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絕對歷史

    宋仁宗是宋朝第四位皇帝,也是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享國42年。他在位期間雖也有與西夏的征戰,與遼國增幣求和等紛爭,但總體屬於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有盛世景象,史稱仁宗盛治。

    對於宋仁宗,歷代的評價褒貶不一。褒獎他的人說:“宋之英主,無出仁宗。”並將它與漢文景兩位皇帝相比;而貶低他的人說:“仁宗之弊,患在廢弛。”說他的“仁”是婦人之仁,非明君之仁。而乾隆皇帝則將它與李世民、康熙皇帝並列,成為其最敬重的三位帝王之一。

    那麼宋仁宗到底是明君中明君,還是平庸甚至昏悖的皇帝呢?

    有事兒說事兒,不扣帽子。先上四句順口溜:

    狸貓太子何曾換,慶曆新政不終全;克己納諫尚勤儉,仁宗仁名天下傳。

    這四句概括了宋仁宗一生的幾個重點。

    狸貓太子何曾換:狸貓換太子的故事膾炙人口。說宋真宗晚年兩位妃子同時懷孕,劉氏自己的孩子夭折,為了爭奪後位,她用一隻剝了皮的狸貓把李氏的兒子換了過來。於是劉氏成皇后,李氏入冷宮。後來這個孩子被立為太子,又在包拯的幫助下得知真相,與李氏母子相認。

    這個故事應該是出自清代小說《三俠五義》。也虧的想象力豐富,能想出剝了皮的狸貓這麼個道具。不過事實也有相同,李氏原是劉氏侍女,後被寵幸也封為嬪妃。生了兒子後劉氏要撫養,她也不敢不給。仁宗繼位後才知生母是李氏,那時候李氏已亡故。仁宗聽說李氏被迫害致死,於是開棺驗屍,結果發現是盛裝入殮,這才依舊孝敬“養母”。

    慶曆新政不終全:仁宗時候,國內土地兼併嚴重,官員、軍隊冗員極多,與名目繁多的冗費合成“三冗”。宋仁宗用范仲淹等為相,負責變法,史稱慶曆新政。只不過這個新政忙了一年多就失敗了,而范仲淹、富弼、韓琦、歐陽修等人也先後被排擠離朝。只是慶曆新政雖然失敗,卻為後來的王安石變法提供了基礎。

    克己納諫尚勤儉:宋仁宗克己納諫的故事非常多。比如吃飯吃到沙子,卻不肯說,害怕下面人因此獲罪;比如看到隨從沒準備水壺,就忍著口渴不說,害怕他們為此獲罪。納諫的故事也多,比如朝臣建議裁減宮人,身邊的太監不屑,他直接就把這些太監裁撤了;又比如有人為他進獻美女,朝臣建議他遠離女色,他害怕日久生情,立即就將這些美女送走;最出名的是他原本想為寵妃的孃家人升官,包拯力諫不允,唾沫星子都飛到他臉上了,他擦擦臉,無可奈何作罷。

    仁宗仁名天下傳:乾隆將他與康熙皇帝、唐太宗並列,史書稱其為帝王中第一“仁君”。據說他死時,京師罷市巷哭,數日不絕,即便是乞丐和兒童都到皇宮前燒紙大哭;洛陽市民整日燒紙錢,煙塵飄滿洛陽上空遮天蔽日;就是山裡的婦孺都戴孝痛哭。訊息傳到遼邦,遼主大悲:42年不見刀兵。併為仁宗在遼國建立衣冠冢。

    這些也許有誇張成分,但史書從不為其他帝王做這樣的描繪,由此看仁宗之“仁”必是出類拔萃的。

    宋仁宗沒有開疆破土決戰於兩軍陣前的勇略,也沒用厲兵秣馬收復燕雲的雄心。而且也可能有些柔弱,不夠決斷。但作為守成之主,他能夠克己、勤儉、納諫,所用之人也以中上水平居多,作為一個致力於百姓安居樂業的皇帝,仁宗稱“仁”,當之無愧。

  • 2 # 規範使用者喲

    宋仁宗為何被視為一代明君你知道嗎?不知道沒關係,讓我來告訴你。

      公元1063年3月,宋仁宗趙禎逝世。訃告送到遼國後,“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 遼道宗耶律洪基抓住宋國使者的手號啕痛哭,說:“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還表示要給宋仁宗設“衣冠冢”。

      宋國和遼國是敵對之國。耶律洪基有此反映,足見宋仁宗人格魅力之高,連敵人都十分折服。

      中國古歷朝歷代,一共產生了300多位皇帝。這些皇帝裡面,唯有宋仁宗等少數人,被稱為“一代明君”。但是認真算起來,宋仁宗文不及宋徽宗等人,武不及宋太祖等人,在開疆拓土方面,更是乏善可陳。宋真宗傳給他多少領土,他就傳給宋英宗多少。他憑什麼成為“一代明君”呢?

    image.png

      認真分析,只因宋仁宗做到了四個字:嚴於律己。

      比如,有一年,宋仁宗尋思著要把皇宮擴建一下。就派人去和皇宮北面的居民商量。可是,這些居民拒絕了來自皇宮的拆遷協商。無論給多少錢他們都不願意搬走。事情就這樣僵持住了。按照常理,接下來就應該是官府釋出強制拆遷公告,聘請拆遷高手,浩浩蕩蕩地跟在推土機後面開進拆遷現場。

      但是這一幕沒有發生,宋仁宗退步了。於是北宋就有了有史以來最小的皇宮,僅僅相當於一個節度使的府邸。

      毫無疑問,皇帝是古代權力最大的人,生殺予奪,不在話下。宋仁宗真想搞強制拆遷的話,誰也阻攔不了。可是,宋仁宗沒有這麼做。他懂得將手中的權力控制在一定範圍,不逾越,不縱容。

      宋仁宗拒喝羊肉湯的故事,知道的人很多。這裡說一個類似的故事。說有一次,宋仁宗吃完飯在後院散步。有一陣他不時回頭看,但是沒說話。

      一會兒,宋仁宗回到房間,讓妃嬪趕快給他倒水。妃嬪覺得很奇怪,問剛才在外面時為何不找隨從倒水。宋仁宗說了一句讓人感動的話:“我回頭沒有發現他們準備水壺,怕問了後,會有人受到處罰,所以乾脆就沒讓他們倒水。”

      在許多皇帝將手下人視為牛馬,動輒打打殺殺的古代,這樣一番感人肺腑、充滿人性光輝的話,你聽了作何感想?

    image.png

      有宋一代,也許在其他方面有很多不足,可在寬容讀書人方面,絕對做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而在宋朝,又是以宋仁宗一朝最為寬容。

      當時,四川有個讀書人,可能是想做官想瘋了吧,寫了首詩獻給成都太守。詩裡有一句“把斷劍門燒棧閣,成都別是一乾坤”。太守嚇壞了,這不是反詩嗎?馬上將他五花大綁押進京城。

      案子呈到趙禎處,趙禎不以為然地說:“這是老秀才想做官,寫首詩發洩一下,怎麼能治他的罪呢。”於是,這位幸運的讀書人不但沒有受到處罰,還被封為司戶參軍,圓了做官的夢。

      “食色性也”,宋仁宗作為一名男人,自然也喜歡美女。一次,大臣送一位美女給宋仁宗。宋仁宗一看,正合我意,打算留下來。不料名相王旦的兒子王素進諫勸阻。趙禎心中十萬個不願意,也只能不要了。王素看皇帝不捨的樣子,就討好地說:“陛下您知錯就行了。反正這女子已經進宮,不如您就受用幾天,再送出去吧。”

    image.png

      宋仁宗一時老淚縱橫:“我雖然是皇帝,但跟大家一樣也是感情動物。有道是日久生情,到時候我還是捨不得,不如現在就不要了。”硬是沒有留下美女。

      所以,雖然宋仁宗文不及宋徽宗等人,武不及宋太祖等人,但他憑藉“嚴於律己”四個字,一手促成了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的“仁宗盛治”。

  • 3 # 巴山夜雨醉東坡

    宋仁宗算不算一代明君?我的答案是肯定算,雖然宋仁宗不及漢武帝、唐太宗、康熙皇帝這些君王出名,但如果我們仔細翻翻北宋的史書,就可以發現,宋仁宗絕對是中國數千年封建王朝的三百多位帝王中的佼佼者,而且是排在最前面的那幾位。

    從皇帝的諡號來看,宋仁宗“當仁不讓”。諡號是古人按其生平事蹟進行評定後,後世給予或褒或貶或明的稱號。“仁君”和“仁政”作為中國儒家文化治國的最高理想,極少有帝王被冠之以“仁”。要想得到這個諡號除了要有很好的政績外,還要求“皇帝”的言行舉止上符合儒家士大夫們認可的道德標準。有作為的皇帝不少見,但對自己嚴格要求的皇帝可就鳳毛麟角。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數百位帝王中也只有四位皇帝被追諡為“仁宗”。排第一的就是宋仁宗,其後還有元仁宗、明仁宗、清仁宗,後面這三位無論是政績還是個人修養,都與宋仁宗不可同日而語。宋仁宗的“仁”可以從他死後遼國的反應看出他是多麼的“仁心宅厚”,據史書記載,宋仁宗的訃告送到遼國後,“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遼國皇帝耶律洪基抓住宋使的手號啕痛哭,說:“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還表示要給宋仁宗設“衣冠冢”。 當時,宋國和遼國是敵對之國,由此可見宋仁宗人格魅力之高,連敵人都十分折服。

    那麼我們來看看宋仁宗趙禎是否配得上一代明君?

