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嫘祖家鄉

    曾幾何時粵語歌壇無比風光,曾幾何時粵語歌壇百花齊放,曾幾何時粵語歌壇引領潮流........如今回想起這些不禁一聲哀嘆。黃霑曾說:“粵語流行曲已完全失去從前的優勢,未來或許只能像粵曲一樣,成為古董式的精英文化”。

    縱觀粵語歌壇的發展史,我們可以總結出導致粵語歌壇沒落的5大原因。這些原因不是單一存在的,它們相互影響和疊加,隨著時間的積累,最終形成當前這種局面。下面我們看看具體是哪五大原?

    原因一:香港唱片公司為了自身利益,殺雞取卵,最終自食苦果。

    任何事物在發展的過程中都有背離初衷、偏離原始軌道的風險,而且這種走向是很難把控的。這一點在粵語歌壇也是同樣的道理,在粵語歌曲最為流行的時期,也許很多人不會想到粵語歌曲會衰落得這麼快,也許有一部分人早已預料到盛極必衰的結局。但無論是哪種情況,這都不是個人力量可以左右的,而是整個唱片市場長期以來的畸形發展導致的。在利益面前很難保持初衷,香港唱片公司為了賺錢而讓歌手摒棄自己的強項,捨棄發揚粵語歌的機會,為了迎合內地歌迷的口味,將市場大範圍向內地傾斜,從而導致粵語歌曲產量急劇下滑。與此同時,為了大規模的進軍內地市場,降低歌手門檻,導致香港樂壇的新人華而不實,最終落得後繼無人。

    原因二:香港樂壇的中流砥柱過早逝去,未能實現新老歌手平穩過渡。

    香港歌壇誕生了許多王牌歌手,比如70年代就走紅的許冠傑、羅文、徐小鳳,80年代的三王一後:譚詠麟、張國榮、陳百強、梅豔芳,90年代的四大天王、Beyond等。讓人唏噓的是,這些中流砥柱型的歌手有很多都是英年早逝,比如黃家駒、陳百強30多歲就離開了,張國榮、梅豔芳40多歲就離開了,羅文走的時候也沒有超過60歲。粵語流行歌曲的創作大師黃霑先生的逝去,也對粵語歌壇影響非常大。徐小鳳名曲《順流逆流》的創作者,歌手兼創作人的蔡國權,卻因為遇到車禍,導致終身殘疾。

    原因三:K歌文化限制了粵語歌壇的發展

    90年代中後期開始,因為盜版唱片猖狂,導致唱片公司的收入減少。唱片公司於是與歌廳合作,推出獨家試唱歌曲,樂迷可在卡拉OK盒子觀看新歌的音樂影帶或試唱該歌。唱片公司為迎合一般人的口味,一般會要求音樂人在作曲時採用較簡單的音樂和重複易記的歌詞,令樂迷較易掌握該歌曲。而大部份歌曲以情歌為主並開始公式化,從而慢慢降低了歌曲的素質和大幅收窄了音樂人的創作空間。結果久而久之,香港樂迷開始對“K歌”生厭,不願再浪費金錢購買本地唱片,唱片公司卻又未有迎合這個市場趨勢去提升歌曲質量,結果導致香港樂壇持續低迷,無法走出香港市場萬。

    原因四:經濟的影響

    1997年香港迴歸祖國,那一年香港遭遇了亞洲金融風暴,這對香港樂壇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加上網際網路的衝擊,電腦下載歌曲在2000年左右盛行,以及2001-2002年間香港經濟再現衰退等,以上種種原因都極大影響了香港唱片市場,相比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高峰期大幅下瀉,市道疲弱,華星唱片於2001年被傳結業,但實際於1996年已經被南華早報集團收購。滾石也沒出香港歌星的粵語碟了。

