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只是有一定根據,首先從北宋人韓琦留下的《過樑山泊》詩,可以證實梁山泊的真實存在.
這樣的描述非常容易讓人想象當時八百里梁山泊景象。而在梁山泊出現之前,這一帶就有巨大的水域,《元和郡縣誌》記載“大野澤在鉅野縣東五里,南北300裡,東西百餘里”,說明現在梁山、東平、鉅野、汶上、濟寧都曾經是大野澤區域。漢武帝時期,黃河決口,洪水流向東南,湧入大野澤。這次決口使得黃河向大野澤行洪二十多年,梁山泊八百里水域形成。而後大運河開發,把黃河與汶河、古濟水相連,梁山泊也有源源不斷黃河水注入。可以說梁山泊的形成與黃河改道有著巨大的關係,也有人為因素。
南宋公元1128年,黃河被人為改道,當時的宋東京杜允掘開黃河大提,黃河水避開梁山泊,一路洩向河南東北和山東西南部,奪泗水入淮河。此後600多年的歷史,黃河一直都是奪淮入海,梁山泊也少了黃河水源。隨著梁山泊水退,落出肥厚的土地,當地的政府開始組織民眾開墾梁山泊。水退人進愈演愈烈,植被破壞,加速了梁山泊內的淤塞,梁山泊日漸萎縮。當1855年,黃河再次改道北歸,奪大清河入海,原來的梁山泊殘留的東平湖與黃河再次相連。1980年代“以糧為綱”,再次在東平湖滯洪區大搞排水還耕、圍湖造田活動,開發耕地接近10萬畝。如今東平湖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重要節點,對它的保護將提升到新的高度。下圖為東平湖南水北調八里灣泵站。
表面看梁山泊消失與黃河改道有關,如果仔細考究過程,發現人的因素其實更甚,首先為了阻金兵的軍事目的人為掘黃河堤,而後又大力屯田墾荒,生態環境造到破壞,加速了萎縮的程序。如果不是東平湖的存在和文人詩詞小說,可能我們無法知道梁山泊存在過。下圖是上世紀圍湖造田的景象。
因此“八百里水泊梁山成也黃河,敗也黃河”的說法只是表象,根本還是人與自然互相改造的結果。
我認為只是有一定根據,首先從北宋人韓琦留下的《過樑山泊》詩,可以證實梁山泊的真實存在.
巨澤渺無際,齊船度日撐。漁人駭鐃吹,水鳥背旗旌。蒲密遮如港,山遙勢似彭。不知蓮芰裡,白晝苦蚊虻這樣的描述非常容易讓人想象當時八百里梁山泊景象。而在梁山泊出現之前,這一帶就有巨大的水域,《元和郡縣誌》記載“大野澤在鉅野縣東五里,南北300裡,東西百餘里”,說明現在梁山、東平、鉅野、汶上、濟寧都曾經是大野澤區域。漢武帝時期,黃河決口,洪水流向東南,湧入大野澤。這次決口使得黃河向大野澤行洪二十多年,梁山泊八百里水域形成。而後大運河開發,把黃河與汶河、古濟水相連,梁山泊也有源源不斷黃河水注入。可以說梁山泊的形成與黃河改道有著巨大的關係,也有人為因素。
南宋公元1128年,黃河被人為改道,當時的宋東京杜允掘開黃河大提,黃河水避開梁山泊,一路洩向河南東北和山東西南部,奪泗水入淮河。此後600多年的歷史,黃河一直都是奪淮入海,梁山泊也少了黃河水源。隨著梁山泊水退,落出肥厚的土地,當地的政府開始組織民眾開墾梁山泊。水退人進愈演愈烈,植被破壞,加速了梁山泊內的淤塞,梁山泊日漸萎縮。當1855年,黃河再次改道北歸,奪大清河入海,原來的梁山泊殘留的東平湖與黃河再次相連。1980年代“以糧為綱”,再次在東平湖滯洪區大搞排水還耕、圍湖造田活動,開發耕地接近10萬畝。如今東平湖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重要節點,對它的保護將提升到新的高度。下圖為東平湖南水北調八里灣泵站。
表面看梁山泊消失與黃河改道有關,如果仔細考究過程,發現人的因素其實更甚,首先為了阻金兵的軍事目的人為掘黃河堤,而後又大力屯田墾荒,生態環境造到破壞,加速了萎縮的程序。如果不是東平湖的存在和文人詩詞小說,可能我們無法知道梁山泊存在過。下圖是上世紀圍湖造田的景象。
因此“八百里水泊梁山成也黃河,敗也黃河”的說法只是表象,根本還是人與自然互相改造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