    第一、施德政,有作為。這一點,宋仁宗趙禎做的絕對可以打90分,他是兩宋最有作為、評價最好的皇帝之一,13歲即位,53歲駕崩,享位41年,是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期間政績顯赫,國泰明安,無論是於功還是於德,他都當得起“仁宗”這個諡號!

    1、 君王識人善用:包拯,范仲淹、富弼、歐陽修、司馬光、晏殊、蘇家三父子等北宋名臣,都是宋仁宗一手提拔,說明其識人善用、任人唯賢!

    2、 國家外無戰事:宋仁宗主政時,採取了為和為貴的外交政策,與夏、遼兩國止戰,國家沒有外患,既可以節省大量的戰爭開支,也使人民免於刀兵之爭,使民休養生息。

    3、 人民安居樂業:宋仁宗採取的均公田、厚農桑、減徭役等政策,使民有所依,農民能夠安心從事生產,社會日益安定富足,並進一步促進宋朝的商業、工業、文化等方面得以發展。據統計宋仁宗時代,宋朝人口(這是衡量盛世的最基本標準)增長了三百七十九萬戶,增加了六百四十九萬口男丁。

    以上三點,足以見他治國有方,從政績上可謂一代明君。

    第二、勤於納諫、嚴於律己。從當皇帝的為人處事、道德修養來看,古往今來,能夠比的上宋仁宗的幾乎沒有,放到今天,也算是人中龍鳳。

    1、納諫:宋仁宗納諫的故事很多,比如朝臣建議裁減宮人,身邊的太監不屑,他就把這些太監裁撤了;又比如有人為他進獻美女,朝臣建議他遠離女色,他害怕日久生情,立即就將這些美女送走;最生動的故事就是他原本想為寵妃的孃家人升官,但包拯力諫不允,唾沫星子都飛到他臉上了,他擦擦臉,只好無可奈何作罷。

    1、納諫:宋仁宗納諫的故事很多,比如朝臣建議裁減宮人,身邊的太監不屑,他就把這些太監裁撤了;又比如有人為他進獻美女,朝臣建議他遠離女色,他害怕日久生情,立即就將這些美女送走;最生動的故事就是他原本想為寵妃的孃家人升官,但包拯力諫不允,唾沫星子都飛到他臉上了,他擦擦臉,只好無可奈何作罷。

    2、律己:這方面的故事就更多了。有一年,宋仁宗尋思著要把皇宮擴建一下。就派人去和皇宮北面的居民商量,可是,這些居民拒絕了來自皇宮的拆遷協商,無論給多少錢他們都不願意搬走。按照常理,皇帝一聲令下,強制拆遷,誰敢犯上。但宋仁宗沒有這麼做,他讓步了。於是北宋就有了有史以來最小的皇宮,僅僅相當於一個節度使的府邸。這哪裡有“皇帝樣”,簡直就是民主社會的作風嘛。可見,宋仁宗懂得將手中的權力控制在一定範圍,不逾越,不縱容。

    還有一次,宋仁宗吃完飯在後院散步,但沒有象往常一樣散很長時間。很快他就回到房間,讓皇后給他趕快倒水,皇后覺得很奇怪,問他為什麼散步時不找隨從倒水。宋仁宗說:“我回頭沒有發現他們準備水壺,怕問了後,會有人受到處罰,所以乾脆就沒讓他們倒水。”這在古代的皇帝中,有這樣的愛護下人的思想,是多麼難能可貴,簡直充滿人性光輝,我們現代的很多人都達不到他的境界。

    所以,雖然宋仁宗文不及宋徽宗等人,武不及宋太祖等人,但他憑藉“勤於納諫、嚴於律己”,造就了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的“仁宗盛治”,是為一代明君!

  • 4 # 碼字先鋒

    1、施仁政。宋仁宗之前,沒有一個帝王能以“仁”為諡號或冠以“仁”。是歷史上較少有的受到百姓愛戴的皇帝。宋仁宗駕崩後,洛陽的市民們也自動停市哀悼,焚燒紙錢的煙霧飄滿了洛陽城的上空,以致“天日無光”。

    2、試圖改革舊弊,未能成功。仁宗在位期間,實施“慶曆新政”,由范仲淹主持的那場社會改革,更為王安石變法起到了投石問路的先導作用。“慶曆新政”有十大方面內容—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出發點是極好的,但反對勢力龐大,難以推動,一年四個月後便宣佈中止,錯失了革新的良好機會。主要的積弊有以下幾方面。第一,冗兵嚴重,軍隊佔用的賦稅到了十分之七;第二,土地兼併嚴重,貧富差距巨大,到仁宗晚年,甚至發展的“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無卓錐之地。”的局面。

    3、未與鄰國發生大規模戰爭。宋的鄰國有西夏和遼。西夏與宋的軍事衝突中,宋基本處於優勢地位,逼迫西夏與宋和談,西夏向宋稱臣,史稱,“慶曆和議”。宋朝也採用和平協議的方式,與遼保持了和平關係。宋仁宗趙禎駕崩的訃告送到遼國後,時為遼國君主的遼道宗耶律洪基曾抓住宋國使者的手號啕痛哭,說:“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又說:“我要給他建一個衣冠冢,寄託哀思。”

  • 5 # 軒主父

    稱不上明君,只是一個嚴苛的儒家傳統思想教育出來的完美符合儒家傳統治國理念的完美君主。他有仁心,但只是對文官階層仁,達不到以大治而至天下安,萬民富足的大仁,只是小仁。不重視軍隊建設,崇文抑武到極致,導致對外戰爭一敗再敗。性格上太綿,沒有個性和風骨,導致整個國家風氣崇尚華麗奢靡,雖然自己比較節儉,到改變不了整個國家的風氣使然。對待改革變法始終在猶豫,沒有政治家的大魄力,看到了問題卻不敢打破瓶瓶罐罐去改革,所以宋代只能在武力上積弱,對外一貫綏靖,直至滅於野蠻民族。所以宋仁宗只能諡仁,而非明君。

  • 6 # 釀松山閣舊主

    宋仁宗當然算是一代明君。

    他在位的時期,號稱“仁宗盛世”,國家總體安享太平,經濟、文化、科技等各個方面均取得長遠發展,有評價說“遠過漢唐,幾有三代之風”。可以說,趙宋江山能延續三百年,並且經歷“靖康之變”還能讓趙構據半壁江山,其根源還是仁宗鞏固奠定的統治基礎。

    任何人被人認識,肯定是多方面的,所以對仁宗的評價也有很多,都有不同的側重點。

    官方評價:

    《宋史•仁宗本紀》:

    在位四十二年之間,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殘刻之人;刑法似縱弛,而決獄多平允之士。國未嘗無弊倖,而不足以累治世之體;朝未嘗無小人,而不足以勝善類之氣。君臣上下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餘年之基。子孫一矯其所為,馴致於亂。《傳》曰:"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

    這個評價比較公允,仁宗執政時期有弊政,但總體大環境向好向上發展,所以他在古代第一個能得到“仁”的廟號,成為人君的榜樣模範。

    歷朝人物評價蘇軾:宋興七十餘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聖、景祐極矣,而斯文終有愧於古。