    原因五:香港樂壇最大的推手放棄粵語歌曲,轉戰國語市場了。

    香港迴歸之後,很多人看到了大陸巨大的市場空間,眾多歌手為了迎合大陸市場紛紛發展國語歌曲,可以說那個時候誰的國語好,就能先分一杯羹。與此同時,作為香港樂壇最大推手的廣州樂壇,大力發展國語流行歌曲,打造了大批國語歌手,卻漸漸放棄粵語歌市場。等到國語歌手紛紛解約北上時,廣州樂壇悔之已晚希望曾經的輝煌快些來吧……

  • 2 # 歲月金曲

    香港樂壇難以昔日輝煌,歸於以下幾個原因!

    1、【門檻降低】

    還記得2019年樂壇第一條讓人哭笑不得的沙雕新聞,來自曾經的“港樂風向標”——“叱吒樂壇流行頒獎典禮”,“最喜愛男歌手獎”竟然由古天樂獲得。

    不明真相群眾還在詫異:古天樂什麼時候唱歌了?其實是這樣的,他和謝安琪合唱了一首對唱歌,憑半首歌拿了這個獎……

    沒錯,就是那個拍戲的古天樂拿下“最喜愛男歌手獎”,當晚古天樂也尷尬表示:“我都可以拿這個獎,真的沒話好說了。”顯然這番話就是說給叱吒樂壇頒獎禮聽的。

    我們分明還記得曾經港樂輝煌時期,勁歌金曲、十大中文、叱吒……如雷貫耳的港樂頒獎禮,聚集了整個華語樂壇的目光。而張學友、譚詠麟、陳慧嫻、張國榮、王菲……一個個天王天后皆是其座上賓。

    就是這些人!創造了香港樂壇最輝煌的時代!

    但現在呢?古天樂憑藉半首歌可以獲得最喜歡男歌手;常勝將軍:容祖兒、陳奕迅、張敬軒等人已經蟬聯N屆,毫無新意可言。而港樂新勢力:王菀之、AGA、周國賢等人,也難以達到全盛時期的樂壇影響力。

    從之前的香港唱片行倒閉到如今的港樂頒獎禮式微,粵語歌壇的衰退,比我們想象中要嚴重得多。

    2、【韓流崛起】

    "進入2010年後,港臺無論是從劇集、綜藝、歌唱乃至電影,都走向了疲軟以及真正的衰落,連臺灣偶像劇大家都追不下去了,不要說香港電視劇,而華語樂壇除了陳奕迅、周杰倫、蔡依林還能保持唱片發行量,基本其他歌手,都很難被大眾熟知。

    "香港歌手吳雨霏說過:現在不唱卡拉OK情歌(口水歌)不行啊,因為只有情歌才有傳唱度,想試快歌那些,大眾不接受,而且日韓組合對於香港樂壇衝擊很大。

    "確實,千里之外的南韓,練習生多如牛毛,訓練系統,以人海戰術著稱,每個組合均有數名成員,且人設各異,總一款啱你心意(適合你的心意)。能唱能跳、能搞笑、身材樣貌都堪稱一絕……大批年輕粉絲不再在本土地區追星,而是越洋追歐巴、姐姐去了,連港星自己都對韓星迷戀不已。這樣的情況下,港樂幾乎走向了無可挽回的頹勢……

    3、【TVB和唱片公司的墮落】

    墮落的開始:頒獎禮似“分豬肉”

    港樂的衰退是不爭的事實,最早的跡象是從頒獎典禮上透露出來的。

    香港樂壇有四大頒獎典禮:香港電臺的十大中文金曲頒獎典禮,TVB的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商業電臺的叱吒樂壇流行獎頒獎典禮,新城電臺的新城勁爆音樂頒獎禮。

    作為四大獎中最年輕的新城頒獎禮,首當其衝淪為敷衍之舉。

    當一個頒獎禮可以隨便造獎時,它已經在走下坡路。新城頒獎禮成為人盡皆知的“分豬肉”獎,由最初的53個細類獎項演變成曾經一晚頒出143個獎。什麼?這個歌手還沒有獎?造一個出來就好!“新城勁爆人氣獎”“新城勁爆全國歌手獎”“新城勁爆新媒體歌手獎”……不怕你拿不到獎,就怕你想不出獎名!

