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花笙慢生活

    原文

    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先進篇第八章)

    顏淵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孔子多次高度稱讚顏淵,認為他有很好的品德,又好學上進。顏淵是一個比較理想的弟子,應該是孔子學問道德最好的接班人。

    譯文

    顏回死了,孔子說:“噫,我失去了天呀,我失去了天呀!”

    (1)噫(yī),表示悲痛或嘆息,形聲。從口,意聲。( ài)本義是出氣,感嘆聲。

    (2)天,《說文》:“天,至高無上。”會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個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頭,小篆變成一橫。本義是人的頭頂。本章指天帝,上天。古人以天為萬物主宰者。

    (3)喪,《說文》:“喪,亡也。”即失去。會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哭’,下面是“亡”。表示哭已死去的人。本義是喪失。本章指喪失、失去。

    (4)予,《說文》:“予,推予也。象相予之形,謂手拔。”即將東西推託給人。字形像用手託付他人的樣子。指事。象兩手相與之形。本義是授予、給予。本章“予”假借為“餘”,我。

    解讀

    孔子三千弟子,高材生七十二賢,拔尖的是顏淵。顏淵簞食瓢飲,在陋巷,別人吃不了那個苦,他卻不改其樂。學習上又不違如愚,其實不愚,凡夫子的教導,他都實實在在的做了,遠遠勝似那些聰明的學生。孔學的精微,在一個“仁”字。道行淺的,只做到一日不違仁。道行深的,也不超過一個月。顏淵已經做到三月不違仁。這是不簡單的,等於練氣功打通了小周天,過了關,而且只見他前進,不見他停止,是塊極難得的好材料。孔子已把仁的心法———一綱四目,單獨傳授給他,滿望他能通達大道,擔當起門戶,發揚光大。不想他卻死了。“天喪予”,死了的不是顏淵,而是他孔子啊。

  • 2 # 燈塔130

    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極富學問。不幸早死。

    顏回素以德行著稱。嚴格按照孔子關於“仁”“禮”的要求,“敏於事而慎於言”。故孔子常稱讚顏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強於行義,弱於受諫,怵於待祿,慎於治身。

    他終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現一個“君臣一心,上下和睦,豐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鹹服,天下安寧”的無戰爭、無飢餓的理想社會。

    公元前481年,顏回先孔子而去世,葬於魯城東防山前。孔子對他的早逝感到極為悲痛,不禁哀嘆說;“噫!天喪予!天喪予!”

    顏回一生沒有做過官,也沒有留下傳世之作,他的隻言片語,收集在《論語》等書中,其思想與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後世尊其為“復聖”。

  • 3 # 周朝文DMU

    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顏回死了,孔子說:“噫,我失去了天呀,我失去了天呀!”

    註釋

    (1)噫(yī),表示悲痛或嘆息,形聲。從口,意聲。( ài)本義是出氣,感嘆聲。

    (2)天,《說文》:“天,至高無上。”會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個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頭,小篆變成一橫。本義是人的頭頂。本章指天帝,上天。古人以天為萬物主宰者。

    (3)喪,《說文》:“喪,亡也。”即失去。會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哭’,下面是“亡”。表示哭已死去的人。本義是喪失。本章指喪失、失去。

    (4)予,《說文》:“予,推予也。象相予之形,謂手拔。”即將東西推託給人。字形像用手託付他人的樣子。指事。象兩手相與之形。本義是授予、給予。本章“予”假借為“餘”,我。

    對《論語》的翻譯是不可以用大概意思的,因為先秦時期尤其是孔子對語言文字的運用,其準確程度,可以說無可挑剔。語言背景、語言環境、語言場景、語言意境,甚至表達目的,萬不可用漢唐以後的古代漢語,甚至現代漢語去理解並翻譯,否則永遠無法理解孔子原話的含義。本章對“天喪予”的理解,一致的翻譯是“上天要了我的命呀!”但是,從“天喪予”三字,我們如何也是看不到上天要孔子命的意思。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對這句話沒有翻譯。錢穆先生翻譯為“天喪了我!”足見二位大師的慎重,想必在理解本章時存有疑點,乾脆不去翻譯。