    仁宗在位時期,是宋朝興起以來的極盛,天下太平,百姓富足而知教化。

    周正夫:仁宗皇帝百事不會,只會做官家。

    宋仁宗其他方面能力可能一般,但是當皇帝真是專業的。

    王夫之:仁宗之稱盛治,至於今而聞者羨之。帝躬慈儉之德,而宰執臺諫侍從之臣,皆所謂君子人也,宜其治之盛也。

    仁宗盛世,到現在(明清之際)還讓人羨慕,皇帝溫厚寬仁,宰輔諫臣和侍從都是正人君子,所以才能達到盛世。

    其他評價

    他的對手遼道宗耶律洪基:我若生中國,不過與之執鞭持,蓋一都虞侯耳。

    他還說過,願來世成為一個宋人。

    當然,也有人說,仁宗能得到歷代文人的高評價,是因為性格是個老好人,只會和稀泥,只能算是個一般的守成之主。

    並且除了文治正常發揮,武功全廢,西夏獨立,遼國增歲幣,連嶺南都讓儂智高鬧翻了天。

    然後本來在范仲淹主導下想弄個“慶曆新政”來改革下,還能力挽狂瀾,但是魄力不夠導致無疾而終,最後加劇了宋朝的冗兵冗官冗費,為宋朝的積貧積弱埋下了禍根。

    然而,宋仁宗就是這樣一個當之無愧的明君

    他的英明,不在於有開國定基的能力,也不在於有開疆拓土的魄力,也不在於有力挽狂瀾的偉力。他的突出,就在於仁厚,身為一個帝王,這樣的品質難能可貴,他委屈自己處處為人著想,所以才換來了臣民對他的無比擁戴,對手對他的衷心傾慕。

    並且,他的執政能力並不弱。

    人口增長。封建時代,人口就代表國家力量,宋仁宗特地讓包拯包大人統計過歷朝人口數量,得到的結果是,仁宗之世遠邁漢唐,唐朝貞觀年間人口三百多萬,開元極盛時八百多萬,而宋仁宗時達到了一千多萬。

    經濟發展。仁宗繼位之初,因為他老爸真宗的揮霍,朝廷財政虧空4225萬貫,這些錢,當然是父債子還。仁宗不僅很快平了虧空,他在位時的財政收入,還達到了唐朝的四倍以上。

    雖然“慶曆新政”最終夭折,但是“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十項以整頓吏治為中心的改革舉措有一些還是得到了保留,並且其中也提現了仁宗“以仁治國”的施政理念。

    如果這樣的帝王都算不上明君,那整個封建社會又有幾人可以當之無愧?

  • 7 # 漫談文史八卦

    宋仁宗是宋朝第四位皇帝,他在位41年,是在位時間最長的宋代皇帝。他生性寬厚、以仁治國,雖然他改革弊政的行動失敗了,但在他在位期間是知識分子最活躍的時期,也是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黃金時期。總體來說,宋仁宗勤政愛民,是一位明君。

    君臣上下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餘年之基。——元·脫脫《宋史》

    無力抵抗西夏,加供納稅

    1038年10月,李元昊建立西夏政權後,派使者出使宋朝,要求宋朝承認西夏政權,卻遭到宋朝統治者的拒絕。第二年,李元昊率軍襲擊宋朝邊境,宋夏戰爭爆發。宋仁宗派韓琦、范仲淹率軍抵抗,經過兩年的持久戰,雙方互有勝敗,但都無力再戰。於是宋朝向西夏求和,向西夏繳納鉅額歲幣,遼國也趁火打劫要求宋朝增加歲幣。宋朝損失了大量財富,鉅額財富進一步增加了百姓負擔。

    新政失敗,宋朝開始積貧積弱

    宋仁宗一生節儉,善於用人,以“仁”治國,只是寬仁過度導致了一些弊端。宋仁宗廣開仕路,增加科舉取仕人數,每屆科舉就要錄取幾千人,結果僅僅他在位的40年,官員人數就增加了一倍,造成“冗官”的現象。

    為了抵抗西夏,宋仁宗又大量徵兵,使士兵數量日益龐大,形成“冗兵”局面。冗官、冗兵的局面加上沉重的歲幣,使宋朝財政越來越緊張,宋仁宗只好給百姓增加賦稅,使社會矛盾越來越尖銳。

    為了改變現狀,裁汰冗員,宋仁宗任用范仲淹等有志之士,進行以改革吏治為中心的“慶曆新政”。只是新政損害了豪強貴族的利益,遭到守舊派和豪強貴族的破壞,很多政令都沒有得到真正實行,也未使百姓真正受益。於是宋仁宗向守舊派妥協了,貶謫改革領袖范仲淹、歐陽修等人。宋朝積貧積弱越來越嚴重。

    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黃金時期

    宋仁宗重用賢才,知人善用,提拔了大量有識之士,這一時期是文人的黃金時代。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中的“宋六家”(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洵、蘇轍、曾鞏)都出現在仁宗時期。

    宋仁宗時期還活躍著一大批名臣:歐陽修、王安石、文彥博、司馬光、梅堯臣、狄青……

    宋仁宗時期還是文化科技發展的全盛期。中華文化的明珠宋詞在這一時期大放異彩;四大發明中的三大發明都在這一時期得到完成或改善:大科學家沈括發明了航海“指南針”並寫成著名科學鉅著《夢溪筆談》;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火藥開始運用於戰爭。這三大發明把整個世界推向了近代化。

    仁宗時期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是貨幣史上的重大飛躍。

    綜上所述,宋仁宗雖然出現“冗官冗兵冗費”的現象,給宋朝埋下積貧積弱的隱患。但宋仁宗重用人才,是當時的科技文化高度發展,對整個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都產生了深遠影響,他是當之無愧的明君。

  • 8 # 上火雞湯

    他算仁君,但不是明君,國家交到他手裡版圖縮小了(西夏反叛獨立),國家各種政策缺陷他無法解決,想改革卻沒魄力,只能說他符合儒家垂拱而治的性格,被後世史家吹捧,實際功績還比不上他爹,宋真宗至少還有個檀淵之盟

  • 9 # 使用者6780021152680

    宋仁宗算是一代仁君吧,至於明君還算不上,只不過仁宗執政時期,經濟,文化,科技很發達,風調雨順吧,但是軍事上不行,就是依靠一系條約來維持國家的安定,至於他本人沒有什麼雄才大略的,范仲淹的改革無疾而終與仁宗不能鼎力相助也有關係的。

  • 10 # 航帆直上

    宋代最出名的幾個皇帝中,宋仁宗無疑是人氣最高的一個。據史書記載,宋仁宗駕崩的訊息傳出來以後,“京師(汴梁)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紙錢哭於大內之前”。

    就連“燕境之人無遠近皆哭”,遼國的遼道宗耶律洪基聽到這個訊息,還抓住宋朝使者的手號啕痛哭,還專門為宋仁宗建了一座衣冠冢,此後,遼國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

    百姓思念宋仁宗,其他國家的君主也對他欽佩不已,宋仁宗真的有那麼好嗎? 

    不瞭解宋仁宗的人,自然不知道大家對他的那種感情到底有多深,不知道宋仁宗有多麼好,但瞭解宋仁宗的人只會說一句話:這個皇帝是真的好呀!

    宋仁宗全名趙禎,他12歲登基為帝,史稱宋仁宗,乃是宋朝第四位皇帝,在位四十二年,一手創造了“仁宗盛治”,史書對他的評價是:“ ‘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 宋仁宗是一個寬厚仁慈的人,史書記錄了很多他寬於待人的事蹟。

    比如,有一次仁宗帶著一大堆宮女僕從散步,每走幾步,他就回頭看一看,大家都不知道仁宗到底怎麼了。等他們一行人跟隨仁宗回宮後,仁宗屏退眾人,來到嬪妃宮裡著急的對她說:“朕渴壞了,快倒水來。”

    妃子說:“陛下為何在外面的時候不讓僕從伺候喝水,而是一路忍著口渴呢?”

    仁宗就說:“朕回頭看過了,沒見著他們準備水壺。恐怕是朕一時興起要走一走,他們忘了準備吧,要是朕叫了水喝,他們拿不出來,肯定要被處罰的。不就一口水嗎,朕忍一忍就過去了,回來再喝也是一樣的。”

    又比如,有一天,仁宗處理政事到深夜,又累又困還很餓,特別想吃一碗羊肉熱湯。

    但是,直到第二天早上皇后來了,他也沒叫御膳房做羊肉湯,皇后問他為什麼,他就說:“若是朕昨晚叫了羊肉湯,御廚就會每晚都宰羊做湯,以便朕隨時索要吃食,形成定例,日後宰殺的羊多得數不過來,究其根源,這全都是因為朕要了一碗羊肉湯,殺了這麼多生,朕於心不忍,忍一忍就過去了。”

    還有一次,仁宗用餐時吃到一粒沙子,牙齒痛的要死,伺候他用餐的宮女嚇得跪在地上請罪求饒,仁宗則搖了搖手,說:“千萬別對外聲張我吃到沙子的事,這可是死罪啊!”