    而叱吒頒獎禮也緊隨其後,商業電臺和各大唱片公司暗送秋波已是公開的秘密。看看獲獎歌手的唱片公司便知道背後的騷操作是如何。而這次古天樂的得獎……emmmmmm,或許是幕後大佬們分不好梨的緣故吧。

    相較以上兩個獎項,兩個“十大”就稍顯專業多了。十大勁歌金曲成兵家必爭之地,各個歌手都有憑歌論地位的說法。像四大天王,譚張爭霸,梅豔芳和陳慧嫻的一姐之爭……都是十大勁歌金曲的傳奇歷史。而十大中文金曲則是四獎中專業含量最高的。透過專業音樂評審團的評選,決出十首年度金曲。

    然而兩個十大也逃不出衰敗的命運。隨著TVB的固執,十大勁歌金曲變成自家樂的遊戲。十大中文金曲也因水花不夠,不得不學著增加獎項個數……

    滄海桑田,物是人非,怎麼好好的頒獎典禮會變成這般狀況?

    4、【粵語歌手的流失】

    越來越多的粵語歌手轉投國語歌陣營了。

    當《喜歡你》一戰成冠後,鄧紫棋火爆國語樂壇。人們開始折服於《泡沫》、《A.I.N.Y.愛你》等國語歌,然而對廣東聽眾來說最熟悉的應該是《Where Did U Go》、《All About U》這些粵語歌。

    做粵語歌太艱難了,不論是傳唱度還是接受度,都不及一首翻唱的《喜歡你》。所以鄧紫棋開始推出全國語專輯,把歌唱版圖逐漸抽離出廣東地區。

    相同的例子還有很多,剛推出國語專輯《答案之書》的容祖兒,《我們在中場相遇》的莫文蔚,《C"mon in~》的陳奕迅。這些曾經的港樂頂樑柱們,陸續北上煲冬瓜,而冷清的港島卻沒有能獨撐大梁的新接班人出現。

    5、【 港樂市場的萎縮】

    網路媒介大大挫敗了傳統唱片市場,現如今的實體唱片更像是錦上添花的收藏品。在大環境之下,國語市場也覺得吃力不堪,更何況是佔比小的粵語市場呢?頒獎典禮不過是一條導火線罷了,背後的炸藥是這個萎縮的港樂市場。

    在一個連20塊數字專輯也斤斤計較的時代,我們憑什麼會去買實體專輯的單呢?而真正有心於音樂的聽眾們卻是少之又少……2018年的數字專輯統計報告上,算得上“粵語專輯”的就只有陳奕迅的《L.O.V.E.》。儘管是這樣,專輯中還是加上了兩首國語歌曲照顧國語大市場

    6、【幕後製作水平的停滯】

    港樂的編曲製作已經進入了模式化的套路中。司空見慣的配樂模式:主歌鋼琴,副歌入鼓點。港式芭樂中音樹的使用,似乎是約定俗成的思路。當歌頌青蔥年少主題時,怎樣也得用上吉他配小清新。

    但眼光拉遠一點,另一邊的“發源地”臺灣,早已不滿足於俗套的配樂編曲。荒井十一與蘇運瑩的合作,魑魅詭秘讓人大呼過癮。新生代製作人陳星翰憑藉蔡依林的《Play我呸》打出名堂,與3unshine的合作《不正確的審美》更是前衛十足。

  • 3 # 昊霖澳門小哥哥

    無數的巨星隕落,新一代的接班人又靑黃不接。再加上黎小田、顧家煇等音樂大師的退休或離逝,對香港樂壇影響極大!

