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CFM小劉
-
2 # 紅色手電筒
這個當然是三八大蓋比漢陽造要好。
漢陽造步槍,最上頭的是所謂的老套筒,在槍管外邊包一層鋼套是因為當時無煙火藥的燃速遠遠超過黑火藥,當時的設計者不知道單層槍管能不能承受無煙火藥的壓力,所以槍管外邊又加了一個鋼套,這種辦法在當時的火炮上也經常用,後來發現槍管是可以承受無煙火藥的壓力,那個鋼套也就去掉了。
應該說三八大蓋屬於第二代使用無煙火藥步槍,而漢陽造是第一代,兩者的差距主要是在使用的槍彈上邊。
漢陽造是中國仿製的德國1888式委員會步槍,這種委員會步槍屬於德國第一批使用無煙火藥作為子彈發射藥的步槍,這種步槍是一種典型的趕工期的產物,所以槍的毛病不少,在德國服役了10年左右,就被毛瑟98取代。
當然,毛瑟98也不是憑空臆造出來的,是毛瑟自己為西班牙等國設計的步槍而積累的經驗,在委員會步槍上改進而成的。
日本的三八式步槍也是日本方面在日軍30式步槍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38式步槍使用經過改進的毛瑟槍機,零件少,而且結構簡單。而漢陽造的槍機零件多,容易出故障。不過,漢陽造本身也是一種稱職的步槍,這裡邊主要是華人一邊生產,也是一邊改進,好槍都是改出來的,雖說中國的技術能力不足,但是那麼多年改出來,毛病也是改的差不多了。
漢陽造使用的是上邊的圓頭彈,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毛瑟98就已經換成了下邊的這種尖頭彈,三八大蓋也使用的是尖頭彈,使用流線型彈頭的槍彈威力要比圓頭彈大的多。
三八大蓋的子彈,一開始三八大蓋也是用的圓頭彈,後來改成尖頭彈。民國兵工署也有把漢陽造改造成能夠發射尖頭彈的計劃,但是這個計劃沒有執行,抗戰就爆發了,如果這個計劃能夠執行,漢陽造和三八大蓋之間就沒有那麼大的紙面差距了。
而拉開三八大蓋和漢陽造效能差距的是兩者使用的彈藥,三八大蓋和漢陽造一開始都是使用圓頭彈,而三八大蓋到了抗戰時期已經全部換用了尖頭彈,而漢陽造還是用圓頭彈,這種情況下,三八大蓋的6.5毫米子彈的初速為762米/秒,而漢陽造的初速是600米/秒,槍彈的初速高,殺傷力就大,有效射程就遠。
-
3 # 瘋狗的輕武
漢陽的原型——Gewehr1888步槍是德國在看到法國裝備了無煙火藥的勒貝爾M1886之後,趕緊成立步槍委員會,然後槍管和膛線抄了人家勒貝爾,槍機是在毛瑟的基礎上強化了機頭閉鎖,供彈抄的是隔壁曼利夏的漏夾... 而且還在槍管外邊套了一個沒卵用,反而還容易積水的套筒(後期漢陽造取消了這個套筒,但老式的則被稱之為老套筒)
整個來說,Gewehr1888就是東拼西湊的產物,而且很趕工,所以從設計到製造都很糟糕。而且當年它用的圓頭7.92毛瑟彈和後來的尖彈在尺寸上有偏差,尖彈的彈頭外徑更大,所以88需要改膛才能用尖彈,漢陽造也一樣。而圓彈的初速和彈道都很難看...
所以我說,漢陽造它屬於第一批無煙火藥步槍,無論是結構強度還是彈道或者殺傷,在抗戰時期都已經全面落後。你看德華人到1898年就用毛瑟98替代了委員會1888
(98K,Gew98,Gew88)
而日本三八大蓋是30式金鉤步槍改進版,他們兩都屬於標準的毛瑟徒子徒孫。在閉鎖強度、安全性、橋夾的設計上甩開Gew88一大截。6.5mm彈雖然老被人吐槽威力小,但在美軍的戰傷報告來看6.5彈殺傷一點不弱,細長而頭輕腳重的彈頭設計讓它在保持一定速度情況下很容易入體後變形翻滾。
-
4 # 俺是平民365
感謝邀請,漢陽造的槍械是口徑大7.62mm.,殺傷威力大,但是精確度低,而日軍的38大蓋是口徑小6.5mm,其彈道飛行穩定,精確度高,可以當做狙擊步槍使用,但是殺傷威力小,經常目標被擊中後只造成貫通傷,反而有可能造成對自己人的傷害,這也是日本人在拼刺刀時退掉子彈的真正原因。
-
5 # 蘑菇頭
一代版本一代神,槍支在實踐應用當中不斷的更新換代,其應用過程中也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的戰爭傳奇。人類從冷兵器時代到熱兵器時代,其中槍支彈藥的使用使得人類解決問題的方式更加的殘酷了。
槍的更新換代
據史料記載,中國古人早在1259年就造出了槍的雛形,那是一種以點燃黑火藥來發射子窠的竹管突火槍。
而大約在15世紀的歐洲,有一位義大利人發明了一種槍,其名為“來復槍”,這一位義大利人發明的“來復槍”有這樣一個特點。在它的槍管內有一個螺旋形的膛線,這個螺旋形的膛線可以讓彈丸在空氣中穩定地旋轉飛行。