    若是其他皇帝想喝水,想喝湯,吃到沙子,大都會選擇隨心所欲,而仁宗卻不會首先考慮自己,而是為下人可能受到的罪責而擔憂,可見他的確是仁慈到骨子裡了。

    對下人尚且如此仁慈寬厚,對待有才有能力的人,他就更加寬厚了。

    包拯以清正廉潔,斷案如神而聞名於世,據說包拯言辭激動的時候,唾沫星子噴得仁宗一臉,但仁宗並不怪罪,一面用衣袖擦臉,一面還接受他的建議。這樣好脾氣的皇帝,簡直一千年才出一個好嗎!

    嘉祐年間,蘇轍在科舉考試的試卷中說他聽說宋仁宗宮中美女有數千人,仁宗縱情聲色,不理政事,儼然就是在說仁宗是個昏君。考官們都認為要治蘇轍的罪,認為蘇轍對仁宗惡意誹謗。仁宗卻說:“蘇轍一個小官,卻敢直言,應該給他功名。”

    還有個四川的書生做了首“把斷劍門燒棧閣,成都別是一乾坤”的詩獻給成都太守,成都太守看完大怒,這人是明目張膽的煽動他造反呀,把書生綁起來送到了京城,聽候處置。仁宗沒有懲罰書生,他說:“老秀才想要做官才寫詩洩憤,這麼點小事治啥罪?乾脆就給他個官做。”於是授其為司戶參軍。

    仁宗“仁”了一輩子,死後連外國君主也傷心不已,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 11 # 初夏生火

    中國古歷朝歷代,一共產生了300多位皇帝。這些皇帝裡面,唯有宋仁宗等少數人,被稱為“一代明君”。但是認真算起來,宋仁宗文不及宋徽宗等人,武不及宋太祖等人,在開疆拓土方面,更是乏善可陳。宋真宗傳給他多少領土,他就傳給宋英宗多少。他憑什麼成為“一代明君”呢?

    認真分析,只因宋仁宗做到了四個字:嚴於律己。

    比如,有一年,宋仁宗尋思著要把皇宮擴建一下。就派人去和皇宮北面的居民商量。可是,這些居民拒絕了來自皇宮的拆遷協商。無論給多少錢他們都不願意搬走。事情就這樣僵持住了。按照常理,接下來就應該是官府釋出強制拆遷公告,聘請拆遷高手,浩浩蕩蕩地跟在推土機後面開進拆遷現場。

    但是這一幕沒有發生,宋仁宗退步了。於是北宋就有了有史以來最小的皇宮,僅僅相當於一個節度使的府邸。

    毫無疑問,皇帝是古代權力最大的人,生殺予奪,不在話下。宋仁宗真想搞強制拆遷的話,誰也阻攔不了。可是,宋仁宗沒有這麼做。他懂得將手中的權力控制在一定範圍,不逾越,不縱容。

    宋仁宗拒喝羊肉湯的故事,知道的人很多。這裡說一個類似的故事。說有一次,宋仁宗吃完飯在後院散步。有一陣他不時回頭看,但是沒說話。

    一會兒,宋仁宗回到房間,讓妃嬪趕快給他倒水。妃嬪覺得很奇怪,問剛才在外面時為何不找隨從倒水。宋仁宗說了一句讓人感動的話:“我回頭沒有發現他們準備水壺,怕問了後,會有人受到處罰,所以乾脆就沒讓他們倒水。”

    在許多皇帝將手下人視為牛馬,動輒打打殺殺的古代,這樣一番感人肺腑、充滿人性光輝的話,你聽了作何感想?

    有宋一代,也許在其他方面有很多不足,可在寬容讀書人方面,絕對做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而在宋朝,又是以宋仁宗一朝最為寬容。

    當時,四川有個讀書人,可能是想做官想瘋了吧,寫了首詩獻給成都太守。詩裡有一句“把斷劍門燒棧閣,成都別是一乾坤”。太守嚇壞了,這不是反詩嗎?馬上將他五花大綁押進京城。

    案子呈到趙禎處,趙禎不以為然地說:“這是老秀才想做官,寫首詩發洩一下,怎麼能治他的罪呢。”於是,這位幸運的讀書人不但沒有受到處罰,還被封為司戶參軍,圓了做官的夢。

    “食色性也”,宋仁宗作為一名男人,自然也喜歡美女。一次,大臣送一位美女給宋仁宗。宋仁宗一看,正合我意,打算留下來。不料名相王旦的兒子王素進諫勸阻。趙禎心中十萬個不願意,也只能不要了。王素看皇帝不捨的樣子,就討好地說:“陛下您知錯就行了。反正這女子已經進宮,不如您就受用幾天,再送出去吧。”

    宋仁宗一時老淚縱橫:“我雖然是皇帝,但跟大家一樣也是感情動物。有道是日久生情,到時候我還是捨不得,不如現在就不要了。”硬是沒有留下美女。

    所以,雖然宋仁宗文不及宋徽宗等人,武不及宋太祖等人,但他憑藉“嚴於律己”四個字,一手促成了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的“仁宗盛治”。

  • 12 # 今天陽光正好

    宋仁宗是宋朝第四位皇帝,他是宋朝十八帝中最好的,在位42年,執政寬簡,為人溫良,他把一個“仁”字,詮釋的淋漓盡致。

    仁宗究竟算不算明君,我們看一下仁宗那個時代有多少治世能臣,文人騷客。 即使是最不瞭解宋史的人也能知道這幾位大神。 比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范仲淹; 有文壇大佬“歐陽修”;有為民請命的“包青天”;有“接班楊家將的大英雄”狄青; 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蘇軾;有變法大家“王安石”;更有“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的柳永...

    這是一個浪漫的時代,如果仁宗不算以為明君,在他那個時代會有這麼多風流人物嗎?

    關於仁宗還有兩個小故事。

    傳說仁宗有一晚批改奏摺,忽然想喝羊肉湯,但他只給了旁邊的太監說了一句,說完就叮囑千萬不要告訴御膳房。 太監不解道“官家為國事操勞,怎麼一碗羊湯都不捨得喝嗎” ,仁宗笑道“朕只是今晚想喝,如果今晚吩咐下去,可能御膳房以後每天都要準備羊湯了,太浪費了”。

    一日,仁宗和一些妃嬪遊園後,回到御書房便大口地喝水,旁邊人不解道“官家這麼渴,為何不叫隨行宮女遞水呢? 仁宗道“朕一路看了她幾眼,她都沒領會過來,如果朕開口,她回宮後免不了一頓責罰。

    仁宗一生,都圍繞一個“仁”字。 去世時,朝野上下莫不哭號,舉國悲痛。宋史記載:京師罷市巷哭,數日不絕。 由此皇帝,怎不能稱之為明君。

  • 13 # 紫微月

    評價一個皇帝,不同於評價一個普通人,他們擁有至高無的權利,一言一行都可能導致人命關天。所以我們得從多個維度來看他,這樣才會更客觀。

    宋仁宗如何對人:

    對待臣子

    宋仁宗時期有個知名的諫臣叫包拯,據說他屢屢犯顏直諫,有一次甚至唾沫都飛濺到趙禎臉上。但趙禎一面用衣袖擦臉,一面還接受他的建議,竟未予以怪罪。

    還有一次,包拯反對任命仁宗寵妃張氏的伯父張堯佐為三司使,仁宗想給張堯佐換個官職,讓他當節度使,包拯愈加激烈地反對,帶領七名言官與趙禎理論。趙禎生氣地說:“你們是想說張堯佐的事嗎?節度使是個粗官,為什麼還要爭?”言官唐介不客氣回答道:“節度使,太祖、太宗都曾經做過節度使,恐怕不是粗官。”仁宗只能採納言官的建議。回到後宮他對張氏說:“你只知道要宣徽使,你難道不知道包拯是御史嗎?”