  • 4 # 油炸娛樂

    提起粵語歌壇,許多人對於它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70年代至90年代初。那段黃金歲月裡,在香港這片彈丸之地,接連誕生了譚詠麟、張國榮、梅豔芳、黃家駒、四大天王、王菲等等樂壇巨星,造就了粵語歌壇的空前繁榮。

    一轉眼幾十年過去,經典依舊,新的佳作卻寥寥無幾,香港樂壇的魅力光環逐漸褪去,陷入了只聞舊人聲,不見新人來的尷尬處境。

    究其原因,一來是語言障礙,限制了粵語歌在兩廣地區以外的流行和傳播。

    即便當年紅如張學友,為了打入大陸市場,幾乎是在每發行一張粵語專輯的同時還要製作一張國語專輯。國語歌只要宣傳得當,便可以很快流行,而粵語歌則要經過時間沉底和發酵才能被人熟知,比如說陳奕迅的《浮誇》收錄於2005年的專輯《U87》中,在當年獲得了年度金帆音樂獎最佳旋律及最佳歌詞獎,而直到2009年,這首歌才逐漸被大眾所知曉。

    其次,粵語歌壇漸漸有了青黃不接之態,許多新生代歌手在香港很紅,在大陸卻無人知曉,比如麥浚龍、王菀之之輩,頒獎禮上也新人輩出,但並不被觀眾所熟知,總之再難重現八九十年代香港樂壇的雄風。這種後繼無力的境況,同樣顯露在香港詞壇上。千禧年後,隨著林振強和黃霑兩位詞壇傳奇的相繼去世,整個粵語詞壇成為了林夕和黃偉文的角鬥場,他們包攬了各大獎項,幾乎沒有新人可以繼承他們的衣缽。

    而且,受臺灣地區和日韓地區的衝擊,粵語歌壇明顯力不從心,但這並不代表港樂近幾年沒有好的作品,只是需要我們自己去發掘罷了。

    以前的香港可以說是壟斷式的音樂,因為那時候的香港樂壇真是人才輩出,群星璀璨,80.90年代是香港樂壇的頂峰鼎盛時期,就連李克勤這種級別的歌手,在那個時候還排不上名,李克勤也是在21世紀初四大天王相繼退出才有一席地位。

    但是,由於近年來網路時代的到來,經濟的發展已經不再是香港一家獨大的局面了,21世紀初從周杰倫的時代到來,林俊杰,王力宏等人橫空出世,網路時代的到來,很多的網路歌手也開始湧現出來了,人們的生活水平高了,也開始享受音樂帶來的快樂,也有更多人走上了音樂的道路,國內的選秀節目也越來越多,國內也越來越重視人才的培養,音樂的發展,最重要的是,香港很多歌手已經向內地延伸了,因為內地的發展空間更大,有利條件更多,人口也更多,未來前景比香港好很多。相反,香港卻開始走下坡路了,從香港的四大天王之後,已經意味著香港樂壇逐漸沒落了,那時候只剩下陳奕迅,李克勤,容祖兒等人在勉強維持著,很明顯能感受出來的就是tvb的勁歌金曲頒獎典禮,一屆不如一屆,以前的頒獎典禮就好比國內的春晚,但是現在的頒獎典禮很多人乾脆都不出席了。時代的進步推動了內地樂壇,推翻了香港樂壇,,即使香港樂壇逐漸退下了歷史的舞臺,但是我認為,華語樂壇最頂峰的時期,就是香港樂壇最繁華的時期,那個時候有太多出色的歌手,太多經典的作品,留給我們很多美好的回憶,但是已經回不去了,除非,有一批新鮮的血液能支撐香港樂壇回到過去,這個很難覺得,起碼在短短時間內很難復興。

    羅大佑曾說過,香港沒有真正的音樂人,除了黃家駒!

