己的錯。宇宙是最公平的,如果你錯了還能快樂,那才真是沒天理了。其實,外面誰都沒有錯,都是你自己的錯,不要怨天尤人,只能反省自己。什麼原生家庭理論,根本不存在,都是害人的理論。自己的命運是自己做主,不要給自己找任何理由和藉口。不要以為是家庭環境原因、是別人欺負你你害你、是人際關係緊張、沒有錢、壓力大、身體疾病等等一切現實問題造成的。錯了,這些問題也都是現象,都是錯誤三觀的結果,和你的心理問題一樣都是同一根源的結果,都是表象,都有一個共同的錯誤的根。即便這些問題被解決,你的心理問題照樣存在,而且還會出現更大的問題來提醒你。
每一個痛苦,都是來提醒你錯了,讓你趕快回頭。一旦回頭,痛苦就失去了存在價值。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你一天不回頭,痛苦就會如影隨形。每一個痛苦的背後,都有一個執著,都有一個慾望。唯有放下執著,放下慾望。過去的已經過去,一切都是咎由自取,沒有人傷害過你,也沒有人能夠傷害到你,坦然接受自己當前面對的一切,這是自己過去所做的果實,已經無法改變。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知錯改錯,從當下開始保持正能量的心念、語言、和行為,不再傳播和釋負能量,包括家裡和網際網路上,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從家務做起,幫助他人,奉獻自己,放下自私自利,放下慾望,放下物慾執著,孝敬父母,愛惜所有生命,敬畏自然,這些本來就是人生的真諦,迴歸人的本性,這些正能量越來越多,你的未來自然就會改變,幸福快樂就已經上路了。哪裡還會有什麼心理問題?哪裡還有什麼人生問題需要解決?哪裡還有痛苦?哪裡還有不平?
還有,孩子有問題的父母,求您放過孩子,放下孩子,不要管的太多,給孩子正確的人生觀教育,還孩子自由,別給孩子過多壓力。網際網路一代,少接觸電子遊戲和色情網站等成癮東西,也別再用藥物殘害孩子了!!!
認為自己存在所謂心理問題,並想辦法去解決它,是所有痛苦的真正原因和開始,隨著解決的過程,痛苦越來越大。這就是正常人與所謂心理疾病的人的根本區別。人生中所有現實問題都一樣如此,不解決是最好的解決。無為而無不為。大多數人活反了,所以痛苦。
很多人都說放不下,沒有什麼是放不下的,人死的時候都的放下,沒有誰能把它帶走。不放下就得繼續揹著,繼續痛苦,沒有選擇,也沒人能幫你放下。放下的唯一方法就是接納,接納別人和自己經歷的一切,接納一切可能的發生!
每天看到這麼多人在網上各種訴苦、抱怨、求救,各種各樣的自殺、崩潰、痛苦,自娛自樂,對於忠告視而不見,真是讓人可悲又可嘆。世上哪有救世主,這樣有用嗎? 有人說我歧視心理疾病患者,真可笑,我自己曾經就是一個資深心理疾病患者,又有什麼可歧視的? 有人說我說話太難聽。可是,說好聽的話有用嗎?心理諮詢師的話好聽,能解決問題嗎?忠言逆耳啊,只是大家都不愛聽。溺愛是愛嗎?有的人怎麼打都打不醒,說好聽的能行嗎? 還有的人一副大義凜然的嘴臉,打著衛道士的旗號,說我在給大家洗腦。其實,自己的腦子都已經被洗成啥了而不自知。告訴你,我就是在向傳統心理學害人理論宣戰。我就是要讓那些所謂的心理學專家、醫生失業。我就是希望所有痛苦的人快樂。這些人就不願意了,立馬跳出來,開始口誅筆伐,深怕有所謂心理疾病的人能看到希望,深怕心理疾病的人少了一個。打著保護心理疾病患者的旗號絞殺他們的希望。自己被人騙了不自知還幫著騙子數錢,虔誠地維護騙子的利益。 要想解除痛苦,唯有放下一條路,別再迷信那些高大上的害人理論和道貌岸然的騙子。也不要寄託於藥物。心理問題是思維模式和三觀的問題,想透過吃藥解決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嗎?明明是自己的問題,卻歸功於一些所謂的困難、挫折、環境、家庭。這種思路能解決問題嗎? 如果大家覺得收益,請高抬貴手,多多轉發,挽救更多的家庭和孩子。 幫助別人實際上是在幫助自己。為什麼大多數人都很痛苦,就是因為索取而得不到。要想得到必須透過奉獻,這是宇宙法則,所謂愛出者愛返,但不是溺愛。 順天者昌,逆天者亡。逆天而行,只會帶來痛苦。
放下指的是放下自己,裝的是別人;放下並不是脫離世間,而是要替天行道。
比你情況糟糕的人多的是,但別人沒有當回事,沒有拿起來,你不但拿起來,而且不願放下。你說放不下,我也沒有辦法。但痛苦有辦法,痛夠了就放下了。
不管經歷過或正在經歷什麼,放下就好,不放下就必然有痛苦!