    從上面的兩件事,我們可以看出仁宗對諫臣的態度。也許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是很容易的事,但是作為一個天子也能這樣廣聽諫言是非常難得的。

    對待下人

    再來看仁宗對待宮人的態度。一天,仁宗退朝回到寢宮,因為頭癢,叫梳頭太監進來替他梳頭。太監梳頭時見仁宗懷中有一份奏摺,便問道:“陛下收到的是什麼奏摺?”趙禎說是諫官建議減少宮中宮女和侍從的。太監說:“大臣家裡尚且都有歌伎舞女,一旦升官,還要增置。陛下侍從並不多,他們卻建議要削減,豈不太過分了!”仁宗沒有介面。太監又問:“他們的建議,陛下準備採納嗎?”趙禎說:“諫官的建議,朕當然要採納。”太監自恃一貫為趙禎所寵信,就不滿地說:“如果採納,請以奴才為削減的第一人。”仁宗聽了,頓然站起,呼喚主管太監入內,按名冊檢查,將宮人二十九人及梳頭太監削減出宮。事後皇后問仁宗原因,仁宗說:“他勸朕拒絕諫官的忠言,朕怎能將這種人留在身邊!”

    又有一次,仁宗在散步,時不時的就回頭看,隨從們都不知道皇帝要幹什麼。仁宗回宮後,著急的對嬪妃說到:“朕渴壞了,快拿水來。”嬪妃覺得奇怪問他:“陛下為什麼在外面的時候不讓隨從伺候飲水,而要忍著口渴呢?”仁宗說:“朕屢屢回頭,但沒有看見他們準備水壺,如果朕要是要水喝,他們肯定有人要被處罰,所以我就一直忍著口渴。”

    還有一次用餐,他正吃著,突然吃到了一粒沙子,牙齒一陣劇痛,趕緊吐出來,還不忘對陪侍的宮女說:“千萬別聲張我曾吃到沙子,這可是死罪啊!”

    對待下人的僭越他毫不姑息,直接攆出宮去,但對待下人的過失,仁宗卻總能首先考慮到他們的處境,所以遇到事情能忍則忍,從點滴的小事上就能看見他的仁者之心。

    對待別人批評

    嘉祐年間,蘇轍在試卷裡寫道:“我在路上聽人說,在宮中美女數以千計,終日裡歌舞飲酒,紙醉金迷。皇上既不關心老百姓的疾苦,也不跟大臣們商量治國安邦的大計。”考官們認為蘇轍無中生有、惡意誹謗皇帝。仁宗卻說:“設立科舉考試,本來就要歡迎敢言之士。蘇轍一個小官,敢於如此直言,應該特與功名。”

    四川有個讀書人,獻詩給成都太守,主張“把斷劍門燒棧閣,成都別是一乾坤”。成都太守認為這是明目張膽地煽動造反,把他縛送京城。按照歷朝歷代的律條,此人應予以嚴懲,仁宗卻說:“這是老秀才急於要做官,寫一首詩洩洩憤,怎能治罪呢?不如給他個官。”就授其為司戶參軍。

    仁宗親政後,出於對老年考生的同情,特開恩科,對歷屆科場沉淪之士的錄取放寬尺度 ,讓像柳永這樣被埋沒的人才得以入仕。

    仁宗一朝不僅出現了包拯,還出現了在《岳陽樓記》中寫“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以及倡導北宋古文運動的歐陽修,還有進士沈括,他不僅是個博學多才的大科學家,還發明瞭用於航海的指南針。

    中國古文唐宋八大家之中,光是北宋就佔了六家。(分別是:三蘇、歐陽修、曾鞏、王安石)都曾活躍在仁宗時期。

    在仁宗晚期,富弼、韓琦、文彥博、曾公亮相繼為相,歐陽修參加政事,包拯為樞密院副使,司馬光知諫院,王安石知制誥,真正稱得上人才鼎盛,君子滿朝。

    自古就有“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之說,如果不是遇到仁宗這樣的皇帝,有些人要麼一輩子都沒有機會進仕途,要麼被奸邪小人迫害而死,哪有機會揚名立萬。

    宋仁宗時期的政治

    對內的改革

    慶曆三年(1043年),趙禎授范仲淹為參知政事,又擢拔歐陽修、餘靖、王素和蔡襄為諫官,銳意進取。九月,在趙禎的責令下,范仲淹、富弼提出了“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的十項改革主張,歐陽修等人也紛紛上疏言事,趙禎大都予以採納,並漸次頒佈實施,頒發全國。由於新政觸犯了貴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們的阻撓。慶曆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韓琦、富弼、歐陽修等人相繼被排斥出朝廷,各項改革也被廢止,新政徹底失敗。

    雖有變法之舉,但還是沒有很好的推行下去,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對外戰爭

    夏景宗李元昊即位後,改變其父定難軍節度使“依遼和宋”的國策,於寶元元年(1038年)稱帝,國號夏,史稱西夏。宋夏間維持三十年的和平政局再次破裂。從康定元年(1040年)到慶曆二年(1042年)的三年中,宋、夏在三川口(今陝西延安西北)、好水川(今寧夏隆德西北)及定川寨(今固原西北)展開三次大戰,宋軍皆先勝後敗。夏雖取得勝利, 但自身亦傷亡慘重,於慶曆四年(1044年)十月宋、夏終於訂立和約,史稱“慶曆和議”。自此後,維持了近半世紀的和平。

    “慶曆和議”的內容:西夏元昊向北宋稱臣,但北宋每年給西夏歲幣絹15萬匹、7萬兩銀和3萬斤茶葉,北宋付出歲幣成為"君",保一方"國泰民安"。

    從條約上看,一個愛面子,一個愛錢財,二者各取所需,也算雙贏吧,畢竟能維持近半世紀的和平。

    宋仁宗時期文化

    編修書籍

    康定年間(1040年-1041年),趙禎命丁度與曾公亮等編纂《武經總要》40卷 。 此書為中國第一部規模宏大的官修綜合性軍事著作,對於研究宋朝以前的軍事思想非常重要。其中大篇幅介紹了武器的製造,對古代中國軍事史、科學技術史的研究也很重要。

    曾多次關心圖書館文化事業。景祐中,鑑於三館秘閣藏書多謬亂不全,詔翰林學士王堯臣、史館檢討王洙、館閣校勘歐陽修等人進行編次和整理,於慶曆元年(1041年)成《崇文總目》66卷。該書為北宋一部重要的官修目錄。

    嘉祐五年(1060年),趙禎又下詔:“建隆初,三館聚書,僅止萬卷。然而今秘府所藏,比唐開元舊錄,遺逸尚多,宜開購賞科,以廣獻書之路。規定每獻一卷館閣所缺之書,賞丈絹一匹,及獻五百卷,特與文資。”次年閏月,又下詔搜訪遺書:“凡吏民有以書籍來獻者,令史館視其篇目,館中所無則收之。獻書人送學士院試問吏理,堪仕職官者以聞。“當年,就有三禮涉弼、三傳彭幹、學究朱載等人響應號召獻書,並命其分置於各書府,欽賜涉弼等人以科名,以示獎勵。又下令編撰《嘉祐搜訪闕書錄》1卷,作為搜訪依據。

    重用人才

    中國的幾大發明中,能把整個世界推向近代化的三大發明——活字印刷術、火藥、羅盤,都出現於仁宗時代。

    宋仁宗嘉佑二年的進士榜吧,被譽為中國科舉千年第一榜,光唐宋八大家在這場科舉中就匯聚了四人。主考官歐陽修,唐宋八大家中另三人則是蘇軾,蘇轍,曾鞏,都參加了這場科舉考試。

    當時在京城的唐宋八大家還有兩位,一位是陪兒子考試的蘇洵,一位是正擔任群牧判官的王安石。

    嘉佑榜,共有進士388人,其中在《宋史》中入傳的有24人,後來擔任宰執的有九人,分別是王韶、鄭雍、梁燾、呂惠卿、蘇轍、林希、曾布、張璪、章惇。

    范仲淹、司馬光、文彥博、呂公著、包拯、龐籍、韓琦、富弼、張堯佐、曾公亮、呂公弼、呂大防等。

    名將有:狄青、楊延昭、王德用、楊文廣、種世衡、種諤、种師道、曹瑋等。

    思想、文學藝術上的有:邵雍、周敦頤、張先、柳永、晏殊、蔡襄、黃庭堅、孫奭、劉敞、胡瑗、孫復、石介、呂大臨、劉攽等。

    科學上有:沈括、蘇頌、畢昇、王惟一(針灸專家)、錢乙(小兒科專家)、燕肅(復原指南車、記裡鼓車,作《海潮圖》解釋潮汐形成)、賈憲(數學家)等。

    宋仁宗一朝人才輩出,蘇軾曾評價:“仁宗之世,號為多士,三世子孫,賴以為用。”

    宋仁宗時期的經濟

    紙幣發行

    趙禎執政時期,由於長期的和平局面,使宋朝的經濟快速發展。天聖元年(1023年),宋廷設益州交子務,正式發行交子(中國最早的紙幣)。

    宋仁宗對妻妾:

    趙禎最初看上了並非官宦卻富有錢財的王蒙正的女兒(遂國夫人),曾向劉太后提起過此事,但武斷的太后根本不予理會,藉口這個王姓女子“妖豔太甚,恐不利少主”,硬是將這個“姿色冠世”的少女許配給了別人。趙禎又看上了張氏,但經過太后審視,認為張氏不如郭氏,在未與趙禎商量的情況下,便自作主張以張氏為才人,而冊立郭氏為皇后。而劉太后去世不久,趙禎稱皇后無子,願意當道姑,特封淨妃,別居長寧宮。

    仁宗最喜愛張貴妃,想立她為皇后,但在“士大夫與皇帝共治天下”的大背景下,群臣一直反對,在眾人的勸說下,趙禎只得選宋初名將曹彬的孫女選為皇后。

    皇祐六年(1054年)正月初八,三十一歲的張貴妃暴病身亡。趙禎感念張貴妃生前的柔情與善良,悲痛無比,趙禎最後決定用皇后之禮為張貴妃發喪。出現了一生一死兩位皇后,如此逾禮之事,曠古未聞。為了自己心愛的女人,趙禎下令為其輟朝七日,京師“禁樂一月”,京師惟一的活動便是為溫成皇后舉喪。

    張貴妃去世不久,其母楚國太夫人曹氏也逝世,趙禎仍為其輟朝三日,並親臨其家祭奠。

    趙禎為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兩個女人—生母和愛妃,不顧朝野內外的巨大非議,毅然進行了兩次追冊活動,足見其重情重義。

    別人對宋仁宗的評價

    王安石:太宗承之以聰武,真宗守之以謙仁,以至仁宗、英宗,無有逸德。此所以享國百年而天下無事也……仁宗在位,歷年最久……升遐之日,天下號慟,如喪考妣,此寬仁恭儉,出於自然,忠恕誠愨,終始如一之效也。

    蘇軾:1.宋興七十餘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聖、景祐極矣,而斯文終有愧於古。2.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搜攬天下豪傑,不可勝數。既自以為股肱心膂,敬用其言,以致太平,而其任重道遠者,又留以為三世子孫百年之用,至於今賴之。

    邵伯溫:嗚呼!雖酒酣、嬪御在列,尚不忘四民,故自聖帝明王以來,天獨以仁諡之也。

    蔡東藩《宋史演義》:仁宗之駕馭中外,未嘗不明,而失之於柔……仁宗以仁稱,吾謂乃婦人之仁,非明主之仁。

    王夫之在《宋論》中認為趙禎“無定志” 。他認為,在趙禎親政的三十年中,兩府大臣換了四十餘人,都是屢進屢退,即使賢者在位,因不能安於其位,也無法施其才能,做出成績。這樣朝令夕改,一反一復,使“吏無適守,民無適從”,讓下面的人感到無所適從,結果什麼事也辦不成。

    諫臣蔡襄曾說他“寬仁少斷’。在慶曆改革之初,蔡襄等人就曾提醒趙禎“任諫非難,聽諫為難,聽諫非難,用諫非難……願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諫之名而無其實”。

    仁宗一生多有善舉,但早年母后的強勢和自己經歷致其文弱、憂鬱而又猶疑不定的性格,以致很多大事上可以更為精進卻沒有做到,但人無完人,作為一個帝王,能做到他這樣已經很好了,我覺得他配得一個明君之名!·

  • 14 # 澳古說歷史

    仁宗是一個好人,也是一位好皇帝。他是仁君,卻不算是一個合格的皇帝,更非明君

    宋仁宗,歷史上少有的,廟號中帶有“仁”的皇帝。仁,在古代,它是儒家所認定的道德規範的最高準則,是儒家思想中最為核心的體系。“仁”的最初定義是指人與人的一種親善關係,天地相愛有生即為“仁”字,《說文》載:“仁,親也。”,《禮記·經解》亦載:“上下相親謂之仁”。而後,儒家聖人孔子將“仁”字定義為“愛人”,其解釋:“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認為“仁”是人類的普世價值,所有的人都應該為“仁”的實現而獻身,即“殺身以成仁”。

    因此,如若按照儒家對於“仁”的定義來說,普通人能被稱為“仁”已是十分不容易,而而皇帝被稱為“仁”則是更加不容易。之所以如此,蓋因為普通人面對的人極少,只要他能對身邊的人好,就能稱仁,而皇帝乃是萬民之主,是天下人的父親,只要對他們都好,才可稱仁。

    可以說,對於儒家而言,若皇帝能被稱“仁”,那他必定就是一位仁愛孝順的賢主。

    對於宋仁宗而言,也確是如此,他的所作所為,確是能擔當的起“仁”字

    首先,他對臣子“仁”。終仁宗一朝,宋仁宗沒有處死一位臣子進諫的臣子,只要是進諫,無論是對是錯,無論是否言行得當,仁宗都一概不予追究,即使是如包拯那般,進諫時連口水都噴到他臉上,他都一概忍受。當年蘇轍參加科舉考試,他在試卷中這樣寫道:“我聽人說,宮中美女無數,皇上終日夜夜笙歌,紙醉金迷,是既不關心百姓疾苦,也不跟大臣們商量治國安邦的大計”。考官看後認為蘇轍是無中生有、惡意誹謗,於是上奏仁宗,希望將其治罪。

    其次,他對奴僕“仁”。宋仁宗的仁,不看地位,也不看身份,他的仁是對天下所有人而言的。有一次用餐時,仁宗突然吃到了一粒沙子,牙齒一陣劇痛,他是趕忙將他吐出來。但是,此時的仁宗想的並不是找人治罪,而是對著陪侍的宮女說道:“千萬別聲張我曾吃到沙子,要是被人知道,廚子可就是死罪啊!”。想想看,對待奴僕的過失,仁宗首先考慮的不是自己的感受,而是擔心奴僕因此會帶來的罪責,由此可見他的仁慈。

    最後,他對百姓“仁”。宋仁宗作為北宋有名的仁君,他對百姓的仁,是被史書所認可的。為了不增加百姓的負擔,仁宗可以忍受自己的私慾。某一天,宋仁宗處理事務到深夜,是又累又餓,非常想吃一碗羊肉熱湯,但是卻是始終忍著飢餓沒有說出來。第二天,曹皇后知道了,就與他說道:“皇上日夜操勞,千萬要保重龍體,想吃羊肉湯,就御廚準備就是,怎能忍飢,讓皇上龍體有恙呢?”,這時仁宗卻與皇后說道:“我半夜突然讓御廚準備羊肉湯,這會讓宮中人看成慣例,今後御廚就會夜夜宰殺,如此算下來一年就要數百隻,而後,若是形成定例,日後宰殺之數更是會不計其算。因此,為朕一碗飲食,創此惡例,且又傷生害物,又勞民傷財,實在於心不忍,因此朕寧願忍一時之餓”

    總的說,仁宗確是能擔當的起“仁”字,他確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仁君。

    但是,仁宗雖仁,可他卻並非是一位合格的皇帝,更不是一位明君。

    仁宗一朝,最為突出的問題就是“三冗”問題,所謂“三冗”就是“冗官”、“冗兵”、“冗費”。首先“冗官”,就是官員多,至宋仁宗時期,宋朝中央內外屬官員的數量就突破萬人,達一萬七千人,而要知道疆域遼闊的唐朝,其官員的數量鼎盛時期也才一萬七千三百餘人,此時北宋的疆土僅為唐疆域的二分之一,可官員的數量卻與唐朝相當,由此可見宋朝“冗官”的嚴重性。其次“冗兵”,就是兵士多,仁宗在位時,北宋的冗兵現象特別嚴重,全國軍隊一百二十五萬九千人,其軍費支出佔全國賦稅十分之七。最後“冗費”,就是錢花的多,仁宗朝各種祭祀活動、修建佛寺宮觀以及各種賞賜等等的開支都十分多。

    “三冗”問題,歸根結底就是錢的問題,“冗官”、“冗兵”、“冗費”所需的錢財,無疑是掏空了北宋的國庫。因此,此時仁宗在位,他最應該,也是最急需解決的事情,無疑就是儘快解決“三冗”問題,若不解決,則勢必會造成國不穩,民不寧的局面。