    而到了現在,香港樂壇也就陳奕迅寥寥幾人。當年如果鄭中基沒有去演電影,或許會是另一個張學友。

  • 5 # 八卦最前沿

    1.張學友的唱法和他的歌

    張學友在1984年獲得香港十八區業餘歌唱大賽冠軍,從此正式出道,當時的香港樂壇才剛剛步入巔峰期,百家爭鳴。張國榮推出自己的成名曲《Monica》,譚詠麟的《愛的根源》剛剛發行,陳百強風華正茂,許冠傑、羅文、甄妮、鄭少秋、徐小鳳這些70年代歌手也都佔據著香港樂壇的份額。當時的香港樂壇的歌曲主要以武俠、鬼馬為主,愛情與抒情類歌曲快速發展。此時粵語歌的作曲、填詞、演唱、歌手形象四合一,完美融合,所以整個作品聽起來很順耳,完全沒有覺得因為這是粵語歌而感到癟嘴。此時張學友出現了,他的歌唱水平當然是極高的,但是我認為張學友的特點還是他的唱法,在他的作品中情歌出現的較多,他的唱法就是把每個字都念清楚,在歌的整體表現上也是強化他的嗓音,弱化歌曲的伴奏,這樣人們記住的都是張學友的聲音和嗓音。因為張學友的成名,他的後輩開始學習張學友這種唱法和這種凸顯聲音的歌曲表現形式(陳奕迅、張敬軒、楊千嬅等後來大多數香港歌手,男女歌手都包括),有些人可能就有疑問了,為什麼張學友的歌明顯好於後輩的歌?(可能會引起一些人的反對,反正我是這麼認為的)因為張學友的音樂製作和作詞作曲的人還都是當時業界頂尖的人。

    2.林夕的詞

    我覺得好的粵語歌詞是一句歌詞可以一口氣很順地唱完,氣息不會被打亂或打斷,還有就是在發音的時候舌頭不會影響氣息。我覺得林夕的詞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90年前,第二階段是1990年後。在1990年前,林夕的詞還是符合80年代的風格的,大部分詞還是80年代歌曲中用過的,比如張國榮的《側面》,整體唱下來的氣息還是順的,並沒有很繞嘴。

    但是到了90年代,林夕為情歌填的詞的比例就很大了,再加上林夕對於情歌詞的意境要求又很高,對於情感的理解和抒發又很有自己的風格,所有在文字表現上就會出現很多生僻的詞,很多描寫情歌意境的詞,比如楊千嬅的《少女的禱告》中的“為了他不懂禱告都敢禱告,誰願眷顧這種信徒,用兩手遮掩雙眼專心傾訴”;楊千嬅《處處吻》中的“似花瓣獻技”、“在地球上惠澤遍及世人”等等,林夕確實讓我們感受到了語言文字的力量,我也很敬佩林夕歌詞的驚豔和歌詞的意境,這是普通作詞人很難達到的高度,正是因為歌詞過於驚豔,導致在歌唱的時候就會癟嘴,再加上第1點說的強調歌聲弱化伴奏的現象,導致一首歌聽起來並不好聽。

    3.對藝術要求低

    現在歌曲對藝術追求低也是導致衰落的一大原因。對於每個演藝公司來說“活下去”是最重要的,所以商業化和娛樂化是必須的,但是如果在歌曲歌詞和歌手的藝術造詣上有高一點的要求,那麼能夠流傳下來的景點的歌曲會更多,2000年之後的歌曲除了陳奕迅的歌(大部分還是華語歌),幾乎其他歌手的歌都沒有傳唱度。還有哪些好聽的歌,可能有些歌曲只是曇花一現,況且有很多歌曲還做不到曇花一現。

    像 70 80 90年代的粵語樂壇,張國榮的歌曲和和現場表現都是藝術家級別的,還有羅文的嗓音和唱功(聽不見換氣)也都是殿堂級的,許冠傑的鬼馬風格歌曲和描寫小市民生活的歌曲都是生活化的藝術。