每天都看到這麼多人在網上各種訴苦、抱怨、求救,各種各樣的自殺、崩潰、痛苦,很想勸勸大家,其實,這世上沒有救世主,自己才是救世主。
有人選擇結束生命,這是一個極其錯誤的選擇。其實,結束生命並不是痛苦的結束,而恰恰是另一個沒有盡頭的無盡痛苦的開始。
負面情緒本來就是所有人都有的正常情緒,就像呼吸一樣。如果要去解決,除非把生命解決掉,這就是有些人選擇走向絕路的原因。這種思路本身就是不對的。 現實中比你情況糟糕的人多的是,一般人沒有當回事,沒有拿起來,咱們不但拿了起來,還不願放下。放下了就沒有痛苦了,要說放不下,誰也沒有辦法。但痛苦有辦法,痛夠了就放下了。話糙理不糙。
心理疾病與體質、遺傳、家庭、環境等一切外在因素本質上都沒有關係,很多人都有咱們一樣的環境,快不快樂只能自己決定。真正的原因是我們內心充滿了大量的慾望和執著,非要達到某一目的或要求而深感壓力,消耗了我們大量能量,使我們對自己的大腦失去了控制能力,如能反其道行之,放下慾望和要求,自可不藥而癒。
其實是思維模式和三觀的問題,藥物只能指標不能治本。
都是我們內心的問題,是自己折磨自己,自己不放過自己,怨天尤人沒用,別人也無法理解咱們那些天馬行空的幻想。
一定要戒除一切有癮的東西。
可以看看我的其他帖子。
心理疾病的軀體症狀會因人而異,各種症狀都可能有,每個人都不一樣。那些只是症狀而已,根在心上。苦根沒了,就不會有苦果。如果光吃藥,不去根,春風吹又生。
不要隨便給自己貼標籤。貼上了就很難撕掉了。
為幫到更多人,這是複製貼,請選擇對自己有用的。若認為騷擾的,抱歉!
-
5 # 徐澤旭心理師
要分析為什麼與他人意見不合,會產生焦躁或憤怒的情緒,首先我們要知道意見,或者說個人的意見代表的究竟是什麼?
一 觀點是我們人生的濃縮為什麼別人反駁我們,我們會憤怒呢?
就是我們透過自己成長經歷,或者多年的經驗,總結出來的我們所相信的東西,這些就是我們的觀點。
那當你站出來說你的這個想法有問題,你說的不對,你的觀點是錯誤的,當別人這樣說的時候,對方等同於在攻擊過去,我總結出這些,想法,說法或觀點的人生片段。
所以當對方反駁我們的時候,我們潛意識可能聽到的那個語言會更加刺耳:
“你過去人生的某個階段白活了!”
“雖然你很努力的經歷你的人生,不過很遺憾,那是錯誤的人生。”……
所以沒有人喜歡被反駁,也沒有人喜歡被攻擊,因為觀點是我們人生的濃縮。
二 我不能輸別說人與人,我們看看國與國中國和美國之間,美國一直秉持著冷戰當中的零和思維,不是你死,就是我死,你的存在就是我的損失。
這個思維放在人際關係裡,可以說是赤裸裸的競爭。
所以我們在溝通當中就會出現一種現象,叫為了贏而贏——對,你說的也許會有道理,但不好意思,你說話的方式我不是很喜歡,所以我要贏過你。
另外就是,我真的不在乎什麼仁義道德,反正你說我家的人就不行。如果我們真的問下去,究竟為什麼不行呢?我們得到的答案,很可能是我說不行就不行。
所以當爭辯的兩方存在著這種競爭對抗的關係,那意見不合,既是衝突的導火索,也可能是問題關係的其中一個體現。
三 沒有人喜歡被對方衡量倫理道德、是非曲直,好像是衡量人行為的尺度,而這個尺度每個人心裡面的又不一樣,於是,我們總是拿自己的那把尺子去量對方。
記得之前有一個女性來訪者,她曾經這麼去抱怨自己的婆婆,她說,我在家裡面,爸爸媽媽是那麼的疼我,而到了這邊要幹這麼多的活,他們家的人也不想想,我能答應嗎?