後來,法國有一位名叫軍官德爾文的軍官,透過不斷的摸索,在1825年設計出了一種可以在槍管尾部帶藥室的步槍,其子彈則設定成長圓形的彈丸,後來德爾文被後人譽為“現代步槍之父”。
再後來,有一位名叫德雷澤的人,他先用紙筒製成彈殼,再將彈丸、發射藥和底火一起裝入彈殼,這就是後來眾所周知的“德雷澤步槍”。
德雷澤步槍也是世界上第一種後撞擊針式步槍。在實戰中,德雷澤步槍後膛迅速裝彈這種獨特的設計,使得“德雷澤槍”成了當時一種效能優越的武器之一。
後來有一位德華人,又發明出了一種名為“毛瑟槍”的步槍,據說這是最早的機柄式步槍。這種槍最大的特點是口徑小,而且採用的是金屬殼的定裝式子彈,使用也是無煙火藥,其彈頭則被改為甲式,進一步提高了彈頭強度。
後來又給“毛瑟槍”又安裝了可容8發子彈的彈頭倉,使得毛瑟槍的效能又進一步提高了,實現了一次裝彈、多次射擊,提高了彈頭的初速度、射擊精度、射程和殺傷威力。毛瑟槍的發明也標誌著現代槍支的誕生。
漢陽造和三八大蓋的哪個更強呢?請看下文。
漢陽造88式步槍從近代的軍閥混戰,再到抗美援朝都有著它的身影,漢陽造88式步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中國戰爭史上的一個神話。
這裡是不是?有人會問?這種步槍為何為被稱為漢陽造呢?
其是主要是因為這種步槍主要生產者為湖北漢陽的漢陽兵工廠,因此一般稱之為漢陽造。
而漢陽造其實也是在“毛瑟槍”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漢陽造去除了槍管的套筒,以上護木取代,刺刀庭改在前護箍下方,而且還則參考了當時德國的1898式步槍,改進了照門,通條改放在護木之中等。
日本三八大蓋
日本在1907年開始正式用三八大蓋為制式武器,我們熟悉的“三八大蓋”其實就是三八式步槍的俗稱!
在抗日戰爭中人們經常看到這種步槍上的隨槍機連動的防塵蓋以及機匣上刻有“三八式”字樣因此就有了這樣的俗稱!
三八大蓋其實也是仿照德國的“毛瑟槍”設定而來的,並且人們在實踐中還對三八大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良,使得這種三八大蓋成為了當時日本法西斯陸軍和海軍的標配武器。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這兩種槍的基本資料
漢陽造,口徑7.92mm,全長為955mm,全重為3.166kg(不含刺刀),槍管長442mm,表尺射程為1800m,漢陽造的供彈具,膛線,膛線纏度同漢88式毛瑟步槍。
三八大蓋,口徑6.5毫米,全槍長1275毫米,全槍重4.1千克,槍管長度797毫米,加裝刺刀總長,接近1700毫米,全槍重4.1千克,射程460米。
看到這裡想必大家都心知肚明瞭,漢陽造肯定是不如三八大蓋的。漢陽造跟日式的三八步槍相比落後了一代,但實踐證明漢陽造仍不失為一把結實可靠的步槍。
回覆列表
在諸多抗戰影視劇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中國軍隊揹著被稱作“老套筒”的武器。值得一提的是,這款武器還有個別名,那就是“漢陽造”。那麼在抗戰時期,中國軍隊曾經大量裝備的這種“老套筒”,效能究竟如何呢?
19世紀末,清洋務派從國外購買機械裝置,用於發展軍工業。張之洞聽說德軍已經裝備新型毛瑟步槍,就想購買相關生產技術和裝置。德國為了賺取更多利潤,將88式步槍謊稱為新型毛瑟步槍,塞給了張之洞。雖然這款武器是毛瑟步槍的“冒牌貨”,但是此槍同樣先進。因此,漢陽鐵廠也就大力生產,“漢陽造”也以產地而得名。
該槍全長955毫米,口徑7.92毫米,表尺射程1800米。它採用先進的槍機設計模式,射擊更為可靠。另外此槍使用無煙火藥,不會傷到士兵眼睛。當然此槍也有缺陷,那就是對無煙火藥效能掌握不太好,經常出現炸膛。後來漢陽兵工廠技術人員將槍管套上鋼管加固,解決了炸膛問題,所以“漢陽造”也被人稱做“老套筒”。
在抗日戰場上,中國軍隊雖有裝備更先進的中正式步槍,但是大部分軍隊仍然持老套筒與日軍血戰。與日軍三八式步槍相比,老套筒在研製時間上就落後20年。再加上當時中國鋼鐵材質低下,導致槍管品質低劣,影響槍械射程。當時,中國軍隊手中的漢陽造能打200米就不錯了。而日軍的三八式步槍,有400多米的射程。
老套筒從19世紀末開始生產,1944年停產,總計生產上百萬支。在近代史的各大戰場都會出現它的身影,甚至我軍入朝作戰,有些士兵用的還是老套筒。上世紀七十年代,老套筒步槍仍被我民兵使用,可見此槍的影響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