    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顏淵死了,孔子聽到這個訊息的第一個反應,說了本章的話。這事情來得太突然,孔老夫子無法抑制自己悲痛的心情,包括下一章的內容大哭起來,都是孔子一失常態的表現。噫,感嘆詞,表示悲痛的嘆息聲,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哎”,但是這個“噫”是特指悲痛,“哎”在不同的場合是不同的意思。天喪予,後人翻譯本章出現歧義,就是在對“喪”字的理解上。喪,有sāng和sàng兩個讀音。在先秦的典籍中,喪有“喪儀,喪事”、 “失去”、“死亡”、“忘掉”的意思。《說文》的註解為“亡也”,就是“喪失、失去”的意思。比如,《易·坤》:“東北喪朋。”在這幾種含義中,喪是動詞,是謂語,只能譯作“失去”,那麼翻譯為“天失去我”是說不通的。這是孔子說顏回的話。顏回在孔子心中是什麼樣的地位?在前章孔子說“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意思是,顏回啊,不是幫助我的人。對於我的學說,沒有不心悅誠服的。顏回是孔子弟子中唯一能真正理解孔子的人,包括孔子的所有學說。顏回是孔子生命和未來的真正延續著,孔子一生追求的事業,寄託在了顏回身上。確切地說,顏回在孔子心中就像“天”一樣。所以,“天喪予”的真正含義就是“予喪天”,意思是,我失去了天呀!就像失去親人後的悲痛,說家裡天塌啦!當孔子自稱的“予”和“天”放在一起的時候,孔子不可能把“天”放在“予”的後面,所以直接說“天喪予”。子路的死,孔子也說了同樣的話。《公羊傳·哀公十四年》:“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後人在理解“天祝予”時,乾脆譯作“上天斷絕了我!”把“祝”解作“斷絕”。祝,《說文》:“祝,祭主讚詞者。”即主祭的司儀向神稱頌。祝,作動詞,作謂語,是“禱告,向鬼神求福”的意思。因為子路是橫死的,孔子只有向鬼神去祈禱,祈求上天保佑子路的在天之靈。祝,禱告。天祝予,我只能向天禱告了。

  • 4 # 一流鏟史官

    語出:《論語》:先進篇

    《論語》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這句話是孔子對顏回之死的感慨。

    顏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曹姓,顏氏,名回,字子淵,魯國人,居陋巷(今山東省曲阜市舊城內的陋巷街,顏廟所在之地)尊稱復聖顏子,春秋末期魯國思想家,孔門七十二賢之首。孔子的感情比常人更為誠摯,此章抒發了孔子對自己得意門生顏淵的摯愛和痛惜之情。顏淵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他最能領會孔子之道,並能身體力行。孔子在心中將他視為道統的繼承人,沒想到顏回卻早他而去,道統無人繼承,天下蒼生將如之何?因此痛徹心扉,發出如此之嘆息:天亡我!天亡我!

    後世也有很多藝術形式來感嘆這一事件,比如傳統快板藝術中的名段《太公賣面》裡就說:“石崇豪富範丹窮,甘羅運早晚太公,彭祖爺壽高顏回命短

    ,六個人俱在這五行中,西岐山住著一位姜呂望…”

  • 5 # 老森

    對《論語》的翻譯是不可以用大概意思的,因為先秦時期尤其是孔子對語言文字的運用,其準確程度,可以說無可挑剔。語言背景、語言環境、語言場景、語言意境,甚至表達目的,萬不可用漢唐以後的古代漢語,甚至現代漢語去理解並翻譯,否則永遠無法理解孔子原話的含義。本章對“天喪予”的理解,一致的翻譯是“上天要了我的命呀!”但是,從“天喪予”三字,我們如何也是看不到上天要孔子命的意思。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對這句話沒有翻譯。錢穆先生翻譯為“天喪了我!”足見二位大師的慎重,想必在理解本章時存有疑點,乾脆不去翻譯。