    而最初,仁宗也的確在想辦法去解決這些問題,這點從他支援范仲淹實行“慶曆新政”,就可得知。但是,如上文所說,仁宗雖是仁君,卻並非是明君,他仁厚,但卻也是優柔寡斷,在治國上,他並沒有特別卓越的表現,這點從“慶曆新政”亦可看出。當時,慶曆新政雖存在著種種問題,但若是君臣一心,卻是大有可為。本來,若是仁宗皇帝能夠堅定的支援范仲淹,堅行新法、針除時弊,北宋尚有復興的可能。可是,仁宗皇帝卻並沒有那麼長遠的眼光,他推行新政根本目的不在於百姓,而在於穩定北宋的統治,此時他見朝中多數臣子皆反對新政,並有了動搖北宋統治的威脅,仁宗就決然的放棄了新政,放棄了范仲淹,去繼續實行那迂腐的祖宗之法。

    試想,如若仁宗是明君,他斷然不會那麼短見,就因為那些保守派官員的反對,就因為新政威脅到權貴階級的利益,就放棄新政。要知道,慶曆新政若能成功推行,於國於民皆是大為有利的,於國而言,國家能夠因此煥然一新,走向更為繁榮昌盛的時代;於民而言,百姓的負擔就能減輕,他們就能更加的安居樂業。可是,無奈的是仁宗就是一個短見的皇帝,他雖仁,但並不明,在天下和祖宗基業面前?他選擇了祖宗基業。

    而後,因改革的失敗,仁宗的頑固不化,北宋的三冗問題是越發的嚴重,北宋國庫入不敷出。此後,為了填補國庫的空虛,及維持龐大的開支,仁宗只得是從百姓的手中掠奪財富,如慶曆時期,主管財政的三司使張方平所言:“慶曆五年取諸路鹽酒商稅歲課,比《景德會計錄》,皆增及三數倍以上”,此時北宋的賦稅是越發的繁重。此外,因宋仁宗對官員無底線的縱容,偏以概全,無論是誰,仁宗都講求仁,致使民間的土地兼併問題也是越發的嚴重,“勢官富姓佔田無限,兼併冒偽習以為俗,重禁莫能止焉”,最後“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無卓錐之地”,越來越多的百姓陷入家破人亡的境地。

    簡單的說,若仁宗真是明君,他就不會縱容官員去兼併土地,就不會眼睜睜的看著百姓家破人亡,就不會放棄讓國家再次富強的機會,就不會為了暫時的安穩去放棄整個天下百姓。總的說,仁宗的“仁”,說實話只是小仁,並非是大仁,他的仁,只是建立在祖宗基業的安穩上,而非天下百姓的富強身上,只有在祖宗基業不受損的情況下,他才會講“仁”,若祖宗基業受損,仁宗斷然是不會講“仁”的。

  • 15 # 青語清言聊歷史

    大家好,我是 青語清言,一個專注於分享歷史知識的平臺。

    對於宋仁宗,我覺得他是一個好人,是明君,但不是一個好皇帝。

    01 曲折的身世

    宋仁宗是北宋九位皇帝中的第四位,是宋真宗趙恆之子,宋英宗趙曙養父,在位四十二年,北宋最長。

    《清平樂》中的宋仁宗(王凱飾)

    仁宗的出生就非常“精彩”。他是著名的“狸貓換太子”的主角。

    相傳,宋真宗的皇后死後,李妃和劉妃相繼懷孕,為爭奪皇位,工於心計的劉妃用一隻剝了皮的狸貓替換了李妃生下的兒子,並汙衊李妃生了個妖孽,李妃隨即被打入冷宮。劉妃的兒子雖做了太子,但沒幾年夭折。

    多年後,因真宗無子嗣,機緣巧合下,八賢王之子,實為當年被替換的那個孩子登上皇位,成了宋仁宗。後經名臣包拯調查,李妃成功平反,也順利還朝。

    這一故事跌宕起伏,膾炙人口,因此競相傳頌,流傳至今。

    不過這是假的。

    實際上,仁宗確有認母一事,但沒這麼曲折。

    仁宗生母李氏其實只是劉妃的一個宮女,迫於權威,仁宗出生後為劉妃所養,實際又交由楊淑妃具體撫養,親生母子二人始終沒有相認。

    直到劉太后(即劉妃)去世後,仁宗才得知真相,一度懷疑生母為劉太后所害,欲治罪劉太后孃家人。後不顧大臣反對,仁宗開棺驗屍發現生母完好無損,發現錯怪了劉太后,於是親自到劉太后靈前謝罪,並追諡李氏為莊懿皇太后。

    這個事實要比前個故事平淡的多,但事實就是事實。

    確實,事實就是事實,但故事,卻不一定只能是故事。

    題外話扯一下:狸貓換太子的故事固然為假,但在歷史上還真有幾個皇帝的身世與此類似,至少在曲折程度上,有過之而無不及。

    一位叫劉詢,漢武帝曾孫,巫蠱之禍主角、太子劉據之孫,因祖父牽連入獄,經大赦流落民間,飽嘗辛酸,竟機緣巧合榮登大位,成為漢宣帝。

    一位叫朱佑樘,明朝憲宗之子,當時的後宮為萬貴妃專權控制,為爭皇位,其他妃嬪生下的皇子皆被其害死。唯獨他得太監、婢女護佑未死,並由廢后吳氏秘密撫養成人,最終與父相認,登基為明孝宗。

    這些傳奇身世,也鑄就了他們傳奇的一生。今日不細說,日後詳談。

    宋仁宗的身世沒有漢宣帝、明孝宗悲慘,但也頗為複雜,這在古代帝王中也不算多見。

    有這樣童年經歷的人,長大後要麼懂得寬厚仁慈,感恩他人,要麼變得喪心病狂,報復社會。所幸,以上三人都是前者。

    宋仁宗畫像

    02 他是一個好人

    宋仁宗給後人最大的印象,莫過於寬仁二字,其程度,歷經千年仍熠熠生輝。

    記得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中,很喜歡把評價正面的皇帝分為好人、好皇帝、既是好人又是好皇帝。在他看來,人是基本屬性,皇帝是職業,好皇帝不一定是好人,好人不一定是好皇帝。

    那仁宗,我認為是個好人。

    仁宗的品格很高尚,在古代帝王中,屬於出類拔萃者。他不為富貴所迷惑,亦不為權力所迷失,一如他的廟號“仁宗”一樣,終其一生,都踐行著“仁”字。

    仁宗孝順,如前文所說,得知身世真相後,他仍善待揭發的楊淑妃,百般孝順;對害他母子分離的劉太后也不追究,還對劉後孃家人更加恩寵;劉、李二人也都被追諡為太后,並建廟供奉。這大概也是以德報怨的典範了。

    仁宗心慈,一次外出時口渴難耐,但發現隨行太監未帶水壺,因擔心說了之後他們會受責罰,仁宗便一直忍著。還有一次,仁宗吃飯吃出一粒沙子,趕忙招呼宮女不要說出來,怕下人因此被殺頭。

    仁宗節儉,所用床褥寢具早已褪色,久不更換。

    仁宗律己,夜間飢餓或嘴饞時能控制食慾,不願為了蒐集食材而擾民,為了做菜而養成日日宰殺的習慣。

    仁宗寬仁,恪守“不殺士大夫”的祖訓,虛心納諫,即便被臣子噴了一臉唾沫,也能坦然接受,堪稱典範。

    仁宗時期有一種名為“風聞言事”的監察制度,即允許官員憑藉“道聽途說”對皇帝進行規勸甚至批評,給了官員很大的話語權,也屢屢讓仁宗難堪。

    比如,開封府尹王素聽聞有人給仁宗進獻了幾個美女,未經調查核實便要求仁宗遠離女色,仁宗雖不捨,還是把美女送出了宮;

    再比如,蘇軾的弟弟蘇轍在科舉答卷上寫下,曾聽聞仁宗不問民間疾苦,只知道紙醉金迷,仁宗也一笑而過,還讚賞蘇轍敢言。

    正是因為仁宗知人善任,廣開言路,願意給更多有真才實幹、有理想抱負的文人學士施展的機會,因此仁宗一朝散發出了超越古今的璀璨光輝。

    比如,唐宋八大家中除唐朝的韓愈、柳宗元外,蘇軾、蘇洵、蘇轍、歐陽修、曾鞏、王安石等其餘六人,全部活躍在仁宗時期;

    活躍在官場的,有與王安石死磕多年、著有《資治通鑑》的司馬光,以天下為己任、為改革嘔心瀝血的范仲淹,為相十載、輔佐三朝的韓琦,一代青天包拯;

    而晏殊、柳永等一大批名士,又把屬於詩末的宋詞推上了古代文學的一個翹楚地位……

    真是群星薈萃,英才雲集,君子滿朝!