    4.歌手沒有特點(個人特點和音樂風格)

    我覺得2000年之後的歌手沒有特點,陳奕迅和容祖兒分別代表了所有男歌手和女歌手的特點和音樂風格,他們兩位包攬了近十年的香港最受歡迎男女歌手獎項,感覺他們兩個人就是近十年香港樂壇的蒙羞布。在80年代,每個歌手的風格都不盡相同,譚詠麟的快歌、張國榮華麗的外表加上藝術性高的歌曲(張國榮80年代歌曲的藝術性還不是很強,96年復出之後歌曲的藝術性高了一大截)、羅文端莊的外表加上清澈洪亮並含有粵劇味的嗓音、梅豔芳的“風騷”和風格百變、陳百強的謙謙君子、鄭少秋的武俠風、關正傑的穩重、張學友抒情性強的嗓音。

    每個歌手從個人形象的包裝到作品的篩選包裝都千篇一律,造成了聽眾的審美疲勞,突然想起來張宇在《火星情報局》裡對薛之謙說的調侃他的話“你知道你為什麼沒火嗎?因為你沒有特點”,每個歌手能夠讓觀眾記住就是憑藉的自身的特點,楊坤的特點是“踩菸頭”和喘不上氣、張宇的特點是悲情情歌、劉德華的特點是顫音、周杰倫的特點是中國風和唱不清楚的歌詞。每個歌手能夠在圈內站住腳就是憑藉的自身的特點,有100個歌手都唱的非常好,為什麼有的人能出名,有的人是炮灰,特點很重要,定位很重要

  • 6 # 大娛制水

    作為一枚廣州人,從小聽香港粵語歌長大,也感到可惜。香港的粵語歌,歌手陪伴了前半生。

    個人認為難重現輝煌,主要是國內樂壇的能見度崛起,是的,是能見度,而不是歌唱實力和歌詞流行度等專業方面。

    我理解的能見度,是指傳播渠道,傳媒體系等等,當年tvb的影響力,何嘗不是凸顯國內傳播渠道的缺乏?從湖南臺浙江衛視,到快樂大本營,再到騰訊芒果tv,每一次國內傳播渠道的變革,都是一次對香港地位的弱化,一增一降,粵語歌,終歸只是港娛的一項邊際效應而已

  • 7 # 東莞市科創技工學校

    香港流行樂壇有過鼎盛時期,特別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湧現了一大批的歌手,如譚詠麟、林子祥、張國榮、四大天王、梅豔芳、陳慧嫻、王菲等等,不計其數。他們奉獻了很多優秀的音樂作品。

    那麼後來的香港樂壇,為何衰落了呢?

    文化跟經濟有直接的關係,上世紀香港經濟發展勢頭良好,號稱東方明珠,在整個亞洲都有絕對影響力。香港的娛樂文化就是這樣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隨著各地開放的深入,區域間經濟差異不再那麼明顯,香港的地位不再一枝獨秀,隨著經濟一併發展起來的各地文化,也嶄露頭角,與香港爭寵,文化百花齊放的局面開始出現。內地也開始了造星,內地也開始學習西方和香港,在音樂上琢磨一套自己的可行發展方向,有了新時代的一批明星,有了不少驚豔的音樂。

    香港早年音樂的發展,不少源於日本,香港音樂人從日本等國,獲得部分音樂的曲,再由香港詞人譜寫粵語詞,一經推出,華人範圍內就廣泛接受並傳唱,火的是香港歌手,帶動香港樂壇的蓬勃發展。

    香港樂壇的衰落,也是粵語地位在減弱的必然結果。香港流行音樂,主流語言為粵語,粵語的使用人群主要在香港、廣東廣西等部分地區。中國大陸的能用語言是普通話,國語歌曲發展起來後,他們更容易被華人理解、消化、傳唱。此消彼長,香港樂壇衰退從這點也不難理解。