    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顏淵死了,孔子聽到這個訊息的第一個反應,說了本章的話。這事情來得太突然,孔老夫子無法抑制自己悲痛的心情,包括下一章的內容大哭起來,都是孔子一失常態的表現。噫,感嘆詞,表示悲痛的嘆息聲,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哎”,但是這個“噫”是特指悲痛,“哎”在不同的場合是不同的意思。天喪予,後人翻譯本章出現歧義,就是在對“喪”字的理解上。喪,有sāng和sàng兩個讀音。在先秦的典籍中,喪有“喪儀,喪事”、 “失去”、“死亡”、“忘掉”的意思。《說文》的註解為“亡也”,就是“喪失、失去”的意思。比如,《易·坤》:“東北喪朋。”在這幾種含義中,喪是動詞,是謂語,只能譯作“失去”,那麼翻譯為“天失去我”是說不通的。這是孔子說顏回的話。顏回在孔子心中是什麼樣的地位?在前章孔子說“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意思是,顏回啊,不是幫助我的人。對於我的學說,沒有不心悅誠服的。顏回是孔子弟子中唯一能真正理解孔子的人,包括孔子的所有學說。顏回是孔子生命和未來的真正延續著,孔子一生追求的事業,寄託在了顏回身上。確切地說,顏回在孔子心中就像“天”一樣。所以,“天喪予”的真正含義就是“予喪天”,意思是,我失去了天呀!就像失去親人後的悲痛,說家裡天塌啦!當孔子自稱的“予”和“天”放在一起的時候,孔子不可能把“天”放在“予”的後面,所以直接說“天喪予”。子路的死,孔子也說了同樣的話。《公羊傳·哀公十四年》:“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後人在理解“天祝予”時,乾脆譯作“上天斷絕了我!”把“祝”解作“斷絕”。祝,《說文》:“祝,祭主讚詞者。”即主祭的司儀向神稱頌。祝,作動詞,作謂語,是“禱告,向鬼神求福”的意思。因為子路是橫死的,孔子只有向鬼神去祈禱,祈求上天保佑子路的在天之靈。祝,禱告。天祝予,我只能向天禱告了。

  • 6 # 明貞

    顏回是孔子最得意之弟子,英年早逝對孔子是個打擊,所以發出天喪予的概嘆!孔子是老子之弟子,但孔子未得老子之真傳!不知真正的宇宙知識生命實相,所以仍有凡情俗念!活著兢兢於善惡是非,死後經典被邪惡力量利用成為禁錮人靈性的力量!被魯迅斥為"吃人″的傳統文化!雖非孔子本意,卻也點到痛處!生死順逆是平等的,悲傷就是一種迷惑並傷害,何必呢?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死未必是結束,不知生焉知死?生存的意義在於愛心正能量並智慧,而不是悲傷煩惱並痛苦!

    悲傷煩惱就是對未知的恐懼並無奈,於事無補,人類為什麼要被設定如此之情感?該是別有用心者的造就!是控制奴役人之造化,應斷除!人本不易,又何必自己折磨自己?

  • 7 # 呂永軍123

    顏回在孔子的心中,是道統的繼承人,是聖教的輔佐者。孔子的學說將來要靠顏回去傳播,哪知顏回竟先於孔子而死。顏子一死,孔子心中遂感失去輔佐,道統恐將無人繼承,天下蒼生將若之何。心中有天亡我的感受,所以發出如此悲痛的嘆息:“噫!天喪予!天喪予!”

  • 8 # 梅花三弄zml

    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世人,《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約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這孔門七十二賢,是孔子思想和學說的堅定追隨者和實踐者。若說起孔夫子的得意門生,那肯定是顏回無疑,這是史學愛好者們都認同的事實。

    顏回是孔子最喜愛的弟子,他能將孔子的思想很快的領略,牢記在心裡,並且實踐在自己的行動中。在孔子上課的時候,很多同學提出很多疑問,但顏回總是不言不語,順承孔子的意思,所以他誇顏回“賢哉回也”。

    顏回對孔子所創的儒家學說很崇尚,所以對孔子很忠誠,當孔子的儒家思想不能夠得到應用,限於荒野,食糧不濟的時候,子路,子貢等好多同學都對孔子的學說產生了懷疑,只有顏回堅信孔子的思想。

    顏回 雖說自漢代起,就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但很落魄,一生沒做過官,他13歲入學,兩人在一起25年,他追隨著孔子,他覺得這樣讓他每天都有收穫。

    後來,顏回在不惑之年自己辦學,形成了儒家的一個宗派——顏氏之儒,主要特點有三:重於立德,把孔子的仁,落實於行動中;天人合一觀,即尊重客觀規律,又重視人的能動性;朦朧的辯證思維。

    孔子反覆贊顏回說賢哉回也。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這提現了貧賤不能移的精神,為了理想不斷追求,即使生活很困頓也樂在其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蚊子會不會被凍感冒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