    仁宗逝世時,舉國哀痛,京師開封罷市巷哭,數日不絕;洛陽焚紙漫天,“天日無光”;連遠在北方的遼道宗也失聲痛哭,感嘆於四十二年兩國無兵,併為仁宗建了衣冠冢,受遼國後世皇帝敬重。

    做好一件小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堅持做。

    寬仁待人不難,難的是寬仁一輩子。

    宋仁宗的一生,對得起這個“仁”字。

    他是一個好人。

    03 他不是一個好皇帝

    其實很難去定義好皇帝壞皇帝,但因為是剝離了人這一基本屬性,僅從職業的角度去評判,所以好在有個業績可以作為評價標準。

    仁宗是個好人,但從執政四十二年政績來看,我個人並不認為他算一個好皇帝。

    仁宗時期社會經濟發達,在位期間人口增加300多萬戶,四大發明中有三個得到了應用,交子的出現激發了社會活力,北宋上下呈現出一片繁榮的景象,並達到了本朝巔峰,史稱“仁宗盛治”。

    畫中的仁宗盛治

    不過,但凡在位幾十年的皇帝,一般都會有一些明顯的成就,或多或少能幹出幾件大事,像漢武帝、明萬曆帝、明嘉靖帝、清康熙乾隆二帝等等。

    可是在四十二年的超長待機時間內,仁宗朝能否舉出幾個為後世津津樂道的壯舉?好像印象很模糊,一下子舉不出來。

    是的,這是一段很平淡的時期,沒什麼存在感。

    仁宗並沒有什麼創新出彩的行動,就這麼安安穩穩過日子,說平庸也不為過。

    而所謂的盛世,其實更多歸功於那批堪稱頂級配置的官員,仁宗就是放手讓他們去幹,自己統而不治,也不折騰,北宋按著慣性,正常情況下總能穩步向前,達到一個巔峰。

    仁宗遠沒有發揮出如唐太宗之於貞觀之治的作用,倒有點君主立憲制的味道。

    而我更想說的是,在這盛世之下,其實暗流湧動,隱藏著極其致命的危機。

    北宋亡國的徵兆,已然顯現。

    有一隻吸血蟲,自這個王朝出生之日起就陰魂不散,一點一點吸食著帝國的精華。仁宗朝,亦如此,而且更加惡劣。

    這隻吸血蟲,名叫“三冗”問題。

    “三冗”,即冗官、冗兵、冗費。

    首先,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以兵變上臺,因此北宋皇室極其重視削弱制約官員,採取一職多官的辦法防止權臣出現、歷史再現,由此形成了龐大的官僚體系。同時為籠絡官員、鞏固統治,允許官員親屬當官的“恩蔭制”流行,每屆科舉的取仕人數遠多於歷代(明清共錄進士5萬餘,兩宋竟達11萬),由此形成了極其龐大臃腫的官僚機構,造成“冗官”。

    仁宗時期,官員進一步激增,高峰時竟達4.8萬餘人,是其父真宗時期近五倍,與太祖趙匡胤建國時期三四千人相比更是天差地別。再加上還有數倍於官的吏(有人估計不下40萬),行政編制氾濫程度令人咂舌。

    其次,北宋沒有燕雲十六州和長城這些戰略支撐點,都城汴梁又無險可守,因此北宋整體軍事戰略採取防守型。而常年的抑武政策,又導致軍隊戰鬥力低下,因此北宋只能募集大量士兵,以數量優勢彌補質量不足,由此造成了“冗兵”。

    仁宗時期,在遼的強大壓力下,在西夏新增的軍事威脅下,慶曆年間,北宋軍隊達125.9萬之巨,是太祖建國時期的6倍。養的人能幹事倒也算了,關鍵是軍隊還極度虛弱,接連有西夏獨立和交趾(附屬國,今越南)攻宋,關鍵時刻軍隊屢屢掉鏈子,令人痛惜。

    宋遼夏局勢(宋徽宗時期,示意)

    然後,為了養活臃腫低效的官僚機構與龐大虛弱的軍隊,每年的費用達到了天文數字,這就是“冗費”。

    仁宗的父親真宗時期財政即已暴露出赤字問題,家業傳到仁宗手裡進一步惡化。有學者據《宋史·食貨志》考證,仁宗時期年財政收入在6000萬貫以上,但平均赤字就有300萬貫。看似富裕的北宋,實則“積貧”。

    再從外部來看,西夏的徹底獨立,仁宗難辭其咎。接下來連綿的宋夏戰爭,仁宗擁有五六千萬人口和幾十年積蓄,竟三戰三敗於剛剛獨立、只有幾十萬人的西夏,仁宗顏面掃地。

    隨後和約規定的歲幣,和遼趁火打劫要求增加的歲幣,以及為防範外患募集的大量士兵,又往北宋“積弱”的肩膀上加了重擔。

    “三冗”、宋夏戰爭、歲幣,最終的惡果都落到了百姓頭上。所謂的“盛治”之下,是瘋狂的土地兼併、苛捐雜稅、物價飛漲,是百姓的苦不堪言,忍無可忍。

    據《北宋仁宗朝變亂研究》考證,北宋一朝167年,共發生民變142起,平均每年0.85起,而仁宗在位的42年間就有60起,平均每年1.43起,達到一個高潮。

    危機猶如一面鏡子,能照出一個人能夠力挽狂瀾,還是隻會隨波逐流。

    仁宗面臨的已是亡國的危機,固然有歷史遺留原因,不能全怪罪於他,但他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其實還有挽回的餘地。

    仁宗也看清了形勢,知道這樣下去大家都要跟著遭殃,於是他很自然地想要改變。

    改變的途徑就是變法。

    但可惜的是,他沒有轉“危”為“機”,白白浪費了一個可以改變北宋命運的機會。

    說到變法,大家最熟悉的莫過於宋神宗年間的熙寧變法,又稱王安石變法。這次變法大刀闊斧、轟轟烈烈,雖然幾經坎坷,最終失敗,但充分體現出了當政者的擔當與魄力。

    而實際上,變法並非神宗首創,北宋的第一次變法嘗試,恰恰是在仁宗一朝,這場變法在慶曆年間,史稱“慶曆新政”。

    這一場改革由范仲淹主導,歐陽修等人參與,以整頓吏治為中心,出臺十項舉措,意在裁撤冗官、減少支出、提高效率。

    心懷天下的范仲淹

    這場改革直擊“三冗”問題,思路正確,措施也不激進,憑藉範、歐等人的才華,只要堅持,定能出成效。

    問題就出在堅持二字。

    由於新政觸犯了官僚貴族的利益,遭到了保守派的反對,改革受阻。仁宗沒有堅持住,馬上選擇妥協退縮,新政僅僅實行了一年四個月,范仲淹等改革派就全部被排擠出朝廷,變法徹底失敗。

    一年四個月,改革剛起了個頭,就戛然而止。

    想想看他孫子(實為養子之子)神宗皇帝,頂著多大的壓力毅然推行改革,即使孤身一人也不放棄,到死方休;他曾孫(實為養子之孫)哲宗皇帝,即使父親的改革被保守派肆意踐踏,也隱忍多年不忘父親遺志,親政之後毅然重啟改革。

    而仁宗,一遇到一點挫折就趕忙放棄,如此薄弱的意志和迅速變化的態度,像極了新手初入股市時追漲殺跌的樣子。與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的雄才大略相比,他相去甚遠。

    被寄予厚望、可以挽救北宋的改革就這麼草草收場,真的令人惋惜。仁宗失去的,或者說北宋失去的,是重症早期寶貴的治療機會,即使神宗、哲宗銳意進取,終究已是回天乏術。最終在徽宗的折騰下,北宋以最屈辱的方式收場。

    回過頭來再細想一下,所謂的“盛治”之名,正是沐浴仁宗“恩澤”、享受“皇恩浩蕩”的官員給的,更確切的說是反對後來的神宗改革,以標榜仁宗來勸諫神宗的保守派官員給的。這樣的讚美,不應該打個問號嗎?

    總體上來說,仁宗是一個守成的君主,按部就班,得過且過,憑藉慣性達到了巔峰。面對諸多遺留問題,沒有解決的主觀意識和創新精神,更沒有魄力和實力,無法充分發揮好能臣干將的作用,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問題隱患愈發突出,北宋盛極而衰。

    如果不是因為仁宗的仁德所散發的人格魅力,單論文治武功,他真的很難讓人留下什麼印象。

    正如某網友的評價所言:“仁宗有人皇之德,而無人皇之才”。

    仁宗並不算一個好皇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網戀到底是對是錯?