    最後,香港音樂的受眾,主要透過香港的電視臺進行宣傳。大陸有更龐大的市場,更多的音樂消費人群,大陸的綜藝在發展,大陸的電視臺學習娛樂化程度極高,導致香港歌手在大陸的傳播受相當的影響和衝擊。

    香港樂壇衰落有其必然性。百花齊放,也是時代健康發展的最好證明。

  • 8 # 使用者1759813344617

    因為有很多其它的外來歌曲衝擊,而且很好聽,所以就會被人們降下來,現在只有雷頌德作曲的歌可以和外來的歌一拼了。

  • 9 # 歲月留情333

    香港樂壇的造星能力毋庸置疑,粵語歌曲無疑是華語歌壇的一座高峰,至於沒落,應該之於整個華語樂壇來說的,個人認為原因有二,一是網際網路音樂的興起導致了人們能從各種渠道得到自己想要的音樂。二是華人對智慧財產權尊重意識的談薄。這兩點加在一起,直接導致了音樂人血虧,唱片公司倒閉,創作者改行,從而導致了整個華語樂壇的沒落。

  • 10 # 安否

    時代原因,因為當年人們的娛樂生活較為單調,而流行音樂是絕大多數人的精神寄託,所以關注的程度要比現在專注一些。

    八十年代的香港不止是音樂,電視劇也是一樣的經典,為什麼?

    娛樂節目少啊, 我記得當時整個鄉村就只有三戶有電視機, 什麼電視節目都想追著看, 有得看就很開心了,哪還有什麼選擇這那的?

    歌曲方面也一樣, 一首新歌在收音機廣播臺重複播放,大家想想,回憶哪時的東西,是不是都是經典啊?

    時代不同了,觀念也都變了,還有很多客觀和主觀的因素,大環境,人文的素質,時代在變,文化在變。

    有時候諮訊越發達,反而越複雜,各種各樣的亂七八糟的東西都有,很難有一個正確的導向,往往很多時候都是綽頭包裝等等外在的博取眼球,真正迴歸音樂實力的少。

    還有一個定律,每樣事物的發展都有其發展規律,盛極必衰,從開始到繁榮再到衰落都是一個過程,頂峰的過後必然是下滑,至於能不能再創高峰就是要很多因素的配合了,再加上時間,我覺得任何東西都會是一個迴圈的過程,這在粵語樂壇興盛前後一樣是國語樂壇的天下。

    其實輝煌是平等的,現在也有很多好歌,但因為有諸多的娛樂事物分散了注意力,之所以沒有在人們的腦海裡長留之久。

    時代在進步,欣賞水平和審美也是在提升的,當年很流行的喇叭褲、蘿蔔褲、女孩穿的高腰牛仔褲是比較典型的例子,現在只能是老土……

    當年選擇太少,有些東西又是伴著你童年成長起來的,自然覺得經典。其實如果我現在穿越到8、90年代的香港,有些當年我很喜歡的東西,我會認為是垃圾的。

    這裡面自然包括音樂上的一些東西。某幾位巨星的東西,雖然不如校長,我小時候也是喜歡聽的,但要現在我來聽,發音技巧、氣息控制、聲線完整性都慘不忍睹,完全不可能聽的!避免吵架,不點名了!

    8、90年代的港樂,裡面垃圾也很多的!這裡面很多人很多音樂穿越拿到現在來,可能也只有寥寥數人能夠紅、能夠成為經典。

    現在也有好多好歌,只是你沒去發掘,80、90年代的輝煌有他的特殊原因,因為那時候的香港對內地人來說很新鮮,那時候內地落後所以你覺得香港什麼都是好的,但現在水平接近後你就不會這樣看了,如果內地現在才改革開放你一樣會覺得現在的香港樂壇很輝煌!