在他的這句話當中就包含著兩個標準,一個是這位女士自己家的標準,另外一個是她丈夫家庭裡面的標準。這兩個標準對這位女士的要求顯然不一致,於是她用自己家的標準去衡量對方家,心裡自然就會很不平衡。而對方家人聽到了,也就會有更大的不滿。
四 安全感很重要當我們的觀點被對方否定,我們會很容易產生一種不安,就是我所想的,我所做的,似乎就不那麼天經地義了。
我們人類是非常需要心安理得的一種動物,沒有這份心安理得,我們會很惶恐。
比如說,一個孩子去學校遲到了,他如實的告訴了老師知道的原因,但老師認為他在說話,於是就指責他,你說的這些應該是個謊言。
那對於孩子來講,這個也沒有競爭,他很可能也沒有必要一定要贏過老師,他可能會感覺到被否定,但最重要的是失去安全感。
就是原以為我遲到是有一個可以解釋的理由的,現在這個理由被否定了,於是,在這個小例子當中,這個孩子不僅僅承擔了老師撒謊的指責,同時遲到的情況也壓在自己心上。
於是我們的身體就會出現失去安全感的,各種各樣的體現,緊縮,緊繃,恐懼,焦慮。
所以,觀點被否定,還意味著懲罰。
-
6 # 子暢MrsChange
回因與他人意見不合,產生焦躁或憤怒的情緒,的確能從生理學或心理學角度,分析為什麼發生這種情況。
你會發現,“與他人意見不合”這是事件描述,本身並不是負面的。
人與人的生存環境不同、成長背景不同、教育程度不同,基本上,我們很難與另一個人意見完全統一。
所以,也許不是簡單的意見不合,而是很有可能過程中,出現了鬥嘴、爭執、計較誰對誰錯、不喜歡“輸”、擔心不被認可……的情況,也就是說,從心理角度看,很可能是對“意見不合”這件事產生的認知出現了偏頗,從而產生了焦躁和憤怒情緒。
這時可以做的是:
一、回憶童年,回顧養育背景。
是否父母之間有意見不合就爭吵、互斗的情況;或是父母在教導你的過程中,有強勢打壓,不允許你與他人意見不合的情況;或是你與兄弟姐妹朋友相處時,出現過這種情況……這些都是可以挖掘的。
二、重新在心中調整“意見不合”的認知。
比如,瞭解“君子合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這時就會明白,即使人與人的意見不合也沒有關係,這是我們的不同之處。
三、每當與人意見不合引起焦躁或憤怒情緒,覺察這些情緒,並接納它們。
你可能會發現焦躁和憤怒背後,可能是想要控制局面,想要控制局面的背後可能是想到得到認可、想要被尊重、想要被理解、想要被崇拜……這背後是深深的需求沒有被滿足。
另,從生理角度看,很有可能意見不合時引發了你的壓力,特別是勾動了你內在沒被滿足或療愈的部分,而產生了“慣性反應模式”。
這時,身體的兩個重要系統“自主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被啟用,整個身體的腺體網路釋放出荷爾蒙,使得一個人產生恐懼和警覺反應,立馬做出行動來,就容易發火、動怒。
回覆列表
當別人認可我們在意的事情時,心理學中稱為共情(empathy),也稱為同感、同理心、投情,是由人本主義心理學創始人羅傑斯所闡述的概念。
而當別人不認可我們在意的事情時,此時沒有達到共情,沒有同感和同理心。在人性中,我們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和尊重。
一旦別人不認可,我們就可能控制不住情緒,表現為不滿、抬槓、死掐、發火等。那如何來控制自己的情緒呢?
1.控制情緒的方法
移情(Transference)
移情,是人格心理學的應用範圍,現在普遍用於精神分析中。移情(Transference),簡單點說就是將感情轉移的意思,它不同於我們日常所說的移情別戀。
移情別戀通常是指愛情,而移情不僅包含愛情,還包括親情、友情、仇恨,憎惡等陰性情緒。心理治療師經常會對患者使用移情的方法來達到治療的目的。
我們的情緒來自於別人不認可我們在意的東西,而使用移情則是要轉移注意力,不要把我們的關注點放在別人的不認可上。
首先,把注意力放在為什麼別人不認可我們在意的東西上。要想讓對方認可並達到共情,那我們有沒有完全認可別人的觀點和在意的事情?我們自己是否和對方達到共情/同感?
其次,問下自己別人的不認可是一種正常現象,還是不正常現象?怎麼可能我們說的和在意的別人就一定認可呢?
同樣,別人說的和在意的我們也未必完全認可。如果我們說的、想的、做的,認可的都完全一樣,人與人之間還有什麼差別呢?
我們之所以是獨立的人格和個體,就在於我們每個人的與眾不同,這樣才構成了大千世界,紛紛擾擾,充滿了趣味和挑戰性。
再者,任何人說任何話,做任何事都很有道理,前提是對他自己而言。也就形成了我們都認為自己是對的可怕心理。
當別人不認可我們在意的事情時,立刻移情轉移我們的情感,把注意力關注在人與人之間思維方式的不同上面,所以形成了獨一無二的你和他,原來這就是你和對方的差別。
再使用共情原理,自己也未必完全認可他在意的,由此引發不認可是一種正常現象的心理。既然認不認可都是一種正常現象,還有什麼情緒可言呢?
2.面對他人的不認可的心態調整
根據心理學家的調查顯示,絕大多數的人會對自己在情緒激動下說的話,做的決定而後悔莫及
情境的力量(The Power of situation)
在不同的情境下,我們會產生不同的想法,以及做出不同的決定。著名的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在他的著名著作《心理學與生活》中曾說過:
單憑想象,你永遠不知道自己會不會那樣做。要知道情境的力量遠比我們想象得大得多。
為了不讓我們做出無法收拾的惡果而後悔,當別人不認可時,剋制自己不要做出激動的情緒,平心靜氣聽對方把話說完。
等他說完後,如果你有不同觀點,要使用平和的語氣,和謙和的態度與對方探討和商量。
如果情緒激動、惡語相向最終只會引發爭吵,從而造成沒有任何意義的溝通,要知道爭吵的代價往往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