    年輕一代對流行最敏感反應最快,所以流行文化工廠也會迎合他們生產最快最新的東西,好多產品甚至針對為20歲以下的人,但也不得不說沒有一定閱歷的新人類,相對而言會比較膚淺,不光是音樂問題,比如《暮光之城》很多人都覺得無聊死了,但書和電影就是紅得發紫,看著90年代動漫長大的一代,對現在動漫賣萌賣腐三觀不正也受不了,但他們的聲音好像仍然蓋不過十幾歲的擁躉,再好的東西再了不起的偶像也是有時限的,最終變成博物館的展品。

    現在的潮流是快速化,草根化,視覺化,迎合掌握話語權的人才會好賣,流行文化其實是一種工業化商品,太多了人們就很容易揮霍它。

    另外新人類嘲笑上一代落伍,上一代指責新人類出位離譜也是永遠改變不了的,歷史就在建立-平衡-禁錮-破壞-重新建立的道路上螺旋前進,人類的本性向往自由,卻也會從自由滑向放縱。

    其實80年代口水歌一樣多,對於我們上一代來說不一樣俗不可耐嗎?

    千篇一律的愛情對我們這一代來說是經典,因為我們已經遠離戰爭,所以我們嚮往的是美好的愛情,所以我們覺得這類歌適合我們,而對於新一代他們發現愛情已經不再單純,更多是建立是物質基礎所以會出現愛情買賣這類歌,但阿倫的愛情陷阱愛在深秋披狼等歌真比愛情買賣高明好多嗎?

    當70年代的人覺得90後不可理喻的時候其實是自己已經落伍了,已經追不上潮流了,或者你還是不認老,但潮流的步伐已經把你遠遠拋離了!

    就好像我們上一輩說我們喜歡情歌是俗不可耐一樣,而我們也去訴說下一輩喜歡庸俗的網路歌曲是膚淺,其實你已經開始老去了!被潮流淘汰!

    再說一個,就是時間可以證明一切,經典都是歷經歲月還能流傳的就是經典,經典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的,正如很多經典的中國古曲和外國的古典音樂無論經歷多少年歲依然流傳下來,比如每年的新年音樂會依然在演奏,這又是一種潮流或者說是時尚。

    我們的聽到音樂中的經典也是,流傳下來的都是精品中的精品。被時間的淘汰的那些儘管可能當時流行過但是由於其本身的質量還是各種原因和傳播度等最終消失了,舉個例子比喻恐龍現在已經絕種了,但是當年它可以繁盛過。

    所以,能經得起歲月變遷都不曾磨滅和褪色的那才是最高的。古曲的很多都是現在不知道作者了,但是音樂卻依然清晰的流傳,當然可能和原來的已經不一樣了,但是每一代的音樂人演奏家可以加入時代特色和他們的再創作,那麼這樣的樂曲又能流傳了。

    經典只有加入新的時代元素那才能走得更遠更廣為人接受,正如我們的粵劇藝術要改革要創新,古老的劇種也能煥發新的生命力而不被時代所淘汰。當然,創新要建立在傳統的基礎上,否則都是空中樓閣站不穩的。

    大家說現在的潮流怎樣怎樣的,看若干年之後吧,能不能流傳下來,只有經得住歲月考驗的那就是經典了。

    另外千禧年後歌手之間的實力並不是爭奪的最大亮點了,商業為了利益,包裝一些不怎麼有實力的歌手,然後就大大地推銷啊什麼的,但往往經歷了幾個月就為了,出現了很多不是歌手的歌手。

    而且很多歌迷從實力派逐漸變成了偶像派,看重的只是歌手的外表,有很多的歌手都大受打擊,出現很多的天王天后,但卻沒有一個如譚張梅的天皇巨星。

    現代很多音樂工作者心態浮躁,很難靜下心來去創作作品,過於追求產量,忽略了質量,精品少就不足為奇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聊聊,最尷尬的時候是什麼時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